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网房产置业:中国评论新闻;怀念萧红:她带着深沉的落寞与抑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3:02:55


一张萧红当年的毕业照被发现,成为萧红研究又一珍贵史料。  中评社香港12月19日电/《海南日报》报道,一座寂寞孤零的桥,三四交错的寂寞孤零的柳枝,一个寂寞的背影掩面哭泣的孤零的女子。“悄吟”这个名字点出了整幅画面的主题。其实这是一本书的封面。书名是《桥》,作者署名悄吟。悄吟,是我国三十年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另一笔名。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寂寞的童年,在她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十九岁时,因反抗封建婚姻离家出走。沉浮和挣扎在生活的长河中,饱尝了人间酸楚,对旧世界的不平和反抗,对劳动者的挚爱和同情,使她无可奈何地带着深沉的落寞与抑郁--这种性格在她的创作上,也是文如其人的……

  这本《桥》其实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小32开,五万余字,收入十三篇散文,共一百余页,1981年4月第一版,1982年6月第二次印刷。定价是三角柒分。我买的是第二次印刷本。花城出版社出版,但在花城出版社之后加括号注明是(原广东人民版)。

  因为萧军知道了萧红,“小小红军”和鲁迅的故事当时刚在我们的中学校园里流传,是语文老师在课后讲给大家的文学故事。而知道萧军,是因为批判“四人帮”时,“狗头军师张”的一个历史罪证被拿出来广而告之,就是躲在租界里对鲁迅肯定的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进行攻击的“狄克”,这个狄克就是张春桥。从这里知道鲁迅当年非常看好的一对东北流亡作家就是萧军萧红。而这两个年轻作家的笔名就是从对“红军”的向往变来的。

  我喜欢萧红的小说,后来读到了她的《生死场》,还不是很着迷,但读了《呼兰河传》后,被萧红的文字和她描绘的故乡的风景打动了。尤其是又读到了聂绀弩等人笔下的萧红,如《在西安》等,对萧红的命运充满了惋惜。那个时期,还读到了萧军刊载在《新文学史料》上的关于和萧红当年在上海及后来他前往日本时的回忆,对萧红与他口角后彼此的冷战和萧红主动叫“三郎”的描绘印象深刻……尤其是,还知道了原来萧军萧红正是从青岛前往上海开始了他们的文学生涯。某个星期天,我来到了他们当年在青岛居住的旧居,那栋在三岔口斜坡边上的二层石头小楼,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文学寻梦的。

  今年是萧红的百年诞辰,坊间陆续推出了多种萧红的各种作品集和传记,我的书架上就陈列着数种萧红作品,如林贤治编的《萧红十年集》,还有他写的《漂泊者萧红》,再如季红真的《萧红全传》等。在这些相关的书中,还有一本是旧版新印,当然是增订本新版,这就是王观泉编的《怀念萧红》。此书是王观泉在1980年为纪念萧红诞辰七十周年编的,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此书又增补了若干篇旧文和新文,再次新版印刷,收入的文章大多是萧红的同时代人的回忆之作,即便是现在的新人之作,也是重新解读萧红的短暂的一生和作品。

  萧红写道:“孤独的内心,孤独并无所凭据……”这如同她给自己一生所下的断语。1942年1月,萧红“在笼罩着战争恐怖和混乱的香港寂寞地去世”,年仅三十一岁。“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这是萧红的记忆,也是她的自我写照。

  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留下了不朽之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前者在出版时是由鲁迅作序言,后者在出版时是由茅盾作序言。一个年青作家,两部小说分别由这样两位大家写序,不说空前绝后,也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