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新江镇:【易经解谜】33.如何看待商周几处筮数卜甲之间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13:44

 





【易经解谜】33.如何看待商周几处筮数卜甲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待商周几处筮数卜甲之间的关係,是中国学术界普遍关注并进行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彻底搞清利用《易》经卦画进行卜筮始於何时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在,根据发现者的报告,以及研究者文章中所提供的材料,商末筮数卜甲的发现,多集中在两地:一是以陕西岐山为中心的周原,一是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中心一小片地点。

 

由於商代甲骨出土甚丰,且研究也较为深入,带筮数的殷墟甲骨一经发现,便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李学勤、王宇信、徐锡台、曹定云、肖楠、张政烺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并著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一致性的认识:

 

(一)甲骨形制上的区别

 

在甲骨的形制上,商与周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西周腹甲、甲首经掏挖后留有宽厚边缘,一望可知与殷墟、济南大辛庄等地的商代卜甲不同。西周的胛骨修治比较简陋,一般不锯去臼角,不如殷墟多数卜骨精緻①。西周甲骨的突出特征是在钻凿形态上,其卜甲绝大多数有排列规则而密集的方凿②,这是商代甲骨所没有的特点。而1980年10月底在小屯南地发现的卜甲,在形制上和周原的卜甲十分相似,这些卜甲都有密集都方凿③。

 

(二)字体上的区别

 

周原卜甲上的字体都刻得小如粟米粒,之所以如些者,是周人刻辞都是守兆的,即把卜辞紧刻在相关的兆纹旁边,以不与其它的兆相混。殷墟甲骨大都刻有“一、二、三、四……”的兆序,这样,容易看出兆与兆、兆与卜辞之间的联繫,所以卜辞字体普遍刻得较大④。

 

 (三)刻辞繁简的区别

 

“殷墟甲骨的刻辞,一般分为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等项。西周甲骨只见有前辞、贞辞和占辞,而且大多数只有贞辞”。也就是说,周人的卜辞格式比商人简略得多⑤。

 

 (四)用语上的区别

 

周人甲骨与商人甲骨刻辞,在行文用语上,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在周原甲骨卜辞中,“彝”、“囟”、“贞”、乃至“贞吉”之类字、辞为习见。而商人卜甲中,既无在前辞中用“彝”字的,也未见有“囟(斯)……”这样的句式,“贞”字置於辞末,当训为“正”,这在《周易》中常见,殷商卜辞中无此例,至於“正吉”一辞,为《周易》中常用辞,在商人卜辞中根本见不到这种辞例⑥。

 

 (五)刻文方向上的区别

 

在所刻文字的方向上,周人与商人,也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区别。“殷墟甲骨上的文字,可以自上向下读,自右向左读,也可以自左向右读,依卜辞在甲骨上的部位及卜兆的朝向而定,但就各个文字而言,一律是以同一方向书写的。也就是说,在腹甲上的文字均以甲首的方向为上,在胛骨上的文字均以骨臼的方向为上。西周甲骨上的文字却常常不是一个方向的,如扶风齐家村H3:1腹甲和采94胛骨,卜辞文字都有相反的两个方向。凤雏卜甲H11:8、H11:11、H11:15、H11:51+107、H11:87、H11:111+161、H11:133、H11:232等,都有互成九十度角的文字”⑦。总之,周人系统的甲骨文字刻序,很难归纳出一定的规律,与殷人卜辞文字刻法殊不相同。

 

(六)在“贞”字之刻上的区别

 

周原的卜辞中,其“贞”字都是从“卜”的“贞”,而殷墟卜甲中,一般都是以“鼎”为“贞”⑧。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学者们一般都认为,殷地举凡带筮数的卜甲,也就是利用《易》卦占卜的卜甲,都非商人所为,而是周人在商地的卜筮遗物。殷墟四盘磨出土的筮数卜甲,从形制到字体,从风格到用语,都和周原发现的筮数卜甲一致。如七五七六六六,曰:囟      ;七八七六七六,曰:囟      ;再如在小屯南地发现的商末筮数卜甲,其形制、风格,都和周原一致,其用辞和《周易》相同。例:七七六七六六,贞吉。肖楠先生的文章中谈到,小屯南地发现的这版筮数卜甲,经鉴定其种属为当地之龟,所以这版卜甲是周人在商地占卜的,并非自周地带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发现。

 

“周人在商朝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是在武乙以后。据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来朝,武乙予以厚赐;文丁四年,命王季为殷牧师。到文王时即为商朝的三公之一,为商朝的重臣。殷墟出土的筮数甲骨,以及苗圃北地那些有筮数的器物,年代都在这一范围之内”⑨。周原筮数卜甲的年代跨度长於商地所发现的筮数卜甲,“上起周文王,下及康、昭,包括了整个的西周前期”⑩。所以,结合《周易》中关於那位从民间发现有以《易》卦卜筮,而高兴得“亹亹”研究者的记述,以及大加称颂的相关史料,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周文王之前,官府没有利用《易》卦卜筮者,所谓“文王演《易》”者,就是周文王研究如何使用草棍之数与《易》卦结合进行卜筮的历史活动。在这方面,周原筮数卜甲为主,商地筮数卜甲为次,两地筮数卜甲及筮数器物之製都直接与周文王有关,都是他“演《易》”所留下来的历史物证。

 

———————————

①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② 徐锡台:《周原出土甲骨的字型与孔型》《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③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考古》1989年第1期。

④、⑤、⑥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考古发现中的筮法》第130~152页。

⑦、⑧李学勤:《续论西周甲骨》,见《周易经传溯源》第142~143页。

⑨、⑩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第135页、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