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就业服务公司:仲富兰民俗博客(230)中秋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2:17:41

民俗博客(230)中秋调查

 

新民意调查:六成受访者不太清楚中秋习俗




      再过一周,便是中秋节了,这是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的第四个中秋节。

没有了4年前中秋节可以放假的新鲜劲,街头商家的月饼攻势似乎也没以前那么猛了,今年的中秋节,味道好像淡了不少。

然而,在高速运行的现代中国社会,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里好好想想: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上周,新民网(www.xinmin.cn)网络调查推出了中秋问卷,一百多名网友参与了调查。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中秋节,大家怎么过?觉得应该怎么过?

    

受欢迎程度仅次于春节

如果让你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排序,你会怎么排呢?相信在所有人的答案中,中秋节一定名列前三名。

“新民意”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84%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是最喜爱的传统佳节,而中秋节得到了10%的受访者青睐,排名第二。“对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是除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说,“农历八月十五是粮食成熟的时节,又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候。圆月代表团圆,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把中秋视作团圆的日子,其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仲富兰介绍,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了唐代,祭月、赏月、玩月的风俗更为文人雅士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

中秋的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恰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而在中国的传统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因此中秋又叫“月夕”“八月节”。

“中秋和月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仲富兰说,“中国人有着月亮情结,关于月亮的传说、诗词、书画不胜枚举。无论你走到哪儿,只要抬头,都能看到月亮,所以月亮成了游子、亲人寄托情感的对象。中秋源自古人祭月的活动,后来慢慢发展,逐渐变成一个内涵丰富的传统佳节。”

    

多数人想到的是吃月饼

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中秋节,时至今日,大家还记得多少中秋的习俗呢?

“新民意”调查的结果并不理想:62%的受访者对中秋的来历、传统习俗“只是大概知道一点”,3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很了解”,另外6%的受访者则“完全不了解”。

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询问他们对中秋习俗的了解,得到最多的答案还是“吃月饼”“一家团聚”。

“过去我们在中秋夜要一家人出去走一走的,这样能带来好运。”家住杨浦区的陆阿伯回忆道。

“这位市民讲到的是江南一带‘走月亮’的习俗,中秋佳节边赏月边游玩,寓意驱除疾病、追随吉祥。”仲富兰介绍,“此外,中秋还是灯节,传统上也有中秋办花灯会的习俗。”

“传统的中秋节,人们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对月高歌、把酒问天,是非常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仲富兰叹道,“可如今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到处闪耀着刺眼的霓虹灯,人与月亮日渐疏远,赏月习俗式微,中秋节只剩下月饼的传递。”

传统习俗的式微,直接导致了中秋节的氛围变淡。“新民意”调查中,3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体会到中秋节气氛,“跟往常一样”;认为“很有节日气氛”的受访者仅占13%,另外48%的受访者认为中秋气氛“介于二者之间”。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传统

实际上,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中秋习俗活动,可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中秋的传统越来越淡了呢?“现代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仲富兰说,“过去,人们要通信、见面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团圆才显得那么珍贵。而现在,拿我自己作个例子:我的孩子在英国,我们经常会视频通话,距离不是问题了。”

“过去过中秋节,去赏花灯、赏月、赏桂,都得你自己去。现在有了网络直播,你坐在家里也能看到。人们在传统节日中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变成了间接参与、间接体验,这自然就冲淡了节日的气氛了。”

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传统,希望复兴中华传统节日。

“新民意”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觉得对于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全社会都应重视起来”。

国家层面上,2007年底,中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不过不要忘了——节日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的,无法靠制度延传。”仲富兰说,“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才能复兴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应该与时俱进

但传统并非也不能一成不变。“新民意”调查中,17%的受访者认为对待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应该与时俱进,“时代不同了,应充实新的节日内容”。

“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仲富兰说,“其实几千年以来,中秋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改变发展的。比如月饼,南宋时只是一个圆形的小饼子,没有馅;后来渐渐发展到在里面放糖,又经过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馅料;到今天,甚至有冰淇淋月饼等新式月饼了。”

“传统节日不是越土越好,也不是越古越好,应该融入更多的现代气息。中秋节也可以加入时尚的元素,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仲富兰说,“几年前,曾经有环保人士倡议大家熄灯赏月,我觉得是个很不错的点子。既宣传了低碳环保,又和中秋节紧密联系。”

    

【焦点链接】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    

骂中秋    

在广西壮族地区,有一个非常怪的中秋习俗,叫做“骂中秋”。

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个青年人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爱上。姑娘嫁给了他。

从此,当地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他们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以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

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情景。

    

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很盛行。烧的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四分之一,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人们便点火烧塔,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此外还有赛烧塔的习俗,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胜者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的由来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

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此外,未婚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

小伙子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新民晚报》记者 吕剑波

原载2011年9月5日《新民晚报》

 


仲富兰

      2011年9月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