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活的没心没肺句子:感悟意拳(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14:40

感悟意拳(原创)

(2008-05-06 20:47:51)

     谨以此篇献给尊敬的边云清老师,感谢您对我无私的教诲。同时,也感谢大禹师兄,是你给我在拳学上指明了一条路,点着了一盏前进的明灯!

 

    意拳也叫大成拳,是著名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立的一个新拳种。中学时期就知道有个大成拳,那时在《精武》杂志上发现,那时还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了王选杰先生的《大成拳实作绝技》等书,可惜照着书自学终不得法,因而就此作罢。

    参加工作后,也试练了不少拳种。练练停停,又无明师指点,因而收效甚微。自从07年认识了大禹后,从拜访他那后看到了其演示的意拳,这时我才初步感受到意拳的独特魅力。大禹的意拳学自韩竞禹先生的高徒边云清先生。此支意拳教法独特,名曰:“意拳第二教程”。大禹在演示其学习的拳术的同时也向我介绍了边老师的教学情况。意拳第二教程独到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于现代人快节奏工作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健身强体的需求。大禹是边老师弟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于05年向边师学拳,四十好几的人学拳的确很不容易。但中国内家拳的独特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大禹办了个工厂,每天很多事务要处理,但一有时间就会抽出一点时间练练功。练拳不仅让他有了强健的体魄,也促进了他个人事业的发展。我和大禹推手时,年纪轻轻体重又超过大禹的我竟然在其面前站立不稳。

   于是,学习意拳的火种这次被重新点燃。我有一种强烈的和边老师见见面的想法。因而在网上和边师交流起来。我和边师说:“我想练习意拳,想练出那种普通人推不动拉不开的功夫!”边师说:“练拳要练出人的灵性出来,那种所谓的推拉不动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死的功夫,你要想学我到时时过来我演示给你先看看…”

     终于和边老师见面了。边老师教拳非常认真,每个动作他都讲得很深很透。让人很容易接受。意拳要求“拳拳服膺”,就是每个动作每个拳法动作要有道理,要符合养生技击的规律。边师教浑元桩法时,把每个要领都说得很细,不时在我身上手把手调整,还让我触摸其身上各部位练功时的状态。这种一对一的教法,一下了让我对意拳站桩有了较深的认识。并且不断提问,边师一一耐心解答,把我多年藏在心中的的疑惑解开了。比如,为什么要松,松的好处在哪,头为何为领起,身体怎样才算是撑抱状态,胯怎样腋…边师就像一件雕塑作品一样不断地在我身上作了手把手的细致调整和解答。同时,边师还教了甩手、拳路舒通、抛手、提胯步、摸劲等功法。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边师只来了两次。我工作也较忙,练功也只是练练停停。但从自我正式接触意拳以来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从我对站桩的体认来说,我觉得意拳的站桩功是一个非常简洁而又收效很好的功法。我长期办公室伏案工作。因而,近年来体质有所下降。据说,长期不活动的人很容易导致身体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等症状。站桩功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到广东后,由于天候湿热,每逢春秋两季鼻炎也让人痛苦不已,自从习练意拳站桩功后,此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并已逐步走向康复。人的后天的劳作,让每个人身上积累了不少僵劲僵肌。通过站桩放松练习,可以消除这些东西,拳术中叫“换劲”,因而有人也叫意拳养生桩叫“换劲桩”。把旧的不好的僵力和用力习惯去掉,才能产生新的力量,有人说这种力叫拳术中的“内劲”。我对站桩的体会是,初学者不烦多站站养身桩。养身桩是练气桩,由于初学者气不够沉,先不要急着练撑抱式,练一段时间提插式把气练沉实再说。练功一定要注意放松,小腹要松圆,腋在胯里。等练到时日再练撑抱式,这样肩酸,耸肩毛病会得到很好的改善。我现在回过头来站提插式。

    关于站桩中的摸劲,我认为是一个把站桩六面力搞活的一个功法,可以使站桩变得没那么枯燥难过。松紧的转换,要注意力由脚生,力要从脚底顺畅均整地传达全身才是正路。我认为初学者先别急着体会这些东西。先耐心地体会身体“松静”、“松整”的状态。没有松哪来的紧。大禹师兄说,每次站桩先要细心得找到这个状态,实际上这个状态是禅里的“无念”,前念不生,后念不止,保存好这个状态,并且逐步地把这个状态叠加起来。站桩站到最后才能够达到古人描述的那种“肌肉若一”和“整体如铸”的状态。如何站桩才能更为整呢?我的体悟是,头要领起,精神提起,背要打开,胸微微有点含着的味道,胯要腋藏,胯的腋藏和肩的沉形成一个对撑的力,这应该是所谓的“肩与胯合”。脚趾微抓,和膝的提纵形成一个“鸡腿”的状态。腰胯部不能打软,否则脚底力不能劲贯全身。腹部松圆,膈肌下沉,气才不致于浮。腰背圆撑,不能折腰。站桩也不能忽视一些细节的问题,例如边老师说我稍节不够紧,站得站得手指就变形了,应该纠正过来,并把正确的要领练到潜意识里去。第二教程有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其总纲中有着很好的阐述: “示觉有相、得觉则止、运觉无住、自觉圆明”比如站桩中老师如何告诉你松,你弯下腰,手自然下垂自然晃动,这个状态就是松,老师这时给你示觉,让你用自已的身体明白这个道理,就像说如果告诉你苹果是甜的,非得让你吃一口得你才能明白苹果的“甜”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当你的身体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要保持好这个状态,并逐步一层层叠加,这个过程叫“运觉无住”。其实我认为整个训练不外乎一个“意”的把握,就像书画家的“意在笔先”,从而最后达到”运觉无住,自觉圆明”的境界。在训练站桩的过程中,我从我自身体悟出发,我认为站桩要以一个桩为主,尤其是初学者更要认真仔细地站好养生桩。但也不能偏废其它训练。当然有时我也试着站站伏虎桩、降龙桩,但也只是短时间体会体会而已,在练习的过程中自我感觉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而我笑言:“意拳是一种很科学的实战拳法,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都可以大胆地去想大胆地试。”

    边老师的教学中,有个“甩手”的功法。虽然是普通的一甩,但里面却有很多门道。边老师首先只是如走路般地告诉我随意一甩,由此而示一觉。然后又甩高一些,回到原点,再一甩。两手反复做,每次练800—1000次左右。可惜我练得少,至今还没有太深的体认。但边师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法,他认为此功法,有助于练习人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边老师曾说:“当两人格斗时,双方都是动的状态,但某个时空内会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点,如果能把握好当下一点,好好地运用好当下一指,就能够有效地打击对手。因而甩手中的当下一指一定要全神贯注练习好。”练好定步甩手后有活步,拗步,还有沿圆圈或太极图形走步的甩手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为了训练身体在各种运动中保持良好的协调性。边师教的拳路舒通,都是在松活圆整的状态下练习,首先要注意慢慢练习体会,注意转腰胯,松肩,拳空握,细心体力由脚底的向上传递。并由此而衍生出的各种拳法训练,崩拳,钻拳,圈拳和栽拳,边师都一一作了示范。并要求我每天要作800—1000次练习。边师说,连续不断地按正确要领练上三个月,就可把要领初步练到潜意识里去。边老师在教我“抛手”时,看得我练的直摇头。总是说:“不行、不行,从头再来,动作太大了,对手很容易发现你的意图。” “抛手”是意拳发力初步的一个功法,首先学会手指像甩手上的水珠一样甩出去,逐步过渡到全身抛弹出去。发力要做到冷脆快。胯如同一个掣,突然下坐,带动全身的一个抛弹动作。大禹的“抛手”练得很不错了,每与其推手,他的发力都会没有预兆。除此外,边老师还教了我一个提胯步的练习方法,我问边老师:“您教的这个不就是意拳中的摩擦步吗?”边师说:“我的教法里面叫提胯步,如果你要学摩擦步我也可以教你,练法和此步有所不同。但首先要练好提胯步。”提胯步,我认为就是要学会怎样提胯,再用身子把提胯的脚送出去,支撑脚像撑船的杆一样把身体摧送出去,在送出去的同时要体会脚掌和地面的摩擦力(脚掌要均匀离地面),最后踏实或者回到原点。提胯步有定步和活步之分,先练好定步再练活步。以上所有功法,我认为都是是基于一个原点(浑元桩)而衍生出来,万变不离其宗。说之甚繁,其实一经明师现身说法却大多能很好地理解它。可惜我练之不勤,尤其是后面的功法方面,平时很少练习,真是有负老师的一翻苦心。

     拳术是一种身体哲学,只有用身体去体认去实践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如同喝水,冷暖自知。拳术训练是一个认识自身的心路历程。意拳第二教程从人的本体论出发,通过习练者对自身身体的控制和把握能力的训练达到一个挖掘潜藏在人的潜意识沉睡的本能,让身心获得更好的开发。从而生命由此而达到一个新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