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电子教材基础:怎样写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09:06
写作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
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事。
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
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细节是关键
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
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价值。 
几个不要
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
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
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
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
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
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
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
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标题和第一段
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30% 的时间去好好考虑。标题和第一段(前 300 字)都是文章的广告,不会写标题和第一段的人是不会写广告的人。
如果读者读到 300 字还觉得没有意思,他不会继续读下去。要花很多时间,约 20%的时间去想标题。例如丁磊的标题“谁是谁的江湖梦”,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独》的第一句,把时间推到未来,又把时间推回过去,让人觉得历史的沧桑和兴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时,把时间拉来拉去、用进行时是一种技巧和办法。
态度
只有专注,排除一切干扰,才可以24小时写作。文章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所以不开夜车,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写文章变成步骤,每次只作一点点,使每个步骤都是可操作的,使每个环节上都是简单的。只有对话体变成故事体这个阶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
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来,用工匠的方法来写作。要用一种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 4 遍,每篇文章都写到75分以上。
勤奋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喜欢打游戏但是很克制,为了把记者作好确实下过苦功。向很多人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 专门话题
怎样写评论
基本观点:一篇好的评论必须做到,不管是赞成你观点还是不赞成你观点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没有针对性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泄。如果替换主语还成立的话,就是糟糕的评论,是PR文章,而不是评论。
事实和细节仍然是重要的,观点只是为了传达事实。在评论中有细节非常重要。评论不要感情用事,别人读你的评论是为了收获你的信息。你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不是为了表达感情。写评论一定要冷静,要传达很多细节,细节是金子。新闻发布会也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而不是他发布的产品,可惜大家往往没有带着眼睛去。
如果简单认为评论只是作是非判断,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决不只有是与非,因此观点也是丰富的观点,而支撑丰富的观点就需要丰富的事实。
证明一个公理或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浪费大家时间。所以如果标题是一个公理,那就是垃圾。
看鲁迅的杂文,他的观点很多并不正确,却传递很多知识,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怎样写负面报道
表达负面的东西即所谓以恶扬善。基本的做法是,只提供站得住脚的事实,尊重读者的偏好,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一定不做评价。
很多事情很有意思,今天他觉得对他有利,过段时间他觉得有负面的作用,再过段时间则会想当时我怎么会把这件事告诉你了。
学习《罗生门》、《英雄》一个故事讲三遍讲故事的方法。作者可以有非常多的技巧。
《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发表时,人们觉得对柳传志有利、对倪光南不公道,但多年以后人们的结论却并不一样。因为,写作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事实的平衡性,注意到别人可以有另外的解读,同情倪光南的人也可以找到材料。今天柳传志不希望任何不利的东西摆在读者面前,他宁愿这篇文章没写。
文章的能指和所指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作者一定要让文章特别有张力,使能指更多。比如北岛和汪国真的诗歌,汪国真把把所指限定死了,没有想像的空间,而北岛则能使每个人的翻译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因为汪用了太多的主观判断。因此不要用形容词,不要用判断,要把主观性降到最低,要多提供事实。
Wiki 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中性原则。例如如抗日战争它会叫“中日战争”。中性是存在的。用词、遣词造句都要尽量中性,以免破坏事实的陈述,事实是非常有力量的。孔子说“述而不作”,我们只述不作,尊重读者的偏好,而不是取代读者的偏好。《史记》之“太史公曰”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现,所以一定把感情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