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上确分层次:《懂得生命》导读(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1:27:06

说真的,总是能够对事情提出原则的简介、深刻的洞察力或是独特想法的人是非常少见的。但就是有一些特别的人,能够把各种观点连接起来,用崭新且实际的方法看待世界,并且清楚地把这些概念和他人分享、交流。
人被视为是非常顽固的动物,执着于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所以,不管我们是否能达到目的,我们都很难用开放的态度看待自己及他人的新观点,也甚少对其他的存在现实感兴趣。能够开展潜能,觉察并认知自我,同时拥抱心的可能性,是需要扎实深圳身后的洞察力与经验才办得到的。也因此,协助他人对自己和世界产生新觉察的人,他们的想法不仅能够让其他人感兴趣和对其好奇,他们同时也用如此独特的见识鼓励人们改变对应世界的方式,挑战人们的想法和行为,用崭新并富挑战性的方式去唤醒人的坚定心智、勇气和正值。嗯,我之前说这样的人十分罕见,所以当我们有幸能遇见、深圳能够与他们长期共处时,的确是很棒的机会。
黄焕祥与麦基卓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整合许多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了心理学、哲学、关系和无数其他主题,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实际生活的人际关系试验,提出许多深刻有力的论述。他们的所作所为iedou展现在他们的教学和作品中——本书就是他们的慈悲心和洞察力的成品。
我从咨商硕士班毕业时初次接触这些概念,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身而为“人”的意义,了解自己与他人,和他人一起分享亲密的滋味。而今我惊讶的是,原来这些人同我一样,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自己。
黄焕祥与麦基卓总是一派休闲,他们脸上的笑容和敞开的心让你完全卸下心防。虽然两人名声卓著,但他们和所谓的宗师,大师或任何现成的标签都不一样,他们呈现的是诚实,开放与无伪装,而那让你非常信任他们。
他们谦逊、充满智慧、富幽默感、有慈悲心,对我们都有的缺点以人性化的观点包容。
这两个“普通人”毫不费力的教学、与人分享、帮助他人探索自我,用无数的方法与人连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当我本着对任何新事物都保持多疑的态度检视这两个人时,发现他们是真的在生活中实践其所宣扬的理念。有时他们的正值感强烈到他们没有道理会不理解、并且实际上无法达成自己的建议和承诺;而给予诚信正值,他们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不完美,也展现出生而为人神经质的部分,他们从来不声称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人不仅仅是探索、实验、阅读、研究、经验和挑战身边的一切以求成长,身为科学家和学者的他们,还不断透过写作,整合和组织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透过教学的经验和对知识的认知,领悟到沟通在不同层面的重要性。
他们把所有的理念和兴奋都写了下来与人分享,这也是他们热情的一面。
如果有任何跟了解自己,或对他们两人关系的终极目标有助益、有关联的主题,他们会特别兴奋和感兴趣,而且一定会搞得清清楚楚。他们永远是满腔热情地和那些愿意聆听、有好奇心的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新领域,没有一刻消减,不管是一同开会的人,成长团体的成员,还是吃早餐时碰到的学生或朋友。当他们渐渐将想法整合起来,就诞生了这本书(以及其他几本非常有价值的出版品)。
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跟每个人都有关吗?很重要吗?有没有深度?实不实用?会不会很难懂?有不有趣?嗯,以上皆是。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如何真实的做自己,启动自己的生命能量,同时“找到自己的心”(这是我喜欢的说法)。
好好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让自己用独特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全然的参与生活、不退怯、不迟疑;自己能够顺着自身的潜能而不是听从他人的话——不管他们是父母、风格独具的大师、专家学者、社会的整体文化,甚至一路走来遇见的任何书籍或是课程都会和自我冲突,将我们带偏离了自己的道路——包括这本书!
两位作者即是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变得无足轻重,鼓励每个人发展出自己的力量和个体性,如此自然能减少对其他事物的依赖——包括对他们两人或他们所带领的课程。他们愿意去挑战每一个人,使其能开展自己的双翼,离开过去的巢穴,放下需求和不安全感,带着信念朝向世界自由飞翔。
正因如此,黄焕祥与麦基卓所有的原始教学与写作,与坊间大部分的课程或书籍都不一样,他们不是基于市场市场需求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与他们非常重视的诚信正直格格不入。他们的成功主要源自于他们的许多学生运用了这些新的发现、新的力量和勇气,在人生道路上击出亮丽的成绩。
至于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本书,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呢?
我的建议是,首先,这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一口气看完的书。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思考及觉察,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和每一章都值得你品味、默想、思量、消化,完全吸收之后才能够沉淀与整合,然后在挪出空间品尝下一小段“佳肴”;就像精致的开胃菜一样,每一个部分都有其优点与应该欣赏的地方,千万不要因为匆忙或是想看到什么结果而草草了事,因为不会有什么结局或者终极的答案。只有愿意花时间细细经验的读者会在其中得到远远不绝的收获。
慢慢阅读这本书,你可以随时停下来,也可以翻到哪里就从哪里读气。你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做笔记,或者整理出一本你自己的洞见与问题集,最好是像记日记一般,而且要经常读它。你也可以和其他同样对世界、对自身有所好奇的人——不管是配偶、朋友、读书伙伴、心理咨询师——讨论你的想法。
这本书的精髓就是,当你学会用慈悲心接纳自己之时,也请接受这一点:这里头没有对生命的标准答案,没有“手册”可遵循,只有在我们的觉知更扩展之时,产生出更多的疑问与可能。并知晓所谓的成长,“找到自己的心”,也就是拥抱这一切,而这也就是黄焕祥与麦基卓所教导的。他们建议我们试试看这条道路(他们自己也已经走过),因为他们相信,如果获得更充实、有跟过经历、更能够做你自己,生命就会更有收获。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不可或缺,人人都必备的参考书,不管是在个人或专业方面都在给我无比的欣慰与挑战,永远鞭策我做一个“更好的人”继续成长,继续活着,继续拥有更有活力的生命!
《导读者》简介:
钱伯陞(Alfred Chambers)
在加拿大做过高尔夫球场工人,在巴西做过帆船船员;到埃及当水肺潜水教练,去温哥华的大学教书,在澳洲从事心理治疗工作。
1984年完成咨询心理学的硕士学位之后,他发现黄焕祥与麦基卓的理念再适合自己不过了,因此便在海文学院展开自我探索及专业训练。经过了一连串生命的起伏变化,钱伯陞现在与台湾妻子定居于台北(有时一起工作),并定期回海文学院带课程、在亚洲各地举办个人及专业成长的课程。 

以下为台译版原书内容(续-每章节引导思考问题):

【第一部】过程

第一章 寓言故事

想一想:

1、你在读这篇寓言时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2、你曾经有过跟另外一个人连接的感觉吗?是什么状态、什么年纪的事?

3、当发现自己跟他人之间有着一道鸿沟想要去跨越时,你最长使用的是哪些桥梁(手段或方法)?

4、你在什么情形下很容易成为一个“受害者”?

第二章 在车站等候

想一想:

1、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与态度在等车呢?

2、描述一下自己曾在或正在一个什么样的车站等车?

3、你曾经检视过跟你一起在车站等车的,或是跟你搭同一班车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吗?

4、当有列车通过时,你会立刻上车或是犹豫不定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章 沟通模式

想一想:

1、你在面对事情时,什么样的状态下最容易只是快速的即时反应,而没有先检视自己的内在世界,明白自己当下的背景情境之后再作回应?

2、你是如何与人沟通的?当你与人讨论而对方持不同意见时,你会怎么做?

3、练习一下找出自己的感受,试着分辨出感受和解释的不同。

4、你会常常卡在选择与决定之间不知所措,或是行动之后又不断自责后悔?什么时候或什么状况最容易发生?

5、试着找一个人,用书中所列的沟通模式和对方彼此练习。

第四章 构成主义

想一想:

1、以构成主义的观点来说,符号如何解释了世界?

2、请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述说“多重智能”的形式。

3、为什么构成主义影响的日渐扩大,会被看做是对社会秩序的威胁?

第五章 理想我-努力追求完美

想一想:

1、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塑造完美与理想我的过程?

2、如何牺牲真实我而去努力追求理想我,讨好他人?

3、分享自我批判(自恨)时心中的感受?

4、在面对无法达成理想我时,是如何逃避压力?

5、分享生活中疼惜自我与真实我连接时的具体方式?

第六章 界限

想一想:

1、你认为界限是什么?你是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界限?

2、试着写下生命(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你认为要怎样做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当下正在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自由近乎而不致僵化的卡在某些角色里?

3、你生命中和界限接触的经验是什么?是前后一致还是前后矛盾或双重标准?

4、在面对世界时,什么时候你是用“我—界限”,什么时候是用“我—墙”做接触?

第七章 成就或是掌握

想一想:

1、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也最想完成的事有哪些?

2、父母对你的期待是不是还在鞭策着你,其中又有哪些并不是你想做的?你能厘清并重新调整吗?

3、你会做哪些事是别人不注意或不认同但仍乐在其中的?

4、你所做的事源于自己的爱好,还是为了别人的认同?

第八章 自我评价

想一想:

1、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哪些事会让你产生喜悦或满足感?这些感受源于自于哪里?

2、你会为了什么样的事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不够好?为什么?

3、别人给你的正负面评价有哪些是出乎你意料之外的?

4、当压力、焦虑或沮丧出现时,这些感受的源头跟自我评价的关系如何?

第九章 理所当然的态度

想一想:

1、现今的社会中,你看到什么样的人是带着理所当然的态度,通常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作为?

2、你周遭的生活环境中,哪些人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无视他人存在的人?

3、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抚养你长大的人提供了什么样的界限环境成长?你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父母?

4、你认为除了过敏和癌症之外,还有哪些疾病和界限有关?

第十章 力量与权力

想一想:

1、再回头看看力量与权力的列表,你直觉的想法是什么?会用好坏对错的二分法去分别吗?

2、你了解什么是根本焦虑吗?是否经验过?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你认为自己发展出了什么样的气质与态度来防止陷入这种无助的焦虑?

3、你有无这样的时刻:事情虽然已经不在你的控制之下了,但是内心却有一份“定”的状态?回想一下那是什么样的情形?

4、回想一下,你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力量或是权力的哪一端?是完全讲话在一边?还是自由游走?可以做哪些不一样的尝试呢?

第十一章 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

想一想:

1、你的观念是否常常与别人不同?你会多加思索彼此不同想法的根源吗?

2、你害怕表达愤怒吗?能够在别人同意的状况下分享并释放愤怒吗?

3、在本章所讨论的观念中,有哪些是你觉得难以区别、不清楚或不重要的?为什么?

4、你害怕独处吗?在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态度面对生命?

【第二部】根源

第十二章 焦虑-朋友还是敌人

想一想:

1、如何透过生命的挑战寻找到个人的意义与生存意志?

2、是否有意识到自己用什么方式来对抗焦虑?

3、分享自己是否曾经有过“崇拜上师”的经验?

4、在哪些方面有非常坚持的道德感来对抗自己的焦虑?

5、曾经有过失去哪个“角色”的失落感经验?

第十三章 定位

想一想:

1、回溯一下自己生命的初期,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给自己定了什么样的位?

2、你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码头上,还有着多少未曾开解的结?

3、你曾经耽溺在过去的某种创伤或不舒服的经验中,而让自己的世界变小了吗?你在害怕什么呢?

4、当你处在焦虑中时,你通常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的?

第十四章 黑洞内在的深渊

想一想:

1、你目前生命中最难放下的是什么?

2、想一想,在关系里你是如何“控制”对方?是“关心”还是“照顾”?

3、生命的魔力(包括创造力与想像力),好像与黑洞有关,你又是怎样去运用这样的魔力呢?

4、你所认为的“假我”有哪些?你现在感觉到的“真实我”又是哪些?

第十五章 物化

想一想:

1、请分享对别人或自己贴标签的经验与感受。

2、请分享被别人物化或去物化别人的经验。

3、如何平衡生活中必须扮演的角色与真实我?

4、请分享亲密与真是对话的困难与经验。

第十六章 架桥于鸿沟之上

想一想:

1、请分享在长大的过程中与照顾者(父母)分离成为独立个体的经验。

2、请分享用道德、宗教、文化的法典来规范自己与他人、解决内心的焦虑、建立安全感的经验。

3、请分享自己的投射。

4、请分享自己生命中从依赖到自我负责的经验。

第十七章 道德

想一想:

1、你在看待事情的时候,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其规范尺度为何?

2、回想一下自己为了追求理想我的“正确道德感”而放弃真实我的往事,此刻的感受如何?

3、你能分辨个人伦理与道德的差异吗?请举自己的例子,说明你同意或不同意这两个观点。

4、为什么作者会说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只有自己的意见才是“真理”时,就会被解读成是“无比的傲慢”?

【第三部】感受

第十八章 罪恶感与羞愧感

想一想:

1、你最容易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产生罪恶感?什么时候产生羞愧感?

2、通常你在什么状况之下会利用罪恶感达到目的,控制他人?

3、在你的成长环境、童年经验中,曾经有谁会利用罪恶感来控制你?现在还有吗?

4、你自己“内在的法官”最常和你说什么?

第十九章 忧虑

想一想:

1、在你个人生命起落的历程中,可曾经经验过内在深层的悲伤感受?你又是如何走过来的?

2、你曾经跟忧郁症相遇过吗?请从生理上、情绪上、精神上、行为上……等各方面描述你所见识的“忧虑症”的真貌。

3、关于自杀这个严肃的议题,请谈谈你的个人体验和思考观点。

4、如果有机会遇到深受忧郁症之苦的朋友,你会如何看待、帮助他?

第二十章 愤怒

想一想

1、请你分享对愤怒的看法、感受与经验。

2、请问你是否能区别愤怒与暴力的不同?

3、你是否允许自己表达愤怒?若无法直接表达愤怒,都用什么方式来取代愤怒,都用什么方式来取代愤怒?

4、请你探讨愤怒背后的真实感受与未满足的渴望为何。

【第四部】人际关系

第二十一章 关系的发展阶段

想一想

1、回想自己的各种关系,你最容易卡在哪一个阶段,为什么?

2、你自己在浪漫期中最刺激的是什么?

3、你避免权力争夺的方法是什么?

4、你自己的关系模式是什么?哪一个关系是有机会历经所有阶段得以循环延续的?

第二十二章 亲密关系

想一想

1、在亲密关系里,你常常害怕被对方拒绝的状况是哪些/

2、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是否拥有各自的自由空间?

3、认真回想一下自己在关系里是“亲密状态”还是“亲密关系”?有什么证据?

4、想想在关系里自己是如何与对方分享脆弱?

第二十三章 爱的发展阶段

想一想

1、用自己的方式描述爱是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爱意?

3、通常在什么状况之下,你会认为其他人是“爱”你的?

4、人生经验中,是否曾经有被“以爱为名”而行控制之实的经验?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十四章 性欲

想一想

1、你在关系里有哪些投射?

2、你觉得性兴奋跟亲密是互斥的吗?

3、在性欲的不同面向里,想想自己比较重视哪一种性欲?

4、是否曾有跟伴侣共同分享独特的性经验历程?

5、当性欲减退时,是否会担心对方或自己?会有些什么样的担心?

【第五部】健康、疾病与疗愈

第二十五章 个人对疾病与健康的责任

想一想:

1、深呼吸并感觉一下身体的状态,你的身体曾经用某些病痛的形式向你传达讯息吗?

2、你的身体、灵性或情绪有任何一层面的固着吗?是哪些特定的模式?

3、在周遭的关系中,有没有让你愿意呈现真实而脆弱的状态而愿意与人对谈的时候?这种频率有多高?

第二十六章 同理心、共鸣与能量

想一想:

1、你曾经在什么状况下经验到充沛而源源不绝的能量?

2、你在什么状态下会觉得能量耗尽?为什么?

3、你认为宇宙中的能量是否与你相同?你是如何与宇宙的能量相连接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医学与东方医学——冲突还是合作?

想一想:

1、对于医疗体系的信任度,你比较偏向中医或西医?为什么?

2、在许多东西方医学理念不同的观点当中,可以让你认同的有哪些?为什么?

3、你认为东方医学或西方医学在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第二十八章 移情

想一想:

1、在生活中,你是如何注意到移情的产生?

2、如何利用正向或负向的移情作用在生命中产生益处?

3、要如何才能确保移情不会对生活造成困扰?

4、想想自己是如何利用移情来控制人?

第二十九章 改变时可能的吗?

想一想:

1、你曾经试图想改变自己吗?为什么?

2、请分享自己不接纳当下的生命,而相信明天的自己会更好的经验?

3、你曾经参与成长课程是抱着要被修理好的态度吗?

4、请分享透过了解与接纳自我后,进而转化自我的经验与期待。

第三十章 助人关系

想一想:

1、试试看如何用疾病来诉说一个生命故事。

2、试着举例自己曾在关系里觉察到的一些生命模式,以及这样的模式曾经影响生活上的哪些面向?

3、请分享在生命过程中,曾经有过哪些害怕失去认同的时刻?

4、在助人与被人帮助之间,有过哪些不舒服的经验?

第三十一章 治疗与教育

想一想:

1、在你就医的经验中,有哪些是令你觉得愉快或是不舒服的?原因为何?

2、你曾经觉察到自己不同层面(身体、灵性、环境、心智、情绪)的能量阻塞,有相互影响的现象吗?他们是如何交互作用的?

3、你所受的教育是要符合社会的期待还是自我探索与发现一切?你真正想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自我?

第三十二章 过敏症与恐惧症——与事隔绝

想一想:

1、珍与欧德瑞的故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

2、你知道过敏或是恐惧的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吗?

3、对于“害怕呈现自己的脆弱面”与“强烈的需要掌控”,你有什么实际的案例吗?

4、“害怕接近另外一个人类”的恐惧,你的理解与意见是什么?

5、如果你身边有类似症状的人,你会如何对待他?

第三十三章 对多发性硬化症的一些看法

想一想:

1、多发性硬化症虽然是在西方社会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在认识了它的症状之后,你有些什么感想?

2、你知道多发性硬化症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

3、你如果认识了一位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他?

4、对于类似多发性硬化症这样一个几乎无法痊愈的疾病,我们能以什么样的方法与之共存?

【第六部】关键议题

第三十四章 以创造为核心的灵性

想一想:

1、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灵性”与“创造”。

2、宗教曾经带给你怎样的经验?

3、分享在自己的生命经验里,是否曾经有过“灵性”的经验?

4、觉察一下你曾经如何“追求完美”?如果现在用“超越”与“转化”的态度来检视,你又会有怎样的观点?

第三十五章 生活理念的迷思

想一想:

1、在“为疾病负责”与“指责”之间,自己曾经有过些什么样的反应?

2、你觉得“爱”是可以给予的东西吗?在“爱”与“被爱”之间,又有哪些感想?

3、对于“相信自己会因为他人所说的话而受伤”这件事情,你有何看法/

4、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第三十六章 行走的伤者——一种生活方式

想一想:

1、请用自己的方式解说一下走出过去创伤的四个阶段。

2、你认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从事助人工作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3、请分享你自己或是在你身边,曾经有的类似“行走的伤者”的故事。

4、类似这样曾经受创的经历,带给你或你身边的人什么样的能力?

第三十七章 受虐的记忆——需要一种平衡的观点

想一想:

1、对于过去的记忆上了隐,你曾见过的案例为何?

2、你对自己的记忆力有过不太确定的疑虑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3、弗洛伊德提出记忆与幻象可能有时会混淆,请说说你的看法。

4、你与家人曾讨论过过往的回忆吗?其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