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汇桔公司怎么样:差别——直走还是绕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51:51

 

差别——直走还是绕弯

  

jianhua(zhoulangqiuyan@gmail.com)投稿。

初中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关于梵高的文章,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他的生平事迹,那时大部分的学生将他当成一个精神病人来理解,我们实在不能理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同样不理解的还有海子。我们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在追求什么?

后来稍微长大一些,有人告诉我,他们不是精神病,他们只是追求的和普通人不一样,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物质的财富,他们追求的是精神的价值。虽然也没听懂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他们应该不是真的疯了,所以这个解释可能要好很多,也就相信了很多年。直到现在,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身上也能看到一些那样的人的影子,是一种很朦胧的感觉,但是这种朦胧的感觉足以让我看到一些东西,看到人们的那个解释有点荒谬。他们不是在追求什么价值,他们追求的东西与价值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是在实现自我,我也就这样理解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有时候会发现,这样的理解也是不对的,他们并不是要实现自我,自我这个东西也没有什么好实现的,他们觉得他们生来就是这样,他们已经是最完美的了,他们要做的是要保持自我,保持原来那个最原始最干净的自我。这就是我现在的答案,虽然不敢确信这就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我而言,这目前总算还是可以接受的答案。

像梵高,海子这样的人多半是自私的,因为他们不愿意为这个世俗的社会改变哪怕一点点,他们保持了他们自己,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很贫穷的原因。自我保持应该是最美好的东西吧,不然他们怎么会为了这个放弃对其它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个生命是不是都要完成这样的一个使命,让我们的认知实现一个循环,就像那个关于看山的比喻,我们活在俗世中的人,在俗世中转了一圈之后发现那座山也还是一座山,而像梵高那样的人,他们的眼里看到的山始终是山,这应该就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他们走的是直线,我们走的是一个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圆的存在有没有必要的问题了,就好比我们都要奔向同一个终点,有些人却需要在原地打转,当然如果能不走还是不走的好,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大部分都在走,这是一个问题,至于为什么,因为人毕竟还是要生存的,只有世俗的人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世俗的生产当中,保证人类种族的更好延续吧,但是俗世中的人是不肯去承认现实中的一个这样的人的,因为他们觉得不公平,毕竟每个人都愿意走直线,而看到一些不用原地转圈的人他们还是充满嫉妒,所以他们让他们痛苦,他们让他们在世俗的社会处处受到排挤,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迫切需要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他们也向往这样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一个已经死去了的人来作为他们的精神偶像,毕竟死人也没有什么好值得嫉妒的了。

文章就写到这里吧,至于用这篇文章来解决什么,我想,应该什么也解释不了,就像他什么也实现不了一样,有些人依然过着幸福的俗世生活,他们用他们心中的偶像支撑着他们走下去,有些人依然在保持着自我,他们将会成为后人的精神偶像。就是这样。

左岸记:绕弯是我们生活的常识,因为我们知道直走的艰难,却也因为世俗的态度仅能得到世俗的眼光,做着现世的满足。还好,有人不这样想,于是有了惊世之举,传世之作。

附上秋叶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已经看见过世界:读《梵高传》

他终身未婚,24岁第一次恋爱被拒,愤而去申请做牧师,但并不成功,在失败的实习牧师生涯中开始业余自学画画,28岁第二次恋爱被拒,决心选择画家为职业,这让除了他弟弟外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毕竟一个正常人不会选择在28岁开始做画家的。

他一生穷困潦倒,只能依赖弟弟资助才能完成绘画。为省钱他不得不请妓女做模特,后来和她同居。事实上他的画生前除了个别同行外无人问津,只能由他的弟弟收藏。他最后疯了,在为一个妓女割掉耳朵后他住进了精神病院,时好时坏,在创作了一些最惊人的作品后他自杀了。

这位为人类留下许多天才画作的人,就是梵高。

在梵高的人生里,不能不提到他的弟弟提奥梵高,要不是他弟弟深信自己哥哥的才华,无怨无悔每个月拿出一半收入来支持梵高一路作画,梵高断然无法支撑 下去。等梵高去世后不到半年,他一辈子最忠实的朋友,他的弟弟,也去世了,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好像上帝让梵高来到人世,只是为了受尽折磨和苦难,为后 人留下杰出的画作。而为了让天才能够勉强维系他的创作,上帝又派来了他的弟弟,待使命完成,就一同召回,从此尘世间的繁华和富贵,一如生前,与梵高兄弟们 无关。

事实上有一种说法,梵高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病已经无法治愈,而又知道弟弟要结婚的消息,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弟弟,而选择了自杀,我相信这种可能性,梵高 是一个对别人有深切关怀的人,假如你读这本《梵高传》,你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做牧师,还是做画家,梵高都对别人拥有真正的情感,哪怕这个人是最底层的老百 姓,哪怕这个人其实根本不理解他的内心,也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创作出这样伟大的作品。

很多人之所以知道梵高,是因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还有很多其它拍出了世界纪录的作品,假如不是这样,恐怕真正能读懂梵高的画作伟大之处的人,在国内并不多,这好比现在喝红酒收藏红酒的人很多,但是懂红酒的人很少。

真正伟大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没有一幅在创作时是为了金钱,他们要么是献给神,要么是画家自己内心的表达

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为什么肤浅,其实也和我们艺术家精神的沦丧有关系,体制不是无法创作好作品的理由,内心企图依附体制提供的 荣华富贵才是我们创作出无数平庸之作的原因。

《梵高传》描述梵高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做矿工牧师的一段,简直就是国内小煤矿开采的翻版,连矿工矿难的处理,你觉得不是在写比利时,就是在写中国,连煤矿开采完毕后当地居民的穷困无奈之处,都一样。

梵高在和底层人民接触的过程中,梵高爱上这些朴实的人民,他拿起笔描绘他们的生活,记录自己对他们真实的印象,正是梵高这些质朴的情感,导致梵高开 始学会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观察生活,解释世界,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画家。终其一生,梵高从来没有为生存去画一些充满媚俗之气,能够换来生存空间的作品,梵 高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曲线救国,他忠实自己的眼睛,忠实自己的灵魂。

梵高第一幅成熟的创作是32岁时画的《吃土豆的人》,坦率说我不是很喜欢这幅作品,因为我无法接受那种对底层人民的描写,非常真实,真实到我无法喜 爱,但是人民就是那样的。你看到这幅作品,其实很容易想到,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旦进入城市,一旦稍稍生活有所起色,我们 就羞于和他们为伍。

这幅画充满一种对生活无何奈何的绝望情绪,每个人似乎都被这个世界折磨得精疲力尽,缺乏生气。粗大的关节,和脸色的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昏暗的灯光让衣服的颜色更加黯淡,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梵高是印象派的大家,所谓印象派,我的理解是他用笔触抓住了当时他眼睛停留的感觉,而不是简单写实,在对事物描述中画出了画家观察到的事物背后本质 的精神。有一幅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呐喊》很多人以为是梵高的作品,其实是误会,这是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作品倒是标准的印象派之作,而梵高的《吃土豆的人》已经有印象派感觉,不追求完全写实,而是突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

梵高最著名的《向日葵》系列是他来到法国普罗旺斯省阿尔勒乡村所画,在这里,他爱上了原野和原野上的向日葵,那个乡村阳光毒辣,到处都充满明亮的颜 色,这很适合梵高,梵高把这些印象都画下来,相比他的《向日葵》,目前我更加喜欢他画的原野画,农庄田园生活的细节,在印象里居然一览无遗。

梵高的原野画捕捉了光的颜色,还有风的动作,这使得他的画中的空气拥有一种流动感。

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浓郁,颜料堆积更造成了他绘画独特的效果,他的《向日葵》中似乎包含着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对光的渴求。

1889年5月,梵高来到离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二十五公里的圣雷米村庄接受精神病院治疗时画的《星夜》,是我最喜欢看的梵高的一幅画作。我很羡慕梵高的眼睛里面,可以看到这么美丽的夜空。

整幅画面全部是一笔一笔极短的笔触有力连接,在一点一点停顿中又连绵不断,夜空中气氛诡异而宁静,沉默而萌动,天空似乎被邪恶笼罩,而人间安宁祥和,我不知道梵高看到了什么,但让我觉得人类的想象力有时候是神灵的附体,这是梵高的宇宙,梵高为我们创造的宇宙。

最后回到我看的这本《梵高传》,作者欧文把梵高写的清澈透明,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相信唯有清澈透明的心灵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作,一个人不会因为和妓女睡过觉就内心变得肮脏,一个人缺乏对同类的关切情怀才是最可悲的。

梵高生前是不幸的,他始终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梵高也是幸运,在他短暂的37岁的人生中,他看见了世界。和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凡夫俗子相比,他生命的厚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生命的长度。

在梵高死后,他获得了无数的赞誉,他的画也成为收藏市场的顶级藏品,但这些和梵高无关,真正的艺术家只关心宇宙、人类和自我的对话。

他,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