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的夏天2结局:崔卫平:集结号——别拿炮灰不当炮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7:29:43

                一、 看不出是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由于韩国人的加入,《集结号》有着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战争场面。将来如果没有韩国人而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就更好了。这部影片值得称道的还有非常恰当地运用演员,没有用那些大明星,这是它不同寻常的闪光之处。

 

故事当然是中国人的和中国特色的,而且设想是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的。这是一部故意淡化意识形态的影片,冯小刚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时说:“传统的战争片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电影,还是从市场切入,希望在市场上能够赢得大部分观众。”编剧刘恒在《南方周末》上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这样一来,主人公谷子地与他的战友们已经不再是为理想而战。他们不再是为了“解放新中国”,不再是为穷苦人不再受苦及当家作主,他们出生入死的行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牺牲和献身。他们变得没有行为动机。影片中唯一有人提到地主讹了他们家“二亩半地”,但是看不出来这与他当兵打仗有什么联系。称之为“理想”的东西,统统被看作“意识形态”,从这些人身上拿走了。甚至没有战友情谊,没有战友之间表达出来的那种令人感动的关系。

 

他们因此也多出来一些东西:近距离枪杀俘虏、将俘虏的大衣靴子穿到自己身上、翻检死人手臂上的手表、指望早点回家、乃至胆小怯懦,粗鲁暴躁,声嘶力竭没有一次是从容镇定的。不是说这些人不可能有这样一些人性弱点,而是在拿掉了理想这个维度之后,再加上这些东西,让人看不出来那是一支共产党的队伍。谷子地给自己找的指导员是一个在战场上尿裤子的人。战场上尿裤子的人有的是,但是他未必能够当上共产党连队的指导员。这恐怕是实情。

 

有观众认为“看不出来谁跟谁打”,应该被视为一种富有意义的批评。将“九连”看作一支国民党的队伍似乎也说得过去。当然今天来看国民党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再不同也要尊重历史。起码,与影片相关的1948年的共产党及其军队,肯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是代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后来理想的败死是一回事,但是不能用这个来取消前人曾经拥有过的东西。

 

这些所谓“反英雄的英雄”,其实是“反价值的英雄”。那些既没有价值观也不注重自身品德的人,他们仍然从事着凡人不可能完成的艰苦沉重的工作。但是经过二战之后人们苦苦思索而得知,仅仅是“勇气”与“服从”是十分危险的。笔者极为不情愿用这个词,但是一个没有行为动机又在从事惊天动地事业的人,只能用“神经错乱”来形容;一群缺乏价值观及品德而持续扫射的人,是一群举止古怪的战争机器。

 

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关于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印象,顺便就将这部影片指认为“主旋律”影片,但是从影片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说这不一定是共产党的部队,那么与主旋律何干?回到开头提到的淡化意识形态的做法上去。这肯定是一个策略。但是作为策略它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炮灰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

 

问题出自这里——影片的监制陈国富对记者说:“毕竟讲的是国共内战,我们因此特意避开其正义、邪恶之名的争论,让观众看具体故事,而不是看战争本身。”称之为“国共内战”,是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一个新的结论性意见。这个结论以及过去的结论是否恰当都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至少,就当时参战的成千上万人们的主观愿望来说,是怀抱着对于新中国热切向往的,这是不能抹杀的历史。而故意不问战争的正义如何,不问这些人的行动是否与正义有关,甚至不将这些看作他们自己的选择,那么谷子地与他的战友就只能是一群炮灰了。这样的人可以为共产党打仗,也可以为国民党打仗。

 

他们的上级正是这样对待九连的。临走时团长下的是死命令,不吹响集结号不准离开,但是他仿佛根本不想吹响集结号,永远也不吹响。这从他一反往常地给了谷子地几包大黄龙香烟中可以看出,另外谷子地向他要增兵他回答“没有”,只是同意将“缴获”的国民党服装给他们,这多少有点拿他们当兵痞子的意味。而影片根据淡化意识形态的策略,也没有强调九连死守的意义何在,比如通常说的“服从大局”,“以较小的牺牲换得更大的胜利”。这样一来,当谷子地得知真相时,揪着已成残废的司号员小梁的手,便有理由怒不可遏:“你们怕被敌人咬死?九连呢?我的九连呢?”并一头扑向已经成为烈士的原团长的墓碑。

 

实际上即使是掩护大部队撤退,也有一个完成任务之后自己撤退的余地。这个团长显然没有给九连留下这个空间。这就不是一般所说的为集体牺牲个人的问题,而是另外一个要不要对个人生命负责的问题。不能说团长要这些人去死,但仅仅将一条死路放在他们面前,这是彻底不负责任和完全忽视生命的。团长这样一种态度,使得这部影片在令英雄走下神坛之后,并没有落实到一个人的位置上,拍摄一部有关战争中人的或人性的影片,而是从人的立场再往下降——它是一部关于炮灰的影片。受憋屈的不是英雄,而是炮灰。这是这部影片最不能令人接受的。

 

而影片本来是存在着走向“人”的转折点的:那就是当那位牺牲的战友称自己听见了集结号,于是谷子地们则选择全体离开。这不是没有可能。前一场战斗已经表明这位连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他试图阻止那位鲁莽指导员的冒失举动。他入伍多年,战斗打成那样,他不会不起疑心,他自己也急切盼望号声响起,觉得那是合乎清理的。而如果是因为临阵逃脱要军法从处,难道这样打下去就有一个活头吗?

那就是一个人所想的而不是炮灰所想的。反过来说,这样去想就成为了一个人而不是战争机器

 

当年陈胜、吴广改变自己的行动路线,也是因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这个一点都不复杂,经这二人一说,他们手下九百个目不识丁的农夫个个能够理解,于是这些人就将自己放到一个人的位置上,他们决心与那些不顾人死活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平起平坐。谷子地不会想到这些,他是当炮灰的命。当然,炮灰的悲剧也是悲剧。但是这样说对不起那些当年那些战死沙场者,他们多是一些目光炯炯的人们。

 

                       三、别拿炮灰不当炮灰

 

与那位因电台坏了听不见撤退消息的死去的团长不同在于:谷子地与他的九连是根本没有人想要替他们吹集结号,没有人想要在死亡线上拉他们一把!不错,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是在死亡线上也不总是没有人拉!不拉的人就要因为不想去拉而受谴责。

 

影片没有抓住这一点停留,而是转向另一个方向——唯一活着的谷子地为替他人堵枪眼的战友们要求平反。部队改了番号,档案也找不到了,这些人于是被当作失踪处理,而不是按照烈士待遇。谷子地所做的疯狂努力就在于要证明他们死在战场上,而不是做了逃兵。而如果说这是一个有关炮灰的悲剧,那么所谓恢复名誉,是恢复他们作为一个“炮灰”的名誉。

 

影片本身也没有做到它自己的意识形态所宣传的那样:“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影片中那位被枪杀的国军俘虏,不也是同样的烈士需要加以表现令人不能忘怀?而谷子地率九连“歼敌无数”,同时也是将无数人变成了烈士,对于这些死去的憋屈的冤魂,影片是否已经想到或做到要站在他们立场上说话呢?“意识形态”这个东西不是好玩的,稍不小心就变成引火烧身。伴随着“否定”之后,会出现“否定之否定”,但那应该是更上一层楼的东西。

 

表面上这部影片将那个关于战争的正义与否的问题放下了,不去讨论牺牲的有没有价值,但是这种转移目标的处理方式仍然表明一种态度:对于炮灰来说,如何去生去活、不顾一切获得生命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去死,是死后的说法和名分。只要他们去死,并能够证明他们的确是死了,他们作为炮灰的意义,就全都实现了。

 

为什么不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部影片了。目前的这部,只能说它也往前走了半部,那就是“别拿炮灰不当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