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相机故障:德育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30:26

德育论文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物理学科,就是围绕着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探索的一门课程。象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教师在讲授定理、规律、公式的来源推导过程和通过实验验证的同时,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对一个个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抽象成规律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物理学的特点,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例,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来完成发现、分析、概括成规律的过程,使他们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做到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机统一。 

    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物理的目的。而解题是运用规律,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因此解题是矛盾普遍性的具体应用,但解题的技巧却在于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所以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题目的深入分析,找出题与题间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也就是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得出普遍的解题规律和特殊的解题技巧。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 

    解决物理题是把问题变更和转化的过程,把未知向熟知转化的过程,即解题过程是矛盾转化的过程。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用辩证法进行教学。例如:解题与方法的关系,考虑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解题时要抓住关键,分析出多余条件,隐含条件等,尽量从常规中找捷径,使隐蔽关系明朗化。这样可避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的形成。使学生学会从发展中看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分析矛盾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物理变化之多,变化范围之广,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其中有着各种奇妙的对称,有镜对称、轴对称、点对称这样的空间对称,也有周期、节奏、旋律这样的时间对称,还有吸引和排斥、作用和反作用,正电和负电等对称。而从自然界中得到的物理概念,规律是经过无数科学家反复探讨,精心锤炼而成的真理,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它们严谨、简洁、字字铄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去欣赏、去体会自然界各有特点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去欣赏表达自然规律的这种严谨和简洁,而这些严谨和简洁是人们通过艰苦的劳动,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才得到的。通过科学家尊重事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为科学事业奋斗的动人事迹。体现他们为了科学事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优秀品质,来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欲望和激励学生树立向科学高峰攀登的理想。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内容要有机的、适度的与教材结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在讲述有关史实时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讲明其意义,说明其中哲理,使学生听得有趣,得到效益。教师运用得当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益。 

    2、教育的方式要直观,开发环境课程。教师应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展现鲜明的情景和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愿意接受思想教育。如在物理实验室里,挂上科学家的像和名人名言,利用电教手段播放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人造卫星发射等壮观情景,播放一些科学家的故事的录音、观看科教影视片,参观城镇新区的发展等。    

    3、发挥教材中插图及阅读材料的德育功能,初中物理新教材其特点是图和阅读材料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寓德于教,将插图、阅读材料的有关德育内容渗透到备课中去,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 

    4、多开展一些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个小集体里让学生去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治。学生自治是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倡学生在小发明、小改革、小设计、小制作、小论文等创造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都处在监督与被监督之中,能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也有利于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物理教学的情景中,使学生自然地不知地、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的意志、动机、兴趣、情感诸方面也得到培养和激发,即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愿学、会学、乐学。提高了课堂教育效益,促使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使素质教学得以深化。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教学已大受裨益。当然,物理教学中体现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普遍的。在教学中决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喧兵夺主,渗透的德育内容必须与教材有较密切的联系,注意深度和广度,使德育教育真正到引导、启迪和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