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城东中学校长:乍听夜雨打芭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0:28:49


                                             乍听夜雨打芭蕉

魏风晋骨
侵晨,忽然风雨大作。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便想起一句诗:“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披衣起身,初夏的清晨,已是一片湿润。潮潮的空气里,略带一点闷热。坐在窗边,听着尚未停歇的雨滴,滴滴嗒嗒地落在地上,奏响着清脆的音乐,像是一阵磬声来自远处。

    撩开薄薄的窗帘,从窗台望下去,几颗晶莹的雨珠,似坠欲坠地挂在肥大的芭蕉叶上。于是乎,蒋坦《秋灯琐记》里那几句话,就全涌了出来:
    “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然余于此,悟入正复不浅。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就让人老觉得芭蕉一物是和雨、和情缠绵在一起了。
    其实,中国文人的爱咏芭蕉,也真还有些时日了。白居易在《夜雨》里写:“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雨未至人前,雨声已入耳,这声音,便是借了芭蕉,于是,芭蕉于此,边是雨声的使者了。
    “秋宵睡足芭蕉雨,又是江湖入梦来”(《咏酒》),同样是唐人的汪遵,是在酒喝得半酣时,听见了芭蕉叶上那滴答的雨滴,于是才回忆起昨夜的梦中江湖,只是不知道他那江湖上是何等光景?
    徐凝呢,则是在凄冷的芭蕉雨里,感叹着自己的生前身后:“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宿冽上人房》)!不过,他的那份情怀,未必是几滴雨点能化得开的。

    到了宋朝,文人听着潇潇的夏雨,那心绪好象是与唐人不同了。林逋在淅沥的夜雨里,想到的还有什么人呢:“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按理说,梅妻鹤子的他,应该没有儿女情长的念想。
    放翁一生,不管国事家事,都有些失魂落魄的样子,报国无门,婚姻失意,但他听着那芭蕉叶上的雨声时,倒有一种难得的散淡心境,照此看,芭蕉雨有时还真的能让人忘却忧烦了:“茅斋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周瘦鹃先生很是推崇杨万里的那首《芭蕉雨》,我觉得很是有道理。因为,在写芭蕉的诗词里,不愁即艳,是很少有这样闲散澹泊的意味的:“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刚才说芭蕉好象跟雨脱不了干系,其实也不尽然。李义山就只写了芭蕉的愁绪,而且写得很妩媚:“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但我以为,把芭蕉那样硕大的物件与丁香弄在一块,委实是有趣的对比!
    韩偓很会捕捉颜色的对比,而且还表达很有韵致:“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绿芭蕉”(《深院》)。俗话说“红配绿,丑得哭”,这话有些偏颇,大凡实地里看看那景致,就知道,韩偓的描写一点也不失真。
    《红楼梦》里,呆公子宝玉写不出芭蕉诗的时候,宝钗是递了点子的,她说的那句诗,便是唐人钱珝的《示展芭蕉》里的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在我看来,这句写芭蕉的诗不怎么样,把舒展大方的芭蕉叶,写得如此娇媚,真是败笔!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各位读读梅尧臣的句子便知一二:“无端大叶映莲幕,却笑菖蒲罕见花”(《依韵和行之都官芭蕉诗》)。

   在所有写芭蕉的诗词里,我个人以为,纳兰性德的《临江仙》是最不堪读的了:“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一个男子汉,柔媚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令人难堪了。
   与其读如此腻人的东西,不如读谢灵运后人的《山雨》:“一片雨,山半晴。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心耳清。云鹤惊乱下,水香凝不然。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入昼禅。”和尚释皎然在写这首诗时,心中也许想到的是“犹如空拳诳於小儿,如芭蕉心,无有真实。如秋云起,乍布还收。如闪电光,忽出还灭。如水上沫,无有常定。如热阳炎,诳惑於人。” 的禅理了。

    写到这里,窗外的雨完全停歇了,只剩下雨水从芭蕉叶上滴落的声音,细细听去,那声音越来越像古刹里飘渺的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