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医疗美容大学:高调逃犯:不怕曝光的“潜伏”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19:17

Issue 160
December 16, 2011

高调逃犯:不怕曝光的“潜伏”者

逃犯,在很多人眼中一直是个活在暗处的角色,一直与亡命天涯、东躲西藏等形容词紧密挂钩。可如今,有些逃犯并不愿意继续做一名“普通逃犯”,他们有的经商有的当官,有的做起了学术,当上了“文艺逃犯”;“其他逃犯”则走上银幕,高调异常。这些反常的逃犯让人疑惑:真的是逃犯太猖狂吗?

李汉森 逃犯众生相:普通、文艺、还有其他 Think Again

普通逃犯:为逃法网,独闯江湖

      逃犯,无论因何犯罪,始终是触犯了我国法律的一名罪人,高悬在其头顶的是一把“精神达摩克里斯剑”:逃跑途中的奔波,无处不在的民警的身影,有些人甚至还要面对铺天盖地的通缉令,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普通逃犯往往选择亡命天涯。
       据东北新闻网报道,1993年于某在饭店刺死了邻桌的食客,随即开始了10年的逃亡生涯。于某自述说,他几乎每过一个月都换一个地方过着流浪汉的生活。在广东,他以“拣破烂”为生。在被人多次欺辱后,曾经3次企图自杀。“我的精神已经实在忍受不下去了!我是个杀人逃犯,你把我抓起来吧。”2004年自首后,他这样对民警说。
       而就在前不久,江西赣州三名刑警在东莞街头抓捕逃犯余某,虽然余某在亲属的帮助下已经逃亡3年,并在抗捕过程中砍伤三名刑警。但最终警方还是将其制服。
       总之,普通逃犯大多活在压力之中,不远抛头露面,只能躲避、等待警察的抓捕,或者是主动自首,求个解脱。

文艺逃犯:高考、做生意,什么都不惧

      考大学、做电台播音员、考取事业单位,这不是某优质生的人生模板,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一名“文艺逃犯”身上的事。据报道,一名在青岛盗窃万元现金后潜逃的上网逃犯, 10年间不但漂白了身份,还完成了以上种种令人艳羡的人生经历。但法网恢恢,“文艺逃犯”混得风生水起,也就引起了警方的注意,10年的逃犯生涯彻底宣告结束。
       另外一种“文艺逃犯”是某种意义上的高智商逃犯,32年前,重庆市村民王某同他人,在忠县拐骗了17名妇女至河南。32年后,当初办案的民警已经退休,王更换身份竟混成富翁,依靠“聪明才智”,更是成为了资产数千万元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曾任江西某县政协委员及工商联主席,被捕时身价过亿,儿孙满堂。
       与以上两位相比,“闫沛东”(真实姓名为胡泽军)可以算作是纯“文艺逃犯”了,他自称拥有曹操墓造假的十多项铁证,一夜之间蹿红网络。其实,2005年,他因冒充记者骗人钱财而被邢台警方列为网上逃犯,目前仍在对其进行追捕,并悬赏500元征集破案线索。
       这些“文艺逃犯”往往“身怀绝技”,可以在逃亡的时光中不至于为生计发愁,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过上超越常人的生活。但可惜,无论多么文艺,那双手总归触碰过法律的底线,该来的制裁,还是会来的。

其他逃犯:“大隐隐于市”,不怕被曝光

      在“普通逃犯”气喘吁吁的时候,在“文艺逃犯”小心翼翼地经营人生的时候,“其他逃犯”则频频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享受着镁光灯下的生活。这其中最著名的则当属电视剧《潜伏》中与孙红雷曾“并肩作战”的保密局股长盛乡,盛乡的扮演者吉思光在被捕之前已经潜逃了十三年。他从小就励志要作一名演员。抢劫案发后,吉思光逃至深圳,歌手、夜总会主持人,凭借着自己的表演技巧,吉思光成为了一名特约演员,饰演过太监,日片酬高达千元,与杨幂、刘晓庆同台“飚戏”,甚至“潜伏”进了《潜伏》剧组。吉思光告诉警方,刑满释放后,他还会从事这一行,希望出演正面角色。
       “我是一名演员”,这样的人生追求令人赞叹。同属于“其他逃犯”的刘浩(本名吴刚)没演过戏,却成功上镜,高调征婚。2010年11月14日,黑龙江卫视某相亲节目中,二号男嘉宾刘浩成功牵手二号女嘉宾。2011年5月中旬,有人在电视上认出了他——杀人逃犯。期待着上节目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刘浩最终只能牵手那冰冷的手铐。
       逃犯,高调的逃犯,他们的人生经历足已写就一部电视连续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评价对“其他逃犯”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2009年10月17日,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监狱4重犯越狱。20日上午8时许,警方在和林县境内发现4名越狱犯,抓捕中当场击毙一人,其他3人被捉。

图为“文艺逃犯”“闫沛东”在接受河北媒体记者采访。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最佳践行者——吉思光。

2010年11月14日,黑龙江卫视《快乐大联盟》相亲节目中,二号男嘉宾刘浩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最后成功牵手二号女嘉宾,出尽了风头。谁能想到,台上如此风光的他,竟是个杀人逃犯。5月中旬,有人在电视上认出了他,并报了警。

总有一些原因,让逃犯盲目高调蠢 更多

坐等逃犯被感化,重破案轻追逃并不靠谱

      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四川宜宾筠连县检察院对潜逃11年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雷某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5月19日,低头默哀的逃犯雷某决定去灾区做志愿者。在灾区,雷某目睹了受灾群众齐心抗灾的感人场景,被灾区军民英勇救灾的行为所感化,幡然醒悟投案自首。
       虽然“民警视频聊天劝逃犯自首”之类的新闻并不鲜见,但显然,这种坐等逃犯瞬间觉悟的“追逃”方式绝非长久之计。但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在中“重破案,轻追逃”的倾向明显。2001年,时任嘉兴市公安局副局长在文章中曾介绍到,在1996年以前实行的破案标准没有把缉捕逃犯作为破案的必备条件,没有真正落实缉捕逃犯的责任,案犯一旦明确便大功告成,遂即宣布破案,而犯罪嫌疑人是否归案,看上去并不重要。因此,行之有效的追逃措施很难成型,对逃犯的缉捕很少有人问津。

逃犯:不知清算式追逃,要不早就自首了

      公安部2011年5月26日决定,从即日起至2011年12月15日,全国公安机关将开展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而后有新闻报出,广州一走私冻品案主犯在逃期间被抓,当缉私警察问他为何不到海关自首时,他回答道:“逃亡10个月,藏身山区连报纸都没得看,不知外面在开展‘清网行动’,要不早就投案自首了!”
       可以看出,心里有鬼的犯罪分子对于公安机关大刀阔斧式的“清网”还是颇有忌惮,但倘若追逃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追逃机制,只能依靠不定期的,“行动式”、“运动式”追逃,抓捕行动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相比会大打折扣。

公安部:追逃成本高,一线警员少

      2006年公安部某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武和平透露了刑事案件侦破费用的一组数据:“一起一般的刑事案件在追逃过程当中,需要支付人力、物力平均至少要1万元左右。”稍大的刑事案件的侦破费用都要在10万元以上,“甚至上百万、数百万”。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共立刑事案件464.8万起,如果按照每起1万元的侦破成本粗略计算,破案费用一年可达数百亿。如果没有公安部的专门援助,如此之高的追逃成本自然令很多地方公安局感到有心无力。
       据报道,即使在北京,警察在外出追逃时衣食住行也都相当节省。2005年一起交通肇事案件,警方先后6次远赴内蒙古、河北等地,外出交通都是火车的硬座或者长途公共汽车。同时,武和平还介绍到,全国现在共有49万多名警察,一线警员与机关警员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机关警员所占比例过大,既令一线作战警力时常不足,更占据了较多的办案经费。
......................................................................................................................

吉思光:警察的盘问,都被我化解了

      在美国,追捕逃犯特别工作组(fugitive task force)能够将联邦、州和地方执法机构的资源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发现、逮捕逃犯。同时,“赏金猎人”这一职业仍然存在,他们专门靠捉拿政府通缉的罪犯而获取赏金为生,每捉到一名逃犯可以获得上万美元的报酬。赏金猎人对逃犯的追捕、监视手段并不比警方差,他们也会搜寻个人邮件、跟踪电话;利用间谍装备(秘密摄像机、夜视镜)来跟踪连犯;追捕过程中会携带枪支、催泪瓦斯或其他武器。
       而我国有些地方侦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也难怪吉思光在逃跑之时躲过了警察的盘问。在破案方式上,有些地区仍习惯于搞人海战术、排队摸底、挖地三尺等粗放型侦查破案方式。致使过早地走漏消息,触动犯罪嫌疑人。另外,我国部分警察的实战能力属实需要提升,前文中曾提到,在三对一的情况下,三名刑警竟然被一名逃犯砍伤;前不久在昆明,一名警察在抓捕逃犯过程中,将一枪子弹打光,竟只打中逃犯一枪。是不是坐机关的时间长了,一线刑警的“武功”就被渐渐遗忘了呢?那种敲边鼓,做逃犯亲属工作的追逃方式固然能够节约成本、减少伤亡,但除暴安良,毕竟还得靠真功夫,而不应该只靠一张嘴。

南京警方利用“三国杀”纸牌的照片与文字注释相结合的方式给我们创造了不一样的“悬赏公告”,让众多网友大呼“太萌了”,更萌的是最后警察叔叔一句话:“天冷了,别躲了,主动投案有政策哦”。

上海徐汇警方在微博发了一则《通缉令》引发网友浓厚兴趣,仅仅两小时转发数已突破200次,有网友将其称为“最萌通缉令”。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亲,天冷了,不要再东躲西藏了,也不要再去上节目、演电视剧了,该还的总要还,该赎的罪总得要赎。与自首、伏法、好好改造相比,逃,永远是最坏的选择。往期回顾 更多
  • 第160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逃犯
  • 第159期:“阿拉伯之春”中的伊斯兰势力
  • 第158期:民族情绪解决不了中韩渔船问题
  • 第157期:谁来为散打冠军“KO”致死买单?
  • 第156期:公益型国企:无约束不公益
  • 第155期:"外行管内行"并非中国足球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