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 090 人妻 15人目: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31:39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思考 作者:赵元政   编辑日期:2010-2-2 10:50:44   点击数: 854 考察区域教育,更多反映的是区域内教育发展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用整体的眼光认识和把握区域教育系统内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和变量,并从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中,审视区域教育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从而做出正确合理的协调,是实现区域内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核心区和文化中心,是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的发源地。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与历史传统交相辉映的城区,有着平原的地域文化资源,基础教育处于重庆市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以“精、特、优”为主要标志的都市教育品牌。进入21世纪,渝中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特色学校作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实施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一批中小学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摸索出了一条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成功之路,打造了“优质均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高地。一、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特色学校建设的区域推进应着眼整体性。区域教育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区域教育的发展不能割裂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系统的发展。整体性是区域教育系统的根本特性之一,是保障系统功能发挥的重要特性。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部分组成整体后,整体就获得了特定的结构和不同于部分的功能。在我区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从整体与部分的二重性上去考察特色学校的发展。一方面,任何一个特色学校的发展都依赖于区域内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必须将个体学校的发展融到整体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和实际运作中,充分重视各类学校的协调发展,注意构建特色学校发展的良好的整体环境,一是渝中教育系统内部的环境协调一致,二是建设特色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特色学校建设的区域推进应强调开放性。开放是区域教育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内开放,能优化结构,强调整体,加强内部联系,改善内部存在环境。对外开放则是进行内外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区域教育系统生存的重要条件,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条件。保守和封闭的教育系统必然窒息教育的发展生命。我们始终注意:形成渝中教育系统开放的意识、观念及其政策,为渝中教育系统的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灵活、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区教委为龙头,区进修学院为纽带,积极促进渝中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联系。特色学校建设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任何系统都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始终处于“不和谐——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变化之中。继承和创新是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学校的教育特色,实质上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它既凝聚着本校办学传统的精华,又包含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所以学校在特色建设中,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或注重创新而忽视继承,或注重继承而忽视创新,而要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既要把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教育特色体系中去,又不要为原有教育框框所束缚,敢于开拓,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二、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三维四要素”系统模式架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推进的三维主体。渝中区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校这三维主体很好地整合在区域推进系统中,发挥了“1+1+1>3”的系统合力。1.教育行政部门在创建学校特色中发挥了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005年1月,渝中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按照《渝中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区教委把实施“特色培育工程”、建设一大批特色学校,作为加快全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全市基础教育高地的重要载体。同时还在全区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运用资金调控、组织理论学习、开展经验推广等途径,在全区形成浓厚的特色学校建设氛围。区教委一直坚持实施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特色建设必需的场地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如针对42中学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先后投入约3000万元,为其修建了体育馆、艺术馆、标准游泳池,配齐配全了现代化的体艺教育设施设备,为该校以体艺教育特色争创市级示范中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小学建设各类特色项目,争创各级特色项目学校。从2005年起,对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由区财政每年给予每个项目10万~20万元的专项补贴,并从2008年起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创建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教育研究机构在中小学特色建设中给予了科学方法的智力支持和引领。我区特色学校建设依托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聘请市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多学科专家及中小学名师组成特聘专家团队和多个专家小组,直接参与项目学校特色的调研、诊断与提炼,开设特色项目专题培训,引领特色项目学校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学校文化建构等研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不仅承担了专家指导任务,还积极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了特色学校项目方案培训与论证、特色学校项目调研、特色学校项目材料的整理与提炼、特色学校宣传与报道等多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学校。我区在特色学校推进过程中,积极建立和完善了以校为本的特色学校发展和管理模式。各校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和确定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策略,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和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并优化组合本校的教育资源,追求精致发展,提高学校特色的品位。一些学校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深入挖掘自身办学传统,努力探索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求精中学坚持“举‘百年树人’之旗,走‘精益求精’之路”,促进了学校的科学、高效发展;人和街小学着眼于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炼总结出“人和为魂,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人和教育”特色。理念先行、队伍建设、评价导向、课题带动是特色推进的四大要素。1.理念先行。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我们的着眼点不是急于要求学校确定具体的特色项目,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学校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最优化发展的思路上。因为,学校要建设什么特色,不是靠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找准客观发展要求与自身具备条件的最佳结合点的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整体有效运作逐步形成。只有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路,才可能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校特色。重庆市57中建于1963年,经过“脱薄”、争先、创示范几个阶段,始终坚持“学生成长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学校在特色建设中以汉字“品”的丰富内涵来表达自身的办学特色,即“塑造品格、提升品位、铸造品牌”。2.队伍建设。在以校为本的特色发展中,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有个性的校长队伍和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区教委倡导各学校着力建设特色教师队伍,为特色学校提供人才支撑。对在全区乃至全市具有较明显优势的特色项目学校,在教师配备、学习培训、外出考察、评优评职、表彰奖励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促使其特色教师队伍的形成。比如针对初具外语办学特色的30中学,适当增加了外语教师编制,满足了学校开展外语“小班化”教学的需要,并在出国培训学习、骨干教师评选、优秀教师表彰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提升了该校外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30中学的外语办学特色优势日益凸显。3.评价导向。作为动力系统的管理机制,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我区在管理机制改革中,创新督导评估机制,促进了特色学校建设科学健康发展。2005年,我区探索构建起了区、校两级督导网络。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学校督导室或督导小组,以帮助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为宗旨,运用发展性督导评估理论和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指导学校明确特色发展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特色发展规划,促进了各中小学办学特色的逐步形成。当前,区教委正在探索完善特色学校的评价标准和评估认定办法,并即将正式启动特色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4.课题带动。我区实施区域性课题带动,整体推进的策略。当前,我区正在深入开展“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研究”等重点项目的研究。为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主任为副组长,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为成员,全区中小学校长为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区教委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各学校积极探索办学特色,研究制订了特色发展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在特色科研中,我区学校抓住特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课题为中心、为龙头,建立集体合作的研究目标,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要求对特色建设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特色课题研究吸纳了绝大多数教师参与学校特色建设工作,使学校整体研究水平得到提高。在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全区中小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身实际,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方面,认真选择确立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特色项目到学校文化,在全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彰显了特色学校建设的魅力,共同构筑了具有渝中特色的优质、均衡发展新高地!(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