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历史文化古城西安各个老地名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42:25
        历史文化古城西安,是由数百个老村镇、上千条老街巷组成。连同众多美丽的山河原川、旅游景点,它们犹如夺目的明珠,镶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之中。伴随这些老村镇老街巷,它们的名称已经远不是标识地理位置的符号,而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成为古都西安一笔非常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
    
  书院门:明代以街北侧有关中书院得名。1966年曾名健康街,1972年恢复原名。于右任先生曾住该街32号。街口有牌楼和唐代华塔,街北侧有明代建关中书院,属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中古文化一条街。
  
  北院门:据清《咸宁县志》记载:明代称为宣平坊。清代西大街以南为陕甘总督部院衙门,故称南院。街北侧为巡抚部院衙门称北院。清光绪二十六(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那拉氏为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携光绪皇帝逃来西安,先住南院,后移北院,北院被称为行宫,成为当时的国家行政中心。各省进贡的银两、物品也随之运进西安,此街不少银号、店铺应运而生,南、北院门一带盛极一时,直至民国年间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北院门南有明代建筑的鼓楼(元代称敬时楼),西侧有明清“榜眼古民居”,北端为石牌坊,现在属“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中回坊风情街,是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以古玩和回民风味小吃称著的步行商业街。
  
  南院门:据《咸宁县志》记载:南院门一带为明代的归义坊。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设于此,因与鼓楼北的巡抚部院相对,故名南院,这一带即泛称南院门。清代和民国初期,这里人口集中,商贩云集,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解放路、东大街一带。解放后这里成为商业和居民住宅区。1966年曾名五星街,1972年恢复原名。
 
  东县门:据《咸宁县志》,此街约形成于唐末,当时佑**节度使韩建以唐长安皇城为基础缩建长安新城,将长安、万年两县移到城东西两侧,各建小城,此城即后来的咸宁县城,因位于城东侧,人称东县,门前街道得名东县门。元代至明清,咸宁县署在此县北侧。清代驻军装局,辛亥革命时,起义新军首先占领军装局,夺取库存武器,并以此为指挥部,取得西安光复,支援了武昌起义。
  
  骡马市:相传,明代此地是牲畜交易市场。清称为骡马市。1966年曾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
  
  大差市:宋代称这一带为菜市,元称草市,明称菜市。清记载为大菜市,以此什字卖菜小贩集中故名。《西安府图》已演化为大差市。
   
  大皮院:拓建于明洪武年间,以经营皮业而得名。1966年改为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南侧有清真寺一座,系回民聚居区。
   
  盐店街: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始建,以官盐店设此而得名。清末民初,当局无法偿还外债,在此街设官盐店,实行盐业管制,由英美日法俄五国在此街设立银行,直接收盐税以抵欠债。后各种银号钱庄设此,镖行、会馆应运而生,盛极一时,成为西北金融中心。1966年改名红心街,1972年恢复原名。
  
  五味什字:元《长安志图》将今南广济街称为药市街。清《西安府图》将南广济街南部称作五味什字。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28年于此街今第六中学东院(当时原杨虎城公馆“可园”处)成立西安市政府。1966年曾名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洒金桥:街东系今西安城建城原点。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东侧为隋杨兴村,民国时尚有隋文帝和唐太宗赦命保护的杨兴村古槐。清《长安县志》称:此街位于唐含光门街。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因古槐下有隋唐建城时迁出乡民回城祭祖的铁香炉,明代改为铁炉坊。葛先生说据《唐书》记载,唐玄宗曾在附近的金水桥洒金钱让官员拾取,得名洒金桥。1966年曾称前卫路,1972年恢复为现名。属回汉民族共居区。
  
  劳武巷:明代因该巷有马神庙而得名马神庙巷。巷北有明代常平仓,清为广备仓。《两县续志》记载清末内有大槐,为隋代筑都城前的杨兴村大槐,有石碑、铁香炉等物。相传,从大槐树下迁来,与隋唐建长安城时大量迁出村民有关。1966年改为现名。

  红埠街:隋唐时为皇城由北向南的7条横街的第一横街南侧,前条土城巷是第一横街的北侧,当时街宽三百步(1984年唐城考古勘测队实测为440米),是唐长安城东西交通主干道,也是长安的中心广场,凡皇帝登基、改元、大赦、出征检阅、凯旋,皇帝登临承天门,此街则千官序立,万民唱和,旌旗挥舞,盛极一时。唐末895年,在藩镇王行实、李继鹏等争夺的战火中承天门焚毁,两侧城墙土埠于高温中被还原成红色,后得名红埠街。1966年改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