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测绘仪器有限公司:IPCC说了什么(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2:01:10

作者:橡树村
原文链接


许多人对环保与气候议题感兴趣,却不知如何听取可靠的声音。许多人不相信“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但质疑时的根据却站不住脚。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授权转载橡树村老师的系列文章《IPCC说了什么》。正如橡树村所说:“无论正方反方,真要认真讨论(气候变化)这个问题,至少应该对这个报告有所了解,看看IPCC究竟讲了什么,或者说,主流科学界究竟讲的是什么。”

橡树村:人类有比较全面的气候和影响因素的观察也就是从1950年代开始的,相对准确的数据甚至要到1980年代以后。超出这个时间段范围的结论,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如果你仔细看过IPCC报告,会发现IPCC的结论还是很慎重的。

见习松鼠poguy:IPCC的成立是在科学界已经基本上就人类活动可以导致全球变暖的科学事实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成立的。虽然它本身是在1988年才成立的,但人类活动可导致全球变暖的结论则是在20世界70年代就基本建立了。真正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可以看看IPCC报告里面的三个中文文件。

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争论非常热闹。不过很有趣,在大众媒介中参与讨论的众多声音里面,无论正方反方,对气候问题的误解非常多。支持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这个观点的,有不少各种各样的奇怪的误解,很是误导了大众;反方呢,就更热闹了,反对各个环节的观点的都有,比如有反对气候在变化的,有反对气候变化与人类行为相关的,有反对人类行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的,各种反对观点之间也并不统一。不过更加有趣的是,很多反对的实际上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误解,自己画一个明显错误的靶子然后去攻击(有一些靶子也是正方的支持者的错误宣传所导致的),然后进而否定整个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结论。这样混乱的争论,对于不是相关专业的人看来,自然是理不清头绪。

关于气候变化的最全面的科学资料汇编是联合国国际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发布的报告,目前已经出到第四版,称为AR4,2007年发布,第五版刚刚开始编纂。无论正方反方,真要认真讨论这个问题,至少应该对这个报告有所了解,看看IPCC究竟讲了什么,或者说,主流科学界究竟讲的是什么。不过从我接触到的辩论来看,真读过这个报告的还真不多。报告可以在IPCC的网站下直接下载,全文是英文的,不过提供了中文的综合报告以及略微详细的技术摘要。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读这个摘要就足够了。我对中文资料孤陋寡闻,没见到中文资料里面系统地对这个报告的通俗化解读,在这里做一个尝试。我不是相关专业的,只能是从一个具有一定科学训练的读者的角度进行解读,欢迎相关专业人士指出错误。

谈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应该是最基本的概念了,那就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开始说起。人类测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头也不算短了,在19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这些不同地点、时间得到的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数值,变化非常大,基本上没有规律。早在1920年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植物的活动会影响到农村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燃料使用又会影响到城市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现在的知识,这个结果很好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会影响其周围地区的二氧化碳浓度,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自然也会影响城市地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过很长时间里面对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的精度都不够,也缺乏系统地观察。所以这些测量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在这种测量精度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得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同地区是否有区别,是否有变化规律的。实际上,当时极少有人关心大气里面二氧化碳的问题,普遍地认为,全球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是没有什么规律的,至少,各个地方应该是很不同的。

第一篇高精度的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文章发表在1958年,作者是Keeling。也许有必要讲一讲Keeling的成长历程,给不务正业的人们一点信心。Keeling在伊利诺伊大学念的是化学,没念完,最后以文科专业毕业,很神奇?尽管如此,他母亲的老邻居的孩子正在西北大学教书,还是给了他一个上研究生的机会,专业还是化学。这似乎是一个学术腐败的例子。Keeling对化学还是没兴趣,选课的时候,竟然随便选了地质学。弄不懂西北大学这是怎么个学制,反正Keeling念研究生上的是地质学的课,不过还是拿到了化学的博士学位。应该说Keeling做的工作还是不错的,他的博士是关于使用中子轰击聚乙烯的,涉及到核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两个分支,他的工作上了专业杂志的封面。这个时候的化学博士非常好找工作,工业界有很好的位置,聚乙烯和核化学也都是很时髦的东西,不过Keeling再也不想做化学了,拒绝了多个工作,一心一意要做地质学,最终跑到了加州理工做地质化学的博士后。


Charles D Keeling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先驱,2005年逝世

Keeling的博士后题目是要从矿石里面提取铀,这就要砸石头,大约算是地质专业人士的基本功?他对砸石头不感兴趣,天天东游西逛,老板倒不在意,索性给他换题。这一次,他要测量与石灰岩接触的水里面的碳酸盐含量,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较,看有没有平衡关系。这个题目Keeling 喜欢。也就是这个题目,导致了精确测量水中和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装置的出现。精度达到了测量值的千分之一,优于当时任何其他测量设备。实验室的实验做完了,Keeling就要测量真实环境的二氧化碳,他先在系里的楼顶上取样。这时候出了麻烦,得到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值变化太大了。浓度变化的原因不难找,Keeling所在的Pasadena,怎么说也是个城市,周围有工业污染,有汽车,等等,这些都是二氧化碳排放源,这些都在改变着城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要寻找一个不受人类行为干扰的,可以作为参考的二氧化碳浓度,Keeling就需要到远离这些污染的地方测量。于是,Keeling就跑到了太平洋边上的Big Sur州立公园。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工作总是令人舒心的事情,在Big Sur公园,Keeling忽发奇想,决定在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取一次样。对于Keeling所作的研究来讲,这个做法是没有什么必要的,Keeling后来也给不出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人高兴了,总会做一些自己解释不清楚的事情。正好,同一个组里面有人在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中同位素的丰度,样品里面的碳同位素的丰度也就顺便测试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观测一个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试验的来源。

Keeling的研究方向很快就证明是没前途的,所以他很快就放弃了对水中碳酸盐浓度的测试。不过气体里面的二氧化碳浓度引起了Keeling的注意:二氧化碳浓度,以及碳13的丰度,是有周期性变化的。Keeling发现晚上二氧化碳的浓度要高于白天的,碳13相对碳12的比例则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Keeling开始扩大测量范围,北到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找人迹罕至的森林去测量。这些测量导致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下午的时候,二氧化碳浓度总是维持在 310ppm,和地点无关,晚上的浓度变化非常大,并且很难找到规律。碳13的丰度,在下午也是稳定的,与地点无关,而晚上,碳13的丰度变化也很大。不过碳13的丰度与二氧化碳的浓度看起来是有关系的。很奇怪的结果。当时的文献,说极地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150ppm,赤道附近的应该在350ppm。而Keeling的测试也跨越了不小的纬度范围,得到的最低值竟然是恒定的。然后Keeling把测试扩展到了没有森林的地方,去高山,去沙漠,甚至去大洋,发现,这些没有植被的地方,二氧化碳浓度与森林地区下午的二氧化碳浓度非常一致,碳13的丰度也同样一致。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按说,下午是光合作用旺盛的时候,应该消耗二氧化碳,这样这个时候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应该低于没有光合作用的地方的数据。为什么森林这个时候的二氧化碳浓度,和荒芜之地的二氧化碳浓度一样呢?解释后来找到了。Keeling的测量都是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测得的,这个时候,经过阳光的充分照射,森林附近的气体与高处的大气有非常好的混合,这样,森林附近的气体基本上可以代表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而在夜晚,这种混合是非常不好的,在地面会有一层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仅代表靠近地表附近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由于影响这层二氧化碳的因素不少,夜间观测的数值差异就很大。这就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很广泛的区域内,是有一个固定值的。在Keeling开始进行测量的1950年代后期,这个数值大约是310ppm。

这个发现引起了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兴趣。气象局正好有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计划,在夏威夷刚刚建立一个观测据点可以用来观测,Keeling提议增加极地的观测点,同时在这两个地方开始使用可以连续测量二氧化碳的装置。与此同时,在多个气象观测站也开始送样测量二氧化碳浓度,包括飞机在飞行中高空取样等等。这个计划交给了Keeling主持。在夏威夷的观测从1958年三月开始,连续监测一开始就发现了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季节有关。二氧化碳浓度从三月份持续上升到五月份,然后开始下降,到九月份达到低谷,开始上升。这个周期性变化,在1959年完全被重复。这个变化与北半球的植物有关,春天植物的叶子增多后,光合作用加强,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而秋天植物开始落叶后,光合作用减弱,二氧化碳浓度就开始上升。1961年,Keeling又建造了一套精确测量装置,这一次,精度提高到了0.1ppm。飞机取样的结果也出来了,与夏威夷的观测结果吻合,在空中同样有二氧化碳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Keeling这个时候也发现,在北半球,这个二氧化碳年度周期波动很大,在南半球,这个波动很小。这可以用北半球植被比南半球的植被多很多来解释。夏威夷这个地方的观测,到现在还在进行,拥有最完整的连续观测记录。

早在1950年代,就有人总结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的浓度,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升。由于当时测量的误差太大,这个结论的可靠性非常值得怀疑。不过 Keeling也开始留意这个方向,所以在自己的测量计划开始的时候,就有长期监测的打算。到1961年,Keeling把新数据与自己早期的数据比较,就已经发现了二氧化碳浓度的略微上升,到1962年,连续两年多的观测,已经可以肯定这个趋势,这个时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每个月增加 0.06ppm。当然这个时间还太短,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个趋势到1960年代后期就很明显了,197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到 320ppm,10年增加了7个ppm,并且隐约可以看到增加的速度在变快。到1970年代末期,Keeling的这个观察终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Keeling测定的夏威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1980年代开始,其他人加入了观测队伍。二氧化碳监测站的数量开始增多,遍布六个大洲,数据后来也统一提交给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 WDCGG汇总。研究也很快扩展到了一些相关的气体以及同位素的监测。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个图。这里面显示了1970年到2005年夏威夷(北纬19 度)和新西兰(南纬41度)两个观测时间最长的地点的结果。上面图里面的黑线的是夏威夷的,蓝线是新西兰的。这里面二氧化碳浓度长期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每年的周期也很明显,并且,北半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年度波动明显高于南半球的波动。仔细看的话,南北半球波动的波峰波谷也是相反的,符合季节性差异的解释。这个图右下的两条线是氧气和氮气的比值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长期变化规律。下面的图的红线是大气中碳13与碳12的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到碳13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这个解释后面谈。黑线是每年化石燃料和水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单位是十亿吨碳。这里没有包括土地变更导致的碳排。这张图里面可以看出,从1960年代开始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二氧化碳及相关数值变化

不过精确的仪器测量最早也就是1950年代开始的,这些数据最多就是在说,从1950年代以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确在增长。要是觉得Keeling 早期的工作代表性不足,那么在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全球上百个观测站的数据的结果,应该还是很充分的。到了1990年代以后,对于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实际上Keeling这个夏威夷站的数据由于有0.5ppm的偏高(这个观测站海拔3400米,有点太高)已经被排除在计算平均数的测量站范围之外,当然这种系统性的偏差是可以校正的,不影响夏威夷站长期观察的价值。增长的幅度的,按照一些文献的数据,的确有增快的趋势。IPCC的AR4收录的最新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是SIO的9个站点与NOAA/GMD的40个站点的平均结果。SIO站点的数据是378.75+-0.13ppm,NOAA /GMD的平均值是378.76+-0.05ppm,综合起来,2005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379ppm,比Keeling1960年观察到的 313ppm高出了66个ppm。从1960年到200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4个ppm,而1996年到2005年十年,这个增长率是每年1.9个ppm。比较我们前面提到的,1960年代平均增长率只有每年0.7ppm,这个增幅的变化,也是明显的。

这样,1960年以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就是非常可靠的结论了。那么这以前的呢?没有可靠的直接测量数据,二氧化碳的浓度怎么推断呢?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增加 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季节是如何变化的 能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 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那个季节含量最高?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能保持平衡,主要通过( )作用和( )作用? 用什么去除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会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会增加 怎样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什么叫"大气"?比如说常说某人表现出一种大气 早期地球大气中的C元素哪去了? 日光可通过大气中的什么气体到达地面? 大气变冷说 太阳大气中的可见光 大气温度上升,全球变暖,这是大气中的( )增多所造成的“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但也利于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句话对吗? 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由0.028%上升到0.056%,温度可能上升1.5-4度。科学家得出此结论运用科学方法是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主要通过____作用和_____作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哪些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产生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