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大桥附近租房:自学中医手记 - 华夏中医药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08:24

自学中医手记 - 华夏中医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标题: 自学中医手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当归当归 时间: 2002-10-30 08:23 标题: 自学中医手记
(1)

有同事听说我自学中医,感到很诧异,问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竟然答不上来,确实,现在社会上充斥着急功近利的人和事,谁有空去学没用的东西呀!可我到底为什么要学中医呢?

思忖再三,还是没有答案。

记得86年参加西电一个暑期班,主讲老师是学校从加拿大请来的华裔,这位先生是台湾人,虽然作为统计学家,学问做得很好,却爱好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还专门写文章比较中西方哲学。在课余游华山时,我在半山腰的小摊上顺手买了本楼观台本的《道德经》,当时还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点点感觉,买书也只是看到竖排本的,好象有点古味,附庸风雅而已。没想到带回去后,这位老先生倒很感兴趣,专门给我写文章,讲解“道德”,以作纪念,更没想到我竟然从此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我觉得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医巫是一体的,医之一道,对有道德学问的人而言只是微末小技,修行从学医开始,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但学医可以拿自身做试验还是其乐无穷。

然而,要学成一样东西,仅凭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要有计划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我的初步想法是先用道德经和黄帝内经垫底,中医不只是中国的医学,而是中庸之医,讲究阴阳平衡,懂阴阳、明五行、有道德,便奠定了学中医的基础,然后从经络穴位入手,了解12正经、任督二脉及其辨证关系,读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在自己身上感受经络和穴位,再看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当然以后正要出手的话,《长沙药解》,还有一些著名的医案都是不能不看的,不过目前而言,先一本本书慢慢读来,一条条经络慢慢摸过,再把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等作为参考书,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等都当作小说看,这样系统学下来,相信比大多数中医学院的正规毕业生更了解中医精髓,所谓“上工治未病”,有修行者的心和中医的术,治疗常见病、调理亚健康、帮助有缘人应该绰绰有余,当然执业行医之类的事是不用考虑的,学医还是好玩罢了。
虽然现在兴致很高,但难保以后遇到什么情况而退缩,所以,把学医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只为了鞭策自己不要停顿、不要放弃!

2008.10.10

[]



作者: allen0926 时间: 2002-11-13 15:19
请继续,能悟者,成大才!



作者: xichuan321 时间: 2002-11-27 22:15
支持一下。



作者: bambook 时间: 2002-12-12 05:11
自从在这个网站上看了“儒释道学针灸”后,一直苦于求学无门的人好象看到了一丝曙光,后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网站上果然找到了办班介绍,但路途遥远(单程地铁1小时),交通费加晚餐费要比听课费还贵,而且连续三个月,每周三个晚上上课,每次课要上三小时,辛劳自不待言,这对近年来安逸惯了的人尤其是个挑战,犹豫再三,还是迫切求学的心态占了上风,充满期待地迎来了今天培训班开班。

这个班的学生大约有40人左右,女生居多,从小姑娘到老太太都有,几个男生都很年轻,还有一个小和尚,学员的知识层次很不一样,以前的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据目前所知,最远的女生来自朱家角。

今天第一次课讲《人体解剖学》,主讲老师是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的余安胜主任,第一次接触中医老师,感觉超好,没有想象中的迂腐与迟缓,也没有预料中的掉书袋子,而是把解剖知识讲得生动活泼,那个骷髅头、骨架子都被讲活了。如讲到人类有12对肋骨时,老师说其他脊柱类动物都是13对肋骨,那人类少的那一对肋骨到哪儿去了呢?至今还是一个迷。但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传说是上帝拿了男人的那根肋骨去造女人了(与我心里想的一样),我惊叹这个宗教真是很了不起的,而且这个13也是很神奇的数字呢。

老师讲到颈椎的时候介绍了一个“米”字功,动作很简单,做完后,竟然有小姑娘问这个功法的作用是什么,大凡有点年纪的人都会动动脖子,活动活动颈椎的,想来她的颈椎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好生让人羡慕。讲到胸椎的时候,老师又介绍了一个“呼吸功”,这两个功法都奉行女做7遍男做8遍,正应了《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中的女以7为数男以8为数,看到自己平常学到的一点知识在正宗的中医老师这儿得到共鸣,对自学中医又增添了一份信心。

第一堂课下来,除了会数数骨头外,还学到了几招小窍门,如老师在讲到锁骨的时候,介绍了附近的缺盆穴,可以治疗打嗝,顺便提到治疗打嗝的其他几个方法,老师在讲到掌骨的时候还介绍了经外奇穴治落枕和腰疼的方法,特别是治落枕基本可以一次即愈,听得我跃跃欲试,巴不得周围有人现在就落枕,哈哈,BS自己一下。

2008.10.14

附:

1、“米”字功:抬头望月、左顾右盼、左上右下、右上做下。

2、呼吸功:3吸1呼。1吸——双手从下丹田提到中脘、2吸——双手从中脘提到膻中、3吸——双手从膻中举到头顶,仰头、1呼——双手慢慢放下。

3、打嗝治法

方法一:按压缺盆穴;

方法二:按压内关穴;

方法三:刺激末梢神经:双手十指交叉,交点在远节指骨(即指端那一节),往硬物上压(有点疼的);

方法四:白糖放舌根慢慢化。

4、落枕治法:按住手背上2、3掌骨间(掌骨头后方),同时让患者头部左倾右倾、左转右转,一般一次即愈。(注意左右交叉,即左侧落枕按右手,右侧落枕按左手,不过,老师说真正治疗时一般可以双手同时按)。



作者: asdf302823 时间: 2002-12-26 12:07
谢谢,学习学习.



作者: 龙山积雪 时间: 2003-1-9 19:03
跟着LZ的脚步""""

我也想自学中医,买了活解黄帝内经,但看得一头雾水。楼主一开始就看内经吗?



作者: 小雅飞 时间: 2003-1-24 02:00
治疗腰疼的呢?



作者: 4830227zhb 时间: 2003-2-7 08:56
是的,买的第一本医书就是黄帝内经,不过是看着玩的,后来时不时翻了看看,倒好象也看懂不少,个人感觉还是最好修行跟上



作者: 寄北 时间: 2003-2-21 15:52
治疗腰疼的方法是按住手背上2、3掌骨间和4、5掌骨间的两个点,都在手背上骨头分叉的地方,同时让患者配合活动腰部.



作者: bbbgzh 时间: 2003-3-7 22:48
要把中医学院一个学期的解剖课浓缩到3次课9小时讲完,对讲课老师是一个挑战,好在余老师骨科出生,专门研究过解剖,现在又从事针灸,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讲起课来生动有趣,游刃有余。如讲到胃的时候,他一边说一边比划,右手大拇指抵心窝,四指放平(食指抵乳底),以拇指为中心,四指向下绕半圈就是吃得8分饱的胃的位置,根据胃的位置、朝向和蠕动情况,老师又说从左上往右下推按胃,可以刺激蠕动,助消化,所以,吃得太饱,撑着了,这样做做就会舒服一些,当然想长胖的也可以经常这样推推,那么想瘦的怎么办呢?自然是反过来了,从右上往左下推按胃,可以抵御饥饿。知道了胃的位置,就可以理解医生催吐的一个方法:双手十指交叉,从背后环抱病人,大拇指用劲抵其胃口,很疼的,但可以马上吐出来。最可笑的是老师讲小肠的时候,说小肠这儿曲一下,那儿弯一下,比划来比划去,竟然比划成西班牙斗牛士甩布的那个样子了,全般哄堂大笑。感觉老师真的很有表演天赋,讲到腿上的筋和筋收缩的问题时,他先是迈开大步走,学赵本山样,后又脚跟着地,学企鹅走路,都表演得惟妙惟肖。讲子宫形状的时候,他侧举起双手,有点象挑担人双手扶住扁担的样子,然后双手半握拳,他说“双手各抓一个卵巢,身躯是子宫颈,两腿是阴道,整个人就是子宫”,他就这么扮着子宫在讲台前走来走去,笑倒!

当然老师不是为表演而表演的,如他在模仿中风病人舌歪斜不能说话的样子后,教我们治这个病可以用廉泉穴和上下旁廉穴。讲肛肠系统时,老师说这是人类特有的毛病(窃以为得痔疮者,进化更多也,一笑以自慰耳),十人就痔,但未必有疮,痔破了,出血、有炎症才是疮。提肛收腹(即缩肛运动)能有效防治痔疮,但真正犯病时,这个动作就没用了,要蹶起屁股趴着睡(他就在讲台前示范蹶屁股了,哈哈)。

老师在讲到腱鞘的时候,有个小姑娘问他手背上长的小包是不是腱鞘囊肿,老师看了一眼,就让她走到讲台前,给大家展示,他说这个比较软(我们都去摸了摸女孩的小手,直接感受了一下),还是软如唇的阶段(老师介绍医学术语:软如唇,韧如鼻,硬如额),可以现场治疗,他让患者手腕绷紧,双手捧着患者手掌,使劲挤压囊肿,直至消失,几分钟就治好了,省了这位同学专家门诊挂号费、治疗费等上百元呢,真是有缘,老师叮嘱这段时间一定不能碰冷水,否则还会复发,看女孩的手背局部发红,那个包完全消了,我再摸了摸她平整的小手(呵呵,好在不是异性),她说不疼。另一个女孩也举起了有个小包的手,(第一次见识这种病,竟然比例还挺高呢),说是月子病,有几个月了,老师看后说已经硬了,不能这样治疗,没什么感觉的话,就先不管它。呵呵,治病也看缘分啊!

听余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把人体解剖学讲得这么生动有趣,想来也是达到了一种境界了,在我的印象里,说到学医,总会联想到解剖——尸体——恐惧,所以,对医之一道,总是敬而远之,而听了余老师的解剖课,竟然觉得人体原来这么好玩,有点不满足于只看他带来的模型了,心想要是有具真人标本看看,一定会理解得更透彻。但下课后,再回味一下,如果真有具标本让看一看摸一摸,呵呵,又有点犯怵了。

想象中未必有趣的解剖课听得这么津津有味,那传说中最无聊的中基课老师又会讲成什么样呢?对下次课充满期待。

附:

止鼻血方法:交叉手的食指(即左鼻出血用右手),不管哪里,用绳子系紧,一般20分钟内止血,不能超过1小时。

2008.10.19



作者: 左手·尾戒 时间: 2003-3-22 05:44
太好了,,今天开始跟着当归一起学习,,



作者: 20052509 时间: 2003-4-5 12:40
受教了,谢谢楼主的无私分享,期待中。。。



作者: 406729573 时间: 2003-4-19 19:36
真好,跟着楼主一起学习吧。期待后续文章!



作者: yishuiping523 时间: 2003-5-4 02:32
谢谢分享



作者: a278490093 时间: 2003-5-18 09:28
一直期待上中基课,而主讲老师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第一堂中基课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上的,身材娇小,皮肤很好。她踩着点进教室,上来就讲课,不象 余老师提前10几分钟进教室,先通报姓名职业联系方式,让人感到好亲近。开场感觉就不好,听她讲课更是越听越胸闷,完全是照本宣科么,而且这位老师还习惯于重复,不管什么话,无所谓是否重要,说完总要重复一句,有口无心的样子,想想我辛辛苦苦付了学费来听这样的课真是不值。这个老师年纪轻轻的,只会照着书讲中基,即使有机会再临床,也难免成庸医!而医学院老师没有临床经验,即使讲得再唾沫横飞,也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何况口才也不怎么样呢!中医学院让这种老师来培养学生,怎么能指望学校里培养出好医生,振兴中医更从何谈起!联想到孩子们在学校上课,如果遇到一个不肯用心的老师(这种老师还不少),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不过中基确实不好讲,反思一下,如果让我讲,我会怎么讲法呢?我想至少我会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讲天人合一,讲大小宇宙,讲道德经、太极图,以此为主线,把阴阳五行串起来,再以大家熟悉的身边事物来比类阴阳,生动诠释五行生克,最终归于平衡中庸,其实这些内容就是书上开篇所讲的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证。可怜这位老师就照着书上念,花了好长时间解释证症两字,最后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唉,不说也罢。

课后听说这个老师是代课的,喜出望外,这是那天听到的最受用的一句话。

第二堂中基课来了个胖乎乎蛮可爱的小姑娘,手里拿的教材与我们的版本不同,本来这也没什么,但听她说主讲老师有事来不了,让她来代课,她不知道我们用哪本书,还问了我们上次讲到了哪里,晕倒!看来上这课她是不用备课的。又是代课的,教室里一片反对声,她倒还挺牛:你们有意见找报名的老师去,不要在这里跟我说,我不管这些事!课堂上有同学提问,她也不喜欢,要求有问题下课再说。不过小姑娘课倒讲得还行,详略得当,时不时穿插一些临床案例和常见中药,这就比上堂课生动多了,希望正角儿登场时能更加“理论联系实际”,不枉我们望穿那个秋水啊!

课后几个同学聊天,有人懊恼不堪,说今天来得真不值,比上次课老师讲得差远了,我据理力争,最后还是寡不敌众,实在不明白她们怎么会认为上堂课的老师讲得好,看来只能说仁智之见了。

2008.10.25



作者: 红尘独行 时间: 2003-6-1 16:25
当归如果当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



作者: 425571680 时间: 2003-6-15 23:21
呵呵,谢谢鼓励啊



作者: 258zj 时间: 2003-6-30 06:17
那天中午食堂吃香酥小黄鱼,不小心刺卡了喉咙,想着这鱼是煎炸过的,鱼刺多半软了,就没当回事,不料到了晚上还刺疼,催吐了一次,把晚饭都吐完了,喉咙还难受,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查查有什么破解妙招,找来找去,好象有效的只有喝醋一招,可是喝多少醋、怎么喝都没有说,想到喝醋未必比疼痛更好受,就于10月24日22:30在“奇才”帖里求助,一时没看到好办法,又因斗不过鱼刺,疲惫不堪,就睡觉了,准备养精蓄锐,以待来日再战,当然最好是第二天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可惜一觉醒来,刺还在,疼略减,想想既然都说醋能解,那就只有一试了,不过得变通一下,至少口感好一些吧,就用“奇才”帖子里一再见到的糖醋开水,约200ml含漱(想象这个热的醋水应该会遇刺化刺,遇伤收敛),当时就感觉嗓子舒服一些了,当天已无碍。
这次试手,发现与可爱的醋又亲近了几分,忍不住就到“奇才”帖里与同学们分享,才发现原来24日23:19石梁先生已给出方法(附后),那个悔啊!幸亏自己试的方法还算有收获,而更大的收获还在后面呢。我把战鱼刺的经历发出来与同学们分享,石梁飞瀑先生于28日凌晨01:39回帖说“令人开心!当年我入师门求学中医之艺时,师父轻声地对我说:‘学中医之道,我也是几十年才悟得,根本是学自然之道,人与万物相应之道,以不变应万变之道。道不远人,至简至易,人若离道,至难至繁。学中医必心中拴定阴阳、五行,以此应对一切,渐行渐熟,及至化境,则治百病易矣!’日常生活的许多简易之法,大多来自以前的道家医法,无不合五行,含醋呼气治刺梗,无论从何角度皆可暗合五行之理。你可反复思之,以后举一反三,会有更多发现。”
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针对这个“暗合五行之理”展开了激烈讨论:
南华桑椹同学说 “此例中,相对而言,骨坚为土金。” (发表于 2008/10/29 19:22 )
slownet同学好象不很赞同南华桑椹同学的看法“从人体气血、生机(阳气)角度来讲,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气血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的一种抽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具体到外面的物质世界呢? 比如这个鱼刺的例子,如果说‘骨坚为土金’,醋起作用是因为木克金?中医理论说金克木。 从化学角度来说,酸是可以溶解金属的(木克金),而不是金克木。我还是看不出来用醋去鱼刺的五行来 ……”(发表于 2008/10/29 20:41)
南华桑椹同学解释了一下“谁克谁,不是绝对的。有力量强弱的比较。你说金克木,拿一根绣花针去砍树,可以吗?土可水,那大水来了把土冲走了。”(发表于2008/10/29 20:55)
slownet同学还是感到没说清楚“按这么说,五行可以互相克。打起架来,勇者胜,呵呵。但是,作为中医理论来说,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又有什么意义?看起来随机性强,要做到对阴阳、五行举一反三,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从那个鱼刺的例子来说,从化学的角度要比从“五行”的角度看更直接了当。” (发表于 2008/10/29 23:09)
asiane同学在回复slownet同学的帖子中写道“‘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法则来探索和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平衡,不平衡乃至复归平衡的过程和方式。’五行除了有生克,还有相乘相侮。醋化鱼刺的原理,应该是主动“亢”木来使木反侮金。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请石梁飞瀑先生指正。”(发表于 2008/10/29 23:37)
heixiong123同学提出了新的观点“醋治鱼刺卡喉,个人理解为内外兼修的上乘功夫。外用:以酸用软坚并用酸收之性收缩肌肉排除肉中异己;内用:补肝木生心火,火克金,以心火软坚。”(发表于 2008/10/30 10:23)
(待续)

[]



作者: 45652099 时间: 2003-7-14 13:13
当归当归同学思考了几天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醋味酸属木,鱼刺为骨属肾为水,肉属皮为土.
(1) 木性舒畅条达,疏松土,水即顺流而下,卡吼的鱼刺走了;
(2) 土克水,把鱼刺挡住了,木克土,把挡水的土制约了,土挡不了水,鱼刺走了;
我的认识比较粗浅简单原始,正好最近在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个培训班,就想听听学校老师的见解再来与同学们交流,今天有机会向中诊教研室的老师讨教了一下,老师说:五行只是事物的属性,鱼刺的例子用五行解释就牵强了,刺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为酸……”(发表于 2008/10/30 22:44)
Veiggie同学也加入讨论了“如果要从五行上来分析,我认为要有针对性或相对性的。是针对人体来说,鱼刺就是鱼刺,对人体来说它是异物,或者说是外邪,在这里不用分析它的五行。喉咙对人体来说是肉属土,而醋属木味酸,酸敛,很简单,酸使肉收敛,达到排除异物鱼刺的目的。所以答案就是运用了木克土的原理。”(发表于 2008/10/31 09:22)
宁蒙同学对当归当归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说鱼刺为水不妥.刺虽是骨,可已脱离机体.将腐朽为土.好比树木,砍倒了还会是生长条达吗?个人觉得一切无生命的有机物都是土.” (发表于 2008/10/31 14:39)
明蕙同学比较理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还是要从五行的基本定义来理解.......如果说五行的生克是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好像这样下手比较有头绪一点:比方说:醋是五行的哪一行?鱼刺是哪一行?鱼刺卡住喉咙是哪两行的生或克?醋作用于鱼刺是哪两行的生或克? 又比方说:用蒜水来泡脚治疗神经性或紧张性头痛,这里面,蒜是哪一行?泡脚是五行中哪两行的生克?头痛是哪一行?以此类推......方能得出答案吧。如果可以这样推,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就是对于五行与生克的正确定义和理解了,还望清泉子和石梁飞瀑两位老师指点初学!”(发表于 2008/10/31 17:22)
清泉子先生在回复明蕙同学的帖子中,又让大家开阔了思路“是的,还是要从五行的基本定义来理解。比如用蒜水来泡脚治疗神经性或紧张性头痛的例子,当年我师父讲解时只说:蒜为辛,头痛多为肝风。多年后,我们弟子们才想通,从大的来讲是金克木。辛-金,风-东方-木。而又需结合阴阳来理解升降运行才能明白治病原理。这一类讨论是费神费时,是有空时的兴趣而己。实际上谁胜谁的问题,古书上讲的很明白。蒜水来泡脚治疗神经性或紧张性头痛也有同样问题,这就是所谓秘方的形成,许多人只知什么能治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治,而明白了且灵活运用生克之理,秘方也就不存在了。我师父说:人类理解运用阴阳五行是一个无穷接近的过程,谁都不能自以为己达。”
当归当归同学在看了帖子里同学们这几天的热烈讨论后,对五行又有了新的认识“把手头能找到的书都翻了个遍,发现书上都没有特别解释藏象是对活体研究的问题,也许字里行间有那么点意思,但中医大学的老师未必懂,自学的更是未必看得出来了,帖子里看了老师们的指点和南华、宁蒙等同学的发言,今天恍悟五脏的五行归类是根据五脏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点来分的(书上有这种说法),譬如肾主水,在体合骨,这是因为‘骨骼依赖于骨髓的充养,骨髓为肾精所化生’,而对离体的骨是不是也能归为水呢?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没看到过,但是在看这个帖子的时候,看到了、想到了,并开始思而悟了,目前的想法是离体的骨头终将归于腐朽而有土性,而锋利有金性(南华同学提出过土金性),同样一件事物的五行属性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变化的,也许这就是五行的精髓,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会又有新的理解,无限期待……
既然这个鱼刺有土金性,那么喝醋可以理解为木克土,也可以理解为木反侮金,好象都很合逻辑了。” (发表于 2008/11/1 22:59)
清泉子先生认为当归当归同学的上述看法“有道理”(发表于 2008/11/2 04:02),乐得当归当归同学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快活了好一阵子。
至此,关于鱼刺卡喉的五行分析暂告一段落,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这样的讨论,感觉对五行的认识灵动了些,深刻了些,真是胜读十年书啊!想想如果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能多组织一些类似的讨论,教育成果将与现在的不可同日而语。写到这里,再看石梁飞瀑先生的原帖,发现先生说“含醋呼气治刺梗,无论从何角度皆可暗合五行之理”,而我们的讨论几乎都是只针对“醋”和“刺”而言的,这个“含”和“呼”要不要考虑呢?嗯,再到“奇才”帖去探讨一下。
2008.11.7

附:石梁飞瀑发表于 2008/10/24 23:19
因不知刺是顺卡还是逆卡,故建议用醋含在喉处,鼻吸喉出气使醋在喉处滚动。

[]



作者: 鸦片女 时间: 2003-7-28 20:09



作者: 小糊涂 时间: 2003-8-12 03:05
当归同学不知道是哪一位?我也在这个班上上课。上周女儿回家生病,所以缺了一周课。上周上到哪里了?老师讲得如何?多谢多谢。



作者: 黄培九 时间: 2003-8-26 10:01
周二,一半时间讲上次留下的“切诊”,一半时间讲辨证,有点赶时间,没讲好;
周四,考试,开卷的,很简单;
周六,换了老师,讲腧穴。



作者: ASDF 时间: 2003-9-9 16:57
在讨论鱼刺卡喉的五行分析时,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五行生克, 者胜?
问题还是起于石梁飞瀑先生,他在肯定南华同学“谁克谁,不是绝对的,有力量强弱的比较”的帖子中说“这也是五行生克中的秘语:‘五行生克,?者胜’。请你将?用一字代之,并将此字发短消息给我。”(发表于 2008/10/29 22:56)
虽然这只是石梁飞瀑先生对南华同学提出的问题,但“奇才”班的同学们又一次展开了热烈讨论(这种求学热情真正感天动地)。
slownet 同学不赞同南华同学的观点“按这么说,五行可以互相克。打起架来,勇者胜,呵呵。但是,作为中医理论来说,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又有什么意义?”(发表于 2008/10/29 23:09)
石梁飞瀑先生为slownet 同学作了耐心讲解“五行生克非勇者胜。我师说:阴阳五行之道乃对立统一,生克变转之道。故常有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过程,而这是重要机遇期。五行直观简单,用之玄之又玄。故有头痛治脚一说,现代高血压头痛或紧张性头痛,用蒜热水泡脚显效算是小小例子,实际上,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比比皆是;更有眼病治肝,耳病治肾,肺病涤大肠,心病泄小肠…,也有肝病养肾,肝病抑肾,心病调肾,心病泻肾,胃病抑肝,调肝扶胃……。而对于常人,对中医五行难以费时深研,故中医者,既需学究滔滔不绝,又需以实证扬五行之学,即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把一个一个所谓科学判定不冶之绝症的从鬼门关拉回来,这就能坚学中医者心,让西医内心信之。” (发表于 2008/10/29 23:38)
janely_helen同学来了“回答一个,五行生克亢者胜?” (发表于 2008/10/30 08:48)
健康自己来同学说“我也想了一个,是升者胜”(发表于 2008/10/30 10:30)
xuthusfang同学说得有理有据的“我倒是觉得是‘生者胜’,能生则能胜,你看:木火土金水,金克木,水制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变换一下,木生火了不就反克金了吗?同理可得其他。” (发表于 2008/10/30 10:50)
aimforever同学则认为“五行生克,实者胜。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如环无端,生长收藏运行得如环而无端,好比高档车的无级变速器(CVT),本无档位只以五行代称不同阶段,正常情况下不出现每行的象,内经讲如果出现某一行的脉象,定是出了问题,故五行运行如环而不实于一行,实则,亢而自私。
《四圣心源》: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金自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故实者为自私而‘已’。” (发表于 2008/10/30 12:32)
澄清岁月同学说“凑个热闹:‘五行生克,过者胜’。这里的过指过亢,或者过弱,比如水克火,一杯水救不了一场火,反被火所蒸发,这是因为水过弱被火反克。同样是水克火,如果是一场森林大火,多少消防车也难灭,这是因为火太强反克了水。” (发表于 2008/10/30 15:45 )
heixiong123同学也很认真“石梁老师的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一天,也没得出个满意的答案。也看了论坛内各位朋友的答案,都有一定道理又都很片面。思来想去觉得大自然中五行生克,就是一平衡。从治病来讲就是调和使之平衡,答案似乎就在其中。”(发表于 2008/10/30 21:18)
(待续)

[]



作者: 洗却铅华 时间: 2003-9-23 23:54
当归当归同学认为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弄清楚这个“胜”的意思,用来表述五行生克时,应该不是胜负之胜的意思,但是又好象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所以说“五行生克,通者胜。通乃通关也”(发表于 2008/10/30 23:08)
hote同学说“也凑了热闹,胡诌一下。五行生克,顺者胜。顺,为顺应病势者也。”(发表于 2008/10/31 08:21)
vovi同学说“五行生克,时者胜。时者,势也,故五行生克,时者胜。” (发表于 2008/10/31 10:30)
Veiggie同学说“五行生克,用者胜。” (发表于 2008/10/31 11:25)
海上花同学说“五行生克,盛者胜。”(发表于 2008/10/31 12:11 )
hote同学再次回答“五行生克,胜者胜。感觉没有标准答案啊。” (发表于 2008/10/31 12:37)
秋雨求医同学说“‘和’者胜,能把过胜的相克转变成相互依存的方式,达到综合达到共处平衡,阴阳皆是不能过的,能居中,能平衡,那样才是适合的。”( 发表于 2008/10/31 13:10)
微笑的鱼同学赞同heixiong123同学的观点“此问题在这两天常常在脑子里冒出来。想的意思和你类似。感觉是一个平衡被破坏,要有一个新的平衡,中间就是五行力量的对比变化。所以最开始想的是‘五行生克,易(变化)者胜’,但是感觉双方力量都是在变化,并不能说是变化了就胜。如何达到平衡呢?是否是符合规律,合乎道者的就可以了?所以想到了‘五行生克,道者胜’。不知道有没有用“道”字,感觉不太好。今天和头说了一下自己的意思,她说了一句‘五行生克,和者胜’。她认为平衡到平衡,强强平衡、弱弱平衡、强弱平衡等等都可以。力量对比是‘和’出现,而并不是哪一方胜。听上去比较有道理。她对胜的理解并不是哪一方胜了。”(发表于 2008/10/31 17:02)
宁蒙同学是顿悟型的“突然看到一个合字,觉得五行生克还是合者胜.”(发表于 2008/10/31 21:32 )。
czyishi 同学喜欢猜测“我也猜一猜:五行生克,弱者胜” (发表于 2008/10/31 22:52 )
heixiong123同学与微笑的鱼同学又讨论起来了“调、和者胜我都想过,虽有道理可总觉欠缺点什么。调和五行平衡,多者克之,少者补之。想到此似有所悟。今天又思考了一天,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五行生克,用者胜。”(发表于 2008/10/31 22:58)
清泉子先生回复明蕙同学的帖子可以看作目前阶段的总结性发言了“比如用蒜水来泡脚治疗神经性或紧张性头痛的例子,当年我师父讲解时只说:蒜为辛,头痛多为肝风。多年后,我们弟子们才想通,从大的来讲是金克木。辛-金,风-东方-木。而又需结合阴阳来理解升降运行才能明白治病原理。这一类讨论是费神费时,是有空时的兴趣而己。实际上谁胜谁的问题,古书上讲的很明白。蒜水来泡脚治疗神经性或紧张性头痛也有同样问题,这就是所谓秘方的形成,许多人只知什么能治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治,而明白了且灵活运用生克之理,秘方也就不存在了。我师父说:人类理解运用阴阳五行是一个无穷接近的过程,谁都不能自以为己达。”
“五行生克, 者胜?”,综观同学们的回答,这个空格中填入的字有“勇、亢、升、生、实、过、通、顺、时、用、盛、胜、和、合、弱”,有两个同学都说到了“和者胜”,另有两个同学都提到了“用者胜”,不过这也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论,到底谁胜谁呢?清泉子先生说“古书上讲的很明白”,在没看到古书之前,就我目前的认知能力而言,我认为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字都有其道理,反映了同学们现阶段各自对五行生克的认识程度,相信过一段时间再来看这个问题,又会有新的理解,自学中医也会上一个台阶,正如清泉子先生所说“明白了且灵活运用生克之理,秘方也就不存在了。我师父说:人类理解运用阴阳五行是一个无穷接近的过程,谁都不能自以为己达”。石梁先生以此问题考察南华,也许正蕴涵了师父找徒弟的高明呢!

2008.11.7



作者: 完美的回忆 时间: 2003-10-8 06:50
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作者: shashawawa 时间: 2003-10-22 13:46
我也想谢谢在日本就医,介绍一下在日本的接触中西医的情况,外加和中国国内中西医的一些比较。但总觉着自己对中医认知肤浅,不敢轻易去动笔。。。



作者: 无人区 时间: 2003-11-5 20:42
QUOTE:原帖由 于 2008/11/13 19:30 发表
我也想谢谢在日本就医,介绍一下在日本的接触中西医的情况,外加和中国国内中西医的一些比较。但总觉着自己对中医认知肤浅,不敢轻易去动笔。。。
在这里见到"老同学",好亲切诶.多交流哦.
这个版面是初学教室,我想学到什么都拿来讨论讨论也没什么不妥,不要指望一步登天么



作者: 为尘说 时间: 2003-11-20 03:38
已经开课一个多月了、、、
遗憾
不知道下一期要什么时候了



作者: ATHENA01 时间: 2003-12-4 10:34
QUOTE:原帖由 于 2008/11/13 22:49 发表

在这里见到"老同学",好亲切诶.多交流哦.
这个版面是初学教室,我想学到什么都拿来讨论讨论也没什么不妥,不要指望一步登天么
试试吧。受当归同学的鼓励,那天也写写试试。tks



作者: geiji 时间: 2003-12-18 17:30
支持。等着看。。。



作者: yangjian8800 时间: 2004-1-2 00:26
悄悄告诉你,有很多混进来听课的



作者: bashpb 时间: 2004-1-16 07:22
嘻嘻
谢谢当归
继续写笔记哦
我要追着看的



作者: 45652099 时间: 2004-1-30 14:19
总共就三堂中基课,都是代课老师上的,中诊课终于由主讲老师来讲了,然而,到了时间,正角儿还是姗姗来迟,整整迟到15分钟啊!下课竟然还早了10分钟!
不过老师的课件还是挺好的,特别是里边有一些很珍贵的病例照片,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但也有同学不习惯这种多媒体教育模式,嫌老师讲得太快,来不及记笔记,说来好笑,这些内容书上都有的,老师不过是帮忙归纳了一下,哪里用得着都抄下来呢!再说我们的时间有限,哪里能象本科生那样慢慢听慢慢记呢!看来班上人员参差,确实众口难调。
这堂课下来,不再指望正规院校的老师能生动活泼地讲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方法了,也绝了想从老师那儿学到更多知识的念头,还是老老实实自己看书思悟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祖宗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这些老师还是专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呢,期望不要太高,多少还能学到些知识的。很多东西自己看书的时候,未必引起注意,但听老师讲课,可能会豁然开窍。譬如对风寒暑湿燥热六淫就从来没特别留意过,但在听课过程中,明白了那本来是正常的六气,只是发生异常变化时才称为“六淫”,六淫对人体的影响用中医传统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风性开泄,所以感受风邪会出汗,而寒性收引,所以感受寒邪的无汗,这使我突然意识到以前看《伤寒论》时,都要辨证有汗无汗中风伤寒的问题,原来这些是不用死记硬背的,了解了风、寒的特性,名称、症状、用药等就都迎刃而解了,这再次证明中医是逻辑性很强的,学数学的人学中医其实很适合。
其实老师即使照本宣科,有的地方点拨一下,我们也有意外收获,特别是代第二堂课的那个小姑娘,多少还联系了点实际(她说跟他们教研室的名医主任抄方的),譬如她说“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哮喘急性发作时,中医平喘效果比较好的有麻黄(5、6g,不能用多,多了会心跳快),还有全蝎(小孩3g,成人5、6g,最多不超过9g,不能长期用,但平喘效果很好),还有地龙,配合抗炎药:蜂房、黄芩,化痰药:葶苈子、半夏、苏子等。在缓解期,西医不给治疗的,而中医要补肺脾肾,长期服这些药,可以减少发作,蛤蚧研成粉末装胶囊,一天一粒,既补肺也补肾,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虫草”。还有如口腔溃疡,老师说“急性的是心火旺造成的,中医清心火,而慢性的、反复发作的,则是免疫系统有问题,中医用黄芪补气,效果很好,当然是要组方的”。她还介绍了一些小方法,如在讲脾的藏象时,她说“小孩流口水,如果没有生理、病理的问题,则是吞咽动作没学会,一般儿科医生都知道,让它吃棒棒糖,几天就好了,否则要补脾”,在讲肾的藏象时,她举例说“耳鸣要分实症和虚症,实症是指突然声音很大,掩住耳朵还有,这是肝胆之火造成的(从经络循行看),治法用‘龙胆泻肝汤’;虚症的声音比较小,静下来才会感觉到,这是肾虚引起的,要补肾精(肾开窍于耳),但效果一般”。还有我们都知道“冰糖炖生梨”可以止咳化痰,其实老师说“它是适用于有燥痰的,即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的。而对有痰的则不适用”(这是我不太喜欢的那个老师在第二次代课时讲的,感觉她第二次代课比第一次好多了)。
不管怎么说,老师给我们讲课,付出了劳动,我们听课有收获,总是要感恩老师的。
2008.11.12



作者: 3c090 时间: 2004-2-13 21:15
当归加油



作者: 风信子123456 时间: 2004-2-28 04:11
感谢支持,一定努力!



作者: 梦梅花语 时间: 2004-3-13 11:07
谢谢鼓励,继续发.



作者: 罂粟不浪漫 时间: 2004-3-27 18:03
望闻问切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病方法,《黄帝内经》上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可见四诊体现的诊断水平是不一样的,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学会“神功”了。
其实“神功”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平常我们会说人家脸色不好、有黑眼圈等等,这就是望诊,我们如果休息好了的话,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中医就说是“得神”,而睡眠不好,早上就会无精打采的,中医术语讲就是“少神、失神”,回光返照的称为“假神”。看脸色,我们一般也能看出黄疸(脸黄)、高血压(脸赤)等,而望舌则是所有看过中医的人都有体验的,不过,这次系统学习后,我对望诊的内容还是充实了不少。
如五脏在脸部的体现,老师画了额角为心区,下巴是肾区,左边脸是肝区,右边脸是肺区,鼻梁部是脾区,本来是觉得把五脏画在人脸上挺好玩的,但现在整理笔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五脏——五行——五方的对应关系,那就极好记忆了,唉,老师当时要是多说这一句的话,恐怕同学们也不会嚷嚷着来不及记笔记了。而五脏在眼睛、在舌头上也都有相对应的部位,如在眼睛部分,眼睑属脾、目眦的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仁属肾;在舌头部分,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全息理论研究,中医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学到五脏在脸部的这些反馈区域时,想起了儿子的左眼白睛上从小就有块青黑点,有时明显,有时也看不见,不是天生的,青色表示有寒邪,白睛为肺,难怪儿子从小就是呼吸系统容易出问题,严重怀疑是儿子小时候被医院青霉素打多了造成的。儿子平常脉洪大,舌尖很红,书上说法是心火亢盛,不过,我觉得对儿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正常的,有机会我得看看别的孩子是否也这样。
我自己的舌边有轻微齿痕,但舌体并不胖大,大概是略有脾虚。一般来说,齿痕舌主脾虚湿盛,但常与胖大舌并见。记得陈玉琴老师也谈到过齿痕舌问题,她还很重视看指甲、牙龈,我们书上对牙龈只简单讲了下牙龈红肿的问题,没讲指甲,但我发觉如陈老师所说,牙龈是饱满还是萎缩、指甲有没有月牙,都很能反映人体的血气水平。
在曙光医院的医生来我们单位开膏方时,我又学了一招,就是女生在月经来之前,舌苔会变红亮,经期舌苔也比正常的红,月经结束后恢复正常,这在望舌的时候也要参考的,想起了课堂上老师说经期的脉象是滑的,嗯,还得在自己身上多体会呢。
附:

老师在讲望头发时说“斑秃(即突然大片脱发),常为血虚受风所致,拿生姜不停地擦,直到感觉热为止,一般擦上几个月可以痊愈。”

2008.11.13



作者: 34163434 时间: 2004-4-11 00:59
当归同学真是太伟大了,记录的好仔细,跟着你学习,太谢谢了.辛苦了.



作者: 瀧宫彡仔 时间: 2004-4-25 07:55
对陈玉琴老师的月牙理论一直不敢苟同,我两只手月牙按陈玉琴老师之理论,应该是气血充足才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凡一般人得的病感觉我都有,比如痛经到晕倒,胃病估计脾虚也很严重,心跳过缓风湿等等。
暂时存疑吧



作者: 黄河联谊会 时间: 2004-5-9 14:51
QUOTE:原帖由 于 2008/11/15 20:43 发表
对陈玉琴老师的月牙理论一直不敢苟同,我两只手月牙按陈玉琴老师之理论,应该是气血充足才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凡一般人得的病感觉我都有,比如痛经到晕倒,胃病估计脾虚也很严重,心跳过缓风湿等等。
暂时存疑吧

陈玉琴老师在问答录里说过:"小月亮是有好还是没有好是不能简单的作为判断的依据的。人体没有细菌的人是不存在的,当人体有能力与细菌搏斗时,人体大小肠的气就盛,手的指甲就可以看到月芽,当人体没有能力与细菌搏斗时,处于共处状态或失控状态都没有月芽,当人体全面战胜细菌时,月芽也会逐步缩小直到消失,很多人没有月芽,当孩子在生长发育时,所有的能量为第一线服务,没有精力来处理细菌问题,工作了为事业奋斗,人体的收入与支出大部分处于负的状态,当然也很难有力量去与细菌搏斗.单凭这还很难说明这个人就是不健康.有的人虽然有月芽,但并非是身体有能力去处理细菌,而是肝气太盛是一种木克土的现象,这种人虽然有月芽,身体的健康状态还不如没有月芽的人",供参考.祝身体强壮起来!

[]



作者: aswqaa 时间: 2004-5-23 21:48
有的人虽然有月芽,但并非是身体有能力去处理细菌,而是肝气太盛是一种木克土的现象



作者: 红尘 时间: 2004-6-7 04:44
QUOTE:原帖由 于 2008/11/16 19:27 发表

陈玉琴老师在问答录里说过:"小月亮是有好还是没有好是不能简单的作为判断的依据的。人体没有细菌的人是不存在的,当人体有能力与细菌搏斗时,人体大小肠的气就盛,手的指甲就可以看到月芽,当人体没有 ...
木克土会有什么后果呢?从小我就是脾气极大的,一点点不如意甚至很融洽的时候我都能大发无名之火,不分场合控制不住也根本不加控制。后来信了基督,又遇到了中医,基本上没有大为光火的时候了。但从小到30岁那段时期的暴躁,相信是对我的健康有一定影响的。



作者: 一点点的 时间: 2004-6-21 11:40
中医讲的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想起了LG老家的方言里把“闻闻味道”说成 “听一听”,很好玩的。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是在夏天,他妈妈端着一盆菜说“听听味道”,完全把我搞懵了,现在想来莫非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地方的中医氛围很浓?
我们天天听到声音,也有一些常识,譬如有的人声音洪亮,我们说他说话中气足,有的人说话声音低微,就觉得中气弱一些,这在老年人身上反映尤为明显。从我自己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失音。大概5年前吧,夏天单位组织篮球赛,天天训练比赛,大汗淋漓,比赛结束后,工作又很忙,常常加班加点,身体透支太多,真正是秋后算账了。似乎是一点点感冒引起的,逐渐感觉人整个是虚飘的,脚踏在地上就象踩在棉花上,都是软的,在家里连坐着看电视的劲都没有,只能卧床,迷迷糊糊地醒醒睡睡,饭菜都难以下咽,话也说不出来,每发一个声音,都要费好大劲,而发出的声音还很小,去医院看看,医生说没有问题,只有发烧了才会输液,但我并没有发烧,可是吃不下东西还是不行啊,只好请他们帮忙输点葡萄糖,从家里到单位医院不足200米,我却眼看着这点距离,就是走不到,脚下寸步难移,后来输液3天后,才慢慢有劲,可以吃点东西,话也说得出来了,好象又活了过来。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一次,当时也叫医生帮忙输点葡萄糖,医生还笑话我,这点葡萄糖,吃一个馒头就有了,她哪里知道我是一口馒头都咽不下呢!第一次发作时也就刚过30岁吧,很奇怪,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后来咨询过多个医生,都说不出所以然。现在自学了中医,特别是上了这个培训班后,有点想明白了。书上说:失音,精气内伤,肺肾阴虚,以致于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结合“藏象”中学到的“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少气或气微,形体动态一般无异常改变的是肺肾气虚”,我当年的症状和病因其实用中医的观点是很容易解释清楚的。
在听声音上还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子喑”,即妊娠末期出现的声音嘶哑,以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告诉人家分娩后自己会好的,不要急着去看医生,免得检查这检查那的,没病也整出个病来。
在闻诊的嗅气味上,我们其实也都有一些生活积累,譬如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处女之香”,年纪大了会有“老人臭”等等,不过,我觉得嗅口气和排泄物的气味比较实用,如口气问题是现代人很关心的,可以据此判别是有胃热呢还是有宿食,或者是有溃疡等等,找到病因后,及时解决问题。
问诊主要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来龙去脉,我觉得清代陈念祖在《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中总结的《十问歌》很好:“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其实,医生在诊病时要向病人问诊,我们自己偶尔有些不舒服时,也可以这样问自己,问来问去,把前因后果问清楚了,很多时候可能未必都要去医院的,“求医不如求己”么!譬如觉得感冒了,先看看怕不怕冷,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出汗,如果特别怕冷(恶寒),没怎么发热,或者不发热,也没汗,那就是受寒了,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个时候可能只要连续喝热的淡盐水,出一点汗(微汗)就好了,如果自己不注意,没有一开始就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即使感冒也会拖成大病的,至少也会难受好几天。再如常见的头痛,要问问痛在什么部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弄清楚头痛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经络来治疗了。
闻诊、问诊,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在自我保健中很有用,也很好用的。

2008.11.14



作者: 风浅漠寒 时间: 2004-7-5 18:36
当归当归同学进步很快呀,羡慕



作者: 白髮戴花 时间: 2004-7-20 01:32
以前在文艺作品中经常看到老中医把脉很神奇,他把三指往患者手腕上一扣,就能清清楚楚地说出患者哪里不舒服,有些什么症状,有的甚至还能把以前是否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现在身上哪里长个疙瘩,或者是否怀孕等都指出来。同样感知这种搏动,我们只能大概知道心跳的快慢,而中医就能说出很多道道来,所以,中医给人的感觉很玄妙,我们普通人去看中医时,也最愿意先不吭声,让医生把脉,如果他(她)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则相信他(她)是有能耐的,乐意让其诊治,否则,心里就会犯嘀咕,对医生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
感觉会把脉是很了不起的,而这个把脉又岂是说学就能学会的。书上写得很清楚,“手指轻按即可触得,重按反而减弱”的是“浮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可触得搏动”的是“沉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的是“滑脉”,“脉管张力增加,如按琴弦”的是“弦脉”,“脉势紧急有力,如按拉紧的绳索”的是“紧脉”……,脉象很多,但似乎只有“浮脉”和“沉脉”好辨识一些,“如按琴弦”、“如按滚珠”,那都是些什么感觉呢?即使拿了琴弦和滚珠来体会,恐怕也难以对应到脉象上,何况感觉脉象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通过脉象来诊病,不摸上成百上千只手,哪里能凭脉诊断呢!
而《内经》上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可见在中医四诊中,其实切脉还只是微末之技,抬头看一眼病人就能知道他(她)的身体情况,那才牛呢,即使做不到这点,与病人聊聊天,问答几句,也能把他(她)的情况说个八九不离十,同样不错啊,又让人佩服,又不用与病人身体接触,要学就得学这种本事,何况我们这些自学者,本来就无所求,学不到最高本事,何必花这么多时间精力,还不如不学呢,所以,在我的自学计划中,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切脉。
真正结合实际自学时,发现如果没有多年经验积累,没有对色泽的极度敏感,特别是没有高人点拨,那“望而知之”谈何容易!我们随便往大街上一站,观察过往行人,大多数人的脸色都是差不多的,少数很苍白或者很红或者很黑,大概能得出的结论不过是有的人可能血压高,有的人可能脾胃虚,而无法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事实上,在没有遇到明师(未必是名师)之前,作为打基础的功课,还是四诊合参为好,不要指望一步登天,慢慢实践慢慢学习,总归会有长进的。
道理想通了,就要脚踏实地去做,正好培训班老师也讲到了切脉,老师讲的并不比书上多 ,只有实践是硬道理,于是,随时随地寻找“小白鼠”。
自己当然是头号“小白鼠”了,这个脉是天天要摸上好几遍的,发现早中晚的脉象都不相同,卧床休息的脉象最好,经常半夜醒来还会把LG的手抓来摸一摸脉。儿子周末回来,也会多次摸摸他的脉,一比较,吓一跳,儿子的脉象竟是那样有力,到底是血气方刚啊!
其实摸脉还是很好玩的,有个同事年近50,每周游泳2次,想当然地以为她的心肺功能一定很好的,可是,一摸脉,发现她的心脉沉细,有点奇怪,结果她说自己心脏功能是不大好,前年还专门去医院看过,不过医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又摸了个女孩的脉,她结婚没多久,老公在外地,平常脸色苍白,手凉,她的脉象是肾脉细弱,也奇怪小姑娘的肾脉怎么跟我们的差不多呢,后来听她说她家的人好象都有肾虚亏的症状,她妈妈不只是肾不好,还不吃所有的豆类食品;连着蒙了两个,她们都很好奇,就给我找了个“优质标本”——恋爱中的男生、运动员,奇怪的是他的右手脉很有力很清爽,跟我儿子的脉象类似,而左手脉竟然有点拖泥带水,呵呵,一脸迷茫……
真要学脉诊,《濒湖脉学》是一定要看的,不过这是后话了。先摸摸玩玩,多体验,多感悟,只把摸脉当游戏玩,也很有意思的。
2008.11.12



作者: 3c090 时间: 2004-8-3 08:28
真羡慕你啊



作者: 怕老鼠的猫 时间: 2004-8-17 15:24
又见"奇才班"老同学,很高兴,祝强强越来越强壮.



作者: 4113331 时间: 2004-8-31 22:20
当归的悟性很好的,,学习了



作者: 286707498 时间: 2004-9-15 05:16
感谢谬赞,也是"奇才班"同学啊,欢迎欢迎



作者: 土豆 时间: 2004-9-29 12:13
太好了,虽然心中对中医十分向往,只是苦于不知从何学起,看了“当归”楼主的《自学中医手记》很受鼓舞,也很受启发,都让人有点跃跃欲试了。关注当归,祝您成功!



作者: yueliang 时间: 2004-10-13 19:09
老师说中医大学的本科生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诊法和辨证的课时是一样的,都要100多学时,而我们只有4次课,毛时间12学时,老师已经用三次半课时讲诊断,留给“辨证”的只有半堂课,不到一个半小时!老师就简单介绍一下八纲辨证,其他的择其一二提一提,讲与不讲并无区别。
也许是读过《伤寒论》的缘故吧,我对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极感兴趣,而在看气血津液阴阳辨证、脏腑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时,找不到兴奋点,想来还不到时候,先不学也罢。
在自学“辨证”的过程中,再次强烈感到中医的逻辑性很强,培根说过“数学使人严谨”,我觉得经过数学专业训练过的逻辑脑袋在学中医辨证时可以发挥极好的作用。
所谓八纲辨证就是根据疾病症状,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譬如恶寒发热同时并见的是表证,而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是里证,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所以区分表证和里证的关键点就是寒热和脉象。寒证、热症也是很好鉴别的,形容寒性的词就是寒证,如冷、淡、稀、润、静,临床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踡卧、面色huang(白光,左右结构字,打不出来)白、分泌物及排泄物清稀、舌苔白滑等症状,而形容热性的词就是热证,如热、赤、稠、干、动,临床表现为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等,所以,表寒证的辨证依据就是表证兼寒证了,如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表热证的辨证依据就是发热重、恶寒轻、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同样地,凡是虚弱的就是虚证,如形体虚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脉象虚弱无力等,而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脉实有力就是实证了,这里要注意,同样是痛,虚证一般痛处喜按,而实证一般痛处拒按。把虚的、里的、寒的症状并到一起就是阴证,其他三个并到一起就是阳证。只要把这八个字的特点记住,其实也就是这八个字的本身含义弄明白,那么不管如何组合,把相应的辨证要点组合起来就行了,这些辨证依据是可以表格式展示的。
六经辨证也是很简单的,只要把人体十二正经的名称、循行走向等记住就没问题了。如外感最先表现的是太阳病,与足太阳膀胱经有关,太阳主表,经证反映的是表证,如脉浮,再根据风寒的不同特性,判别中风伤寒,如汗出、脉缓为中风,无汗、脉紧为伤寒,把以前学过的直接套上来就行了,因为足太阳经属膀胱,所以,腑证就体现为与膀胱有关的问题。手足阳明经是关于肠胃的,当然症状都与肠胃有关了,所谓“阳明无寒病”,阳明病是里实热证,把前面里实热的特点套上来,就是身大热、出大汗、口大渴、大便秘结、脉洪大等。而手足少阳经的位置就在表里间,所以,少阳病主半表半里,最典型的就是寒热往来,足少阳是胆经,所以,与肝胆有关的症状也会出现,如脉弦、胸胁苦满等。类似方法,可以分析三阴病。
六经辨证里还有个传变规律也是要掌握的,循经、越经、表里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笔记记到这里,看起来好象辨证一点都不难,只要有理有据,推导符合逻辑就行,但实际上我相信遇到的病患多数都有夹证,不是这样能一二三说清楚的,只有经过临床实践,再反复消化书本内容,才能逐渐掌握辨证技能(姑且把这看作一种技能),所以,这份笔记只反映目前的认知能力,以后一定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不过,作为自我保健,想做“治未病”的“上工”,这些知识也是先可以在自己身上试试的。

2008.11.14

后记:这一段写完后一直没有信心发出来,感觉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而且,说实在的也还不会辨证,可是,仔细想想, 作为笔记,这一块也不能缺了,所以,还是很不好意思地发了.



作者: 红尘独行 时间: 2004-10-28 02:05
谢谢关注,一起学习啊



作者: 鹌鹑蛋 时间: 2004-11-11 09:01
有生以来第一次给自己艾灸,很舒服,还把地板烫出两个黑点,留下极好纪念.



作者: 绿柠檬茶 时间: 2004-11-25 15:57
QUOTE:原帖由 于 2008/11/23 23:05 发表
有生以来第一次给自己艾灸,很舒服,还把地板烫出两个黑点,留下极好纪念.
我夏天拔罐留下的印,到现在还是能看出来。



作者: 麻原 时间: 2004-12-9 22:53
当归啊,,谢谢你的笔记,,,,不过你说说象我们这样没有临床的机会,能学会给自己看病吗,,学的有点郁闷了,,,有点着急



作者: 凝雨冰澜 时间: 2004-12-24 05:49
慢慢来,先自己养生保健总归可以吧,能帮家人同事朋友解决一些小问题也是好的,自己先准备好了,一旦机缘到就能有作为,如果命不好,一辈子遇不到明师,只当自己学着练练脑也是好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再说呢,学中医的时候有乐趣,也算是享受生活么,我们一起努力吧,之所以把笔记贴上来,也是想督促自己不要懈怠了,自学困难多多啊!



作者: asd3 时间: 2005-1-7 12:45
对,你说的有道理,,一定要坚持



作者: 小妖淼淼 时间: 2005-1-21 19:42
有同学对讲中诊的老师极为不满,多次向培训部打电话反映情况,管这事的老师说以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些问题,并向同学保证后面的老师一定讲得很好,于是,我们对新老师又充满期待。
这位讲经络腧穴的老师是中医药大学气功研究所的,果然不负众望,上课很有条理,详略得当,还时不时插一句“我在德国的时候……”,看来是见过世面的。
我对14正经比较熟悉,包括名称和走向等都很清楚,所以,觉得老师前两次课讲得慢了点,不过同学们反映还好,特别是老师把当年从他的老师那儿学来的12经络流注次序的谐音口诀教给大家“肺大胃比(脾)心小,光(胱)剩(肾)包三单(胆)干(肝)”,极大地方便了大家记忆,还有一些穴位的定位方法,如乳头平第4肋间隙,肩胛骨下缘平第7胸椎,髂脊最高点平第4腰椎等,都是很好用的。每条经络讲完后,老师都会给时间让大家在自己身上找一找,找不到的可以请老师帮忙,这个效果很好。
不过,我觉得如果老师上课带个模型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可能会讲得更生动、效果更好,现在网上关于经络走向和穴位的动画都有很多,实在是应该引入课堂的。
老师上课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在真人身上找穴位,第一次说要找个同学在讲台上展示时,有个美女同学特别积极,但老师在美女当前,退避三舍,一再说还从来没遇到过女生这么主动的,最后还是选了位自告奋勇的帅哥当人体模特了。这位帅哥是肌肉男,超级适合这个角色,在十几度的室温下,能够打赤膊让老师指穴位。因为肌肉发达,很多穴位特别好找,尤其是肩髃、肩髎等,最搞笑的是老师指了穴位后,有几位小姐、阿姨都很积极地到他身上点一下、戳一下,美其名曰“感觉一下”,所以每次下课前都是最可乐的。
衷心感谢这位帅哥模特!
2008.11.22



作者: 萧雨 时间: 2005-2-5 02:38
太pf美女同学啦,也真够勇于献身的



作者: 357017 时间: 2005-2-19 09:34
QUOTE:比如用蒜水来泡脚治疗神经性或紧张性头痛的例子,当年我师父讲解时只说:蒜为辛,头痛多为肝风。多年后,我们弟子们才想通,从大的来讲是金克木。
个人感觉:
疏风,或者疏肝
头痛多为肝风(不疏所致)。木性条达,郁则生风。辛性发散,助木疏达

QUOTE:这堂课下来,不再指望正规院校的老师能生动活泼地讲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方法了,也绝了想从老师那儿学到更多知识的念头,还是老老实实自己看书思悟吧。
[]



作者: bbbgzh 时间: 2005-3-5 16:30
真羡慕你啊,跟你慢慢学习,机会成熟的时候再学。



作者: 景落 时间: 2005-3-19 23:26
早在上解剖课时,余老师就向大家推销过一些书籍、光碟及针灸用具,据说不为他个人,而是为科室做事,想着到药店去买也麻烦,我就在他那儿买了一个“针灸经穴奇穴人体模型”、一个艾灸盒和一套针灸用具,艾灸盒是红木的,120元,一般夹板的只要25元,我想买个好的作为正式自学中医的纪念,以后当作“传家宝”也不错啊!
昨晚上课时,同桌买了两盒艾条,好奇心起,就从她那儿分了一盒。其实,刺灸要到下周才学到,可是今天儿子返校了,老公也出差了,机会难得,我就迫不及待要在自己身上实施有生以来第一灸了。盼着这一灸啊,一个中午都没休息好,梦里梦外全在灸。
把艾条捧在手里,那个激动啊!其实是一下就点燃了,可是惟恐燃得不好,还是点了很久,把燃着的艾条插入艾灸盒,把盒子搁到了小腿上。
我的小腿踝上一段外侧有点问题,摸上去木木的,好象没什么感觉,大概这就叫“痹病”吧,有时有的点还会有刺痛,睡觉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抽动。一直以为是多年前单盘打坐造成的,可是问了这班上的一个和尚同学,他说打坐不会造成这种问题,那么,也可能是以前啤酒瓶炸到腿上造成的气血不通吧,不管它了,反正刺痛就是有瘀血,木木的感觉应该是气滞了,艾灸总归是好的,就灸阿是穴,大概依次在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的位置,还灸了脚背,都是只灸5"10分钟吧,很烫很舒服。清艾条烟雾缭绕,人也跟着恍兮惚兮,慢慢地,小腿连着脚背那一段好象松开了。然后又灸了双腿三阴交,灸得忘乎所以,艾条竟然从盒子里掉了出来,意犹未尽,没注意艾条头上是很烫的火条呢,地板上留下了好几个黑点,是第一次艾灸的极好纪念!
200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