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教育局最新公示:『怀旧纪实』修建生命之路 西藏珍贵老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24:06

『怀旧纪实』修建生命之路 西藏珍贵老照片

  

  

  青藏公路建设对于建设繁荣西藏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51年5月25日,毛主席发布的进军训令中,责成西北军区负责修筑西宁——黄河沿——玉树——囊谦——类乌齐——丁青公路和派人对敦煌——柴达木——黑河——拉萨线路进行实地勘测。1953年,探路队由30多人组成,配备木轮马车两辆,骆驼50匹,骡马20余匹,携带粮食1000余斤,于11月中旬离开香日德,经格尔木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跨楚玛尔河、沱沱河,穿过茫茫雪原。白天遇狂风,夜晚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下生存,饿了挖坑,用牛粪烧红坑壁,把面团焖熟当饼子吃,渴了就喝冰冷的雪水。1954年1月23日到达藏北重镇黑河,此次探路共用了70余天,行程1200公里。
  1954年5月11日,西北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带着干部和几百名驼工,扛上铁锹、铁镐走向开工点,做了动员后,即掘开了青藏公路的第一锹土,标志着青藏公路在格尔木以南30公里处破土动工。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派遣邓郁清工程师来到青藏公路工地,负责修筑青藏公路工程的技术工作。他首先同工兵班的几名石工修建昆仑桥,此桥位于艾吉勒沟口,为格尔木河最窄的一道,河道宽约8米,深30余米,邓郁清与石工们用科学的方法,3天就把桥架了起来,命名为天涯桥。邓郁清工程师带领筑路干部和测绘人员边走边测量设计线路,施工队随后进行施工。道路进展很快,几天就前进了50多公里。之后,筑路人员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冻土带施工。进入长江源头地区,有通天河的4条支流出现,这一地带地势平坦,河汊多,水不深,施工人员就用石头修建简易的过水路面。遇到较深的河面,筑路人员就从较远的地方取来大石块填到河心中使这一路段形成了很多过水河面,保证了公路能够粗通卡车。7月下旬公路通车到五道梁,这300公里线路的修通,完成了第一期的任务。
  1954年9月下旬,工程经过唐古拉山,这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高度为5200多米,气温常年在零度以下,冬季时可达零下30度。民工们迎着风雪冰雹奋力筑路,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于10月20日,就将公路越过唐古拉山,10月29日,工兵二团及一百辆汽车经过唐古拉山以南草原地带,工程进度显著加快。31日,筑路各工程队便到达西藏境内的安多地区,筑路部队绕过4800多米的安多拉山,于1954年11月16日修到黑河,12月2日公路修到距拉萨90公里的羊八井峡谷。羊八井峡谷地处冈底斯山脉的堆龙河谷,谷长15公里,为大型石头峡谷地带,属于青藏公路最“难啃的骨头”地段。这时康藏公路东线的修路部队和西线的修路民工已在巴河桥会师,康藏公路全线贯通。为使青藏公路尽快通车拉萨,西藏军区决定以工兵第8团一个营从南往北,西北军区工兵第2团从北往南,合力打通这段石峡。12月15日下午2时,全长1200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公路全线粗通,青藏公路施工总共用了7个月零4天时间,便全线贯通。

  
   《修建康藏公路西线的藏族同胞》
  1953年1月8日,康藏公路西线筑路委员会宣告成立,军区政委谭冠三任主任,军区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清格勒为副主任。西线工程由拉萨至工布地区的巴河桥,全长323公里,全线共分三段开工。1953年4月20日开工第一段,从拉萨河南岸至墨竹工卡;1953年6月13日开工第二段,由墨竹工卡至米拉山口;之后开工第三段,由米拉山口至巴河桥。图为藏族同胞在修建拉萨河南岸至墨竹工卡段时的场景。

  
  
《十八军后方部队打通怒江天险》
  打通怒江天险的任务落到了五十四师的头上。怒江是西藏著名的大江大河,冷曲河汇入怒江处有一段绵延十余公里的悬崖峭壁,两岸没有道路,这一段江面宽一百多米,水深十至二十米,江水流速每秒可达九米。五十四师官兵在这一路段施工时正值雨季,洪水暴涨,官兵们为了抢进度,洪水期间依然进行作业。打炮眼的战士用一根绳索拴住自己下到江面进行工作,有时江水突然涨起来将战士泡在水里,战士依然坚守自己的“阵地”。蓝志贵在采访拍摄这些战士时,深受感动,他自己也将一根绳索系在腰间,让两名战士把绳索的另一头系在碗口粗的大树上,将相机挂在脖子上进行拍摄,洪水打湿了他的衣裤。他拍摄的这组照片中,作品《和洪水搏斗》发表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号《人民战士》杂志上,此杂志由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这组作品也是蓝志贵的处女作。1954年,他采访拍摄波密泥石流段,十八军首次提出“让高低头,让河水让路”。图片反映的就是“让河水让路”的情景。

  
  
《悬空打炮眼》
  这张图片反映的是五十三师部队在然乌沟石峡上悬空打炮眼的场景。五十三师经过两年的筑路,积累了丰富的作业经验,五十三师参谋长冉宪仪等师团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守卫在工地上,精心组织指挥。全师集中了32个连队的技术好、身体棒的战士分四班轮流作战,昼夜不停地施工。这些战士爬上二三十米的云梯,在绳网和木材编织的悬空作业面上进行施工,终于在然乌沟石峡上掏出一条悬崖石道。从1953年10月25日到1954年元旦,五十三师官兵冒着风雪严寒共开石方21万立方米,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怒江上架设铁索吊桥》
  康藏公路东线筑路部队战士在水流湍急的怒江上架设铁索吊桥,保证部队和各族同胞顺利过江。

  
  
《筑路部队的文艺生活》
  1954年初,康藏公路的修建进入了关键时期,筑路部队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官兵们苦中找乐,在工作之余尽情地舞蹈歌唱。

  
  
《松石作业》
  1954年 康藏公路东线 张加里 李万春摄这张照片是康藏公路建设中松石作业的一个场景,在五十年代广为传播,作为艺术摄影作品,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1957年第四期(有剪裁),同时入选由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人民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联合举办的1955年摄影艺术展。那次展览是建国以后第一个大型摄影艺术展,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

  
  
《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
  1954年12月23日,也就是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庆典的前两天,蓝志贵听说这一天解放军车队要进入拉萨,他一大早就在预定路线上选择拍摄点,将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前景选择一条对角线的公路,将地域特色很好地表现出来。由于通车庆典是很重要的历史时刻,军队及国家级的媒体云集拉萨,但23日这一天,只有蓝志贵拍摄了《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1954年12月25日,二十余家媒体的摄影记者在拉萨各个角落进行采访拍摄,这一天,蓝志贵还在同样的角度又拍摄了《汽车开到了拉萨》。蓝志贵于12月23日拍摄的《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这幅作品成为珍贵的历史瞬间和极具美感的艺术作品。

  
  
《毛主席为康藏公路建设题词》
  1952年11月20日,康藏公路通车到昌都,毛主席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向筑路部队发去贺电。筑路部队将毛主席的题词做成了一面硕大的锦旗。十八军五十三师业余摄影员彭遐熙拍摄了这张广为传播的照片。

  
  
《解放军车队翻过达玛拉山时的盛况》
  达玛拉山位于昌都以东,是康藏公路到达昌都段的著名大山之一,海拔在4800米以上,十八军后方部队一五八团干部战士在达玛拉山上奋战了116天才将此段公路修通。图为通车昌都前夕,车队通过达玛拉山时的盛况。

  
  
《风餐雨露》
  1954年 色齐拉山上 林志常摄这是一张反映康藏公路建设的经典名作,时任《解放军画报》记者的林志常深入到筑路一线的工地上采访拍摄。在色齐拉山顶上风雪交加,作者用慢门拍摄了筑路战士用餐时的一个场景,将筑路部队生存的艰苦环境用优美的摄影语言表现出来。这张作品在五十年代广为传播,曾发表在《中国摄影》1957年第四期。林志常用慢门将雨雪拍摄成长长的线条,白色的线条与战士深色的衣物进行对比,突出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这种摄影技法的使用对后来的摄影者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