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转塔冲床:秦始皇东巡讲话 (2011-12-18 22:08:55)转载▼标签: 峄山碑玉吅读碑杂谈 分类: 玉吅读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3:14:35
秦始皇东巡讲话 (2011-12-18 22:08:55) 转载▼标签:

峄山碑

玉吅读碑

杂谈

分类: 玉吅读碑



公元前211年,秦将王贲率兵攻入临淄,俘虏齐王田建,纷乱的战国时代宣告结束,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设新国家需要办的事很多,确立政治体制是头等大事,而为秦王上尊号,更是重中之重,于是专门召开御前会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异口同声地恭维说:陛下平定天下,功盖五帝,媲美三皇。三皇之中,“泰皇”最贵,恳请以此为号。嬴政说:三皇五帝各取一字,就称“皇帝”吧。以后也不要弄什么劳什子的谥号,我为始皇帝,此后便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万万世。

秦朝革命算得上改天换地,连老百姓的称号都变了,不称民,径呼为“黔首”。《说文》解释:“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秦人用水德为国运,以黑为正色,所以“黔首”与后来的“主人翁”,在立意上或许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为了确保黝黑的江山永不变色,必须严防“主人翁”们犯上作乱,乃收缴散落民间的兵器,运到咸阳,熔铸成金人十二枚,拱卫宫门。

从此以后,秦始皇开始在统一后的版图上巡游,不仅访求神仙,同时也为了镇压不安定因素。后一动机秦二世说得明白:“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琅琊台刻石》也说:“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咸阳在西,所以除了陇西、北地之行外,都属于东巡,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先后到过今山东境内的邹县峄山、泰山、琅琊、芝罘,河北境内的碣石,浙江的会稽。所到之处,秦始皇皆发表重要讲话。群臣揣摩上意,提炼讲话精神,编成韵文,刻石以传永久。

几次东巡讲话的内容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几层意思:一者,六国反动派腐朽贪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秦国以威武之师、正义之师,“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安定天下,从兹以后,“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二者,秦始皇之统一大业,亘古未有。传说中的五帝三皇,不过是浪得虚名。所谓“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因此“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哪里比得上“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始皇帝他老人家,为黔首们日夜操劳,“诛乱除害,兴利致福”。三者,新国家新制度,不仅宣传“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又修订了婚姻法,对女方的约束自然很多,但也提到“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勉强算得男女平权。刻石没有提到禁止借古讽今,更没有提到焚书和收藏诗书百家著作的禁令,这些可能属于政府机密,由“有关部门”掌控,不宜公开者。

秦二世登极以后,也效仿东巡,由李斯陪同,从碣石到会稽山,重走始皇路。或许是底气未足,虽有讲话,却不重要,只是在所有的刻石后面都缀上一段文字:这些刻石皆是始皇帝所为,因为正文仅用“皇帝”这个称谓,担心千秋万岁以后的人,闹不清是指哪位皇帝,故说明如上。

《史记》谈到秦始皇峄山之行,仅言“二十八年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例外地没有著录碑文,所以现存《峄山刻石》虽然是宋代翻刻本,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说起这块刻石的遭遇,也是曲折坎坷。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说,北魏太武帝曾登峄山,不知碑文中哪句话触动了他的神经,令人将碑推仆在地。碑石似乎没有大损,反而变得更加有名,于是各方宾客索要不休,邑人不堪其扰,遂聚薪焚之。此举令地方官非常被动,于是觅石翻刻一本,安置在县衙,以供椎拓。与封演年代相先后的大诗人杜甫也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峄山刻石》最早的翻刻本是木是石,不可究诘,今天流传者已经是北宋郑文宝据徐铉摹本重新制作,与枣木传刻之本又有失真;可学书的人依然作为玉箸篆的标准范本,其魅力甚至居原刻的《泰山刻石》之上,真是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