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实验小学学区划分:中国近代现代名人之后简介7---廖仲恺家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8:58

  廖 晖(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长子,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长孙)

  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42年5月生,广东惠阳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地空导弹总体设计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廖承志(1908-198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仲恺之子,广东惠阳人,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1924年8月加入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愤而脱离国民党。1928年毕业地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德国、荷兰、比利时组织领导中国海员运动。1930年赴苏联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32年回国,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后任中共川陕省委常委、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延安解放日报社秘书。1937年赴香港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日本占领香港后,回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委的领导工作。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在南京中共代表团协助周恩来工作。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社长。1949年增补为中第七届中央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统战部副部长,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第二届主席,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顾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港澳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全国侨联第二届名誉主席。1978年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期负责侨务和外事工作,致力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贡献。是中共第八、十、十一、二十届中央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廖仲恺(1877~1925),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原籍广东归善(今惠阳)鸭仔乡窑村。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一华侨家庭,1925年8月20日卒于广州。1893年回国。1896年进入香港皇仁书院学习。1897年10月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秋赴日留学。在东京结识黎仲实、朱执信、胡汉民等革命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1905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1909年夏,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返国。武昌起义后,返回广东,担任广东省军政府枢密处参议、财政司司长等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再度亡命日本。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任党的财政部副部长。1916年4月随孙中山回国。此后,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世凯、护法斗争,致力于筹措革命经费和组织革命力量的活动,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21年,孙中山回粤就任非常大总统,廖担任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兵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陈囚禁,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1922年秋~1923年春,在《孙文越飞宣言》签订过程中,受孙中山委托,到日本与苏俄代表继续会谈。廖仲恺竭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在1923年春回粤就任陆海军大元帅时,廖仲恺先后担任军政府财政部长和广东省长,并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同右派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国民党改组后,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除继续任广东省长、财政部长外,并先后兼任国民党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大本营秘书长等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更加积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1925年8月20日,遭国民党右派势力暗杀。

  赵汝蘅(原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儿媳,廖晖之妻)

  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兼党委书记,艺术指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1955年进入北京舞蹈学校,1961年毕业后加入中央芭蕾舞团,曾主演《天鹅湖》、《仙女们》、《吉赛尔》及《红色娘子军》等大型舞剧。

  廖梦醒(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姐姐,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之女)

  原宋庆龄秘书,全国妇联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1904-1988年,著名社会活动家,广东归善(今惠城区陈江街道办事处幸福村)人。廖仲恺、何香凝的长女,廖承志同志的胞姊。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与中共党员李少石结婚,并在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担负中央苏区和党中央所在地上海之间的联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我党的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中担任英文翻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何香凝主持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工作,1938年在香港协助护送白求恩、柯棣华等人往解放区,随后她和廖承志、邓文钊一起筹建由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任宋庆龄秘书,同时她还负责周恩来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络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她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毕业于岭南大学,曾留学法国,好学多才,善书法,精通日、英、法多种语言。

  李 湄(李少石烈士和廖梦醒女儿,廖承志外甥女)

  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曾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1932年出生,早年曾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54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后在新华社从事俄文翻译及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从事英美电影研究,在加过《毛选》第五卷俄文版翻译,是《俄汉翻译辞典》责任编辑之一及《世界电影鉴赏辞典》撰稿人。

  李少石(1906-1945年),原名国俊,又名振,字默农,少石是在重庆工作时的化名, 广东新会外海区潮连乡(今江门市郊)人。出生于香港,少时在皇仁书院读书,后随家人迁居广州,入岭南大学,与廖梦醒同学。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3年与廖梦醒奉调至上海, 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并任中国工人通讯社英文翻译。1934年2月28日, 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1937年“七·七”事变,周恩来在国共谈判中提出释放政治犯。8月,李被释放出狱。1943年春,他奉调重庆,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记者兼编辑,实际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外事组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自1944 年秋柳亚子来渝后,常与其谈诗论学,互赠吟草。1945年10月8日,正值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 柳亚子到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访周恩来。适值周赴宴会, 由李少石代陪并送柳回沙坪坝。回途时,车抵红岩嘴下土湾, 不慎撞伤陆军重迫击炮第一团第三营第七连士兵吴应堂。班长田开福向汽车鸣枪,子弹射穿李少石肺部,送重庆市民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晚7时45分牺牲,时年29岁。12日,毛泽东主席离渝登机前, 写下“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不幸遇难,永志哀思”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