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政务网廖雪梅:记忆中的酒泉东风航天城(下篇)(作者:李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9:36:27

        看电影的记忆之一 

        在东风什么是娱乐活动中最有文化的呢?我想很长时间,最后认为还是看电影。八十年代以前东风又没有电视,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实在少的可怜,除了电影能让大家有文化地集体娱乐一下以外,似乎找不到其它任何一种方式来取代它,所以我对看电影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前面我已经说了大礼堂和东风球场的故事,在那里我看了不少电影,但在东风看电影次数最多的还要属夏天在露天电影场,因为只有冬天我们才到礼堂或球场去看,夏天基本上都是在10号的各个区的电影场看电影。
        我们02区的电影场位于大校楼西面食堂南面的一个大的空场地,场地的南面似乎是一个木材加工场房,场地的西头中央竖着很高方框型的铁架子,这是用来挂电影银幕用的,架子的右侧挺高焊着一个铁篮架是用来盛放电影喇叭的,平常不放电影的时候,许多孩子在这个地方爬上爬下玩得甚欢。每个区放电影的时间基本上的固定,每到这天,电影场就像一个集市一样,大家都到这里来赶个电影集,这一晚也成了大家共同享受欢乐的时刻。
         通常吃了晚饭孩子们就纷纷出来占座位,只有占着好的座位这场电影才能看得尽兴。孩子们知道哪些区域是应该留给部队的,如果你占了到时候是要被赶走的。在电影场占位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搬小凳的往前放,搬高椅子的往后摆绝不能互相影响。摆好自己的椅子,孩子们就开始在自己椅凳周围尽情地玩耍了,女孩子有跳皮筋的打沙豆的。男孩子就玩斗鸡、打烟盒等等。
         当电影队的大北京拉着放映机来到电影场时,照例要引孩子们一阵兴奋的骚乱,这说明离正式放映已经不太远了。在电影场放电影的机器通常是井冈山牌电影提包机,机器所有部件都是可以拆卸和组装的。放映前先从那些大大小小的机箱子把各部件取出,有人就先去挂银幕,把长长的绳索系在银幕角上的孔里,然后将绳索扔过铁架上方的横杆并拉起绳索,这样银幕就被挂了起来。但并不每次挂银幕都是那么顺利的,有的时候绳子投不到位,只能投了一次又一次,每投一次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喊叫声。银幕挂好了放映员叔叔机器一般也架设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调光试声音的时候,当白色的光束打到银幕上时,坐在场地中间的孩子们就纷纷站起来做怪样,这样他的投影就展现在银幕上,引来大家阵阵的笑声,放映前大家的热情已经被调动的很高很高了。
         当电影开始时电影场的人会越聚越多,很多人会搬着大椅子坐得很远,有些人是站着看完一场电影的,有些人把小凳子放到大椅子上,这样看电影就有了制高点,不会被前面的人挡住。如果银幕正面所有角度都被挡住了,一些人就到银幕的背面去看电影,于是他们就会看一场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就用左手写字,左手吃饭,打枪射击是睁左眼闭右眼,所有人都成了左撇子,不过习惯了也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别扭之处,有很多人还喜欢到反面去电影。
         那时我们男孩子看电影都喜欢揣一把弹弓枪,电影开演后,就给弹弓枪拉上纸叠的子弹,往前面人的后脑勺上或银幕背面的人群里发射,被打中的人常常失声大叫或破口大骂,但在电影巨大的音响下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我们发射子弹的人于是就会在那里窃笑,这比看电影有趣多了。放电影常有断片的时候,如果片子一断,立刻会引来刺耳的口哨声和喊叫声,这是对放映员放映技术的不满,但也有一些人是故意想出风头。
         电影放完了大家很快就散去了,现场留下忙着收机器的放映员和满地的瓜子壳和烟头,很少有人帮助放映员的忙,似乎他们是应该为大家服务的一样。满地的垃圾也没有人打扫,等待下一次放电影时新的瓜子壳和烟头会把上一次的覆盖住。
         对电影的记忆之二 

        有一个作家说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理,说得多好啊。在那个物质与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和枯燥的年代,能经常看看电影是多么大精神享受呀,更何况是精彩的让人回味无穷的好电影,简直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和回忆中最闪亮的部分。
        我对76年以前看的电影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听大人们说那时只看八个拍成电影的样板戏,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舞剧),后来又出了《杜娟山》《平原作战》等京剧电影。还有就是老三战,即《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电影常年累月地翻来覆去地演,把大家看昏了眼,看倒了胃口,以至于那些现代京剧的选段或是整剧被能被大家顺嘴唱出。所以为什么近些年一些晚会总要弄出些唱现代京剧的节目,观众们不但不反感,反而看得如痴如醉,这些都是那个年代落下的病根吧。
        我对看样板戏的情景记得不太清楚了,那时还小只是依稀记得一些零星的片断,比如电影《节振国》中一个老鬼子的唱词“节振国节振国飞檐走壁,游击队游击队专打游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胆战心惊的样子至今历历在目。虽然对样板戏没有什么印象,但对每次放映正片前都要加映新闻纪录片却是记忆犹新,那时总放一些《新闻简报》和《祖国各地》等等新闻短片,这是应对没有电视而大家又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如火如荼的革命建设情况的需要。但我看到了什么呢?除了工人老大哥、农民老大伯、解放军叔叔大干社会主义的热闹场面之外什么新闻也没有,世界是多么美好呀,当时我就这样想.有时候电影场里也放一些外国影片来给观众们打打牙祭,调节一下大家的胃口,必竟带鱼吃多了,难免憎恨它的海腥味。我记得看的最多的是苏联、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电影。《列宁在1918》让我记住了瓦西里对妻子柔情地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列宁在十月》让我记住了那个女特务在行刺列宁后被疯狂的人群撕来扯去的情景,我恨不能也扑上去咬她几口,竟敢对我们的伟大领袖打黑枪,找死呀!我不太喜欢朝鲜电影总是哭哭泣泣的,《卖花姑娘》演得那个惨啊,差点没哭死。《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揭露,让我早早就树立了社会主义就是好的坚定信念。那时阿尔巴尼亚是苏东唯一没有变修的国家,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是欧洲唯一的社会主义明灯,猛看他们的影片是对他们最友好的象征。于是《海岸风雷》、《第八个是铜像》等反映二战的影片看了多遍,而且还买了电影版的小人书,以便随时温习那激动人心的故事。
        久而久之观众对这些电影的特点有了归纳,我还记得这个传播甚广的顺口溜是这么说的。

        南斯拉夫电影飞机大炮
        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粉碎“四人帮”后,放映新拍的故事片越来越多,印象最深的是《青松岭》、《创业》、《海霞》和《闪闪的红星》等电影。《青松岭》中一心想发点小财的钱广赶车有着三鞭子的本事,我每次都喜欢看他耍鞭子震惊马,回家也想着练练,但总是看大孩子们甩自个做的鞭子脆响而不敢亲身体验。《创业》男一号周挺杉的原形是铁人王进喜,他那头顶冰茬手握钻机操纵杆身后朝霞满天的情景太激动人心了。一提到马尾巴的功能,大家肯定能想到电影《决裂》中那个迂腐的教授给学生上课时摇头晃脑地指着马的解剖图说:马的呼吸系统,马的消化系统。但他的课却被教室外的牛叫声打断了,这些让我们看电影的人差点没笑岔了气。《海霞》是大美女明星吴海燕的处女作,但为什么《海霞》之后她不怎么演电影了呢?这让我们这些小吴海燕迷很长时间都期待她在银幕上再次展现她漂亮得一塌糊涂的脸蛋。《闪闪的红星》是给我们小孩拍的儿童片,所以看了多遍,潘冬子太聪明可爱了,成了孩子心中的偶像,也成了全国最著名的童星。我对潘冬子的佩服是发自内心的,记得看电影时就为潘冬子如何把盐带给山上红军而捏一把汗,死活想不出他能用什么办法可以通过白狗子的检查而不被发现。看到后来这个迷终于解开了,原来他把盐化成了盐水洒在棉衣上,上了山再把衣服烤干盐又出现了。这办法太好了,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当时就发誓要向潘冬子好好学习。
         后来看书介绍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的内幕和全国公映该片的盛况,才知道这部影片是由江青号召给孩子们拍摄电影后的成果,拍摄完成后却得到了一贯坚持“三突出”原则的江青的高度赞扬,她兴奋地高声叫着:“我可得宝了!可得宝了!画面真美啊!直抒情啊!谁说我们的电影没有革命浪漫主义?”她还对影片提出了32条修改意见,后来我们看的《闪闪的红星》就是根据江青的意见修改完成的。虽然后来江青被打倒了,但《闪闪的红星》却成了当代儿童影片的经典之作,而且由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主题歌传唱大江南北,几十年经久不衰。
        同事的回忆:
        张某某:因为当年电影是跑片,轮着场放映的,所以那时是经常为了早点看上电影,到处打听哪是第一场、第二场,呵呵我那时住在警卫团,也时不时的为了早点看上电影跑到02区去看电影。
        刘某某:记得当年因为看电影占位子,三部和一部的小孩总打架,吕勃,不知你是否还有印象?记得一年暑假,我妈领着我们几个和邻居的小孩,到处找电影看,那是看得次数最多的要数卓比林,看得我都腻歪死了。可是,如果上演的话,还是去看。印象深的还有就是朝鲜的“卖花姑娘”,哇赛!那个电影简直是教育的经典。只要我们一调皮,俺妈的经典动作:理肚子(中医说这是顺气)的同时,把我们叫到床边,语重心长地说:“看到卖花姑娘不?没有妈的孩子多可怜!你们把妈气死了,来个后妈,你们比卖花姑娘还要惨!!”(到此时,一定顿一顿,以增强效果)我们小孩一定是越想越怕,大声抽泣:“妈~~~!我们再也不调皮了!一定听话,你不要生气了!哇〉〉〉〉〉”.
         刘某某:那年夏天是真幸福,在俺妈的带领下,到处溜达找电影。一边找电影看,一边吃冰棍。一个晚上看了4个电影,吃了20多根冰棍,结果!乐极生悲,俺妈和俺们三个娃儿全部胃肠炎!啊~~~~!那一年的夏天!  
        王某:记得过去冬天看电影还是比较受罪的,因为是露天,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再套上个大头鞋,就那样还觉得冷,有时候干脆再抱上个小被子盖着,可真够兴师动众的了~~ .
        刘某某:记得当年大家还给《青松岭》中的钱广编了一段小曲儿,我到现在还会哼哼调儿“钱广赶大车,小件磨,茄子辣椒一趟车”(有的词忘了)
        杨某某:“我骑着马儿过草原”这是哪儿部电影里的词啊?记得小时候和玩伴儿,在楼道里,骑在楼梯扶手上,一只手作扬鞭状,嘴里唱着那句词,呵呵!
        李某:好像是“钱广赶大车,给我捎点货,茄子辣椒堆满车。”吧,哈哈。
        对电影的记忆之三

        谁要问我这些年都看了哪些电影,我根本上用十个手指头就能数过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少得可怜几乎为零,那些对看电影的美好记忆根本上停留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因为那时候是我这一生中看电影最多的时代。为什么那些年会看那么多电影呢?而且又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影片?我一直不太明白,后来看了《新中国电影史1949年到2000年》,这个不解之迷才得以破解。书上说从1977年—1978年经中央审查,新中国建立后的前十七年(1949年—1966年)拍摄的大量的影片陆续解禁复映。原来据该书介绍,到1980年复映的老影片达200多部。
       下面列举一下我认为最难忘的十大老影片TOP10:
        1、英雄儿女:经典台词: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让人震憾。难忘场面:王芳在整整齐齐的陆、空、坦克兵战士面前高唱主题歌《英雄儿女》时,旁一男兵在朗诵“我们的王成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因为他对朝鲜人民有无限的爱,对美帝国主义切齿的恨”说到此处那个男兵的嘴巴都激动得歪了。此片被批判和禁映理由:为彭德怀树碑立传①。
        2、铁道游击队:经典场面,铁道游击队在列车上准备行动之前,队员们与座位周围的伪军鬼子拼命大献殷勤,其中一个队员拿出一大包烧鸡与伪军一起乱嚼,每看到此处立刻勾得我馋虫乱冒,对烧鸡产生无限的渴望,现在每每吃烧鸡时都想找回当年的感觉。被批判和禁映理由:没写毛主席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写的是主席批判的游击主义。游击队不靠群众,都是神兵,只有芳林嫂一个群众。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 不像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游击队,象一帮农民、小资产阶级队伍没写党的领导,不象八路军领导的、单纯地搞惊险神奇动作,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影片的插曲很不健康。
         3、党的女儿:难忘场面:玉梅的女儿因为饥饿吃了支部党员作为党费的咸菜,被玉梅以耳光教训。看时不理解咸菜也能当党费交上去后能干什么?被批判和禁映理由:影片竭力宣扬革命战争的残酷,宣扬活命哲学,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把革命斗争写得凄凄惨惨,似乎参加革命只有死路一条,否则,只有叛变革命,做可耻的叛徒。影片歪曲白区革命群众的革命斗争,丑化共产党员形象,为刘少奇叛徒集团的叛变行为找理论根据,为他们涂脂抹粉。
         4、林海雪原:经典台词: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么哈么哈,正响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你的脸怎么红了?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房冷涂的腊!后来同学们把这经典台词给改得面目全,什么“你的脸怎么红?尿憋的!怎么又黄?裤子全湿了!哈哈哈。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有严重缺点,这是写剿匪的,是在东北搞土改的基础上搞的,影片没写土改。影片只有一个部队干部,没有群众,好象部队是脱离群众的。影片充满了土匪气,有一段化装土匪审讯,这是歪曲。打威虎山好象就是杨子荣,夸大杨子荣个人作用,个人英雄主义。杨子荣化装土匪后,比土匪还象土匪,是歪曲,没写阶级斗争,土匪临死时还很顽强,没有矛盾。
         5、大李、小李和老李:精彩之处是笑得脸都有些僵了。爆笑场面:大李到书店买广播体操的挂图,卖书的小姑娘教大李做体操,因为辫子碍事做体操时有一个向后甩辫子的动作,大李照葫芦画瓢,回去教工人们做操时也附带了这个动作,于是做广播体操成了跳集体舞,令观众笑翻。被批判和禁映理由:低级、庸俗,把故事安排在屠场,是别有用心的,影射我们象猪一样被宰。写干部不是胖猪就是瘦猴,把车间主任关在冷藏室,把干部写得跟猪一样。
         6、野火春风斗古城:漂亮的金环和银环同时由王晓棠一个人扮演,金环沉稳娴静,银环活泼机灵,但王晓棠那双大大的眼睛让人绝倒,与《英雄虎胆》和《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角色反差很大,形成了人们心中的王晓棠情结。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争取关团长起义,没有和当时大的斗争环境联系起来,看不到争取的必要性。美化了关敬陶,似乎非争取他不可。把汉奸写得正义爱国,我们非常相信他,事实(上)是很危险的,是冒险主义。杨晓冬在关键时刻软弱;金环象泼妇,拔簪刺敌人不合理;银环是中间人物,累犯错误,与杨晓冬一见钟情,过分写了这段爱情。
         7、冰山上的来客:经典台词:阿米尔,冲!第一次在歌词中听到对爱情的赞颂,让人不禁心底一阵悸动。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作者是伪满人员。没有党的领导,夸大个人作用,整个影片没有政治工作,排长凭吹笛子指挥战斗,凭歌子辨别特务。音乐从头到尾是靡靡之音,情歌都是伪满歌曲的翻版。
         8、霓虹灯下的哨兵:经典台词:连长对憨厚的赵大大说:黑不溜秋的靠边站。记住了连长像打架一样的姿势指挥战士们唱歌。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严重歪曲解放军形象。
         9、烈火中永生:听到大特务徐鹏飞在审问江姐时竟说出:你信不信我可以叫人把你的衣服扒光。我认为这台词写的也太他XX的流氓了。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严重的问题是为重庆市委书记(叛徒)翻案。小说里许云峰是工委书记,而在影片里成了市委书记,这是根本不同的。歪曲白区工作,市委书记在饭馆谈工作,江姐一被捕就承认自己是党员。地下办《挺进报》是盲动主义。把华莹山游击队写成由重庆市委领导的,而重庆市委又受上海局领导,是城市领导农村斗争。既违背主席思想,又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不是上海局,而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
         10、大闹天宫:难忘理由,中国美术片的扛鼎之作,至今没有一部超过它的影片。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发泄对社会主义现实的不满,号召牛鬼蛇神大闹社会主义江山,影片中的孙悟空已不是勇敢、正直、革命造反的形象,而是牛鬼蛇神、流氓无赖的化身。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陈荒煤就曾露骨地说:“《大闹天宫》强调不怕一切,不被正统压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除了老的国产影片外还有一部分外国的译制片让我难以忘怀。
       笑得肚子痛的影片:《大独裁者》《淘金记》《摩登时代》。这些影片都是美国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的代表作,在东风的时候卓别林的电影看了多部,如果哪个区的电影场从始至终笑声隆隆,那一定是在放卓别林的电影。他的电影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戴礼帽、拿文明棍、脚上穿着大翘头皮鞋的小人物流浪汉,他倒霉的生活和对命运抗争的乐观情绪感染着每一个观众。最难忘的是他在《淘金记》中用叉子叉着面包模仿跳舞的片断,真是太绝了。
        能把外国电影歌曲学会的电影:《流浪者》、《追捕》。电影《流浪者》是一部让我记忆深刻的印度电影,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影里拉兹和丽达这对影坛伉俪的出色演出,还有就是影片中大段大段的优美的歌曲,特别是《流浪者之歌》几乎成了印度电影歌曲的招牌,至今我还能用注汉音的印度语唱这首歌:阿巴拉古,阿巴拉古,亚噶拉基其妹乎,阿斯巴那噶卡拉乎,阿巴拉古……在悠扬的歌声中,拉兹顺手偷了一个人的钢笔,又摸了一个人的金表。《流浪者》之后的又有印度电影《大蓬车》等,虽然也很好看,但都不及《流浪者》那么轰动,歌曲让大家记得那么牢。
       《追捕》则是日本影坛硬汉高仓健的一部力作,影片中大段的对白被相声《下棋》引用而笑倒了无数的相声迷。记得相声中是这样说的:你倒是跳呀(是指对方要跳马),唐塔跳下去了,昭仓也跳下去了,你怎么不跳了?你的手怎么哆嗦了,你倒是跳呀!你走呀(指对方要走车),走吧一直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蓝天之中……哈哈哈。《追捕》中的歌曲很有意思,就是啦呀啦的,没有别的词,但是弦律优美,用来刻画坚毅如石的主人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伙伴们都会哼这个歌了。也由于高仓健那张不会笑的脸,使得很长时间中国女性心目中男子汉的形象成了高仓健,中国银幕上的男主角统统被当作了油奶小生。
        有着最酷男人的外国影片:《佐罗》。当电影《佐罗》登陆中国大地后,于是掀起一股佐罗热潮,阿兰德隆那蓝色的略带忧郁的双眼征服了亿万女孩子的心,他那酷劲十足的佐罗装和优美的剑术表现却让男孩子们如醉如痴争相效仿,也学着在任何地方划那个“Z”字,学着童自荣那高贵的带着金属般色泽的声音说话。
        打得最热闹看得最热闹的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两部影片让我们见识了南斯拉夫飞机大炮影片的热闹场面,但让我神往的却是德国冲锋枪漂亮和威力,特别是《桥》中少年巴宾诺端着德国冲锋枪一边跑一边对着包围他的德军横扫时,看得我的眼睛都直了,假如能端着这样的枪打它一梭子子弹那真是太过瘾了比考试得一百分高兴多了。
        我写的被批判和禁映的理由是江青在1964年冬对一部分国产影片和外国影片进行无端的批判,于是这些影片被定为毒草,我例举的影片就是这批毒草影片中的一部分。
         同事的回忆:
         虞某:我还想起来我们小时候的玩的一次恶作剧,其实现在想想是有点缺德——那时侯我还是在上小学,住在0513楼。看了电影《烈火中永生》后,一大帮大大小小的孩子商量让谁来坐“老虎凳”,谁不知道疼!?叫谁谁会干?!拉了一个家庭条件挺差的孩子,对他许愿说,只要他愿意被捕,五花大绑的坐“老虎凳”,就给他糖吃!真亏得我们怎么想出来的!于是这个男孩子就当了一回进了“中美合作所”的中共地下党员!而我们这帮半大小子有的在旁边起哄,有的七手八脚的把他绑好,往他脚下垫砖头!!结果可想而知——糖是给他了,他从“老虎凳”上下来时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毕竟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别的孩子回家后不知道怎么样,反正我是让老妈一顿臭骂!
         对电影的记忆之四  
         前不久好像在崔永元主办的《电影传奇》中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拍摄剧组来到了庐山,了解当年《庐山恋》的拍摄经历,在当地的宾馆里又看到了放映这部影片的情景,据宾馆的领导介绍,宾馆已经把影片《庐山恋》当作这里的保留放映影片,这些年已经累计放映1000多场,观众几十万人次,放坏了好多个拷贝,那个年代《庐山恋》也成了庐山最好的策划最成功的广告。记得影片中男主角(由郭凯敏扮演)与女主角(张瑜扮演)在庐山山顶练英语,他们对于眼前的云蒸雾霭和秀美的山峦情不自禁地用英语喊出了:祖国,我爱你。他们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特别有诗情画意。但这在《电影传奇》中被解说成为他们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敢情他们把想说的“我爱你”愣是冠以“祖国”来相互倾诉和表达,当年我们傻乎乎搞不明白,两个人谈恋爱说什么英语呢?但就是这种对爱情如此隐晦的表达,仍然让多少少男少女们怦然心动。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新电影也让我们记住了许多电影明星的名字,他们与他们主演的电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其实追星族特别是追电影明星的事并非只是现在的事情,中国三四十年代就产生一大批电影明星,如金噪子周璇,影后阮玲玉、胡蝶、白杨、上官云珠,男明星赵丹等等,他们在银幕上美丽的倩影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六十年代初在政治挂帅的极左的环境下,周总理在一次文化工作会议上指示:今后我们要评选自己的电影明星,我们的电影院里不要老挂苏联明星的照片,而要挂我们自己的。根据周总理的提议,文化部评选了新中国首批“人民大众喜爱的电影艺术家”,一共22位,如男演员有孙道临、王心刚、于洋、张勇手、张平等,女演员有王丹凤、秦怡、谢芳、张瑞芳、田华、王晓棠、杨丽坤等等,他们的明星照片成了大家传看和收藏的宝贝。
        因一部电影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事情在电影界应该不是什么传奇,而在二十多年前,就连东风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里,看《大众电影》杂志,谈论电影明星成了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一部《小花》让我记住了天真清纯的陈冲和那双找哥泪花流的大眼睛,让我记住了用双膝支撑着爬山运送伤员而血染石阶的刘晓庆,让我记住了漂亮的像个女人的奶油小生唐国强,让我记住了电影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那绝美的弦律和李谷一如泣如诉如悲如叹的嗓音。像这样一部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和柔情款款的影片竟诞生于1979年那个后文革时代,确实不可思议。但就是这部影片却造就了四大明星,陈冲、刘晓庆、唐国强和李谷一,也开创了一个由新一代年轻明星执星坛和歌坛牛耳的时代。
        随后我们看到了《庐山恋》和《小街》中郭凯敏与张瑜的两度联袂出演,在这两部电影中张瑜角色转变之大让许多人吃惊,她由一个敢穿泳装在银幕上亮相的年轻大学生,到剪成小子头用白布裹胸扮男孩的另类演出,于是她成为了中国女演员用身体语言来叙事的第一人,在那种环境里她不红谁红呢?然而在这种星途无限灿烂当口她与陈冲一样竟选择了出国留学,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就此陨落了,多年后不得不去了台湾,在一些烂电视剧中演个配角,事后她泪流满面地硬咬着牙说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后悔。不管怎样张瑜无疑成了那时代的大众情人。
        说电影和电影明星能影响人的生活,这一点都不假,82年的《少林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号称是第一部由专业武术演员拍摄的武打片,其中少林寺的十八棍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全国武术冠军来扮演的,尤其是李连杰为五届全国武术全能冠军,他也因出演《少林寺》而名震中华,后来到了香港发展拍摄了《黄飞鸿》系列电影,现在又成了美国好莱坞响当当的华人影星,就连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在北美地区上映,都不能不打出《李连杰的英雄》以招揽观众。
        当年《少林寺》的上演为全中国的男孩子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武侠的世界,多少人在梦里梦见自己能气运如虹、飞檐走壁呀。记得那时东风放《少林寺》时由于拷贝少,各个区电影场只能靠传片来放映这部电影,一个区电影场放完一本片子马上由专车送到下一个区电影场去放映,这样在一个区电影场看完了整部影片,再到下一个区的电影场还能看三分之一。就这样东风的大大小小的电影场被我看了一个遍,至于《少林寺》究竟看了多少遍我真记不清楚了。每次看的时候都是如醉如痴如癫如狂,致任何外界的影响于不顾。我要仔细瞧着觉远和尚一年四季在操练场上耍什么样的兵器,要看着他们把阿黄这条狗烤成了一只全羊,听觉远说: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要看觉远以一身少林武功对付王仁则的两手剑,最后飞起一脚将王仁则踢翻在地而欢声满场。最后听觉远在归依佛门后在训诫声中“近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希望他与牧羊女终成连理,但觉远在压抑中颤抖地回答“能持”让我也有了一种万念皆灰的感觉。
       《少林寺》对我们小伙伴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以后我们也开始练武,在楼头空地挖沙坑,埋梅花桩,每天压腿打拳,练各种翻子,买《武林》杂志照着学上面图形练拳法甚至是练气功。但到北京后就再也没有条件玩这些东西了,但那段与武术和武侠的情缘始终割舍不下,以至于后来又钻到了武侠书中去来圆自己的武侠梦了。

        听广播的记忆一
        有一年春节晚会倪萍表演了一个山东农村村广播站的小品,她用山东话学着村支书的口气和腔调播新闻,让观众着实笑了一阵子,这个小品虽然是被艺术加工过的,但在当时听广播的确是亿万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的媒介和渠道。
        时光倒流20多年,东风马路边电杆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大喇叭,昂首冲着宿舍区时刻准备要播报什么大事似的。每天早上它张着嘴“嘀嘀嗒嗒”唱上一通,号令大家都起床出操,于是10号区四处响起了“一、二、三、四”呼喊番号的声音,那些勤务分队的战士喊得尤其响亮,对于我们这些懒在床上的孩子们倒成了很好的睡眠伴奏曲——有节奏的声音使我们睡得更香。
        到了7:00整,大喇叭里准时播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在我的记忆里“新闻和报纸摘要”这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不管是背景音乐还是播音员的声音几十年如一日到现在也没有变,现在每每听到收音机传出那熟悉的声音,思绪又回到了20多年前。到了晚上大喇叭里还要播一阵子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最后在熄灯号那悠扬的声音中结束一天的播音,整个10号区也随着大喇叭的休息一同进入梦乡。
        那时我家靠着司政办公楼,就有一个高音大喇叭整天对我们的楼头播送着各种节目,现在回想起来能记住的就是整天放一些革命歌曲。78年以前反反复复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依稀记得开头是有人报名:下面请听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随后激昂的乐曲响起男女声齐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后面呜噜呜噜地唱了许多也听不清,反正只听清楚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几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这种印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确是好,要是不好怎么歌儿里反反复复唱它就是好呢?这种逻辑思维影响了我多年。后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后才明白,并不一定说好的东西就一定是好,很多事件在中国就是这样的。前一阵子查资料才知道这首歌歌词的全文是这样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 
        马列主义大普及,上层建筑红旗飘,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 
        胜利凯歌冲云霄,七亿人民,团结战斗,红色江山牢又牢! 
        白(三遍,吼!):文化大革命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

        一代新人在成长,兴风激浪呈英豪,工业学大庆,嘿!农业学大寨, 
        万亿人民传杰报,七亿人民,跟着毛主席,继续革命向前跑! 
        白(三遍,吼!):文化大革命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

        歌词挺多的并非只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这么简单,然而那反复地神圣庄严地热情奔放地唱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众多文革歌曲中能被大家记住的少数几首之一。
        还有一首文革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经常响彻基地上空的,当时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可真好呀,真是富有哲理,既好记又好唱,所以歌词至今记得很清楚:“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秧苗壮,干革命需要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花儿离不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你听听这些词不由得你不相信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威力,可是今天太阳依旧升起,谁还相信毛主席思想呢?
        直到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结束时都要播《歌唱祖国》,那时大喇叭里也常放这首歌,但好像歌词与当时的不太一样了,后来才知道80年代这批革命歌曲除了一些极左的,都经过了一番再加工,消了毒后才得以成为大家唱的曲目。这些歌曲就包括王莘的《歌唱祖国》和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歌词经过大段的删改,否则早就被枪毙封杀了。
        印象极深的还有《国歌》,当时广播播出的歌词是:“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我们学唱的词也是这样。82年以后改唱原来由田汉作词的《义勇进行曲》,真的是不习惯,唱到后来总是拐到以前的: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真是可笑呀。
        基地除了路边挂着大喇叭外,东风学校的操场边上也扎着好几个大喇叭,好像生怕同学们的耳背听不到声音一样。一到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也就是功间操时间,大家都要被轰到操场上去做广播体操。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学生做的广播体操,而是全民皆做一套第五还是第六套(记不清楚了)广播体,但不管是第几套体操招术套路都大同小异。什么上肢运动啦体侧运动啦扩胸运动啦踢腿运动啦跳跃运动啦整理运动啦等等。
        不管是什么运动除了台上那个领操的学生的动作较为规范和用力外,大家一律伸懒腰的干活,特别是到了倒数第二节跳跃运动时许多人要么站在原不动看着别人跳,或者不管节奏乱跳一气,整个操场上的人活像疯人院里的疯子在放风,真的煞是热闹。
        每个班里还有一个小喇叭,到了第二节课时喇叭里就传出了“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闭眼”的声音,大家知道接下来是做眼保健操的时间了,于是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每个人安坐如入定之沙弥闭眼作沉思状,并随着喇叭里的声音和节奏,一会儿掐鼻子一会儿揉脸蛋子,忙得不亦乐乎,一些不爱做操的同学不是东瞅瞅就是西望望,或者弄弄前面同学的头发,骚骚后面同学的文具,还一个劲儿地偷着乐。也就是在这时我才能清楚地看到一些为做操而摘掉眼镜的同学的真面目,那双眼真是空洞无神十分吓人,这让我的心里产生一丝恐惧,下次一定要好好做眼保健操。但是今天我也不幸戴上了沉重的眼睛,体会到了隔着一层玻璃看世界的别拗,后悔当年没有坚持好好做眼保健操。

        听广播的记忆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是小说连续广播时间,请听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啪!上回书说到高宠在牛头山前为解宋营之困枪挑金花骨都,鞭打银花骨都,箭射铜花骨都,摔死铁花骨都,声震宋金大营,那真是百丈的威风,万丈的煞气……”
        看到我写到这里,大家可能马上会回想起当年听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的盛况。
        见招拆招所著的《记忆碎片》中有一章专门写关于听评书的记忆,他是这样写的:
      “那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午放学后用比罗纳尔多还快的速度跑回家,听完一个台再转到另一个台,端着饭碗,直把脖子听歪。如果放学较晚,就不用着急疯跑,因为家家传出来的,都是刘兰芳的声音,慢慢走过,一句都不带落的。她的评书,可是滋养了整整一个国家的人。”
       见招拆招的回忆一点也不夸张,从79年到80年,我们就是听着刘兰芳的评书从小学跨进了初中的大门,从一个小学生一直听成了一个中学生。
        现在还记得我家的那台老式红灯牌的电子管收音机,左边一个大旋钮是开关和调音量的,右边那个是调频用的,透过机壳上的塑料隔挡可以看到里面用绳子牵着的指针,每次我都是准确地将指针调到播《岳飞传》的那个台,于是刘兰芳那高亢嘹亮的声音就钻入了我的耳朵,整个人立刻亢奋的不行,那感觉比听到什么仙乐妙曲都舒服,本来吃一碗饭的只吃了小半碗,但一点也感觉不到饿。到了学校大家还互相传着这一回书讲了些什么,没有听的同学就缠着给他们讲讲,好像书里的人物是自己的亲人的一样,真达到痴迷的程度,可以说刘兰芳的《岳飞传》是对我们最早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启蒙教育。那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要是老师讲课也跟讲评书一样,那多有趣呀,我肯定好好读书。那以后又陆续听了刘兰芳的《杨家将》袁阔成的《水泊梁山》《三国演义》等等,但怎么也找不到当年听《岳飞传》的那种感觉了,也许是后来电视节目和娱乐活动多了的缘故,有影有声的东西必竟比纯粹的声音刺激更能激发人的兴趣。但是《岳飞传》却永远成了温暖我们少年时代的午后阳光。
        我们家的收音机的利用率是很高的,除了中午听评书,晚上我还喜欢听“对少年儿童广播”和听“小喇叭”这样的儿童节目,每当听到收音机里传出“哒嘀哒、哒嘀哒”的乐曲和稚气的声音:“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就急急地坐下来听今天孙敬修爷爷和曹灿叔叔又要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听的故事了。每到星期天晚上还要留心听小叮当主持的信箱节目,想知道全国各地的小朋友都给小喇叭提出什么问题了?在还清楚地记得小叮当是这样唱的:“叮叮当,叮叮当,小叮当快乐把歌儿唱,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
        小喇叭里不仅讲故事,还学唱歌,教儿歌等等,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学的一首儿歌:
        北风呼呼叫,冬天来到了。
        我穿小绵袄,小兔长绒毛。
        只有那新栽的小杨树呀,没有衣服怎么受得了。
        我去拿麻绳,你去找稻草,也给那小杨树穿上新绵袄。
        等到了春天小鸟吱吱叫,我和那小树一起比比高。

        现在每当唱起这首儿歌时,我的眼睛禁不住就有些湿润,童年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但是为什么那时所有的孩子都想快快长大,而现在反而那么想回到过去,过那无忧无虑的日子呢?
        我家那时还有一台电唱机,乖乖的这东西可是真好玩,它必需与那台电子管的红灯收音机相匹配才唱出美妙的歌声,播放时只要把唱机的输出插头插到收音机背后的一个接口里,然后再把调频指针调到没有任何节目的位置就可以放心地听唱片了。唱机转速是可以调的,正常转速是73转,但比这个转速高或低时,唱机发出的声音不是像小孩在唱歌就是像老头在叹气,我就常常用慢速听女高音独唱,用快速听男低音独唱,那效果太奇特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有了唱机开始我家就买各种样的唱片,高级的有大的胶木密纹唱片,一般录制的是古典音乐一类的发烧品。还有普通塑料制成的普通唱片,大号的塑料唱片因为软,播放时唱片下面就得放上硬的衬盘来托着它,否则唱针很容易从唱片上滑落下来而损坏唱片和唱针。
        我家的唱片后来还真是不少,多数是音乐和歌曲专辑,基本上是郭兰英、王昆、马玉涛、刘秉义、李光羲、李双江、朱篷勃、李谷一、关牧村等一批老歌唱家的歌曲,但听的最多的还是朱篷勃、李谷一和关牧村的歌,她们那时的风头太劲了,出的唱片一发就是几百万张随便得几十个白金奖,随便就毙了现在最红的流行歌手。我家还存有少部分相声专辑。如侯宝林大师的作品《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改行》等等,马季的相声《打电话》,刘宝瑞的单口相声《黄半仙》,姜昆和李文华的早期相声《如此照相》、《如此对象》等等。听得多了很多老相声的片断我都可以背的出来。比如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中有一段唱:“你在唐朝我在汉,我俩打仗为哪般,要你打来你就打,如果不打------(白:一指那老头)他不管饭”。还有姜昆和李文华说的《如此对象》中把八十年代初找对象的条件定了十项标准,现在看看十分有趣:
        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负责看娃娃,
三转(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按(照相机)加彩色(彩色电视机),四季衣服毛涤卡。
        五双皮鞋有人擦,六亲不认专顾家。
        七十块钱多更好,八面玲珑会说话。
        九(酒)烟不动不喝茶,十分满意急了掐。

        看看那时候对找对象的要求是多低呀,一个月七十块钱就已经算是高工资了,这样还对找对象提诸多物质上的要求进行挖苦和讽刺,可现在择偶条件是直奔有豪宅名车的而去,至于别的就不太关心了。

        读书的记忆一

        当我知道培根先生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伟大的名言时已经是上初中了,早就过了以知识启蒙心智的年纪了,以前却听了不少“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话。当我知道高尔基先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经典名言时已经当兵了,又过了拿正经的经典书籍像读武侠小说那样憋着一口气连啃带嚼地读完的黄金时代了,那时即没有人说金庸的书是垃圾,也没有人挺身而写一本比《射雕英雄传》还吸引我眼球的书。我不读书,怪谁呢?我现在又看到了许多孩子和我当年一样的情景,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所有人都认为时代总是在进步的。
        现在回忆起当年读了些什么书确实脸有些红,记忆里与书有关的内容真是少得可怜,与许多人一说小时候就读什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书相比,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好像就学会了认字,知道我们楼头上刷着的《毛主席语录》都写些啥内容,但始终也没有搞明白书里那些个比喻与形容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其实那时我家的书还真是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选集全集书放了一书柜,但那些书似乎从没有进入过我的视野范围,好像马恩列斯毛的书不是用中国字写成的而是天书一般。当时还奇怪为什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发音那么相近,为何非得用不同的字,为什么不可以写成恩克思呢?多麻烦呀!
        闲话少说转入正题,我敢肯定我认真读的第一本书是我的一年级语文课本,是从开始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开始的,喊的最多的是“毛主席万岁”五个字,唱的最多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不知道现在一年级的孩子都读些什么?不会直接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吧!后来为了加入红小兵好像还得背《老三篇》,参加学习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成为像毛主席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忘记是什么时候拥有了一本《苏联军队军衔及服装图册》,书皮上印着内部资料,这本书被我当成了稀世珍品经常没事自己偷着看,有时也给和我铁磁的伙伴们看看,他们对我的这本书也是羡慕不已,但我从来没有让这本书离开过我的身边一次。这本书里全部是苏联陆、海、空、坦克兵从士兵、尉、校、将军到元帅的夏、冬常服、礼服及训练服的图录,还穿插着女军人的服装,这些服装与当时爸爸妈妈穿着的头上红五星、红旗两边飘的绿布军装那简直的正规军与土八路的分别,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军队与苏联军队的服装竟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就是现在我们军队的服装也远远赶不上当时我从那本书中看到的苏军的服装,不管是从款式到种类。)后来我也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在服装上,你没看到二战时比苏军服装漂亮十倍的德军服装多精神,穿上这样的军装打仗能不玩命吗?于是我对苏联的军队就产生的一种敬畏之情,还真担心如果他们打过来我们能抵抗多久?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苏军有苏联元帅和元帅之分,还有什么炮兵主帅这个奇怪的军衔,他们在军衔中设有大校、大尉和准尉,这是美军没有的,但也没有美军的准将军衔。我曾经问过爸爸为什么我们的军队没有军衔,他告诉我65年以前军队是有军衔的,穿着和苏军差不多的服装,但后来军队取消军衔制了,就穿上了那身干部战士服装的差距只在上衣是四个兜还是两个兜。
        真正让我开始接触文学性的书籍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应该是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了,自我看到这本书后,我就喜欢的不得了,从头读到了尾,这可能是我那个年代唯一从头看到尾的书了。《大林和小林》真是妙不可言,我喜欢善良和诚实的小林,看到小林不幸的生活和受坏人欺负时我就跟着流泪。看到大林成了富翁的儿子过上奢华的生活,我真羡慕得想流口水,因为他吃了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下面我就抄一段《大林和小林》中精彩的片段以飨大家。
         ……唧唧(既大林)对听差们打了一个手势,意思是说:“来呀,我要笑了。” 于是第一号听差和第二号听差把唧唧的脸拉开,唧唧才能够笑一下。(因为唧唧太胖了)
        过了一会,唧唧又打了一种手势,意思是说:“来呀,我要唱歌。” 唧唧要唱歌,也是用不着自己烦神的。于是第三号听差代替唧唧唱起来:
      “三七四十八。
        四七五十八。
        爸爸头上种菊花。
        地板上有虫子爬。
        蔷薇公主吃了十个大南瓜。”
        叭哈(既大林的富翁爸爸)拍手说:“唧唧的歌唱得真好!”叭哈和唧唧都很快活。到了放寒假的时候,叭哈和唧唧就更快活了,因为唧唧考了第一。还有一件快活的事,就是皇家小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叭哈说道:“唧唧赛跑准也得第一。”
        谁会想到在这次学校运动会上,唧唧与乌龟和蜗牛一起进行5米的赛跑,结果竟是乌龟第一,蜗牛第二,唧唧第三,用时5个多小时,还打破了世界纪录。看到这些简直快笑死我了,这个童话太有意思了。

       后来又看了孙幼军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讲的是幼儿园里的小老师为了在新年来临时给小朋友做靠一百个新年礼物,而用自己的扎辫子的白绸带做了一个小小的布娃娃——小布头。后来小布头经历种种奇遇,非常有意思。其中有一段小布头遇到一群老鼠,发生有趣的故事,这几只老鼠不但有趣而都会作诗呢,下面就是他们的做的诗:
        鼠老大,顶呱呱,人人见我都害怕!
  洞里大权都归我,世界之上我称霸!
  鼠老二,本事大,嘴儿尖尖会说话。
  别看今天当军师,哎呀吱呀吱呀呀。(意思是老大死就轮到他了)
  鼠老三,不简单,又用牙来又用拳。
  只要老大说声“咬”,让他脖子稀巴烂!
  鼠老四,真能干,香油能喝一大碗。
  能吃饺子能吃面,点心能吃二斤半!
  鼠老五,鼠老五, 溜出洞来散散步。
  最好找块甜点心, 外加一个烤白薯。

        再后来我又读了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书中主人公——记者小灵通一开始便登上了去往未来市的巨大气垫船,随同小灵通的小朋友既有“微型半导体电视电话”,又有“电视手表”。到了未来市后,他们又乘上“飘行车”,可低空飞行又不会相撞。他们又见到了机器人“铁蛋”,还见到了更换过肺、肝和心脏的108岁老人,他眼中嵌着镜片,耳中装着很小的“放大机”。小灵通他们用餐时吃的是“人造肉”、“人造蛋”,出门后下雨了,可身上的衣服有防雨功能。他们看环幕立体电影,又在有“人造月亮”照射下的夜晚逛街。小灵通以后又参观了能造出各种人造食物的工厂和能生产出硕大水果、植物、蔬菜的“农厂”,也去了配有机器人服务员的图书馆,最后乘火箭离开未来市。
       《小灵通漫游未来》对我们这一代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幻想未来,所以那时谁要是问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科学家。我觉得只有当科学家才能实现那些幻想。
        虽然我的同学中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科学家,但是真是要感谢在那个没有什么书可看的时代,在我们刚刚识字不久就能读到这些优秀的童话,这比那些课本上学来的知识对我的影响深刻的多。有时候我就常想,为什么我们的课本里没有选进这些有意思的童话呢?童话难道不是最美最快乐的文学吗?让孩子们在愉快地阅读中学习知识,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从一开始就学会享受优美的文学,爱上自己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思考、表达和写作,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何必非让大家对课本发呆、发傻、发愁呢?最后落得一辈子都不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对作文视作畏途呢

        读书的记忆二 

        有人说中国在过去那段时间里有两种书籍的发行量最大,一种是毛主席的著作,其中以“小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为最甚,仅“文革”几年之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 50余亿册,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其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圣经》。
        而另一种就是小人书了,这种64开本的连环画,让多少孩子情牵依恋至今痴情难改呀。据统计60至70年代全国图书市场的1/4都是小人书,“文革”中一本簿簿的小人书发行量竟达到了500多万册,到了1982年全国出版小人书8.6亿册,几乎人手一册。如今《毛主席语录》和小人书都成了收藏的热门,而且有的价格奇高,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印数如此的之多的东西没什么收藏价值,但这两种印刷品偏偏与收藏规律相违背,这里不能不说有着收藏者那浓浓的怀旧情结吧。
        我也和当时所有的孩子一样,非常喜爱看小人书,不一样的是尤其喜欢看古代打仗的小人书,因为我一看到那些穿着黄金锁子甲挥着大刀长枪上来就拼就感到一身是劲。但因为“文革”的原因,那些历史题材的小人书不仅不让画了不出版了,原有的也被当作四旧给毁掉了。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样板戏的电影版和绘画本了,还有一些阶级斗争的小人书,那些书中除了画本样板戏是顾炳鑫、戴敦邦这样的连环画大师的作品外,其它的画功都差极了,把个孔老二画得像个抽了筋的病鬼一样,好孬人家也当过丞相呀,实在看不下去,一些书甚至是什么县革委会组织的美术创作组的作品,简直生生地毁了我的眼睛。
        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她同事家里去,他的儿子姜徽有许多老版的《三国演义》,这些书让我大开了眼界,方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画得如此美妙的小人书,可为什么书店一本也看不到呢?那时的我又怎么知道国家正经历着怎样的灾难呀。对拥有古代打仗小人书的渴望时时折磨着我,让我经常没事就往新华书店里跑,可一次次地失望了,于是就想着去借姜徽的小人书而不还,却又张不开口,有时甚至想到了去偷,哪怕有一本也好呀。
        这种情况到了一九七九年前后发生了变化,基地的新华书店开始卖《三国演义》的小人书了,同时也开始卖许多大本的名著。我记得有一天我和妈妈一早去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一口气抢购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官场现行记》、《红与黑》等名著十几大本,装了一纸箱,在我的记忆里为了买书而排队抢购那还是头一次。为了买全79年再版的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小人书,我真成了基地新华书店的钟点工了,每天下午放学后必到那里去磨地板,看看书店里来没来新的《三国》。记得那时书店里卖小人书的是一个眼睛挺大的年青阿姨,每次当我一站到柜台前,她不用我说就会告诉有没新书,只要来了新书她一定为我留一本。如果我有几天没去书店,再见面时她一定要问问我的情况。每买一本我都要在《三国》的总目录上作下标记,哪些买了哪些没买,一切做到心中有数。82年在我离开东风前我终于买全了《三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后来上海美术出版社又再版一大批老连环画的精品,如《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等等。还组织画了一批新书,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其画功之精湛令人叫绝。我对这些新出的小人书可以说有一本不落统统拿下,钱不够了就管妈妈要,她对我买小人书是支持的,因为她知道我不光看,还对着画,我对绘画的兴趣就是从画小人书开始。
        有一件事曾经对我画小人书产生了极大刺激作用。记得很早以前家里有一本姐姐照着画的《白雪皇后》,是一本外国题材的小人书,原书我没有见过,但是从姐姐的画中可以想象出原书是怎样的精彩,也不知花了姐姐多少功夫。但是就是这么一本书却让我拿出去臭显借给同学而再也找不到了。事后我悔恨交加下决心一定要把画画好,再画出一本书来以补偿自己当初犯下的错误。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完成我当年的夙愿,没有画出一本小人书,哪怕是照着画一本。然而多年来购买小人书的积累也有一定的规模,我现在已经收藏了各类、几十套近2000册小人书,一些小人书还成为连环画收藏界公认的上品。

         游戏的记忆一

         望着窗外那天真的小孩,猜想着我的童年旧时的期待。一片星光正悄悄地照来,可我的梦境却已不复存在,你是否给我一个拥抱让我像从前。仿佛听到一声亲切的呼唤,霓虹闪烁把一切都掩盖,陌生的背景让我盼望光彩。谁能够唱起那首古老歌谣,伴着我给心中留下最后的洁白。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千万不要打电话。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千万不要打电话……
        每当听到毛阿敏唱起这首《丢手绢》,我就会想起童年那些快乐的游戏,有了这些游戏,艰难的日子似乎变得有光彩了,童年的时光也在这些游戏中飞逝而去。我觉得物质条件的匮乏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游戏的渴望是那个年代孩子们获得自我认识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家至今仍然怀念那些游戏,其实是共同坚守着一个信仰、一个主题、一个频率、一种声音。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那些游戏吧。
        说起游戏,就不能不首先说说与游戏密切相关的游戏器具,特别是男孩子们常用的各种武器,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勇敢地投入到战斗中去了。多少年以后读古龙的书,尤被百晓生的《兵器谱》所吸引,《兵器谱》上的排名就是现实武功的排名,这恰如当年看《说唐》中的好汉们的排名,李元霸排名第一,那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在他面前基本上走不上三个回合。于是落下了看什么都要看它们的排名顺序,来决定这东西的好坏。下面我就给童年时伙伴们经常玩的武器排个名,列个武器排行榜。
        第一名:气枪,威力指数 ★★★★★
        打人不至于死(打到眼睛恐怕也完了),打鸟一枪毙命,打猪伤及皮肉,此乃气枪也,只要你轻轻扣动扳机,立马能感受如真枪带给你的那份刺激。这种武器在东风竟然允许敞开了卖,大人把它当成玩具(当然是高级玩具了),真是具有东风特色的呀。基地曾经卖过两种气枪,其一是扳压枪管进气的,质量不错使用时间很长。其二是叫高压气枪的,扳压枪管下的长柄进气的,质量一般。气枪的子弹是一个个小铅丸,一盒一百发。为了能经常玩玩气枪,只能去巴结有枪的同学了,于是就去商店买上一盒沉沉地揣在兜里,好随时派上用场。
        第二名:弹弓,威力指数★★★★★
        假如没有气枪的存在,那弹弓绝对是东风孩子们手中武器的头把交椅,有时弹弓与气枪给人造成的伤害还真是难分伯仲。用大号铁丝窝成,以二十根皮筋为一股弹力强劲,夹携石子的包皮纯牛皮精制而成,手感极佳,怀揣着这样的利器怎能没有荆珂刺秦时的那一点忐忑、不安和亢奋。望路边电杆上明晃晃的灯泡,那真是瞧得仔细看得亲切,左手按住弓柄如托泰山,右手轻舒猿臂如满月。有诗赞之:左牵黄,右擎苍,会挽弹弓如满月,抬头望,射灯泡。说时迟那里快,叭的一声,灯泡粉碎,四下里一片漆黑,于是揣起弹弓做鼠窜状。
        第三名:土包子,威力指数★★★★
        还有什么比土包子这种武器更实用的呢?用报纸包上土和石子,甩向对手的人群之中,来一个满天花雨,对向被打得抱头乱窜,真可与子母弹相媲美。
        第四名:弹弓枪,威力指数★★★
        弹弓枪与弹弓相比,虽一字之差,绝无狼狈之嫌,弹弓恶名远播,而弹弓枪招人喜爱。一个射石子,一个打纸子弹,一个造型粗犷,一个样式多端。“手套枪”小巧玲珑,适于隐藏,发射于有形无形之间;“手枪”窝制精良,配以花丝缠绕,极悦眼目之能事,拥有一把羡煞他人;还有能发射多颗子弹的大弹弓枪,因为制作过于复杂,外形过于庞大,射击效果一般,未有普及起来。能否窝一把漂亮的弹弓枪是考验东风孩子动手能力合格与否的关键试题,一把钳子一段铁丝,不多久就窝出一把枪的造型,用心灵手巧来形容他们一点不为过,有了窝过弹弓枪的经历去干什么活不是手到擒来呢。
        第五名:火柴枪,威力指数★
        不要一听是枪就吓一跳,火柴枪就一点危险也没有,其原理有一些像早先运动会使用的发令枪,以枪机撞击包有火药的磺药而发出响声。只是这磺药是换成了火柴的红头,而储放这些火柴红头的是由三节车链组成,后加一根铁丝作撞针附以橡皮筋加弹性。击射时第一节车链前还要再插入一根火柴,枪响时这根火柴也同时被射出,但威力极小,射不太远。那时拥有弹弓枪的人很多,但有这样一把火柴枪的人却寥寥无几,因为这种枪故障率极高,所以不玩也罢。

        游戏的记忆二

        最近上网看到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的是长沙深圳世界之窗公园里一个主题为“回归纯真年代”的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打弹珠、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等多年前流行的经典老游戏焕发生机,为怀旧的人们提供了体验纯真童年的机会。新闻中所说的那些游戏当年我们不仅玩过,而且花样比这些多多了,大家整天玩乐此不疲。不仅如此,玩什么都一阵风一阵风的,今天玩攻城,全校同学都玩,明天玩骑马干仗所有同学趋之若鹜,真是有意思。所以这些游戏被翻来覆去地玩总也没有个够。下面就分门别类地把自己记得的游戏写出来,供大家回忆。
        先说说女孩儿们玩的游戏吧。
        跳皮筋:跳皮筋大概是那个年代女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了,因为即简单又有趣。我记得她们玩时总分成两拨,一方先跳时可以是一个人跳也可以两三个人同时跳,而抻皮筋的另一方先把皮筋套在脚脖子上,从这一级开始跳起,然后是小腿肚子,膝盖,腰部,再到胸部,一级一级往上跳。一般能跳到胸部就算很不容易了,但我也见到能跳到头顶的女孩儿,那真是绝顶的高手了。跳皮筋的花样很多,不是简单地在皮筋上跳来蹦去的,而是脚与皮筋发生很复杂的接触,怎么接触的我始终也搞不清楚,反正动作优美,编排精巧。跳皮筋时大家还要一起唱,算是打拍子吧,现在记得好像是这样唱的:……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八八八九九十一。真是跳的人越多,唱的声音越大,游戏的气氛越浓烈。
        踢毽子:其实踢毽子并非是女孩子的游戏专利,但过去确实没有男孩儿玩这个。那时候的毽子都是自己父母给做的,有条件的找来古时候的铜钱做毽子头,没有条件的就用一两个大点的垫片代替,用布缝好上面再缝上一节竖着的细塑料管用来插鸡毛,这样一个漂亮的毽子就做好了。踢毽子没有像现在这样要踢出花样来,主要看谁踢的多就行,重在数量,不看花样。
        跳房子:如果说有一种游戏不分国界中外都适用的话,那可能就是这种跳房子的游戏了,我就在一些外国影片里看到过外国小孩子也在玩跳房子的游戏,而且玩的是那么熟练。东风女孩儿玩的跳房子还要有一个沙包来做辅助器具。一般是在地上用粉笔或是砖头画好分着许多格儿的房子后就可以开始游戏了,起始时把沙包扔向指定格儿内,如果扔到别的格儿里的话就死了。扔准后,要按要求单腿一个格儿一个格跳进去,单腿拾起地上的沙包,再转身按要求一个格儿一个格跳出来。如此往复,沙包越丢越远,难度越来越大,玩的人越来越兴奋。
        抓子儿: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游戏用具需要一个乒乓球和一堆杏核儿或石子一类的东西,游戏开始时把杏核儿撒在地上,把乒乓球扔向上方,然后迅速从散落在地上杏核儿中抓起一枚,等乒乓球落下时接住它,再次扔起乒乓球时,再把这枚杏核儿放下,随即再抓起二枚来。游戏进行下去就要抓起三枚、四枚、五枚直到接不住乒乓球或抓不到相应的杏核儿为止游戏结束。为了更便于准确地拾起杏核儿,开始摆放杏核儿时很重要,有的摆成一字长蛇阵,这样对杏核的位置就会了然于心,下手时就不会方寸大乱了。在我姐姐那个时代,抓的不是杏核儿,而是猪膝盖部位的骨头,去筋肉洗净晾干,然后涂上红漆,称为猪尕喇,这东西比杏核大的多也重不少,所以抓起来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
        剪纸:这也是我姐姐那一代女孩儿常玩的,那时报纸上常常刊登或是书店里卖一些革命的剪纸图样,比如人民公社幸福生活,人民子兵站岗放哨一类的剪纸,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她们把图样弄到手以后,先是一批批地复制,办法是把这些剪纸图样翻过来在上面蒙上一张也翻过来的彩色电光纸,固定好位置,用铅笔尖的侧面在纸上来回涂黑,这样下面剪纸图样的凸凹线条就被记录在上面的纸上了,依此细细地用刀片刻下来,从电光纸的正面看一张与原来剪纸一模一样的剪纸诞生了。其实刻剪纸的乐趣就在于精心地复制和一刀刀镂刻的过程中。
        集糖纸:在那个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能经常吃到糖是不容易的事,虽然东风的糖不需要用票来买,几乎所有的孩子还是对糖果充满着无限的渴望。吃不到太多的好糖,女孩子们就开始集糖纸,用这种办法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集糖纸首先要把糖纸洗干净,再平平地贴到玻璃板上晾干,然后一张一张夹在书里或本里反复压,这样一张平展如新的糖纸就做成了,观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呀。那时的糖纸以塑料纸和油纸居多,尤其是透明的塑料纸非常漂亮,而且把它们平放在手掌心,不一会儿这些塑料糖纸竟神奇地自己来一个两头翘,把它们翻个个儿,它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好玩极了
         游戏的记忆三  

        书接上回分解,说完女孩儿玩的游戏后再说我们男孩子玩的游戏了,用一句俗话来形容那真可谓种类繁多、异彩分呈呀。
        攻城:攻城的“城”是画在地上的,而非真有什么城可攻。这个“城”画起来可有些讲究,出“城”的路要画得窄一些,否则游戏难度不大,中间休息的“大肚子”要大一些,呆在里面不危险。游戏开始时双方的战士一方面要忙着突出“城”去,一方面还要留心不要被对方拉到敌方的“城”里,又要防止对方出“城”,于是大家就要分好工,突围的只管突围,防城的只管守“城”。攻城游戏中突围出“城”是第一步,攻进对方的“城”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里需要各种战略战术和计谋,有时需要佯攻麻痹对方,有时需要猛冲猛攻,通过牺牲一些人达到出“城”的目的,有时需要坚守不出以静制动,军事上的那些谋略让我们小伙伴在攻城的游戏中演绎的生动异常,这个游戏的兴盛正是那个年月常讲打仗,说打仗,看打仗在孩子们中产生的必然反应吧。
        斗鸡:此斗鸡非彼斗鸡,乃男孩儿们用膝盖来进行战斗的一种游戏。斗鸡时大家采用金鸡独立式,一条腿盘起用手抓脚脖子,也有提着鞋帮的,膝盖向前,双方交手时以膝盖互相顶撞,斗到对方手脱落者或倒地为输。东风的斗鸡与别地不同,一种是野战,战斗区域不定死,一伙把虽一伙全部斗败为止,但不允许找墙根或树下靠着休息,只能野斗,讲的是体力和耐力。虽一种是划两个区,为双方大本营,内放一块砖头,一方如能把对方的砖头抢回到本方的大本营中即获胜。斗鸡的高手讲究跳得高撞得狠,有的跳起来膝盖能顶到对方的胸部以上,所以个子越高越占便易。但个儿小的也不都处于劣势,当对手高高跳起来一个泰山压顶时,说时迟那时快,你只要轻轻一闪,他就会像卧了槽的马一般,窝在地上。也有的专门趁对方跳起猛砸时,将膝盖朝上专顶对方裆中的致命之处,让对手难以消受。东风孩子的斗鸡的场面甚是壮观,几十个孩子在灰土中蹦来跳去,几个小时下来还是精神抖擞,真不知那年代大家哪来的那股子劲头。
        骑马干仗:又是一种战斗游戏,骑的马非一般的马而是自己的伙伴。游戏由两个人配合完成,通常是由一个长得粗壮的孩子当“马”,背着另一个瘦小些的孩子,与另外的一对或几对组合进行搏斗,直到把对方从“马”上拉下为止。骑马干仗讲究人与“马”的配合,“座骑”一定得壮实和有劲,否则就如《岳飞传》中的高宠一样受座骑之累。像我这样生来瘦小的孩子总是被背着去冲锋陷阵,由于人小手小又无半两力气,骑马干仗中几无胜绩,当年真是着实郁闷呀。
        骑驴:骑驴者骑人也,东风的骑驴有两种玩法,一种是三个人玩的,一种多人玩的。先说三人玩的,首先手心手背猜出骑与被骑者,另一个为“驴”头,骑者跳上“驴”身后与“驴”头猜拳,“驴”头赢了,则去当骑者,被骑者则翻身当上“驴”头,骑者下来被骑。“驴头”输了,则被骑,骑者依然再骑,而被骑者当“驴”头。另一种是多人玩的,先手心手背分成两伙,双方选出“驴”头来猜拳决定谁先骑,被骑一方选择一面墙为依靠,“驴”头背靠墙站定,其他人一个一个弯腰抱住前面人的屁股排成长长的“驴”身。骑“驴”的一方依次跳到驴身上,等大家都骑到“驴”身上之后,第一人与“驴”头猜拳,赢则再骑,输则翻下来被骑。骑驴游戏最有意思的是后一种,人一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比如,骑驴一方,算好“驴身”的哪个家伙不经压是薄弱环节,就都一股脑地骑到了那家伙的身上,造成了“塌驴”,这样可以重新享有再骑一次的权利。如果不慎骑者从“驴”身上掉下来了,对不起,那就得被骑了。所以骑驴中过程中大家都在斗心眼,都想通过不战而屈人兵。
        打烟盒:男孩子不抽烟但大家都热衷于攒烟盒,然后用来打,互相赢。那个年代香烟包装十分简单,20支香烟由印刷得漂漂亮亮的烟纸包起来,像现在这样硬纸壳包装的几乎没有。烟纸打开呈长方型,把它叠成纸三角就成了烟盒。怎样才能赢呢?两方通过猜拳决定谁先来打,被打的一方把烟盒放在地上,由另一方用手中的烟盒去拍打地上烟盒,如果被打的烟盒翻了个儿,那这张烟盒就被赢走了。如果这张烟盒打不动或是翻了360度,面儿依然冲上,就换过来打那一张。于是打烟盒就有了许多的技巧,比如放在地上被打的烟盒如何“放”就有了一些讲究,我们把这个动作叫做“蓄”,如何“蓄”呢?要找很虚的土,把烟盒的面窝一下呈穹形,轻轻地“蓄”在土里,不让烟盒的边角暴露于土上,以给对手拍打留下可乘之机。打烟盒也有一些技巧,要看对方烟盒的新旧和薄厚程度,决定拍打的力量,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令对方的烟盒翻几个个儿,而不能翻面,错失战机,打烟盒的经验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楚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烟盒不以新旧和价高牌子响而决定胜负,一些破烂不堪的烟盒往往能赢来大把的烟盒。那时候东风能见的到最名贵的烟盒当属“中华”了,其它还“红塔山”、“云烟”、“阿诗玛”、“红山茶”、“红双喜”等等也属上品。大众货一般是“大重九”、“牡丹”、“大前门、“恒大”等等,低档货有“黄金叶”、“丰收”、“春城”等等。有的孩子以一张“黄金叶”能赢来一堆名牌烟盒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与打烟盒差不多的游戏是打元宝,元宝是用纸叠的正方型的纸盒,打法与烟盒一致,不同的是它可在水泥地板上玩。
        弹球:就是趴在地下打玻璃球,那时东风的空场地上很多都被我们挖上了小坑儿,这些小坑儿就是我们打弹球用的。弹球的玩法很多种,有野战是看谁打得准,还有就是这种挖坑儿来玩的游戏叫“剥虎皮”。首先要在地上挖四个坑儿,四个坑儿的位置呈“Y”字形,坑儿与坑儿之间的距离适中,坑儿不能太大太深。头上的两坑儿叫“一坑儿”和“二坑儿”,后面的叫“三坑儿”,中间的那个坑儿叫“虎坑儿”,距离“一坑儿”三四米远的地方划一条线取名“长江”。开始时大家都站在“长江”以外把自己的弹球扔向“一坑儿”,谁离“一坑儿”越近,谁先开球。你可以选择进洞,或是先把离你距离近的球蹩开,防止别人先你一步成“虎儿”,你可以从“一坑儿”开始按顺序进到“虎坑儿”那你就可以成“虎儿”了,成了“虎儿”你就可以随便蹩别人的弹球了,直到把别人的弹球蹩出“长江”他就死了。如果你不想从“一坑儿”进起完成你成“虎儿”的宏伟计划,你可以不进“一坑儿”,保持童子之身和杀手本色,找机会去“剥虎皮”一举成“虎儿”,完成突变。还可以把别人养成“虎儿”再“剥虎皮”,那更能体现你超群的弹球技艺,方法是连续击打“虎儿”三次就可剥下“虎皮”了。假如你进过“一坑儿”那你不幸击中了“虎儿”可就是自寻死路了,你也可能被“虎儿”关压在“虎坑”中做长期的囚犯而没有自由,等待着好心人来把你用“提”的方法拯救出去。所以成“虎儿”与不成“虎儿”各有利弊,成“虎儿”也没什么可骄傲自大的,你有可能被别人剥了“虎皮”成了光蛋一个,千年的修行毁于一旦。而一心想去剥“虎皮”的也有可能被打到“长江”那条线上淹死,这里面的乐趣太多了。弹球确实不好玩精,手劲和准头是第一位的,关键还要看弹“球”时握球的姿势和弹“球”的力度与角度,正确的被叫做“弹”,不正确的叫做“努”,只会“努”球的孩子是被大家嘲笑的对象。那时我们玩的玻璃弹球有许多种,有大有小,品种繁多。花球个儿小像现在的玻璃球跳棋,不结实容易碎。青子儿,个头适中,色泽深蓝,是我们常使用的弹球。还有一种乌子儿,色如酱油,十分结实是我们理想的用球。记得为了玩弹球,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呀,特别是冬天玩得手背上裂的都是大口子,一条一条血乎乎的让人看了心里葚得荒,就是这样还是照玩不误。与弹球类似的是打弹壳,方法与弹球相仿,只是没有弹球好玩。
        积亩地:也就是踢沙包的一种游戏。沙包是父母用厚布做成的中间灌上小豆或沙子,踢起来非常舒服。为什么在东风这个游戏叫“积亩地”呢?无从考证。游戏是这样的,在马路上用粉或砖头画上一个圆圈,前面不远外再画一条线。通过手心手背分成两伙,再猜拳决定谁先踢。先踢的一方一个个上场,另一方所有人则站到远离直线的地方。踢沙包者上场,在圆圈和直线中间的区域内飞起一脚将沙包踢向对方人群,要尽可能踢远,或使对方无人能接到沙包,如果踢出的沙包让对方接到则他就“死”了,需要换下一个人出场。如果踢出的沙包没有被对方接住,就要迅速站回到圆圈外或以内,等待对方把沙包扔回。假如扔回的沙包落入圆圈以内,你就死了,如果沙包落地前被你用脚踢离圆圈,等它停止时,你就要报出一个数儿,这个数不能多于你从圆圈线到沙包间用脚长量出的数量,如果报多了而量少了,你就被“撑”死了,相反以你报的数为准,累计在你们这一伙的成绩上,如果累计超过一定数量就可以让一个“死”去的人生还,并重新游戏,游戏直到这一伙人全部“死”掉,游戏双方就可以攻守互换了。“积亩地”的关键在于攻方第一脚要踢好,踢的越远越好,这样被对方投“死”的机会就很小了,再一个是守方在把沙包扔回时尽量能扔到圆圈里面,可以使用假动作来迷惑对手,达到一招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游戏的记忆四 

        七、八十年代东风的男孩儿经常玩的游戏除了前面说的那几种之外,偶尔也会玩一些其他的游戏但基本没有形成什么规模,通常只在一小撮或个别同学中玩耍着。
        滚铁环:东风玩滚铁环不是很普及的原因主要是这东西不太好做,铁环需要用细钢筋做成,铁丝太软不合适,接头处还得焊死,并用铁砂纸打磨光滑。滚铁环用的钩子一般也用粗铁丝或钢筋窝成的,一端是手握的部分一端窝成一个便于套住铁环,又便于控制铁环的滚动的方向,所以做一付铁环还是挺费工费料的。有的孩子还在铁环上再套上一些小铁圈,滚动时钢铁相互磨擦发出清脆的响声,如果你在外里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传来,那一定有一个孩子正滚着铁环向这边飞奔而来。铁环一般不能在土地上滚,土软铁环容易被陷住。在水泥地上滚则难以控制,人追着铁环猛跑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铁环遇到坑洼不平之处还乱蹋乱跳,但这往往增加了孩子更好驾驭它的欲望。与滚铁环相仿的是推轮圈,找一个废旧的自行车的轮圈,用一根木棍推着它走,基本上也能达到与滚铁环相同的游戏效果。
         拔根儿:我一说拔根儿,大家会立刻想到金秋时节的东风,大片大片的杨树叶飘飘洒洒地落到了地上,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寒冷的冬天很快就来到了。眼前的树叶却成了我们玩耍的工具,在成堆的落叶中找出最大的一片,那它的叶筋也一定最粗最硬,较量时大家都拿出自己认为最粗最结实的叶根儿来拔,看谁的更结实理不容易断,谁就是胜利者。有时新落下地的树叶虽然叶根很粗,但不一定比风干一段时间的叶根结实耐战,主要看它的筋的韧劲,以细胜粗以弱胜强的战例在拔根游戏中是屡见不鲜的。说起拔根儿,我还想到了东风秋天许多地方落叶太多来不及清扫,树沟经常被落叶填满,我们就把落叶收集堆成大大的一堆,中间挖开洞,人可以钻进去,玩打仗的游戏,想想在干干的树叶堆砌的房间里玩真是很惬意呀。
        转图钉:转图钉可能来自于抽砣螺的启示,因为东风孩子极少有玩抽砣螺的,所以上课时就可以就地取材,在课桌面上转图钉了。方法是用姆指和食指猛力捻转图钉,让它尖冲下迅速地丢于课桌上,图钉可以立着高速旋转很长的时间,你可以先后在桌面上转许多图钉,看着这些转动的图钉,对文化课烦燥的情绪似乎也有所减轻的。除了转图钉,还可以转硬币,用手指把硬币竖好,另一手弹击硬币的边缘部分,硬币就可以飞快旋转起来以至很长时间不倒,非常有意思。硬币的虽一种玩法是,平放在桌面上用嘴吹它,使之翻个个儿,这样即可以游戏,又可以赢钱,何乐而不为呢?一个人到底一次能吹翻多少枚硬币,主要取决于硬币的大小,还要看如何摆放硬币,再有就是吹气的技巧,三个条件都把握好了,那真是财源滚滚而来呀。
        尿炕:尿炕游戏不是真的让谁去尿个炕瞧瞧,而是我们在东风沙滩上玩的特有的一种游戏。玩法是在沙滩上插上一根木棍,然后大家开始你一下我一下挖它周围的沙子,谁先挖倒了木棍谁就尿炕了。
        划土地:是一个简便的二人游戏,在稀软的土地上最好是有胶泥的地上划一个方块,并平分成两半,用削铅笔的小刀或长柄刻刀,抖手掼入地上。游戏开始时首先在自己的那个领地在掼刀三次,以取得先发权,如果没有成功,则自动将发刀权给对方,直到对手成功为止,否则再次刀换主人。游戏接着进行,下一步你可以在对方的领地上掼一次,拔出刀来以刀痕的延长线划线来分割对方领土,并由对方指认一块新的领土,再在这里下刀,直到对方的领土小得无法插上刀子为止,则把发刀的进攻权交于对手。划土地的窍决在于看得准下刀也要准,否则刀子不听话,插不到该插的地方,很快大块的江山就被对手蚕食得干净了。
        魔方:有一段时间,东风的孩子特别盛行玩魔方,大孩子小孩子人手一个魔方,在那里来回地转来转去,要把一个乱了色的魔方转成一个六面同色真是不易呀,先是对着说明书转,然后扔开说明书再转,终于转成了兴奋地睡不着觉,第二天拿到班去给同学们臭显,有时死活转不出来就拆散了重新安装,这下终尝心愿。后来又出什么魔棍、魔球之类的东西,但都不如当初玩魔方的瘾头那么大。
        除了利用各种现成的器具来玩耍外,东风的孩子总是想出各种办法做一些新的玩具来游戏,所以从东风出来的孩子多有一双灵巧能干的手。
        轴承车:是东风孩子所能制造最复杂最麻烦的一种玩具,它需要一大两小三个轴承做车的轮子,还需要一块大木板和其它一些材料做车身,制作成的轴承车就像一个小型的三轮车。前面大轴承做的轮子固定在一块脚踏板上用螺栓套在前端以便转向之用,后面小的轴承轮子起支撑车身之用,人坐在木板上两脚踩着前面的方向轮,被人推着轰隆隆地狂奔在马路上,车后时不时迸出闪亮的火星,
        飞去来:课本上的知识百无一用,但一些科普读物却让我们学会了做“飞去来”的这样的玩具,按照要求把两片竹片削成如飞机螺旋桨一样的样式,再固定在一起如“十字”,向空中扔出,它会自己飞回来用手接住。后来基地开始有卖塑料“飞盘”的,自己动手做“飞去来”的越来越少,直接玩飞盘了。
        铅笔小船:我家旁边的马路上经常由于输水管道出问题成了小河,我们就到那里去趟水,同时做一种铅笔小船在水放着玩。铅笔小船的做法很简单,把一支铅笔从中间剖成两片,去掉在间的铅笔芯,将一端削尖,做成一支微型小船。下水时在船的尾部也就是原来装笔芯的凹槽里滴上一些圆珠笔油,它就可以在水里自动向前行驶,直到圆珠笔油消耗完为止。为什么它会自己在水里跑起来呢?大概圆珠笔油对水的张力起的作用吧。除了用圆珠笔油外还可以点上牙膏,只是行驶的速度没有用圆珠笔油那么快而已。做铅笔小船大概是东风孩子的一个重要发明吧。
        游戏的记忆五

        有孩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游戏,不论是摇头晃脑读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久远以前,还是捧着游戏机玩着网络大战的e时代,游戏内容可以变化,但孩子对共同参与其中,不带任何功利没有勾心斗角的欺诈,保持始终的纯真一片的情感没有变化。旧时有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我们的时代就有丢手娟、找朋友、藏猫猫的新游戏,在那里我们获得了许多的乐趣。
        丢手娟、找朋友:这两个游戏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或学校里由阿姨和老师组织大家一齐玩的,也是男女混合玩耍的一种集体游戏。“丢手娟”和“找朋友”都需要大家围坐着一个大圈,“丢手娟游戏开始时大家一起唱道“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千万不要打电话,快呀快呀抓住他,快呀快呀抓住他。”所有孩子都一边唱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别人的眼神和表情,以便从中获得信息了解自己身后是否会被放上了手娟,如果被放手娟的孩子转一圈回来抓住了那就得在全体小朋友面前出一个节目,那如何是好呢?而“找朋友”游戏就要没有什么危险可言了,大家唱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找呀找呀找朋友……”我们男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女孩子来对着他唱“找朋友”,可往往心愿总是不能实现,不是女孩子找女孩子,就是男孩子来找你,或者玩半天也没有机会起身,成了一个被朋友们遗忘的孤独之人,唉十分心酸呀。
        藏猫猫:那时东风家家有鸡窝、菜窖还有柴火垛,大块大块的桫桫柴堆得老高,这些地方都成了我们晚上黑灯瞎火时玩藏猫猫的好地方,而柴火垛更是大家常常钻进去的藏身之处。那时东风晚上常停电,或者是没有电影的日子里,我们一个楼里的孩子就聚在一起玩藏猫猫。一个孩子找,其他人藏,如果不规定藏身的区域,有的人能跑到几栋以外的地方,打死他也找不到。就算藏在近处,如果钻到柴火垛一类的地方也很难发现,于是找人的孩子经常使用激诈法,不管看没看就会喊:XXX,出来吧,别躲了,我看见你,装什么蒜呀!别说有时候还真让他给蒙着了,有些孩子不经诳,自己出来了,也就省得去找了。藏猫猫的结果是弄得满身是土,还发生衣服挂出口子掉了扣子之类的事故,更甚者把虱子之类的东西带回家,可要受到父母严厉地制裁的。但孩子们总是记吃不记打,没过几天又去玩开了。
        冰棍------化了:还有一种游戏与藏猫猫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场地有了限制,需要在一个相对窄小的范围内进行。抓人的孩子被蒙上两眼,其他孩子就在他的周围发生各种声音,诱惑着被蒙上两眼的孩子去抓他们,如果被抓住那他就要被蒙上眼睛去抓别人。被蒙上双眼的感觉非常可怕,他不明白周围发生的一切,一切感觉都没有了,于是就拼命想抓住一个人以获得自救,这个游戏让我们明白成为一个盲人是多么不幸。后来游戏就有了变化,不再把抓人的孩子蒙上双眼了,而改革成后来的“冰绲——化了”的游戏。就是抓人的孩子在抓住你的那一瞬间只要你喊出:冰棍!二字也就算是涉险过关,但你必须站在原地不动一段时间,然后才能说:化了!这样你又能自由地活动了。
        挑冰棍棒:夏天大家吃了冰棍后那剩下的冰棍棒怎么办呢?大家就想出挑冰棍棒的游戏,可以做到废物利用。把吃过的冰棍棒洗洗干净留存起来,攒得多了,男男女女的孩子揍在一起把冰棍棒放在一处,玩时把冰棍棒撮成一把然后丢在地上,用另一根冰棍棒从这一堆冰棍棒的最上面一根开始挑起,每挑一根其它的不能有分毫的移动,否则就算失败,换人来玩。挑冰棍棒的游戏是对大家耐心很大的考验,因为从游戏开始你就得心平气静,来不得半点急躁情绪,直到挑完最后一根,才能长长地出一口气。
         打死孩子:也是男女孩子可以同时玩的一种扔沙包游戏,游戏名称不太好听,但玩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通过手心手背把孩子分成两伙,进攻的孩子分成两批分站两边,防守的孩子站在中间。游戏开始时进攻者用沙包掼向中间孩子身上,防守的孩子想方设法得躲过沙包,如果被击中就成了“死孩子”了,真到把防方的人全部找死,攻守互换。找死孩子是一种非常热闹的游戏,特别是男女同场竞技时,那真是鬼哭狼嚎刹是猛烈。
        翻绳:一条线绳也可以游戏,这就是东风的孩子对困难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翻绳首先还得掌握翻绳的技巧,以双手先编一个简单的“面条”出来,然后由并一个人用双手来翻绳,翻的正确,可以出现“面片”然后再翻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最难翻的还是“茅坑”和“柴垛”到了这一步基本上是没解了,就放弃重新再来。
         手影:是海内外大家都玩的一种游戏,一双手在灯影里,可以变化成许多东西,可是以狂狂叫的小“小狗”,可以是展翅高飞的大雁,可以是会讲故事的长胡子“老爷爷”还有其它许多种东西,我过去还有一本专门介绍手影的书,上面关于手影的图例有几十种,我们就照着一样一样地比划,真是有意思极了。
        童谣的记忆  

        对于当年我们孩子之间都喜欢说些什么,经常斗嘴用的顺口溜有哪些?现在真是想不太起来了,仅就能记住的一些抄录于下:
         说的最多的话:我向毛主席保证!我向毛主席发誓!说这话时一般都郑重其事的,非常严肃的事,否则一般不敢以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名义。

        调侃对方时说:你、你、你,大象你,好吃东西不给你,三把刀子扎死你。
        XXX(喊某人的姓名三次),叫你三声不答应,原来是个死苍蝇。
        讽刺对方时说:你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还有……
        侮辱对方时说:傻X青年过马路,鸡屎拉一裤,买块粘糕擦屁股,越擦越粘乎。
        与屁有关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的就是他。
        屁乃人身之气,在肚子里滚来滚去,一不小心跑了出去,这个屁穿过了铁丝网,来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人民拿起了武器,赶走了这个屁。放屁的人洋洋得意,闻屁的人垂头丧气。
        政治类的童谣:香蕉、苹果、大鸭梨,好吃不给刘少奇。(打倒刘少奇之后)。
        高级饼干,高级糖,高级老头儿上茅房,茅房没有灯,掉进茅屎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
        反话故事: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年青的老头儿,拿着一把崭新的破刀杀了一个死去的活人。这件事被聋子听到了,瞎子看见了,由哑巴告诉了瘸子,瘸子飞快地跑到了公安局……
        后  记  

       《东风回忆地图》(记忆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写到25章终于要告一段落了,其它关于东风的回忆以及与当年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回忆我都写在了《沙枣花开胡杨林》中,在此就不再赘述。
        写《东风回忆地图》的想法是在2002年转业后写《沙枣花胡杨林》第一稿时蒙生的,当时已写出了提纲,但后来因为到新单位上班所以耽搁下来了,连《沙枣花开胡杨林》也断断续续地改写了一半,一个字一字往计算机里敲确实很费时间,而且《沙枣花开胡杨林》的第二稿基本上是重写,更耗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
         今年十一放长假,忙着到医院看护住院的母亲,六号李某给我打电话说东风的同学在王某的招集下搞了一个同学聚会,人很多要我赶紧过去。因为晚上还有事,所以去晚了,当时没有走的同学都在一个KTV里唱歌,我去后大家简单聊了聊就散了,临走时王某告诉我在搜狐校友录里有一个同学据点可以上去聊聊,回来后我一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必竟这些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同学今天能再次聚首确实很不容易。
        十一过后我到单位上网进入了我们86届的同学录,见到了许多阔别已久同学的名字感觉真是很亲切,报告了一下自己现在的情况,但总觉得应该为同学录做一些贡献,于是想起了两年前的写作计划,翻出来开始了《东风回忆地图》的写作。为了尽快成稿就把写在《沙枣花开胡杨林》中的一些内容移植过来,很快写出了头几章。随后冒着挨砖头受批评的风险贴上了同学录,没想到没有听到口哨声,而是叫好声,大家给了我太多的鼓励过度的夸奖,很多同学还帮着我一起回忆当年一些人和事,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虽然有些骑虎难下了,可也不能就坡下驴打退堂鼓呀,硬咬着牙写了下来,今天终于杀青了,于是出了长长的一口气。
        写作《东风回忆地图》的过程中,我总是在想,我的回忆有意义有价值吗?不就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嘛,虽然当年的事在我心里总的翻腾不已挥之不去,但真要把它们写出来又能怎样呢?去发表、出书根本就是没影的事,况且东风的历史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事,弄不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的。这些年我比较关注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书,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以及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很多珍贵的历史史实就是通过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回忆录之类的东西保存了下来,给了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真实情况的可能。因为这些原因我就感到东风基地的历史就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因为它的唯一性和神秘性,使我对写它的历史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而且我们都是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对那里的生活有着亲身感受,有着任何一个外来作家或学者不能够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笔下的东风会更真实更亲切更有人情味更能打动读者,而不会是有些作家和记者写的东风的人全是些红脸膛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面写到:困城外的人想攻进去,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对于爱情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经历大都如此。对写东风的历史回忆也是这样,只有真正地走出东风,从较高的角度来观察它,审视它,分析它,回忆它,写出的东西才有深度才有经起时间的考验。我写的东西在这些方面差的还非常远,但我在努力做着尝试,希望同学们也来一起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父辈们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身处其中的机会,剩下的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写首七绝与大家共勉:

        战士东归已数年,
        遥想基地更新鲜,
        魂梦惯得无拘捡,
        又踏青青弱水边。

                                                                                                             二OO四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