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 保暖内衣:化苦涩为逗乐 我们一直在向卓别林致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6:44
1977年12月25日,“喜剧之王”查尔斯·卓别林在参加完一场鸡尾酒会之后一睡不醒。

  卓别林的过世在当时的影响,就像流行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的死在21世纪引起的轩然大波一样,这不仅让世人震惊,也让美国政府和警察们陷入一团忙乱。在动用了生化学家和侦探们的大量细致研究之后,结果显示卓别林是死于酒后服用镇静催眠药。

  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卓别林拥有太多的荣誉。1971年法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军团高级绶带、1972年的奥斯卡荣誉金像奖、1975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的“爵士”称号等等。

  在如此众多的官方授予的荣誉之中,我们很难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来为这位大师冠名,反倒是在影迷心目中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词汇,用以称呼这样一位伟大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它就是“夏尔洛”。

  1914年,卓别林在赛内特的影片《谋生》中初试锋芒。但一开始的他仍只是被定位为一个“冷漠无情、小偷小摸、好色、背信弃义”的小丑角色上,并没太大特色和新意。

  显然,有着喜剧天赋的卓别林不会满意于这样的表现,在和赛内特协商之后,他设计出了一个“绅士流浪汉”的形象:独特的小帽、短小的上衣、松大的裤子、过大的鞋子、拄着一根拐杖、迈着八字步。

  这就是著名的“夏尔洛”的诞生,随后“夏尔洛”在自导自演的滑稽片《阵雨之间》中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在卓别林的自传里,他这样描述这个“绅士流浪汉”的诞生:“我不知道要做出怎样的装扮。我不想继续穿成记者的样子,但在走到化妆间的路上,我想到了装束:肥大的裤子、大头鞋、圆顶礼帽……我想要让一切都充满对比:裤子肥大,外套紧绷,帽子小巧,鞋子巨大。我不知道该让自己显得年轻还是年老,赛内特想让我演一个老人,我就加了一撮胡子,这样既显老又不会掩盖我的表情。”

  在随后的一年里,卓别林为自己的东家启石公司贡献了大量的喜剧短片,其中,《流浪汉》、《银行》、《工作》等继续完善着夏尔洛这一人物形象,喜剧片的播放也在观众心目中日益提升“夏尔洛”的知名度。

  1915年,查尔斯·卓别林离开了和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东家启石公司,先后在爱赛乃、缪区尔工作进行拍片和演出的工作。离开启石后的“夏尔洛”走向了一个成熟期,没了之前的简单随意,多了份深刻与认真。
卓别林在《淘金记》、《移民》等影片中,都深刻地表现着弱势群体中的个人在面临强权政治、残酷的社会现实、工业文化的挤压等问题时的无奈与冲突。

  然而卓别林的角色也在“自乐”中永不言弃——《淘金记》中他煮鞋子当鸡吃,《银行》中他抱着拖把在吻,《流浪汉》中他在牛尾巴上挤牛奶……所有这些自我逗乐的情形,在喜剧背后透着的是一种苦涩,在艰辛背后透着的是一股力量,无论处境多糟糕,他从不放弃面对生活的勇气,时刻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卓别林的“夏尔洛”在此时渐渐成长为一个勇士,他丢掉了之前的猥琐,架起的是一股不屈的精神。

  卓别林赋予滑稽以灵魂,赋予痛苦以崇高,在他的这些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爱和对于尊严的坚守成为了让人感动的主题,也正是这样对于上层社会有力的回击与批判,使得卓别林受到了来自主流社会的诋毁、攻击、阻挠。

  1952年,卓别林带着自己的痛苦和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的称号,被驱逐出美国,无辜地踏上了那艘驶向大西洋彼岸的轮船。

  笑声几乎是柴米油盐之外需求量最大的东西,所以每个时代都不会缺乏喜剧明星,而喜剧明星也往往是一个地域里最出名的人物。

  “学喜剧的电影人都会受卓别林的影响,然而又不得不避开他。”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刘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卓别林。

  刘翔在浙江大学开设了《世界电影史》的课程,还在杭州主持两个电影沙龙,在他看来,当代的喜剧艺术家没有能与卓别林比肩的。

  “因为卓别林的个人风格实在太过明显,人人都能模仿他,但没人能真正和他比肩。卓别林的电影就像乔叟的小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无法被改编成其他媒介而绽放同样的光彩。”

  刘翔评价道,“他的喜剧并不是纯粹消费性的逗乐,他有很强的现实性,只要社会有不公,卓别林就会在他的电影里表现出来,笑中带泪,不会轻易被融化。”(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