惊声尖笑1手机观看:佛学故事:把门关好(多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10:38

把门关好

(2011-12-15 18:51:06) 转载▼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好偷,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你这个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份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慧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放下!放下!

(2011-12-15 18:52:54)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依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的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诸佛不欺

(2011-12-15 18:58:12)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黄檗禅师出家后,认为“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因此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但他内心深处,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五十岁时,有一次在参访的旅途中,不自觉的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

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可是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的哭泣着,把眼睛都哭得失明。为了想念儿子,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不但亲自招待过往的云水僧,并且亲自迎到家中,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或可认出谁是他的爱子。

这一天,黄檗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母亲能因此得到信仰、安心。黄檗禅师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

黄檗禅师接连二次返家,虽然觉得难舍难离,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继续参访。邻居们忍不住将这个事实,告诉他的母亲说,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经常盼望的儿子。母亲听后几近疯狂似的说:‘难怪声音好像我儿’。说后就追上去,一直追到大河边,不巧,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而且船也开动了,母亲情急的跳到河里,非常不幸的淹死了。

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看到母亲失足,落水溺死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道:‘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说后,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亲,说一偈曰:“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

在黄檗禅师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黄檗希运禅师,福建人,在江西出家,受法于百丈怀海禅师,但也在安徽南泉禅师处得到印证。黄檗禅师不是一个不孝顺的人,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二)为中孝,光宗耀祖;(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禅师度母乃大孝中之大孝也。

国师与皇帝

(2011-12-15 19:15:40) 转载▼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连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高与远

(2011-12-15 22:45:05)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多少重

(2011-12-15 22:42:11)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有我在

(2011-12-15 22:36:26)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云岩昙晟禅师与长沙的道吾圆智禅师,同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两人友谊非常亲密。道吾禅师四十六岁时才出家,比云岩大了十一岁。有一天云岩禅师生病,道吾禅师便问道:‘离却这个壳漏子,向什么处,再得相见?’
  云岩禅师毫不迟疑的道:‘不生不灭处。’
  道吾禅师不以为然,提出不同的意见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禅师说后,也不等云岩的回答,就提起斗笠往外走去,云岩禅师便道:‘请停一下再走,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禅师答道:‘有用处。’
  云岩禅师追问道:‘风雨来时,作么生?’
  道吾禅师答道:‘覆盖着。’
  云岩:‘他还受覆盖也无?’
  道吾:‘虽然如此,要且无漏。

  云岩病好时,因渴煎茶,道吾禅师问道:‘你在作什么呢?’
  云岩:‘煎茶!’
  道吾:‘煎茶给谁吃?’
  云岩:‘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云岩:‘还好,有我在。’

 

  云岩和道吾是同门兄弟,两人道风不同,道吾活泼热情,云岩古板冷清,但两人在修道上互勉互励,彼此心中从无芥蒂。他们谈论生死,有道在生灭处相见,有道在无生灭处相见。生灭与不生灭,其实在禅者心中均一如也。道吾拿一斗笠,主要是让本性无漏也,房屋漏水,茶杯有漏,皆非好器,人能证悟无漏(远离烦恼),即为完人,病中的云岩,论生死,非常淡然;论煎茶,‘还好,有我在!’如此肯定自我,不随生死,不计有无,此即禅之解脱也!

文殊现身

(2011-12-15 22:34:25)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文喜问:‘住众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
文喜后来参访仰山禅师时开悟,因此就安心住下来担任典座(煮饭)的工作。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
文殊说偈云:‘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吾人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终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两者有差异,实则无差异,何必自悔自恼呢?

文殊的偈语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说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达到知音,有人认识他了。

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我是侍者

(2011-12-15 22:32:48)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的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的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耳。

牛粪与佛

(2011-12-15 22:27:03)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不要以为禅师们的机锋锐利,有时沉默不语,不通过语言文字,同样的有震耳欲聋的法音。

修佛就是修心,我们的心地决定见地,牛粪与佛其实都是我们心地的投影,怎样抉择都在我们自己把握!

说究竟法

(2011-12-15 22:25:04)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

‘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位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

‘看你走到那里去了?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说道:

‘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蜡烛灭呢?’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快乐与痛苦

(2011-12-15 22:23:36)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

‘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

‘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且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

‘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的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茶饭禅

(2011-12-15 22:21:13)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崇信讶异的问。

‘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

不要拂拭

(2011-12-15 20:06:10)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的拭去,默默的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吐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的接笑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吐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禅师非常关切的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世间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

待客之道

(2011-12-15 20:03:22) 转载▼标签:

佛学故事

分类: 佛学与人生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