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口高中分数线:婴幼儿是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0:08
婴幼儿是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EDUCARER 

 

学习,尤其是现在,与其说是获取信息或听从其他人的观点或价值观,不如说是坦言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话语权以及和别人交换自己的思想。
当年带老大去海淀妇幼保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时候,专家们不仅介绍使用过杜曼教学法,同时还建议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孩子实施早教:

1. 让孩子看图片,父母用一摞图片以每张一、两秒的速度闪过,同时告诉孩子图片上是什么。这种“闪卡”训练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能够更好地刺激孩子大脑发育。

2. 孩子还不会玩玩具的时候,由家长玩,让孩子看,孩子看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么玩。

当父母听到这种建议的时候通常都会认真对待,因为这些建议听起来都有很合理的解释,而且又都是从专家口中说出的。

那么这两种早教方法所基于的理论是什么呢?

1.“闪卡”训练方法所基于的理论是孩子的大脑需要接受刺激(stimulation),孩子大脑接受的刺激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大脑发育就会越迅速。“孩子的大脑需要刺激才能更好的发育”这个理论是已经经过很多专家学者论证实验而得到的结论,没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刺激是对孩子大脑发育最有益的?

“闪卡”是不是对孩子大脑发育最有益的刺激方式?

美国几位婴幼儿研究学者 Kathy Hirsh-Pasek, Roberta Michnick Golinkoff, 和 Diane E. Eyer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题为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 Cards(《爱因斯坦从未使用过闪卡》)的书。
三位学者把几十年来婴幼儿研究领域所作的各种实验得到的结论通过这本书摆到了父母们的面前,用科学事实和数据证明为什么对于孩子来说玩就等于学,孩子的大脑在玩的过程中是如何发育的。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父母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育儿专家成了一个特殊职业。70年代,类似《365种让孩子更聪明的方法》,《培养天才少年》等类型的书充斥了美国的市场。婴幼儿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商业人士部分截取利用后作为了推销产品的手段,一时间各种图书、闪卡、DVD也纷纷上架,商家用部分研究数据来说服父母用某种产品或方法就能造就天才。80年代,David Elkind博士给人们敲响了警钟,The Hurried Child: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 (《萧瑟的童颜:揠苗助长的危机》)一书引起了婴幼儿研究领域以及父母们的关注,让美国混乱的早期教育市场开始逐渐冷静下来。

中国目前的早期教育市场实际上就是美国70年代的翻版,那些在美国已经失去市场的书大规模地进入了中国,一些中国的所谓“早教专家”也就基于一些陈旧理论或错误理论开始给父母们做“科学”育儿指导。

2. “让孩子通过看家长玩玩具而学会如何玩”所基于的理论是孩子是通过成人的传授来获得知识或技能的(instructionism)。然而,Jean Piaget(1896-1980)作为早期教育“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鼻祖”很早就提出了孩子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后来包括Seymour Papert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成为了“建构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究竟婴幼儿是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呢?

Jean Piaget给婴幼儿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后期人们研究婴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以及思想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他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他/她很固执,不会轻易接受成人的想法。但这并不是说孩子的想法是固定不变的,他/她的想法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同时知识和技能也是由他/她自身拓展和提升的。这实际上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对于孩子来说,各种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与周围的环境互动、通过各种经历,也就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建立的。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不要碰电源,电源很危险,孩子就要碰;父母告诉孩子不要摸暖气,暖气很烫,孩子就要摸;父母告诉孩子不要在床上蹦,掉下来会摔着,孩子就要蹦等等。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呢?因为孩子不想直接接受成人的观点,总想用实践去检验,只有通过实践孩子才能建立自己的观念:碰过知道危险、摸过知道烫、蹦过摔下来知道疼。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孩子获取知识的一个普遍过程,孩子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个体,他/她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单纯听从父母的教导。当然父母不能让孩子用生命或健康作为代价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保证环境的足够安全比苦口婆心地制止更重要。

我们的早教专家“让孩子看父母玩玩具”所基于的理论就是传授知识。中国目前整体的教育体系都是采用传授知识的方式在教育学生。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不需要太多思考,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记忆。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也不能期待这些早教专家会理解和接受建构主义的思想。

我个人是建构主义的追随者,尤其是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如果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成为主导,按照他/她自己的意愿不受约束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孩子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刺激和充分的发育。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学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传授也好、建构也好,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获取知识和技能,最终采用哪一种方法教育孩子完全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

最后,译Edith Ackermann关于建构主义文章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请父母们思考:

教孩子正确的做事方法帮他们发掘潜在的能力没有什么错;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也没有错。只是当世界观不同、价值观冲突、或某些“不受欢迎的观点”在周围一直存在时,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些最简单的问题:“我们是谁?有什么资格告诉别人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凭什么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更好的选择?什么应该改进?”这些问题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体系共存的社会中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