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看疑难杂症老中医: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1:32:09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1)——幼诵诗  

 


   鹅

 

[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曲项:弯着脖子。曲,弯;项,形声字,从页, 工声。从页, 与头有关。本义: 脖子的后部。泛指整个脖子。(脖子的前面为颈,后面为项。)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鹅,鹅,鹅,——叫声、歌词;曲项、向天歌、浮、拨——动作神态;绿水、清波——生活环境。

[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 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 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 鹅、鹅、鹅

次句 曲项向天歌 ,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 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 红掌”“ 绿水 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 白鹅嬉水图 ,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 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 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5.htm

 

又:

远望一群鹅,见人就下河。

白毛分绿水,红掌荡碧波。

 

   蛛

 

谜语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拟人、比喻。

南阳: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中军帐:军队主帅议事帐厅。中军[middle troops] ∶古时行军作战队分上、中、下( 或左、中、右) 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

八卦阵:[Eight-Diagram tactics] 古代争斗著名阵形之一,相传为诸葛亮发明。按八卦图形布置,故名。现常用来比喻使人难以揣度的事情或情况。

单:只。

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并请他当蜀国军师。诸葛亮善于排布八卦阵,歼敌捉将,屡立战功。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 ,说明蜘蛛所处的位置和神态; 排起八卦阵 ,点出了蛛网形状和迷惑飞虫的特点; 单捉飞来将 ,交代其网捕的对象。

 

 

[]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前二句赞赏)不管是平地或是山顶上,无限的风景全被蜜蜂占有。(后二句赞赏、同情)蜜蜂啊?你采了百花酿成了蜜,到底是为了谁辛苦?为了让谁享受甜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蜜蜂采了花蜜,并不专为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整个蜂族,为了子孙。但后二句,以反问方式表达,也有委婉的为蜜蜂鸣不平之意,因为人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管蜂是否愿意,强行占有蜂蜜。)

 

 

   牛

 

宋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 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实:果实,田地的收获。    伤:同情。     但得:只要。    羸:瘦弱。

诗的前两句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足以装满千座粮仓,但它力气几乎已全部耗尽,极为疲惫,然而,又有谁来同情怜惜它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作者李纲是跨越北南两宋的抗战派领袖。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金人入侵,他任兵部侍郎,是最得力的主战派,结果为投降派所排斥,遭贬谪。南宋初,李纲被高宗赵构起用为相,修内治,整边防,力图收复中原失地,又为投降派所不容,很快罢相后居鄂州(今湖北武昌)。《病牛》这首诗便是他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 )在鄂州所作。作者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这与其笔下身体病弱、力耕负重、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是何等相似!

   杷

 

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杈。( 酸秀才)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欧阳修)

 

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杈。

未结黄金果,先开碧玉花。

 

一株枇杷树,两个大丫杈。(陆诗伯)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吴匏庵)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1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导读】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诗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

 

陆诗伯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的床儿怕。

 

昨夜玉皇哀诏到,万里江山都戴孝。

 


   柳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 自号 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 .妆:装饰,打扮。

3 .万条垂下:垂下万条。

4 .丝绦tāo :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 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 碧玉 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 万条垂下绿丝绦 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自问; 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剪裁出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绿叶,这是非常精彩的,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这首诗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层次清楚:  柳干、柳条、一直到柳叶;其二是题为咏柳,实则颂风: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风带来的。把柳写得越是美好,越是对春风的歌颂。春风是没有形体、没有颜色的。清代一位画家叫江拭,他有一首题画诗,借柳枝把风画出来:

柳枝西出叶向东,名为画柳实画风。风无形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

从贺知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诗人在春天到来时,发自内心的愉悦。诗人高兴的目光,随着柳条飘逸,充满了盎然情趣。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3.htm

 

   花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 注释]

1 .凌寒:冒着严寒。

2 .遥:远远的。

3 .为:因为。

4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 简析] 梅、兰、松、竹,号称“四君子”。竹,清瘦、有风骨、有气节;松,坚韧、多姿;兰,淡泊、文雅、芳香;而梅,兼有其它三“君子”的特征:

“墙角”、“独自”:冷清的生长环境——淡泊如兰。

“数枝”——清瘦如竹。

“凌寒”——坚韧如松。

“暗香”—— 芳香如兰。

[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8.htm

 


古朗月行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注释]

1 .瑶台:①古人想象中的神仙居处。②雕饰华丽,结构精巧的楼台。瑶:似玉的美石。

2 .青云端:云头。

[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猜想恐怕它是天宫瑶台的镜子,飞在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 瑶台镜 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 字和第三句的 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谜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从远处看山色优美,走近旁听也听水流无声。春天已经过去花还不会谢落,有人走来鸟儿居然不惊起飞走。

 

画  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一似,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接着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画境。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的第三株。其实这是实事虚用。

作为题画,此诗的显著的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

 

 

石灰吟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 钱塘( 今浙江省杭州市) 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 注释]

1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从容自若。若,好象。

2 .浑:全然、都。

3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首句写石灰 石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表明石灰 石 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后两句一语双关,既 形象地写出石灰石不怕被烧成石灰粉,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又使我们联想到于谦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立誓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发生瓦剌入侵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拥立英宗弟弟朱祁钰为景帝,亲自率军民保卫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成化二年(1466) ,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万历十八年(1590) 时改谥“忠肃”。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七步诗

 

[ 东汉]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注释]

1 豆萁:豆秸。 釜(fǔ) :古代的一种锅。

2 .相煎:煎熬。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煎:煎熬,隐喻迫害。

[ 简析]

据《世说新语· 文学》记载: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他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后两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不觉晓: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天明了。

夜来风雨声:夜里(依稀听到)刮风下雨的响声。

[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第一字“春”就点明季节,“不觉晓”写春眠的香甜。 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是描写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第三句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第四句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

 

春眠不觉晓,楚楚闻漫嚎。

  夜来哭闹声,屎尿拉多少?

 

惠崇《春江 晓景》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注释]

1 .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 .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 .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句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

[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写的是动景——“鸣”、“上”。首句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天空,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写的是静景——  “含”和“泊”。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更何况,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公子哥儿(黄鹂)贪恋舒适的生活(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勤奋苦读的学子(白鹭)有一飞冲天的志向(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学子寒窗苦读积累的学识犹如西岭千年积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千年积雪融水汇成江河能承载门口停泊的远行万里船。丰富的学识将激励读书人远行万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

1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 赏析]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注释]

1.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 疑:怀疑,以为。

3. 举头:抬头。

[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不禁联想到家的温暖,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 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9.htm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  衰cuī :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  来:吴方言念léi

[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居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4.htm

 

渡汉江

 

[]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宿建德江

 

[]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689--740) ,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其诗今存二百余首, 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有《孟浩然集》。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本诗意境: 日暮,小舟就近停泊在江中小岛,小岛烟雾笼罩。游子在外漂泊多年,不也像这小舟一样漂泊不定?前途迷茫,怎不叫游子再泛愁思?原野空旷 , 远处的天空的地平线比近处的树还低,更让游子觉得寂莫孤独。幸好江水清澈,水中那故乡明月的倒影仿佛离船上的游子很 近很近 ……

泊:停泊。烟渚:渚, 水中的小洲。 烟渚,烟雾笼罩的 小洲。

客:漂泊在外的人。愁:思乡、忧心前途等愁绪。新:说明以前就有愁绪(旧),今晚这愁绪又 泛开 了。

野旷: 原野空旷 。天低树: 远处的天空的地平线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清: 江水清澈。 月近人: 明月的倒影仿佛离船上的人很 近 。

[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中国古诗中有常托月思乡,借月思亲的。因为晚上比白天思念之情更浓,而月在晚上出现;又因故乡、他乡共享一轮明月。望不到家乡、看不到亲人,但见得到故乡的明月。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起句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次句“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每逢傍晚就有愁思,已成惯例,今天新的愁思又袭来了。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善解人意,主动与诗人亲近,给诗人带来安慰,而这“安慰”更反衬了诗人淡淡哀愁。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注释]

①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

②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襄阳(今属湖北)。曲:曲折隐秘处。

③楚:指长江中下游一带。云端:云的尽头。

④天际:天边。

⑤津:渡口。迷津:迷失路途。《论语·微子》载孔子让子路向长沮、桀溺问路……。

⑥平海:指长江水。漫漫:形容水势很大。

[ 解说]

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9.htm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注释]

1 .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 .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  啼:叫。

[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8 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 今贵州省西部) ,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3.htm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注释]

1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6.htm

 

相思

 

[]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游子吟

                   ——迎母溧上作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很短的小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是双关语,又意指子女的孝心。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15.htm

 

 


登鹳鹊楼

 

[]  王之涣

 

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 注释]

1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洪水冲没。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

2 .白日:太阳。

3 .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 .穷:尽。

[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1.htm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宿云门寺阁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一二句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写所在,次句写寺的环境气氛。“香阁”,合寺院常年供香的特点。“象外”,是物象之外,说这里超尘拔俗。此时诗人尚在投宿途中。三四句写宿处凭窗远眺的景象。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想象太湖(五湖)的浩淼湖水。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以千嶂与五湖表明所宿云门山寺的势派。五六句写卧床环顾所见。画壁黯淡,足见寺的古老,与诗人睡意昏昏的状态相近;群星在窗外闪烁,象是引诱诗人进入梦乡。最后两句写入梦的情景。

全诗八句,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写了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写尽了云门寺的“高”与“古”。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注释]

1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 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 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 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 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 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 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 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 飞流直下 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 ,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 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 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7.htm

 

独坐敬亭山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  闲:安静。

[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 ,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 ,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的骄傲与满足。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5.htm

 

游园不值

 

[]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人。

2.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3.  小扣:轻轻地敲。

4.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 柴扉 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 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春色 红杏 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春色 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 必然要 出墙来 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84.htm

 

游山西村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日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 ,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 足鸡豚 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 ,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这联上句通过一个 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 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 。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 夜叩门 与首句 农家 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忆江南

 

[]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注释]

1.  谙:熟悉。

2.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 江南好 ,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 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 风景旧曾谙 ,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 字,又点明了 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句,具体描写 旧曾谙 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 江花”“ 江水 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 红胜火”“ 绿如蓝 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 能不忆江南 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09.htm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注释]

1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 .苍苍:青色。

[ 简析]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据有些学者考证,敕勒川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广阔无垠、浑沌苍茫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后面描绘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点,大笔如椽,并且充分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自豪。据《乐府广题》说,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安定军心,可以推想它的音乐也一定是雄强有力的。
     这原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56.htm

 

寻隐者不遇

 

[]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作者简介] 贾岛(79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寻:寻访。

2. 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 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 处:地方。

[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21.htm

 

悯农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 ),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 注释]

1 .悯:怜悯。

2 .粟:(s ù)

[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著名诗人。

[ 注释]

1 .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11.htm

 

赠花卿

 

[]  杜甫

 

锦城使馆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

[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即此花卿。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 繁盛 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 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 解说]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 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了!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28.htm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夕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有《樊川集》。

[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 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 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 卧看 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03.htm

 

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鞭炮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暖融融的春风里人们喝着屠苏酒,拂晓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早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首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 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 ,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 曈曈 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 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 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2)——景物篇  

 

(一)写江南

   南

 

[]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导读】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采莲风光,表现了采莲人的快乐心情。田田,茂盛的意思。莲池里莲叶茂盛,采莲的人驾着小舟在莲叶间穿行,鱼儿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嬉戏,一会儿游到莲叶的东边,一会儿游-到莲叶的西边,一会儿又游到莲叶的南边,一会儿又游到莲叶的北边。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啊。

忆江南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春

 

[]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写春色 (风、花、草、柳、桃、江、雨、鸟、鱼、鸭……)

 

   日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 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 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 点明地点。 寻芳 ,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 寻芳 所见所得。次句 无边光景一时新 ,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 无边 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 ,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 ,句中的 字承首句中的 字。 等闲识得 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 借指春天。第四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是说这万紫千红 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 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 万紫千红 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 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 泗水 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 寻芳 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 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 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注释]

1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 .蹊(xī) :小路。

3 .娇:可爱的。

4 .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 是个 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 留连 也写作 流连 ,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 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 ,点明寻花的地点。 是小路。 花满蹊 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 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 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 中的 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 字的具体化。第三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 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 自在娇莺恰恰啼 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 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丰乐亭游春

 

[]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园不值

 

[]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明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写出了 泼火雨 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 泼火雨 )。次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 ,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 欲断魂 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 问谁,没有点明。末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的 牧童 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 杏花村 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句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

1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 赏析]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春

清  恽格

 

莫怨春归早,花雨点点红。

留得根柢在,岁岁有春风。

 

既是咏物,也是咏理。人生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于恒久的。良辰美景、清风明月等美好万物的消失,要充满信心耐心等待,它还会重新出现。

 

南  园  其  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

①南园:诗人家乡昌谷(在今河南宜阳西)的一座花园。这一组诗共有十三首。

②草蔓(m àn ):草的茎蔓。这里的草指草本花卉。

③小白长红:形容花的形状和颜色,有的花小,有的花长,有白色的,有红色的。越(yu è)女:传说越地(今浙江一带)多出美女,所以常用越女代称美女。腮(s āi ):脸的下部。这里将花比做美女的腮。

④嫣(y ān )香:这里指娇艳芳香的花朵。

⑤嫁(ji à):女子出嫁。媒(m éi ):媒人,古时出嫁要有人作媒。

[解说]

春天的南园里花草繁茂,生机勃勃。诗人非常留恋这幅美景,可是又担心时光流逝,日暮风起,那时花儿就会凋(di āo )谢,被风吹走,好像身不由己地嫁给东风。

 

游庐山大林寺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注释]

①不久归:是说春天很快就要过去。

②百般:各种各样。红紫:指五颜六色的花。芳菲(f ēi ):花草茂盛芳香。

③杨花:就是柳絮。榆荚(ji á):也叫榆钱,老了后变成白色。

④惟(w éi )解:只知道。

[ 解说]

这首诗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色。各种各样的花草争芳斗艳,万紫千红,只有朴素的杨花、榆荚与众不同,只会像雪花那样飘扬飞舞。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身)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条)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春风,自答)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剪裁出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绿叶,这是非常精彩的,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这首诗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层次清楚:  柳干、柳条、一直到柳叶;其二是题为咏柳,实则颂风: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风带来的。把柳写得越是美好,越是对春风的歌颂。春风是没有形体、没有颜色的。清代一位画家叫江拭,他有一首题画诗,借柳枝把风画出来:

柳枝西出叶向东,名为画柳实画风。风无形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

从贺知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诗人在春天到来时,发自内心的愉悦。诗人高 兴的目光,随着柳条飘逸,充满了盎然情趣。

 

   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使颠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柳,经过冬天,枝条乱七八糟,黄叶飘零,一点也不美。这是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理。通过柳,把它物化外露表现出来,就是《红楼梦》中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刚刚得到提拔,得意的不得了啦!
      比较起来,同样是咏柳,七绝,表达的情趣迥然不同: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读唐诗如饮美酒,读宋诗如品名茗,慢慢品味,方识其中理趣。这是就总体风格而言的。

 

   句

 

[]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城东早春

 

唐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 注释]

1 .诗家:诗人。清景:清新的景色。

2 .半未匀(y ún ):柳枝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不太匀净。

3 .待(d ài )等到。

4 .上林:上林苑(yu àn ),古代皇帝的园林。

5 .锦:织锦,形容色彩鲜艳。

6 .俱(j ù)是:都是。

[ 解说]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 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新春 就是早春。 诗家 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 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 柳眼 字,都是暗示 。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 早春 ,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 半未匀 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 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 若待 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 清景 上林 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 诗家 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惠崇《春江晓/晚景》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夜喜雨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注释]

1.  乃:就。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径:乡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 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 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个 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初春小雨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首诗描写早春细雨,草色青嫩的初春景色。长安的街道刚下过一场小雨,就像是酥油滋润过似的,远看是一片青嫩的小草,走近时却看不清什么颜色了。早春是一年最好的时刻,远远胜过烟柳笼罩的京城长安。诗人描写细雨和小草,赞美了初春的美景。语言平实素淡,景象清新可喜。

滁州西涧

 

[]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 ),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 韦柳

[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 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

韦应物先后做过 三卫郎 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 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 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有人认为 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 独怜 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乡村四月

 

[]  翁卷

 

绿边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月

 

[]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山夜月

 

[]  余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撅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注释]

①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

②孤山:在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寺。贾亭:在西湖边。

③云脚:云气下垂,像有脚似的。

④啄:鸟用嘴叼东西。

⑤白沙堤:又称白堤,在杭州西城外。

【解说】

早莺新燕争飞,乱花浅草迷人,一片生机勃勃。诗人在钱塘湖堤上踏春游赏,面对如此美好的春景,流连忘返,不肯离去。

【赏析】全诗第一句交待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 春行 的起点,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 孤山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它山不相连接,故名。白居易此次春行 贾公亭 当还存在,但现在已难觅它的踪迹。据白居易此诗,则贾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侧,则白居易此行的起点大约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到过西湖的人都知道,这是观赏西湖景致的颇佳角度。从这里人们的视线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瞭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过白堤看到外西湖更开阔澹远的湖面,有近有远,虚实相参,西湖的美景可尽收眼中。
 第二句是总写。诗人来到湖边,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对西湖此时的景象有一个完整把握。只见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浅涸,变得满满荡荡,似蕴含着无限生机。 初平 不一定最满,但意味着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继续上涨的势头,这是比已达到稳定的饱和更能唤起观赏者兴奋之情的景象。因为事物最美好的时光不一定是它达到盛满状态的时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时。云脚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万物。总之,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切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都变得那么活跃,那样时刻滋生着变化。
 如果说首联是长镜头似地总写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颔联则是目光收回,进行局部特写,着意刻划早春西湖的花鸟。诗人仍然不作呆板静止的描绘,而是换以疑问的语气出之。写早莺争树,问 几处 ,可见不是处处;写新燕啄泥,问 谁家 ,可见不是家家。这不仅极有分寸地准确描绘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而且诗人自身那忽为争树的早莺所迷、忽而又为掠过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时惊时疑、时喜时笑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目前。
颈联两句,诗人将目光再次稍稍推开,有似中距离的观照,转而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联中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本联中花草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仍不肯作静止的描写。他反客为主,让自身动起来,走马观花,于是不动的花草也动了起来。不了解诗人与景物之间这一动与不动位置的变化,就不能理解花为何是 乱花 ,花怎能迷人眼;为何是 浅草 马蹄 ,而不是 马蹄 浅草 。其实花并不 ,也没有有意来迷人眼,这只是诗人骑马一路穿行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前四句画面中的景物都是动的,但整个画面本身没有动。这一联则画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动,而整个画面快速切换,构成一种动静交错之致。同时, 渐欲 才能 初平 等相呼应,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尾联两句,诗人将视线重新推向远处的白沙堤和湖东,描绘西湖的总体轮廓,以与首联相照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完足。如果说前六句都是实写,那么这两句是虚写;如果说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这两句是情中有景。诗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依恋,坦言自己的 最爱 。同时,它也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里堤痕隐约,绿树掩映,一切是那样的清丽,又带着一层朦胧。读者在欣赏前面各种景致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三)写湖光山色

望湖楼醉书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注释]

1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 雨亦奇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 西 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 西子湖 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晓出净慈寺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池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 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 才露 ,一个 早立 ,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 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望洞庭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著名诗人。

[ 注释]

1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 山水 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 山水 属于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 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入若耶溪

 

[ 南梁]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游山西村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 ,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 足鸡豚 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 ,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这联上句通过一个 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 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 。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 夜叩门 与首句 农家 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敕(chì )勒(lè)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鹿   柴

 

[]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注释]

1.  鹿柴:地名。柴,一作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 空山不见人 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 ,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 三字,将 具体化。次句 但闻人语响 ,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 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 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 人语响 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 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 返景 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 返景 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 诗中有画 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竹里馆

 

[]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 弹琴 还是 长啸 ,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独坐敬亭山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天门山

 

[]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 天门

2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 楚江

3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 .回:回旋。

5 .出:突出。

6 .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渔歌子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作者简介] 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 注释]

1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2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 .白鹭:一种水鸟。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6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 点明地点, 白鹭 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 桃花流水鳜鱼肥 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 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 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行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 小李杜

[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字点明深秋季节; 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字照应句首的 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 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 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 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 石径 ,因为这 石径 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字解释为 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 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 )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 )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 红于 而不用 红如 ?因为 红如 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 红于 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春山夜月

 

[]  余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撅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四)写梅花

山园小梅

 

[]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花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前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梅

 

[]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注释]

①著:放进,置入。

②混:混杂。芳尘:香尘。

③乾坤:天地。

[ 解说]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五)写月

   月

 

[]  李商隐

 

初闻征燕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古朗月行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3)——乡情篇  

 

悲歌

 

汉乐府民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柳  宗  元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上人:上人是对佛教僧(s ēng )人的尊称,浩初是他的名字。京华:京城,指长安。亲故:亲友。

②海畔:海边。剑鋩(m áng ):剑锋。

③若为:怎样。

[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bi ǎn )叫官到柳州(今属广西)时写的。他的心情十分悲痛,看到耸[s ǒng ]立的座座山峰,感觉像割着自己的心肠,又希望自己能分身千亿,站在峰顶遥望故乡。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注释]

1.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 疑:怀疑,以为。

3. 举头:抬头。

[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不禁联想到家的温暖,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 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9.htm

 

宿建德江

 

[]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人。

 

枫桥夜泊

 

[]  张继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 注释]

1. 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 江枫:江边的枫树。

4.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 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 姑苏:即苏州。

7.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商山早行

 

[]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作者简介]
  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 臭橘 ,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 杜陵梦 的梦境。

[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 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 凫雁满回塘 杜陵梦 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 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苏幕遮

 

[]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 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 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 秋思 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 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呀呀地嘶叫着,扑打着翅膀,跌落在光秃秃的老树枝上。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 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古道西风瘦马 ,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乎,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 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出现在另一角落的 小桥流水人家 之所以给他以更有力的吸引,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 乐景 ,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只见他顶风策马而行,一心要尽快离开这一 乐景 ,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夕阳西下 ,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 断肠人在天涯! 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在最后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涂有这位天涯沦落人的浓重的感情色彩。

 

凉州词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 注释]

1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 简析]

凉州词 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 ,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 何须怨 ,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 何须怨 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 兴寄 的传统,更何况 诗无达诂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地处塞漠,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旧来,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第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这里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三四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河畔冰开,长安落花,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对照不仅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边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这首诗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它开盛唐风气之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首诗中的受降城的所在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唐代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因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而得名。诗人在明月皓白的夜晚登上受降城,极目远望,寥廓的旷原月色如霜,沙漠似雪,令人凛然而生寒意。在万籁俱寂的时刻,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的思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诗人拟想中的定格镜头,全诗的情感洪流此处打了个回旋,而涟漪却荡漾不尽。

此诗将景、声、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简洁空灵。是中唐绝句中的名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大地解冻,牧马晚归,暗示着边烽暂息。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意境与李白的“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但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鉴赏】这首词作于范仲淹在陕西守边期间。上阙点染秋天塞外的萧条景色。 塞下秋来风景异 ,一个 字,简洁之至!写出了秋天塞外风光与春夏的截然不同,如果改为其它的描绘性词语,纵使再多,也言不尽意。接着作者选取最为典型的季节性候鸟―― 大雁南归来印证 无留意 ,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真是:禽犹如此,人何以堪! 四面边声连角起 这是写将士们在城头吹响了号角,更显得凄凉悲仓。李陵《答苏武书》中: 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正是这种悲景的鲜明写照。 千嶂里 两句,我们联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来理解,不难看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在极尽渲染之下,下阕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便顺理成章。饮 浊酒 、吹 羌管 构筑了边地将士独有的 乡思巢 ,也是他们发泄乡思的唯一方式,撩人心境,勾人魂魄。但是, 燕然未勒 ,归家无望。你看,将军的头发熬白了,征夫的相思泪流在的深夜的风中。

 

黄鹤楼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只有热爱故乡者才能热爱祖国,从屈原开始便怀念故乡。他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何况人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顥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著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处,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著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著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隻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著节拍,翩翩起舞,酒店里其他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著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崔顥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模拟,想与崔顥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顥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顥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的诗句后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

登金陵凤凰臺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茂盛得已将荒凉幽僻的小径埋没掉了,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天宝三年,李白也到黄鹤楼漫游,看到崔颢这首题诗,越看越爱, ,赞叹不已。望着长江上下如画的风景,李白也写了一首题黄鹤楼的诗《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但想来想去,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於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由於白的作品发表於崔顥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ㄡ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顥争胜。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於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像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顥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诗

 

[]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逢入京使

 

[]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笔纸,凭君传语报平安。

 

   思

 

[]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 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9.htm

 

渡汉江

 

[]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依送旧时波。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自号 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 难改

 3.  衰: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 衣锦荣归 ,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