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压力传感器用途:新教师培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4:04:09
墨菲定律说,如果一件事有变坏的可能,无论概率有多小,那就一定会变坏。

而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对什么事情有着强烈的期望,那么期望就会成真。

老师们:下午好!

日复一日的工作,有的时候会让我们感到非常迷惑,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处在何种状态,我们期待着什么?又担忧着什么?那么今天的你们是否也能从中感悟到点什么呢?

教师是知识的启迪者、品德的陶冶者,更是影响学生言行至深的引导者。那么大家有没有深思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李显龙:新加坡政府第三任总理)。处在这信息万变的时代里,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极为重要,不仅要帮助学生规划良好的学习生涯;同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也要有深刻的体会,积极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涯目标,才能有效的化解生涯中各种危机,才能在面临一个个的选择和困难的时候从容不迫,过着多彩多姿的人生。这里我呈现一下,我在给我的那些学生上第一课时的目标。

那么今天为什么是我来和大家讲呢?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也了解到我目前是一个心理工作者?我经常听到有人问我:“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还有的说:“你是个心理工作者,我们想做什么你不是一琢磨就知道了,和你在一起不是一点隐私都没有吗?”以上种种说法听起来虽然很可笑,但实际上都说出了我们心理学的真谛。心理学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学就是研究你周围的人在想什么,进而研究你做什么才能改变你周围人的想法。也就是说,这对我们教师都非常有用,假如你知道校长怎么想的,你做什么能改变它的想法;假如你知道周围同事怎么想的,你做什么就能改变他的想法;更重要的事假如你知道你的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想打游戏机,你能做什么让他变得主动去学习。那么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让我们开心快乐得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和烦躁。所以今天我想和老师们谈的话题是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出示标题)

一、新时代教师的工作秘诀:更聪明而不是更辛苦的工作。

1)渐进效应: 1、做事留有余地,不施全力。(后一个刺激要强过前一个刺激)

2、精巧设计,出人意外,让人耳目一新。(经常送玫瑰花比起难得送玫瑰花,谁记忆更深,更幸福。)

2)飞去来器效应:1、目标一样,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2、盯住了目标,却忽视了手段,手段和目标不配套,通常会欲速则不达 。

3、知道了每个学生的情感轨迹、思维惯性,那么你的许多教学理念和方法不露痕迹就能实现了。 

人们行为反应的结果,常常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这就是“飞去来器效应”。

 奶粉罐上写着: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请尽量母乳喂养。你会因此不买这个牌子的奶粉吗?不,相反,你会对它印象更好。

一个口碑还不错的直销产品,说它以一当十,环保健康,别的同类产品都是垃圾。你会因此就掏腰包吗?不,你可能本来想出手,越往下听,越想捂紧口袋。

飞去来器是澳洲土著使用的一种抛出去又重新回来的武器,把它往一个方向掷,结果它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抛出去的劲儿大了,飞回来时,杀伤力也不小。

有这样的一个女孩,家境优越,事业有成,爱上的男人,无论各方面都输她不止一个档次。可是最后,还是男人把她甩了。据说,为了怕男孩有外心,她总是强调自己的强势,甚至拿各种方式压低对方。好像她是太后,别人都是一弄臣——罩着你已经很不错了,还不乖乖顺从!这样的境遇,相信只要还是个男人,都会落荒而逃。

还有这样一位男士,拼的是事业。天津安家、北京工作的他,为了一份并不重要的报告,能从下午5点熬到半夜12点,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平时更是钻研政策,研究理论,把自己搞得一开口就像专家,刹不住嘴。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别人都在自己的路子上怡然自得,并走纵深路线了,只有他,走的最辛苦,却还停留在原点。

很多时候,用劲过大过猛,不仅不能迅速达到目标,反而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强的干扰作用。你盯住了目标,却忽视了手段,手段和目标不配套,通常会欲速则不达。

目标一样,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一位法国作家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鼓足了劲儿,寒风呼啸,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北风累得气喘吁吁,还是没能把行人的大衣吹掉。接着南风开始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到处暖洋洋的,行人纷纷解开钮扣,脱掉大衣。

当一种论调被反复宣传,近乎强迫地想要听众接受时,听众反而会越来越反感;当考试前,你拼命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时,反而昏昏欲睡什么也记不住;当你觉得一个东西好,并拼命介绍给别人时,别人反而觉得你居心叵测;当你因为爱一个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的时候,反而容易把他推得更远。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接受纬度,也有自己的拒绝纬度。如果一种做法落到了你的接受纬度上,就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你也很容易就点头称是;如果不幸落到了你的拒绝纬度上,就算是为了你好,你也很容易严词拒绝。

有时故意冷淡反而激起对方的兴致;当你想拼命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最好别野心勃勃,这样反而让人觉得你不怀好意。当你想要一个人留在你身边时,千万别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站在对方的位置上你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当你想兜售一样东西的时候,千万别急于求成,离那些事与愿违的傻事远一些吧。

如果你是聪明的猎手,一定会清楚飞去来器的运动轨迹,让猎物乖乖回到你手中。就像如果你是聪明的现代人,一定知道一个人的情感轨迹、思维惯性,如何让你的诡计不露痕迹就实现了。)

3)培养职场钝感力:

自从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发明的这个词,并把它写成了一本书后,钝感力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在许多人的眼中,“钝”字,总是与“笨”“呆”“傻”联系在一起。可是,按照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这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就是说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察言观色,不用多计较别人语言中的话外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做不识时务的顽固者,环境反应的迟钝者,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论周围的人是多么地讨厌他,仍然是“厚着脸皮”,笑脸相迎着各种白眼、黑脸、臭脸,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我们在没有掌声,无喝彩声的旷野中孤独地前行。别人3年干成的事他干5年,别人5年干成的事他干10年。不抛弃,不放弃,无论是处于逆境、顺境,谁都无法轻易动摇他对事业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判断。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在对多家公司的仔细观察中,发现公司最优秀的员工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最能干的,而往往是一些“迟钝者”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精英。

二、 新教师应掌握的教育、教学技巧

技巧一:无备提问          技巧二:杜绝退出

技巧三:对就是对          技巧四:不断拓展

技巧五:积极架构          技巧六:氛围调节 

技巧七:刚柔兼济 

     技巧一:“杜绝退出”。目标是把“我不知道”这句学生口头禅驱逐出课堂。比如,老师问贾森,81的平方根是多少,贾森一脸茫然。老师继续问丹尼尔同一问题,丹尼尔给出正确答案9。老师再次让贾森报出正确答案。在整个过程中,贾森必须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技巧二:“对就是对”。这个技巧强调,教师只能接受完全正确的答案,不接受似是而非的回答。例如,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老师问一名学生卡普莱特家族和蒙塔古家族在故事开始阶段关系如何。如果学生回答“关系不太好”,教师应引导学生给出更详细回答,然后宣布这个答案正确。不少教师会忽略这一环节,直接总结答案说:“对,他们关系不好,两家是世仇。” 莱莫夫说,教师不应替学生完善答案,这会让学生自以为已经掌握其实还一知半解的知识,同时也令他们放弃主动寻找正确答案的努力。

    技巧三:“不断拓展”。教师不要因为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而停止发问,应围绕同一知识点继续追问诸如“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做到”、“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一点”等问题,以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

    无备提问:这是从哈佛大学商学院“偷窃”来的教学技巧,也是莱莫夫的“至爱”。在课堂上,学生不必举手,教师任意点名提问。课堂氛围相对紧张,节奏紧凑。这一招迫使全体学生主动思考、准备答案,避免只有举手学生参与互动的弊端。

    积极架构: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时,不要抓住问题不放,而应侧重学生行为的积极面,加以鼓励、引导。学生得到正面评价后,会努力争取更多表扬,逐渐“走入正途”。

    氛围调节: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为课堂注入愉悦氛围。比如,以昵称称呼学生;向学生发放装有单词的密封信件以增加神秘感。

    刚柔兼济:教师纠正学生错误时既要严肃,又要温柔,让学生认识到犯了错,但有改正机会。学生若在课堂上说悄悄话,教师应该保持微笑,明确指出学生错因:“亲爱的,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干这个。这会影响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时间。” 

三、 巧用心理效应,做智慧型老师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作为一名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直接影响着自己在学生心目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不可避免会因为某事而批评某个学生。被某位老师批评后,学生感激涕零的离开,但被另一位老师批评后,学生却怒气冲冲或心怀不满。究其原因,跟老师语言的艺术不无关系。有时候,批评了学生或孩子之后,在批评结束时,我们是否再加上一句:

“……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以自己的儿子为例,批评完孩子,说声我是爱你的。打完了孩子,孩子会抱住你的腿。)此时,孩子会怎么想?可能他不但不抱怨你的批评,还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很可能会记住你的训话。

批评后加抚慰语,其实是巧用了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就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批评中的近因效应的巧用,就是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切不可,批评之后让学生怒气冲冲的离开,否则既失去谈话的效果,还容易让该生滋长心中的怨恨,从而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是因为良好的首因效应在起作用。所谓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关于首因效应,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让两位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他要求甲生尽可能地做对前15道题,而要求乙生尽可能地做对后15道题,然后让一组被试者对甲乙两生作出评价,结果被试者大多认为甲生比乙生聪明。这就是著名的第一印象效应。由此可见,第一印象对人们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 许多女孩在与男孩初次见面后便不愿再交往下去,问其原因,像只“沉锚”一样,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与决策。有人做过分析,第一信息75%左右了人们对一个人、一个事物、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感受,而且很少会改变其最初的判断。 

在三国时期就上演了一场首因效应的历史剧。当初,凤雏先生庞统准备效力东吴,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又有几分傲慢不羁,顿时感到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招聘者”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巧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比如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为以后实施有效教育奠定基础;再如: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力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正如舞台上的压轴戏一样让他们记忆深刻;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

给我们的启示是:PPT

2、系列位置效应:

为什么学生的记忆效果开头和结尾总比中间要好呢?

“系列位置效应”:对于这种现象,在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进行了实验,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曲线显示就像一个“U”形,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只受到中间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到开头和结尾的两方面影响,这种影响在心理学上叫做“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实验还显示,学习的材料性质越接近,则抑制越严重。所以要告诉学生,重视清晨和临睡时的时光,把一天的功课要复习一遍,做到牢记在心。

给我们的启示是:PPT

1.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2. 告诉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3. 指导学生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4.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5.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3、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这个故事说明,教育者应注意提醒或激励学生的方式,防止就一个问题过多过强地刺激学生,以免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亲爱的老师,您会是课堂中“喋喋不休”的“老师”吗?学生会对你的“揪住不放”产生抵触心理,如何根据“超限效应”来改善激励学生的方式?

超限效应的启示:PPT

第一,教育要讲究“布白”的艺术。

第二,教育要讲究适度的艺术。

第三,教学要避免认知超载。

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 “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 

   心理学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有内驱力

1、激发学生求知欲。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2、控制调节功能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地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想像填补“空白”。 

3、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 

再分析知识负荷。

4、陈锚效应:解释PPT

沉锚效应的形成,有深刻的心理机制:当关于同一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的大脑时,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给大脑刺激最强,也最深刻。而大脑的思维活动多数情况下正是依据这些鲜明深刻的信息或表象进行的。参加培训陶丽萍的讲话,帮我设锚

  简介: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顾客的数量和粥店的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结算的时候,总是一家粥店的销售额高于另一家。探其究竟,原来效益好的那家粥店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总问: “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务员总问:“加不加鸡蛋?”接收到第一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几个鸡蛋的问题,而接收到第二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不加鸡蛋的问题。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第一家粥店不知不觉地多卖了鸡蛋,增加了销售。 

  先入为主,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先入为主就是一只“沉锚”,其词义为:先接受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而有了成见,后来就再也不容易接受别的说法和思想。我们从小就接受无神论思想,对欧洲人、印度人的宗教热情难以理解;听惯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当别人问起哪里最美时,便会不假思索地举出苏州和杭州,虽然连两座城市的模样都未曾见过;听别人常说某学者学识渊博,未曾相见就肃然起敬……先入为主同样会作为第一信息左右我们的判断,决定我们的行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先入为主的经典案例: 

  关羽战败后,“降汉不降曹”,进入曹操麾下。对关羽青眼有加的曹操偶与关羽论及天下英雄,关羽说自己的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及至曹操在荆州击败刘备欲追而歼之,在当阳遭遇张飞时,我们看罗贯中的精彩描述: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葛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起望西奔走。 

这里,曹操便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落入了“沉锚效应”的怪圈。首先,对关羽的钟爱导致他对关羽的话不加分析地接受,其次,关羽勇武绝伦都激赞张飞,这两个先入的条件直接左右了曹操的判断,决定了他的行动。多智、多诈、多疑如曹丞相,尚且如此,足见“沉锚效应”之威力。

沉锚效应的启示:

 第一,教育教学善抛“锚”!利用沉锚效应,又要预防沉锚效应。

 第二,教师自身不要被“沉锚”思维束缚。

  虽然这一信息或表象远未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全部。 

第一信息一旦被人接受,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导致人在认知上的惰性,从而产生优先效应。 

  沉锚效应告诉我们不要受对方所设“沉锚”的影响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寻找恰当的时机,为对方设定“沉锚”,会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 

5、蝴蝶效应

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蝴蝶效应”的本质是:一只蝴蝶能引起一场龙卷风。

    一只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以后,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州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著名气象专家爱德华-洛伦兹的解释是:蝴蝶翅膀的反复运动,导致其周边空气系统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产生一股微弱的气流。而这股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相应的变化,继续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天气系统更大的变化,以此类推,最终产生出一场威力无比的龙卷风。洛伦兹的这个研究发现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从此,“蝴蝶效应”理论不胫而走,令洛伦兹声名远扬。任何一个微小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一场巨大的变化。“蝴蝶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微小变化对全局的作用。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以某种方式对全局产生微妙的影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也无法把握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更可怕的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这些力量所造成的影响还会无限度地被放大,直至对全局起到毁灭性的作用。

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大道理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触动孩子思想的神经,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小细节抓起,把小事做细。

(PPT上的内容)这是一个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故事:

    国王理查三世和他的对手里奇蒙德伯爵亨利要决一死战了,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

    “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国王的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

    “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几个那么牢实。”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

    “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

    “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们俩头上的。”

    两军开始交战了,理查国王率领部队冲向敌阵。

    他还没跑到一半,那只挂着的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理查也被掀翻在地上。

    理查还没有抓住缰绳,受到惊吓的战马就向远处狂奔起来。理查环顾四周,手下的士兵纷纷逃散,亨利的军队围了上来。

    他剑指长空,“马!”他咆哮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这个故事出自己故的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他1485年在波斯战役中被击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只是一颗钉子的失误,却带来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中国有句古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小的疏忽和损失都有可能发展成大的漏洞。“防微杜渐”能让人们及时堵塞漏洞,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学校教育中,同样需要“防微杜渐”,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哪里错了,就要在哪里改正过来;学生在哪里跌倒了,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如果错了不改,只能是错上加错;如果跌倒了不爬起来,只能永远躺在那里。

    ⑴批评要及时。批评最好是在他做错了事情的第一时间里,因为事隔时间越短,学生对错误严重性的认识越清楚。如果时间久了,学生有可能淡忘了,这时再批评,学生要么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而感到委屈,要么会以为小题大做,批评起不到好的效果。

    ⑵批评要保持观念的一致性。教师批评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情绪为中心,而应以教育孩子为中心,以学生所犯错误的轻重与否,来决定批评的方式、环境与场合。

    不要因为自己心情好,见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甚至夸奖学生;而下次心情不好,见学生犯了类似的错误,就严加责备、训斥。这样容易使学生无法捉摸,无所适从。

    对学生的批评要把握分寸,如果批评过于严厉,会挫伤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而如果批评不力,平平淡淡又不能震撼其心灵,他就会觉得无所谓。因此,教师必须从爱护孩子出发,既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这样做,才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

    (3)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批评之后,要给学生下台阶的机会,帮助和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批评不是让学生尴尬和无地自容,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的错误,意识到错误给他带来的不利和危害,并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一句鼓励的话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生,一句贬责的话则可能毁掉一个天才。教师在对孩子说话时,应该思考一下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是否给学生成长的力量?因为,父母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品读,都将会关乎学生的一辈子。

    小故事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的孩子成年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

    在他就任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提起了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

    皮尔-保罗是罗尔斯的小学老师,他在1961年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皮尔-保罗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成为纽约州的州长”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成了州长。

    在罗尔斯的就职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6、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得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看这则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不当奖励可能带来的弊端:

第一,缺少内在吸引力,学生兴趣保持不持久。

 第二,转移注意力,造成学生思想不集中。

 第三,奖励机会不均衡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第四,教师带欺骗色彩的物质奖励让学生很失望。

 第五,学生会过于注重物质所得,影响人生观的确立

7、普雷马克效应

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提出——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原理也被叫做“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

当我们运用普雷马克原理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比如,小明从小就喜欢看电视,上学后依然如此。但家长有一项规定,必须做完功课,才可以看,若功课没有做完或做得不够认真,则禁止开电视。有几次小明没有做完功课就想打开电视看六点钟的动画片,都被妈妈严格禁止了。结果,直到小学毕业,小明均能遵守这项规定,总是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而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也都观赏了。小明的妈妈做得很好。有的家长常常误用,允许孩子先看电视,然后做作业,完全是本末倒置。

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没有把强化与良好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强化对他的学习并不起作用。比如,有的学生为了看电视,草草地做完作业,就要看电视,如果家长允许看,则是对他做作业草率、不认真这一不良行为的强化。因此,家长必须使儿童意识到,允许他看电视是对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一种奖励,而不是随便怎样他想看就可以看的。

第三,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比如,家长可能觉得弹钢琴要比练毛笔字有趣得多,因此告诉孩子说:“你放学后先写一百个毛笔字,然后我允许你弹一小时钢琴。”家长心想这回孩子该好好练字了,可孩子根本不买帐,因为他宁愿多写毛笔字,也不愿弹钢琴。可见,教师和家长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了解与所要强化的学习行为相比,儿童更喜欢什么,并把后者做为强化物,方能有效。

例1:在视唱练耳课上,孩子们想弹一首流行歌曲,对枯燥、单调的音节练习缺乏热情。当老师领着大家练过几遍之后,有的学生不耐烦了,抗议说:“行了,别再练了!”这时,教师说:“大家如果能一遍准确地弹好这一小节,我们就弹一首流行歌曲。”同学们齐呼:“好,我们练!”这位聪明的老师就是在运用普雷马克原理。

例2:峰峰已经是初一的学生了,可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不用功、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挑食——爱吃肉不爱吃蔬菜、练小提琴不能持之以恒、作息时间不恰当等等。这些问题令大家非常苦恼,但是妈妈发现峰峰也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玩游戏、上网、踢球、看动画片、喝饮料。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列出了下面的这个清单,并将它贴到靠峰峰写字台的墙上,这样他就可以时常受到提醒:

首先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然后可以:玩游戏;

首先完成:打扫自己的房间,然后可以:出去踢球;

首先完成:洗自己的袜子,然后可以:看动画片;

首先完成:吃蔬菜,然后可以:喝饮料;

首先完成:练习20分钟的小提琴,然后可以:出去玩:

首先完成:早睡早起,然后可以:周末去游乐场;

首先完成: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然后可以:买电脑:

首先完成: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然后可以:上网。

当然,在旁边还有一张时间表。

    峰峰的表现是:第一周完成得比原来好一些,但也有完不成的情况;第二周比第一周要好… …到了期末考试时,就已经做得不错了

8、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这种“增减效应”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诸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四、阳光般的心态——做个温暖、快乐的教师

1、温暖: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让我们心里像冬日艳阳般的暖洋洋的感觉。

老师的一个眼神能让学生感到温暖。温暖这个词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冬天季节一个小男孩为了使乌龟把头伸出来,但他想了很多的办法,不管是用食物引诱,还是使劲的挤它的背,甚至挖它的头,乌龟仍然无动于衷,紧紧的把头缩在里面。小男孩在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他的爷爷,小男孩的爷爷把乌龟轻轻地放到火炉旁一会儿,小乌龟就把他的头慢慢地伸了出来东张西望了……小男孩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呢?是啊,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分析一下乌龟为什么不听男孩使唤,甚至威逼利诱也不起作用,死活不肯将头伸出来,而爷爷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让乌龟自觉把头露出来。其实不难发现里边的道理:它需要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它觉得可以自由放任、无拘无束,爷爷因为熟悉乌龟的习性就给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环境,而小男孩因为没有了解它的本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用了违背它习性的强制性做法而使它害怕,把男孩视为伤害自己的敌人,乌龟恐惧了,它越紧张就越把头往里缩,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很多家长特别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那些新教师,更有个别的有文化的家长,特别要挑那些生过孩子的,而且不要当什么一官半职的,刚开始我特别不理解,后来听他们一解释,我才有点明白-------。(不够温暖、过于计较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可能对学生抓的紧的同时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更有家长说,宁愿小孩成绩差一点,绝对不要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的一辈子就毁了。                                                   

一个月下来,我想你们在座的肯定有一些人抱怨现在有的孩子实在难教,那为什么难教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啊,我们不妨在刚才的故事上寻找一些思考。其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都盼望你能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环境,学生们希望你能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希望能被你理解、赏识、发现、激励……。我现在给大家来介绍一个心理现象,那就是角色心理。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都坐过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脚踏板在心理学上有个特定名词叫“变心板”。公共汽车打开车门有一个脚踏板,踩着这个板你才能上去,这个板就叫“变心板”。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只要往公共汽车的脚踏板上一站,你马上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有的人肯定不相信,觉得自己好歹也受过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怎么会说变就变呢?下面且听我对你说一说,看看你变不变!公共汽车开过来以后,门一打开,你发现车上堆满了人,连脚踏板上都站满了,根本没地方下脚,上不去车,你心里就很着急,再一看车中间有空地方,你就想这人怎么就这样呢,你上了公共汽车往中间走走,别人不就上来了吗?都堆在门口可真讨厌!用劲推别人的屁股,用劲挤,最后终于挤上去站稳了,刚站到脚踏板上还没上车,后面又有人挤,你回头看他一眼,心里想:“不长眼睛啊,看着上不来还挤!挤什么挤!不能等下辆车啊!着什么急啊!”马上你就变了,跟你的道德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你会变呢?就是你的角色变了,在下面你是什么人?等车人。可是上来之后变成什么人?乘车人。所以中国有句老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角色不一样,心里也就不一样了。你也是刚从学生过来,按道理你是最理解学生的一个,但是你现在是什么角色啊,教师了嘛。所以你自然而然的把你以前当学生的感受忘记了。所以在生活中,假如要学生理解我们的做法的话,怎么办?先要学着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角色,学着时刻去理解孩子。

我记得有一位中年的女教师对我说,只要一下课,或者休息时间,她的学生总是想一群小狗一样,绕在她的脚边,跟前跟后。而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长得并不很美,但是她的笑容亲切、温暖,给人明媚的感觉。(会骗学生更会骗家长)。很多年少气盛的青年教师总是希望自己能把学生说的哑口无言或者把他们整的灰溜溜的,觉得那才是本事。学生期盼的:那些温暖的理解,怜爱的眼光、善意的提醒都不属于他们,离他们那么遥远啊,他们面对的就是无休止的考试、作业、批评、各类禁止令和各类要求,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成了考试的工具,于是他们中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负担重而疲劳,感觉上课开个小差就是一种适时的放松,或者“遗忘”一次作业就是一种难得的快乐……面对周而复始的功课,面对教师的严肃教诲,孩子们麻木了,逐渐失去了进取心,习惯了放学被留下来,习惯了老师会和家长说点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个差生,是教师眼里的难教学生,是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他们中甚至个别心灵脆弱的学生,因为没有感受到心灵的温暖而走上绝路。(桥北中学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个初三学生,因为一点家庭琐事与母亲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第二天早晨她的尸体就在龙城大桥下找到了。)          (心理疾病、横三桥、三河口中学的一个孩子)

我们不妨学学老爷爷,一定要去熟悉这些孩子的心情,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而不要什么,去理解他们行为和思想中的种种表达,更要知道适宜他们发展而能获得快乐的环境在哪里!这应该是能使这些难教学生变化的必要前提!找到了病症,才能开出好的药方。

让我们象这个爷爷为乌龟创造一个让它自主生长的适宜环境一样,为这些孩子营造一个他们要的健康氛围,使他们感到温暖而积极,卸下心理上的压力,去迎接前面的挑战。

温暖的距离

今天看到这个寓言,觉得很适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距离产生一定的美,距离也让师生彼此有了依赖。记得有位老师曾说过:唯学生为难教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多与学生接触,可以帮助他们,走的过近又会失去心里容纳,对彼此的脾气和个性太了解,就避免不了发生摩擦、碰撞,何不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豪猪距离吧!美感在适度的距离上产生,情感在适度的距离上升华。这样才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可亲、可敬。(年轻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多,思维活泼,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大孩子,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和哥哥姐姐” 一起做游戏的愿望,跟学生打成一片就成了轻而易举达到的事,这是个优势。但同时由于缺乏经验,讲话、做事分寸感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在教育教学中指挥失灵,从而难以把要求和严谨的学业知识顺利地灌输给学生。)

叔本华的一则寓言故事: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发生了。经过几番聚散,最后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3、黄金守则、白金守则——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互相弥补

黄金法则: 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白金法则: 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

                    ——迈克尔·奥康纳          

 “黄金法则”行事——你喜欢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意味着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我们首先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以我们的愿望、需要为出发点的。我想要的或希望的也恰恰是你想要和希望的。(高考)事实是,处于师生这种关系下,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是合乎人性的交往模式,用来对待那些需求、愿望和希望都大相径庭的学生,必然会遭到拒绝和排斥,甚至导致冲突。另外,“黄金法则”基本上是从消极的方面着手的。是从自己的一面入手,推己及人,仅做到这一步还是很不够的。我们在尊重“黄金法则”的原则下对这一古老的信条进行一点点修正。要想真正理解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的诀窍就在于遵循“白金法则”:白金法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之一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托尼·亚历山德拉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奥康纳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则的精髓就在于“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从研究学生的需要出发,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舒畅。“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真正了解学生——然后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中意的方式。这一点还意味着要善于花些时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的学生,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以便让他们觉得更称心和自在。这当然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你产生认同。(譬如那些做生意的商人,正因为洞察到人们的某种情感需要,商家顺应地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每个很在行的商人都知道,如果你在一个国家,比如说在日本做生意,就必须学会了解和尊重当地特定的文化习俗,注意文化差别。可能你得学会如何鞠躬,或如何用筷子吃饭,或如何在与人打交道时表现得更谦恭、驯顺、温和。)“白金法则”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都有他或她自己审视世界的方式。这些江山易改而本性不改的禀性,如果用一个相当概括性的语汇来描述,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行为模式或个性风格。我们的学生也是千人千面,个性、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同样我们每个教师也都有自己传达个性风格的方式和途径。我们授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模式以及我们排解情绪的方式,我们作业的布置方式,我们做决断的方式,与学生谈话时我们或简捷利落或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方式——以及诸如此类种种其他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传达出我们个性风格的信息。所以当我们在待人接物、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再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别人”时,往往只能达到“自已”猜测对方满意,而未必是“对方即学生”真正的满意。如果想要达成学生100%的满意,就必须从学生的立场来考量;“别人希望我怎么对待他们,我就怎么对待他们”,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读”懂这些信息的“符号”,准确识别学生的个性风格可算得上是一种本事,其目的是据此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减少和避免冲突及不快的发生。在此基础上,“白金法则”指导着我们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采取相应的行动,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工作成为分享彼此快乐的过程。

    很多人提到老师就是一个字“苦”,前几天有一个老师给我发了这样几句调侃老师的打油诗。

(教师是什么? 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教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 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教师是什么?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人。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活体。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教师是什么? 法律说,教师归属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经济说,教师是“臭老九”。神圣一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纯真一点说,教师是孩子王。一个家长说,教师一天到晚在收钱。又一个家长说,我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还有一个家长说,我儿子成绩差,都是老师不会教。应试教育说,都是教师惹的祸。素质教育说,明明白白我的心。教师是什么?教师只是一条左右为难的可怜虫!)我们到底如何能够做到成功又快乐?怎样去协调抱负和幸福?以及是否可以打破“无苦无获”的传统观念?

就现状进行剖析。(前黄中学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评价)

少点功利心,一位所谓的优秀女教师把自己亲身的女儿放弃了,就为了毕业班的那几个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把自己弄的浑身是病,就为了让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有分量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 M.Seligman) 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的文章,揭开了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变的序幕,宣告了“ 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很快在心理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消极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 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为此,心理学研究的注意力应当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治。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过程。

积极关注——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和行为中的闪光点、积极面,以及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通过这种积极关注,使自身和他人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我们运用积极关注,是基于我们对人类一种基本的认识,一种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长处、优点,都拥有自身的潜力,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外界的帮助,来使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加美好。

1、反向的暗示——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以学生是否有问题的眼光和心理去看待学生,这种关注于学生缺陷和问题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可能会形成一种反向的暗示,常常导致大多数学生无意识的去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或者更有可能的是,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大多数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一面,从而养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培养自身积极品质的思维定势。(史梦蝶的故事-教师节的礼物)多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因为每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自信、不踏实,情绪比较低落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积极关注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积极的鼓励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1)关注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比方说我们可以说你发言很响亮,与老师配合的很好等等。(抢嘴)

2)对学生身上的某些长处予以鼓励。特别是当学生自己都不太肯定的时候,你给与的关注就更加有价值。(徐宁的女儿。很亲切、温润)

3)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间,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予以鼓励,促使学生获得更大进步。

4)可以运用学生以前所取得的成绩,以前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积极的东西予以鼓励。积极关注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更好的来认识自己,增强改变自己的信心。

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关注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态度要真诚。教师只有在予以积极关注的时候,抱着真诚的态度,学生才会相信我们。否则,效果就不好。(胖学生的苦恼)

2) 要实事求是。你所提供的积极关注,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是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真实的基础上。

3)要有针对性。我们教师给与的关注,应该是学生需要的,针对性越强,效果也就越好。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性要符合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4)要避免学生故意迎合的一些表现。有些学生故意做一些改变,目的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好感,为了获得我们的赞扬。这种进步很坑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学生用一种方式来掩盖某些自己想要逃避的东西,有些学生借用要好好学习,不愿意浪费时间来回避去改变人际交往的不足。他把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对于这样的表现,我们的教授就不应该给予过多的关注,更不应该给予鼓励,而应该适当的提出来,让学生敢于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5)最好是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去挖掘自己的潜力,自己学会来激励自己。这就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潜能开发,从而促进自我的成长,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高的境界。运用积极关注,既是教师的一种理念也更要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关注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它的意义远大于锦上添花。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关注自己的光明面、积极面,教师自己也要多立足于学生的潜力和价值,这正是我们建立学生的信心和对教师工作乐观态度的一个基础。

对我们自身进行积极关注,去年暑假我去探访了在北京的西曼色彩工作室。在那里我得到了一个受益匪浅的忠告:打扮的最终目的,不是掩盖自己的缺点,而是如何突出自己的优点。一个老师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做他自己,但做自己也是很讲技巧的。我记得我曾经很崇拜的两位老师,一位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上的数学课条理清晰,无论多难的公式、方程,到他嘴里就觉得非常清晰明了。另一位英语老师只要课开始五分钟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甚至能使学生一直愉快的上到课后结束。我特别崇拜他们,梦想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老师,为此我还专门去听课,向他们讨教,试图照搬他们的教学模式,学着来点幽默。但是我慢慢发现那根本无法奏效。于是我开始放弃模仿他人,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积极寻找自己身上的优势,从而让学生能愉快的接受我,喜欢上我的课。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集中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用自己的优势代替自己的劣势,而所谓的做自己并不是说完全忽视别人好的方面,而是用其他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来补充,“借”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很吸引人。有位老师曾跟我谈起过他走过的弯路:“曾经我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崇拜的老师,所以努力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无所不能、完美坚强的样子。但是我很快发现这是个绝对错误的做法。这也使我自己很累,我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而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典型,告诉学生一条永远也走不通的、错误的道路——成为“完人”,而我在打开自己的心扉,勇敢地和学生分享我的心灵经历,我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分享我的心理历程、心情故事、尽管在分享过程中我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困惑、不足的一面,但我真实的人性反而唤起了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地自己,反而让我更受尊重。”

几点共勉:                                             

教师的阳光心态:把进教室当成享受,把授课当成分享,把教学当成沟通!通过语言、眼神、行为、文字、表情五种路径去赏识学生,赞美时放开喉咙,挖苦时咬住舌头...

塑造阳光心态。上班就如鱼儿回到了水里。

1)、改变态度  保持平和的心态

教师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市一中三位研究生新教师在开学三天哭了几次,拿到了五个通告。)作为新教师,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定下很多目标。记住:工作本身就是目标。在工作中我们感到充实,每天都能做好每天自己应做的事就是自我实现了。而不是认为我每天要处理这么多的事。爱默生曾说过:“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完全一样的工作环境和面对同样的学生,可以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感受;我们选择去注意什么,往往决定了我们做很多事情时享受的程度。(举例16年班主任)。哈姆雷特有句话说的好:“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取决于你如何看待。”

2)、学会享受过程:教育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3)、活在当下。

五、宽容---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吸引学生的最终的力量,或许是一个教师性格的明亮。这种明亮是一个教师最吸引人的个性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的底蕴在于一个教师怀有的孩童般的宽容。

宽容,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美德。有了宽容,才会有爱,因为教育处处充满着爱。在宽容的滋润下,我们的孩子才能时时、处处感受着爱,在爱的阳光下,活泼、健康地成长。宽容是伞,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宽容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禅师的故事)

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弟子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珍珠上小黑点的故事: (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有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心想,要是能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那么珍珠就能变成无价之宝了。可是剥掉一层后,黑点仍在,于是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被削剔得荡然无存了。)

学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老师和家长,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学生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付孩子;学生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他们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学习也开始产生厌倦情绪,学生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 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宽容应该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2)、宽容能让我们的心变得细致而柔软,并且懂得拥有的可贵。现在的学生并不是很“无情”,只是我们常常被学生的成绩蒙蔽了眼睛。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常常不懂得珍惜,而当失去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过去的多么美好。就如我们拥有自己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厌烦他们,斥责他们,而在离开他们的时候,却觉得这班学生原来是多么可爱,就连平时最让你头疼的顽皮鬼,你会发现他有许多的可爱之处,比如懂礼貌,爱劳动等,所以,一句话,回忆是最美好的! 

3)、宽容就是要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教学中,学生的成绩常常会左右老师的情绪,让我们的老师为了学生又是欢喜又是忧。面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免感到烦躁、焦虑。然而,一想起小时候的我们自己,我们就会慢慢静下心来,因为小时候的自己不也常常要错作业?常常想不出难题?于是,我们应该不对那些做错作业的学生大动肝火,要学会弯下腰,和他(她)一起寻找错误的原因,然后告诉他(她),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4)、用我们的责任换取学生的信任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

每个学生的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确对待学生分数,分数只是一个方面。学生的品德、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在进入社会后一样重要。许多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样可以凭特长和勤奋成功。(第十名效应)

2005年7月,香港大学在对内地入学申请者的面试中,淘汰了11名省市的高考“状元”。香港大学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予以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个人潜质、是否适应香港生活,不会录取对课外活动缺乏兴趣的“书呆子”。第十名现象

正当内地高校竞相争夺各省市高考状元时,香港大学的举动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这对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可谓当头棒喝,值得深思和借鉴。

杭州一位教师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而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却在以后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的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这种现象就是第十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

请相信这句话: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教师宽容了学生,拥有了快乐,宽容学生

就是宽容我们自己,也能快乐我们自己。

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我们宽容的阳光,

总结:温暖大家庭是快乐工作和生活的源泉之一。

七、欣赏自己,鼓励自己

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年轻,充满活力,接受力强,理论知识丰富;

我们富有正义感,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

我们有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我们可以为学校带来活力;

我们缺少的是经验,经验可以习得;

我们有成长的良好环境。

我把此生叫幸福是人生的一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