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路小学地图:关于学术沙龙几点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1:00
关于学术沙龙几点感想

这一段时间主要由同学们自己来组织沙龙,通过每次的汇报看,我对沙龙组织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存在不存在问题,我想这也是再所难免的,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同学的一个挑战,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新接触一个东西,而且眼前也没有顾问,全靠自己来摸索,其中必然有一个试误过程。我们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学习的,“生而知之者”的天才是有,但不是我们所遇到的各位,我们都是“学而知之者”,那么我们都必须原谅犯错误。甚至很多时候也不是犯错误,而是不完善而已。是否会犯错误?当然是包不定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新的组织方式,就是一次新的学习机会,因为在其中你要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这个学习过程也是一次真正的社会化过程。如果谁还把读研究生单纯看成是学习知识或接受知识的过程,那就有点太单纯了。是的,我们是要接受知识,但绝对不再是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那种灌输式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进去去获得,这里面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你的“体验”。如果排除这一点,还是单纯地带着笔记本去记,然后是“听说过……”,那你的学习是失败的。在这一段时间,我得到很多同学的反馈意见,而且不少同学表示有很大的收获,我觉得很好,这是主动参与后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一份参与,一份收获。参与过程说明你真的“用心”了。所以,随着每个人的参与程度不同,最后的收获也自然也有分别。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学术沙龙不是一般的聊天活动。虽然它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开放的,但是在内容是比较集中的,如果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话题,就很难起到交流和碰撞的作用。在沙龙有争辩是很正常的,沙龙不是上课,不能只听一面之辞,必须能够听到各方面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获得的信息是全面的,这样我们才能进行分析和比较,如果只有一面之词就成了灌输。沙龙是对传统的比较正式的上课方式的反动,就是让大家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打开自己的思绪,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开放自我获得真理。所以沙龙气氛非常重要,其基本点是让人亲切自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即当你不再感到拘束时,你才能自由发表意见。如果你感到压力,感到很多顾忌,你的思绪自然就是不通畅的。所以我一直倡导要解放自我,开放自我,真正做到一种“敞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去蔽”,让真理显现。

其次我要指出的是沙龙学习不是一般学习,而是素质提高。我们许多同学都有求知的一颗热心,希望通过沙龙可以迅速地学习到许多东西。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有时想法是比较幼稚的,因为象中小学一样,我们常常把学习简单化,就认为是学习书本知识,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在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学习是在无声之中,是学习一些缄默的知识。所谓“无字天书”就是这个意思。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学会拓宽自己的视野,要学会立体地看问题,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这个学习过程在其他的场合下一般是比较难以获得的,而沙龙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因为在沙龙上每个人都能够提供自己的见识,从而与大家分享,大家也是在这样的交汇和比较过程中学习的。这是一个“时渐而化之”的过程,需要有耐心,需要能够参与进去,需要成为其中的主动的一员,这样你的收获就会非常大。等待,观望,冷漠,封闭,都无助于你的进步。

再次,我要说的是沙龙也是要讲究效果的,而这个效果与选择话题关系非常直接。收效大小是任何教育活动必然要思考的问题。关于沙龙的效率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如果话题太散漫,则无法激发大家的兴趣,这样效果很不好。如果话题太专门,大家只能被动地听,就很难参与进去。如果大家讨论离题太远,也注定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无论如何,话题选择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要选择一个好的话题是非常不容易的。往往一个话题对一部分人而言是有兴趣的,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因为有无兴趣是自然的,是不能强迫的。所以沙龙的效率高低就在于话题是否具有广泛性。有广泛性,大家都能够参与,自然效率就高。当然这个话题确定是非常不简单的,大家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如果能够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等于要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时这个问题就会具有广泛性,就能够吸引大家,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很困难的。

再其次,话题选择的是否有价值与主持人的经验能力有关。我们只说话题有广泛性还不能代表真正的效率,如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非常具有广泛性,你讨论这些问题不代表你的话题有价值。所以仅说广泛性或可参与性还是表面的效率。而真正的效率则是要讨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从而不同的人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这样大家都能够受到启发。任何时候也无法达到每个人都能够发言,这里面不仅有参与性的问题,还有兴趣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发言固然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不能够发言如果也能够从中学到许多东西,这样无论发言与否,只要参与了大家都有所提高,这就是真正的效率。同样的问题是如何提出这样的话题。这就与沙龙组织者的见地、经验和具体掌控能力有关系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我就不多谈了。

我们必须承认, 沙龙的效果是否好,不仅与主持人的经验能力有关,而且与每个参与者的素质、心态都有关系。沙龙是需要一个氛围的,如果参与者的素质太单一,就很难有交流碰撞的机会。我们经常说经验交流其实应该说是一种智慧交流,就是我们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认识贡献出来与大家进行分享,这样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如果参与者的阅历都很浅,就没有什么经验,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深度的智慧了。所以,如果参与者的层次是立体的,那么阅历最浅的应该是受益最大的。如果都是经验丰富的人,那么彼此收获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你真正融入到其中,就会感到你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那么你的收获就是最大。一般而言,不能激发你参与,你的参与是被动的或被迫的,那说明效果是非常差的,你来到只好充其量是得到一些信息而已,而没有受到其中氛围的熏陶。

最后,我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沙龙举办的能否成功还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客观地说,我们的文化环境不太成熟,大家对沙龙形式不是非常了解,很多人也希望它象上课一样能够传授一些具体的知识,这实际上就是大错特错了。我认为,在沙龙上最主要是培养素质,培养你的思考能力和参与的习惯,培养你如何涉入问题,如何与别人进行交谈,如何提出你的问题并得到别人的回应,其中包括你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批评的技巧等,而不单纯是传播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或听别人有什么打动你的见识没有。在其中最关键的素质就是学会分析,学会分析别人谈论中的长处和短处及其为什么,怎样从中学到“扬长避短”,这就是一个比较借鉴的作用。古人说“相观而善”实际上就是要学会比较借鉴的意思。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的思维习惯影响,往往不能接受别人不太合自己意见的谈论,常常是如果你认为他说的没有惊人之处的话就不想听,实际上这有一个对谈话者的尊敬问题在里面。这也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所主张的“咨商伦理”或“交往伦理”问题。

所以我说,在沙龙上不仅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一种交往素质,即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提出建设性意见,学会参与,学会共同构建一个社区,这才能尽到我们作为一个有机的参与者的责任,不然我们就只能作为坐享其成者出现,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但是这一文化建设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慢慢建设,心急不得。

这些是我的一点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后记:最近一位同学来信与我探讨了学术沙龙效率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以前我也遇到、也思考过,所以我信手给这位同学做了回复。后来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就把回信的部分内容拿来与大家分享,我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矫正大家对沙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