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大同政府网:香港读研:靠谱,也别盲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50:30


即使香港有这样那样的不可爱,仍然是一个瑕不掩瑜的地方。香港的教育方式,几乎能够让你爱上学习这件事,它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让你挑选自己喜欢的选题和默契的伙伴,在完成一个个project的过程中悄悄地将知识记住。

香港,一个可以让你爱也可以让你恨的地方,无论只是学习,还是留下就业,你都不可避免地在这里迅速成长。即使短短一年,你也能看得到,那力道之深,已经刻入骨血。

香港读研:靠谱,也别盲目

文/呦呦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来香港时只是单纯为了购物玩耍和想看一看传说中的国际都市。那时候,提起“香港”二字,脑海里全是直耸云端的贸易中心,还有香车美女和纸醉金迷。

当时,一个在香港生活过的朋友就告诫我, “香港有AB两面,你和一般的旅游者一样,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A面,但当你生活于此才会发现,它的同样充满贫穷拥挤和对弱者的不公正。”

诸如此般,香港留学在某一天突然在内地炸开,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各地卷起热潮,把一批批最优秀的学生带到香港。但是来到香港之后,他们却发现,眼前的现实似乎和希冀中存在着误解,甚至大相径庭。在这落差间,有人后悔,有人顿足,留学一年的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

媒体热炒太多,总会蒙了眼睛,拨掉障目一叶,才能够恢复理智冷静,客观地投资自己的未来人生。

“硕士教育是一门生意?”

“香港把硕士教育当作了一门生意来做。”说到留学香港的真像,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耿春亚并不讳言,脱口而出,“产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主要的倾销市场就是内地。”

事实上,香港的硕士课程分为授课式(by taught)和研究式(by research)两种,因为受资助的研究式硕士课程在收生人数上受到政府限制,便催生了自费的授课式硕士课程的出现。这类课程,正在以需时短、国际认受性强、入学易且收生人数不受限制等特点,成为香港一门极具潜力的商业类别。
其实授课式研究生课程,并不是传统的学位课程,而是近十年来的新鲜产品。这一学位的设立,也并不是由大学统筹设置和招生。“政府都没有规定收生人数的限制,都是由学院自己负责。”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苏钥基介绍,至于授课的经费和收取的学费,也是学院自己做主。

可以说,授课式的研究生,是学系自负盈亏的教学项目。授课式研究生市场,恰恰是学院盈利的重要来源。据统计,香港中文大学的授课式研究生课程,由1997年的25个,增加到了2007年的112个,10年之中增长了5倍。以每年每个专业收生30人,每人学费8万港元计算,一年的学费收益就是2亿7千万。 
同所有的生意一样,教育的产业化,也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采用流水线作业制造出的罐头产品。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成本自然成了主要的考虑因素。因为要兼顾本科生、研究式硕士和授课式硕士三方面的课程设置,有限的时间课室和日益庞大的授课式硕士人群便产生了冲突。在三方拉锯下,校方找到了解决之道--将授课式课程安排在晚上和周末。

“有时候确实觉得我们是来读夜校的,每天晚上6点多迎着放工的人潮去学校,下课回到宿舍就已近凌晨,睡觉基本上就得两三点,觉得自己在香港还真非主流。”刚刚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媒体专业的焦同学言谈中有些许戏谑,却也道出了内地学生的普遍心声。

国际化还是内地化?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授课式硕士在内地的“扩招”,令大量内地学生涌入香港高校,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国际化体验,正渐渐被“内地化”所替代。以浸会大学2008年新增设的国际新闻专业为例,第一年招收的60人中,超过55人为内地学生,香港本地学生有2人,外籍学生只有1个欧洲人和1个菲律宾人。在其它几所高校中,学系里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内地的专业也不在少数,“内地班”已经出现。

毕业于浸会大学国际新闻的黄同学坦言,当初选择到香港留学,就是看中香港作为国际都市,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相信在这里,会有相当多元的体验。“但是到了香港之后,基本还是和内地同学一起上课,一起住,有香港的朋友,但是都不至交心。”
不过,内地学生联谊会的耿春亚则表示,交往圈子是靠每个人融入香港的能力而定,而不是依据来港的内地生有多少,“如果你主动去接触香港本地同学和外国同学,在香港还是能体验到相当多元的文化氛围。”

90%的留港愿望 VS 20%的留港率

内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社会焦点话题,而这恰恰是香港高校来内地抢夺人才的重要砝码。他们用华丽的毕业生薪酬数据,和超过95%的就业率,落力吆喝着自己的优势。有调查显示,66.8%的内地人看中香港的大学招牌,“在求职时更具优势”。

但是,另一项调查则揭示了内地生在港就业的残酷现实,“自香港开放内地生入读大学以来,尽管超过90%的内地生都有在港就业的倾向,却只有不到18%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事实上,一批批的内地生在毕业之后铩羽而归,广东话是最主要的障碍之一。由于香港研究生课程几乎全都为英语授课,即使你一句广东话都听不懂,你依然可以进入香港学校的高门坎,也可以拿到很高的GPA。

上课讲英文,下课讲普通话,一年的时间转瞬即过,如果不是刻意去学习,大部分的人都会发现,到毕业时,广东话水平依然和初来时相差无几,只能听懂“你好”和“唔该”罢了。

这对于原本就只打算来港镀金,打定主意毕业即走的人来说,完全不成问题,但如果你想留下来找工作,当你毕业时才注意到自己不会讲广东话,那基本上就意味着你是那82%不能实现梦想的一员。

“广东话是我和周围同学就业最大的障碍,虽然用人单位不会明确提出不要不懂广东话的人,但其实这却是一项最主要的隐性指标”,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媒体专业的薛同学,正是因为语言障碍,在香港多次找工作碰壁之后,已经回到了广西老家,接受父母给自己找的工作,把曾经的香港梦埋在了维港水畔。

香港,一个在爱恨之间成长的地方

来到香港感受的落差,不仅仅在学习和就业上,在生活中同样不少见。说来不可思议,繁华如香港,你首先要学会的却是享受寂寞。无论你来自内地哪个城市,来到香港,你都会有同样的感觉——这里实在是一个人情淡漠的城市,即使路边有两个人歇斯底里笑做一团,在他们的心底仍有一道gap,彼此永远跨不过去。

“在香港最大的问题就是朋友少,没有感情寄托,短期来说看不出有什么影响,但在香港待上2年,就常常会突然被心底巨大的感情荒芜吓出一身汗。”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在媒体任职的Janice,正陷入了被她称之为“港漂困惑”的情绪挣扎,“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说不定哪一天就回去了。”
香港,这个繁华之地,人们步履匆匆,经过这里却难以扎根这里。对于大部分内地学生来说,香港始终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一个跳板,或者跳去国外,或者以一个更高的起点跳回内地。也正因如此,在香港的内地生潜意识里总有一种“过客心态”,没有意识到需要认真去经营在香港的交际网络。所以,如果决定在香港生活,请你无比选择其一——或者准备好寂寞,或者从一开始就去主动建立朋友圈,让他们成为你留在香港的理由。

当然,即使香港有这样那样的不可爱,仍然是一个瑕不掩瑜的地方。香港的教育方式,几乎能够让你爱上学习这件事,它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让你挑选自己喜欢的选题和默契的伙伴,在完成一个个project的过程中悄悄地将知识记住。

此外,在香港读书,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是内地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比拟的,这对于一个接收了单方信息多年的内地生来说,会带来提撕头脑般的冲击,继而会有脱胎换骨的喜悦。

香港,一个可以让你爱也可以让你恨的地方,无论只是学习,还是留下就业,你都不可避免地在这里迅速成长。即使短短一年,你也能看得到,那力道之深,已经刻入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