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校门图片:“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3:51:14

“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BHA100069)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三个转变:从少数人接受教育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变,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在提高: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从追求起点公平到要求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纲要》还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基础教育的自身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新了要求,我国全面“普九”以后,加大了对教育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改善。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老师不再是一根粉笔、一本书上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多。但与些相对照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陈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变化不大,没有适应新课程形势和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的较为成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

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呼声。当前,我国还处于学历社会,高考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命运的分水岭,应该教育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根深蒂固。部分学校和教师还习惯于“教”,存在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和学生靠机械训练和加班加点来提高教学成绩和考试成绩。教学是为了学生考高分,学生学习是为了考高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学习自由被剥夺,个性发展受到遏制。教育的本来面目被遮蔽。面对全球化的国家综合实力竞争,教育处在十字路口。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诉求,在我国提出并研究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问题,是落实纲要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走向新阶段的现实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正确选择。

2.问题研究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真思考,我们认为研究与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是解决现有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案,是推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持续深化的理性路径。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直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益的研究正切中了新课程改革的要害和核心。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将有力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协调发展。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基础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是指从学前至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由于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是以保教为主,其教学方式是以游戏为主,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发育在学前教育阶段仍是主要任务之一,又限于本课题的研究力量,研究的学段范围是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不包括学前教育阶段。

2.“有效教学”

就“教学”一词的语义来讲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二是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本课题“教学”特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本研究涉及的“有效教学”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效果。既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落实学科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又指完成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二是有效率。即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方法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发展。三是有价值(有效益)。是指对“有效”的价值判断,即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基础,为终身学习生活做准备。

有效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与单纯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不同。有效果的教学不一定是有效教学,如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对掌握知识有效,但不是我们所讲的有效教学。

3.“有效学习”

本课题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增长能力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效益和发展进步的程度,标志是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情感。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有效学习”还鲜有提及和论述。例如,文喆先生曾撰写一篇题为《改进教师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文章,虽涉及有效学习,但其主要内容是从教师的角色、地位和态度论述教师的工作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没有把“有效学习”做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对待。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两项研究内容相连接形成“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这样一个“双有效”研究对象,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时间外延还要大于教学的时间外延,所以,研究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具有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有效学习能力、习惯和情感的培养较比有效教学更加具有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应当服务于有效学习;再者,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分开研究便于寻找各自的内在规律。此外,将这样两个对象放在一起研究,本身也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价值。

三、文献综述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有效教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评价运动后,又不断有人提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并随之形成了若干以“有效”为热点的讨论话题,诸如“有效学校”、“有效课堂”、“有效评价”等等,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1)国外“有效教学”的标准和策略研究

美国“有效教学”的核心使命在于提升所有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不论学生的种族差异以及文化、语言和经济背景。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积极倡导“有效教学标准”,以维果斯基(Vygotsky)社会文化建构论为基础研究有效教学准则,并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教学领域。其有效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其相关指标表现如下:标准1——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标准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标准3——情境性学习:教学关注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标准4——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标准5——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美国学者玛扎诺等人在其所著的《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把“有效”定义在“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他在少则21个、多则1251个原始研究个数基础上建立的“影响学生成绩的教学指导策略”,包括如“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总结和笔记”、“家庭作业和练习”等的实证研究。

(2)国外学习策略研究的领域和成果

国外自1956年布鲁纳等人在研究人工概念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聚焦策略和审视策略,并发现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从此“认知策略”研究兴起。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通用策略相继出现。1971年自弗拉维尔(Flavell·John H.)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元认知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指导,涌现出丹塞路学习策略指导教程、芝加哥掌握学习策略阅读教程、赫伯内容指导学习教程、魏斯坦认知学习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教程及其训练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影响学习策略获得因素进行了研究。比格斯(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景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牛津(Oxford)和科恩(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

2.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尽管追求“有效”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永恒主题,但是有效教学作为一个引起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特定话题,其研究的兴起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相伴而生的。2001年,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出版,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自此,有效教学的研究热潮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

(1)关于“有效教学”内涵的研究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章中,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以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主要指效益,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②沿用经济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以程红、张天宝、姚利民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③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学者龙宝新和陈晓端从概念重构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将有效教学分为表层、中层、深层来进行剖析和界定。认为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种教学思维;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有效教学界定为“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④综合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2)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曦采用实证性的方法比较了有效教师和低效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认为这两类教师在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上差别不明显,但他们在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学生学习监控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宋秋前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时间,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内向结构,教与学的方式和课堂管理。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影响一个地区有效教学的因素, 认为教学中的时间投入和资源配置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其中资源配置投入这一因素包括生均供应经费、师资配置和生源配置。

(3)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目前的有效教学研究中,对策略问题的探讨是一个显见的热点,尽管研究者对哪些是有效教学的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类。

第一类,针对教学进程的有效教学策略。目前国内从这种角度论述有效教学策略的文章占多数,其中尤以从教学实施的角度论述具体策略的文章居多。例如,崔允漷针对教学活动的具体进程,提出了相应有效教学策略,即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

第二类,针对多元创新的有效教学策略。龙宝新、陈晓端从观念、思路、操作的多元反思与重构的角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①建立生态型的有效教学机制,通过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学生、教师的持续性、终身性发展;②建立双层有效的教学模式,利用表层的显性课程教学与深层的隐性课程教学(即所谓“双层教学”)之间的联动、共处规律,尽力使课程的“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化;③建立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以教促学,以学促教;④树立批判的教学“有效”观,用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的观点看待有效教学,从价值理性、责任理性、合情合理性等多元角度综合构建全面的有效观。

第三类,以人本主义为取向,即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并认为这些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第四类,针对特定标准的有效教学策略。有不少研究者结合国外学者提出的鉴定有效教学的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有的学者在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教学应避免的十种课堂;有些学者研究了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如“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八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第五类,针对特定学科的有效教学策略。学科教师广泛参与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是当前有效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他们主要针对本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4)“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

钟启泉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夏正江从教学的"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回答了有效教学的主要标准及特征,其中包括六条结果标准和十六条过程标准。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的特征包括: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充满热情、促进学生学习、以融洽的师生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激励学生。

(5)学习策略的研究

我国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体性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裴娣娜、韩立福、王升等诸多学者和广大教师都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90年代后半期,刘电芝主编了以通用学习策略研究为主的专著《学习策略研究》,蒯超英撰写了专著《学习策略》。关于影响学习策略获得因素的研究方面,朱永祥把学习风格、动机、知识基础作为学习策略的要素。谷生华等研究表明,努力归因与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王振宏等人研究揭示,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以自我效能、内在动机预测学习策略,相比较而言,自我效能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高。

(6) “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成果的普及与推广,一些学校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区域性推进“有效教学”也在许多地区展开。 上海市普陀区、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等区域,在构建区域性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方面如四川省双流县堂湖中学、湖北枝江一中、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五中、河北省鹿泉一中、河北省正定县南楼中学,等等。

3.对我国“有效教学”研究评述

纵观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文献,研究的总体状况概括如下:

1.有效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有效教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及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且以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文喆等人的研究为主流成果。但关于有效教学涵义及特征的研究与质疑从未间断,可见学界尚未在该方面达成共识。

2.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面广量大,并从最初相对集中于教学理论层面的抽象策略或宏观策略的探讨,向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或微观策略的探讨发散。可见有效教学的研究日益普及,并在学校教学中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缺陷是有些关于教师特质、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研究,将有效教学等同于一般的“提高教学质量”,似乎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效教学。

3.研究内容的分布不很平衡。关于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谈“应该”、“必须”的多,谈“为何”以及“怎样”的少。关于具体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且大多数文章仅为一般的理论探讨,存在研究的雷同现象,表现为:研究角度很相似,研究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

4.实证性研究匮乏。在我国近十年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少,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思辨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有效教学的实践。“有效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研究,价值与发展的前途取决于它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上的效力,但目前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仍是两张粘连甚少的“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正确地理解、贯彻它,存在困惑,也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跨越的一个障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中观与微观实践研究,将在基础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三方面有所收获和建树,在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实践模式的同时,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①在教学管理方面,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探索以区县为主要区域的中小学校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②在课程方面,研究“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中的不同表现,即总结出不同类型学科“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③在教学环节方面,研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即形成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

 ④形成并构建出基础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

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且更加有效的学习。

2.研究内容

①调查并分析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状,找出制约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因素。

②研究诸如地理、历史、品德等社会科学类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学科,以及综合实践类活动型课程等不同类型的领域、学科中“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不同表现,并总结出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③研究在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初中、高中阶段等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④研制中小学阶段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评价机制。

⑤形成并构建出基础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

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研究假设是否符合“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标准,将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判断进行认定:一是行为判断,即判断这种教学、学习或管理行为是否是有效的;二是价值判断,即判断这种有效的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多个子课题进行,子课题围绕着研究重点设置,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形成学科、学段、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等多要素组成的多维立体子课题结构。子课题采取实验学校和区域自由申报和课题组指定任务相结合的办法,既保证实验学校和区域的实际研究需要,也保证总体研究目标的实现。子课题研究采取一级管理,申报单位和个人申请后,由总课题组评审、认定,直接由总课题组统一管理。

3.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研究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理念和思想,以及具体的实现措施和条件,并不断扩大实验学校和区域范围,以最终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研究的难点在于调查结果信度与效度的把握,以及区域和中小学校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评价方案的研制。

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本课题研究打破目前只是单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研究“有效教学”的局面,而是从推进课程改革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来研究“有效教学”。在关注教师教学效益的同时,更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益,指导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对于“有效”的关注还包括着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转变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上,使得学生的这种转变不是机械的和被动的。

②本课题研究以中观的视角,对“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师资、学生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实践与研究。

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过程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课题组实现教育科研力量与实验区优秀教学力量有机整合,力图做到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相互支撑,以期研究成果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4.研究假设

①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科的教师教学状况进行研究与改进,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②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课程的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研究与改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③改善区域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机制,能有力的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效益的提高。

5.成果表现形式

过程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①学生学习有效性调查与分析的调研报告;

②“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不同类型学科、学段中表现的系列论文;

③专著《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方法、策略及理论构建》;

④专著《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实施评价研究》;

⑤研究报告“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为:

①“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在不同类型学科、学段中表现的系列论文;

②专著《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方法、策略及理论构建》;

③研究报告“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由于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的问题研究,将综合地涵盖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和教学要素,脱离教学一线的理论研究和仅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都是片面的,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也都会大打折扣。课题组将在河北省范围内选择多个实验区县,侧重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侧重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在实验校中选择实验班或实验年级进行实证性的准实验研究。

本课题组成员在对国内外“有效教学”和“学习策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同时,深入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调查研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状究,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形成具体的研究假设和实验操作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分学科组、年级组深入实验区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控制实验过程,分析存在问题,找准问题症结,具体问题具体指导,形成动态的阶段性研究方案,凸显行动研究的特色。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思辨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且以实证性研究为重点。本课题研究涉及课程研究、学科教学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多个领域,重点在于教学领域;难点在于对问题的筛选、因素的分析以及实验的控制。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同时辅之于准实验研究法、比较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依据调查结果,将预设的和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假设,形成子课题;带着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深入实验区、实验校,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进行具体考察,通过反思制定改进措施,调整、完善实验方案。

调查法。在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先对实验区、校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的制约因素,并编制档案;实验过程中,将定期调查、总结、评价;实验结束时,再进行全面整体的调查、总结和评价。经过多次调查和数据的收集,一方面可以科学、准确的描述实验效果;另一方面,调查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也为调整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科学的事实依据。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9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课题组对实验区、校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县域教学管理的现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制约因素,研制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主要采用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7月)。以实验学校为主力的研究团队,按学科、学段的研究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研究形成系列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以教育科研人员和实验区管理人员为主力的研究团队,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形成教学管理的方案和教学评价细则。主要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课题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分析法等。

五、课题研究保障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县域基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该项目研究在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中高水平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团队,在省内选择了11个县区作为实验区,共有百余所实验学校广泛分布于城市、县城和乡村。在2009年的实验工作中,“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这一研究课题受到了各实验区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认同,各实验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都从政策、人力、经费上给予大力的保障和支持,现在研究团队与实验区、校良好的研究机制已经形成。

课题主持人在省教育厅负责基础教育工作,在读博士,专业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和外国教育史研究。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参加者均具有高级职称,有部分同志具有博士学位,且来自省级教育科研院所和师范院校,专业覆盖教育教学各个主要学科和领域,熟悉基础教育现状,专业分布合理,平均年龄42岁,均有较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多项研究成果。

本课题主持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就职于省教育行政部门和省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单位图书资源丰富,网络条件便捷,学术氛围浓厚,有良好的科研环境,研究时间充足,有条件对于本课题的开展和顺利完成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省教育厅在总课题组、实验区项目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双有效”研究推广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课题研究工作。

 

附: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2010.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5]玛扎诺(美)等著,张新立译.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文喆.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9,5.

[7]王鉴,申群英.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8]谌启标.美国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及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6.

[9]夏正江.论有效教学的标准及特征[J].基础教育,2008,9.

[10]韩立福.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兼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FFS”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1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