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锣峡温泉:余孚:我国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40:12
收存
逝者如斯
2010 八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浏览全部网志
网志分类
·所有网志 (887)
·政治经济 (41)
·思想文化 (191)
·历史回顾 (125)
·改革探索 (55)
·人物往事 (138)
·怀念耀邦 (29)
·关注台湾 (7)
·天下见闻 (45)
·感悟生活 (39)
·养生 (8)
·啼笑皆非 (51)
·从沙滩到未名湖 (69)
·红岩儿女 (65)
·未分类 (24)
非非 fifid.com
搜索本站

友情链接
·我的歪酷非非共享界
·导读(新收录文件介绍)
·五柳村之声
·五柳村海外版
·五柳村国内版
·我的图书馆
·五柳村纪事
·五柳村导游
·专题收藏
·满天风雨
·文学与生活
·五柳村之友园地
·曾经沧海
·风雨故人来
·同行风雨路
·五柳存稿
·求索天地间
·四海为家
·细雨润无声
·炎黄春秋

1139841

? 上一篇: 吴稼祥:一切都与飞天有关--悼念朱厚泽下一篇: 杨祖陶:《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后记 ?
余孚:我国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余孚 @ 2010-05-19 12:24
我国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余孚
提  要
20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取得不少成就,但已陷入困境。基本原因有来自我国二千多年极端集中的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也有来自列宁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共产主义极权统治的传统。由于共同的特点,决定了两者必然融合,形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不能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然而,我国的文化传统不是只有封建专制统治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发展与人道主义的实现。而且世界发展到现在,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不但要求民主、自由和发展,也要求平等、公正、和谐的集体关系的实现。我国体制改革既不是盲目继承,也不是盲目照搬,我们应当继承我国以人为中心的平等、互助、互利、互相关怀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汲取马克思主义150年来的发展和西方300年来关于民主与自由的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在我国建立一个合乎我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效率的现代社会。改革既不能采取暴力蠛方式,也不能采取休克疗法,而是应当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改革来推动国家民主改革的实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引进,必然把我国融入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国内的社会阶级必将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改革和我国政治的民主化改革,必然要实现。全国人民的责任就在于加速这一过程的到来。全文十节:
一、           二十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二、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停滞的原因分析
三、           我国与西方关于人的认识的异同与我国的纲常哲学
四、           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五、           两种极权思想的融合
六、           我国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传统
七、           西方社会民主党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八、           西方学术界关于自由、平等、公平、效率的讨论
九、           建设一个既有自由又有公平和效率的社会
十、           中国共产党应当负担起中国民主化的责任
一、二十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我国二十年来体制改革的经验说明,当务之急是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政治体制改革,还政于民,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才有可能抑制特权借改革开放之机膨胀和腐败,才有可能限制旧制度、旧思想、旧价值观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干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规创造良好环境。我国的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又陷入困境,这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没有配合经济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鼓励人民对市场的积极参与。人民思想有了解放,竞争意识增强,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有了扩大,多种经济有了全面发展,中产阶级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开始建立。人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外贸和外汇储备有很大增加,抵御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袭击,并且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物质基础。我国国力有所增强,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所有这些都是前所没有的。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高度集权的政治统治制度所造成的机构臃肿,特权横行和行政人员的官僚化不能得到纠正,特权借改革开放之机膨胀和腐败得不到抑制,特权者利用市场开放的机会抢占市场,集中财富,腐败迅速蔓延,收入差距扩大,少数人金迷纸醉,多数人生活困难。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国营企业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就已提出,然而政企不分,企业管理官僚化与腐败,上下结合侵吞国家财产,缺乏效率,亏损严重等问题几乎都没有解决。
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由于政治思想意识的改革滞后,一切不适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旧制度、旧思想、旧价值观难以退出,继续发挥作用,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市场虽然开放,但计划经济意识和长官意志决策没有太多改变,高速度、好大喜功、上大项目、追求政绩仍然不变。建设一窝蜂、一轰而起、重复建设、地区趋同,使本来已经不合理的结构更加不合理。资源掠夺型的高速度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地砂化和荒漠化,旱涝灾害成倍增加,人民生存条件和健康条件恶化,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解决国营企业人员的过剩又造成城市几千万职工的下岗,难以再就业,农村上亿劳动力没有出路,民怨沸腾,人心涣散,甚至铤而走险,社会陷入严重不安。分配结构的改革变成财政困难的转移,职工收入虽然增加,但子女教育教费、购房支出、医疗制度的改革、政府垄断事业价格的带头上涨,使人民支出增长的速度超过收入的增加,加上失业的威胁,造成人心恐慌,购买力被迫转向储蓄,内需萎缩,市场陷入萧条。可以预见,如果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滞后,我国二十年来体制改革中所积累的这些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我国就难以从所陷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甚至还有可能越陷越深,矛盾越来越激化,有可能使我国改革的目的难以实现,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战以后不少国家都在 进行改革,为国家的现代化开辟道路。日本和韩国是我国的近邻。他们经过改革,推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都是在大约二十年内实现的。如果说日本原来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有基础,韩国却是一个封建落后、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同样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现代化。因此,我们不能够满足甚至夸大已有的成绩。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二十年来我国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正视而不是掩盖缺点,找出造成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才能把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我们不应当仅仅满足于与自己过去的落后比较,应当与国际上的先进比较,并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警策自己,改进缺点,迎头赶上。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停滞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我国体制改革的初期,也有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愿望。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内和全国人民对极端恐怖的专制统治无不深恶痛绝,盼望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还人民以安全感和做人的权利,政治体制改革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是上下一致的要求。顺应形势,胡耀邦倡导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推动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在务虚会上发表了实行民主的讲话。“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不改革政治,就不能改革经济等等,在当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在一个时期以内产生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思想解放的气氛,出现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对推动体制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农村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农民自动起来取消人民公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到1982年初中央批准农民这一改革举动时,全国90%以上的农户都已实现了按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解放农业生产力,为把我国九亿农民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创造了条件,为推动全面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然而,当人民真正起来要求政治民主和惩治腐败时,形势出现了逆转,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就已经遭到挫折,胡耀邦由于同情学生的民主要求被迫去职。人民因要求民主和惩治腐败而遭到压制,终而使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从解放后五十年的历史来看,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程度,现在比毛泽东时代已经减弱,最突出的是从十年动乱结束以后到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今后不搞运动,加上胡耀邦的极力倡导,产生一种思想解放的气氛,舆论有一定程度的开放,贪污腐化有一定程度的揭露,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比较客观的报道与评论,这就鼓励了人民对体制改革的希望、关心和参与,对体制改革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六四”以后,对舆论的控制逐渐加紧,对个人权威的树立和正面报道的强调都在增加。应当说。毛泽东个人极高的威信所能够达到的那种高度集权统治不可能再有了。然而,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比较,权力的集中和思想的控制仍然是增加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对民主的压制也是加强的。把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要求说成是外来的影响和西方思想的渗透,而不是人民自己起来争取应当享受的权利。强调越是改革,越要对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进行抵制,并且把这种侵袭消灭在萌芽状态。当然,不是说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好的,不应当对西方的东西盲目照搬,这也是对的。但是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是人类发展的条件,西方三百年来对民主和自由实践的经验有很多是可以借鉴的,不能说也是腐朽的。
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实际上是我国百年来人民为之不断争取的目标。康有为、梁启超要求在不变更清皇朝统治条件下进行政治改良失败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仅仅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民主的目的没有实现。我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曾一度表现为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但斗争的结果仍然是极权统治制度,并没有解决实现民主政治的问题,人民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的目的没有实现。体制改革初期,人民对于体制改革怀着很大的希望,以为可以通过从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实现,为改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创造条件,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富强,然而愿望没有实现。
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百年来的民主革命和二十年来的体制改革与全世界进入以民主和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在步伐上和时间上是一致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世纪,民主化的进程在全世界加快了进度。根据亨廷顿的统计,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42年,全世界的民主国家还只有12个,到1990年已增加到58个(见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战败的法西斯国家和一些落后的国家经过革命或改革,相继进入民主和自由的国家的行列。列宁和斯大林所建立的以极权统治为内容的共产国际,在国际范围内的较量中,终于在世界民主和自由潮流的冲激下崩溃了,多数原来的共产主义极权国家已加入民主国家的行列,只有中国仍然维持其高度集中的极权统治不变。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极 权统治是牢固的,能够经历多次的冲激而不动摇。其所以如此,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国内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有延续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意识的传统。这样深厚的文化传统的积淀是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的,它将以各种方式争取自己的存在。国外的因素是共产主义极权统治制度及其思想理论的引进。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和愿望,作为人类的一个奋斗目标,本来是好的,曾经为无数人们所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列宁和斯大林把共产主义变成一种极权化的制度,形成一种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这与世界民主潮流是相违背的,但与我国以皇帝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却有了相同的基础。因此,列宁斯大林共产主义极权制度的引进就成为包括从思想意识、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到基本制度整个上层建筑的全面融合,这就使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获得了一种新的面貌,能够为人民所接受,使我国高度集权的统治制度获得一种更加牢固的基础。因此,当我们研究今天的体制改革时,就很自然成为应当讨论的重点问题。
三、我国与西方关于人的认识的异同与我国的纲常哲学
人类的历史是人实现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不论在西方和我国都是相同的。然而,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很大,当人生存的能力还很低时,这种影响就越大,这又迫使西方和东方走上各自不同的文化发展的道路,造成各自的文化特点,终而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别。西方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文明的发展虽然也有曲折,但总的来说,是在寻求人的解放和自由的道路上逐步前进的,因而能够从文明落后走上文明先进。我国在历史上对人的发现也有过辉煌的成就,可是从文明的先进变成落后,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在西方,直接影响发展的两大文化源流,苏末尔文化起源于两河流域,希腊文化产生于海边,都是交通便利,有互通有无的天然条件,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人口流动很早就破坏了血缘纽带所带来的束缚,个人的努力成为生活的主要动力,个人主义的思想很早得以发展,以个人为基础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崇尚个人理智以及平等、自由的概念和罗马法制概念、议会制度的原始概念形成欧洲最早的传统。即使中世纪也不是完全黑暗的时代,现代文明的许多因素、自由经济、自由市民和自由城市、议会制度的萌芽、大学的诞生、经院哲学对人民主权和法制的研究,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契约关系、自然科学因素的产生等等,都是产生于中世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延伸。正是这种延伸导致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以解放人为中心的运动,产生了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和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天赋人权的思想一旦产生,不但写进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而且产生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原则和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终于为把全世界推进到民主和自由的现代社会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和实际可行的框架,使现代文明的到来水到渠成。
我国的文明产生于大陆内地,以农耕为主,农耕民族把人聚集在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集体之中,以集体的力量抵御自然灾害。我国历史上就有禹召集万国集会于涂山,商讨集体治水的传统。“?田以族”,甲骨文中“?田其丰年”中的“?”都是集体开荒和集体耕种的意思(见张光直著毛小雨译《商代文明》第四章《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秩序》)。这说明商代的农业是举族集体耕作的。这种集体生产的制度一方面产生利害与共,疾病相扶持的互助互利互相关怀的集体主义和原始的平等思想与文化,形成我国最早建立在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另一方面却产生以王为中心的极端集权专制统治的传统。原因是以王为中心的血缘氏族的牢固存在必然会产生以血缘亲疏为等级的贵族等级制。还由于在氏族中,王取得领导祭祀、组织生产和分配、领导军事的权力,把所有大权集中于一身,成为我国权力极端集中的专制统治制度最原始的基础;从而又破坏了原始的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利的集体关系。这种权力极端集中的专制统治制度到秦统一六国以后已经完成。
秦始皇继承商鞅的学说,“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也。故胜民之本在于制民,若冶于舍、陶于土也”(《商君书·画策》)。为此,设酷刑重赏,实行“弱民”、“强政”的政策,迫使人民屈从于皇帝的绝对统治,形成一个权力绝对集中于皇帝的极端集权和极端专制的制度,把人民当成实现皇帝个人意志的工具,其对人民的残酷压制使人不寒而栗。为了实现这种绝对统治,建立起一套从郡、县、乡、亭、里到编民为什伍的行政管理系统和户籍制度。“四海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箸,死者削。“迁移必办”“更籍”、“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作军旅”。可以说,我国极权统治的政治和行政组织制度到秦已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不但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的专制统治制度及其行政管理系统不过依秦制有所增损,即使解放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和行政制度也仍然是这个传统的继续。
单纯依靠压制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还必须找到一种价值体系,使人民自愿接受,而这种价值体系是在秦以后一千多年的长时间里逐步完成的。
我国体现极权统治的价值和 伦理道德的基础理论框架是以君为中心的“三纲”。然而在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互相都有责任和义务。孔子和孟子对这种君臣关系都有说明。孔子说:“以道为君,不可则止”(《伦语·先进》)。孟子更激进,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这就是说,皇帝也可以罢免,这虽然还不是民主,但已经是激进的民本主义了。但从西汉开始,君臣思想就根本改变了。董仲舒提出天命说:“君权天予”(《春秋繁露·主完神》)。“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同上》)。然而真正对三纲赋予客观真理的哲学形式的则是南宋的朱熹。
朱熹首先构造了一个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以“理”为核心,理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总根源。在没有自然和人类以前,“理”就已经存在。“理无形迹”(《朱子语录》第一百卷),然而都是客观实在。“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读大札》)。可见无论天地等自然现象,还是“三纲”、“五常”等社会现象,都是“理”所化生。于是,“三纲”、“五常”等社会现象就成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实理”、或“天理”,永远不变的真理。
“三纲”既是一种客观 必然性,也就成为包容所有人在内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构架,人们精神的支柱。“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朱熹文集》卷13《垂拱奏批》),从而使“五常”成为与“三纲”相应的伦理道德体系。于是人的价值就在于实践“三纲”、维护“三纲”。“三纲”、“五常”就成为人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稍有违背,就是悖逆“天理”,为社会所不容。
为了把人训练成绝对没有个人欲望,没有个人要求和利益、甘愿为“三纲”献身,甚至把为“三纲”献身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境界,朱熹还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人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吃饭,朱熹并不反对,而且认为这也是“天理”,但超过维持生命最低需要就成为“人欲”,就必需消灭。因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就会使人不能满足现状,就会产生非“分”之想,这就会违反纲常伦理,因此,“人欲”是一种罪恶,必须消灭。人只有达到绝对没有“人欲”的境界,放弃除了维持生命的最低物质需求以外的一切物质欲望,才能没有私心。才能真正实践“三纲”,做“三纲”的卫士,保持名节。因此,朱熹又把“灭人欲”与安分守己联系在一起,“父安其父之分、子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则安得有私”(《朱熹语录》卷95)。因此, “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人之一生,‘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语录》卷13)。于是朱熹要求“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同前)然而,不要以为所有的人都要“灭人欲”,对于一般人来说:“或饮酒,或好财货,或好声色,或好便安”都是“人欲”,必须革除,至于皇帝,“钟鼓苑囿游乐之乐,与乎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人情之所不能无者”(见朱熹注《孟子集注·梁惠王下》)。而这就叫“同行异情”,同样的行为,由于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适合于社会经济基础的理 论一旦产生。必然要反过来加强其基础。还在理学形成的过程中,理学前期的创始人张载已经认识到建立宗法家族制度对于巩固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宗法宗子”(《经学理·宗法篇》)。从此以后,理学家莫不提倡。经过明清两代的倡导,一套完整的宗法家族制度建立起来了。全国各地纷纷起来修族谱、建宗祠、立族产、建立族规族法,对人民进行严密的宗法统治。一个已经瓦解了的宗法制度得以在家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于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小农经济到宗法家族制度到纲常伦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阻碍我国历史的前进。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马克思在他一生的学术研究中观点是不断发展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从本质上讲,马克思的学说是对人的关注。马克思早期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的自由、发展和人道主义,他的关于人的学说与西方的传统有继承的渊源关系,也可以说是西方关于人的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德国哲学继承了启蒙运动关于人的自由的学说的传统,马克思则继承了德国哲学的传统。黑格尔说“人的本质是自由”,马克思也确认“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并且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人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只有“人在自由中才有可能”。“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里所说的还给人自己的“人的世界”是人能够在其中自由行动的世界,而还给人自己的“人的关系”则是人自由联合的关系。人的本质是自由而在历史中却陷入不自由,这正是马克思历关注的焦点。
正是由于这个原故,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来研究人的本质和为什么人被异化以及如何消除异化的问题。马克思以对人的极大关怀研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得出劳动和人被异化的结论,指出在这种剥削中,劳动成为别人“在内体上折磨自己、在精神上摧残自己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失去了通过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来实现自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生产得越多,自己能够得到的就越少,就越贫困,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大,工人所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异化的力量也就越是强大,人越是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也就没有自己的目的” (以上所引都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这与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认为,消除劳动的异化以达到消除人的异化,还人以自由。使人能够在自由中发展自己。这就是回归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这种人的本质的回归就是回归人本来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回归 “人的自然”,这种人的回归就是人道主义的实现,而人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这与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人的自由联合以及在这种自由联合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在如何消灭劳动和人的异化,马克思陷入混乱。马克思在其早期研究中曾认为,要解放劳动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才是“解放劳动的第-条件 ”(《马恩全集》第一卷第134页)。只有在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上,“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样合乎人应有的发展才有可能”(同上第16卷第271页)。马克思还说过,共产主义只有在最发达的社会才能实现,不主张过早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所有这些思想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却又把劳动的异化归因于私有财产,因而消灭私有制就成为消灭劳动异化的手段。“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从而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 页)。
马克思把私有财产说成是 异化的原因,因而把消灭私有财产作为消除异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手段造成了理论上的最大混乱。自从马克思提出异化的理论到现在,一百五十年已经过去了。事实证明,在生产力还很低的时候,对私有财产积累的欲望曾经激起无止境的贪欲和残酷剥削,然而私有制度并不是这种残酷剥削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才是残酷剥削的真正原因。消除剥削和异化只能依靠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了。因为越是生产力水平低,资本家才越是依靠非人的剥削来榨取剩余劳动,劳动的异化就越严重。生产力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就不再依靠增加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来榨取利润,而是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知识和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来实现生产的发展,创造利润,创造财富,而这只能在人的个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它现。因此,消灭异化不是靠消灭私有财产所能办到的。事实还证明,对私有财产用暴力剥夺,以此来实现共产主义,只能造成暴力的统治和占有,把人当成暴力奴役的对象,使人更加失去自由,其结果只能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新的私有制的产生,人的更加严重的异化。
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看成 劳动异化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源,因而出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同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承认“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接着却说:“几十年来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的历史。”果真如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而资产阶级的统治到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还不到一百年,显然是难以解释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关系 的分折的错误还反映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分析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是一个阶级消灭一个阶级的关系,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正是马克思这种失误,导致他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产生。在巴黎公社起义之初,马克思是不赞成的。在起义失败后,对于公社社员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是应该赞扬的。然而,在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对比,巴黎公社起义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却不是冷静地分析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关系,找出真正失败的原因,以此来制定今后无产阶织革命的战略,而是把失败的经验归之于对资产阶级的压制不够,从而得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且把这种战时的经验上升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则,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种下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晚年也已发现他们在前-时期所做的那些理论上的总结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不止一次地说过,中产阶级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谈到阶级关系时,马克思认为,在英国,“中间的过渡阶级模糊了阶级界线”。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说:“里加图忘记的是中等阶级人数不断增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谈到马尔萨斯时,马克思说:“他的最大希望,……是中等阶级增大而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减少(即使绝对数量是增加的)。事实上,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势”。恩格斯在晚年也已发现原始积累时期那种残酷剥削的阶级对立的敌对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在他去世前三年为他在四十二年前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德文第二版所写的《序》中指出:四十二年前“所描述的情况(指非人的残酷剥削),至少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已成过去。“大工业看起来也有了某些道德准则”。反映在政治上,对民主选举制马克思与恩格斯也从反对变成赞成参加。在1871年写的《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把民主普选制说成是“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压迫人民”。到 1880年,马克思在写德国工人党纲领的理论部分导言中,就把普选权看成“由向来是欺骗的工具变成解放的工具”。恩格斯在《1893年五一节致德国工人》中说:“工人群众越来越清楚,他们的出路……首先是在于组织成独立的政党的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力,争得议会”。在1894年《致奥地利第四次党代表大会》中说:“在奥地利,问题是要争得普选权”。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估计,如果天假以时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许有可能对他们过去所做的那些论断做出修正的。事实上,这些修正在恩格斯逝世后不久就有人替他们做了,这就是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是恩格斯的晚辈。曾与恩格斯共过事。伯恩斯坦根据当时德国工业发展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和阶级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对马克思的理论做出一系列修正。伯恩斯坦从当时卡特尔、托拉斯和垄断资本的增长与相继而来的生产社会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等现象出发,得出结论,资本主义正在获得自我调节的能力;社会不是走向两极分化而是中产阶级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走上一条“任何阶级都不能享有同整体对立的政治特权”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是“实行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它将“使工人从一个无产者的社会地位上升为一个市民的地位”。而且还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思想上是自由主义的继承人”。自由主义“在事实上表现出一个更加深远得多的普遍原则。这一原则的完成将是社会主义”等等。从今天看来,伯恩斯坦所做的许多修正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马克思那些论断中失误的方面,不但被列宁所接受而且被列宁加以极端化。把马克思的学说改变成适合于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为他在沙皇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一个血腥压制和领袖专政的极权主义的党和国家做理论上的辩护。他把资本主义说成是腐朽的和垂死的帝国主义,极端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把国家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是用来镇压某一阶级的暴力组织”。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上爆发等等,为他在农民占绝对多数、工业还处于原始积累时期、工人还是来自农村不久以前才穿上工人工作服的农民沙皇俄国进行一场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作辩护。
由于马克思理论本身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很快分成两派,西方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东方的极权共产主义。西方社会民主政党继承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传统,从关心人的自由、平等、公平出发,要求保障工人的权利,保障就业、推行工人参加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推行普遍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等等。他们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作为自己要努力实现的目的。而列宁、斯大林的极权共产主义则很自然地成为东方许多落后国家进行农民革命的理论工具,阻碍了这些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且把伯恩斯坦和西方的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斥之为修正主义。本来修正一词没有任何褒眨的含义,自从列宁把它用之于贬义以后,修正主义就成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五、两种极权思想的融合
如果说,在列宁、斯大林的极权共产主义传入中国以前,阻碍我国历史前进的是我国的纲常伦理价值观,那么,从列宁、斯大林的极权共产主义传人中国以后,阻碍我国历史前进的则是两者的溶合。
我国历史的绝对落后于世界历史进程是从明代开始的,而这正是纲常哲学在中国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我国明代历史开始于1364年,亡于1644年,这个时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兴起和个人主义的发展,重视个人的理想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为人的解放和欧洲的近代化的到来开拓了前景。我国明代国际和国内贸易的发展虽然不及欧洲,但仍然使明代成为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但这种萌芽枯萎了,对我国的进步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不但如此,我国历史上政府机构绝对官僚化和彻底腐败也以明为最。
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到二十世纪初是清代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始,到美国独立和欧洲一些国家民主革命的完成以及工业革命完成的时期,是西方从近代走向现代化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纲常伦理和宗法家族文化牢固统治中国人民头脑的时代。历史在中国完全凝固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但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丝毫改变,从小农经济到宗法家族统治到纲常伦理价值观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系列全部没有触动,我国的资产阶级还很微弱,还没有使自己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迎来的只能是军阀割据和混战,重复我国历史上传统农民革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局面。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遇到很大的困难,势单力薄,一筹莫展,不能不借助于国共合作来改变局面。主张民主与科学的五四运动虽然从政治运动开始,却不能不以文化运动告终,在我国文化革新方面取得了成就,在政治上的影响是微弱的。蒋介石虽然割据苏沪浙一带资本主义发达最早的地区,也没有可能利用当时资产阶级的力量,继承孙中山的遗志,继续推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是榨取江浙资本家的财富为他自己统一全国,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提供财源,不但脱离了资产阶级,而且脱离了知识分子和农民,而所依靠的反而是中国的地主阶级,这就预示着蒋介石的失败。
当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束 手无策时,列宁、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接受列宁、斯大林的理论,紧紧依靠当时占全国人口90%的农民,以马列主义为号召,适时提出民主和团结抗战的口号,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吸引具有爱国民主思想和向往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建成一支强大的力量,不但坚持抗战,而且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战败蒋介石,第一次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且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第一个五年内建成了以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内容的工业化初步基础,使中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曙光,成绩十分巨大,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然而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文化传统仍然紧紧地掌握着我国的农民革命,加上小农生产者的幻想,使中国重新陷入苦难,不但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一个一个的运动接连不断,使秦始皇“弱民”、“强政”的残暴统治得以再现。特别严重的是陷我国于长期落后和愚昧的纲常伦理得以共产主义的名义复活,重新统治着中国人民的头脑,对于阻碍历史的进步影响更加难以估计。
纲常哲学把皇帝的个人专制说成是“天理”,“君为臣纲”是“天理之自然”,“心之本然”。顺从皇帝的意志就是顺从“天理”,对皇帝的不忠就是最大的“逆天悖理”,就要为世所不容。皇帝享有的权力是无限的。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按照他的意志行事就是体现了“天理之自然”,也就是符合“天理”,皇帝永远圣明,即使愚昧残暴,或者荒淫无耻,失去人性,也仍然圣明,不能违背。因此理学家特别强调节义。“为君尽忠,为父尽孝,为夫尽节”。这是纲常伦理的最高标准,是每个人修身的最高境界。
极权共产主义则把领袖 说成是无产阶级革命所必然要产生的一种客观规律。“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的职务的称之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主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就是说,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在无产阶级专政中的这种关系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必然要出现的。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而无产阶级专政只能通过共产党的专政来实现。共产党的专政只能由党的领袖集团,最后由领袖个人的专政来实现。于是领袖就成为阶级专政和党的专政的代表,领袖的专政就体现了阶级和党的专政。群众处在专政的底层,领袖则处在专政的顶点,成为专政的绝对权力的化身,于是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所在,党的利益所在,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革命的“本然”。实际上党的领袖从来就不是真正选出来的。列宁虽然加以粉饰,说成是被选举出来的,但他马上又承认,在革命急剧发展的时候领袖不可能都由选举产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领袖根本就不是真正选举出来的,而是由前一代领袖挑选出来或者利用权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得出来的,从而强加在党的头上,并且通过党的专政强加在人民头上。领袖一旦挑选出来,就成为合法的继承人,立即获得超出一般人的绝对权力,这与封建皇朝的世袭制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思想统一是历来封建专 制统治的一件十分重视的大事。朱熹的纲常哲学一经出世以后,历代皇朝就把朱熹注解的《四书集注》和朱熹本人的著作作为巩固皇权的唯一思想工具。不能有丝毫违背。纲常伦理的深入普及对于巩固我国封建极权统治的顽固存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极权共产主义对于思想的统治,其重视的程度如出一辙。极权共产主义的每一代领袖一经被挑选出来,都十分重视把自己打扮成理论的权威,一切党的理论必须出自领袖,一切事务都要由领袖做出理论上的解释,领袖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当成理论广为宣传,供大家学习。领袖掌握着理论,如同宗教主掌握着宗教教义一样,不容许有任何其他不同的解释。与领袖的解释不同的任何观点都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都是离经叛道。必须严惩。
思想上的专制统治为害之大是十分深远的。极权统治只允许一个人思想,剥夺了所有人的思想权利,其结果使所有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被压制,实际上是压制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断送了一个民族进步的活力。我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化传统的国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在思想和学术上严重落后的国家,我国文化的先进仅仅表现在从春秋到战国五百年思想自由的时代,在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两千多年全国统一所导致的不是自由思想的继续,而是高度的思想压制。这种思想的压制不断地加深,使我国经历了从三纲哲学的思想统治到极权共产主义的思想统治,当全世界的文明进步发展得越来越快,学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各种学派的发展如群星丽天的时候,我国却是极权对思想和学术的统治起来越严密,形成一种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不但如此,对思想的绝对统治必然要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思想进行排他和封闭。而且越是绝对统治,就越是绝对排他,也就越是绝对封闭,不允许除统治者的思想以外的任何思想进入他的思想领地。人类的文明进步不但需要多种学派学术的发展与交流,而且需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取长补短,以此来丰富思想文化。没有文化的交流和互相融合,没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必然落后,排他与封闭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脱离世界文明进程。这正是我国在世界进入近代和现代文明,世界学术和科学技术越来越昌明而我国却长期处于专制落后的状态的惨痛教训。我国今天市场虽然已经开放,而思想上却仍然是清末所实行的闭关自守,这种情况绝不应当再继续了。然而事实上我国建国半个世纪以来,排他和封闭却丝毫不见减轻。当然,极权共产主义的排他和封闭不是从我国开始的,但我国极权主义的排他和封闭比之列宁和斯大林不但毫无逊色,而且超过。
列宁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斥之为修正主义和叛徒,斯大林进一步实行人身消灭,毛泽东发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随时把与自己思想有出入的观点都上升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进行人身迫害。知识分子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这都是极权统治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很自然成为打击的对象。建国以来一系列的运动都是针对知识分子的。从批判武训,批判 “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派、反右倾机会主义,直至文化大革命,把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打成右派,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等等,其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暴君。一旦扣上帽子,不但工作权被剥夺,甚至弄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生存权都没有了。使知识分子感到人人自危,把知识分子训练成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唯唯诺诺、逆来顺受、曲意奉迎、不敢有丝毫违背。把做人的尊严、人的个性、知识分子的气节都消磨尽净。使人失去自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良知受到严重挫伤,使人成为唯命是听的精神奴才。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才能被摧毁,民族生机被挫伤,把中国变成文化荒漠和思想贫弱的国家。我国建国以来在思想和文化上所遭受的伤害怎么估计也不会过份。
六、我国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传统
虽然封建专制文化传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真正塑造我国民族性格的并不是我国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我国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发展出通过平等、互助、互爱,实现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理想比封建极权统治的思想更加源运流长。这种思想古已存在,到了孔子已经系统化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早期儒学是我国这种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人的概念,人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和互助互爱的关系。孔子把这种人际关系概括为“仁”。在孔子看来,“仁者人也”,人的本质就是“仁”。也就是把别人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因此,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博爱。这种“爱人”的思想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孔于讲“爱人”、“泛爱众”,墨于也讲“兼爱”,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爱人的本质是一样的,而孔、墨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术流派。
“泛爱众”的思想只能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关系上才有可能,因此。孔子在马厩失火时,只问人,不问马。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平等的,“入于夏则夏,入于夷则夷”。不同的种族都是人,没有区别。他的教育原则也是主张“有教无类”,不分种族、等级、贵贱,处处体现他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和互爱的关系必然产生民本主义的思想以至朴素的民主思想。《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乐而弃天地之性!”《吕氏春秋·孟秦记第一·贵公》也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孟子最激进,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也就是说,君可以撤换。类似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中还常出现,但被两个多年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极权专制统治思想所压制,没有得到发展,然而却仍然在形成我国民族的道德伦理和民族性格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这种人的学说与“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是不相同的。“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既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列宁的思想。马克思主张每个人既是“为别人存在”而“别人也是为他的存在”(《马克思全集》第42卷第122页)。列宁也主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这一点上,列宁和马克思的观点是相同的。恩格斯甚至还说:“我们也是从利已主义成为共产主义的,想从利已主义成为人,而不是个人”(《马恩全集》第27卷第 12-13页)。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利已主义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实现,才需要共产主义,如果说,人的利益没有了,共产主义的目的也就没有了,就根本不需要共产主义。所以恩格斯才说:“从利己主义成为人。而不是个人”。即不是成为只顾个人利益的损人利己的人。孔子关于人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承认人有自己的利益,但不是只顾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的关系,也是一种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关系。人从这种互利互助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因此,孔子不但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进一步说:“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自己想要建立自己的事业时,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建立他的事业,自己想要求得到自己发达时,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实现他的发达。孔子的“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关系,建立在这样的人己互利互助的关系上才称得上是“仁”,也才称得上真正的人。这不禁使我们又一次想到朱熹的“灭尽人欲,复尽天理”,和“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是多么违反人性,这只不过是极权专制统治所强加给人民的,与孔子的人的思想是多么背道而驰。
孔子的人学既然是建立在人己关系之上,因此也是建立在集体思想的基础之上,因为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人只能生存在社会之中,没有社会,没有别人,也就不可能有自己。“仁”者二人,表示人是集体关系,因此,“仁”就是人己关系的表现。孔子的“仁”的思想就是体现人处于集体中的一种相互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第一卷第18页)。又说:“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马思全集》第42卷第24页)。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关于从集体出发实现“仁”的思想是多么深远。这与借集体之名来否认个人利益的极权统治者的“集体主义”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在这个时期,旧的封建政治秩序已经瓦解,建立在封建社会秩序上的道德标准也巳破坏,社会已经大乱,诸侯互相征伐,统治者内部互相篡弑,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希望以恢复西周的礼来进行约束,以实现以“仁”为中心的社会秩序,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然而孔子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周礼,而是以“仁”为基础对周礼进行修正。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主张贵族犯罪也应用刑,而对庶人则主张实行“德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把君臣、上下、贫富之间的守礼看成是双向的,例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周礼实行的是“以世举贤”的世官世禄制度,也就是贵族世袭制。孔子主张打破等级关系,任人惟贤的“举贤才”的制度。孔子对“礼”的修正是为他的人学服务的,是根据他的“仁”的观点来修正 “礼”。
孔子的仁学不只是止于个 人的修养。而是与治理国家的政治密切结合的,形成一种从认识客观世界到个人修养到治理国家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理论是我国伦理道德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影响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意义非常深远。
大约从战国到西汉这个时 期,儒家学者把孔子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理想概括成为理想的社会模式。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是平等的,天下为公,权力属于人民,政府人员由人民根据贤达和才能选出来为大家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关怀、互助互爱,亲密无间的关系,大家都把别人当自己的亲人看待,把别人的子女当自己的子女看待,老人、鳏寡、孤独、残疾者都得到照顾,没有人被抛弃,人人为社会出力,产品供大家享用,没有人搞阴谋,大家以诚相待,也没有盗窃乱贼。儒家把这种理想的社会视作大同社会。这个人类理想的模式实际上是人类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十分伟大的。
然而,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虽然有重要的发现,成为人类理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不是没有缺点的。我国关于人的学说虽然重视集体合作。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互助互爱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但缺少个人自由的概念。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础,没有自由,缺少对个人发展的激励,整个社会就缺乏前进的动力。而且从历史经验来看,只强调集体的重要性而忽视个人在集体中自由发展的权利,整个社会很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为极权统治的产生提供机会,在我国的历史中产生延续两千多年的权力极端集中的封建专制统治,甚至发展出完全否认个人权利的三纲哲学,与我国缺少个人自由是有关系的。而在西方,很早就发展出自由的价值观和为了保证个人自由实现的民主政治与法治,个人的发展得到保证,使文明的不断发展不至陷入停滞,这与我国缺少个人自由而陷入专制独裁统治,造成历史的停滞形成鲜明的对照。
然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缺乏集体的观念,很容易使人走向另一极端,使每个人只重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甚至损人利己,人与人之间只剩下法律关系和人情冷漠,在放任自由原则上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把追逐个人利益作为发展的唯一动力,虽然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巨大发展,财富大量产生,然而并没有实现人类的普通富裕。而是走向反面,造成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贪富差距扩大和失业问题的难以解决,这种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是为了追逐个人利润而扩大生产必然要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以至两者的协调必须靠危机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虽然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然而并没有使全球受惠,不但发达国家的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而且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扩大,增加了强国对全球统治的贪婪和富国对穷国的掠夺。生产的无限制的扩大加深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使地球更加不适合人类的居住。以上种种弊端都是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相分离。生产的目标与消费的目标相分离所造成的。人类的要求只能是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没有个人的发展,全社会的发展不能实现,不重视全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就会造成社会的巨大不平衡,把弱肉强食合法化。三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所产生的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情况迫使人对自己的地位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人只能在集体中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人既要满足一已的私利,又要保证集体发展的实现,否则就没有个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个人利益,为此,建立起个人与集体统一的新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这正是今天所需要的,也是一百五十年来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七、西方社会民主党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他早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就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5页)。”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同上)。“
马克思这一观点和他的关于人道主义的观点为西方社会民主党所继承。社会民主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批判了马克思理论中缺点,并且使自己的思想多元化,从马克思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然而,从社会民主党发展的历史来看,并没有离开马克思这一基本观点。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高速发展,但也出现了自由市场所不能克服的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民主党和西方学术界不同学派都在探索人的更加全面合理的关系,而且达到了几乎相似的结论,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经历了从执政党到选举失败,失去执政党的地位以后,都在总结失败的经验,吸取了撒切尔和里根新自由主义保守派政策上成功的方面,修改了自己执政时期过激的缺点,正走向一个新的开始。按布莱尔的说法,从思想意识形态到政策都做了很大的调整,终于取得再度上台执政的胜利,然而,在社会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上,社会民主党仍然保持老社会民主党一贯的理想,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布莱尔在他的新著《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发展》中反复说明:现在的工党仍然“遵循原来老工党的核心信条:公平、免于贫困、社会平等。”布莱尔认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中间偏左的政策,即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回归左翼的人性价值 ——正义、自由、团结,”和“对公正、民主和自由的长期承诺,”等等。然而在政策上与原来的工党有了很大的变化。50年代到60年代执政的老工党与西欧其他社会民主党都强调采取国家干预的方法来达到社会主义目的的实现,如实行企业的国有化,普遍的社会福利,对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计划化,老的社会民主党希望采取这些措施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瑞典是实行全面福利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然而,他们实行这些过于激进的政策使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70到80年代,西欧所有的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的政权都落入新自由主义保守派之手,迫使社会民主党进行了长期的反思和探索。在这里,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关于社会民主党对社会和个人关系的看法。英国工党最基本的信念是人并非独立于他人之外,每个人都是社区和社会的一员,对别人与对自己负有同样的责任,因此,人们之间只有互相依靠才能获得成功。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只有建立在相互责任感之上才能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并非仅仅由市场驱动,还要由社会和道义来支撑,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不仅为生产者,也为消费者,不仅着眼于经济的发展,也要着眼于环境保护。按布莱尔的说法,新工党的基本信条是将老工党的传统的价值观以新的方法用之于新的形势之中,而不是另创新的价值观。因此,新工党将致力于探索使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新的激励政策。
新工党十分强调权力与责任的相互结合,认为责任是社会的基石,仅仅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和权利是不够的,给市民以一定的社会利益,必需索取明确的责任,社会和个人应当订立新型的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关系。如果一个社会不鼓励人们自愿履行对他人所负的责任,“那么这个社会不是滑向互不关心的无政府状态,就是陷入强者对弱者的支配。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将把弱者排挤出国家生命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个人利益,剩下的就是弱肉强食。因此,互利和相互依赖是一个健全社会必要条件,并不是抽象的理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竞争,也有合作。不仅对自己的幸福感兴趣,也要关心他人的幸福。否则这个社会既是互相冷漠,因而也是互相侵夺,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
由于以上原因,工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同合作、团结一致、互相关心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只能造成社会的分裂,对社会的进步是无益的。因此工党要求改变区分右派和左派的传统界线,建立一个不存偏见,“跨越民族、跨越阶级、跨越政治界限线,能够代表所有英国人民的新的政治观点,而这种政治是建立在机会、责任、公平、信任之上,使得全民得到公正、全民承担责任。”因此,布莱尔称他的工党是“人民的党”,英国工党重新上台以后,它的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思想认识之上的。因此,它虽然吸取了撒切尔保守党执政时期的许多政策,但是仍然与撒切尔保守党有明显的差别。撒切尔深信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鼓励人的努力,并且能够实现经济的有序进行,从而实现经济的最大可能的发展与繁荣,因此上台以后,就放弃了对经济的管制,实现市场自由,国有企业私有化,压制工会,普遍减低直接税以鼓励资本家的经营。她认为福利国家破坏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秩序,窒息了个人的主动精神,因此大大削弱了福利。为了鼓励个人的发展,应该容忍社会的不平等,她批评“把不平等看成错误的、有害的观点是消极的。”撒切尔的政策虽然鼓励了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和过多的福利对工人缺乏激励,增强了资本家的积极经营,但也扩大了贫富差距,造成贫困和失业。
布莱尔则不然,他首先认为,社会公正与正义和经济效率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调和的,按布莱尔的说法: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是经济效率的敌人而是经济效率的伙伴,两者是可以统一的,也必须统一。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激励每个人的积极性,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但又应当避免老工党所实行的那种过多的干预。“政府的作用不是命令而是推动。”政府不可能提供所有的社会保护而是“提供组织和规范。”老工党过去那种片面救济的福利政策是不对的,但不是不要福利政策,新工党的福利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扶持,而不仅仅是施舍,更多地是为工人的一生在职和岗外培训,建立一个学习的社会,培养工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新工党取消了国有化的政策,但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产业的国家所有不是一概取消。在政府和产业界,雇主与雇员,公营和私营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工党只不过更自觉地推动这一方面的实现。
八、西方学术界关于自由、平等、公平、效率的讨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0 到80年代正当西欧社会民主党反思自己失败的经验,提出关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和正义相结合的主张的时候,西方的哲学界和经济界也在探索几乎相同的问题,而且得出相似的结论。
作为强调正义和公平的代表学说,罗尔斯(JOHN·RAWLS)经过长期的探索,他的名著《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了。罗尔斯认为,让一部分人无止境地追逐更大的利润,而侵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是不正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他提出社会正义的主张,把正义提高到“社会制度价值”的地位。认为法律和制度都应当受正义的检验,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是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罗乐斯强调社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人们所获得的利益是在社会合作中实现的,然而,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则是极不平等的。一个出身条件和天赋高的人所获得的利益远远不是靠自己的条件而是依赖于社会合作实现的,而且他本身的这些优越条件也不仅仅是他本人努力的结果,已有的社会制度的配合协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原则通过对社会制度的调节从全社会角度来处理这些出发点的不平等,使得在社会合作中所产生的利益得到合乎正义的分配,这就是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由此可见,罗尔斯虽然说得很抽象,却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激励所导致的财富大量增加,并不能使社会普遍富裕,而是财富大量集中,造成社会的极不公正,罗尔斯的《正文论》正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分配上的不平等,罗尔斯设想了两条正义原则,一是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相结合,罗尔斯称之为平等自由原则,另一条是机会公正的平等和最少受惠者最大可能和利益相结合,罗尔斯称之为差别原则。所谓最少受惠者是指那些出身低微、社会和经济条件差和天赋差的那些人,由于最少受惠者的条件差而产生的差距应该给以利益的补偿,这就是罗尔斯所说的差别原则。对这两个正义原则综合起来看,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机会的平等应当保持,但另一方面,由于条件不同在竞争中所产生的差距应当给以补偿。补偿的方法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对社会条件差的人给以教育的补偿使之缩小竞争能力的差距,规定最低收入标准等等。因此罗尔斯的正义是一种公平的正义。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以后,立即引起热烈的讨论,共同体主义伦理学认为罗尔斯的理论仍太自由化了,他们认为,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社会、历史和整体的因素应当超过个人的因素,因此成为人类道德生活中更具基础意义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体,应当更多地从群体出发而不是从个体出发来考虑社会发展,因此共同体的价值应当高于个体的价值。这是一种极端否认个体的偏激观点。另一种对罗乐斯的观点的批判是诺齐克(ROBERT·NOZICK)的从自由主义的立场所进行的批驳。他们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本身的两种发展趋势,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诺齐克认为,个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社会根本道德标准和对道德的约束,绝对不允许超越,任何超越就是不道德的,也是不正义的。诺齐克承认人的天赋的不同所带来的分配上的差异,然而天赋高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所得多,这是合乎道德的。天赋不同所得不同只能用另一办法解决,那就是通过个人自愿救助等慈善办法来解决。由于把个人权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标准和绝对的道德约束,任何对个人权利的侵犯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诺齐克反对国家干预个人生活,国家的建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权利,使之免于被侵犯,国家应当是诺齐克所设想的“最弱意义的国家”,也就是“最少管事的国家”,国家所做的事只限于征收一笔对所有人提供保护的费用,防止盗窃、欺诈、凶杀和强制自愿签订的契约的执行,超过这个限度,例如征收税收以实行福利政策,就是侵犯收入多的人的个人权利,就是不允许的。对收入低的人的救济只能出于富人的自愿。诺齐克的这种自由主义的极端观点实际也是行不通的。事实上,福利政策和最低收入的规定已经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政策。
哲学家在争论公平和正义等问题时,经济学界也在争论效率和平等的问题,两者争论的实质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制度激发奋斗精神,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经济,造成今天这种富裕社会,应当说是成功的。然而,这种制度却制造出不平等,使贫富差距扩大,因此,在效率和平等之间如何抉择,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市场经济这种情况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宣扬和追求政治上的平等,另一方面又鼓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分化,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没有经济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也要消失的。经济权力的集中造成政治权力的集中,两者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必然要形成资本专政,篡夺人民的民主权利。然而,过分讲求平等,就会失去效率,使得能够供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小。因此,效率和平等应当达到某种妥协,使得既能体现一定的公平,又不过分牺牲效率。《平等与效率——重大的决策》的作者奥肯则认为,罗尔斯要求平等优先,弗里德曼则要求优先权应交给效率。他自己认为,不可能在效率和平等之间划一条线,使各方面都很协调,必须在效率和平等之间进行经常调整,使社会合乎理性地前进。
九、建设一个既有自由、平等又有公平和效率的社会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发展到今天,人对自身的认识,经过漫长的探索,已经从不一致逐渐趋向一致,从不全面逐渐趋向全面,这种趋向来源于人自身的特点。人是个人,有个人自由和发展的要求,人又不可能孤立于集体和社会之外,只能生活在集体和社会之中。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人的自由和发展只能在集体中实现,因此,个人和集体必须协调。协调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条件,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和在自由中发展自己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条件,每个人不只是要关心自己的自由和发展,还要关心别人的自由和发展,形成互助互利互相关怀的集体。这种理想并不是一种空想,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越自由越能发挥自由竞争的优点,政府无需干涉,萨伊认为供给自然会创造需求,这种绝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只是反映一个时代的需要。为了消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制所造成的对人的压迫,在当时所需要的是扩大自由的范围而不是限制自由。然而在消除封建等级和特权以后,放任自由的缺点就逐渐暴露出来了,无序竞争越来越严重,到了三十年代初发展成世界性的严重危机,终于导致了政府干预理论的诞生,绝对的放任自由今天已没有人主张了,由此可见,自由的理想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启蒙思想家设想自由和平等是同时产生的,有了自由就有了平等,而且认为自由的界限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三百年来的实践已经超越了这个观点。仅仅不侵犯他人自由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都能实现,没有更积极的办法,自由会产生新的不自由,平等会产生新的不平等。在集体中需要法律的保护以防备他人对自由的侵犯,然而更重要的是合作。有些理论家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说成是绝对不可调和的,因为西方是个人主义,东方是集体主义,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论东方和西方,对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的认识正在趋向统一,至于极权主义并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意志对多数人的践踏,放任自由的结果也会造成少数人对多数人自由的侵犯,两者表面上对立,实际上有共同的特点和后果,不论在东方和西方都是被批判的。
由于以上原因,我们今天既要消除极权统治,也不是建立一个放任自由的社会。我们应当建立既有充分的自由,也要有平等和公平,一个自由、平等、公平相协调,个人和集体相协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这应当是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基础,而又不至于消除了极权专制制度,却换来了资本专制,使民主为资本和权势者所操纵,变成实现资本利益和党派为了自身利益而争吵的场所。
为了建设这样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制度,我们既不能盲目继承,也不是盲目照搬。我们应当继承我国以人为中心的平等、互助、互利、互相关怀和以社会和国家为已任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优良传统,吸取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年来发展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西方三百年来在民主和自由的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为在我国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的国情和传统的自由、平等、公平、效率的现代社会制度而努力。
十、中国共产党应当负担起中国民主化的责任
应当说,我国从极权政治统治转变为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制度不仅仅是百年来民主革命和二十年来体制改革的完成,也是两千年来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扫除,完成这样一次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如何实现这样一次革命和由谁来承担实现,是全国人民所关心的。
时至今日,要在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一次从下而上的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实现中国的民主已经是不可取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已经把以农业为主体的分散的社会变成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社会,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经济、技术和社会联系,人民是依赖着这种联系而生存的。破坏这种联系,损失是无法估计的,也将是难以恢复的,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然而,像俄国那样休克疗法,造成几百上千个党派突然出现,互相争夺,贪污腐化完全失去控制,经济的正常运行被打乱,甚至造成国家的分裂,也是绝不可取的。唯一可行的是有控制的、渐进的改革,把损失减少到最少。这样渐进的改革还应当由现行执政的共产党负起责任来。
从历史上看,共产党从诞生起,从来没有实行过民主,然而它的壮大又离不开民主,这是发人深省的。
共产党偏处江西时,实行极端狭隘的阶级政策,甚至对农村和城市中小有产者也不能容忍,不但挑起人民之间的过火的阶级斗争,在党内也不断进行过火的残酷斗争,力量越缩越小,被迫离开江西进行长征,到了延安剩下的人数已经不多。恰当此时,日寇打进中国,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团结包括地主和资本家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要求,成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毛选253页),承诺“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毛选249页)。而且提出民主在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是立即实行社会主义,而是建设一个“在政治上自由和在经济上繁荣的中国”(毛选656页),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团结的范围扩大了,虽然在延安没有实行民主,然而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关于民主的要求和许诺,已经使具有爱国民主思想和向往理想社会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各界民主人士人心振奋,纷纷奔向延安。中国共产党从屈居一隅变成“全国性的大党”,力量迅速壮大,终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打败蒋介石,夺取了政权,实现了全国统一。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并在第一个五年内取得了建成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成就,增强了人民的信心,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高的威信。然而这种威信很快被毛泽东的极端专制独裁所破坏。民主的许诺没有了,过火的阶级斗争和农民小生产者的幻想交织在一起,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党内外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地打下去,全国人民噤若寒蝉,使愚昧盛行得不到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不但脱离了人民,也脱离了党内广大党员,到十年动乱结束,政治陷入孤立,经济陷入崩溃。邓小平上台以后,再度提出实行民主,进行体制改革,才使政治、经济重新走上轨道,人心得以收拾,出现了全国全党集中力量搞改革的局面,使残破了的经济得以恢复,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然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对民主许诺的放弃,又重新使改革和发展陷入困境。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党的历史说明,当共产党允诺实行民主时,就给人民以希望,就能团结党内和全国人民,党也就能实行正确的政策,党和国家都得到了发展,反之,就孤立于人民和党内广大党员之外,这段经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如果说前两次实行民主仅仅只开一个头,这次由于有改革开放为之先导,民主必然能够实现。原因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中国的经济将必不可免地融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之中,必将促使人民的思想解放,自由意识增强,民主将越来越成为人民普遍的要求。而且一旦实行市场经济,阶级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中产阶级将上升为主要的阶级,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马克思和列宁当年所看到的除了出卖自己的体力劳动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正在被消灭。农业进入市场经济将使农民知识化和中产阶级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党内,党的阶级成份也将发生变化,成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党,党的思想意识也将发生变化,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必然要在党内日益取得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也将发生变化,官僚化统治的国有企业势必淘汰,能够消除官僚化管理的国有企业才能存在。这样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不是原来的官僚而是新型企业家了,他们势必与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融合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党必然要民主化,这种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变化实际上已经在发生,不仅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在发生变化,而且不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党代会的代表,成份都在开始变化,选举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听命于指挥。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追求个人迷信,恢复已经被削弱了的极权统治,即使能维持于一时,也难以维持长远,必然脱离全国人民和广大党员,陷入孤立,有远见卓识者绝不为此。至于全国人民,将是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帮助中国共产党改革,加快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化进程,争取我国民主比较顺利地实现。
中国共产党曾经为实现中国的统一建立功勋,如果在中国实现民主和自由中再建功勋,结束我国两千多年专制统治的传统,将仍然不愧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党,将不会为人民所忘记。
1999年12月
五柳村2010年5月19日收到
标签:体制改革
相关文章: ?余孚:我国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给信誉不好的人一点肯定——评中国足球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
?伯乐相马术质疑
?郑永年:中国政治改革要从县政开始(转)
阅读全文(3051) /评论 /扔小纸条 /给余孚留言 / 文件夹:改革探索
收藏:QQ书签del.icio.us / 订阅:Google抓虾
最新评论

秋蚕
2010-05-19 17:16 网址:http://wang5204wang@163.com
《重新认识……》一书的全部内容都齐了,真高兴。保存后细看。

hnq
2010-05-23 09:46 网址:http://hnqhnq@yahoo.com.cn
一些知识分子出于不同的原因参加了为共产党用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成功后当了官。有些良知尚存者晚年能够审视当年信奉的、给中国大陆带来极大灾难的马克思之说,真是难能可贵。
向余孚老人致敬!

汉哥
2010-06-12 15:50
支持你,希望中央领导看看。胡锦涛看看更好。

dengds
2010-06-18 05:56
一些知识分子出于不同的原因参加了为共产党用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成功后当了官。有些良知尚存者晚年能够审视当年信奉的、给中国大陆带来极大灾难的马克思之说,真是难能可贵。
向余孚老人致敬!

dengds
2010-06-18 05:57
支持你,希望中央领导看看。胡锦涛看看更好。
评论 /个人网页 /扔小纸条
* 昵称
已经注册过? 请登录
新用户请先注册 以便能显示头像及追踪评论回复
Email
网址
* 评论
表情
分类小组论坛
杂谈 ,娱乐、八卦 ,文学、艺术 ,体育 ,旅游、同城 ,象牙塔 ,情感 ,时尚、生活 ,星座 ,科技
请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如威胁到本站生存, 将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 同时本站的相关记录可能成为对您不利的证据.
相关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