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天凝中学网:与卢新华共进午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07:34

2011年12月16日 07:14 AM

与卢新华共进午餐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生活版编辑 薛莉 评论[11条]   

第一次与卢新华约吃饭时,他报出了一串旅行计划,目的地有苏州、台湾等,因为其中有的旅行计划尚未确定,我们约在下周一再约时间。这一次得益于他某个计划的延迟,午餐很快定了下来。他在电话那头说:“我不怎么吃荤的。”于是我定在上海老牌素菜馆功德林。

他很准时。57岁的他穿着休闲西装,拎着个电脑包。一坐下来,把衣服挂在旁边的椅背上,就送了我一本去年8月出的新书《财富如水》,还客气地在扉页上写了致辞。此外还送了我一张2010年9月17日的《解放周末》,头版一整版是有关他和他的新书的报道“只讲财富的人生,是可悲的——对话卢新华”。

“我们先点菜吧,”我说,“你想吃点什么?”他用略带江苏口音的普通话答道:“我都不懂的,你看着办吧。反正你吃的我都吃的。”我问:“辣的吃吗?”他说:“不吃。”于是我点了些招牌菜:挂炉烤鸭、蟹粉豆腐、兰花鲍片等起着华丽名字的各类豆制品、或菌菇类菜肴,还有两个真正的素菜黑枣南瓜和上汤芦笋,外加一份春卷。考虑到上海餐馆普遍份量较小,这些应该够了。

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知识份子,卢新华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1978年8月,他创作的七千字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以一个整版刊出,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轰动全国,从而引发出反思、追忆“文革”的文学思潮。这些文学作品,后来被称为“伤痕文学”。

在菜没上来前,他先是好奇地问了我一些英国《金融时报》的问题,问我“英文好不好”之类。没过多久,我们点的菜大部分都上来了。

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伤痕》时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一夜成名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先是成为《文汇报》的编辑,后辞职下海。1986年,在“出国热”中,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80年代中国绝大多数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时都需要靠打工收入贴补学费和生活费,在中国负有盛名的卢新华也不例外。他骑三轮车载客、在洛杉矶赌场发牌的故事已为中国媒体熟知,也是他津津乐道的生活素材。

但这位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移民谈起在美国的家庭和孩子时,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中国社会有中国社会的问题,美国也有美国的问题。我的小女儿特别漂亮,特别聪明。她现在读初中。像她这样的孩子,在美国会是三种势力的目标。一、毒品。因为她是孩子头儿,有影响力;二、妓女组织。三、黑社会。有人找她麻烦,她一个电话就能找一帮人来帮她解决麻烦。她才十四五岁就这样,我很担心。”提起自己最喜欢的小女儿,卢新华忧虑地摇着头:“她自以为她什么都能handle,但她不知道,有些事情她是handle不了的。”为了小女儿的健康成长,他甚至有将她带回中国生活、学习的打算。但他又接着说:“如果她也回来的话,全家都要搬回来。因为我妈妈在那边也需要人照顾……”

卢新华的大女儿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读书,但他的太太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环境,不太适应中国了。“她对这里的空气啊,生活的硬件与软件都适应不了,尤其是软件方面。比如路上机动车行驶得很乱,人与人之间怀着敌意。什么都是利益。人们脸上的微笑不是发自内心的。”

我不留情面地问他:“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不适应美国社会?”他说:“这不是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不管怎么说,中国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是我更关注的地方。入美国籍,就像从乡下到上海来,拿了上海户口,是一回事。但文化上,并不一定跟他们一样。中国人有时会坐井观天,美国人也一样。如果文化是一个珠穆朗玛峰,那么各国的人就坐在不同的坡面上,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一样,有的朝阳,有的背阳,有的看到的是海,有的是植被……”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简短地接了一个电话后。他问我“是李辉,你知道吗?传记文学家。最近他写的一个东西,把我写进去了。”

他菜吃得很少,光顾着说话了。“我十一二年没有工作过了。我希望为这个时代,用各种文化手段说点话。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病兆。英国的霍金说,因为人类的自私和贪婪,地球将在200年内灭亡,然后人类会向外太空移民。他说的前半部分我同意,移民那部分我不同意。正因为有了自私和贪婪的基因,为了外太空移民的名额问题,人类大概就要大打一场,所以根本移不成。”

他热衷于谈全人类宏观层面上的核心问题,比如文化或者精神。“我是主张人种与文化杂交的。中国的文化,凡是人种有大规模杂交的年代,都很繁荣;在没有杂交对象的时代,人口素质就下降得很快。” “人在精神上一定是有宗教情绪的。中国也有自己的宗教情绪,这个教叫拜物教。自然之道,讲究平衡。过度的精神化,存天理,去人欲,或者存人欲,灭天理,都是有问题的。”他认为中国正在从存天理,去人欲的一个极端走向存人欲,去天理的另一外极端。

我一边吃着蘑菇做的“鲍片”一边提醒他:现在的时代已经和他当年发表《伤痕》的时代截然不同。人们爱看的是《哈利?波特》之类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严肃文学。他回答我:“《哈利?波特》,是人类在这个时期的一个笑话。大家都爱看哈利?波特,说明整个人类是一种退化。人类的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存文化。现在充斥着的娱乐节目、游戏等也是生存的衍生品。另一种文化是智慧。人类缺乏的是智慧。”

不工作,卢新华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版税和演讲等一些社会活动的收入所得。有些旅行,比如,计划中去台湾之类的,也不需要他花费,大多是受邀而去。他曾在洛杉矶赌场发过7年牌,用他的话说,“赚得比大学教授还多”。而在赌场发牌的经历,也成了他《财富如水》中的重要素材。因为一直有回国的想法,1990年,卢新华在上海古北新区买了上海第一批商品房,1800元/平方,这成了他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笔投资。对财富,他坦言:“我有些积蓄,对生活本来要求就很低。实在不行,把上海的房子卖了也可以生存。六十七八岁回美国后,每月还可以拿到700美元左右的养老金,基本够了。”

我们最后点的香煎春卷和桂圆莲心汤上来了。他吃了只春卷,盛了一碗汤。桌面上的菜还剩了一大半。

《伤痕》出版后,卢新华还写过一些作品,中篇小说《魔》和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等等,但知道的人并不多。2004年,他又在中国出版了长篇小说《紫禁女》,印了三万本。他说,曾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被翻得“软塌塌”的,因此可以看出“阅读率还是很高的。”

我再次提到《伤痕》,这也是他在接受每个采访时必谈的话题,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如今再读《伤痕》,已经完全不能明白为何这个看上去极平常的故事在当年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

《伤痕》的内容概况为:晓华的妈妈在“文革”期间被定为叛徒后,她失去了朋友,“红卫兵”资格被撤销,家也搬到更黑更小的地方。于是她离家出走,宣布与家庭决裂。妈妈找到她的下落后给她寄的衣物和信件,被她全部退回。而因为她有“叛徒妈妈”,她在农村锻炼时所交往的有“革命情谊”的朋友小苏的工作调动,也被上级阻碍。她只好与小苏也断绝关系。八年后,她接到妈妈的来信,说自己已被平反,身体不好,希望她回家见一面。她还在犹豫。直到接到妈妈单位的公函,才匆忙回家。回家后,妈妈已病逝。临终留给她的遗书上写着:“虽然孩子的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这篇小说有着浓重的时代痕迹。卢新华说,有很多是因为《文汇报》当时给他的“十六条修改意见”。比如:文章的开头,他最初写的是“除夕的夜里,车窗外墨一般的漆黑”,出版时改成了:“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还有把“侃侃而谈”改成了“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等等。前一句,是因为当时“文革”已经结束,不能再写“一片漆黑”了,后一个,则是因为“侃侃而谈”不够积极上进。

卢新华又一次回忆起那个时代:“建国后和文革期间,不能写人性,不能写真实的东西,不能写中间人。只能写正面英雄人物,否则就成了资产阶级的创作模式。八个样板戏里的人,都没有家庭,没有个人喜好,这些人都不知道是从哪儿蹦出来的,都是口号式的人物。他们反映了革命者的一部分,但不是文艺。”

卢新华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惊世骇俗。他还大胆地在小说中表露了出来。文中小苏问晓华:“晓华,你说革命者会是一个丝毫没有感情的人吗?”这种质疑在当时已经是承担了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对《伤痕》的时代背景,卢新华有清醒的认识,他反复说:“《伤痕》是时代写的,只是由我代笔而已。”

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当下。他说:“当年‘文革’走到了极端,需要拨乱反正;现在中国物欲横流,同样到了一个极端,也是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我提到“勇气”。问他:“是不是当时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不敢写?”他提到“思想”,说:“现在的中国,能写有思想性的文字吗?思想到不了那一步,作品就到不了那一步。”他又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打断了他,说:“有啊,高行健啊。”他马上说:“他是法国人。高行健自己是不是优秀,是不是被文学界承认,还……”随后又补充道:“高行健在没有得奖之前,书只卖了几百本。得了奖之后,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他书写得还是不错的,从艺术的水准来讲,也不是什么特别的高度。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很多。他有他的缘分……”他很喜欢用“缘分”这个词。提起《伤痕》,说是“众缘成就”;提起这桌菜,他也说是“缘份”。

《伤痕》发表后,他曾经接到过《人民日报》社团委书记的工作邀约。他解释说:“《人民日报》的团委书记和北京市的团委书记是一个级别的,正局级。和地委书记是一个级别的。”

我意识到这个职位的重要程度后,问他,如今后悔吗?他说:“为什么不去,还是有自己的坚守。我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去了就没有了。”

我们几乎都放下了筷子。桌子上的菜肴还剩了一半,汤则剩了一大半。他吃得真少。我点多了。

然后他又进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关心的是人类整体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可以超越政治,有些受了现实政治的影响。人类有些普世永恒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关心。人类总是要毁灭的,但没有哪个个体希望自己不得好死。至少人类在走向毁灭的过程中,能够愉悦地面对。而不是还在互相坑蒙拐骗。”他说:“我觉得自己对于人类的事情已经悟透彻了。”而“财富”,是他找到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转眼这顿饭吃了快两个小时。他光顾着说话了。我问他饱了没有,他说饱了。于是我开始买单。

最后我问他是不是打算全家搬回中国来?他说:“全家计划不了太多,太太的想法,母亲的想法,都得照顾。有可能两边跑跑吧。”但中国是卢新华的生活基地。他说:“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地方。我在这里还有用武之地。再说,每个人都有根嘛。”

功德林(南京西路店)

地址:上海南京西路445号

一壶铁观音 78元

黑枣南瓜 15元

上汤芦笋 26元

挂炉烤鸭 16元

蟹粉豆腐 22元

香油鳝丝 32元

兰花鲍片 69元

香煎春卷 6元

桂圆莲心汤 18元

毛巾 4元

共2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