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凝胶排出的东西是啥:温故2006之阅读箴言--茗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21:14

1.作家纳博科夫对读书有一种独特的观点。他认为,心灵、脑筋和敏感的脊椎骨,这些才是看书时候真正用得着的东西。对于用心、用脑,我们都还好理解,但为什么主张用脊椎骨呢?脊椎骨里有神经,它能感知愉悦。——陈海燕《好书寻找读者的时代》1月19日

2.勤于读书和善于学习,是教师重新拾起生命激情、学会创造,从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师再一次找到并实现教育梦想的另一个制胜“高地”。——胡明珍《培养“会读书”的能力》2月16日

3.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很简单,让学生喜欢至少是不讨厌读书就是很好的教育,否则正好相反。——周竹生《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月23日

4.只有充满内心的渴望,阅读的火炬才能激活和照耀书册中深层的要义。另一方面,书是思想的大本营,灵魂的游乐场,却不是人类精神的唯一归宿。——胡明珍《阅读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梦》4月13日

5.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纯哲理的思考或纯学术的研究,应该结合现实社会人生,从对自身生命问题的解决,到关怀社会大众,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生涛《寻找让人单纯的教育》6月1日

6.儿童时期的孩子们需要一个能够舒展生命的空间。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想着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一定要“榨”出个名堂来。——何贤超《教育要给洋溢的生命一个缺口》7月13日

7.培养学生读书的胆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不但爱读书,读好书,还善于读书,敢于面对质疑,敢在思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依据自己的情况,批判地接受“书”中的知识。——齐如林《胆识为舵,穿越书海迷津》7月20日

8.我们提倡因情为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但我们更追求文章思想的善和美,因为善和美的东西首先就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不一定是美和善的。——孙景龙《谁说〈陈情表〉是千古矫情》7月27日

9.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浩如烟海,不断更新,教师更要有活水。老师不多读书,源头堵塞,何来活水?——刘强《不读书,当你“无知者无畏”》8月31日

10.在我们日渐富足的同时,我们应该有和“超市”这些东西并肩而立的“图书馆”,从而更好地锻造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精神的强度。——叶盛《一个城市的精神磁场》9月21日

11.恶搞拯救不了诗歌,“裸体秀”拯救不了诗歌,诗歌无需拯救,真正优秀的作品在历史的书卷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韩浩月《“裸体秀”拯救不了中国诗歌》10月26日]

12.“儿童读经运动”一味强调外部信息的学习,而忽视儿童内发性的成长,实为舍本逐末;童年是人生重要的时期,并不仅是因为它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真正灿烂的、不可重现的生活。——杨琼《别拿成人标准随便“修剪”儿童》11月6日

13.朗读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过程,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太工具化了,只把它当作是一种阅读方式,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阅读方式。而在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的作者)这里,朗读被提升为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教学方式。——徐冬梅《由“大声读”到爱上阅读》11月23日

14.读这三类书,我还是主张正“金字塔”型结构,专业书在最上面,人文书在最底下:一是自上向下,先急后缓;二是自下向上,下为基础。——武际成《校长读书的“金字塔”》12月7日

15.纯洁的童心最容易与艺术大师产生共鸣,儿童感受到的,成人未必能感受到。所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何不试试把“杯子倒空”,带着“我是个孩子”的心态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呢?——李莎《我们的杯子倒空了吗》12月28日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1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