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公安局长:张艺谋影片与严歌苓小说异同点透析(2011-12-19 06:04:34)转载▼标签: 金陵十三钗影片评论朱成山杂谈 分类: 我的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03:51

张艺谋影片与严歌苓小说异同点透析

(2011-12-19 06:04:34) 转载▼标签:

金陵十三钗

影片评论

朱成山

杂谈

分类: 我的论文

              张艺谋影片与严歌苓小说异同点透析

               ——二评影片《金陵十三钗》

                          朱成山

   看过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故事影片《金陵十三钗》,头脑里突然间跳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这部影片与严歌苓书写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两者之间到底有那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方面不同呢?恰好今年早些时候,笔者读过严歌苓的书,脑海里仍然留有一些印象。本文试着作一些比较,以就教并与读者交流。

                  一、影片与小说的相同之处

   应该承认,老谋子拍摄这部影片是以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为蓝本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影片编剧以严歌苓署名(两个编剧之一),更是尊重和保留了原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主要有:

   1、开头的相似之处。影片和小说的开头都是迅速切入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主题,体现了开门见山的风格。都是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黑暗降临到这座城市开篇。日军侵入南京城并疯狂屠杀,南京市民拼死逃命,一片混乱的局面。

   2、美国人在南京开办的教堂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无论到影片还是小说,在这一点是充分一致的,都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介绍和展示了在这里发生的善于恶、美与丑、人性与兽性碰撞的一个个片段。

   3、妓女们入场的交代是一致的。都是先翻墙头,后逼迫教堂管理者打开了大门。让她们这些在世俗看来是“脏兮兮”的女人进入并住进教堂圣地,即使在战争危及的情况下,也是教堂神甫们不得已而为之的。

   4、妓女们与教堂里唱经班的女孩子们开始的对立和分歧也是一致的。女孩子们嫌妓女们很脏,看不起她们,甚至不愿意提供教堂的厕所给她们使用,还为此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5、影片和小说中许多位主人公和配角的名字一样。如妓女赵玉墨、红菱、豆蔻、喃呢、玉笙(黑皮),唱经班的女孩孟书娟、徐小愚、苏菲、刘安娜,中国军人戴涛(少校)、王浦生,教堂雇工陈乔治,等等。可以说,影片中基本保留和沿用了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及其姓名。

    6、小说中的一些场景被影片完全的照抄照搬了过去。例如,妓女豆蔻对小伤兵浦生由照料到生爱意,并且为了能给浦生弹奏四根弦的琵琶乐曲,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跑出教堂,最后被日军抓住活活轮奸并被戳死,甚至连小说里的人物对话语言,豆蔻被绑在椅子上遭轮奸(有真实的历史照片)和怒骂等情形,两者基本一样。

     7、影片和小说中主人公的结局一样。不管是张执导的影片,还是严撰写的小说,两者在结局都是一个样的。即13个妓女顶替13个唱经班的少女们,去日本皇军处去参加新年圣诞晚会,实际是提供性服务。这一不寻常的举动,不仅使唱经班的少女们改变了对她们的看法,也改变了神甫乃至世人对妓女们的看法,这是影片和小说的高潮之处,也是精彩之处。此外,两者在唱经班的那批少女们成功地被转移出教堂,逃离了虎口和是非之地,相对地获得了安全方面,也是一致的。

                  二、影片与小说的不同之处

    当然,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毕竟有不相同的艺术要求,何况是张艺谋执导呢?一定会有改编和创新之处。实际上,张的影片与严的小说还是有许多不相同的地方。

    1、书中人物在影片中消失的有三个半。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小说里的人物在影片中基本上得到了完整地保留,连人物的名字也一样。例如,在小说中出现的唱经班少女有16个,她们最大的年纪只有14岁;而妓女有14个,她们来自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边的一座妓院。30个女人在影片中均得到了保留。但在小说里,教堂里共有四个人,即两个神甫、两个雇工。他们是美国人英格里神甫,法比·阿多那多副神甫,教堂雇工阿顾和陈乔治。在影片中被消失的有副神甫法比和雇工阿顾,还有只出现了名字和遗像的神甫英格曼。在小说中,英格曼神甫可是绝对的主角,围绕他的文字贯穿全书始终,而在影片中,他有名无实,固笔者把他当作半个人物。小说中的老顾,是教堂里的厨师,他在外出教堂为大家冒死挑水时,被日军枪击倒在水塘里死去。副神甫法比是个扬州人,在小说展开的叙述中,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如他几次出面与侵犯教堂的日军周旋,被日军弹伤肩部。在老顾死后,他承担了教堂里外出取水的任务。此外,小说中有三个中国军人,他们是戴涛少校,李全有上士和小兵王浦生。在影片中只保留了两个中国军人,李全有上士也被消失了。

    2、在影片中多出来的人物有两个半。可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在影片中,被新创造出小说中没有的剧中人。他们是,由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美国人约翰、外号叫“小蚊子”的妓女和“汉奸”翻译。贝尔出演的其实是个“假神甫”、真殡葬工的角色,在影片中,他顶替了英格曼神甫成为故事的主角,并且让小说里的主角英格曼莫名其妙地死亡而“出戏”,并且精心设计出“假神甫”为了安葬英格曼而来到了教堂,为他的“出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小蚊子”在影片中被定位为一个能吵会闹、自私且软弱的角色,她的出现,削弱了小说中妓女红菱的形象。在影片中多出的半个人物是被少女们骂为“汉奸”的翻译,他在小说里是唱经班少女之一的徐小愚父亲,一个来自上海的商人,为了救出其女儿,不惜牺牲大量财物,买通日军军官,终于成功地救出自己的女儿,还有其他的两个女孩,使唱经班的少女有16人变为13人。在影片中部分保留了这个角色,他冒险为教堂送来了修卡车的工具,但未能带走她的女儿,并且最终被日军军官枪杀在教堂门前。

    3、几个小说里的人物结局在影片中被修改。主要有,伤兵浦生在小说里的交待是安徽人,家乡距离南京一两百里,兵龄才有一个月,是从家门口的红薯地里被直接拉进兵营,套上军装年龄只有十五岁的大男孩。埋尸队员发现他和上士李全有虽然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掉,被送进了教堂内,后来,还是这个埋尸队员,引来日本军到教堂内搜捕中国兵,不仅指认出他送进教堂的两位中国俘虏,并且错认了戴少校,造成了三个藏匿在教堂里的中国官兵均遭到日军的杀害。在影片中,浦生被修改为家在南京江北的浦口,负伤后是被戴少校背进教堂里的。在影片中,教堂雇工陈乔治自己主动要求男扮女装,充当13个妓女之一,去参加日军的圣诞晚会,实际是去送死的,他这个慷慨赴死的情节,在小说里是没有的,他是被日军开枪打死的。在影片中,妓女玉笙在陪同豆蔻去夫子庙的妓院找自己的耳环,被日军枪杀,而在小说里只有豆蔻一人悄悄地溜出教堂。玉笙之死,可能是为了给陈乔治扮妓女让路。影片中被修改的最突出之处,是唱经班少女们的结局,她们是被约翰假神甫装在卡车里,并且是压在货物底下骗过了日本的哨卡,拉出了南京郊外,逃离了教堂险境的。而在小说里,是美国人魏特琳,从国际安全区里开来了一辆救护车,并且带来了一名理发师,帮助女孩子们女扮男装,成为一群小男生,全部换上条纹病号服,先把她们送进了安全区,然后偷偷地送到南京附近的乡下,再从那里乘船到芜湖,而后转船去了汉口。对13个妓女的最终命运,影片中没有交待,留给人们去想象,而在小说里是很明确的。即赵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在那次日本军官分享13个“女学生”时,其中两个女人企图用牛排刀反抗未遂,当场被杀害。其余11个女人在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于两三年内相继死去的有10人。她们有的是试图逃亡被击毙的,有的是染病而死,个别是自杀的。只有赵玉墨因相貌和格调出众,享受她的是中下级军官,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使她终于逃跑成功。

     4、开头和结尾不完全一样。小说的开头是用倒叙的手法,叙述出1946年在南京军事法庭公审日本战犯时的人群中,“我的姨妈孟书娟”,发现了整过容的赵玉墨,结尾又明确交待了13名妓女的结局,首尾呼应,人物的命运十分地清晰。在影片中,删去了小说首尾的全部情节。此外,影片开头的中国军官戴涛,带领守军的一个残部群体,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炸坦克,掩护唱经班少女们逃回教堂的场景,则在小说中是没有的。

     5、主人公的身份和相互关系有所不同。在小说里,用第一人称 “我的姨妈孟书娟”的口气,展开了叙述,交待了故事的情节。在影片中,也是用了第一人称“我”,但“我的姨妈”不见了,换成了“我”,变成了书娟的自叙,很显然,这里的孟书娟是指的自己。在小说里,赵玉墨爱慕和爱恋的男人是戴涛和几名中国军人,而法比副神甫暗恋着赵玉墨。而在影片中,赵玉墨却成了假神甫约翰追逐和爱慕的对象,并且最终赵玉墨投入了这位洋人的怀抱里。

                  三、对影片与小说的分别评价

   从上述小说和影片异同点比较中,人们知道两者还是有所同有所不同的,因而效果也一定会是不一样的。笔者对此的评价是:

    1、影片中对中国军人故事的改编要优于小说,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得更好。一是在影片开头,特意安排了戴涛率残部与日军小队激战,特别是一群战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去炸日军的坦克很感人,在南京保卫战历史中又有这样的真实记载,弘扬了中国军人爱国之举,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接着,戴少校身背着生命垂危的小战士王浦生进入教堂,并在强行安置好这个伤兵后,迅速离开教堂,住在附近的一个小纸店里,既体现了爱兵的情感,又反映出中国军人不愿打扰教堂众人的可贵形象。而当一群日本兵第一次侵犯教堂,并对唱经班的少女们动粗,试图强暴的危机关头,他及时出现了,击毙了正企图强奸少女的一名日本兵,吸引走了日本兵离开教堂,并在附近的街区进行战斗,最后寡不敌众,负重伤直至以身殉国。这种处理方式,比小说里的戴涛少校在教堂中偷生,与花魁赵玉墨在地下仓库跳舞,甚至谈情说爱,这在那种危难情境下是不合时宜的,其行为真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味道。影片中让戴涛英勇就义、早点“出戏”,使中国军人的形象更为正面和饱满。但也遗憾的是,可能正因为让中国军人早点出戏的安排,影片中删掉了小说里李全有和他的一段好戏,即李全有在日本少佐率部来教堂搜捕时,一下子窜到少佐的身边,用双手死死地卡住少佐的颈勃子,差点造成鬼子军官窒息,虽然他被日军开枪打死,但其军人的英勇气概,令人尊敬。

    2、影片中让玉笙陪同豆蔻偷偷溜出教堂赴死显得多余。豆蔻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浦生,能够听到自己弹唱完整的四炫琵琶的声音,舍生忘死去夫子庙妓院取琴弦,是情感所使,可以接受。但玉笙冒着生命的危险,是为了去取一对耳环,可能是导演为了给后面的陈乔治男扮女装“让戏”,才让玉笙陪同豆蔻提前死掉,既不合情理,也显得多余。

     3、影片中唱经班少女们逃离教堂的结局,不如小说里安排的妥当与合理。在小说里,教堂内有部福特牌小轿车,在日军小队第一次来教堂时,神甫示意陈乔治去发动和修理轿车,引起日本军的注意,最后以汽车的“物”为代价,驱赶了日军搜捕教堂,保护了教堂内人的安全。可惜这个合情合理的情节,在影片中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事前停在教堂里的坏卡车,后来靠“汉奸”翻译弄来了修车配件,经过假神甫约翰和陈乔治的修理,准备派上大用场,最终载着唱经班的少女们,脱离了教堂的险境。试想,一个只有四个人的小教堂,配一部大卡车干什么?而且事前摆放在哪儿干啥?很是牵强。再说当年美国使用的是吉姆西卡车,影片上的卡车明显不像美国的老车。还是小说里让魏特琳从安全区开来一辆救护车,美国人帮助美国人运走了少女们,更为可信一点。

 

                           2011年12月19日完稿于湖边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