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师范附小在哪:从《失乐园》看撒旦形象的塑造 作者: 赖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3:06:55
在《失乐园》所塑造的人物中,撒旦形象历来受赞扬最多,同时争议也最大。

      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对这个形象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更是推崇备至。他们相信撒旦在史诗中被作者塑造成了真正的英雄。布莱克认为,撒旦代表情欲,代表人类富于想象的灵魂。他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时,感到缩手缩脚,但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却不自知。

       当然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在后面各卷中,撒旦的形象越来越渺小,猥琐,直到在第十卷中变成一条嘴里嚼着苦灰的令人厌恶的蛇。需要指出的是,撒旦那具有崇高美的叛逆者形象并非完全是弥尔顿的创造。在大约写于8世纪的宗教诗《凯德蒙的圣诗》中,作者就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愿做奴仆,不向上帝折腰,只要自己做神的颇具叛逆精神的撒旦形象。弥尔顿的撒旦无疑受到它的影响。

      且不论人们对诗中撒旦形象的种种不同观点,作为一个魔鬼,撒旦在历史上的其他作品里的形象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他的形象,又是代表什么的呢。

       魔鬼作为一种想象中的妖魔鬼怪的形象,在人类文化初期的思想意识中早已存在,每一种文化形态,每一个民族的意识生活,特别是根深叶茂的民间文学和民众意识,都有种种的魔鬼形象和魔性意识,人们往往把各种坏的、恶的、但又无法探索其根源和确定其本质的东西归属魔鬼,正如同天使、神仙往往是美好的、善良的化身一样,魔鬼大多是狰狞的和丑陋的。例如,东方中国和古代希腊的神魔意识便是如此。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无论是天使还是妖魔都没有上升到绝对的地位,都不代表着绝对的善和恶,他们往往是地域性的和个别性的,每种物性都有一个化身,比如一种美德便有相应的一位灵仙,一种恶习便有相应的一个妖魔,如果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看,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意识中的善恶观还有很大的区别,与此相应的神仙天使和妖魔鬼怪也有较大的出入,即便是一个形象,由于时代的变迁,其意义也会有所变化。基督教是人类意识和人类精神史上的转折点,正像上帝取代了多元的神灵而获得了绝对的善的意义一样,魔鬼撒旦也集各种妖魔鬼怪于一身而获得了绝对的恶的意义。魔鬼不再单纯是一种神话学、民俗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魔鬼,而上升到一种生存论意义的魔鬼,魔鬼在基督教意识中不再单纯是一些想象中的外在于人而又侵犯人的妖魔鬼怪,而演变为一种宇宙虚无和人生之恶的根源,他是否定之渊薮,罪恶之渊薮。与上帝和天使对应,就有了撒旦和撒旦的一群,与天堂对应,就有了地狱,而且按照基督精神来看,最大的魔鬼和最大的罪恶也不是外在于精神的,而是精神内在的虚无,是人的原始狂妄的本性。

       因此,世界按照上帝与魔鬼就划分为善恶两极,一个是天堂之彼岸世界,一个是地狱之阴暗世界,一个是为阳光所照耀的美善,一个是为阴霾所浸涤的罪恶,而人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或者说,他自身就构成了两个世界,他既可以为善,又有做恶的本性,既可以上升为天使,也可以下降为魔鬼。这样,在基督教中,上帝与魔鬼就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上帝作为绝对的善和正义,他是世人所崇敬和遵循的,魔鬼作为绝对的恶和不义,他曾在人之初就化为蛇引诱人犯罪,因此,他是人所摈弃和否定的。人应该信仰上帝,一心从善,爱人如己,人应该排斥魔鬼的诱惑,远离罪恶,祈祷忏悔,因为,魔鬼与其说是外在的,不如说是人自身的,真正的魔鬼来自人心。因此,一部《圣经》,就是教导人远离魔鬼,一心向善,信仰上帝。在基督教那里,上帝与魔鬼,善良与罪恶,绝对对立,水火不容,只有抛弃了魔性的纯洁无瑕的灵魂才能进入天堂,而为魔鬼所诱惑的人则只能下地狱,遭受永恒的痛苦。 

      我们看到,基督教远比希腊文化深刻和伟大的地方即在于它把一些神话、传说乃至迷信的东西提升精练到一个绝对的高度,从而赋予了它们以生存价值论的意义。人们往往把基督教理解为一个本体论的东西,但是,基督教的本体论不是一种自然的本体论,而是一种生存的本体论,价值的本体论,它把宇宙的根本问题归结为善与恶或上帝与魔鬼的问题,并最终把它们置入于人的精神之中,人和人的精神是基督教的主体。当然,基督教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以颠倒的形式展现的,是一种异化的人类精神,只有到了十九世纪的德国精神,人类精神才以真实的面目出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上帝与魔鬼、善与恶及其内在关系的问题,是西方神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它们的观点差别很大,甚至是对立的。概括起来说,大致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上帝一元论,一是上帝魔鬼二元论。前一派观点认为上帝是唯一绝对的,是绝对的善,魔鬼是有限的,恶是有限的,它们最终将会为上帝所降服,这是神学的正统派;后一种观点认为上帝作为善是绝对的,而魔鬼作为恶也是绝对的,没有否定便没有肯定,正如没有黑暗使没有光明,如果把魔鬼降低为一个有限的东西,那么,也就同样把上帝降低为一个有限东西了。

        因此,上帝与魔鬼、善与恶从根本上说乃是二元的,这一派观点一直被正统神学视为异端邪说。总之,由于基督精神中内在人神分裂的本性才导致了善恶的二元分离,彼岸与此岸的二元分离。所谓的二元分离是这样一种抽象的二元分裂,上帝与魔鬼所代表的两个世界、两种品性、两种本质是截然相对、水火不容的,两者没有内在的统一性,恶就是纯然的恶,它不可能致善,善也就是纯然的善,它也不可能致恶,善与恶泾渭分明,因此,在上帝与魔鬼之间,在善与恶之间就出现了一条内在的鸿沟,两者没有通达的桥梁。

        我们知道,从基督教的裂缝处涌现出了一股强有力的人文主义思潮,按照基督教的观念,这种人文主义与魔鬼为伍,是属于地狱的东西。但是,近代资本主义并没有为这种陈腐的观念所束缚,它打破了基督教的神魔观和善恶观,而赋予其一种新的意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资产阶级对魔鬼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魔鬼一改它在《圣经》中的那种丑恶、卑怯和阴险的形象,而逐渐转化为一个强有力的、睿智而又奋发有为的形象,成为一代新人。大体说来,在近代魔鬼的形象及其意义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集中体现在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中,第二次则以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为代表。

        近代精神对魔鬼和魔性意识的逆转是与对神和神性意识的逆转相联系的,而这两种逆转从根本上说又是与对人性的逆转息息相关的。人在近代意识中日益占据独立的现实地位,人已不再像基督教所说的那样只是属于天国,相反,与其说人属于神,不如说人属于尘世,属于魔鬼,随着上帝和天堂日益失去圣洁的光环和诱人的魅力,魔鬼和尘世生活便日益抹去丑恶和狰狞的面目,越来越呈现出积极的意义。人公正地追求现实的福利,创造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财富、权贵和荣誉,再也不怕下地狱与魔鬼为伍了,因为地狱和魔鬼已不是令人畏惧和恐怖的东西,它们一步步来到人世并与人站在一起,人发现他失去了多少神性,也就获得了多少魔性。

        因此,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出现了对魔鬼刮目相看的赞赏态度,对魔鬼的肯定和赞叹,并不单纯是为魔鬼的,从根本上说乃是为人自身的,人在魔鬼对上帝的反叛中,在魔鬼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对魔鬼的肯定,也就是对神的否定,对人、现实和尘世利益的肯定。弥尔顿在《失乐园》这部伟大史诗中赋予了魔鬼撒旦以有史以来最崇高和辉煌的地位,撒旦在史诗中一改前人所描述的那种恶魔的化身,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诚然,魔鬼还是魔鬼,诗中这样写道,堪与上帝匹敌的天神撒旦,不服上帝的专制统治,率领部下造反作乱,开始时虽曾得逞,终于被神子借助天威打下天狱。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就把魔鬼视为邪恶的和狰狞的,把他的下地狱视为理所当然的,相反,诗人对魔鬼撒旦寄予极大的热情,他多次赞颂撒旦敢于反抗暴君的勇气和力量,在诗人眼中,撒旦不但不是丑陋、邪恶的,而且孔武有力、光彩照人。诗人这样写道:


      “脑袋高高露出了浪尖,那双眼

      炯炯闪着光,同时身躯四肢

      铺伏在火海上伸展得颀长宽广,

     ……

      他,游泳搏击那海流洪流。”

      无论怎样看,撒旦都是一个塑造的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前两卷里,他被赶出天堂,扔到地域的火海中后,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要继续与万能的上帝对抗。他说:


          我们损失了什么?
       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
       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
       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


      读到这些充满豪气的语言,看到他那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计划的不屈意志,人们不禁会感到,布莱克的话不无道理。撒旦能得到浪漫主义诗人和众多读者的赞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形象体现了意志的自由。

      不过,撒旦这个人物主要是在史诗的前两卷中具有叛逆者的英雄气概。当史诗的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从撒旦转到亚当和夏娃时,这个艺术形象的崇高美便消失了。外表上,他从一个伟岸的天使军统领变成一个卑鄙的窥视者,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令人厌恶的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从内在本质看,他则从一个敢于向万能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一个不敢直接向上帝复仇而去伤害两个从未得罪过他而且永远不会也不能加害于他的弱小生灵的懦夫。他外表上的变化正是他本质上堕落的反映。 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撒旦堕落是因为他骄傲,不敢当上帝的奴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感到撒旦的真正堕落似乎并不是他反叛上帝,而在于他引诱人类犯罪从而毁灭他们。在前两卷中,我们看到撒旦在被赶出天堂坠入地狱之后,仍然保持着大天使的气概和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只是在实施毁灭人类的罪恶计划并取得成功之后,他的形象才变得丑恶。这便很好的体现了弥尔顿所要提出的主要思想,即真正的忠诚与真正的堕落都是在自由意志下完成的。

 

【作者: 赖猫】【

作者塑造玉皇大帝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蒲松龄塑造 的女性形象 威尼斯商人塑造的形象 大学生的形象塑造调查 《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保尔这个英雄形象? 失乐园的作者是谁? 撒旦诗篇的作者是谁 巴金的《家》中塑造一群妇女的形象,请选一位具体分析,并说说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深刻含义? 西游记中与黄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着一形象的目地何在? 急求!!关于塑造个人形象的论文,从言谈与举止两方面着手, 〈〈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何在 个人形象的塑造靠什么? 小说中如何塑造典型的形象 教师形象塑造的四个维度?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 如何塑造自我形象? 如何塑造大学生形象 作为新时代的英雄,保尔身上表现了怎样的人格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保尔这个青年英雄形象? 有人可以告诉我撒旦由天使时期开始叛变的全过程么?《失乐园》有看过,但是忘记了 举例分析《聊斋志异》中塑造的狐鬼花妖的形象。 论文《女秘书的形体形象的塑造》相关资料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阿Q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