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就业中心:上帝在发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0:50

 

上帝在发笑

 

   

单位迁址,百废待兴。一个月的时间,我的日子可以用昏天黑地来形容:忙晕!

久违的双休日,一觉睡到自然醒。家人为照顾我休息,都悄无声息的外出了。爱,就是这样吧,无需言语,一切都不露声色、自然而然。

爱情通常美好得不像话。

 

  

爱情是,眉心眼间的流转秋波,心心相应的情投意合。

小夫妻的生活,勉强可以用幸福来形容。

早上看到你睡得死死的样子是幸福,凑近看你被你装睡吓一跳也是幸福。看你喝我热的牛奶的样子是幸福,帮你擦掉嘴角的奶滴也是幸福。看你给我披围巾时的专注是幸福,被你送到门外你还不肯走非要亲亲才行也是幸福。收到你的短信是幸福,给你发短信也是幸福。做饭给你吃是幸福,吃你做得并不怎么好吃的饭菜还要装作很欣赏的样子鼓励你也是幸福。陪你看我不喜欢的体育节目是幸福,听你在大赞赛场上男主力好帅之后加一句“不过呢,我老婆说我最帅!”也是幸福。过马路的时候先站在我左边再站在我右边是幸福,被你唠叨小心看车注意安全也是幸福。与你分享快乐是幸福,能够承担你的悲伤是最大的幸福……

 

爱情是,举案齐眉的无言默契,相濡与沫的冷暖相知。

老夫老妻的爱情,通常是充斥在一举一动中的,经历了岁月沉淀以后的爱情,勉强可以用深沉形容。

每天上班临走前,你都会说“路上慢点开,注意安全”。下班回到家里,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回来了”。若哪天回来晚了,你则摆好了一桌饭菜后,就站在窗前,或时不时踮起脚尖探着身子频频看看楼下转弯处的路口,或心不在焉地一边拿着电视遥控器翻来覆去的乱按,一边竖起耳朵警觉的分辨着窗外的汽笛声。

家里买了咸鸭蛋,每次你都会取了流油的蛋黄放在我的碗里,还不断的自语,我就是不喜欢吃蛋黄,胆固醇太高……

我每次感冒发烧或是犯心脏病,你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不停的走动,责怪的话语也一直萦绕在耳畔,唠叨的让人心烦到咬牙切齿以致减轻、并忘记了病痛……

 

而对于爱情最终没能实现的人们,爱情,也一样是存在的。不是吗——

爱情是,我们不一定要在一起,只要你可以得到幸福。

爱情是,我会一直把我爱你当作一个秘密埋藏着,在你需要我的第一时间出现,在一切回复正常后的第一时间消失。

爱情是,我会永远在你的世界之外祝福你,只要你能够一直快乐的生活着。

爱情是,像空气感觉不到,但呼吸顺畅温情无处不在。

 

窗外,雾霭茫茫。

整个世界仿若沦陷于一张弥天大网中密不透风,世间一切朦朦胧胧,仿佛凝固静止。偶尔有汽车驶过的马达声、鸣笛声,以及忽远忽近的环卫工人清扫落叶时发出有节奏的“唰唰”声响传来,让人方觉时间尚在流淌。

雾霭,是大自然的面纱;虚伪,何不是人类的雾霭呢?驱散雾霭的是阳光,那么,驱散虚伪的是什么?

阳光和雨露,是万物生长的养料;知识与阅历,是心灵成熟的肥料。思考,无疑是使生命鲜活的沃土吧。

时间、环境、阅历,是塑造一个人灵魂的三维空间。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长度;环境是塑造灵魂的标准容器,是宽度;阅历是灵魂舞蹈的轨迹,是深度(高度)。三维空间是生命量变产生质变的一个必要必然过程。

收拾着家务,思绪杂乱无章地游走着……

 

看电视、听音乐,俗人乐事自然不能免除。翻报纸、读文字,安静的嗜好依旧保持。上网络、瞅资讯,凡人的幸福生活当下欣然继续。

忽然发现,时下的电子媒体忽然注重以情动人了。从央视主流媒介到地方电视台,都开始主打“感动”牌了——先是看到央视的“走基层”专题,后又看到重庆台的“视觉·感动”栏目。

真人实事,平凡人,不凡事,以小见大。这些电视专题节目“从大处着眼,由小处着手”,用真实再现的手法,通过“滴水光辉”的效应,来唤醒这个日趋麻木、日渐冷漠的社会。

断断续续的看着,小人物的大使命,大使命的无奈和悲怆,除了感动就是震撼,剩下的,就是上帝在笑我了。

忽然觉得这个寒冷的冬季,开始变得有点温暖了。

 

小悦悦事件,一起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使人性与社会道德风尚变得令人深思。

面对十八位路人的冷漠无情,拾荒阿婆伸出救助的手,体现出人性的光辉,舆论的谴责和随后的爱心捐赠,体现出这个社会内在的责任和善良的天性并没有泯灭,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们无法触摸因车祸而逝去的弱小生命,无法拉住那一双稚嫩的小手,但是通过阿婆的行为,通过源源不断涌向小悦悦家人的问候、捐助善款、以及社会舆论的风起云涌,我们实实在在触摸到了拉住生命的火样之热,感觉到了拉住善良的无形之力,看到了拉住责任的人性之光。

毫无疑问,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人的第一反应是判断人性良知的重要依据。

莫要指责十八个冷漠的路人,造成如今的况遇,有着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无奈,更有着外因的肆虐和内因的失却。

外因,社会环境——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是胡作非为,媒体为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发行量的恶意炒作。

内因,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整体欠缺,民众生存的尴尬状态: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收入低、生活难以为继。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在这个社会之初,就是一张白纸,只是后天的成长经历或说环境,为这张白纸增添了色彩。这个色彩或许是明艳的,如热情的红色、希望的绿色、宁静的蓝色;也可能是昏暗的色彩,如压抑的黑色、消沉的灰色、纠结的棕色。

这个世道向来都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总有历史的足迹可循,也不乏前车之鉴的比照。

假若没有媒体的片面报道,假若没有政府职能部门那些不负责任的不作为,怎能有一个个“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新闻事件频繁见诸于报端?又怎会使社会上群体国民的冷漠观望、袖手旁观,或是避而远之,甚至是逃之夭夭的无德悲剧事件再三上演?!

值得我们谴责的不仅仅是肇事逃逸的无德司机、冷漠的路人,更应该谴责的是媒体的价值导向,更有始作俑者——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是胡作非为。应该说,是政府的有些职能部门在事件的开始就为百姓和世人打下了“不敢作为”的伏笔。毕竟,人是自私的动物。敢以身试法,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的人是英雄。无疑,英雄是少数。

很简单的道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国人担惊受怕的顾虑值得政府深思。毋须讳言,道德失却的不是民众,而是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冷漠的不是百姓,而是人民的公仆。

值得反思的难道不是现实的价值体系吗?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走向吗?难道不是文化导向的偏航吗?吾以为,社会的麻木,国家机器的冷血,才导致了目前人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木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丛生。

打开电视、电台,翻开报刊、杂志,满目、满耳充斥的是什么?除了打诨插科、神经质的一群小丑将观众都当作脑进水的低能儿一样来对待、大搞毫无意义的无厘头外,就是稂莠不齐的专栏、专题和明目张胆、堂而皇之的情色广告充斥其间。究竟要将我们的下一代引向何处?!高雅不高雅不敢奢求,关键是能否给受众带来养眼惠心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的起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娱乐效果?

 

如果说,舆论、媒体是社会冷漠病态的帮凶,那么,眼下的应试教育就是国民整体素质下滑的主谋——罪魁祸首!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是一种抹杀创造力的教育体制,但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有市场。纵观眼下,哪个单位对用人的条件不是像选美一样条件苛刻,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其招聘的硬性条件、进入门槛更是让人“望洋兴叹”、“望尘莫及”——动辄非名牌大学不招收,要么非硕士、博士不录取,更有甚者不是“海归”不考虑。如果说事应试教育抹杀了中国学生的创造性的话,那么,我们社会现行的就业招聘状况,无疑是幕后助推的黑手和功臣。有需求,当然就有市场。这种重文凭的社会招聘模式之所以大行其道、有愈演愈烈之势,应试教育无疑就是其市场的标准流水作业线、合格的文聘供应商,而政府就是始作俑者,难推其责。

现如今,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人大有人在;有知识没素质,有文化没思想的人比比皆是。因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人们不敢去贸然违背。自然的结局就是陷入了这样无序的恶性竞争。周而复始、无以复加地将人的创造性合理的、悄无声息的抹杀在萌芽状态中,整个社会的人就像是安放在一口大锅上用慢火蒸煮的青蛙。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慢慢的就丧失了跃出的本能。整个过程虽痛苦不堪,直至死亡,但也只能听天由命了——应试教育体制熏烤下的国人,何不如此命运?!

痛兮!悲哉!

 

对一个人(一些人)的纵容和姑息养奸,就是对公众的不公和对社会的莫大伤害,从而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是吗——

国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不健康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了 ——

身体的——周所周知“民以食为天”,可来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什么可以吃得……

不法商家一切向钱看,视人命为儿戏,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我们餐桌上每天食用的东西有哪样能够放心?地沟油、添加剂、瘦肉精、毒奶粉、膨大剂等等,无奇不有,无处不有致人死命的危险潜伏。社会上造假成风,假冒伪劣盛行,坑蒙拐骗横行,欺行霸市猖獗,政府查处不力、职能部门不作为、甚至胡作非为,渎职失职、推诿扯皮……在某种程度上,是新闻记者充当了监管的角色。问题曝光后,职能部门、监管部门唯一的举措和招数不是从源头下手、根治,而是避重就轻,热衷于教给消费者如何去进行辨别,治标不治本。

精神的——信用危机、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不择手段。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和胡作非为,充当了目前这种社会现象的吹鼓手,加速了其恶化的进程,扩大了毒瘤的蔓延范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别加剧;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奸商投机取巧。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置民众的生命、疾苦于不顾、失信于民的政府如何不导致整个社会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唯有金钱可以换回所需。

人都是自私的、现实的、卑微的,且生命是短暂的,绝大多数人不敢以身试法。在这个社会,人人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哲学,因为平头百姓人轻言微,不知道哪棵树上的鸟粪会突然砸中脑袋不省人事、无辜葬送一生。现实中,这样流血又流泪的悲催英雄、活生生的例子还少见吗?

君不见媒体经常在报端披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身陷官司、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处境。人们总是习惯于前车之鉴。当然,事件的当事人诬陷一方本身的素质有问题,恩将仇报值得谴责,但,人的素质不一样,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不理解的是职能部门不能秉公执法,经常出现葫芦僧断葫芦案的事件,不尊重事实,不尊重法律,不能公正执法,不能公正审判,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将真善美置于不顾,让假丑恶大行其道,并长期逍遥法外,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做出了善者痛、恶者快的有违伦理、常规的滑稽事情。再加上媒体不负责任的片面报道,社会舆论的哗然,无形中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现身说法课——好人得不到好报,不要做好人好事!因为这个社会正义睡眠了,善良迷路了,道德放学了……这些归结起来,同样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榜样的力量无穷尽。例如小悦悦事件,十八位冷漠的路人。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只是冰山一角。十八位路人理应谴责,但更应谴责、追究责任的是政府。

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不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国民的素质低,而是一个社会的责任所在,是一个国家机器的问题,是一个民族的耻辱。

现如今,在大学,无有大师,唯有大楼;在商界,无有诚信,唯有欺诈;在社会,无有道德,唯有金钱。

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是造成如是现象的根源。

 

十一

爱情像艺术,需要两个人相互欣赏,才美好。

雾霭像魔术,云开雾散始见阳,悟得、惊喜就好。

生活像技术,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边歇菜去吧。

遇事做算术,舍身取义还是见利忘义自己看着算吧。

社会症结该手术,上帝在发笑。我想。

 

    20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