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丫团从化站:如何教育好孩子——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4:30
如何教育好孩子——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学校。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则相反。我们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在不成功的教育中往往是陷入了种种误区,而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一、爱的误区。
 爱是一缕阳光,可以融化孩子心中的冰块。爱是一片雨露,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田。家长爱子女这是天经地义的,爱子女是教育子女的前提。父母只有爱子女,才有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子女切身体会到父母的爱,才会从情感上和行动上接受父母的教育,才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所以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但只有这种爱是从孩子长远利益发展而考虑的,才是一种正确的爱。因此爱必须恰如其分。而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由于爱陷入了几种误区。
  一是专制的爱。很多家长都这样感叹说:“我家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确实,这些家长都十分爱孩子,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很多,但为什么孩子却越来越娇纵,产生心理问题的也越来越多呢?这首先是因为陷入了专制的爱的误区。有不少家长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攒钱为孩子购买昂贵的乐器,让孩子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种专制的爱,忽视了孩子的能力特点和性格倾向,父母们把自己童年时期未能实现的目标和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但这些家长岂不知,孩子的天生素质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家长不根据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弱点因材施教,而是单凭自己的意愿去专门塑造孩子,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使孩子形成懦弱、顺从、自卑等不良个性。
   二是苛刻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合适的尺度。爱倾注太重或太轻,都会使爱失去效果。有的家长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苦难是一所学校,磨难才能造就人才。于是对孩子要求十分苛刻。一旦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致,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巴掌效应”或者是所谓的“棍棒下面出孝子”。有的孩子个性强、倔犟、自以为是,做错事不愿认错,不愿承担责任,家长就用惩罚来解决问题。这些做法往往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弥补的伤痕。这种苛刻的爱最容易使孩子产生情感缺失,形成冷漠的个性,不合群,对他人产生敌意和排斥。
   三是放纵的爱。爱固然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但是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要什么买什么,将他们置于保险柜里。有的家长往往会存在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越生活照顾,全数转移到子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还有的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而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要么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要么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教、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小公主,到了外面毫无独力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身后寻求保护。
   四是愚昧的爱。法律告诉我们,孩子不仅仅是家长的,更是国家的,其公民教育权益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现在有的家长爱孩子也想教育好孩子,便出现打探孩子隐私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愚昧”的爱。最常见的方式是偷看孩子日记、检查信件,甚至雇私人侦探“跟踪”。现在又甚至出现“情感卧底”,即家长要求家教随时掌握孩子情感动向以及和异性同学的关系。这说明我们有的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得不通过第三方来了解孩子,足见彼此沟通已何等困难。同时也说明了有的家长了解孩子,已经从知识层面扩大到情感层面,这是家长一种“进步”的表现,但也更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这也告诉了我们,有的家长认识孩子的方法越来越不妥当,教育之路越走越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已经成为很紧迫的任务。须知,尊重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正确的方法是对待孩子的隐私应该是第一掌握,第二尊重,第三引导。确立尊重未成年人应该有的权利等现代理念越来越应放到突出的位置,其中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方法误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但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哪个家长不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在教育方法上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而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一是一味地寻找方法。有不少家长经常这样焦急地询问老师:我们孩子花的时间也不少,可成绩就是提不高,一定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我们说,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此时过分地强调方法,而不去寻找其它原因,例如可能是学习动力不足,投入不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恒心等所致。这样结果是方法没找到,成绩也不会提高。因为如果不投入地学习,别人的方法无法与自己相结合;如果能投入地学习,自己或许能摸索出一套适宜于自己的方法来。所以家长不要一味地为寻找方法而寻找方法浪费时间,而应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鼓励孩子集中精力,持之以恒,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是照搬别人的模式。有些家长教育子女不是因材施教,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喜欢模仿别人的教育模式。看见别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什么培训班学习,他也把自己孩子送到什么培训班去学习。有些事业有成的家长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于上辈严格的教育,于是他们就照搬自己父母的严格管教的方式。而当事与愿违时他们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严格的管教并没有错,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孩子,应该把严与慈结合起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沿用别人或上辈的教育模式。
 三是把学习等同生活。作为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要科学地合理地安排生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起床、吃饭、做作业、做家务、游戏等作息时间,要求孩子严格遵守。问题解决了,他们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才能与你目标一致地去努力。而现在有些家长则认为学习是孩子的第一任务,经常把学习挂在嘴边,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的关心。相反,有的家长则觉得孩子学习是长期的事情,经常把学习丢在一边,十分投入地去解决孩子目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哪怕是与同学发生一点小矛盾,他也会沉于其中不能自拔。其结果是本末倒置,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和生活是不能等同的。
 四是把孩子当成面子。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家长更多地是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而不是需要家长的虚荣心能否得到怎样程度的满足。但我们有些家长,当孩子考试成绩好时,家长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到处宣扬,大加赞赏,甚至也会对孩子表达出单位里同事的孩子都不如自己孩子而得意。而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则会不停地抱怨,认为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丢了面子。这样时间久了,会让孩子感觉孩子是家长的面子,这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虚荣心。
 五是对孩子的错一味责备。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在家长帮助下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强、执拗,确实令人生气。还有的孩子,同样的错误反复多次。对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正确教育。如果对孩子一味责备,说:“我不是早就跟你说了吗,你应该这样……”孩子不但会失去信心,会对大人的判断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责备多了,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就会反复犯错。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严厉,有错就批,有问题就惩罚。这样就会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堵塞了孩子的学习途径,甚至降低了教育效果,会影响亲子关系。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不能一味地责备,而应具体分析其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明知故犯,故意做错事;有的是经验不足,无意间做错事;有的是好奇、好动所致。对孩子做错事,家长既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责备,甚至训斥打骂。只有以一颗爱子之心,具体错误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采取一味责备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
 六是“挫折教育”越多越好。现在不少家长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一味地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不少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心理品格,开始尝试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甚至有的家长还人为制造挫折。有的家长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还有的家长通过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和适当的批评,或对犯大错的孩子给予物质上及精神上的惩罚,或故意让孩子挨饿、受苦、受累,让孩子在挫折中接受锻炼,以矫正其不良行为,心理和品质。这些活动在帮助孩子们客观地认识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方面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此类活动往往只能令孩子们感动一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培养耐挫折的能力主要是在无充分准备的状态下进行的。孩子在参加各种“吃苦”活动时在心理和生理上往往已经做好各种准备,而生活中的许多挫折都往往出现在不经意中。学习环境的变迁、家庭的变故、好友的背叛和学习事业上的失意等,都正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只有经受住诸如此类的挫折,才能说成功地经历了“挫折教育”。因此,“挫折教育”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挫折教育”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变得十分自卑和软弱,所以,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应该超过必要的限度,“挫折教育”更多地应由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这就是说,在“挫折教育”中,不能走极端,既不能忽视“挫折教育”,也不能挫过了头,而要善于疏导,培养孩子在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教育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鼓励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引导孩子乐观地正视、处理受挫,在受挫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体会快乐,并抓住机遇走出困境,在挫折中再次崛起。
 七是走向两个极端。如何教育好孩子,给孩子合格的家庭教育,家长的心态首先要摆正。父母有望子成龙的情结。因此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但又担心孩子把握不住人生的方向,所以就处处事事做孩子的导师。于是“你要这样”,“你不该那样”,便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什么“上重点高中”、 “考重点大学”、“读研究生”,便成了家长的既定目标。甚至连头发该留多长,衣服该穿多少、几点钟下课几点钟到家、几点钟做作业,家长都给孩子掐着时间,真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其结果由于对孩子干涉过多,而导致孩子的厌烦,有的孩子甚至说:“你好烦”。须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此时父母的过多干涉便会令他们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有的甚至会因此与父母疏远,不原意再与家长沟通交流。例如有的孩子对家长过多干涉不理不睬,每天晚上回房间后就把门紧锁着,让家长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也从来不主动地告诉家长。
 与有些家长干涉过多这个极端相反,有些家长则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孩子不管不问。有的家长成天只顾自己上班,有的家长经常到外地出差,有的家长则只顾自己打牌搓麻将,有的家长则只顾自己看电视,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他不管不问,孩子考试成绩怎样他不管不问,每天孩子作业是否完成他不管不问,学校开家长会他不去,直到孩子发生重大错误时,他才大吃一惊。有的家长甚至振振有词地说:“孩子是我们生的,生活上由家长负责,至于能否成才,这是学校的责任,我们各负其责。”言下之意,家长只管孩子的吃饭穿衣,教育的责任全由学校承包了。认为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亲情,就会出现不良心态,养成自私、不合群、横行霸道等不良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同时教育又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规律,家庭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方法要科学。家长爱孩子要爱得适当,严格要求孩子要严的合理。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走出种种误区,教育孩子大有学问。正如著名教育专家程鸿勋所说的:“所有的家庭都应该在感情和谐的情况下进行。请用更好的方式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吧,别用那些又打又骂等厌烦的方式”。“家庭教育最难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如果家长能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家庭教育可能会取得很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