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本地物业排名:1.2 摩西与出埃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51:19
1.2 摩西与出埃及<<上一篇 下一篇>>作者:修木读史 提交日期:2008-3-5 15:23:00 | 分类:犹太人 | 访问量:1921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系列(2)
 
  《圣经》的开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故事,神(也称为上帝,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之间的万物,还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与第一个女子夏娃,这个故事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其后,随着亚当与夏娃的子孙不断繁衍,人类却不断地堕落,这样引出来一个大洪水的神话。上帝对人间的堕落极为不满,于是为了洗净人间的罪恶而制造了一场大洪水。水灾之前,上帝选定正直善良的诺亚,让他先制备了一具方舟,作为诺亚一家的避难场所。洪水之后,世上所有的人都被淹死,只有诺亚一家躲在方舟之内得以逃脱。诺亚有三个儿子,老大的子孙成为居住于亚洲西部的Semitic部落,包括后来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老二的后人成为居住于东北非洲的埃及人;老三则成西方欧洲人的祖先。大洪水的传说在古巴比伦已有记载,一般认定这一段《圣经》故事是从巴比伦神话中借鉴而来的。
  
  又过了很多代之后,上帝向一位住在两河地区,名为Abraham的部落首领显灵。与Abraham约定,他的部落只信奉耶和华一个神,耶和华则将伽南这块“流着奶汁与蜂蜜”的宝地许给了他们,其后又将这些部落命名为“以色列”。以色列部落于是从位于伽南东北的两河地区向这块“应许之地”迁移,但是却没有在伽南落脚,而是一直漂流到西南边的埃及,在那里定居了前后有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年的后期,以色列部落受到埃及法老的迫害与虐待,沦为做苦工的奴隶。在公元前13世纪前后,以色列部落之中出现了一位名为“摩西”的领袖,趁埃及内部的动荡,带领以色列人历尽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其后,沿着西奈半岛的边缘,在沙漠之中行走了四十年,最后又回到了伽南。这一故事成为《圣经》旧约中最为著名的一章,“出埃及”。
  
  如果照《圣经》的字面上来看,在以色列人逃出埃及过程中的主角,并不是摩西,而应该是上帝本尊。摩西只不过是上帝旨意的执行者。从计划到实施,几乎每一步都有上帝的指令,安排,监督与催促。这一位名为“耶和华”的上帝,与中国传统中的神仙菩萨不大一样,不是那种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神灵。上帝最为关注的,是以色列人对他一心一意的服从,说来倒是有几分象一位容易生气,极为严厉的教书先生。通过摩西的传达,上帝与以色列人订下一条约定,以色列人只信奉上帝并遵从上帝(通过摩西)所颁发的一切律法,而上帝则用法力保护他们逃出埃及,许诺他们得到伽南,并保佑他们世世代代。为了保护以色列人,上帝可以法力无边,在大海中让海水分开得出一条让他们得以逃生的道路,让泉水从磐石之中流出来解救他们的饥渴。而为了惩罚与以色列人为敌的埃及人,上帝可以冷酷无情,不但给他们带来虫害、病疫、雹灾,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杀死挨家挨户每一个埃及人家的长子,甚至连一切头生的牲畜也不放过。
  
  这样的描述,其中到底有多少历史的真实,成了《圣经》研究中没有定论的问题。首先,以色列人为什么会流落到埃及,就存有争议。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到伽南时,发现当地已经被人占去,难以征服,于是进一步向西南进发,去了埃及。也有人说,一同下来的部落,有的在伽南定居,有的则继续流浪到了埃及。更有人认为,以色列人根本就没有到过埃及,所谓出埃及只不过是伽南南部一些部落中的传说,后来被改编,收进了《圣经》。再有,以色列人在埃及为什么会成为奴隶,也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虽说他们在埃及前后有四百年,历史上却没有相应的记录。而到底是不是真有摩西其人,更是无法定论。只是,一般的看法是有过这样一个人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埃及陷入动乱的时候,带领以色列部落前往迦南。而支持这一论点的最强证据也只不过就是:如果没有摩西,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圣经》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述他的故事。
  
  从《圣经》的字面上,来挖掘历史,可以想见以色列人一路的遭遇应该是极其艰辛。后面有埃及人的追捕,前面有其他游牧部落的搔扰。所经过的西奈半岛是沙漠地带,食物饮水都是大问题,还要加上内部的不满,争执,甚至反叛。作为部落领袖的摩西,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一定是一位超凡的政治与军事天才。据说,拿破伦曾经感叹过:“《圣经》中谁都比不过摩西伟大”。这句话放在拿破伦嘴里,是因为其中有几分不恭敬,好象连耶稣都比不过摩西。以色列人与上帝的约定,以及种种所谓来自上帝的显灵、训诫与旨令,这样看来也应该算是摩西的创造,于是他又成为一位宗教创始人。而这其中“除耶和华之外,不许崇拜别的神”的教义,更使摩西成为“一神论”的发明者。虽然大家对历史上是否真有摩西其人并不完全肯定,但是传说与神话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却往往大过历史的真实。“一神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今的世界中依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对中国人来说,“一神论”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近代西方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发现中国人有敬奉祖宗的传统。以“一神论”的标准来看,这种习俗是不是违反了“不许敬奉其他神灵”的训诫?传教士与天主教庭之间为这件事情争论了好几回。有的传教士从招揽信众的角度考虑,主张灵活一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教庭最后却裁定“一神论”应该严格执行,敬奉祖宗是对上帝的不敬。其结果却是大大地增加了在中国传教的难度。在我们的历史上,这大概只能算着一个不大为人所熟悉的小插曲。
  
  在古代社会,神灵是人们思想与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神灵的种类多种多样,不论在中东,欧洲,印度,还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所流行的都是所谓“多神论”。以古希腊为例,被人们所崇拜的主要神灵就有十二位,其中象宇斯、雅典娜、丘比特这样的名字,我们也从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中略有所闻。他们各司职一方面,自然界的天、地、水,人间的婚姻、财富、战争,都有一位专职的神。某一地域的民众会对某一位神灵情有独钟,比如说雅典娜就被认为是雅典城的保护神。但是雅典人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对其他神灵的崇拜,而其他地区的希腊人也不会因此而嫉恨雅典娜。中国民间的崇拜也属于典型的“多神论”,从山神土地龙王灶王爷算过去,加上各路神仙菩萨,还有祠堂里的列祖列宗,同样是丰富多彩。
  
  对于象以色列人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也会信仰各式的神灵是不难想象的。沙漠是一个极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以畜牧为生计,常年飘泊于风沙之中,吃的是单调粗糙的肉食与奶制品,住的是随地搭起的简易帐篷。不但水源没有保证,还要防备其他部落的袭击与抢掠。这样的生活,生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难以把握,神灵的护佑也就成为人们精神信仰的重要部分。因而摩西以宗教来号召他所带领的部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不同分支之间存在不同的信仰习俗,在以色列人出逃的艰难环境之下,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冲突。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所谓“一神论”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统一思想”的组织方式。摩西传达上帝为以色列人立下的“十诫”,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则补充道:“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但是“一神论”的教义,其中不单单只是神的数目,而是把整个以色列部落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礼仪与习俗,都变成神的旨意,必须绝对服从。即使是小偷小摸,也不只是一个道德或是刑事问题,而是忤逆了上帝。这种宗教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法,也是一例首创。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礼仪、道德、伦理也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孔夫子对鬼神的态度,却是讲明了的“敬而远之”。他讲礼仪的时候,遵从的是周朝先例。他讲道德的时候,强调的是人之常情。二者都与神灵没有多大关系。古希腊的思想,更为缤纷多彩,从自然到人伦,几何到逻辑,社会到政治,知识到神灵,都在探索的范围之内。但是他们所说的“上帝”,只是在为理解世界而搭起的理论框架之中,所用到的一个哲学概念。而在“一神论”里,一切道德准则、立法理念的基础,全部来自神的旨意。不仅如此,连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都落入以上帝名义所颁布下来的规定的管辖范围,比如家具的做法与摆法,家畜的屠宰与烹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节假的安排与庆贺,甚至连洗澡用的盆子,都有具体的规定。因此也有历史学家称摩西不但是宗教的发明者,也是“伟大的立法者”。“一神论”不单单只是对一位神灵专一的崇拜,而是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宗教气息的一种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
  
  “一神论”本身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我所崇拜的是唯一的真神,你所崇拜的神如果不是假的,就是邪恶的。如此鲜明的排他性,将引发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的矛盾,以及后来,基督教会与罗马当局的冲突。即使在相信“一神论”的人群之中,人们对神的解释也是各不相同的。“一神论”之上,产生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可以说是对神的三种不同解释。哪一个是对的呢?这样的问题不单单在三大宗教之间造成无休止的矛盾,在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教派,也造成过激烈的流血冲突。距今五百年前,欧洲爆发宗教改革,形成各种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派,其间的教义之争常常是通过流血与迫害来解决的。“一神论”很自然地被引申为对神的正确解释只有一个,就象现在有人所说的,“真理只有一个”。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对上帝的错误解释就不仅是一个解释的问题,而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要进地狱的。这样的争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只有在二十世纪的前半部分,伴随着深刻的历史转变与动荡所引起的种种党派、主义及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才与“一神论”所引起的教派冲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当代中国人,见识过“真假马克思主义”之间争论的惨烈,应该可以体会其中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