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糯米运营模式: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7:36:56

 

 

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作者:韩兴娥


第1节:享受阅读浸润书香(1)
 
    享受阅读浸润书香

    "买了这么多书,孩子就是不读,怎么办呢?"无数家长叹息。

    "都上六年级了,课文已读了几十遍了,你怎么还结结巴巴?读多少遍你才能读流畅?"数不清的老师恼怒。

    ……"下课不准看书,否则要挨罚。"我这样吓唬学生,担心书迷们视力下降。

    "韩老师的学生个个是播音员,不经预习就能流畅朗读,两星期学完一本教材对他们来说太轻松了。"我的同事、家长如是说。

    ……两者之所以相差千里,是因为我的"课内海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这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的共识。

    阅读能力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考第一,但各门功课都不会差。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苏霍姆林斯基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基础。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感到幸福,而讨厌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会痛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不论能不能上大学,这十多年的学校生活是大部分孩子都要经历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如何忍受这漫长的岁月?所以,语文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孩子喜欢阅读。

    读书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在小学低年级读书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的孩子,年级越高则学习越吃力,进而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相反,喜欢阅读的孩子,年级越高学习就变得越容易。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孩子来说,读书的快乐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引领他们,他们的人生将会变得充满艰辛,没有书香的人生将是多么地悲哀!没有一开始就讨厌读书的孩子,也没有靠自己明白过来而变得喜欢读书的孩子,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把他们带入用文字写成的美丽世界中。

    于是,我从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引领他们走上了"海量阅读"之路。一本语文课本的学习,一年级需三个月,二年级需一个月,三年级两周就能学完。到了高年级,我们师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高谈宇宙之奥秘,纵论天下之文章,妙语连珠,有华章迭出之美,激扬文字,呈大气磅礴之势。读书成为幸福之旅,教学变为愉快之行。道家的谦下养生,儒家的精进利生,涤荡着繁杂的教师职业带来的浮躁、茫然,滋养着我们师生的从容优雅。
第2节:享受阅读浸润书香(2)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 小说: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作者:韩兴娥| 类别:快速阅读速读
    从顽童到腹有诗书的巨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在这条充满鸟语花香的书香之路上,洒满家长、老师相扶相携的汗水、友谊和笑声。我通过博客文章、信件影响着家长和老师们,我们把"课外书"的阅读放在"课内"进行,共同为不知满足的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引领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走进书的沃野,让他们远离了苦不堪言的作业,将那些把美好的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习题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使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走进课堂,让求知若渴的学子一睹为快,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诵读经典诗句和名家美文,为幸福的书香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把"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落到我们师生身上:没有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优秀,没有一个学困生,孩子有了一个美好甘甜的童年,老师拥有了愉快轻松的心态。体育场上,有我的学生活跃的身影;文艺舞台上,有我的学生出色的表演;作文、电脑等各种大赛中,有我的学生飞扬的风采……最令我高兴的还是学生们的读书欲望,他们的阅读量之大是我始料不及的。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能融汇百科、贯通古今,学生们渐渐步入了读书——获取知识——读书的良性循环。我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们的书香人生奠定了基础而由衷地高兴。在安心的、无拘无束的阅读氛围中,自己的一个个"爱徒"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就连他们的呼吸也是那么地柔和,我享受着如水般轻柔、如雨露般滋润的"润泽"感。天真无邪写在每个学生的脸上,童言无忌呈示于课内课外,阳光、幸福,成了我们师生的共同写照。
第3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 小说: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作者:韩兴娥| 类别:快速阅读速读
    第一章解读"课内海量阅读"

    课外书如何在课内读?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会不会让阅读变成快餐?普通老师能不能做好?

    课内海量阅读

    2006年,我从一年级进行大量阅读实验的学生上六年级时,崔峦老师听课后感慨山东人太朴实:"孩子都出生6年了,而且养得白白胖胖聪明可爱,却连个名字都没有起。"实验没有名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我所进行的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人人认可的大量阅读教学,不需要另起名字。要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全班共同在"课内"阅读某一本"课外"读物,读完一本再换一本。没有固定的教材,任何健康有益的图书都可以为我所用。

    删繁就简

    "课外"读物"课内"读的时间从何而来?首先要删除没有多大价值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比如拼音教学,鼻音、翘舌音等知识不用教,孩子也能学会拼读音节。在识字教学中,我很少让学生口头组词,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不只省时间,而且效率高。期末考试前,我才让学生"临阵磨枪"做几张试卷。平日除了阅读就是写写生字,课堂上不做任何试题。省出来的"课内"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了。

    不求甚解

    删除繁琐的讲解是大家的共识,课本和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学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的是课外书学完之后就收起来,课本还要装在书包里,经常写一写要求默写的生字。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我很少讲解词语的意思,也不去深入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是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去自己感悟,"悟"出来的东西,孩子虽然解释不准确,却能恰当运用。海量阅读使我的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论语》《老子》等经典对小学老师显然太高深了,我边学边教。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最初是无奈之举,后来就成了我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

    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所在。

    就地取材

    2000年,我最初的改变是学习人教社和辽宁社的韵语识字两套教材,从"一"到"二"的改变很艰难,也称不上是"海量"阅读,但到了中高年级的效果已经很好了。2006年、2007年我再次教一年级时,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厚薄不等的十几本"读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的起步。之所以称"读物"而不是"书",因为很多都是就地取材的东西。入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拿到一本我编辑的小册子,有"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等,在学生不会拼读音节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识字;《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音乐》上的儿歌也被我编辑成阅读、识字的教材;《拼音报》《阅读指南》等报刊也是阅读识字的好教材;不用指导就能理解的《好妈妈儿歌400首》也成为了我们的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低年级孩子理解的难度大,我们就不求甚解,照样也可以成为教材。

    "借"也是我获取共读教材的好办法,我曾借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让我的学生在中年级全部读完小学阶段的课本。学习《论语》《道德经》时,学生买了不同的版本相互交换着看,反而更能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有教无类

    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的影响各不相同,学习的速度和深度也有很大差别,"海量阅读"不强求达到同一标准,我根据每一本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星级目标",学生能达到"一星级"目标就算完成了任务。比如在低年级,"一星级"目标一般是读熟课文,"二星级"目标是认读打印出来的字词,"三星级"目标是理解文章的意思。而到了中高年级,理解文章大意是最低要求。因为低年级孩子擅长背诵,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背诵能力减弱。"一星级"目标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人人都是好孩子。
对部分学生应降低要求,很多知识从要求"日日清""单元清"到"日后通",一册教材上出现的音节拼不熟练也不要紧,学困生能把声母、韵语、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念熟就行了。于是我仅用三个星期就教完了拼音,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着声母、韵语、整体认读音节的卡片,贴在书桌上,放到铅笔盒中,学生拼读音节时经常对照卡片查找字母,时间长了,每个学生的拼读速度都提上来了。识字也是这样,在低年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但单独挑出生字就不认识了。这不要紧,只要能大量阅读,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认识了。

    第一轮实验,我用两年时间消灭了学困生。从三年级开始,考试基本上能达到100%的优秀率。第二轮实验,仅用一年时间,就消灭了学困生。供一、二年级使用的《国学启蒙》,我的二年级小弟子们仅用一个星期就能全部背诵。不是我的学生比人家聪明,而是我充分利用了他们背诵的天才时光。那些"慢"孩子、"懒"孩子在"举三反一""举十反一"中总有头脑开窍的那一天。

    进行"课内海量阅读",不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我这样口才平平的丑小鸭,通过进行课内海量阅读,把安身立命的职场变成了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为学生快乐的书香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朋友喜欢海量阅读

    看到韩老师的《晨读十分钟》读书笔记,不禁想起了童年时我的父母给我看的几本书和杂志,最先看的是《小朋友》,后来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那时,十分期望父母在晚上办公回家后,有点神秘地从背后慢慢地拿出什么书,给我一个惊喜。看到解珂旎欢呼雀跃地接过我给她买的书,美好的童年浮现在眼前。

    海量阅读让我感悟到亲情、体验到幸福,谢谢老师!2007级7班学生解珂旎的家长

    9月28日下午放学后,吴静琨拿回了《三字经》原文,为了试验一下孩子的背诵和记忆能力,从当天晚上开始我俩比赛背诵,结果用了大约半小时的时间,背熟了原文的1/3,第二天下午轻松地背完了全部。在这以前,吴静琨从没有接触过《三字经》。试验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料。实践证明通过不断的背诵的确有助于强化孩子的记忆能力。2007级7班学生吴静琨的家长

    今天和郭葳蕤散步,她说到一首诗,班里有个孩子把"孤木不成林"读成了"孤独不成林"。我说意思差不多。郭葳蕤很认真地说:"那不一样。'孤',是'单独'的意思。'孤木'是'孤零零的一棵树'。'孤独'是一个人唉声叹气的,很寂寞的意思。"我很惊讶,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居然能区分出这么细微的不同之处,而这又是孩子在家长和老师一直奉行"不求甚解"理念下的"自我感悟",可见海量阅读的成效有多大。2007级7班学生郭葳蕤的家长
说实话,当时让王馨婕跟韩老师上学,我是有顾虑的。武寅冬(王馨婕的妈妈,北海学校的老师)回家经常说韩老师是名师,在语文教学上有独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以前武寅冬并没有和韩老师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缺乏对她全面细致的了解。再加上孩子年龄小,阅读量又这么大,已经大大超出了普通学生的认知水平,孩子能吃得消吗?既然是试验课题,那就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或者在其他的孩子身上成功了,而王馨婕却不适合,那又怎么办?可是慢慢地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王馨婕每天都快快乐乐的,也没有在家写作业,而且经常"出口成章",甚至"语惊四座"。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看书了,一般的少儿读物即便是没有拼音也能阅读了。我认为这太重要了,甚至比她多认识1000个字,多算100道题还重要,这可能是韩老师"课内海量阅读"的最终目的吧。

    2007级7班学生王馨婕的家长

    若雅在国庆节期间读完了《彼得·潘》和7本绘本,读到精彩处会大声说:"妈妈,看这一段!"然后绘声绘色地读给我听,有时读得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能开始体会和欣赏文字的美而高兴和欣慰。这是"海量阅读"的效果。2007级7班学生赵若雅的家长

    我喜欢语文课,因为每次写作文都要到校园里活动一番,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轻松作文"了。有一次,我们班举行跳绳比赛,我仔仔细细地观察同学们跳绳。写作文的时候,妙词佳句就涌上了笔端,黑色的字一个一个往作文本上跳,真正做到了"下笔如有神"。

    我喜欢语文课,因为可以大量阅读,从中积累许多好词好句,在书中尽情吮吸知识的甘露,沐浴文化的阳光。有一回,韩老师让我们"比比谁的词汇多",同学们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积累的词语,真是妙语连珠、佳句迭出,词语如泉水般涌出,用之不竭。2000级学生李俊婷写于三年级

    我们班的大量阅读实验使我入学不久就与书结为挚友,如今,我在书的陪伴下已迈上了四个台阶,每个台阶上都洒满灿烂的阳光,每个台阶上都萦绕着清新的歌唱,每个台阶上都有我和书相依相伴的身影……每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良

    师益友,在寒冷的时候温暖我,在伤心的时候抚慰我,在孤独的时候陪伴我,使我感到了欢乐与温馨。2000级学生刘若凡写于四年级

    升入五年级后,我们全班同学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祖国的历史告诉我华夏民族历史悠久,炎黄子孙勤劳勇敢,人才辈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以祖国的复兴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邓世昌黄海血战;从谭嗣同慷慨就义,到刘胡兰壮烈牺牲……一幕幕血与火交织的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我眼前闪现。祖国母亲以她纯美炽热的心和伟大的凝聚力哺育了历代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正因为有这无数的爱国志士,祖国才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怎能辜负他们的殷切希望?祖国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我们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读书让我感受到人生的紧迫,分秒的珍贵;读书,激起我奋进的力量,增强我坚定的信念。
2000级学生张怡美写于五年级

    这学期,我们班又掀起了学《论语》的热潮。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面对当时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不是求神迷信,而是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使我们的民族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宗教所带来的蒙昧与束缚,奠定了理性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要想影响、带动大家,就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记得两个星期前刚开始做试卷的那一天,我没做试卷,但却批评同样没做试卷的刘超远,那时我慷慨陈词,似乎是正义的化身。面对孔子的这句话,我惭愧不已。后来我便以身作则,鼓励大家勤奋好学,小组中便掀起了一股积极学习的热潮。2000级学生任伟正写于六年级

    海量阅读人人可为

    爱学生是一种能力

    有个年轻人,脾气很暴躁,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对自己的暴躁个性,他也感到苦恼。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禅师,问道:"有什么办法,能够帮我修身养性,改掉易为小事发脾气的毛病?"禅师闻言,答道:"很简单,首先,你得知道如何才能抓到老鼠。"年轻人听后,不屑地问禅师:"抓老鼠和改掉坏脾气,到底有什么关联呢?"禅师问年轻人:"如果现在要你去抓一只行踪飘忽的老鼠,你会怎么做呢?"年轻人答道:"当然是先掌握老鼠的行踪,然后,在它平日出没的地方,摆上老鼠夹或是有诱饵的笼子……"禅师说道:"这就对了,要改掉暴躁脾气,和抓老鼠一样,必须先找到自己生气的根源。"

    看到一个又一个初为人师者由轻声细语变为声嘶力竭,我在寻找问题的根源。读于永正的书,才知道慈祥如老爷爷的于老师也有拿粉笔头投到学生身上的"恶劣"历史。回顾自己从教20多年的情况,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爱学生是一种能力。很多老师存在"不爱"学生的行为,是因为没有具备让学生可爱的能力。

    小孩子自然是可爱的。他们面庞可爱,那是血管通透性好,是心地纯良,是上帝赋予每个孩子一片心灵的净土。他们嫩声嫩气,声音可爱。他们愣头愣脑,行为可爱……如此可爱的孩子我们不爱,以至体罚现象屡禁不止,不是老师不想爱,而是缺乏爱学生的能力。

    我的同事孙老师很受大家爱戴。她的婆婆卧病在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白天觉睡了不少,晚上大家进入梦乡时,老太太就开始喊人,孙老师一直尽心尽力地服侍老人。在学校里,孙老师经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是那种天生就拥有高贵心灵的仁爱之人,可是却经常因为学生不做作业、不会做题而责骂他们。你能说孙老师不具备爱心吗?如果她能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爱学习、会学习的办法,她绝对是最慈爱的老师,只不过,爱学生的"能力"尚需提高。
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慈爱、耐心,但一堆孩子在耳边哇哇乱叫,和颜悦色不管用时,只有声嘶力竭地大喝一声了。许多老师在"磨练"中很快失去了和颜悦色,在那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们面前,变得"神色像晚娘,语气像泼妇"。作为语文老师,我为一学期啃一本翻烂了却还没教会的课本烦,为学生磕磕绊绊地不会读书烦,为天天批改那些文理不通的作文烦……几乎每天都要经历急躁气恼的炙烤。于是我也失去了"爱学生"的能力。

    当我在内心的感召和外力的推动下闯出"课内海量阅读"的路子后,我的学生个个变得可爱起来:当看到仅仅入学一年的小孩子就能够面对书本沉思静读、自求博取,沉浸在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老师能不爱这些让自己醉心读书、享受工作、享受课堂的学生吗?当师生眉飞色舞、趣味盎然地朗读那一首首有趣的儿歌、一个个好玩的故事时,稚嫩的童音赋予了文字以生命的柔软与灵动,老师那幸福的耳朵从中体味到了诗的韵律。听着那脆甜的童音合奏出的天籁之音,老师能不爱这些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快乐的学生吗?当面对那些"慢"孩子、"懒"孩子,想到"举三反一""举十反一"的"课内海量阅读"早晚能让他们"开窍"时,老师能不爱所有的不同基础、不同资质的学生吗?爱学生就是有本事把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变成和谐的乐章,当老师有能力指挥童声大合唱时便获得了自己的职业幸福,安身立命的职场就变成了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

    缺点皆成优点

    我很幸运,9年前,区教育局领导倡导进行大量阅读实验,有领导"撑腰",我任教的班订了两套课本,从而亲身体验了大量阅读的神奇功效,蹚出了"海量阅读"之路。本来我没有任何本领,是一棵无人注意的小草。当我的教学为许多同行所赞赏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那点"本事"——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更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成就我的几乎都是缺点。

    行动大于理念,实干就是能力

    对于写作,我没有一丁点儿的自信,在上学读书时,我的作文被老师当做反面教材念过好几次。不是我不努力,以前虽然课外书读得少,但从来没有疏离过书本,在青年路小学时,滕欣云校长放假前总是借给我一大摞教育杂志,平日,我也经常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秀作文;后来,我的阅读"取法乎上",读古代经典,读教育大家的著作。但是我的文章总是大白话连篇,既无文字的美感,也无思想的高度。后来读佛教的入门作品,才突然明白过来,我是那种缺乏文字"般若"的人,难怪古人感慨:"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一个人的语言成就,人事的努力只占三分,天分的作用却占到七分。一向有自知之明的我从不寄希望于通过文字的优美灵动吸引别人,作为一线教师,我的最大优势是做法,想法不是没有,但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之前,那些想法只是在脑子中回旋而已,很少诉诸文字。于是我写的文章,"小"发议论之后一定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平实的文字就有了可读性。
急躁性情疏通有道

    不知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的影响,我的性子很急。同事中急性子的人也不少,但像我那样把喜怒哀乐完全挂在脸上的人不多。可能与童年的生活环境有关,我哥哥比我大18岁,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子,当我不顺心发脾气的时候,奶奶和年老多病的父亲毫无原则地满足我的要求。可能源于此,虽然我是那种出了家门胆小怕事的一点出息也没有的"炕头王",但内心深处却流淌着一股率性而为的血液,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来说,这明显是个致命的缺点,小孩子调皮捣蛋是天性,于是焦头烂额、气急败坏、声嘶力竭,甚至歇斯底里也就成为家常便饭。易怒、胆小又不失善良的人当老师,在一所学校之中一定是最差劲的,雷霆之怒之后是无计可施,自己气得喘粗气,学生却并不怕你。内心深处不甘心如此失败,寻寻觅觅十多年,终于找到了解脱恶劣情绪的良药——大量阅读,当学生爱上阅读时,当孩子们沉浸于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老师也步入了宁静平和的港湾。

    由于不会控制情绪,余怒未消的恶劣情绪时常波及同事、家人。山东师大的一个心理学教授来潍坊讲课时说:"找个当老师的媳妇算是倒了八辈子霉。"我听了感同身受,那个教授的夫人就是一位数学老师,他有亲身感受才如此真实地"诋毁"我们这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海量阅读"的教学实验促使我个人必须"海量阅读"的时候,我成了最"可爱"的家庭成员,不看电视,不抢遥控器,多么受家人欢迎;不逛商店,一个月只买两三本书看,多么省钱;一门心思都放到了读书、教学上,对人际关系的纷扰视而不见,多么宽容大度……由于不善控制情绪,别人能忍受的酷刑我难以忍受。每当"享受"过一次出口千言却离题万里的"教育"之后,我在心里咬牙切齿地发誓:在我的那一亩三分地中,在我作为强者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决不让孩子们忍受乏味语言的折磨。只有拥有了鲜活的事例、畅达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后,我才开口,否则,我宁可只说一句话:"这节课背过课文的就看课外书。"当我被人请去作报告的时候,总是诚惶诚恐,因为我知道,老师这个群体之中,有的人在和学生日复一日的"较量"之中变得急躁起来;有的人在忍受贫乏虚假语言的折磨中变得麻木不仁,多少锐气,多少创造的活力,在这种精神酷刑中消磨殆尽?我怎么敢言之无物、东拉西扯地浪费老师们的生命?我没有能力堵住那些"废话篓子、假话疯子"的嘴,但我决不做这种贻害他人的事情。于是我的演讲力求真实、简洁、有趣,天生腼腆的我竟然有了自己的风格。
解人情、不知变通化为心无外骛

    教女儿弹琵琶的梁老师毫无根据地认定女儿的文化课一定学得很好,因为女儿弹琴的时候专心,注意力等于记忆力。女儿的注意力深得我的"遗传"。当年,潍城区负责教学的赵亦农局长住在青年路教师宿舍,每天上班我俩都是相对而行,在窄窄的青年支路上,赵局长经常喊我一声:"小韩,早上好!"我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自行车已交错驶过。赵局长博学、正直、认真,深受我的敬重,她也是我当时视野范围内最大的官,我不是不想主动跟她打招呼,而是我的那个笨脑子、近视眼总是无法顾及稍大一些的范围。老师这种工作,对我这种头脑迟钝、不解人情世故的人来说是最好的职业,不用巴结、不用讨好,教好自己的学生就行了,闷头傻干也能见成效,付出就有收获,这是上天对教师的格外垂青。不解人情、不看脸色、呆头呆脑反而成了优点,做事情可以心无外骛。

    虽说愚鲁,还没有傻到对领导的爱憎一无所知,但偏执的我总是放不下"学生第一"的情结,这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关注老师们的论文、公开课是否得奖、各种活动是否有特色,我固执地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在70多名教职工中成为"差生"也不知变通。后来逃离了那所名校,再后来成为一所小学校的骨干老师、中层干部之后,学校的事务性工作再重要也不能影响我的教学,当需要为了个人的荣誉、利益而牵扯精力时,还是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节课也不耽误。2005、2006两年,全国各地的同行频繁地去听我的课,我从没有为了保证效果、为了让自己喘口气而上过一节内容重复的课,或为了公开课的效果而反复"训练",我固执地认为学生的成长远比我的"面子"重要。天道永远酬勤,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为我这个笨老师的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2003年春天,市语文教研员薛炳群科长下基层听课,那是我当时能见到的最高级别的"官"。也曾想过按当下时兴的教法备课,可我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已习惯了一节课学几篇的方法,如果要改,为了保证效果,必须事先"排练",学生的时间我一分钟也舍不得浪费,于是忐忑不安地在市、区两级领导面前上起了我那原生态的课。没想到误打误着,薛炳群老师高兴地说:"李局长在高中的大量阅读实验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一直想在小学找个典型,没想到今天我终于找到了!"他的神态、语气都洋溢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如果那时我去揣摩、迎合领导的喜好,与机遇就会失之交臂。
胆小腼腆成就课堂特色

    小学毕业时,我以一分之差没有考进一中,成为潍坊十中分数最高的学生,老师指定我当班长,没过几天发现我不是那块料,降职成为卫生委员。到现在我还记得,自习课上,思量不知多少次,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说查视力、打扫卫生等事情。初为人师时家长会上没说几句话就窘红了脸。在众人面前说话,我永远心怀恐惧。公开课上,我从不敢在上课伊始进行大段的开场白,于是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就成为我的课堂特色。

    应付公文保留质朴文风

    我写字又慢又丑,这个超级大缺点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优点。可随着我的文章逐渐发表,也经常将随笔与朋友交流,朋友评价、赞赏我的文字——质朴自然、清新鲜活、锋芒毕露,我猛然发现,这些都是因为写字差造就的。有位老师在网上大呼:"教师除了上课之外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见鬼。"切中时弊啊,问题是见鬼的事情太多,"应查"教育甚于洪水猛兽。一项莫名其妙的并非出自教师本意的实验要写计划、总结,还要三天两头地写阶段总结;不只要有辅导待优生记录(补记录时一次又一次写那几个名字,恨得牙根痒痒),还要有辅导优生记录,可怜那些中等生,没有人会想起他们;作业批改记录每天一次,我这样站在讲桌前三下五除二就批完并让学生改完的好像是个错误;还有班队会记录、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真正的业务学习笔记,我从不上交,怕丢了自己的心血)、集体备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听课记录、会议记录……对无数的浪费纸张、吞噬生命的记录、笔记,因为我写字又慢又丑,所以痛苦的感觉格外强烈。为了在缝隙中寻找空间,在艰难中寻思出路,在挣扎中赢取自由,我本能地应付,字大得像鸭蛋,一张纸写不了几个字,所以我写的记录一般上不了桌面,慢慢地我不交也没人跟我要,我也乐得享受偷来的自由。工作20多年,没有学会写官话、套话、假话、废话,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夹缝中也要生存

    很多人把我当做"个性"化的老师,其实"个性"是存在于"共性"之中的。现在我是最自由的人,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没有杂务干扰,教学、读书是我生活的主旋律,高新文教局和北海学校的领导们给予了我需要的东西——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和大家一样,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是说领导曾给我"小鞋"穿,我这种冒冒失失的人,一旦看到有人给我"小鞋"穿,早就跑了,不会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在职场,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会议、检查、杂务不得不参与,所谓的个性,在自家的园子里——课堂上的体现也是有限度的,考试的束缚、家长的要求、领导的希望、同事的看法都不能不顾及。我的教学、为人还是很传统的,还是个"顺民",并不是那种叫你向西,我偏向东;叫你坐下,我偏起立的"刁民"。所以说我也是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很辛苦、很无奈,但总算能体会到生存与生长的快乐;戴着镣铐跳舞,很沉重、很痛苦,但依然能感受舞蹈的自由与幸福。如果我们被夹缝和镣铐困住,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行走的脚步会越来越慢,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了。与其惶恐不安地憎恨黑暗,不如抓紧时间在阳光下劳作。
  我最爱听的一句话

    一天下午,市教育局的李秀伟主任打电话说来听我的课。认识秀伟主任大概有两年多了吧,但很少交往。因为都曾被陶老师报道过,所以觉得格外亲切,他的好学、博学、平和也一直让我敬佩。近几年听课的人太多,无论什么人来听课,我的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已近不惑之年,职业生涯已过了大半,如此"高龄"之人已没有必要为任何人作秀。但对这位年轻的"齐鲁名师",这位张志勇副厅长的得力干将,因为颇有好感,心里还是很希望把课上好,给他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我可以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短信,让他们督促孩子把第二天学的课文预习几遍。思量一会儿决定不发,既然是听家常课,就要把我"课前不预习"的效果展现出来。

    按下开关听课文录音,这就是上课了,连"起立"也省了。虽然我不只一遍读过《孩子们,你们好》,作者阿莫纳什维利在开学第一天,对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们,你们好!"他无数次练习,力求和蔼可亲,但我还是能省就省,把省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播种到精耕细作和日益改良的教育田野里去。

    听完课,秀伟主任说:"你的课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以复制。其实,只要认同你的理念,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海量阅读。在这种速度极快的课堂上,没想到老师竟然是如此悠闲自在。"这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评价,这是我最爱听的话。我一直坚信,"海量阅读"不应该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是"一般老师、一般生源、一般学校"的普遍行为。于是极力向秀伟主任推荐同步实验教师崔晓明和于新宇:"她们从拼音教学开始同我一路走来,我的学生学什么书,她们的学生也学什么书,一本没少。而且她俩的个人素质比我高,口才好,字写得漂亮,也善于管理班级,在'海量阅读'这条路上,她们会开拓出一条更宽广的路子。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人生法则从简如流

    家常课随意听

    3号下午新华社记者到我班听课,接到通知后已没有时间准备。我惯用的听录音、朗读、简单理解的形式似乎过于简单了,于是打算准备一个简单课件。午饭后备课,困意袭来,睡了一觉后已近2点,素英校长告诉我潘院长已来了。我急匆匆地把于新宇老师暑假时准备的"一字组多词"设成大号字,搬着笔记本电脑进了教室。等待的时候觉得我的备课还是太简单,又找出家长们写的"学以致用"小故事设成大号字。

    市、区两级教研室的领导带着两位记者走进七班教室,学习了两篇课文之后,认读屏幕上的词,面对这些第一次见面的生词,有着认读2100生字基础的弟子们竟然不费吹灰之力,个个顶呱呱。最后学习"学以致用"小故事。课后记者问我精读的课文怎么教,我说这就是精读。二年级的小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理解不了的课文是还没到理解的时候,比如第六单元那些关于朱德、大禹、孔繁森的文章,要理解得深刻肯定是很费劲的,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这样的"歪理邪说"源于女儿小的时候读成语的教训。成语故事一般来自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小孩子理解童话、寓言故事很容易,但理解那些历史故事难度很大。这也难怪,几岁的小孩子头脑中怎么会有"几千年前、几百年前"这样的时空概念?然而当时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给她讲了那么多遍,她还是搞不懂?我朝孩子发脾气,现在想来不是孩子笨,而是大人糊涂!好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强求我的学生"深刻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6号送女儿参加军训,进校门时遇到初中部的教导主任李宏伟,宏伟邀我到她办公室。她谈起3号那节课说:"你的课实在太简单了,但学生的表现很出色!孩子们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童真童趣童言稚语太可爱了。""你认为这节课简单吗?这是开学后我第一次提着电脑进教室,平日的课比这还简单。"我自曝内幕。

    "这么简单的课,你的语气、语言都平平淡淡,似乎无法吸引学生,更别说表情、动作了,为什么学生都在按你的要求学习呢?记得在一年级时听你的课时,有小朋友捣蛋的,你立马严厉地制止,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喜怒哀乐都显现在脸上的形象,与印象中的'名师'形象严重不符。"同事实话实说。

    "开学前在高峰校长那里见到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大家称他刘老师,我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但他说曾三次听过我的课,还给我买了几本书,一直没有机会送给我。等他离开之后,有人告诉我,刘老师是《大众日报》的记者,常住潍坊。我突然想起来了,两年前,我的上一届学生在六年级时,校长告诉我,《大众日报》的一位主任打算向李局长请示,在我班里跟着听一个月的课。当时我想,以我那些六年级大弟子的学习状态,一个月内保持优雅风度,不批评、不急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像我这样的毛躁之人还是有能力做到的。只是我不能老向他提供'讨论'课,大部分的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在阅读,阅读的时间远远多于讨论的时间,只要他耐得住寂寞,我欢迎任何人听课,几个月也行,但是课堂上不要与我交流,课堂上的时间一分一秒都属于学生。不知什么原因,那个刘主任没有去跟踪听课,我深感遗憾。学生在一年级时太能闹,我不欢迎任何一个没教过一年级的人跟踪听课的(正在教一年级的老师最能理解老师的急躁和辛苦)。但二年级之后,我就不在意有人跟踪听课了,我对学生的要求很宽松,是一个缺乏管理才能的人,任何的竞聘我都不参加,因为我没有那方面的才能,给我一个班的学生就别无奢求了。""有绝招吗?"年轻的硕士李宏伟打定主意要从我这个"老土"这里挖点宝藏。

    "学新东西谁不喜欢?第一遍听录音时教室里一片静寂,第二遍、第三遍时要求孩子们模仿着小声念,我悠闲得很,有精力去注意他们,那些不张嘴、不看书的小家伙一偷懒就会被我发现。孩子的精力是一点一点集中起来的,一年级时那几个钻到桌子底下找不着孩儿的小家伙也能跟着读书了,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有许多书要读,我当老师追求的就是简单,追求的就是自在,虽然我一直在忙个不停。""你是不是喜欢人家带着60份阅读材料来听课,给他们展示完全真实的家常课?""知我者,宏伟也!"
"海量阅读"与"文本细读"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语文出版社第三册课本第二十六课的一首诗,这首诗我第一次读,因为不是全市统一订的课本,所以也没有教学参考书。当然,全市统一用的苏教社教材带着参考书和教案,我几乎没有翻开过。凭我这点可怜的古文基础,这首诗的意思也能一看就懂,我相信孩子也有这个能力。

    齐读、开火车读、自己读、背诵之后,确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准音之后,我提了一个问题:"白居易有没有亲眼看到下雪了?要把依据说明白。"就这一个问题,就把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都包含在内了,整首诗的意思一目了然。

    我崇尚简单的教学,与"文本细读"并不矛盾,因为认识了李振村老师,对他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师》看得格外仔细。这本杂志2008年有两期"文本细读"专刊,我都仔细读过,细读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附:从网上下载的对《夜雪》的分析文章: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十分钟学完一首古诗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或批作业时,当你晚饭后在家里优哉游哉坐拥书城的时候,当你和一家老老少少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当你和朋友把酒临风谈天说地时……面对《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会激情澎湃吗?鬼才相信呢!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讲课前非要想方设法酝酿情绪,"深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而且不但自己体会,还要强迫全班几十个小孩子"体会",这是不是太可笑了?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拉硬拽地体会感情假不假?累不累?这样一首浅显的古诗会背就行了,当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与古诗相近的场景,产生契合的心境时,曾经背诵过的诗句就会自然涌上心头。现在还是利用宝贵的童年时光多让孩子们背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吧。

    我教这首诗的过程简单至极。先开火车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正腔圆。然后让学生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么话?这样的问题班里最差的学生也答对了。得,孩子们懂了,不必逐字逐句讲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浥"是什么意思?只听"刷"的一声,我的弟子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开了因使用频率极高而破旧的字典。这个字的意思明晰之后,这一首诗的教学就结束了。连背诵加理解,不足10分钟,既没有"精讲",也没有"粗讲"。

    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那位朝气蓬勃的唐晓勇主任写道:在韩兴娥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也听不到诗一般的语言。但,她的学生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轻松写作。在韩兴娥的课堂中,老师的话很少,但她的学生对语文课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韩老师的这些做法似乎违背了目前所谓的"经典课堂"的标准,似乎也与目前的语文教学的趋势背道而驰。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深厚,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着。原因何在?我们仔细琢磨韩老师的课堂,其实她的做法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但她却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韩老师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大量阅读对孩子们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老师都能做得到的。
  让"读"占鳌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吧!

    低年级强化朗读训练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做法是淡化理解,强化朗读。

    朗读能把书面上的文字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作家写文章都力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并借助标点符号表达出各种语气,借助转行、分段等表现出层次。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读物内容。但是由于缺乏声音这一要素,总会有许多自然活泼的语气表达不出来。朗读就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补充文字上的不足,古人就有"三分文七分读"的说法。学生听了这种生动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产生朗读的愿望。有了朗读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如果把这种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形象,连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强烈的感情,加深他们对读物内容的理解,自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中尽力做到淡化理解,强化朗读。

    我的口才平平,朗读仅能做到字正腔圆,也是经常查字典的结果,但是没有信心在公开课上示范朗读。在低年级小孩子面前却没有一点儿羞涩,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一年级小孩子善于模仿,老师的神态、语气都成为模仿的对象,他们带着表情、加着动作、晃着脑袋读得可起劲了!在低年级进行海量阅读,要降低要求,减小难度。可以将阅读中的难点留待以后在大量阅读中去融会贯通。比如学生读成语故事,对涉及众多历史人物、事件的成语,我不强求他们一定读明白,当学生读到大约100个成语的时候,诸如"春秋、战国、唐、宋、孔子"等历史人物、事件,在他们小小的头脑中就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海量阅读要强化诵读难点

    "海量阅读"对所学文章不能平均用力,简单的文章可以略读。遇到写景状物、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老师首先要示范,因为这类文章对小学生来讲阅读的难度较大。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和易错的字词进行示范讲解。如:"只要用橡皮/在用铅笔写的错字上/轻轻擦一擦""我们看到的红眼睛/是它眼球微血管网里/血液的颜色""用碧绿碧绿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刮胡子""潜水艇就是照它的模样造的""有些脂肪酸/能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而且因为压力降低而使鱼鳔胀大而爆裂"这几句话学生易读错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句子太长,不知在哪儿停顿;二是对其中词义不理解,如"微血管网""人体生理功能",这些词对学生来讲是很陌生
 的;三是易读错多音字和日常生活中那些很多人都读错的音,如"模""刮""鱼鳔"。

    2000届实验班学生在二年级时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与高年级学生比赛读课文。二年级的小学生读高年级课文,孩子们能读得较有感情,流利程度也不亚于高年级学生,但是遇到一些他们没见过的生词时,孩子们往往乱停顿,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我当时觉得不可理解,后来想到他们不知道那是一个词,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词与词之间看不出界限,阅读时往往掌握不好停顿,而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比较慢,因此强化读生疏的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下面选取少量词语说明一下强化认读这些内容的原因:

    呱呱坠地普罗米修斯面面相觑窥视1.我得为你的安全着想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白居易开始着手整顿治理穿着朴素穿着打扮2.着急着火着凉3.穿着裙子顺着唱着

    "呱呱坠地"的"呱"念g不念gu,"普罗米修斯"是外来译音,学生不会连在一起以较快的速度念,"面面相觑""窥视"这两个词里面含有生字,后面是词句中的"着"分别读三个不同的音。我班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我们从来不进行多音字归类复习,与我们经常进行强化认读有很大关系。

    当学生能认读2000字之后,强化的重点由认读字词变为积累语言。这是《真情故事》前言中的部分语言:

    真情是河蚌腹中的一粒珍珠,是黑暗中燃烧的红烛;真情是母亲的不休叮嘱,也是父亲指尖未燃尽的烟头;真情是夫妻间的相扶相携,也是朋友间的相互支撑;真情是水,可以沉淀对他人的厌恶与仇嫉,给人如海的胸襟;真情似火,可以燃尽心灵的一切杂念与抱怨,给人如金的品性;真情如桥,可以让人跨越心灵的距离,让彼此更加贴近。

    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让孩子自己去读,他仅仅看看而已,现在根据我的要求背诵口头填空题,小孩子两三遍就能背过,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本驻军司令没有办法,只好派汉奸来威胁利诱。梅兰芳义正辞严地说:"坐牢、杀头随你们的便,反正我是不会为你们唱戏的。"梅兰芳的爱国举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赢得了所有爱国人士的赞扬。

    这样的口头填空题,学生读一遍就能背过,他们给家长复述《梅兰芳留须罢戏》时,就能把这几个词说准确,而不是只会转述大概意思。

    "小老师"让全班书声琅琅

    在我的倡导下,有的家长乐于听孩子念书,孩子的朗读水平突飞猛进,有的家长们对朗读的作用认识不充分,我请他们多听孩子们读书,缺少热情回应,于是,我便借助"小老师"的作用,充分利用优生的帮扶带动作用。我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指导优生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小老师",另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到学生在阅读中哪些地方存在障碍。对"小老师"的工作,我进行细致地指导与督促,其他学生被"小老师"检查合格后再来找我抽查。
 课堂教学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一帮一等多种组织形式。低年级小学生读书时错别字很多,读破句的现象也很普遍,而且有的学生教十遍八遍还是学不会,这样就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我的课堂上除了集体学习和学生书面练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允许学生下位找"小老师"检查辅导。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得到训练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下面是学生写的一篇作文,描述了我们班课堂上的情景。

    我们班里乱哄哄乔彦聪众所周知,课堂上是安静的,老师在讲台上讲着,同学们在台下一丝不苟地听。

    有时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朗读,读书声在教室中萦回流荡……可是您见过乱哄哄的班级吗?我们班就是这样。

    乱哄哄不是指同学们不遵守纪律,而是上课时大家各人做各人的事,你读书,我背诵,他写字……上课铃响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读读写写。有的摇头晃脑地朗读,让人听了如临其境;有的互相背诵,背书的一丝不苟,检查者目不转睛,唯恐有错误逃之夭夭;还有正在写生词的,他一笔一笔地写着,字十分有骨力,让人赞叹不已;有的学生一边皱着眉头思考,一边到讲桌前拿老师的大词典查找什么,对坐在角落里的

    韩老师视而不见;有的学生跑到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找课外书看,大概他完成作业了,抓紧时间读课外书。教室里看似乱七八糟,仔细看又井然有序,老师也不忍心打断这好学的气氛,她的脸上带着微笑,手里的笔不停地挥动着批作业。过了一会儿,她批完作业,也和同学们一样悠然自得地看起同学们的课外书来。

    下课了,大家依然沉浸在学习之中。韩老师大喝一声:"喝水!出去玩!"……我爱我的班级,在那里,我无拘无束,畅游学海。

    我不是一个擅长管理的教师,在2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也很少进行纪律教育,因为我坚信,只要学生自觉学习,自觉读书,班级纪律就不会差。

    海量阅读滋养着老师和学生!
第二章气定神闲笑对一年级新生

    追寻心平气和的9月

    一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传遍大江南北,作者薛瑞萍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富有个性只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这个书名太吸引人了,谁能教一年级时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那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我自认为做不到,于是在一点儿也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只看到书名,一页也没翻就掏钱买下。因为我教了6年的学生已升入初中,第二轮"海量阅读"实验又要从一年级开始。万事开头难,教一年级有一段让我畏惧的时间——黑色9月。

    黑色9月

    教一年级的教师视开学第一个月为黑色9月。那是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第一次教一年级,一节课教"马、牛、羊"三个字,学了一节课还有学生不会认读,我趴在讲桌上大哭一场,从此视教一年级为畏途。

    2000年第二次教一年级,虽然几年后这一届学生的表现在语文教育界"搅动一池春水"(省教科所陈培瑞书记的评价)、"放了一颗原子弹"(山东教育报刊社陶继新总编的评价),但教一年级的过程充满艰辛与烦恼。一年级的孩子说起话来奶声奶气,小脸蛋圆润稚气,领着一两个玩,的确很可爱,但50多个学生聚在一间教室里,他们的嘴巴没有关住门的时候,即便是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一转身,只要老师的嘴巴一闭上,他们就说个不停。唧唧喳喳如麻雀,窸窸窣窣如老鼠,吵得人头都大了。有的学生念两遍就觉得自己会了,老师没时间检查,他就坐不住了。印象最深的就是2000年教的那个刘小林,他似乎喜欢排队等老师检查,长长的队伍你推我搡、你吵我闹,好不容易轮到他,他张开嘴巴什么也不会,让他回座位再念,他气呼呼地回去念了一会儿,又来排队,轮到他依然不会。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刘小林,我不禁火气冲天。就这样磕磕碰碰地到了三年级,市教研员一听课,惊呼"全班都是小天才,个个是小神童"。只有我自己知道造就"神童"的路上充满坎坷,布满荆棘。

    因为我们学校附近拆迁,大量的当地居民迁走,2006年教一年级时,学生以外地打工子弟为主,这些孩子从小没人照看,在小商品城里跑惯了,腿脚特别勤快,入学近一个月还在上课时间下座位跑。在这些一年级学生面前,我这个"名师"的形象实在太差,天天声嘶力竭、筋疲力尽。放学了,我的嘴巴终于可以歇歇了,在教室里看着课桌上贴的姓名卡片,思考着哪个位置上课打成一团了,就想法

    把"战争分子"隔离开。上了初一的学生找我说:"韩老师,星期六我们来找你玩。"他们知道我星期六送女儿学琴,等待女儿时就在办公室里备课。一听老学生要来,我惊呼:"千万不要,我现在恨不得所有的人都变成哑巴。"几乎每天都因为说话太多而感到腮部肌肉紧张,引发偏头疼。上课、下课耳边蛙声一片,看到那一张张不断翕合的嘴巴,真想成为武林高手,手一指就给他们点了穴,让他们一个姿势在那里不说不动,我好趁机喘口气。

    2007年秋天,我来到高新区新建的北海学校再次教一年级。想想又要面对黑色9月,我的头就晕了。先买几包润喉药吧。

    不敢见公婆的9月

    到北海学校之前,潍坊的"名师推介"活动已进行了4年,我的大量阅读实验在潍坊已声名远扬。吴校长说开学后天天听我的课;张局长说名师的课程表向全区教师公开、向家长公开,大家可随时进课堂听课。我不禁苦笑摇头,大家都想一睹名师风采,我做好了让大家失望的心理准备。因为在此之前,在学生毫无"内存"的情况下,我还没有上过一节公开课。虽然我很笨,但以前上过的公开课从未"失手"过,不是我个人水平高,而是所有的课都是在学生有一定"内存"的情况下上的。2000年入学的那一届学生最早上公开课是在他们上三年级时——一节课学习一个单元,再后来的公开课是学习古代经典。听课老师被学生出色的口才、丰富的知识所吸引,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上课的水平如何。我那种淡如清水、波澜不兴的缺点被大家所忽视了,"讷于言"的普通老师靠学生的"内存"竟然混成了一方"名师"。
2006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同行掀起到我班听课的热潮,我的六年级学生让听课的老师望尘莫及。下半年潮水余波尤在,9月刚开学,青岛的一位校长就联系听课,我们校长说:"一群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整天打打闹闹,有什么好听的?"我心里十二分感谢校长,上届学生曾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佳句迭出,而现在学生一有机会就打成一片乱成一团,与以前那些课简直天壤之别,岂不让人家笑掉大牙败兴而归?2006年10月27日,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同行以及潍城区同步实验团的老师们来我校听课,这是这一届学生第一次公开露面,开学快两个月了,课堂常规基本养成,不至于太丢人。暑假中苦读《说文解字》所掌握的那点古文字知识也得到了应用展示。在孩子们内存不足的情况下,这已是我最高水平的课。深圳的唐晓勇老师听课后写道:"我们走进韩老师的课堂,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识字阅读课,孩子们在韩老师的带领下,开火车,唱儿歌,拿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卡片做游戏……孩子们趣味盎然,学得轻松愉快。韩老师的课堂——质朴、纯真,没有修饰、没有过渡,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课堂上也是力求简洁,老师没有精彩的点评,没有激情奔涌的煽情,真是典型的'原生态'课堂!"2007年6月,我和学生在全市"主题学习"会议上展示近一年来认读2000多汉字,尤其是阅读背诵《国学启蒙》《弟子规》《增广贤文》《唐诗》《古诗》等古典韵文的效果。潍坊的老师关注这节课,因为他们从没看过我上一年级的课。这节课的效果同样是由学生整整一年的"内存"所造就的。

    在学生毫无内存的情况下,我的心怯怯的,不愿有人在9月走进我的课堂,如同不敢见公婆的丑媳妇。

    淡如清水的9月

    从2003年起潍坊市教育局把不善言辞的我作为"名师"推介,"名师"成为同事对我的戏称。2007年秋天到北海后,不管我是否情愿当名师,教育局、学校都给我设了"名师工公室",校报、宣传栏都大张旗鼓地宣传"名师",谁管你的学生有没有"内存",赶鸭子上架了。

    虽说做好了让大家失望的心理准备,但作为北海学校最年长的一线老师,面对那些像学生一样见面问我"老师好"的年轻面孔,真让他们失望也太丢人了。

    学生报到时按座位分四个组,根据表现加分,下午放学时给得分最高的小组每个成员发了一张卡片。第一天上课时,教研室主任、学校的几位校长、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便来听课,边教"a、o、e"边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或许是为了得到那张卡片,刚入学的孩子塞在一间拥挤的屋子里竟然安安静静地坐了一节课。一直教高中的几位领导评价:"淡如清水"。我猜想,或许他们内心有几多失望——"名师"的课与期望值相差太远,与"鼎鼎大名"太不相符。但几位年轻的同事迫不及待地问:"韩老师,你奖给学生什么?"这些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同事们刚刚领教了一年级学生的吵闹,正面临着无计可施的烦恼,她们没有心情关注老师的教学技巧,她们没有去想老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她们更不去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标理念的实施……他们关注的只是在不用"专制"手段的前提下如何能顺利地上完一节课。于是我的第一招"哄"和"奖"被我的年轻同事们发扬光大。曾见到同行对"小红花"大加批判,在孩子们对学习语文还没有兴趣之前,只能"哄"着"引"着一年级学生平平静静地走过9月,从而使老师走出"声嘶力竭"的困境,摆脱一个星期就哑嗓子的烦恼,"清淡如水"便是精彩课堂。
 润泽的一年级教室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读到"润泽的教室",立即陶醉其中。"润泽"是指水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表示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氛围,学生都在自由自在地、充实地学习,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回顾与期待

    与我共度6年教学相长美好生活的学生毕业了,我那些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论语》《道德经》的弟子们带着我6年的心血和汗水各奔东西了。他们留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便是——"润泽的教室"。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有的中规中矩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学习;有的下位拿讲桌上、书橱里的书查阅;有的搬着凳子找朋友一起学习;有的为了查资料方便,干脆到讲台边坐着,一边读书,一边伸着腿自得其乐地晃动;还有的学生靠讲桌站着,在讲台上溜达着读书……表面上很乱,但个个都在吮吸知识的甘露,沐浴文化的阳光。

    这样的画面在我的眼里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首纯真的歌谣。润泽的教室给我带来安宁阳光的心态,是我最大的追求。

    但眼下,我马上要教一年级学生。在小学,老师们最不愿教的是一年级。常教高年级的教师,在高年级学生面前说一不二,但给一年级小孩子上一节课便大喊头痛。常教一年级的老师尽管经验丰富,但学生入学一个星期左右,教师就大多喊哑了嗓子。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出色的老师,他们学校的领导已多次找她谈话,朋友表示坚决不教一年级,几十个孩子在耳边哇哇叫唤,她说实在受不了那个罪。

    不必走进一年级的课堂,只要在走廊里转转,你就会听到一年级老师那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调门。

    "同学们,比比谁坐得最直!小明坐得最直,大家都向他学习。""小红真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坐在那里注意听讲,一声都不吭。""一二三!""坐整齐!""小强,你再找事,老师把你叫到墙角站着。""方方,你的屁股能不能老老实实坐凳子上?""你为什么不看自己的书?人家小红没招惹你,你为什么要欺负她?"……一次校长在会上说:"老师们,你们能不能把声音降下八度来?那种打架似的高嗓门实在有损教师的形象。"会后,老师们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让校长教一年级试试,我敢保证,他不是放了羊,就是嗓门提高两个八度。"再来听听学生的声音吧:"老师,他打我!""老师,他拿我的笔!""老师,他晃桌子,我没法写字了。""老师,他唱歌。"……唉,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新入学的孩子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得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能不能让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就有事情做,第一天就读书?这似乎是天方夜谭。暑假中我翻来覆去思考着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始终没有拨开云雾见太阳。一天,到书店买了几本儿歌翻看,看到《小白兔》《静夜思》等每个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我突然想到,给一年级新生编一本几页纸的儿歌小书,选择他们都会念的儿歌,儿歌后面是打乱顺序的字词。给他们点事情干

    ,省得孩子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一年级新生在学前班时,甚至在牙牙学语时就会背这些儿歌,这就是他们"自学"的基础,他们不会读打乱顺序出现的字时就到儿歌原文中找出来,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便是我惯用的"定位认读"法。"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原来飘逸书香的第一堂课可以这样上,我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儿歌识汉字

    北海学校开学的第一天无疑是仓促的。9月1日早上7点这所新建学校的年轻班主任们才拿到学生名单。我这个一年级七班的副班主任和初为人师的班主任陈莎莎要把这50多个唧唧喳喳的小孩子"哄"一天。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第四次教一年级,心理上比前三次都轻松,因为前三次我都是正班主任。

    发书、参观学校、排座位、站队……其他时间呢?我上成语文课了。每一个教育的机会,对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都是时光的穷人,我们不具备使时光增生、使时光倒流的回天之力,我们要把每一秒钟都播种到精耕细作和日益改良的教育田野里去。

    好不容易把家长"请"出教室后,我说:"孩子们,我们唱首歌吧!"我发给学生一本自己编写的小册子,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我告诉孩子们:"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词。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你的指头指着儿歌中的这两个字,念这一句儿歌。"我出示卡片"功劳",有的孩子张嘴要说,我伸出食指放嘴边"嘘"地一声示意,他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寻找,找到的用手指着"功劳",仰起头骄傲地看我。

    我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然后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原来是'功劳'啊!"然后我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
"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我,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就这样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自学"生字的办法。下午到校后便有十几个学生找我认字,我给他们盖上鲜红的奖杯印章并奖励一张小卡片。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第一周便有30多个学生认会了7首儿歌中的100多个生字。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结合学生的生活,边进行入学教育,边读儿歌认生字。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景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如:aoe大公鸡,oo啼,阿姨带我到村西。

    小白鹅,ee叫,连声问我"早上好"。

    四声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

    早上、课间、中午上课前,都有许多孩子围着让我检查他们认字。我左右手同时工作,左手指着一个字,左边的学生在儿歌中搜索,右手指着一个字,右边的学生开始搜索。这时,左边的学生已找出了生字。有时我同时检查三个甚至四个学生。孩子们没读熟就找我检查,我也不急躁。因为学前没有认字经验的学生认字困难是正常现象,他们能独立识字,就是最迷人的景象!还有比学生会"自学"更令老师欣喜的事情吗?

    让课堂静下来

    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在写作业、自由读书,我坐在讲台上看书。冯老师走进来,举着一摞作业本面对全体学生说:"谁会发作业本?"于是会的不会的都抬起头,抢着要发,全班乱成一锅粥。课后,我对冯老师说:"你是个麻烦的制造者,你为什么不直接找几个聪明伶俐的学生悄悄地发作业,而是'惊动'全体学生呢?很多时候,老师不恰当的行为会成为课堂纪律的破坏者。"

    抛弃"正确的废话"

    在第一节课上,我绝不给孩子们讲学习的意义、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对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讲这些"正确的废话"为时尚早。在以后的课上,我也很少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本来就是明白无疑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一年级学生必须好好学习,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喜欢学习的人。孩子天性好奇,所谓知识,只是为好奇人而准备的。缺少好奇心的人学习知识,如同猪吃泔水,果腹而已。因为好奇,天下每一样东西都在孩子心目中凸现美与神奇。无论孩子的家庭贫富、父母慧愚,引领他们学习知识是世上最适宜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责令他们像木偶一样坐直了听老师喋喋不休,孩子很快就会厌倦学校生活。
我也不给他们讲在学校里、在班上的行为规范。那些禁令和规范在束缚儿童手脚的同时会吓坏一部分孩子,也许他们从明天起就不愿意上学。集体生活必须有规范,但要慢慢由孩子们自己在课内外活动中独立地得出。

    入学教育也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

    升旗前我们唱《国旗》:国旗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星星亮晶晶。

    十月一日国庆节,我向国旗敬个礼。

    上课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坐得正坐得正,像口钟。

    站得直,像棵松。

    走路时,挺起胸。

    写字前背诵《爱护眼睛》:爱护眼睛小眼睛,亮晶晶,样样东西看得清。

    好孩子,讲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

    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说:"开学第一节课这几位小朋友坐得最直,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

    静悄悄地成长

    随后在学习汉语拼音的日子里,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守纪律,但时时刻刻在强化"安静"的概念。

    学生没安静下来老师不要教学生认读,通过各种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安静下来之后再教认读,这是实施面向全体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小孩子从无忧无虑、活泼好动的玩乐世界进入一年级,一节课40分钟坐在座位上对他们来讲的确是苦役一般的生活,孩子坐不住,精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无论你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有的孩子就是不抬头、不张嘴。即便是这样,只要在老师领读时教室里是安静的,我们的教学对最差的学生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很多一年级家长、老师都遇到过类似的情景:个别辅导时,让一个学生拼读"dio",小孩子半天没有拼出来,老师用嘴唇咬住一页纸,示意"叼"的意思,小朋友意会为"咬",便念"dio——咬"。同样老师把教杆放肩上示意"挑",学生意会为"扛",便拼成"tio——扛"。唉!只有哭笑不得的份了。面对一年级孩子,"启发式"在很多时候是毫无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老师领读时课堂是静的,即使孩子眼睛不看黑板,只是张着嘴巴鹦鹉学舌,老师的教学已对孩子的耳朵、嘴巴起作用了;再退一步讲,孩子不张嘴、不抬头,老师的声音清晰地送入他的耳中,我们的教学已作用于学生耳朵。所以教室里不安静时,不要继续教学。入学初期,老师很难让精力严重不集中的孩子达到我们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家长对他们加强个别辅导,只要孩子的心智正常,个别辅导时他们还是能集中精力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学,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们,慢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一分钟、两分钟开始,他们会渐渐把精力用到学习上的。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
先学后教原则是进行每一门学科教学的不二法门,适用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在孩子不具备自学能力的汉语拼音学习阶段也要尽量体现。但实施起来容易引发混乱,将好不容易创设出来的"安静"氛围毁于一旦。

    如:复习儿歌,先让学生自己看图回忆,七嘴八舌之后,老师再让全体学生一起读,或者分组读,或者找一个学生领背一遍之后再集体背诵。读黑板上、卡片上的音节也是如此。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让小孩子先自己念,他们往往扯着嗓子喊个不停,显得特别乱。因此在刚入学初学拼音时就要跟他们定下规矩:老师手指黑板时学生念,老师手放下时学生停止出声;老师手持卡片时学生念,老师把卡片从胸前放低或藏身后时学生停止出声;老师伸出一个指头,示意学生只念一遍;老师两只手做暂停的姿势,学生要立即安静下来……老师通过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令行禁止。

    在拼音教学阶段,教学环节安排不当容易引发混乱,所以上一年级的课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布置写字母的时间要在下课前10分钟,一旦让学生动笔,老师再讲或让学生再读,孩子们的心里就有了牵挂的事,他写不完是不会抬头的,而等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写完,需要很长时间,课堂纪律就没法控制了。不要频繁地更换教学内容,如看书、看黑板、看屏幕的时间不要太短,学生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组织教学。

    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老师吵,学生闹,一开学老师就亮开嗓门,以后再要求学生安静就很困难。当学生静下来,眼睛看着黑板或卡片上的字母、音节、儿歌时,老师领读一遍,学生齐读三遍,形成习惯,老师省了力气,学生得到了更多练习的机会。

    五花八门的教学组织方式

    1.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刚入学宜按座位分为四个大组,不宜分四人一组的合作小组。一方面因为这个阶段小孩子不懂合作互助,老师即使提倡也不起作用;另一方面按座位分组一目了然,老师可迅速给学生加分、减分,操作方便。上课开始,可比赛哪个小组坐得最快最直;上课过程中,可比赛哪个小组听讲最专心;写字母时可比赛哪个小组拿笔写字的速度最快,书写姿势最正确;念书时可比赛哪个最早找到要念的内容。上述比赛都是给优胜小组加分,孩子有一点儿不守纪律的表现属正常现象,尽量不要减分。初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向往,老师应尽全力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的热情。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明知故犯不守纪律,适当减分,会起到震慑全班的作用。
入学第一天上课,给小组评分发奖要当天兑现,让小孩子明白得分是有用的。以后慢慢地变为每天只积累分数,一周发一次奖,让他们心里有个盼头,有努力表现的动力。奖励不要太频繁,对知识的渴求成为学习的动力才是目的。

    2.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给孩子讲解"耳聪目明"的意思,告诉孩子老师说话的声音不会太高,老师不想让教室里太吵,聪明的孩子能很快听到老师的声音。能跟随老师的指示看黑板、看卡片、看书、看屏幕的学生是聪明的孩子。

    借机夸夸谁的声音好听,谁的眼睛明亮,那是教室里最亮的一道风景等。

    3.走下讲台,防止滥竽充数。先给学生讲讲滥竽充数的故事,一节课到了后20分钟,学生的精力已很难集中,这时老师走下讲台,告诉学生要听听谁是滥竽充数的孩子,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声音也高了。当然应当以表扬为主,说几组读得

    最好,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学生之类的话等等。

    4.全班教一个学生。

    有的小孩子在集体学习时不抬头、不张嘴,老师指名让他念他一般不会,如果一遍一遍地教他,其他学生就乱了,对这样的个别孩子,在课堂上教与不教都似乎不符合面向全体的原则。解决的妙招是:全班同学教他三次,于是教师领读一遍,全班齐读三次;再次让他读,如果不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教他三次。这种情况下,那个头不抬、嘴不张的孩子也会跟着念的。

    5.手到、眼到、口到,做武林高手。

    学生对武林英雄有一种天生的崇拜心理。简单描述一下武林高手千里眼、顺风耳、快捷手的雄姿。号召孩子们读书用手指着、眼睛看着、嘴里念着。以达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目的。不要害怕学生形成指读的恶习,当他们的阅读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指读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初入学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安静。

    故事不断的课堂

    再来听听母亲的心跳

    周末读《朗读手册》——《我现在才开始给孩子读书会不会太晚》:要开始读书给一个13岁的孩子听,老师实行起来要比家长容易多了,因为无论家长的意图有多么善意,要在家中读书给青少年听总是很难。在这段社交和情绪发展才刚起步的年龄,孩子希望在家人以外能形成一个小团体,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有限,所以父母并没有太多机会可以读书给他们听。

    读书给学生听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永远不算晚,因为我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即便学生已到13岁面临小学毕业,教师还有再教低、中年级学生的机会。但我的女儿已12岁,作为母亲我已错过大好时光。感慨之余想到自己一直期盼女儿诵读古典诗文,使出浑身解数却见效甚微。看到孩子在书桌前做手工,我便在客厅高声诵读《道德经》,想借机熏陶熏陶,结果如愿以偿。女儿从书桌前来到客厅,坐在我腿上,要求我给她念《道德经》,专拣短的念,念一念、背一背,一口气背了5篇。
第二天,我一时兴起,在课堂上给学生背《道德经》,背完后问:"听得懂吗?""听不懂。"一年级的小孩子老老实实地回答。

    "愿意听吗?""愿意!""既然听不懂为什么还爱听?"57个小脑袋一起摇晃。

    "老师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还没有出生时,你在妈妈肚子里天天听到妈妈心脏有节奏的跳动声,妈妈的肚子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终生留恋,当然这种留恋之心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当我们听到节奏鲜明、合辙押韵的诗文时就如同听到母亲的心跳声。还想听听妈妈的心跳声吗?""想!"一脸的陶醉与向往。

    砍蚊子树下铺张大席子,傻熊睡上一阵子。

    飞来一只大蚊子,叮得傻熊缩脖子。

    傻熊气得拿斧子,用足力气砍蚊子,砍出一身汗珠子,还没砍死大蚊子。

    傻熊不肯动脑子,两脚一蹬扔斧子,急急忙忙卷席子,钻进席子当房子。

    "哈哈……"

    快乐的两巴掌

    上课学了大约20分钟拼音,又到了讲故事时间。"同学们,今天早上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打了女儿两巴掌,她挨了打后竟然高兴得哈哈大笑?这是什么原因?"满教室的小脑袋晃起来。

    "先听我念一首儿童诗吧!"我最不愿意洗碗,妈妈说我手懒;我顶害怕珠算,爸爸说我心懒。

    可是他们不明白,懒,是一切发明之源。

    为了当名发明家,这才有意这般懒!

    懒得挑水的人,发明了自来水管;懒得点蜡烛的人,发明了电灯电线。

    懒得上楼梯的人,把电梯装进高楼;懒得扇扇子的人,叫电扇不停地旋转。

    肯定最怕洗衣服的人,才使得洗衣机来到世间;最懒得迈步的人,发明了汽车、火车和轮船……

    我拿懒的种种好处,向亲爱的爸爸申辩。

    他却用勤快的巴掌,对我的屁股进行磨炼!教室里一片笑声,有几个小学生大叫:"老师给你女儿念这首诗时打了她两巴掌,她是因为这首诗好玩才笑的。"一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一节课的前15分钟能集中精力已很不错了,一直仰着头听、念是很累的。听我读故事、读儿歌就成了快乐的课内休息形式。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张立霞老师在遥远的北京帮我从网上邮购儿童书籍,大老远提到潍坊。开学初,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还没法用,买来的绘本没法讲,《一年级的豌豆》《一年级的小蜜瓜》《名家儿歌》伴着初入学的孩子们成长,为他们最初的学校生活增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

    "喜欢上学吗?""喜欢!""喜欢语文课吗?""喜欢!""喜欢韩老师吗?""喜欢!"那些有趣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才是得到孩子们"喜欢"的真正原因,爱屋及乌啊,我窃喜,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也顺便喜欢上我了。
故事伴孩子们成长

    除了读故事外,我还经常编故事。学生老把整体认读音节"yu"念成"wu",于是我给学生讲了故事《助人为乐的"y"》:一个星期天,"i、u、?币黄鹪诓?地上玩,"i、u"的妈妈"y、w"来到草地上说:"去公园玩吧!"于是妈妈拉着孩子的手变成整体认读章节"yi、wu"向公园走去,"?泵挥腥死聿蔷涂奁?来,"y"对它说:你跟我走吧,但是先把眼泪擦掉,于是领着它变成"yu"去公园了。讲完故事再教唱儿歌:"i、u、?ザ雷撸?髖大w来带路,小?劾岵粮?净,大家齐步向前进。"9月,学生刚入学时,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只认识6个单韵母,有的孩子已能够独立拼读音节,于是学拼音时,有的觉得太简单,学着无趣,有的学不会,只是跟着瞎喊,集体读都会,个别读就有许多不会的了,哼哼半天念不出来,其他学生就坐不住了,打架的、说话的、站起来下座位的,没法维持纪律,开学第二个星期我就哑了嗓子。于是我根据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安排同桌,一优一差或两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同桌。正好语文课本上有龟兔赛跑的故事,我就给他们编了一个故事:龟兔赛跑后进行第二次比赛,这次比赛由两只乌龟两只兔子参加,一只乌龟一只兔子为一队。白队的乌龟想:"兔子光知道睡觉,我自己跑没有用,干脆我也不跑了。"兔子想:"乌龟跑得那么慢,我自己跑快有什么用?还是睡觉吧!"于是白队的龟兔在起跑线上一步没动。红队的乌龟想:"兔子跑得快,我不能拖他的后腿,我要想办法快跑。"红队的兔子想:"上次我输给了乌龟,这次不但要快跑,还要拉着乌龟跑,一定要把面子争回来。"于是红队的兔子拉着乌龟跑,跑累了就躺在乌龟背上,乌龟驮着兔子跑。它们两个互相帮助,跑了第一。

    讲完故事,我问孩子们:"你们同桌两个人想做白队的龟兔,还是想做红队的龟兔?"集体教学后让同桌互相读,我转来转去用卡片检查,都会了就拿教室后面书橱里的书看,有时让他们吵得受不了就让会拼读的同桌两个同学提前下课到院子里玩,一个不会,另一个自然就努力教同桌拼读了。像红队的龟兔那样相互帮助的同桌还能得到一点儿小奖品。有时往他的桌子上贴星星,有时把同事的喜糖当做奖品。孩子们掀起了做红队龟兔的高潮。

    三个星期教完拼音

    相信我能"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同行,不一定相信我能用三个星期教完拼音。

    因为两周学完教材在中年级能做到,而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学生,大家用一个半月才能教完的拼音似乎不可能用三个星期教完。无论9月是"黑色"、灰色,还是清淡如水的无色,除了忘记20多年前第一次教一年级是如何"混"下来的之外,后来三个一年级的教学我都只用三个星期,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用来复习巩固,逐个过关,最差的孩子拼读虽然慢一些,但都能正确拼读。
拼音教学新模式

    课前准备:上课前把汉语拼音情景歌、要教学的音节写在黑板上。课堂上,小孩子没有耐心看着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他们只要一闲着就乱成一团,所以一年级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

    授课过程:

    1.每次学新课前复习前两课的汉语拼音情景歌。

    学新课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看图,学习汉语拼音情景歌,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字母。在此之前先翻到前几页,看图读前两课的情景歌。这样一页一页翻书读儿歌,直到翻到新授内容,看图之后读上课前写在黑板上的儿歌。每节课都以旧带新。

    2.看图引出要学习的字母。

    3.教学汉语拼音情景歌。

    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三遍。这样重复两到三次。再让学生拍着手晃着身子齐读两遍,然后和着乐曲的旋律唱两次,如可以和着《小星星》的曲调唱儿歌,情景歌多为七字一句,《小星星》的歌词也是七字一句。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变换形式复习儿歌,二是为了让学生休息一下,小孩子很难一直保持抬头挺胸看黑板的姿势。

    4.书空字母。

    先教学生看书,课本上的字母都标记箭头,以说明笔顺。让学生先观察课本,老师再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字母,用红色粉笔标箭头。让学生再次观察下笔的顺序。会看书是一年级学生必须尽快具备的一项能力。请注意,这一步只书空不动笔,一动笔课堂就乱了。本来书写字母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第七步),在这里安排看书并书空是为了最后书写字母时不必再看书。一年级小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每变换一个姿势都需要组织教学。比如,从看书过渡到看黑板,老师多次要求:"抬头看黑板!"小孩子才陆续抬头。所以,一种学习姿势要保持一段时间再更换。

    5.拼读音节。

    先引导学生看书,再读黑板上早就写好的音节。同学习情景歌一样,老师领读一遍,学生连读三遍。如果老师感到嗓子累,可以找学生到讲台上领读。这虽然能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但有的孩子声音小,全班学生听不清,起不到领读的作用;再就是学生从座位走到讲台的这段时间,也容易引起混乱,老师安排教学环节时必须考虑时刻让一年级小孩子有事情做,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们就见缝插针立即吵闹。让学生领读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小孩子个子矮,他无法准确地边指边念,这样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不能同时参与到学习中,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课堂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拼音教学阶段尽量少安排学生的个别认读活动,尽可能以老师的教学为主。尽管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调,缺乏变化,但是教学效果相对好一些。
 再读卡片上的音节。卡片一面写音节,另一面可写同音的汉字。许多孩子学龄前没有学习拼读音节,但会认读一定数量的汉字,面对枯燥无味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多数学生缺乏兴趣。当孩子看到熟悉的汉字时,他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在学习拼音的同时也顺便认读一部分汉字,为今后认读汉字打下基础。

    6.如果有时间,可再次读黑板上的汉语拼音情景歌。读黑板上的内容比读书上或屏幕上的内容效果好,因为粉笔字大,老师可以指着,甚至可以用教杆轻轻敲出声音,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7.书写字母。

    再次书空字母,提出书写要求,在下课前10分钟让学生写字母。

    一般的书写要求是把这节课学过的字母各写一行,这是常规做法。除此之外,我要求学生每次写字母都捎带着把前面学过的字母写一遍,"捎带写一遍"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以旧带新,创造多次复习的机会;二是为了在三个星期短暂的拼音学习阶段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顺序写、念声母、韵母。

    拼音复习模式

    汉语拼音的学习全靠口耳相传,学生自己不具备自学拼音的能力,更没有自觉复习的意识,因此对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多次复习是学好汉语拼音的重要环节。

    一、汉语拼音情景歌的复习汉语拼音情景歌及与学习拼音相关的儿歌在拼音学习阶段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习字母的音、形,二是学习汉字。

    1.每次学新课前复习前两课的汉语拼音情景歌。

    2.集中复习。

    集中复习汉语拼音情景歌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让学生看印刷在纸上的情景歌;二是把情景歌投到屏幕上;三是翻着书看着插图回忆情景歌,可连续把声母(或韵母)部分全复习一遍。

    3.分辨字母时复习汉语拼音情景歌。

    有些字母形状相近,容易混淆,可让学生回忆情景歌、画情景图来分辨字母。如,分辨"b、p、d、q",可回忆"闹钟笔插ddd,水上冲浪bbb,小猴推车ppp,一只气筒qqq"。鼓励学生在家照着课本画这四幅画。再如"z与zh、c与ch、s与sh"很容易混淆,当学生发生混乱时,可以背诵"写个2字zzz,蜘蛛结网zhzhzh;有刺植物ccc,一根皮尺chchch;丝瓜须子sss,人舞狮子shshsh"。鼓励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字母情景图对比着画一画。小孩子对画画有着强烈的兴趣,既顺应了孩子的天性,也巩固了字母的认读与书写。

    4.纠正错误时复习与拼音相关的儿歌。

    情景歌的作用无处不在。如,拼读最容易出错的音节是"jqx"与"v?"音节,因为省掉了"v"上的两点,学生容易读成"u",这时让学生回忆下面的儿歌:小鱼真顽皮,见了jqx,泡泡藏嘴里,离开jqx,泡泡又吹起。
每当学生拼错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正确拼法,而是让他背诵儿歌,学生马上就能想到正确拼法。比如,当学生不明白声调标在哪里的时候,一起背诵下面的儿歌: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二、拼读音节的复习方式音节的拼读是重点也是难点,许多学生在幼儿园学过字母,但没有学过拼读,音节拼读教学的关键是多次复习。用卡片复习音节效果最好,可反复使用,不用每节课都进行复杂的课前准备。只让学生看着课本读音节的效果较差,因为老师很难让孩子的视线集中在所念的音节上。

    复习过程:1.看卡片复习音节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时间长了学生很难集中精力,要在学生精力最容易集中的前半节课安排拼读音节。

    2.然后给学生讲个故事。9月份拼音没学完前,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故事。

    此时老师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可起到很多作用: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让他们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展示语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让学生听故事还能调节学生的课堂生活,尽量减少枯燥的拼音学习带给孩子的乏味感,让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向往。孩子对绘本最感兴趣,通过实物展示台边看图边听故事效果最好。

    3.最后的十分钟,可安排书写。

    三、字母书写策略1.每次学新课把当堂学习的字母写一行。如果时间充足,可捎带着把上节课学的字母写一行。注意一定要按顺序写。2.声母全部学完后的第一节课写一遍声母表,共23个字母。第二节课写两遍声母表,第二遍要另起一行写,不要和第一遍混在一起。第三节课可让学生写三遍,每一遍都要另起一行写。然后连续几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写三遍。此时,教师要大动干戈使学生明白"一遍"这个概念。不要责怪孩子对如此简单的要求总是听不明白,教师最好在课前写好一份作业,通过实物投影显示在屏幕上,或者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好与作业本一样的格子,在格子里写一份。如果还有不开窍的孩子,教师干脆给他一份正确作业,让他照着抄,或者找个"明白"学生盯着他写。按这样的要求书写,老师看作业时一目了然,学生也在一遍又一遍的书写过程中熟悉声母表,起到复习字母的作用。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书写也是如此。

    3.复韵母由单韵母组成,书写很容易,认读是难点。新授课时只把当堂学过的三个复韵母写一行,再连带着把前面学过的复韵母写一遍。如学到"an、en、in"时把"an、en、in"写一行,把"ai、ei、ui、ao、ou、iu、ie、ve、er、an、en、in"写一遍。
4.拼音全部学完后,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表要反复书写。每次作业都把这三个表写一遍,同样每写一个表都要另起一行,不要混在一起写。

    拼音教学提速小技巧

    1.适当加快单韵母与声母的教学速度。读准四个声调,尤其是二声、三声是单韵母教学的重点,不要试图在教学单韵母时就让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读准,随着后面练习拼读音节的过程,慢慢地学生就读准了单韵母的四个声调。音节的拼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老师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教拼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时间的浪费。拼音教学结束后的阅读、识字过程才是熟悉音节的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复习。

    2.学完声母后安排两三天的复习时间,学生逐个过关,达到人人能基本拼读的程度。否则,下一步学习复韵母的困难很大。逐个了解学生情况要在声母没学完时就开始,以免时间短检查不完,在墙上建立竞赛栏,让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一目了然。

    3.运用"整体输入、定位认读"的方法。教室墙上悬挂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表,可以从书店里买,也可以自己书写。经常按顺序从头到尾念,这是"整体输入",这个"整体"要在学生的脑中扎根。当学生读错或忘记某个字母时,应该让学生按顺序从头念,自己找出这个字母,这叫"定位认读"。"定位认读"不但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

    (1)四声教学要体现定位认读。按一、二、三、四声的顺序,分别读6个单韵母:、帷ⅰ?啵??蟆ⅰ?颉??缓蠖镣?个单韵母的一声,再读二、三、四声:、、、、、,帷?蟆?椤?怼??ⅰ??詈笏姹阒付寥魏我桓龃??鞯淖帜浮T谄炊烈?节时,先按四声的顺序找到音节中的韵母,再指着音节拼读。如让学生读"q??,先让学生读"、、、",读到二声时停住,再拼读"q?薄U庖彩嵌?位认读的具体体现。

    (2)复韵母教学着重体现定位认读。

    学习复韵母时,定位认读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准确认读每一个复韵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多年的语文老师也有时在拼写音节时写错复韵母,拼读时读错复韵母。对小孩子来讲困难更大,因为他们常常分不清是三拼音节还是两拼音节。上课时老师首要的任务是通过多次重复让孩子按顺序会读:ai、ei、ui、ao、ou、iu、ie、ue、er、an、en、in、un、黱、ang、eng、ing、ong。当学生忘记"xie"的韵母怎么拼读时,就从"ai"按顺序往下读,读到"ie"时学生就想起来了。

    4.拼音全部学完后,安排一次总复习。一是逐个检查学生音节拼读情况,和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情况。二是就地取材,把学生姓名写成音节拼读。
 拼读姓名——拼读、识字一举两得

    通过拼读学生姓名来拼读音节、认读汉字是我的老做法,2000届学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们的韩老师管潇说起韩老师,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一年级学拼音的情景。

    韩老师为了让我们快乐地学习,给我们每人制作了一张大卡片。卡片上的音节是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那卡片是那样精致,上面还画着一些小图案。同学们拿到卡片的时候都爱不释手,老师说:"看谁能教会全班同学读自己的名字!"只见叶丽雪两只小眼睛东瞧瞧,西看看,终于在副班长乔彦聪身上定格了。叶丽雪快速向乔彦聪跑去,满脸自豪地对乔彦聪说:"乔彦聪,你来拼拼我的名字!"乔彦聪傻眼了,眉毛向中间一蹙,手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哎?这个音节怎么念呢?"叶丽雪得意忘形了,脸高高地向上仰,现出得意的神色,就像一个骄傲的公主,她终于等不及了,放下公主的架子对乔彦聪说:"我的名字念做y琛?l臁?u。"刘怡林是我们班最有名的调皮鬼,他拿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拼音卡片,可激动死了。他第一个就跑向我们班的头号"大懒蛋"刘斌身边,兴高采烈地说:"刘斌,刘斌,快拼拼我的名字!"……就这样拼来拼去,我们都会拼全班53个同学的名字了。韩老师还有高招呢,她问:"谁的名字里有整体认读音节,教教大家?""谁的名字里有两拼音节?"什么叫寓教于乐,相信你已经从我的作文中找到了答案。

    再教一年级,老办法出新意,而且更细致更易操作。每个学生的桌上我都贴了一张"名片",上面用拼音和汉字写着他们的姓名。学习拼音时,我常问学生:"谁的姓名能用学过的声母、韵母拼出来?你生活中的哪些人、物、事能用学过的声母、韵母拼出来?"比如"李家慧"这个名字,在学习"d、t、n、l"时拼读"l",并认读汉字"李",在学习"j、q、x"时拼读"ji"并认读汉字"家",在学习复韵母"ai、ei、ui"时拼读"hu臁辈⑷隙痢盎邸薄U庋?臀??象枯燥的拼音教学增添了许多乐趣,同时认读了汉字。学生在课余也趣味盎然地认读桌上的"名片"。

    三个星期我就完成了拼音教学,当然有些学生拼读还不熟练,尤其是二声的音节,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是单个过关的。周末,我在家做了全班同学的姓名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集体学习。第一遍是集体拼读,拼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领读。比如拼到"李锦川",李锦川就站起来说:"我是李锦川,ljnchun。"谁能把全班的名字拼出来,就可以拿着这些卡片做游戏。邱鸿宇等5位同学早上、中午一到校,就在教室里练习拼读,一天就会拼50多个学生的姓名。我让他们5个做了一个游戏。比如李家慧拿着自己的姓名卡片教同学拼读"ljihu臁焙螅?芽ㄆ???矗?煤鹤置娑匀?澹?担骸?我是李家慧。"学生一起说:"你是李家慧。"然后她再拿另一个学生比如李锦川的姓名卡片,拼读后,说:"我是李锦川。"全体学生一起喊:"你是李家慧,他是李锦川!"学生一边拼读一边认字,有时手舞足蹈、大呼小叫,真是劲头十足。这比起上届学生拿着卡片满教室里转的效果好了许多。
  运用学生的姓名可进行下面的练习:1.自我介绍,让每位同学拿着卡片上台自我介绍并领读。

    2.对号入座。

    哪个同学的姓名中包含"ui"这个韵母?领读。

    哪个同学的姓名中有整体认读音节?领读。

    哪个同学的姓名中有两拼音节?领读。

    哪个同学的姓名中有三拼音节?领读。

    教会全班学生读自己的姓名,学会读全班同学的姓名。

    3.抢读比赛。

    老师出示卡片,谁最先读出就把卡片交给谁,最后看谁得的卡片最多,就说明他交的朋友最多。

    4.送"信"(写着姓名拼音的卡片)游戏。

    谁最先正确送完就被评为"最佳小邮递员"。

    5.活动延伸。

    拼读家庭成员称呼或身边的事物。
第三章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

    大量识字教学回眸

    到今天为止,我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共教过四个一年级,2006年、2007年因为工作调动连续两次教一年级,教法基本一致,都是在"海量阅读"中识字,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比前两个一年级要轻松、高效百倍,而第一次教一年级的岁月不堪回首。

    教不会"马、牛、羊"

    20多年前,初为人师的那节识字课牢牢刻在脑海中,时刻鞭策着我。

    刚工作时教一年级,已记不清具体是几月,只记得那节课教"马、牛、羊",刚上课就乱了套。那些识字多的学生早已认识了这三个简单的字,他们理所当然成为捣蛋分子;那些识字少的学生大多数本身就是顽皮孩子,他们更能闹。于是靠着大呼小叫,靠用教杆敲桌子,好不容易把"读课文、拼读音节、认读生字、口头组词"一套程序进行下来,累得嗓子都冒烟了,一提问,还有学生竟然不认识这三个字。就在那一刹那,我不禁悲从心来,趴在讲桌上哭起来。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问题出在"一刀切"上。在一个班级里,儿童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复杂起来,久已习惯的从"零"开始进行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缺乏"因材施教",就出现了一节课整整40分钟教不会"马、牛、羊"三个字的笑话。20多年后在新建的北海学校,我的两个搭档——英语老师陈莎莎、数学老师吴伟玲说从我身上学到了很多,这"很多"里面跨越了学科,还有价值的就是"一对一"的教学理念。国情所限,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中实施"一对一"的"因材施教"理念是我最有价值的经验。讲解、问答要照顾大多数,课堂内外的检查要力求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飞不动跑不动的慢慢溜达",想方设法使识字多、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多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开学,我印了10张学生名单。分给英语、数学老师,先利用早上、课间、下午上课前这些零散时间对学生逐个检查,摸清每个学生的底子,才能因材施教。下面是学生名单的一部分。编学号为了记录方便,三次标注学号为了防止看串行。

    幸遇韵语识字

    漫漫语文教学之路上虽然有丰收的喜悦,但更多的是低效的教学带给我的烦恼,直到幸遇"韵语识字"。2000年春天,区教研室的赵亦农主任带队去辽宁东港实验小学,聆听致力于韵语识字教学的姜兆臣校长的教诲,使我的教学走入了一片开阔地带。

    韵语识字教材的编排给一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空间。每一篇由四部分组成。1.韵文。这些韵文短小精悍、合辙押韵、通俗有趣,贴近儿童的生活,易于诵读,便于联想和记忆。学生把韵文当做有趣的歌谣,很快就能倒背如流。韵文中的字绝大部分是生字,使繁多庞杂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练,使大量识字变得容易、高效。2.生字。把韵文中的生字打乱顺序排列。3.词语。这些词是用熟字拼凑的,目的是增加读生字的机会,不要求理解。4.段落。要求学生读熟,还要画出本课所学的生字。下面举一课为例:

    16.猴子捡豆(二)仅顾低头快拾豆,上扔下掉全部漏。

    最后一看连摇头,乐坏兔子笑死牛。

    读一读:1.后下乐顾掉漏最低死兔上坏扔摇全连部拾仅2.扔掉安全快乐最好3.小猴子只顾快点捡豆,最后一看全部漏掉了。

    4.小猴子只顾快点捡豆,最后一看全部漏掉了。小猴子连连摇头,乐坏了兔子和小牛。

    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先指导学生读熟韵文,再利用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然后出示一些与本课生字有关联的词、句、段,让学生认读。目的是换一个语言环境,反复呈现,巩固识字效果。

    下面以一年级下学期的《审讯鼠贼》这节课为例,说明识字方法:

    审讯鼠贼升堂审讯列罪状,一惯偷盗太疯狂。

    率领队伍逮鼠贼,勾结伙伴毁杂粮。

    第一,读熟韵文,简单理解。

    指导学生读韵文的过程如下:

    1.学生自己拼读。

    2.教师范读、领读。也可以指名让学生读,如果读得对,学生跟读,如果读错了,师生共同纠错。入学两三个月后,学生领读逐渐代替了老师领读。

    3.学生自由练习读。同桌互教互查。

    4.学生开火车读。读的时候尽量看着黑板上去掉拼音的韵文。这是为了检查学生读得是否熟练,是否正确。

    5.简单理解韵文。在理解韵文上花费的时间越少越好,要淡化理解,强化诵读。

    有的韵文意思很明确,这一步可省掉。指导学生理解韵文的形式尽量活泼有趣。

    这一课可让学生当法官来审老鼠。

    6.学生一起拍着手摇头晃脑读韵文。听着录音机里歌曲的旋律唱韵文。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这样既可使学生活动活动,身体得到休息,又可使学生再次复习韵文。经过以上不同形式的诵读,学生已能背诵韵文。
第二,认读生字(带下画线的字)。

    1.按序读生字。

    擦掉黑板上韵文中的熟字,再读生字,记忆生字在韵文中的位置。这是韵语识字的一种很关键的学习方法——"定位认读"。

    2.变序读生字。

    ①让学生自己读韵语识字教材中的第二部分"生字"。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学生读上面的韵文,从中找出这个字的读音,这也是"定位认读"。把不熟练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②学生可以读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遇到认识或不熟练的生字仍旧看韵文"定位认读",并抽出来多读几次强化记忆。

    ③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一般采用两种检查方式:一是教师检查那些认读速度快且制作了生字卡片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下位去检查其他学生;另一种方式是合作小组先自查,自查合格后找老师检查。教师根据小组内四个学生认读的速度和熟练程度给小组计分。第二种方式运用得最普遍,而且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年级新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一年级进行合作教学的确很困难,但进行大量识字实验,教学的难点是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逐个学生逐个生字检查。要把识字教学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认读生词。

    杂物课堂跳舞形状做伴儿曾经进入强盗发疯合伙狂奔粮仓挥舞伙房勾画结果结伴结网审讯吃粮审理列车罪行状元毁坏奖状状况惯偷上面的词语中一小部分是韵语识字教材中的,而大部分是教师在备课时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字和这节课的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认读上面大量的词语,达到强化识字的目的。常规的识字教学,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注重一字组多词,这种口头组词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效率很低,对有了一定阅读量的高年级学生来讲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口头组词之后如过眼烟云,一点印象也没有。所以我们的课堂上不提倡一字组多词,也不提倡过多地讲解词语的意思,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逐步掌握。

    第四,认读句子。

    这些句子是用学过的字来编写的。

    1.鼠贼们在仓库里不但吃粮,而且毁坏杂粮,太可气了!

    2.审讯鼠贼时,列出了许多罪状。

    3.法官升堂审讯惯偷老鼠,人们高兴得跳起来了!

    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罪大恶极的老鼠受到法官的严惩。

    5.疯狂偷盗的老鼠被押上了审判席,真是大快人心。
  6.老鼠面对数不胜数的罪状,吓得虚汗直流。

    第五,读段落。

    鼠贼被逮住了,真是大快人心。通过升堂审讯,法官给鼠贼们列出了许多罪状。

    头一条就是一惯偷盗。鼠贼曾经勾结伙伴偷偷进入仓库,挥舞着带毒的爪子,把满仓库的杂粮全毁了。

    这样的教学内容使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事半功倍。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伴着乐曲唱韵文,展开联想记生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识字效果更好。

    一年级上学期,按上述诵读韵文、认读生字、认读词语、朗读句子的程序,一节课学一篇韵文。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认读生字的能力明显提高,可以先集中指导学生读熟几篇韵文。只要学生读得正确了,他们就能自觉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己认读。当然,有的学生贪玩,不去自觉识字,这很正常,不必批评孩子,只要有自觉认读的学生就行了,因为这些优生能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去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一节课学生能认读两至三篇韵文中的60多个生字。

    就这样,一年级上学期认识600个字。认读这600个字是学生开学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点。对学前已认识200多个字的学生来讲,一年级上学期认识600多个字轻而易举。但对学前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半年认识600多个字相当困难。那半年,以学习韵语识字教材为主,平日不参与考试。元旦后我借来了全区通用的人教社语文课本粗略地学习了两个多星期,期末参加全校统一考试、阅卷,考试成绩居中。

    有了半年时间认识600个字的基础,春节后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困难荡然无存,即使差生也没在识字上用太多的功夫。一年级下学期,我任教的实验班在全区韵语识字教学观摩课上表现出来的识字能力,让许多同行不相信,认为老师做假,其实是他们没有完成半年认识600个字的试验任务。如果完成了任务,他们也能看到那种"神速"效果。

    博采众长的识字教学

    第一轮6年实验结束,开学后要再次教一年级,暑假中我转遍了潍坊的书店,为孩子们寻找适合他们的识字教材。尽管我知道咬着牙用一学期的时间认识600个字之后便是坦途大道,但半年的困难期我也不想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贪恋充溢着轻松愉悦的课堂,越来越希望孩子们拥有舒展快乐的人生,如果刚踏入学校的大门就要他们负重前行,这岂不是与我的愿望相悖吗?我固执地选择一条脱离常规的路,为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造自己,力求通向儿童的心灵,以便得到与儿童交际的快乐,得到教学相长的幸福。
 变化的只是教法,大量阅读是我不变的追求。孔子告诉弟子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我的课堂就是"一以贯之":想方设法引领学生沉思静读、自求博取。2000年我教一年级时,借鉴"韵语识字"的教学经验,一学期学习人教社和韵语2本教材。6年后,我再次教一年级,教法再次更新,课堂上不是读两本三本,而是十本二十本。然而不变的仍旧是:力求教法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力求尽早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我为学生选择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图书,为识字引入了源头活水,但还是有近十个学生认字困难。我无数次叩问自己:大量识字合理吗?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与家长交流,实际上我在为自己找依据:读书涵养人品王华玲找英语老师检查英语时跟同学大谈心得体会:"学英语跟学语文一样,只要努力就能学好!"一个入学仅三个月的小孩子竟然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实在令我一震,这个孩子由于上学前没有识字基础,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拼读""识字"对她来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事情,而今她的收获不只是具备了熟练拼读、快速识字的能力,乐于学习的心态,更珍贵的是"人生体验":不光学习语文、英语,任何事情都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当这个孩子再遇到困难时,她早已具备了克服困难的信念和勇气。这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这是比任何伟人的"名人名言"更有价值的"名言"。为什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立身处事的方式、信念。为什么说"读书涵养人品"?读书所收获的是祛除浮躁,走向深刻。

    听故事、做游戏无疑是快乐的,但这是浮浅的快乐。使学生得到认识的快乐和得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快乐,是老师的天职。我的思想深处也有一个美丽的想法,即"读书应该是快乐的事情"。发自内心的快乐当然是最好的,但不是一直等学生就可以变得喜欢读书。韩国南美英博士的《晨读十分钟》上讲道:"努力使读书变得快乐是一种生活能力。读书是一种能够使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科目的授课变得可能的学习能力。没有天生就讨厌读书的孩子,现在不喜欢读书是因为没能征服书。"老师、家长所应该做的是在孩子克服困难的路途上"扶"他们一把,但困难还要孩子亲自去克服。看到孩子们认识汉字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看到一学期即将结束,还有的孩子没有越过识字关,我在反思有没有必要在阅读儿歌的过程中提出识字的要求,让孩子一入学就面对这座困难的大山。

    想到以前按常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用小学6年的时间还是无法逾越"识字关";想到前段时间到一所名校看一个颇有名气的老师上课,看到他们一个老师教30个学生依然存在差生,听到那些十岁左右的学生全班齐读时遇到生僻字声音就低下去,听到那位口才出色的老师却没有带出口才优秀的学生;想到我的前一个实验班考试消灭了差生,我这笨嘴拙舌的老师带出的学生却个个字正腔圆;现在看到一个又一个学生像王华玲一样跨越了"识字"关,享受着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幸福。我又坚定了一年级进行大量识字的信念,要改进的只是教法和操作细节,而不是目标。
 为那些越过识字关正在兴致勃勃地前行的孩子高兴,同时也为那些对识字发愁的孩子着急。下列几个办法或许有用,家长可以试试:1.把孩子不认识、不熟悉的字打印成空心字,让孩子用彩笔描一描学过的部件。

    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应该能受孩子欢迎的。

    2.把博客上孩子们选出来的儿歌打印下来,让孩子念。孩子不认识的字,请家长在另一张纸上写下来并注音,不要在原文中注音,彻底拿掉他的"拐杖"。这或许对那些依靠音节阅读,但不喜欢认字的孩子有用。

    3.打扑克拼儿歌。

    把能组成一首儿歌的一套汉字卡片分给家长和孩子,一家人边念儿歌边像甩扑克牌一样把汉字卡片甩到桌子上。甩完后,交换卡片再甩。比比谁甩得快,家长要"故做思考状",不要甩得太快。

    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摆卡片,看着表,鼓励孩子越摆越快。

    4.家长学习汉字知识。

    我印了几份汉字字理知识的材料,送给能下工夫读的家长,由家长一对一地讲给孩子听。对那些注意力差的学生来讲,集体教学的效果很差。相关的书也可借去看一看,但这需要毅力,家长需反复读才能记住。

    5.经常复习。

    把孩子不熟悉、易忘的字写到纸上、贴到门上,经常复习。这张纸一周换一次,把念熟的去掉,换上新出现的生疏的字。

    书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读书的过程也是品德修养的过程。有的走在前面的孩子(读的多)现在进入了"浮躁期":拿到一本书草草一翻,就大叫"我都会了!"三个月认识一千字的确是了不起,值得孩子自豪。可这样"自满、浮躁"下去,会失去了沉思静读、自求博取的耐心和静心,再过三个月,他决不会再有如此大的收获。有的孩子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投机取巧",老师要求背《日有所诵》上的古诗,古诗是必查的,但很少检查儿歌,有的小朋友便只读古诗就找老师检查。儿歌的阅读对认识了一千多字的孩子来说已是"小儿科":不用事先读就能比较流利地读下来,老师竟搞不懂他们是不是在"投机取巧",即便有所怀疑也无法揭穿。可"投机取巧"一旦成为孩子的品性,会不会对孩子终身有害呢?马一鸣、赵若雅、程惠加等孩子天性踏实本分,他们中规中矩地按要求念儿歌,这如果成为他们的品性,那对他们的一生将是一笔多么珍贵的财富!现在还有那么多"走到前面"的孩子做着"急功近利"的事情,想走"近道"快速读完一本。老师又没有火眼金睛,该如何办呢?我对读书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完书后直接用认读材料测试,正确率达不到80%不给认读材料,要求重新再读,边读边画,边画边记忆。以此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浏览精读相结合。家长也要这样做,孩子读完全书后:先测试一下再给认读材料。对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或者只读儿歌,不必认生字。或者一边读书一边读"认读材料"上的字词,以免积攒过多使孩子望而生畏。
对读书多、识字轻松的学生,我还提出了另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尽量一次多查几个单元,一次查的越多,得到的奖励越多。这样既减轻老师检查的负担,也促使孩子不断复习,小孩子背得快也忘得快,攒在一起查必须多次复习,使学生记忆得更扎实。

    文中提到的王华玲一直精力不集中,再加上上学前没有识字基础,她认字很困难。到了12月初,我突然发现她一天能认识30多个汉字,而且很扎实。于是我写下此文的同时再一次坚定了集中识字的信念。

    彩色空心字及涂色说明

    我把上课用的生字制成卡片,先打印出空心字,再涂色。

    把"嫩"左边的"女"涂成红色,因为妇女的嫩腮帮红通通的。把中间涂成嫩绿色,因为那是一"束"被捆扎的嫩草。

    把"醒"左边涂成褐色,那是酒坛的颜色。把右边涂成金黄色,那是星星的颜色。我要给学生编个故事:一个酒鬼中午喝光了整坛酒后醉倒在回家的路上,醒来时已是满天星星。

    在妥协中前进

    周一早上因为下雪没有升旗,早读时间在教室里听孩子们念书,大部分学生背过课文了,而且背得很熟。张益嘉、宋佳怡、尹浩全、田欣怡找我背了50多首儿歌。袁铭瑞找我检查了二百首儿歌,一直歇病假的宋怡心也检查了一百首。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我的心里跳动着欢乐的音符,脆甜的童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让我乐此不疲。上个星期,很多孩子感冒了,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在学校里的孩子也懒洋洋的。我的心里充满了失落,双休日的心情如天气一样阴冷冷的,很泄气。甚至博客也不想写了,"一月一信"也写着没劲了。与小孩子打了20多年交道,依然如此情绪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一向是个爱妥协的人:向自己的情绪妥协,向周围的环境妥协,向遇到的困难妥协。

    在青年路小学,我的学生家长们为生计忙碌,学生放学后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写家庭作业,每天早上为了收家庭作业生气,于是我向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妥协:不再布置家庭作业,全部书面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回家的任务就是读书,读多读少看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要求,我没有硬性规定。

    前两次教一年级,看到有的孩子认字困难,于是苦读《说文解字》,所谓"苦"读,不是我乐于读,这样的书对小学教师这个文化层次的人来说显然太深了。我皱着眉咬着牙读,是向认字困难的学生妥协——他们学不会我心里累。我心里盼望着看到每一个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学习,期盼他们喜欢学校、喜欢语文课、喜欢读书。

    来到北海学校,看到大部分家长都有公职,有公职的家长比小商品城里的家长有时间关注孩子。家长的文化素质也高,从遗传的角度来讲,家长文化素质高意味着孩子也会是"读书的那块料",但依然有的孩子认字如此困难。于是我又向自己沿用了两届的教法妥协:对阅读不做统一要求,可以在读熟的基础上认字,也可以只读熟不认字。
 坚决不妥协的事情也有,比如既不认字也不读熟,那是万万不行了——能飞则飞,飞不动则跑,跑不动就走,走不动就爬,做学生没有不学习的权利。"海量阅读"的实验目的也不会有任何的妥协,妥协的只是教学的方法、要求、过程。从教20多年,见过许多不该成为"差生"的"差生"——心智正常的孩子都不应该成为差生。拿出他们的成绩册,一、二年级时的分数并不低,但他们进入三、四年级后就成了差生——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的高分是长久不了的。

    宋佳怡的妈妈坚持让孩子背诵儿歌。她认为孩子背诵得太快了,宝贵的背诵天分此时不用"过期作废",我深以为然。没有读过这方面的理论书籍,但我看到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中年级以后背诵越来越困难,而一年级小孩子在背诵这件事上个个是"天才"——不管他们是不是"读书的这块料"。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像他们小时候那样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同时又陶醉在"孩子比自己聪明"的自我感觉中,因为他们看到孩子虽然认字很困难,但背诵得很快。其实他们没有记得自己在小时候也有一段短暂的背诵天才时期。我想,一年级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挖掘孩子的背诵潜能。在背诵这个问题上,我向不同兴趣的学生、不同观点的家长妥协——愿意背诵《好妈妈儿歌400首》的,背诵10首得一个小奖品;不愿意背诵的,读熟20首得一个小奖品。

    快考试了,除了做必要的练习,我也尽量多挤时间领孩子们读课外书,"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一遍又一遍地复习让人厌烦,向人的本性妥协。班级平均分在90分以上就不错了,没有必要为了争取第一名而在课本上纠缠——坚决不向虚名妥协。

    凡事顺其自然,凡事要有度,不可强为之,对待孩子尤其要注意。我们成年人认为极有价值的事情,比如阅读,也不能强制学生去做。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想法设法"诱惑",一招不成再换一招,孩子们总会有乐滋滋地"上钩"的那一天。

    有家长回帖说:"我们都是情绪化的凡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也时刻向外界环境和自己妥协,但是我们一点点成长和蜕变,一点点勇敢和坚强,这是可爱的孩子带给我们的,也是时间教会我们的。韩老师你真的应该感到欣慰和骄傲,学生们在短短几个月就认识了好几百个生字,读完了好几本书。连我这个一直本着"顺其自然"教育理念的人也向你妥协了。"

    多布几块云彩下雨

    人们常说"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教师应该多准备几块云彩,因为一块云彩下的雨只能浇灌到一部分学生身上——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只适合一部分学生。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妙招。一年级新生都是怀着对学校的向往之情走进校门的,他们期待着老师普降甘霖。
"韵语识字"对那些安静的孩子效果不错,对"治疗"多动的毛病也有一定效果。但为了使韵文尽可能多地包含生字,编者追求"文约意丰",于是孩子们对韵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他们更愿意读那些一听就明白意思的儿歌,何况韵文下面的20多个生字让有的孩子望而生畏。

    班里有几个学生拼读很熟练,但他们怕认字。我不想勉强学生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我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使他们讨厌知识,使他们的生活失去快乐,使他们与亲人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那么,这种教学方法还有什么人道性可言?于是我告诉不爱认字的孩子只读熟文章即可,不必认字。在诵读中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认识了。有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诵读"这块"云彩"下的雨。

    解形识字、字理识字、辐射识字……总有一种识字方法会适合某一个学生,云彩多了就会普降甘霖造福大众。

    王艺璇的妈妈借给我两本儿歌书,由赵若雅的妈妈帮忙,编排成一本小册子发到公共邮箱中。在儿歌后面,我把生字设成特大号的空心字,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边背儿歌边用彩笔描字,可以把生字剪开摆成辐射状。对这些材料,我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给爱背诵却不爱认字的孩子提供方便,期望这块"云彩"下的雨能让一部分成长中的"小树"得到浇灌。

    乔七仙女,真娇巧娇下车子,上花轿轿扶木栏,过大桥桥遇一人,是侨胞侨骑着马,真骄傲骄乔娇轿桥侨骄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髓之所在,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令人称奇。但也让许多初识汉字的人不知所以,迷失在方块字的丛林中。这本小册子集动手、动脑、动口于一体,让孩子在诵读、玩乐中轻松识字。由此我萌发了给一年级学生编写一本读物的念头,期望能把多种识字方法传递给学生和家长,让那些"不抬头、不张嘴"的学生别输在起跑线上。下面是供十月份刚学完拼音的"袖珍童谣"单元中的一首儿歌:梳辫子小凳子,摆起来,小孩子,坐起来,小梳子,拿起来,小辫子,梳起来。

    家长指要摆:小明在写作业,"四"个小朋友叫他去玩,她"摆"手(扌:提手旁)说不"去"。

    拿:"一"个"人"伸"手"拿了一块糖放到"口"里。

    我要认和小朋友玩字卡游戏。

    我会描描出你会写的部件。

    孩摆凳梳拿辫

    我会连连一连,读一读。摆拿梳梳子辫子凳子一边在电脑上编排儿歌一边想,我要使出浑身解数诱导孩子们快乐识字,让他们早一天体味阅读的快乐,激起孩子们对明天的渴望,把明天清澈、晶莹、欢畅的涓涓细流疏通到今天生活的快乐之源中来。
  阅读是识字的源头活水

    "唧唧喳喳如麻雀,窸窸窣窣如老鼠。"一年级的孩子吵得老师头都晕了。"讲故事了!"教室里立即鸦雀无声,这是屡试不爽的法宝,100%的孩子都热爱听故事这种"间接"阅读方式,但这种热爱之情如同在风雨中摇曳的火苗,由于识字教学拖后腿,许多火苗无声无息地熄灭了。课改之前,低年级1250个生字的识字任务都没有办法100%地完成,现在要求低年级认识1800个生字及课外阅读5万字,很多老师反映难度太大。于是天生热爱"间接"阅读的孩子却不喜欢自己"直接"阅读,因为认识的字太少,如同文化程度不高的成年人读文言文或读英文一样,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但要想进入这一状态的充分条件是必须首先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但是按照我们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小学生认完2500个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识字的速度太慢已成为教育无痛感之习惯,成为"造就"差生的源头。

    金秋十月,一年级学生进入识字阶段。由于孩子们拼读不熟练、认识的汉字太少,尚未形成阅读技能,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懂的那点知识,对他们来说原来都是浅显易懂的。一个拼读很慢的学生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20多遍才把《北风与小鱼》读顺。向他提个问题:"鸟儿为什么躲进了窝?小鱼为什么不怕北风?"小朋友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再重复学习,全班没有一个人会坐得住,因为了解了内容之后,这篇课文只有识字的价值,而没有认知的价值了,没有认识快乐的识字过程就会变成儿童的一种苦难。如果没有大人们的严加管束,他们再看上一眼这密密的生字以后,马上就会抛弃课本,欢呼雀跃地奔到院子里玩他们那些有趣的游戏。

    于是识字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我在苦苦寻找一个办法,使识字阶段的课文内容与儿童的认知兴趣一致起来,尽快教会儿童认识常用的1000个汉字,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自由阅读的广阔天地,把儿童从枯燥乏味的识字过程中解脱出来。

    课文读熟了,我就不再让学生反复复习,用一个学期把学生"绑缚"在一本教科书上,他们会讨厌教科书,或许由讨厌课本迁移到讨厌其他的书。如果不经常变换阅读材料,是不能使学生顺利地掌握阅读技能的。人之所以要阅读,是为了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是为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同一篇文章,没有一个人爱吃剩饭,也没有一个学生乐于用半年的光阴读一本课本。如果一年级学生因为乏味的识字过程造成"读书没有任何乐趣"的印象,他们也许永远不愿意读"李白、杜甫、普希金……"于是我为弟子们选择了一本又一本读本。把那些幽默的、有趣的、引人入胜的、贴近孩子生活的、有益于增长知识的读本提供给孩子们,把那些简短的、文字和图画混合排印的儿歌摆在孩子们面前,把识字的过程纳入到更加广泛的、内容丰富的、情绪洋溢的、生动有趣的认知活动中去。
 这样,对于书中内容的强烈渴望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克服拼读、识字的困难。

    蹒跚学步的第一学期

    第一本读本——《三字新童谣》

    我的学生在十月份的第一本读本是《三字新童谣》,主要目的是练习拼读。一册语文课本看起来简单,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篇幅太长,拼读的难度较大。在学课本之前,我领孩子们读这本简短的儿歌书,是为了给学生铺设一个缓坡,减缓拼读难度。国庆节前,李浩璇的妈妈买了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一本幼儿读物——《三字新童谣》,我如获至宝。里面的儿歌是三字一句的,内容浅显,趣味盎然,字比较大,带有注音,很适合刚学完拼音的学生读。

    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拼读一个音节尚且困难,他们只要能读熟儿歌就可以了。有识字基础的孩子读这样简单的童谣轻而易举,我把儿歌中的生字打印出来,家长们一首一首剪开贴在儿歌旁边,他们可以边练习拼读,边认读生字。

    小酒窝笑一笑,酒窝深;爸爸抱,妈妈亲。

    小老鼠学电脑小老鼠,学电脑,按鼠标,喵喵喵。

    大黑猫,上台教,小老鼠,吓一跳。

    上课铃声一响,我对着话筒开始念儿歌,孩子们或者念或者背,一首接一首,直到全班学生都拿出书翻开正在读的页码,我让他们停止诵读,表扬几句那些在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时领张小卡片,就这样,课前提前读的孩子越来越多。然后按座次自告奋勇领读儿歌,一首读完,全班学生跟读,这是领唱与合唱的旋律,是最悦耳的音乐。孩子们那张一会儿乐不可支一会儿专注于书本的小脸是最亮丽的风景。我置身其中,品味人间至福。

    在十月份,开火车读为时尚早,因为有的学生拼读速度太慢,有的声音太小,其他孩子没有耐心听。如果为了体现公平而让那些阅读能力尚差的学生磕磕绊绊地读,对全体听众的耳朵无疑是一种痛苦,刚入学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忍受痛苦呢?听够了听烦了还坚持着听,那是随着年级升高逐渐被"镇压"出来的本领,那是我深恶痛绝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想责令学生必须听他们不爱听的语言。于是除了教师领读外,还要调动那些优秀学生领读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识字、阅读的先行者,领读对孩子们是鼓励是机会,对老师来说,可以省点儿力气。老师的滋润是学生的利益所在,老师高高兴兴、精力充沛才能营造出润泽的课堂氛围。

    集体读20分钟后自由读,我站在讲桌前,让学生分排(按座次分四排)上台检查。只会读儿歌的往书上盖小星星印章,既会读儿歌又能认生字的盖大奖杯印章(到刻字店刻的五角星、奖杯形状的印章)。这个阶段,孩子们坐不住,拼不熟就急急忙忙找老师,于是我制定了奖励标准:能一次找老师读熟十首儿歌的除了盖印章之外还有一个奖品,一次读20首得三个奖品,一次读30首得5个奖品……有些沉稳的、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就不急着找老师检查,而是凑一凑,一次多查一些,这样就减轻了检查的压力,避免大量学生排队等候浪费时间。
 由于国庆节前一周学完拼音时孩子们就开始拼读这本书,所以除三分之一只会拼读儿歌的学生之外,那些有一点儿识字基础的和比较听话的孩子在国庆节后一周就读完这本书,并且认识了200个生字,占全班的三分之二。当然,孩子们对这些字认得并不扎实,在儿歌下面他们认识,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这不要紧,我还准备了许多书等着他们呢。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提出一个教学的高速度原则,其中一点就是无需专门进行复习,因为学新知识的过程自然而然就在复习旧知识。

    第二本读本——语文课本

    一年级上学期要求会写的字虽然只有100多个,但要从一笔一画学起,孩子们写得慢,占用时间很多,还必须安排反复书写的时间,以达到熟练、正确书写的要求,所以写字任务很重,要尽早学习课文,以便有时间夯实写字基础。国庆节后第二周我们开始学课文,课文的朗读与生字的书写不是同步进行了。起始阶段写一课生字要用三天时间,要反反复复地练习。笔顺、笔画、握笔姿势、写字姿势……写字教学的啰嗦事一大堆,阅读应该先行一步。只有尽快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孩子们能自己读书了,课堂才能安稳下来。

    于是以两天一课的速度练习写字,同时以一节两课的速度练习阅读。课文比儿歌篇幅长,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先示范读。北海学校的教室里有话筒,第一遍示范读我不用话筒,让孩子们用手指着静静地听,力求在教室里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第二遍、第三遍我对着话筒大声读,学生跟着小声读。然后学生自己读,我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地听,看到谁能合上书当堂背诵我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书上盖印章。背完一篇再背下一篇,有了正事干,在课堂上玩的学生越来越少,捣蛋的孩子就显得与这个好学上进的集体格格不入,他们渐渐地也捧起了书。

    苏教社课文后面的二类字是带拼音的,不方便认读。我给学生打印一张不带拼音的生字表,生字是从课文中找的,比教材中要求的二类字数量多一些,标有页码。如:58页亭座枝烟60页闹做餐操升旗刷洗穿起钟床用阳台优秀的学生不但背诵了课文,还认读了这些生字,差一些的学生能按进度读熟课文就可以了,有7个拼读很慢的学生,就要找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这样学生各尽所能,人人有事做。我每周给家长写一封公开信,告知教学进度,提出期望:每一个学生,不论快慢,一定要在元旦前把课文背过,把课本上的生字认会。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个个是背诵天才,但有小部分孩子认读汉字很困难。不论是按课标要求的识字量进行教学,还是像我这样大量识字,每个班总有十几个学生识字较困难。于是我在课堂上渗透"字理"知识,还给家长印发了一部分,期望通过一对一的教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闯过"识字关"。这是发在博客上的文章。
字理识字有的孩子不喜欢认字,认得慢忘得快。对常用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请家长要给孩子反复讲解。学习不排除"死记硬背"。等学生认识了一部分独体字之后,再认读形声字就容易多了。不具备最基本的汉字知识,老师的教法再巧妙也无济于事。我曾苦读《说文解字》,能写一部分象形字,但有些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什么办法也难出效果,我把一部分汉字教法印发给家长,请家长一对一地教那些识字慢的孩子,或许效果好一些。

    给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小孩子讲字理知识要遵循一个原则:用学生熟悉的部件来记忆生字,比如:用"奔'走'(辶,走之底)相'告'自己的创造"来解释"造"这个字效果不好,因为"告"是学生没学的字,用生字解生字,学生还是很茫然。不如这样解释:"拿着自己制造的小发明边'走'(辶)边张'口'告诉人家"。识字少的孩子也认识"口"字,用熟字解析字理能给学生留下印象。再就是用彩笔写生字卡片,用不同颜色标记字的部件。为了引发孩子动手动脑的兴趣,可打印楷体空心字,让孩子用彩笔描画引导他记忆的部件,描画的这些构字部件是孩子熟悉的、会写的。

    我举例是为了抛砖引玉,相信家长会想出很多识字的妙计。

    一册语文课本上的生字60页闹:把"市"场搬到家"门"里,太闹了。

    穿:古人把兽皮用"牙"咬个洞"穴",套到身上当衣服穿。

    起:自"己"起立向前"走"。

    床:在房("广"、宀、门、户、穴)里放块"木"头当"床"用。

    脸:"一""人""一"张脸,每个脸上都有肉(月肉旁)。

    刷:用毛"巾"刷不干净换"刀(刂)"刷。

    操:做动"手(扌)"操时要张嘴喊"口"令,夏天最好在树(木)阴下面做操。

    洗:"先"用"水(氵)"洗。

    做:"十""口""人(亻)"都做工。

    餐:"人"动"手(又)"拿饭吃早餐。

    阳:红"日"照在山上(阝,左耳旁躺下是山的形状,与山有关),阳光遍地。

    68页:宝:"玉"是宝物,藏在"房(宀)"里。

    脑:身体(月肉旁)最重要的部分,"文"化知识从这里产生。

    双:一只手"又"一只手,"双"手一个模样。

    思:找个清静的地方,到"田"里用"心"思考问题。

    创:一个"人"用"刀(刂)"创作艺术品。

    11月中旬,课堂上结束了对语文课本的集体"阅读",一半学生能背诵全部课文并认识其中的生字,当然识字、写字任务没有完成。我没有马上换新书读,而是在等待那些没达到最低要求(熟读课文)的学生。等待期间我利用简易多媒体学习了其他一些读本。到20日左右,除5个学生没有完成认读生字的任务外,全班57个学生都能背诵课文。全班学生的课本上都满了"星":背诵速度快的学生书上的星是直接用印章盖的,那是背诵的标记,永远印在书上,令学生自豪。阅读能力差的孩子更是收获满满,先是贴粘贴画,那是读熟的标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读熟课文的学生得到的奖励更美观,令他们喜爱。读熟之后,再读一两遍就能背诵,于是再给他们在书上盖印章。

生字的书写还是基本按常规的进度进行教学,但课本作为读本的任务已结束。

    第三本读本——《读儿歌识汉字》

    《读儿歌识汉字》是仿照韵语识字教材编写的校本教材。前半部分是供9月份用的,主要是配合入学教育选的儿歌及汉语拼音情景歌,没有注音。后半部分是识字教材,有注音,学完拼音后学习。下面是其中一首韵文: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请问燕子为啥来?这里春天最美丽。

    读一读:1.燕穿衣问啥最美丽2.衣服穿上来到请问这里美丽3.穿着花衣服的小燕子为什么年年春天到这里来?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一开学就把这本小册子发到了学生手里,有的孩子一拿到书就在家长的辅导下阅读、识字,有的一直束之高阁。11月下旬在课堂上集体学习这本小册子。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只是儿歌,课堂上通过领读、开火车读、晃着身子读、伴着乐曲唱韵文等多种形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会念儿歌,儿歌下面的字也通过卡片、黑板、屏幕读一读,但要达到人人都会的程度还要学生自己慢慢地对照着儿歌找生字。到11月,课堂上自学的氛围早已形成,我这个快乐的老师已省去了维持纪律的烦恼,看着孩子们如拔节的春笋般成长,内心的幸福自豪无以言表,那种感觉就像当年看到女儿刚学会走路时的情景,小胖孩儿摇摇晃晃地走来走去,每一步都是敲响在母亲心中的快乐鼓点。

    12月中旬,集体学习结束,但一直在等待那些认字慢的孩子。我要求把《读儿歌识汉字》上的600个汉字都认会。到12月底53个学生完成任务,只有4个学生没有认会那600个字。在等待的时候,我又见缝插针地和孩子们读起了其他读本,给那些具备飞翔能力的学生一方广阔的天空。

    天高任鸟飞——第N本读本

    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识字速度实在是差别太大,我总是在想方设法给那些优秀的、聪明的学生一片任其飞翔的蓝天——让他们一本接一本地读。否则,不只压抑了他们的潜能,还给班级"培养"了一批捣蛋分子,聪明的孩子往往顽皮,顽皮的原因是他们的能量太足,却没有合适的方式释放,顽皮捣蛋甚至包括犯罪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过多的能量用错了地方。女儿的音乐老师说"学琴的孩子不学坏"。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说"爱读书的孩子不学坏"。无限地欣赏前苏联心理学专家阿莫纳什维利对顽皮学生的评价:顽皮的儿童是一些头脑机智灵敏的儿童,他们善于在一些突然发生的情况下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大人必须重新估计情势和对他刮目相看……顽皮的儿童是乐观愉快的儿童,他们善于帮助别的儿童成为活泼好动的人,帮助他们善于保护自己……顽皮的儿童是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自我运动倾向的儿童,他们善于给自己弥补教师在发展他们个人才能方面的失算和不足……顽皮的儿童是有幽默感的孩子,他们往往把极其严肃的事看成很可笑的事,在某种特殊的场合,甚至可以杂乱无章地玩到精疲力竭的地步,并以此为乐事;他们喜欢取笑别人,不仅自己情绪激昂、笑声不绝,而且把这种情绪和笑声感染给别人……顽皮的儿童是乐于与人相处的人,他们能调动周围的儿童成为他们顽皮的参与者……顽皮的儿童是积极的幻想家,他们总是竭力设法独立地去认识和改造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事物……顽皮是儿童的可贵品质,需要的仅仅是加以引导。

想到以前曾多少次声色俱厉地批评学生不守纪律,无数次伤心至极地痛斥学生:"你是班长,你是学习委员,你是……你们怎么能带头不守纪律?"而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不再要求孩子们"自觉遵守纪律"。我们要求孩子们为了集体利益而遏制自己的精力合理吗?为什么必须靠老师的训斥才能强化纪律观念?严格的禁令只能使孩子意识到顽皮是要受到处罚的,但守纪律不是他们内心的需求。想起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的那段话:"平常小孩子在家里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就要'吵闹',做父母的不明白小孩子好动的心理,不想法子去利用他的时间以施得良好的教育,反而消极地禁止他'吵闹'。'吵闹'固然不好,须绝对禁止的,但他之所以吵闹是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玩的缘故。做父母的不知道这一点,一味地禁止他们喧哗,到后来,小孩子就要萎靡不振而没有活泼的气象了。"儿童是活泼好动的人,是积极的幻想家。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实现他们渴望的有组织的环境。没有手指指着的威吓,没有对调皮捣蛋后果的警告,也没有道德说教。在我看来,这个环境就是为他们引进知识的源头活水——大量的书籍。

    每学一本书我总要留一段等待的时间,在这段等待的时间中我就领孩子们阅读可读可不读的书,对这些书,我不提任何要求,学生愿意读有奖励,不愿意读我也不督促。这些书有的是就地取材,如《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把它们编辑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学生可以两相对照着读。潍坊市有的年级用苏教社教材,有的用人教社的教材,我就借不同版本的教材给学生读。有的书是老师给家长推荐,家长自愿购买。《日有所诵》《好妈妈儿歌400首》都是我先推荐,通过屏幕学习一段时间后,家长陆陆续续地才给学生买来。我推荐的可读可不读的书都是极有趣味的,比如《好妈妈儿歌400首》分别由100首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儿歌组成。下面摘录三首:横行霸道螃蟹螃蟹耍大刀,横行霸道嗷嗷叫。

    骂得蛐蛐儿直求饶,打得蝈蝈儿直蹦高。

    突然来了一只猫,螃蟹吓得直撒尿。

    人生不读书,活着不如猪人生不读书,活着不如猪。

    老猪天天糊涂涂,吃饱就去呼噜噜。

    苍蝇给牛抓痒痒——无济于事苍蝇爱帮忙,给牛抓痒痒。

    抓了半天累够戗,老牛还是痒得直蹭墙。

    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见到这样的儿歌情不自禁地就读起来,边读边笑,乐不可支。400首儿歌,那是很厚的一本书,在课堂上我只能见缝插针地和孩子们读一部分,体味到快乐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读完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本"大部头",于是阅读的能力、阅读的兴趣都有了。

  好书还有很多,买书的渠道也更加宽广。"韩兴娥工作室"的学员崔晓明老师、潍城实小的于新宇老师经常来到我班听课,没有领导要求,没有写同步实验方案,这两位各方面素质明显比我高的老师发自内心地想创设让自己幸福的课堂,于是我们三人在学生入学时就走到了一起,三个班的学生阅读同样的书。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孩子们三天两天就能读完一本的时候,我们就买不同的书交换着看,为家长省钱;我们合作备课,为自己挤出"充电"的时间。

    就这样,吵吵闹闹的一年级学生就在大量阅读中体味到了乐趣。寒假前学生最后一次到校时,我发下新书便去开会了,回来站在教室门口一看,都捧着课本读得起劲呢!仅仅半年时光,他们就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幸福。这幅情景把我的心暖了一个寒假,春节前后我读书、做卡片、打印材料,为下学期的"加速前进"高高兴兴地忙着。

    渐行渐稳的第二学期

    春节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许多,三分之二的学生听两遍录音再自己练习两遍就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之路上,他们渐行渐稳。

    语文教材的教学

    开学第一节课,学习集中识字1至4课,四课一起学习。先让学生跟着录音读,为的是读准字音;然后老师对着话筒读,学生跟着小声读,为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字正腔圆"的熏染机会,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接下来是开火车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准字音;最后让学生自己有声有色地读。然后教笔顺、写字。先让学生照着课本上拆开的字用手指在桌上画,然后跟着我看着黑板书空。大部分是熟悉的部件,书空一遍就行了。"桃"字右边的"兆"是第一次写,就多书空几遍,师生一边念"一笔撇、二笔点、三笔提、四笔竖弯钩、五笔点、六笔点",一边用手指在桌上画,越念越快,越画越快。学生眼里闪着兴奋的光,晃动着脑袋,把画字当成了玩耍。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学习状态,也挥手画着,张嘴念着。再以后,不用我提示,一说书空生字,这种既动手又动嘴还要动脑的"好玩"的学习过程就"自动"开始了。

    第二天学习《春笋》《雨点》。《雨点》是一首儿童诗,学生先自己读,再开火车一人读一句;然后听录音,听着背景音乐,想象着课文描绘的画面读;最后看着我的动作读书:我眼睛一闭,头一歪,学生就说:"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兴奋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小雨点正在睡觉,别吵醒了我。"于是孩子们轻轻地说:"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跳起,孩子大声地说:"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许多孩子的屁股蹦离了凳子,好开心!学生的眼睛大都脱离了课本,哈哈,他们已经背过课文了。我没有"指导"一个字,但课文背过了,"语感"也有了,兴致勃勃的学习状态也有了,不费吹灰之力,不容易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完成了。最后同桌之间一个做动作,一个背诵,教室里更热闹了!我乐得咧着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眼前似乎是一片茁壮成长的小树苗!第三天、第四天学习《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早上照样不遗余力、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朗读课文。这三篇课文较长,首先还是形式不同的"读",读熟的就背诵,别让学生闲着——那些精力充沛的孩子们一闲着就闹腾。
后是听同桌读,互相纠正,争当"小老师"。最后展示小组"互帮互学"的结果:能背诵的一人背一句(短的段落可以一人背一段),声音响亮、背诵有感情的给小组加分。这样,那些没读熟的学生可以多听几遍。比赛完背诵再找待优生读书,读得好就给小组加分,待优生也有为集体增光的机会了。这样不管优生还是待优生都在不停地读着,每个人都有紧迫感,哪顾得上玩呢!"语感"就是这样"读"出来的,上一届被薛科长称为"小天才、播音员"的学生也是这样一篇一篇"读"出来的。我就这么悠然自得地领学生四天学了9篇课文。

    第五天,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往下听课文录音,听一遍自己念一遍,这样又"预习"了两个单元。尽管我的教学速度已经够快了,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吃不饱",这样集体"预习"一遍是为了方便他们超前背诵。最快的吴静琨、田欣怡不足两个星期就背完课文并认完全册生字。开学三个星期后我班结束了课本的阅读教学。在这三个星期中,有的学生急着背诵,背诵的速度比集体教学的进度要快。

    有的孩子先忙着看课外书,不急不慢。我对背诵的量没有规定,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拥有相当多的自由,因为我的眼光盯在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身上。我的教学目标是:全班学生都按进度把课文读熟。至于哪个孩子背诵到哪里,那是读完整本书后我才关注的事情。第三周的周一,半数学生提前背诵完整本书。那些不急不慢的孩子感受到了压力,也暂时把阅读课外书的精力转移到背诵课文上来,好在孩子们个个是背诵天才,只要读准了,读熟了,背诵轻而易举。第三个周末,全班学生无一例外能背诵全册课文,第四个星期结束时全班55个学生认完了课本上出现的所有生字词,最慢的两个学生到第五个星期终于认完了全册中的生字。

    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100%地完成了语文课本的阅读、识字任务。写字教学的提速只能是星星点点的小打小闹,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写字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上学期有5个学生没有认会课本上的生字。不论我想尽办法,不论我如何地软硬兼施,到放寒假时,那5个学生的确是没有能力认会,但没想到那5个学生到了下学期突然"开窍"了。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课外读物的教学

    5月,学习人教社第二册课本(从高年级学生那里借的,作为课外阅读读本),只读熟课文即可,不需要写生字,于是"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做得到:先和学生听录音;然后学生自己读课文,我转来转去个别提问;最后全班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一篇课文就学完了。

  我提的问题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简单,绝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来,差点的学生想一想也能答出来;二是总领全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做到这两点看起来难度很大,需要耗费诸多脑细胞去备课,其实不然。我的备课是一气呵成:读几遍课文,把生字词输到电脑上,印发给学生,再揣摩一下重难点。此后,直到上课前课本就再也没有翻开过。备课简单,教课也简单。

    这天学的是《咕咚来了》。学生自读时,我照旧转来转去,先问:"你读了这篇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大多照本宣科:"咕咚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这个问题深了。我又问:"你喜欢哪个动物?"刘宇航回答:"我喜欢小鹿,小鹿身上长着花。"他的同桌不问自答:"我喜欢小兔,咕咚一声响就把它吓跑了,它实在太好玩了!"这个问法偏了。再换个问法:"你应该向哪个动物学习?""我要学习小野牛,人家都吓跑了,它却不跑,它胆子大,勇敢。""我也学习小野牛,大家都惊慌失措,只有它不慌不忙。""我也学习小野牛,古代有'三人成虎'和'曾子杀人'的故事,说的人多了大家都相信了,但小野牛不盲目跟从,它很有主见。""小野牛先问大家为什么跑,再回湖边看,先调查清楚再行动,这样不会有危险。它不但胆子大,还心细如发。"孩子们各抒己见,调动了平日的积累,谈得有文采又有深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教一年级的感觉如同哺育一个婴儿,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天都在提高。《拼音报》《日有所诵》《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我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一年级结束时,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2000个多汉字。写完作业后的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晚饭后,妈妈在看书,吴静琨要妈妈帮她拿杯子,叫了几声,妈妈都没有听见,她跑过来说:"妈妈,你可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高怡恬在家绘声绘色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爸爸说:"恬恬,你长大后考北京电影学院吧。"高怡恬立即回答:"我不当演员,因为人怕出名,猪怕壮。"周六参加英语大赛,抽完签以后,爸爸说既然你抽到了二号,那就把开篇的自我介绍改一下吧。宋佳怡很不情愿地说:"你这不是临渴掘井嘛。"……类似的小段子,家长在我的博客上发了几百条,我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不会"下笔成文"(没提倡写),但个个"出口成章",这都是大量阅读的功劳。

    就这样,我们班的阅读、识字教学明显提速,到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个字。当小孩子在短短的一年内认识了常用汉字,能轻松阅读小故事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白纸黑字上的这些符号都包含着这么有趣的故事,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如同魔术一样神奇的文字符号,他们小小年纪就能自己独立做一件事情——阅读。多么自豪!多么快乐!于是,我的小弟子们个个爱读书,人生奠基工程中承重量最大的基石已结结实实稳稳当当地立起。
  一年级下学期课堂纪实

    6月19日带着我的一年级学生为全市的"主题学习"会议上了一节公开课,下面是课堂实录的一部分:一、开火车口头填空第一张投影片是口头填空,按座位开火车回答,每人回答一行。

    二、老师提问题,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者学过的语言回答:大家在一个班学习免不了相互比较,同学们之间要比什么?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大家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同读一本书,学习的效果一样吗?《国学启蒙》37: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为什么效果不一样?怎样做效果好?不怕慢,就怕站。

    笨鸟先飞,大器晚成——勤奋努力闻鸡起舞。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成事立业在今日,努力请从今日始!《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今日歌》《昨日歌》《明日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昼坐惜阴,夜坐惜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我和同学们通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我觉得咱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是好孩子,因为大家都很诚实,有错就承认,就改正。咱们班的书都是同学们自己借的,从来没有图书管理员,大家自觉去填写借书卡,有的同学把书弄丢了,马上告诉老师,然后再买一本补上,一学期结束了,一本书都没有少。老师喜欢大家,喜欢咱们班每一个同学,喜欢咱们这个班集体。因为你们都是诚实的好孩子,同学们懂得许多诚信做人的道理,把这些道理说给大家听听。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季布的故事"一诺千金"。

    心口如一,童叟无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昨天,王健龙的妈妈在给老师的回信中说家长叫他干什么,王健龙马上就去做。

    为什么,健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敬父母长辈的道理你知道多少?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学们热爱学习、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可美中不足的是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就打架闹别扭,那可真是针尖对麦芒——?(学生齐诵:尖对尖)你来告诉打架的同学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道理。鱼帮水,水帮鱼。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桨划齐,不怕浪花急。一块砖,难垒墙;一根杉,难盖房。众人拾柴火焰高。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好言难得,恶语易施。彼说长,次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能嫌贫爱富、喜新厌旧)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庾亮为什么坚持骑那匹不吉利的马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性情,与我一般。时时体悉,件件从宽。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同学们现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多么快乐,但6年以后,大家可能到不同的中学

    不同的班级上中学,到那时你们背诵古人的哪些诗来表达同学之间的友情呢?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金陵酒肆(s欤┝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j)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x韓g)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他们没有耐心和风度当听众、观众,听老师讲,听同学回答,时间稍微一长,他们就会坐不住。想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唯一的办法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当主角,经常让他们的嘴活动活动,同时达到复习的目的,所以上课伊始,开火车逐个读后紧跟着齐读。

    孩子们的回答,有的引用了《弟子规》《好妈妈儿歌400首》中的句子,那是我们上课集体学过的;有的引用了很多古诗,那是部分"能飞的学生"自己读的。这是一节复习课,在高高的舞台上,面对上千名老师,读书少的孩子有开火车回答的机会,读书多的学生有更多抢答的机会。我只简单地提一个问题,孩子们你诵我背,好不热闹,一个孩子起个头,许多学生站起来背诵。家常课的知识含量虽然没有这节课高,但"一以贯之"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老师不能喧宾夺主。

    踏上阅读快车道的二年级

    淡化理解强化朗读——二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二年级上学期,我领学生集体学习了7本书和《拼音报》,速度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高。

    其中有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的三册课本,课本上的文章是最适合小孩子理解的,学生听录音后自由朗读,我转来转去听一听,悄悄地向几个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问几个问题,发觉学生100%地能理解课文内容,当然,有的孩子词不达意,但我能感觉到孩子心里已经明白了。那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用老师讲。但每学一篇我还是要提一两个问题的,这些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背诵重点句段,郭葳蕤、吴静琨等过目不忘的小弟子大显身手,边读边背的习惯也在养成之中。课文中的生字也要写在黑板上强化读一读,这对我的弟子来说是很轻松的事情,最捣蛋的小朋友也能掌握。这三本课本教学的重点是借助录音练习朗读,只有课本才配着这么优秀的朗读磁带。录音机放着《白雪公主》,这是孩子们早已熟知的故事,因为出色的朗读,孩子们还是不时发出笑声,听后的模仿更是绘声绘色。为了充分利用这难得的资源,每篇课文的录音我都让学生听两遍:听录音——自己读——回答提问——读黑板上的词——再听录音。听第一遍之后学生自己读的空隙,我估计着时间把磁带倒一倒,第二遍是和下一篇文章连在一起听的,这样避免不断地变换学习方式带来的秩序混乱。
《二年级古诗》和《国学启蒙》的教学一样,每节课学习5篇,重点放在读准字音上,保证100%的学生能当堂读准字音,70%左右的学生能当堂背过。至于理解上奉行"不求甚解"的模糊理解之法——归类诵读、学以致用、看图对照。孩子理解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我不做要求,相信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海量阅读"的大海中早晚能练就搏击风浪的本领。

    《增广贤文》的原文在课堂上反复念来念去,我的弟子100%能背诵。每一句《增广贤文》原文下面都有一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古人,很多学生理解不了。那么仅用两三分钟让那些理解得了的学生显显本事就行了,绝不旁征博引非让学生理解不可。几年来,潍坊教育一直倡导"三讲三不讲",我是最讨厌背概念的人,全区教学常规考试时,我笔下的所有答案都是现场臆造的,就连我敬重的李希贵局长多次谈过的"三讲三不讲"我也写不出标准答案,但对其中的一个"不讲",我有多年的实践,那就是"讲了也不懂的不要讲"。

    《语文经典读本》是校长根据区教研员董梅的建议给二、三年级订的,比课本理解难度大一些,比《增广贤文》中的故事难度小,少数学生理解不了。学生自己读时我就找那些"慢"孩子提问题,等全体读完一遍后故意说:"刚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是这样说的……你认为对吗?"于是那几个理解错了的学生格外"谦虚"地听同学回答,这些稍有难度的文章一点就明白,用不着反复引导。于是两个多星期学完了书中的10个单元50多篇文章。

    通过对一学期阅读教学的总结,我想说的是:"海量阅读"速度虽快,但不是拔苗助长。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应该能接受课文的难度,但常规教学教出的部分学生却接受不了。为什么?阅读的数量不够。可老师不但不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却逮着那几篇有限的课文深究细钻,"深"得让小孩子接受不了。而进行海量阅读的学生由于读得多,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理解课本。面对他们暂时理解不了的文章(如《增广贤文》中的文章),老师不必让他们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总会有理解的那一天。最近常在教育刊物上读到"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话,我自我陶醉地想:"那不就是说我吗?"把海量阅读误认为快餐文化的老师是因为没有行动,只有亲自领着孩子们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过,才能真正体味师生共同畅游书海的自在悠闲与酣畅淋漓。

    "学以致用""归类诵读"是学习语言的妙招——《增广贤文》教学笔记

    课堂纪实周三下午,奎文区和东营的老师来听课。下午的课为30分钟,我们学习《增广贤文》62页的"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及65页的"既往不咎,覆水难收"。

 对《增广贤文》中的原文采用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口才差的学生重点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保底"的目标。然后读故事、画生词,老师领读,学生齐读生词。

    深入浅出"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附加的故事《以貌取人》是讲孔子的弟子宰我和澹台灭明的。一方面将来我是要和七班的学生读《论语》的,先认识一下孔子及其弟子,将来学的时候会产生亲切感;二是听课的有中学老师,我想用二年级的学生演示一下什么叫"深入浅出"。

    学生读完《以貌取人》后,我说:"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大体意思是"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屏幕上出示《论语》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时候孔老先生跟学生宰我还讲道理,后来竟大骂起来,为什么呢?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我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我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屏幕上出示《论语》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讲故事、读原文、提问题穿插进行。嘿!别小看了小朋友,6岁小儿郭葳蕤还理解得挺到位。

    学以致用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以致用"。

    妈妈说王馨婕每挣10分就奖励1元钱,王馨婕挣了110分,应奖励11元钱,可又怕妈妈后悔,王馨婕说:"覆水难收,不能反悔。"星期六妈妈对阎冠伊说:上午你好好练琴,下午带你出去玩儿。下午妈妈又变卦了,阎冠伊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回姥姥家的路上看到一块"公冶长书院"的宣传牌,孙陶向爸爸妈妈介绍说:"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能识鸟音。"晚上张益嘉跟妈妈说:"我知道有个词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意思相同,是一言九鼎。"以上这些运用《增广贤文》的例子是从我们的班级网页上下载下来的,跟这节课学习的"既往不咎,覆水难收"有关联。

    看到有人超过了自己,要努力赶超,但不能嫉恨人家,因为江中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相似的答案还有:"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后生可畏""后来居上"。

    明白了"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的道理,就不会贪赃枉法。

    相似的答案还有:"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心口如一,童叟无欺。"这两个学以致用的例子是我编的,为了运用这节课和前几天学过的语言,其中有一个题目,全班学生都想不出正确的答案,小朋友的小手飞快地翻动书页,当场找答案,我和听课者目睹此景,仿佛看到一棵棵小树苗在阳光中成长。学以致用是对所学知识最好的复习,所以我倡导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都要现学现卖,每有所学,力求马上运用,就像我们小时候用词"造句"那样。千万不要等到过了夜,让所学知识沉没在记忆深处,时间长了便了无痕迹。

    备课纪实周五上午《大众日报》社的资深记者刘主任听课,周四下午备课时大伤脑筋,昨天刚刚把网页上有关《增广贤文》的"学以致用"下载完毕,实在"无米下锅"。学生在院子里进行跳绳比赛,受不了纪律约束的刘溪容坐在教室里读一会儿书,就去"骚扰"我,赶也赶不走,他喋喋不休地说他爸爸没有把他的学以致用发到网上的事情。我说:"你说,我给你写。"于是我给刘大才子当了一回秘书:刘溪容写错了字,用橡皮擦错字时,连正确的字也一起擦掉了。刘溪容说:"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突然我灵光一现,刘溪容启发了我,我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增广贤文》76页的"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78页的"欲知世事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80页的"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写在黑板上,问跳绳回来的小朋友:"谁会运用,马上悄悄地对老师说。"于是这几个天才小朋友在集体学习之前无师自通地造出下面的句子。

    妈妈对尹浩全说:"读书要从头开始。"尹浩全说:"我知道,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张梦溪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跟'雪中送炭泪涟涟'意思一样。"郭葳蕤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跟'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意思一样。"我也绞尽脑汁写了几个句子。

    爸爸去世,妈妈生病,小明突然懂事了,不再贪玩任性。这真是"欲知世事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

    奶奶煮了骨头汤,装在保温盒里,大老远送来给孙子喝,孙子说:"奶奶这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老师对小明说:"犯了错不要紧,老师既往不咎,改正了还是好孩子。"马一鸣帮助卉卉读书,卉卉说一定要记住同学的情谊,因为三生有幸,一饭不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马一鸣说:这是应该的,因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爷爷年纪大了,但身体很健壮,很喜欢干活,真是"老当益壮"。

    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虽然吃不好穿不好,但他们穷且益坚,学习成绩、思想品德都很优秀。

    做这些题是为了运用当堂学习的或刚刚学过的语言。通过这两节课,现学现用的思路更明晰,对于频繁的听课也不用再费脑筋,因为我有一群"无师自通"的小弟子,"归类学习"与"学以致用"已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

    为"指读、唱读"正名——《增广贤文》《语文经典读本》教学笔记

    对《增广贤文》中的原文采用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口才差点儿的学生重点读等多种形式,保证最差的学生能读准字音,专心的、能力强的学生当堂就能背诵。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四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心到"老师无法控制,是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老师能够看得见,那些走神的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少,与这"三到"要求有关。读书时用手指着字被同行批评为"指读",全班学生拉着长腔齐读,被斥责为"唱读"。说那样容易使学生养成"指读""唱读"的坏习惯,纯粹是人云亦云的无稽之谈,"指读""唱读"是因为学生识字少、拼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造成的。我反其道而行之,强行要求学生"指读",这样容易集中精力。这种强制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恶果,孩子阅读课外书时并没有去指读,因为指读速度太慢。阅读速度快了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默读,"默读"的能力也不需要专门训练,默读、浏览、速读都是海量阅读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指读"一方面便于老师控制孩子的精力,一方面让学生注意字形,为以后写作文做准备。

    我自己在浏览文章时发现"指读"是个好办法,如果阅读《读者》《家庭》这样的消遣杂志,是不需要指读的,阅读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消遣休息,像看电视节目一样不需要付出脑力,这样的文章读得再多,也不会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知识水平。一个晚上能轻松读完一本《读者》,而同样厚度的《小学语文教师》等专业杂志,一星期读不完一本。《唐宋词十七讲》等有关文言知识的书籍,读得更慢,对这些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增加知识的文章,"指读"是一个好办法。在美国人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为"指读"找到了"理论依据":我们的头脑和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头脑是个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我们可以用手指来训练自己的眼睛,手指跟着段落移动,比眼睛移动的速度略快一些。不断地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浏览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一旦眼睛能跟随自己的手指时,就很难打瞌睡或做白日梦胡思乱想,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快速阅读……"教法即学法,教师自己读书首先是为了"验证"传授给学生的是否正确。抛弃那些"自古以来"正确的教法,用"学法"指导"教法"就会免于误人子弟。
 至于"唱读",是齐读时为了读整齐而自然而然地拖起了长腔,这也是不用纠正的"错误",只要是学生个人自己读,自然没有人去"唱读",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自己读时拖长腔"唱读",那是阅读能力尚差的表现。

    "小朋友跟我读"被推崇国学的专家奉为教学法宝,那就是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对于《增广贤文》《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及古诗的教学的确十分有效,因为那些短句最适合齐读。但齐读故事中的长句子就会让听者明显地感觉到有"唱读"之嫌疑。

    我的学生读《增广贤文》时,崔晓明和她的宝贝学生正在读《语文经典读本》。

    在课堂上和学生读书读出乐趣来的老师都觉得自己的学生是宝贝,在电话里我也能感受到晓明对学生、对教学那种抑制不住的热爱之情。《语文经典读本》的认读材料她仅用一天时间就打印出来了,做真正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事情,当老师的累也高兴。

    晓明的教法是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老师听到读得不流畅的句子就强化纠正。

    晓明、新宇都跟我说过齐读是她们常用的教法。今后我应该多让学生齐读,为了避免可能造成"唱读"的不良后果,齐读前先听老师或学生范读。晓明读书的声音、表情、动作都极富感染力,学生一听她读便心痒难耐,朗读的积极性高涨,之后的齐读保证了学生能读正确、读流利。

    我的朗读水平不及晓明,所以我让一部分优秀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对"小老师"的要求很高:读5遍以上,读到一字不错为止,还要读出感情来。上课前经过老师审查,方可当上小老师。"小老师"要到讲台上对着话筒读整篇文章,声贯满堂,让每一个学生听得清清楚楚。如果让学生轮流读,似乎是把机会给了所有学生,但由于质量不高,起不到示范的作用,所以有时那些看似"为了全体学生"的好似公平的行为,实际上并达不到为了所有学生好的目的。

    学生或老师领读之后,对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先齐读再自由读,对简单的文章直接自由读。学生自由读时,我把生词写到黑板上,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一遍之后再读黑板上的词。

    显显我的本事——《拼音报》教学笔记

    《拼音报》有儿童报刊的特点:篇幅短小、内容有趣、形式多样。在一年级时,我们先通过齐读、领读进行学习。到了二年级,学生有能力自学,报纸内容能吸引住学生。所以我通常找一个语文课较多的下午发报纸,学生已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这时候发给他们,既有读着玩的感觉,又可以进行比赛"谁读得快"。

    根据学生抢答情况给予个人相应的奖励。
这是记录第一次比赛情况的《今日课堂》:发下报纸。给了他们整一节课自由阅读,纪律好得出奇,老师也乐得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坐在讲桌前读报纸。下课前5分钟进行读报竞赛,我根据内容提几个问题,学生抢答。每提出一个问题竟然有一片答题声,尤其是那个精力过剩的刘星辰。晚上一家三口进行读报竞赛吧!做事要趁热乎啊!

    报纸本身的吸引力,再加上比赛的促进,学生会主动阅读报纸的内容,但要逐渐养成边读边背的习惯,提高抓住重点的能力,还需要第二天的课来促进。第二天上课时,比赛"谁能抓住重点、背诵速度快"。

    这是记录第二次比赛情况的《今日课堂》:周四上课读拼音报的口头填空题,在此之前,口头填空题学生都没有见面。先让孩子自己读45期报纸,然后出示口头填空题,谁会背谁就背,同一个题目可以背三次,再齐读。

    台浩文的背诵速度最快,经常是一出现题目,他就站起来背诵。其次是郭葳蕤、刘溪容,这两个孩子也抢答了不少题,刘溪容上课后才拿到12月份的报纸,他完全是现场发挥,一点准备也没有。吴静琨、张益嘉、张学博、宋佳怡也抢答了几个题目。

    背诵能力是聪明的一大标志。先天资质无法改变,只有靠日有所诵的习惯来提高背诵速度。这几个孩子之所以背得快,是因为他们已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知道老师会出什么样的口头填空题。这种能力不是靠"听讲"得来的,而是靠自己"悟"出来的。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学习语文简单至极。

    孩子到家后,家长拿口头填空题测试一下,如果能背诵一半,说明他背诵速度尚可。如果基本没背过,那就说明孩子上课东张西望。

    有一部分学生很喜欢在比赛中显示一下本领,一听竞赛就瞪起眼来了。但在二年级,能够快速理解背诵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缺乏"用武之地",于是我就允许学生把同一个题目背诵三次,第一个学生抢答之后,谁记住了答案可以抢答第二次、第三次。到第三次时,一片站起来抢答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就当堂背过了。

    这时候,我出的口头填空题已发到公共邮箱中,学生到家后就能拿到题目。题目已公开,比赛的时机已过。第三天,就按座次背诵,会的站起来背诵,不会的可以跟着背诵第二次、第三次,这次的奖励要看全组的表现,这样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口头填空题只要背过就行了,有的边背诵边引导学生理解。如:细雨夜,进我门。腹内诗书,床头金银。

    出门黄尾犬,越墙兰花盆。天寒,忙趁月色。

这是《郑板桥吟诗退贼》中的一段话,边背诵边提问:"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梁上君子"是什么人?二年级的小孩子真不知道那就是指"小偷",还得解释两句。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说明郑板桥的生活怎样?"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天寒不及披衣送,忙趁月色赴豪门。""赴豪门"做什么?再比如背诵《小北极熊溜冰》中的"北极熊的手掌和脚掌像船桨,适合划水,不适合溜冰"。接着背诵《南极最大的陆地动物》:"南极洲有150多种陆地动物,但大多数是海鸟和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非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地动物是昆虫,它们中个头儿最大的是无翅南极蝇,只有3毫米长。"背诵之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南极、北极动物,然后分析为什么北极的陆地动物那么大,而南极的陆地动物那么小。别看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孩子还真讨论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北极主要是一片海洋,能储存夏季的热量,用以减弱冬季寒冷的程度,南极地区是陆地,储存热量的能力很差,环境比北极恶劣得多。"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走进经典——《国学启蒙》《古诗》教学笔记

    无论是读经典还是读白话文,诵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的引导也都是着力于两个方面:读准字音,指导理解。对于低年级小孩子,无论读哪一类文章都应强化朗读、淡化理解,诵读有一定难度的经典尤其如此。

    一、正音在先低年级小孩子诵读经典的首要目标是把字音读准。字正腔圆地诵读才会给别人带来美感,才能让诵读的学生产生自信,并渐渐热爱诵读。我指导诵读的程序如下:1.齐读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齐读一遍。第一,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孩子不知道谦虚为何物,尽管读得不对、不熟,但他自认为会了,必须给他们机会先显示一下能耐。小孩子精力旺盛,让他们先活动活动嘴巴,省得跟老师抢着读。第二,齐读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式。我当了20年班主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总达不到目的。时间长了就倦了、厌了、妥协了,我不再费口舌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铃声一响,我起个头让学生读书。孩子们一边往教室里走一边背诵,并迅速翻开要学习的那一课。

    2.示范读听学生齐读完后老师说:"现在,听老师读,你们用手指着字。"老师示范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强调易错的字音。比如读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强调"'处'是四声"。读完"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说:"'宜'是二声,'毋'是二声,'绸缪'的'绸'是'绸'子的'绸','缪'读'm髐',齐读三遍'm髐'。"学生读后再完整地示范一遍。如果诗文中没有易错的读音,只示范一遍即可。
 3.齐声慢读示范领读之后要求学生齐声慢读三遍。齐声慢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正音方法,对那些读不准的孩子来说,自己不张嘴只听别人读,当然读不会;但让他自己读他总是出错,读错了也浑然不知。在齐声慢读时,学生边读边竖起耳朵听大家的读音并自我纠正。之所以齐读"三"遍,一是要读正确需要反复练习,二是读三遍的时间较长,老师趁机巡视,除了示意那些不张嘴的懒孩子张口读之外,还要把耳朵附在那几个"南腔北调"的学生嘴边听听,发现错误读音,及时强调纠正。

    4.开火车读开火车读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诵读情况,一节"车箱"读错的句子,全班学生都跟老师齐读三遍。一列"火车"开完后,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已能读准字音。但还有近三分之一读不准确,其中两三个学生照旧"南腔北调"。

    5.陪读在课堂上能稳住优秀学生,带动中等学生,还能保证少数几个"南腔北调"的学生读准字音的方法是"小老师陪读"。先让那些读音不准的学生起立齐读,全班同学当"小老师"仔细倾听,谁读准了让谁坐下。那诸多"小老师"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这样就防止那些已经会了的同学贪玩,同时也让他们多听几遍加深印象。齐读几遍之后站着的学生越来越少,大部分坐下当"老师"了,最后只剩几个"学生",已没有了往日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自在悠闲。想起以前老师累得嘴干嗓子哑,那几个"超级巨懒"却上课不张嘴下课喊破天,现在我终于"出一口气"。可"学生"的齐读明显错误太多,需要有正确的读书声音带动,于是我"招聘""小老师"。好为人师是人之天性,想当"小老师"的太多了,那几个"进步大"的当然优先被聘为"小老师"。老师心里明白得很,那是因为他们刚刚"进步","退步"的可能性太大,需要强化练习。可小孩子哪里去深究这些,他们高高兴兴地当起了"小老师"。为了大面积撒网,不漏掉一个可能"退步"的"小老师",我按座次选了四组"常务小老师",轮流陪读。时间一长,那些坐着的学生因无事可做又开始贪玩,还要经常找坐得最直的,眼睛注视书本的学生加入到"小老师"的行列中,这是区别于"常务小老师"的"临时小老师"。可怜那几个"学生"在这么多"小老师"陪读的"车轮战"中累得嗓子快哑了。我心里又开始可怜他们,便穿插安排"小老师"读,让"学生"听听歇一歇。

    那几个"学生"听得可认真了,因为歇了之后,他们还要接受全体"小老师"的检查,形势逼人啊,读不准过不了这一关。

    以上各种读书方式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经过一年的训练,我的二年级学生中已无一个差生,一周时间,我的57个学生都背过了20首古诗,人人字正腔圆。

  二、借水行舟经典诗文以其特有的节奏韵律而焕发着迷人的色彩,读准确只是第一步,如何读出节奏、韵律、意境呢?对我这样没有多少古典文学功底的老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借水行舟——借助磁带、光盘的熏染力量。这学期,区教育局出资给我们订了三套不同出版社的语文课本和配套磁带。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听磁带中的古诗诵读,孩子们随着磁带中的节奏摇头晃脑地读古诗。跟读几遍之后,有一部分孩子读得颇有味道。我想方设法寻找更多的经典诵读的磁带、光盘在课堂上放,尤其是那种带着背景音乐、画面的光盘,能向学生传递很多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意境。孩子们跟着磁带、光盘入情入境地吟诵,化经典诗文为自己的血肉,渐渐地,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愈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

    三、模糊理解重在吟诵、不求甚解是"理解"经典的重要理念。逐字逐句解释的方法是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文,是最煞风景的事情。低年级小孩子好动,他们不会长时间听老师讲解那些深奥的知识,模模糊糊地理解效果最好。我的模糊理解之法有下面几种:1.归类诵读如,学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让学生找一找意思相近的语言。他们找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细水长流,精打细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杂乱无章,在大脑皮层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学习理论认为这些点是极容易消失的,既不便于熟记,也不便于理解应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构组语言系统。通过归类诵读,不只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能融会贯通地理解。

    2.学以致用我的网易博客http://hanxinge123.blog.163.com上有一个"学以致用"文档,家长们在后面跟帖记录孩子口头运用语言的例子。我们的班级网页http://60.210.176.116:8079/也专设了一个"学以致用"栏目。我经常从中选取一些来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文句。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先通过"归类诵读"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后把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故事制成填空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之后再出示答案。下面是"学以致用"口头填空题的答案。

    晚饭后,妈妈收拾桌子时要把剩下的汤倒掉,尹浩全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妈妈听了说:"好!我把汤喝了!"王艺璇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得很大。爸爸说:"把水龙头拧小一点儿。"王艺璇说:"真是细水长流,精打细算呀!"宋佳怡又拽着姥爷给她买了彩笔,妈妈知道后教育宋佳怡要节俭,宋佳怡马上接话道:"我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当学习这些以学生自己为主人公的小故事,孩子们都热情高涨,学以致用的效果很好。

    3.看图对照对擅长形象思维的小孩子来说,通过看图理解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风》这首诗下面画着四幅图,我问第一幅图写哪句诗,孩子们看了一眼那幅树叶飘落的秋景图说:"解落三秋叶。"我的弟子们由于平日"归类诵读"而形成习惯,没有等我提问,他们又异口同声地背诵"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