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最后一天网申:中国传统功夫拳种 - 六合螳螂拳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2:54:50
  标签:

螳螂拳

中央国术馆

六合拳

罗汉拳

陈云涛

分类: 武术

导言 

                            

六合螳螂拳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的技法,行意拳的整合劲及太极拳的松沉劲等诸多拳法特点综合而成的一种刚柔相济,明暗相间,讲究实效的实用拳法。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该拳的真实面貌一直鲜为人知;而目前流传者鱼龙混杂,前不久观某‘六合螳螂拳’视频颇有面目全非之感;在此愿结合所见所闻将此拳简介如下:

 

六合螳螂拳是以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运动宗旨,以车轮、磨盘及螺旋形运动方式为主导,推演采用了螳螂、马猴之意、态、动诸特长,并融入它拳之精华而自成一系。六合螳螂拳从姿势和外形上看,以动作工整、手法细腻、自然放纵、圆活柔顺、手到步随、紧凑精密,无大开大起、蹿跳蹦跃、滚翻跌扑为特色。下盘以坐山步型和提拖步法为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进退自如,转化自然。上盘以锥子锤、瓦楞掌及螳螂爪为主要手型。在劲力上,六合螳螂讲究暗刚暗柔,刚以进之,柔以化之,刚柔相济,引发无迹;亦讲究‘粘黏连随’。多见于缠丝、沾粘、捋顺、勾搂、挑穿、风扫之劲交替互用。

六合螳螂拳有较系统的基本功法训练,包括“抓铁球”、“铁砂掌”及类似于太极拳的“推手听劲”等功法训练。基本拳法有“三捶及三捶对练”、“磨盘手及磨盘手对练”。主要套路有:折手圈,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双封、短捶等。主要拆手有《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决》摘要93手。

在技击上,六合螳螂拳讲究“以姿占势”- 要求姿势及气势均要逼人,借此实现听虚实,找漏洞的目的。其手法更是丰富多彩,有勾挂锯挫、缠封刁踩、沾粘推贴、压点撑刺、挑划刀刊、扫搂展劈等,讲究“出手雕翎箭”、“有手不见手”、“封手不透风”、“勾刊赛车轮,有手勾其手,无手刊其面,手手不空”、“彼进我也进,插进里门,先击其面,后开彼手”、“闪则打,不闪也打,闪躲不及未有不招架者,招架则为我偷遁之手捆摔”等等打法。可谓手法密集,伏手四起,抢占中门,后发先至。故有“螳螂无处招”之说。

 

六合螳螂拳的练习可快可慢,可松可紧,可高可低;故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练习。其练法讲究精神贯注,以意导气,以气寻动,动作流畅,节奏鲜明。经常练习,可陶冶情操,增强体魄。

 

六合螳螂拳的特点

    

其风格特点是:身法完整,以腰带臂,韧劲突出。步法稳健扎实,多以类似于‘三体式’活桩步为主要步型,重心均以后腿为主。适合于技击变化,万一前腿被袭,可以随起而虚,随其而变。以拖带(跟步)为主要步法,此法为母,一法多变。进步、退步、进退连环、龙行连环、进跟、退收、左随、右带、纵横交叉、虚虚实实,变化极尽灵活。

出拳多以锥捶(即中指突出,其余四指依次攥紧)为主,要求击为内旋、收为外旋、冲拳要略带向上之力,击中后能使对方失重而无跟无还手之力。推掌以瓦愣掌为主,要求五指微屈、掌心微含,推出之力也同冲拳,两手上下相连、左右相随、前后紧跟,动作长短起落、开合收放,短中寓长、柔中寓刚,柔法多于刚法,暗刚暗柔多于明刚明柔,缠绕、旋转、粘黏、滚圈之力多于直冲之力,多讲旋寸之力。肘法、腿法多以暗袭出现。要求不高起、不空抬。“腿法不高起,起腿不过膝,肘膝不空抬,抬起要有力。”

六合螳螂拳的起源与发展


螳螂拳素以快速、凌厉、拳法多变、技击性强而享誉武坛。当今影响最大的有“七星”、“梅花”、“六合”三种螳螂拳。六合螳螂拳虽然流传不广,但它古朴实用、结构严谨,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得到武林界高度评价和重视。
   
六合螳螂拳俗称马猴螳螂、软螳螂。又称“陆合拳”,“里功拳”,全称为“六合螳螂磨盘马猴拳”。六合螳螂拳是最古老的螳螂拳之一。螳螂拳相传为王郎所创编,但有关王郎籍贯及生平的史料不足,有的考其为宋朝人,有的证其为明朝人,有说其出身崂山道士,有说其久居胶东顶山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惟有两点均为公认:一是王郎为鲁人,二是王郎受螳螂技能所启发创螳螂手法。螳螂拳初创时并无门派之分,经历代传人继承研练,实践充实,融会贯通,有擅取形者,有擅取势者,有擅取意者,因而编造出各类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创始人及创始年代皆无从考稽,至今有真实传闻和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溯至乾隆年间魏德林。六合螳螂拳到了魏先师一代已非常完整、系统、科学和成熟。

魏德林,人称魏三,江湖绰号“鸭巴掌”(指趾间的蹼相连)。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同治六年(1867)。魏三精于技击,善悉水性,尤以夜行术及轻功见长,一生游侠江湖,以劫富济贫、抱打不平、进京盗宝为乐事,来去无影无踪。曾以“展拍”之腿,蜚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素有“江湖大侠”、"江洋大盗”之称。对师门之事,匿而不露。花甲之年,为报救命之恩,将六合螳螂拳技法传授给胶东招远川林家林世春一人。
   
林世春(1824—1911),自幼秉承家传罗汉拳六合拳,成年后又得魏三六合螳螂拳真传,其听、问、化劲已臻上乘,曾试以裹腿带将眼蒙上,数步之内,无人能近其身,欲逃也难。林世春遐迩闻名,被黄县(现龙口市)丁家大户聘为拳师十余年,主要传人丁子成、王吉臣二人。并传下《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诀》拳谱。王吉臣年轻先殒。只有丁子成得其真传后,于民国十五年(1926)创办了“黄县国术研究会”,免费传授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在黄县得以发展。 林世春晚年曾在招远县(现招远市)城北关赵同书(关门弟子)处居住,回林家村数年后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七岁。
   
丁子成所传弟子甚多,得其真传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有:单香陵、张祥三、陈云涛、赵乾一、袁君直、刘云樵等人。单香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以高超的武功驰名京华,被北京当时十大国术馆之一的第一国术馆(即火神庙国术馆)聘为顾问,赢得193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擂台赛冠军,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聘为“富连成戏社”科班武术教师(任职至该社解散),此间还接到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的聘请。陈云涛是原中国建工部副部长,虽居高职,却依然不舍传统武技的发展,他所写的《螳螂略论》一文,早已蜚声武坛。另有张祥三、刘云樵二位先生在台湾几十年致力于武术的发展,誉满宝岛,桃李满园,有的已传到了其他国家。 

赵同书传人较少,主要为其孙赵春合,赵春合传其徒张玉坤

 

六合螳螂拳发展至今,赵春和,单香陵,陈云涛,张祥三,刘云樵等一代大师相继离去,但他们的后辈已成长起来,肩负着发扬光大的重任。现在主要流传为四大系列:山东龙口-为单香陵后人,主要传人有:赵国忠,张道锦等;山东招远-为赵春合后人,主要传人为:张玉坤;北京-为单香陵及陈云涛的后人,主要传人为:马汉清;台湾-为张祥三,刘云樵的后人,主要传人为戴士哲?等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大批正传六合螳螂拳的后人弟子走向海外,其中以马汉清的后人居多,其弟子及后人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阿塞拜疆及文莱等国传播这一武林奇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六合螳螂拳将为世界上更多的传统功夫爱好者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