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实验小学 校庆: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8:32

湘潭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

(2007-05-1803:09:12)

 


 [韶山八景传说之八]石壁流泉
 
 韶山仙女庵东面有一处瀑布泉,人们称石壁流泉,“石壁流泉”是韶山八景之八。这里有一个鱼龙女凿石引泉的传说。   
  狮子山顶上有一处水池,叫做“金盆蓄水”。池水夏天不干,冬天不冻,里面有很多鱼虾。说怪也不怪,传说是以前一个鱼龙女带来的。   
  原来,洞庭湖中一尾红鲤,已修炼成龙体,飞到了狮子山顶上。她很喜欢雄壮的狮子山,特别是看中了那个水池,就一直留在狮子山上。  
  鱼龙女有时化身红鲤,在水池中与龙虾为伴,自由嬉戏。有时就单身飘游在狮子山上,欣赏威武的狮子头和圆滚的绣球。最使鱼龙女动心的,还是那个叫庞生的小伙子。她一见庞生上山砍柴,就悄悄的躲在一边观看。她喜欢庞生的忠厚、勤劳,曾托梦和庞生幽会。
  庞生住在狮子山下,经常到狮子山上砍柴,金盆蓄水是庞生到山上砍柴喝水的地方。这个水池里的水,夏天是清凉清凉的,到冬天却冒出热气。而且,庞生很喜欢水池里的鱼虾,山花盛开的时候,庞生就采集鲜花撒在水池中。到了炎热的夏天,他就砍来树枝,在水池上搭好凉棚。  
  有一次,庞生在山上砍好柴,到水池去喝水,一眼就看见一条活泼可爱的红鲤,那红鲤见到庞生便浮出水面,庞生捉在手中,又轻轻贴在脸上,然后放回池中。就这样,庞生经常与红鲤逗玩。
   
  一天,庞生到水池边一看,不见了红鲤,心中闷闷不乐,低头坐在石头上发愁。不一会,庞生忽觉阵阵香风扑鼻,抬头一看,眼前站立着一个面带微笑的少女。庞生从头到脚打量少女,只见少女发如乌云,巧挽双鬓,白里透红的瓜子脸上嵌两条线眉,一双大眼睛神情洋溢,小嘴唇两边各挂一个笑窝,身披红色绣金纱衣裙,飘带随风漫舞,宛如瑶池仙子。  
  庞生缓缓站起身来,觉得面前的姑娘十分眼熟。俩人一见如故,相互倾吐情言蜜语,后来恩恩爱爱,结为夫妻。  
  有一年,老天爷久晴无雨,田地干旱,老百姓连喝水都很困难。庞生看到受烈日煎熬的乡亲和干死在地里的庄稼,心里非常焦急。他带领几个后生到处找水也没有找到,一天到晚唉声叹气。  
  鱼龙女心疼丈夫,但自己是界外鱼龙,不会呼风唤雨。她见丈夫为大家的事吃不好、睡不着,决心为丈夫和乡亲们分担忧愁,要独自出门找水。   
  鱼龙女带上铁锤钢凿,为找水到了韶峰山腰。她见石壁上有一片鲜苔,与周围干枯发黄的苔相比,颜色格外醒目,鱼龙女断定那里必然与泉水相通。  
  鱼龙女爬上石壁,拿起工具就凿。刚凿了几下,山神爷忙跑来阻止,说这是龙王藏的水,没经过龙王点头,这水是放不得的。这石上有龙宫封旨,谁动了它就难活七天。鱼龙女说:“现在天干地裂,庄稼枯萎,乡亲们不渴死也会饿死。我的命只要能换来乡亲们的幸福,那我什么都不怕。”说完,她不顾山神的劝导,就叮叮当当的打凿起来。
   
  庞生不见了妻子,急得到处寻找,一路寻到韶峰。鱼龙女见丈夫找来,非常着急。她不愿丈夫跟她一块儿死去,眼泪巴巴的硬要庞生回去。庞生就是不听,发誓死也要和鱼龙女死在一起。俩人推让不下,只好一道凿石引泉。  
  鱼龙女和庞生苦干了三天三夜,终于凿通石壁引出了泉水。俩人却累得腰酸腿麻,手上起了血泡。相扶回家后,俩人都病倒在床  
  石壁上,清清的泉水像奔马一样倾泄而下,田地里的庄稼得救了。乡亲们笑语喧天,都来感谢鱼龙女和庞生,祝愿这对夫妻如意幸福。他们见俩人病情危急,就一面拿药治病,一面求神拜佛,请菩萨保佑鱼龙女和庞生。   
  庞生夫妇凿石引泉的故事,也感动了地方诸神。他们一起上书天庭,启奏庞生夫妇积德救民的功绩。天庭闻奏,即派神灵下界,引渡鱼龙女和庞生成仙而去,石壁泉水却流淌至今。


2、 望衡亭
 
    望衡亭位于湘江北岸石嘴垴陶公山下,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捷俊于1932年筹资修建。
    相传陶侃曾在此屯兵,在江边建有“望岳”、“钓鱼”二亭,元御史燮理浦化曾题《望岳亭》诗:“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斑。耕钓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后来,该亭几经兴废,此处又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陶公亭等。皆不存。
    1932年,由王捷俊将军筹资在陶公亭原址兴建新亭,建成后,登高远眺,南岳衡山隐约可见,岳麓红枫历历在目,因仰陶公“望岳”之义,故名“望衡亭”。
    据《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记载:“亭以石为基,步石磴以登至亭楼。石栏周环,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缈间;而大江环绕,逦迤以达于麓山。叠障层峦,出没于风沙望里。上下波光,帆鸟翔集,蓼渚芦汀,参差夕照。风景如斯,诚足乐也。每值四时佳日,游斯亭者,凭高远瞻,万里孤怀,触感兴亡,尘念俱寂,能不有江海无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于斯亭者矣!”
    1982年9月,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该亭为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又有修辑。

3、湘乡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湘乡车站西南,东风路侧。始建于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因当时寺门有石碑两座,色清温润,相传为耿山所产之碧玉,故名石碑寺。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一高僧慈慧,自浙绍云门山来寺居住,观五彩祥云映其殿阁,故易名云门寺。    云门寺占地约10亩,其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其中观音阁最为壮观。殿阁进深35.4米,通面宽17.5米,高约15米。三面以砖墙承荷,重檐歇山屋顶,屋角起翘。重檐之中,设一天窗,观赏者可站立前坪,通过天窗瞻仰佛面。阁内有佛龛,饰以朱漆的两只大木圆柱,上书金字楹联:“蔼蔼慈门,何惭佛称慈父,众称慈母;汪汪生海,直配乾曰大生,坤曰广济。”佛龛上悬曾国荃清同治六年(公元1857年)书就的“南海长春”横匾。阁中有青铜圆形扁腹香炉,直径约0.55米,高0.23米,炉腹外部铸怪兽头像一对,造型极为精美。阁内观音佛像,为泥塑木雕混合结构,全身贴金,高11.4米,为江南最大观音佛像。佛像直立于莲花宝座上,面颊丰满,双目微俯,形态端庄慈祥;衣带飘拂,冠饰颤动;两鬓发丝,根根可数;额上佛痣,清晰可见;两耳垂肩,饰坠晃动;鼻尖微翘,双唇略张,似在喃喃念佛。佛顶有宝冠24面,各面塑有活佛;上身千手,每手掌心内各有秀目一只。其中 4双大手,或高捧佛祖,或合掌天书,或挥臂执戟,或屈指掐算,大小合适,位置得当;整个造型比例匀称,雕塑精湛,奇特美观。
  阁前两边走廊上,奉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祁阳石雕罗汉十八尊,每尊高1.5 米,形态各异,或喜,或怒,或悲,或乐,或沉思,或凝视;面部肌肉,额上皱纹,因怒紧张,随愁紧蹙,为乐舒展,其心理变化,举止形态,皆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十八罗汉碑》记载:百多年前,有一高僧曾游方募化几十年,历尽千辛万苦,直至须发全白才筹集雕塑这十八罗汉的资金,那些能工巧匠,刀刻斧凿又花了整整5年时光。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云门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湘乡县人民政府以其为馆址,建起了湖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后国家旅游局所绘全国旅游图中,云门寺皆被列为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以上。博物馆建馆近40年来,收藏文物及资料达7000余件。1996年经过清理和重新鉴定,定名和编号者计有瓷器532件,陶器716件,字画414件,古籍、碑帖、文献368件,各类金属器物942件,玉器421件,雕刻工艺品107件,其中一级品7件,二级品17件,三级品238件。
 
4、滴水洞
 
   滴水洞非洞,地名也。
   在距毛泽东故居以西约 4公里处,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以一小山涧为出口的狭窄谷地,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西方神秘山洞”——滴水洞。由于谷深青幽,故以“洞”命之。这里竹木繁茂,涧水潺潺,四季鸟语花香。特别是盛夏,气温比谷外低了3—5℃,是避暑疗养的好处所。这里原为毛泽东的祖居地,山洞西北的一个山嘴,传说过去常有老虎在此歇脚,故曰“虎歇坪”,毛泽东的祖父母便葬于此。
   毛泽东酷爱家乡山水,1959年回韶山在韶山水库游泳时说:“将来我老了,退了休,就在这地方搭几间茅屋住。”于是,人民政府于1960年在此依山傍水地动工兴建了别墅。建筑是参照中南海毛泽东住房式样,仿俄式保暖防寒特点修造的,主体工程分一、二、三号楼。毛泽东回韶山时住一号楼;二号楼为陪同的中央负责人休息处,与一号楼紧连;三号楼距一号约百多米,为卫士及其他人员居所。主体工程(包括从毛泽东故居延伸过来的公路)于1962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约 3638.62平方米,1970年又增添了防震室和防空洞。1966年 6月,毛泽东回韶山时,就住一号楼,并在此酝酿了发动震惊中外的“文化大革命”。
   1986年9月1日,滴水洞正式对外开放,并陆续修造了许多旅游景点与设施。有“滴水洞天”门楼、名人墨宝石碑等。漫步此间,真仿如置身诗情画意之中。
 
5、湘潭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街(旧名大墨巷),元僧璞忠建立,为十方丛林,清朝屡经重修,大殿旧有楹联: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涅槃妙谛,大千界恒沙浊世,相期普渡菩提,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销浩劫;龙华今与会,溯南湘佛地,元朝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重新莲社,堂开三个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民国元年,兴办僧学堂。民国五年改为海会小学,复式班二间教室,面向社会招生,由海会、西禅、白云峰、大杰、龙岩等寺分摊经费,1949年后并入公立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因敌机滥肆轰炸,房屋遭破坏。1949年后,住持僧灵悟回原籍,后参加剧团工作。
  1952年,尼僧莲藏、绍宗为首,集资350元,湘潭市人民政府民政科拨款1000元予以支持,在紫云宫开办“僧尼生产自救工厂”。随即工厂迁回海会寺,改称“红旗棉织厂”,有工人52人(其中僧尼32人)。次年改组,非僧尼工人退出,由僧慧明、尼绍宗任正副主任。1956年,全厂僧尼加入“湘潭市织布供销生产合作社”为社员。1957年,中共湘潭地委批准,地委统战部拨款修复大殿,像匾装饰一新,改名为“海会织布生产合作社”。僧拂云任理事会主任,社员43人(其中僧尼34人),有手摇织机25台,月产棉布780尺。先后有宗禅、苍生、碧悟、悟戒、定圆、拂云、悟觉、碧定、运藏等在社内评为劳动模范,定圆、运藏评为先进生产者,1959年,与热爱制线合作社合并成立“大信线带厂”。1964年改为“湘潭市线带厂”。“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遭到破坏,僧众受到冲击,后改为“湘潭市丝绸厂”,稍后丝绸厂分出,仍恢复为市线带厂。房屋由工厂和相邻剧院占用。工厂为僧尼职工建宿舍楼,凡17套间,僧尼工人全部退休。
  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线带厂于1987年迁出,所占用房地归还寺庙管理,相邻剧院所占用的房地(1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付给人民币二万元,作为海会寺的补偿。9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迄1998年止,海会寺先后兴建和整修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新塑了高四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以及观音和弥协菩萨像;还有阿难尊者像、迦叶尊者像、韦驮护法像、四大天王像等。
  海会寺现任监院渊博法师,36岁,1984年出家,师从菩生法师,毕业于四川尼众佛学院,兼任湖南省湘潭市佛教协会会长,湘潭市政协常委。

6、唐兴寺与唐兴桥
 
    唐兴寺,晋称石头寺。因唐代名僧智俨在此圆寂,筑石塔葬骨殖于寺旁,故又名石塔寺。
    唐永徽六年(655年),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因劝止高宗废王皇后欲立武则天为后而被贬潭州。一天,褚遂良登陶公山,见石塔寺寺宇宏伟,触景生情,想朝纲不振,禁不住悲从心来,于是奋笔题写“大唐兴寺”四字,以暗示匡扶大唐之意,寺人遂将之刻为石额,于是,该寺又更名唐兴寺且一直沿用至今。
    该寺位于陶公山上,原寺四周筑围墙,入山门即为钟鼓楼,门外有六角九层石塔即智俨所葬之处。该塔建于唐代,传塔内供唐初大将尉迟恭所用铁鞭。塔铭为唐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所作,刻于塔基。寺分三殿,前殿供弥勒佛,列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正殿供释迦牟尼、药师及地藏菩萨等;后殿供千手观音。殿后辟一花园,其间苍松翠柏,水阁凉亭,景色十分宜人。
    该寺曾于元末被毁,至明正统元年(1436年)复重建,后又多次毁而复修。清光绪13年(1887年),寺院遭遇匪劫,僧众四散,寺院方始败落。现寺院仅存“大唐兴寺”石额藏于市博物馆,寺址已改为唐兴寺小学。
    唐兴桥位于窑湾陶公港与湘江交汇处,原名壶山桥,因比邻唐兴寺而得名。
    唐兴桥始建于清初,由萧俊义等捐资修建,乾隆47年(1782年)及光绪年间,该桥进行过两次大修,光绪 7年(1881年),时湘潭知县作护桥朱判,刻于石上,清顺治进士,江西玉山知县唐世徵曾写《重修唐兴桥记》。解放后的1950年与1983年,湘潭市政府又组织进行过两次维修。
    目前,此桥为本市城区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鲁班殿
 
    鲁班殿位于湘潭市自力街兴建坪,清乾隆初年由境内泥木匠集资兴建。民国元年(1912)年曾被焚,3 年后由泥木工人集资重建。殿为全木结构,上下两层,庙堂宽阔。门楼正面为八字墙,门额上方为泥塑浮雕《湘潭全城实貌图》。
    鲁班殿正中奉鲁班镀金塑像,两厢奉关公财神。进门有戏台,相传农历5月初7日为鲁班诞辰,泥木工人于此集会纪念。
    现鲁班殿门额上“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保存比较完好,图景由三部分组成。右图长 4米、宽0.6 米,为文昌阁至小东门景;中图长5.2 米,宽2.6 米,为县城至窑湾的各街、巷、码头;左图大小与右图同,为杨梅洲全景,背景为黄龙山、仙峰岭等;近景为湘江飞舟,街市房屋林立,雨湖垂柳摇曳,作品细腻逼真。是湘潭少有的泥塑艺术珍品。民国年间曾在此开办泥木工人子弟学校。民国25年(1936)维修时,正殿门额悬“天下无敌”木匾。“文化大革命”中毁损严重。现已修复并公布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8、关圣殿
 
    湘潭关圣殿位于湘潭一大桥西引桥下的平政路,前临湘江,后倚雨湖,占地约406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时湘潭商业繁荣,各路商人云集,明末即有“小南京”之称,至清,则唤之为“金湘潭”。而经商之人以崇尚三国信士关羽为荣,于是,以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及甘肃旅潭商人为首,在此修建关圣殿。因开始是作为其商会会馆,故又称北五省会馆。
  现存建筑有大殿、春秋阁、钟楼和鼓楼等。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于花岗石台基上,高约16米,长24米,宽14米,气势雄伟,结构复杂,雕饰繁多。其中最使游人叹服的是春秋阁巨型石狮和石雕龙柱等雕刻精品。阁前石阶斜卧蟠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石狮各背负一幼狮,幼狮搔首贴耳,憨态可掬。阁顶内侧倒悬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飞扬、四周板壁透雕人物故事,多与关公有关,如一部形象的史书。
  中国古建筑等级森严,其中以庑殿顶和歇山顶等级最高。该殿春秋阁前有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采用的是我国古代最高等级石材汉白玉。高为4.8米,圆周约1.5米。柱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波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有类似物品以外,再无其他,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雕”之一。
    殿后围墙上嵌有10多块石碑,记载着湘潭开埠以来商业繁荣史实,以及关圣殿的重修原委,殿房田产数目与位置等,是研究清初湘潭经济和商业状况的重要史料。1923年春,中共湘潭地下支部在关圣殿开办平民夜校,由县委书记杨昭植任校长,培训了不少革命志士,因此关圣殿也是具有革命意义的纪念圣地。关圣殿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湘潭文庙
 
    湘潭文庙位于湘潭市城正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小东门侧。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现址,为祭祀孔子之专门场所。
    庙宇为封闭式院落建筑,由棂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四周建回廊,有16根圆柱支撑,黄色琉璃瓦,内外坊、藻井、斗拱等均用五彩施绘。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等曾两度修缮或扩建学院。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年)又重修。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3年(1914年)、民国36年(1947年)和1983年等多次修葺,从棂星门至大门外已拆除不复存在。
    庙前面称学宫坪,亦名学坪,坪南端是大明壁。庙宇红墙黄瓦,气势宏伟。正门曰奎星门,前院左右各植桧树,常年翠绿,散发幽香。奎星门内有月形泮池,池周护以石栏。泮池附近有石坊三座,正南石坊匾额镌有“斯文在兹”四字,东西两坊贯通街衢。通过石坊便是大成门。进门左右是飞檐绿瓦的钟鼓亭。大成门通向大成殿,有石铺甬道直抵大殿台基。台高一米,全系石块叠成。台阶分左右两道,中有石雕盘龙,缀以云海波涛,栩栩如生,跃然石上。大成殿为歇山式重檐结构,周围有16根圆石柱,内外枋、檩、藻井、斗拱、扇梧均五彩施绘,黄瓦飞檐,蔚为壮观。殿后有亚圣殿,与大成门、奎星门前后衬应,更显出大成殿主体的雄伟。  
    1926年,工农运动兴起,湘潭县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在文庙召开。1927年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兼总工会委员长杨昭植同志被害于学坪。该地具有一定的革命纪念意义。 
    文庙先后为湘潭县立简易师范、湘北建设学院、湘潭地委党校、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湘潭师范学院所在地。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师范学院)南院校舍。今存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钟鼓亭,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10、湘潭昭山

        昭山,位于湘潭,长沙交界处,离城20公里,突兀挺立在湘江东岸,是湘潭市的北大门。每逢雨后新晴,或是旭日破晓,万丈霞光撒在山间,雨气氤氲,色彩缤纷,美而壮观。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这一景观绘成《山市晴岚图》,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山自此声名大震.明代周九烟曾以《山市晴岚》为题,赋诗一首“蜃楼曾诧海门东,此处奇峰便不同。天宇诈收朝霞后,人家都在旭光中。金银气眩千岩丽,龙虎云凝七国雄。谁信湖南培地,举头缈缈似瑶宫。”
    昭山作为风景胜地,其实并非始自宋朝。相传早在西周时期,周昭王南巡荆楚,曾在昭山盘桓多日,并殁于此处。昭山得名,盖缘于此。史记记载,昭山旧有屏风夕照、拓岭丹霞、桃林花雨、双井清泉、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古寺飞钟、石港远帆等景致,朝朝代代吸引着游人登山揽胜。
   前山 的正路是一条用花岗石铺成的磴道,共有七百余级,自江岸盘旋直达山顶的昭山禅寺。禅寺始建于唐代,宋时称昭阳殿,清乾隆23年(公元1758年)置产重修。寺内辟有玄宫、玉皇阁、观音堂,关圣殿等.每逢庙会,四方香客云集,山寺轻烟缭绕,钟罄之声不绝,好似瑶宫。山寺左右后侧有棵千年银杏,树高30多米,枝叶繁茂,浓荫蔽日。相传树上曾经有一口从印度“飞”来的金钟,不击自鸣,后来因昭山斜对面是有“江天暮雪”之称的白石港。港湾遍布晶莹的白石,暮色苍苍的时候,乍看就如铺上了一层雪花。日落之际,从昭山远眺泊港的帆船,但见血红的夕阳映在洁白的风帆之上,旷达苍凉,遂成一景。古往今来,昭山寺不知留下了多少名人的足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作过一首《昭山孤翠词》,他以另一种情趣描写了昭山黄昏的景色:“日落天低湘岸杳,迎目笼葱,独立苍峰小,道是昭王南狩道,空潭流怨波光袅。”1917年9月16日,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偕表民学会会员张昆弟、彭则厚进行社会调查,他从长沙步行到昭山访问,并在山前湘江中游泳,夜晚借宿昭山禅寺。
    后山的岭前坡后,屋宇之间,是一片又一片的桃树林。春雨绵绵的季节,满山红似胭脂的桃花在风吹雨打之下,洒落遍地花瓣,古人用“桃林花雨”形象在概括这一优美的主色,真是恰到好处。北宋末年,太尉刘锜因痛斥秦桧的贪权误国,被贬知潭州。刘锜目睹奸佞当道,山河破碎,心情十分忧愤,于是在昭山的筑室隐居,并赋《鹧鸪天》词以寄慨:“竹引牵牛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休懊恼,且开怀,平生赢得笑颜开。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持印来。”南宋理学家张栻路过昭山,曾作《过湘潭刘信叔旧居》诗一首,表达了对刘锜的敬慕与同情。诗曰:“北渚留行客,东陵忆故侯。池莲半枯折,树叶正飕飗。事业留千载,英雄去一丘。平生许国志,岁晚讵悠悠。”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烈士蒙难以后,她的忠骨最初就葬在昭山,后来才迁往杭州。在后山六中校园内,还有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的生母罗夫人和继母易夫人的大型合葬墓可供访谒。
   昭山临江屹立,山下景致也颇佳,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湘水又北经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这深不可测的旋泉叫昭潭。说起昭潭的来历,还有一个优美离奇的故事.很古很古的时候,洞庭龙君有一次带着心爱的三公主出巡三湘七泽,路过湘潭,在三公主被昭山的风景迷住了,非要在这里安居不可,老龙君心疼这宝贝女儿,只好在昭山脚下修了座水晶宫,这就是昭潭。为了便于回洞庭湖探望,老龙君又将昭潭潭底与洞庭湖湖底修通。因此,传说有一年昭潭沉了船,过了很久却在洞庭湖出现了.神话归神话,昭潭的景色迷人却是真实的。月白风清之夜,明月映在潭中,好似三公主宫中那颗光华夺目的宝珠。宝珠又凝聚着昭山朦胧的倩影,轻风徐吹,摇曳生姿,美不胜收。
    从山脚沿江岸南行数百米,有一天然岩洞,号称“龙洞”。秋冬水落,洞口露出,可进洞探看。石洞幽深曲折,据说过去这一带有孽龙为害百姓,被天神杨泗将军擒获,镇锁于此。传说夜深人静时,在昭山还能听到孽龙痛苦的呻呤,于是“长说昭潭本无底,夜深时有老龙吟”的古老诗句便流传下来了。
     现在昭山又广披新绿,庙宇复修,是长沙、湘潭、株洲等地人们喜爱的一个游览胜在。每逢晴朗的日子,三五成群的游人便结伴登昭山,满山翠绿映着游人身影,一派生机,站在山巅四望,湘江滚滚从山脚流过,碧波荡漾,白帆点点。 兴马洲白沙泛银,象一条巨舰破浪而来。景色十分壮丽。

昭山传说

        春秋时期,周昭王率兵攻打楚国被湘江所阻,楚国人民用胶粘的船载他们过江,船到江心胶化了船沉了,昭王殁湘江,江畔的山由此而得名昭山。

       昭山名声大震,得益于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画的一副《山市晴岚图》,传说米芾到此,十分敬慕这里的景色,即兴绘成《山市晴岚》图,并配诗一首:"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错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写尽了昭山山市晴岚的姿色,该画对昭山的烟雨碧波、晴空朗翠作了传神描绘,从此昭山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明末王夫之为长沙岳麓书院生徒时曾郊游至此,留下了咏昭山的佳作:“终古石自碧,深春花欲红,澄潭凝一色,云末出双虹”。

       昭山,山峻、水秀、洞奇、滩美。《图书集成·职方典》对昭山的险峻作了绝妙的描写:昭山“绝岭而奔,秀起湘岸,亭然翠立,怪石磅礴,异木层阴,微露岩萼而无倾落之势,舟过其下,隐隐见岩墉石窗,窥攀莫及。”昭山携凤形山、虎形山于一体,山岭广植松、茶、柏、竹,铺锦叠翠,生机盎然。昭山脚下的龙洞,大洞套小洞,有48张门之说,迄今没有人走到过尽头。昭潭乃湘江中的一深潭,《水经注》载:其深不可测,该处的水特别地碧绿。昭山对面的白沙滩,水清沙细,堪称为内陆的北海银滩。
        昭山之巅的昭山古寺有上千年的历史,给人以幽静清雅空灵之感。禅寺邕建于唐代,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置产重修,内设玄帝宫、王皇宫、观音宫、观音堂、关圣殿等,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与山前滔滔湘水,山后凫凫炊烟相应成趣。
       传说古寺里住的是南岳圣帝的哥哥玄帝。玄帝的法力没有圣帝那么高,前来朝拜的人也没有那么多,但玄帝并不在乎,总是和善待人用和熙的春风吹拂过往游人的身心,使人心情舒畅。所以前来昭山游玩的游客,无论心情多么的不好,一上山便觉得心旷神怡。民谚说:“湘有昭山,客子不乐远游”,就是因为有玄帝在此不断亲切地召唤游子。


11、陶公山  
 
    陶公山位于沿江西路,原名壶山,濒临湘江。晋时著名将领陶侃曾驻兵于此,故改称陶公山。陶侃因统兵御外和对内讨平苏峻叛乱有功,官至侍中、太尉、领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加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江八州诸军事。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遗命葬于长沙。晋成帝为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为大司马,谥曰“桓”。
    邑人纪念他,在他生前住过的壶山建衣冠墓。墓碑文曰:“晋都督陶桓公墓”。墓联是:“百甓勤劳博茅土;八州都督剩松楸”。陶公山下有陶公钓过鱼的地方——钓鱼台,钓鱼台下有陶公涣潭,以及陶公桥等。
 
12、褒忠山   
 
    褒忠山在城西约35公里处。一山拔地而起,直插苍穹,云缭雾绕,朦胧迷离,这就是古称“湘中第一山”的褒忠山。褒忠山海拔八百多米,曾名“贞女山”,相传有邱氏二女终身不字,于此山修道成仙。宋末,乡民刘叔荣起兵抗元,踞山不屈。最后,兵尽粮断,坠崖牺牲。后人为纪念他,褒奖忠义,遂改名为褒忠山。
    褒忠山景观有白云关、报恩寺遗址、仙女庙旧址、舍身岩、一尖峰、二尖峰等。其中以白云关最为壮观。沿登山小道而上,道旁一巨石上镌刻着“白云关”三个大字,此所谓白云出入之关口。每当白云"出关",则关下云雾迷漫,而山头晴朗碧透;若白云“入关”,则山头云遮雾盖,而关下清明如镜,为褒忠山一奇观。“舍身岩”如刀削斧砍,岿然耸立,传说为刘叔荣退守至此,誓不投降,跳岩舍身之处。
    褒忠山峰峦重修,修竹摇曳,林木荫蔽,山花香馨,百鸟啭鸣;山谷间,清泉飞瀑,流溪潺潺,如歌似曲。令人陶醉。有水杉、黑壳楠,润楠、红桐等许多珍贵树种,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植物园,现已辟为褒忠山林场。

13、雨湖公园

    雨湖位于湘潭市中心,湘江一大桥西侧 。桥头鸟瞰,含湖临江,柳荫环抱,莺飞燕舞。雨湖,其实可以叫“柳湖”。世界上似乎再难找出一座公园有这么多的垂柳,有这么美的垂柳。她的特别美,在初春的柳烟,也在盛夏的柳荫。
    雨湖由来已久。《潭城史迹》云:“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说,雨湖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光绪刊《湘潭县志》说:“湘浦通沟,辟为后湖,变谓之雨湖。上为烟柳堤,外多园寺。”则这里原来只是一条连通湘水的沟,经人工开辟才成湖的。全湖分上、中、下三湖,水面共约360亩。解放之前,湖面淤淀,湖水发臭,有人称之为湘潭龙须沟。 1954年,辟为公园,开始修浚,并沿湖广植柳树,大概是为了复“烟柳堤”之旧吧。
    雨湖历为湘潭风景名胜地,自古以来许多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佳作,有“垂柳碧孤塔,夕阳红半桥”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14、双璧无瑕

   “又璧坊”的来历是这样:清嘉庆年间,有民女二人,时称“艳慧双绝”,被骗入湘潭妓院。二人坚贞不屈,夜投雨湖而死。邑人乃为二女立坊于雨湖旁,由当地探花石承藻题墓为“双璧冢”,署坊曰“双璧无瑕”, 一时诗人盛为吟咏。牌坊解放后被毁,1985年又重建:临湖并立两双鬟少女塑像,像座及新建牌坊上均刻“双璧无瑕”四字。竖柱上恢复了原有的两副坊联:
   不及黄泉焉避害;有如白水表同心。
   青冢芳魂留片石;白波明月照双娥。

四、湘潭文化及风俗、特产

1、湘潭嚼槟榔考证

  湘潭槟榔,久负盛名。湘潭人嚼槟榔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了。有关湘潭人嚼槟榔的嗜好,说法不一,到底以哪一种说法为准呢?近年来,随着槟榔行业的向前发展,湘潭涌现了一批撰写槟榔文稿的文化人和食品专家,他们在撰写嚼槟榔的历史时,主要以《湘潭县志》上所记载为准。
  据《湘上痴脱难杂录》记载:明末清初,湖广总督何腾蛟与李闯王夫人及其部将联合抗清。由于督师的将帅不团结,削弱了抗清力量,何腾蛟为了解决矛盾,带领人马从衡阳来到湘潭,与清军相遇。时值,顺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亲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杀得湘潭尸横遍地,不下十万,所剩户不上三四十,人不满百口。其时有安徽商人,程某来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槟榔避秽,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园。嚼食槟榔的习惯由此延续并发展而来。从此,湘潭人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嚼槟榔的习俗也逐渐传入湘中、湘北一带。
  又有一说法: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谙医理,明药性,便将药用槟榔分给患者嚼食之,病疫居然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槟榔逐渐成为习惯。
  还有一种说法,在很早的时候,湘潭的药材房有许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邦,做药材生意人很多药材商在收购药材时,便发现槟榔壳嚼起来味道蛮好,于是,久而久之就嚼成一种习惯,并且发展沿袭至今。

2、关于海南槟榔美丽的民间传说

   一说宋代,湖南有一官人被贬至海南万宁,经常漫步于槟榔林中,饮酒消愁,感叹人生。有一天官人在林中偶遇槟榔仙子所化身的美貌女子,并与之相亲相爱,两人互赠槟榔果为海誓山盟之物后来,官人带着有孕的妻子回湖南,且将槟榔果赠予亲朋好友。当时湘潭、长沙一带大闹瘟疫。凡吃了槟榔果者无一染病。于是求果者日众,槟榔仙子大展神威,终保一方平安。后来百姓表奏朝庭,官人不但官复原职且加升三级。数年之后,槟榔仙子所生贵子中状元,封官晋爵,世代富贵相传。由此相传槟榔果是神果,不仅能防病治病,而且成了婚宴喜庆,升官发财的吉祥之物。

3、灯芯糕的由来

        灯芯糕是湘潭的传统副食特产。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
  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住着个叫易奎的穷书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易奎聪明好学,17岁就中了秀才。他本来第二年可以去考举人的,为了照顾生病的老母,接连三次放弃了这种机会。到了28岁那年,母亲说什么也要上他去应考。考试完毕,他匆忙回家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原来老母已人事不知,口里衔着一根灯芯。易奎心里十分难过,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母亲。他急得团团转,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一点糯米。他赶紧把糯米磨碎,放点糖,蒸成糕,切成灯芯模样,一根根喂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喂着喂着,母亲睁开了眼,很快还能说话了。易奎十分高兴,逢人遍告。不久,来了喜报,他考取了举人。这时,他母亲也完全恢复了健康,真不双喜临门。从此,忠臣乡一带,家家户户都学着做这种糕,名字就叫“灯芯糕”。后为,灯芯糕传到县城,经过糕点作坊科学配料,反复试验,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贵食品。

4、龙牌酱油和吴氏酱园

     “到了湘潭,不买‘龙牌酱油’,等于没去。”此话并非无稽之谈。湘潭素来有“酱油王国”之称。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龙牌酱油就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湘潭龙牌酱油除有“取消泽鲜艳,酱香浓郁、滋 味鲜美、咸甜可口和久贮不变、无浑浊沉淀及霉花浮膜”等独特优点外,还含有260多种香气成分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营养佳品。龙牌酱油滴滴香浓 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湘潭人,没有谁不是吃龙牌酱油泡饭长大的。湘潭有句妇孺皆知的俚语——“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尽你挑”。这些足以证实龙牌酱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备。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在品味龙牌酱油做的佳肴后,留下了“三餐人永寿,一滴味无穷”的名句

  湘潭制酱历史悠久,《湘潭县志》记载,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酱作坊。湘潭市酱作业首创自清乾隆初年本县商人龚裴然,当时龚庆祥斋酒酱作坊生产的酱油“汁农郁、色乌红、香温馨”,被称为“色香味三绝”。
 湘潭的龙牌酱油选用上等黄豆、面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釀造,具有色美味鲜、香味浓郁、咸中带甜、久贮无浑浊、无沉淀、无霉花等特点。而首创原汁酱油的吴元泰、吴恒泰酱园是两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两吴”和“大丰”三大酱园合而为湘潭市制酱厂,产品商标就为“龙牌”,“龙”便正式成为了湘潭酱油的象征。1965年12月,龙牌酱油被评为中南五省优质出口的酱油;1978年6月,在全国出口酱油评议会上获第一名;1981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然而,这并非湘潭制酱同仁的终极目标,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1985年第一个响应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毅然从台湾归来的马璧教授,听说家乡的酱油两 度“夺银”,即兴作诗道:“台北邻商曝酱香,每闻此味忆家乡,回归喜见银牌奖,预料金牌更闪光。”果然,“功夫到家福自来”,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龙牌酱油,终于获得首届食品博鉴会金奖。获金奖后,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张国基题词致贺:“天厨臻味觉,鼎镬赖调和。”
  湘潭龙牌酱油之所以能香满天下,是因为选料、制作乃至储具都十分讲究。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澧河黑口豆、荆河黄口豆和湘江上游所产的鹅公豆。辅料食盐专用福建结晶子盐;胚缸则用体薄传热快、久储不变质的苏缸。生产中,浸籽、蒸煮、拦料、发酵、踩缸、晒坯、取油七道一序,环环相扣,严格操作,一丝不苟。生产酱油外,还有原酱伏酱、紫油萝卜、紫油姜,历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紫油姜久负盛名,它采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杆断无筋、枝长瘦、荷口短的优质嫩姜,经精细加工,最后以龙牌酱油浸泡,其味道鲜美,咸辣可口,清香细嫩,是增进食欲的佳品。

龙牌酱油和吴氏酱园

  湘潭市的著名特产龙牌酱油始产于清乾隆末年吴元泰酱园,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龙牌酱油问世后盛誉不衰,在1915年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商品賽会上获银奖,此后长盛不衰,曾在全国出口酱油评议会上获第一名。
乾隆末年,浙江吴兴县义臬鎮人吴聘岩来潭贩卖丝绸,见湘潭酱油鲜美,获利丰厚,于是转营酱作,在市内十三总新梁街开店,号吴元泰。吴聘岩颇善经经营,他在博采湘潭市酱业长处的基础上,改进酿造工艺和配料比例,使酱油质量大为提高,咸丰年间,吴聘岩的同乡酱作业者吴凤也在市内十六总设吴恒泰酱园。此后,湘潭酱作业反而逐渐形成以元泰、恒泰外埠商人为首的体系。从创业至1956年公私合营,吴元泰号近200年,传五代;吴恒泰号百余年,传四代。清末民初是元泰、恒泰的、酱园的鼎盛时期,都在汉口、长沙等地设有分号。
湘潭酱油分为八级,龙牌油为最,吴元泰的原汁油为龙牌商标,吴恒泰的为凤牌商标。1915年,湘潭县府通知吴元泰号送龙牌酱油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商品賽会,吴恒泰号获悉这一消息,抢先将绿凤牌酱油送展,获賽会4等奖。

5、三寸白莲子

  湘潭所产的莲子素有“湘莲”盛名。这里出产的“三寸白莲子”是古代献给皇上的“贡莲”。《湘潭县志》中记载道:“土贡有卖在,产县西杨塘”。这杨塘“贡莲”即为有名的“三寸白莲子”。它个儿比别地的莲子大,三颗莲子连接起来有一寸长。白莲实去壳心后名叫“穿心白莲”,它的粒大饭饱满民,洁白圓潤,质地细腻,清香鲜甜。为种莲子蒸煮之后,加放冰煻,谓之“冰煻湘白莲”,肉色乳白,香甜味美,余味无穷,成为湖南独具特色的名点。因而它很自然地被封建朝誔中的孤家寡人看中,每岁必索贡品,湘潭“贡莲”也就得名了。
  据说莲藕原产印度,是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莲藕移栽到我中、南部,究竟已有多长的历史了?尙不得而知。但是,在2至3千年以前,湘中已种植莲藕,这似乎是有根据的。战国时期有,著名爱国诗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写道:“帛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大概可以算为一点文字根据了。而当长沙马王堆的汉墓挖开以后民,算是找到了实物佐证了,这位2千年前的长沙丞相轪候利苍的妻子,生前不用说得十分喜爱吃“贡莲”的。所以,她死后还要带一些到地府里去。据说,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喜爱“湘莲”的,以的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者,每岁都索取“贡莲”。《县志》上说,到了清王朝的宣宗皇帝,“圣德恭俭,悉罢四方土贡,湘莲贡亦罢。”
  湘莲为什么这样倍受喜爱呢?在过去,人们只知道它风味特佳,有益健康,以为皇帝老子享受的,一定不同一般。《县志》上有一段趣谈,杨塘的白莲子因为年年进贡,“既而求者众,土人种者珍以自用,贡馈者买之衡阳清泉,署曰‘湘莲’。”这段话是说老百好姓把寸三白莲留给自己食用,地方官员无法,只好买些别处的莲子冒名顶替了。宫庭中的王爷、娘娘们哪里晓得其中有假。
  到了现在,科研部门对湘莲的成分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净莲肉含淀粉62%,蛋白质16.6%,脂肪2%,还含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等物质。而“寸三莲”比普通湘莲更具营养性。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研究所成份分析,“寸三莲”含吸总煻、淀粉、含油量、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等主要成份,并含有17种氨基酸。又据医药资料记载,莲子是健康良友,它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之功;莲心则性味苦寒,有强心镇静。清热平火、除烦利尿之能。湘莲营养如此丰富,功能如此众多,难怪它作为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已远销美、法、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人们争相购买,盛誉不衰。外地来湖南,尤其是到湘潭的客人,都以品尝“三寸莲”美味为快。湘潭人民也总是把莲子作为丰盛的宴席的压席点,每当色香味俱全的“冰糖莲子”端上席面时,座中客人情绪高涨。整个宴席欢愉惬意的气氛达到高潮。


中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

  花石湘莲大市场位于“中国湘莲之乡”--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花石镇,是传统的贡莲产地,内有湘莲经营户逾千家,全国各地莲商云集,是中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每年销往全国的莲子约2.5万吨左右,占全国莲子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
  湘莲作为湘潭县的传统特产,是湘潭县主宗经济作物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探索,莲农已掌握了精良的湘莲的种植技术,以农技推广中心为核心,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的技术网络,更为湘莲的培育与种植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为湘莲的质量与品位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保障,使湘潭的湘莲产业朝着健康轨道良性发展:规模日趋壮大,品种不断丰富;而一大批成功的湘莲经营户, 坚守“诚、信”的准则,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已使湘莲畅销全国各地并成功打入海外市场。


五、有关湘潭的诗词

1、舟过湘潭

清.陶澍
 
 红暾晃晃跃扶桑,侵晓乘流出上湘。
七级微云浮石塔,万杆新水插牙樯。
人从涟口分归路,舟指昭潭问醉乡。
料得家园蒲酒熟,榴花消息又端阳。

2、湘潭雨色

清.释惟虚
 
一塔拱峨峨,孤城带女萝。
风开帆影骤,雨过屐声多。
兰芷三春气,楼台四季歌。
屈平词赋在,骚韵不消磨。
 
3、湘潭雨色

清.陈伯炜

凝烟积翠淡如流,万里苍茫一望秋。
坐对湘潭归棹晚,乱山残雨送猿愁。
 
4、湘潭夜月

清.凌志
 
玉露滴梧桐,金风吹落叶。
长沙夜半钟,惊起湘潭月。
 
5、湘潭竹枝词

清.周翼嵩
 
湘江烟水绿迢迢,城郭垂杨极目遥。
十里楼台皆傍岸,碧波灯火彻通霄。
 
万丈霞光照水红,行人争渡锦湾东。
橹声伊哑篙声歇,估客帆收落日中。
 
晚晴如画板桥西,裙屐新妆巧样齐。
粉黛轻匀花亸面,踏青争上雨湖堤。
 
陶公片石傍江隈,俯瞰波光一鉴开。
时有渔姑飞棹去,船头打得鲤鱼回。
 
石浦徘徊极渺茫,杜陵遗址半梨棠。
东风拂面花千树,犹记题诗过草堂。
 
芳州寂寞水云天,六七人家隔野烟。
小艇时来复时去,新茄载过荻花边。
 
已凉天气未经霜,一路山容接水光。
橘子青青初上市,儿童争买说云塘。
 
万楼高处好凭栏,湘水湘山纵大观。
更有游人过墙去,岸花亭畔看回澜
 
6、潭州行

清.黄润昌
 
潭州之水碧弥弥,潭州之洲产香茝。
春风三月浓花开,潭人争上陶公台。
七十二峰峰不断,云中芙蓉送青来。
千年霸迹空兴马,昭山影入昭潭下。
石猿无语对江深,橘洲莪洲凭谁把。
我昨行过太尉宅,路旁芳草如烟碧。
岸花苦忆杜陵船,樯燕声声语行客。
一枝卓笔塔边峰,十里斜阳山外驿。
远山翠挹南山南,新沽水汲碧泉碧。
杯底还邀龙安云,剑边更落金霞石。
贾傅流风井尚温,褚公雅化墨池浑。
潇湘自昔比洙泗,宋儒此语诚定论。
潭之土兮何殷沃,潭之人兮美风俗。
竹竿钓破雨湖春,画船荡出烟堤绿。
管弦呕哑无时无,酒温茶熟人欢呼。
更著雨笠烟蓑叟,俨然一幅桃源图。
 
7、湘潭游宴

明.谭元春
 
空湘待春雨,薄旭照湘浑。
卜筑聚风骚,鱼鸟入高门。
堂幽宜晚坐,舟事沿芳荪。
欲知新历妙,信棹觅溪村。
 
柳絮点浊醪,野香行岸根。
小湾水夜夜,前者渴平原。
勿谓湖岳远,厥势如吐吞。
一醉古人倒,重游安可论。
 
8、湘潭

宋.孔武仲
 
禄仕飘然寄楚乡,才能苦短志方强。
已栽绿柳如彭泽,况有黄金似栎阳。
风卷湘波天影动,云来衡岳雨声长。
尚疑卑湿难安处,更起西边百尺堂。
 
9、送客南归有怀

唐.许浑
 
绿水暖青萍,湘潭万里春。
瓦樽迎海客,铜鼓赛江神。
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
长安一杯酒,座上有归人。
 
10、 湘南渔父

唐.释齐已
 
湘潭春水满,岸远草青青。
有客钓烟月,无人论醉醒。
门前蛟蜃气,蓑上蕙兰馨。
曾授蒙庄子,逍遥一卷经。
 
11、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

唐.韦迢
 
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
楚岫千峰碧,湘潭一叶黄。
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
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

12、楼上

唐.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安史之乱后,杜甫结束了其稳定的生活,流寓四川。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他离开四川进入湖南,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漂泊生涯。那年,他本想到衡州(今衡阳)找旧交韦之晋(衡州刺史),但到衡州后,韦已调任谭州作刺史,杜甫只得返回长沙。大历五年四月,长沙发生臧玠兵变,杜甫再度开始在湘潭、衡州间流寓。两番上下,在湘潭留下了一些壮丽诗篇,此为后期一首。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
湘潭市委党史办《漫话湘潭》
乐咏居士个人博客
搜狐湘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