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微商加盟:习拳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2:57:30
习拳问答
说到混元桩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想起曾起早摸黑在寺院、操场、江边所流过的汗水。想起了前些年气功时期人们的盲然,今看到易坛的功友们如此认真地畅谈自己的练功心得体会,也点燃了吾的热情。吾从小随师练习武术,深得清朝天津武术会会长张占魁后传之教,习得老传八卦拳、深洲形意与陈氏太极,其桩功来源于八卦夹马桩,基础则是混元桩,站桩二十来年,对于每天的站桩体会,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心力交瘁,神清气爽”。近年网上交流方便,混元桩及大成拳的爱好者也层出不穷,畅谈混元桩的网友也络绎不绝,吾闲下之余亦到专业大成拳网站看看,苦无深学知音,渐渐地淡忘了此事。日前见本网无量版主与思杰版主,对于混元桩及其推崇,转来大量老前辈的心法、也出了不少自己练功的体会,这真是一件大好事,随及在思杰版主的贴中,补发了几张吾的弟子站桩的照片,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混元桩的重视,让大家在桩功中得到锻炼,以强身心。也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请问:一,我站桩未加任何意念假借,请问这样能站出力量吗?
 站桩大体分为两种:
第一种、以意念为主导的气功之路,它讲究采补,以知白守黑之法,添精补漏行运周天的丹道之功,由站桩的采补收集,到坐功的炼精化气等,初果则是“马阴藏象”佛教称“罗汉果”,我今天看了一个网站对它的解释,则是乱七八糟,曲解经意,将会害人害己。和尚、道人为何出家?其实就在这“马阴藏象”之中,吾不多言,明者自明。此种桩功不在桩,而在意念里,桩只是它的一种修炼形式而已,古称“浑圆桩”而不是大成拳的“混元桩”,这也是众多功友混淆不清的原因。
第二种、则是靠桩的结构间架,进行筋、骨、肉的洗涤,校正人体大梁“脊柱”,从而体会地心引力,由此达到筋肉的整体合一、身如铅灌,从而改变人的筋肉结构,达到脱胎换骨的效果。这是身心并练的功夫,每次站桩中都有“心力交瘁”之感,功后方“神清气爽”。这与前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叫“混元桩”不是“浑园桩”。由于桩法的内在要求与功法的内在变化,加上传承的隐密与保守,许多内含都鲜有人知。加之国人对于气功的敏感及气功意念的印象与体认,所以王芗斋有言“有的人一生练功,只能是养生桩,不能真正进入混元桩之境,对此多曲解”所以芗翁煞费苦心地几次改名,从意拳到大成拳,也作过《拳经》口诀,但至今还是让人误解!我想也只能自己去体会或找到真正懂行之师,才能明白其中的奥意吧。(当然除站浑园桩之外) 你的问题是意念与力量,那么你所练的功法为第二种。我分两面讲,练功无意念是不成的,但过重意念与吸呼则成了第一种“浑园桩”而不是“混元桩”,如果是为了力量,则要从力量方面用意。如果只是养生,则可以不用意念,得力就要难点了,这个“意”字是有很大区别的。似问“站桩”为何?“得力量”,那么,得力量的功法就有它的内在要求,不然又怎么得力呢?比如首先是养生阶段,就是洗涤心灵,放松后天劳作带来的浊力,从而恢复先天的绵延之劲,让僵化的筋肉与毛孔得到充分的营养,从中体会地心引力的存在。这步功要求与第一种“浑园桩”差不大多,也所以让人们容易混淆。第二步,则是脱胎换劲与校正脊柱,(由于后天的影响,从侧面人的脊柱己变成了S形。校正之法则要蹋腰、含胸、拔背、实腹,开肩、吊顶)充分拉开两肩挟骨与锁骨的量,从而进入阳面筋肉的绷起,整体如束,这就有一点费劲了,这是用劲而不是用力,要有举重若轻之感,虽然身上用了劲,但意念都要轻松愉快,而这些要领都要靠意念的假借才能完成,才能达到筋肉的连接与放长,才能得到力量的增长。不然空站一生也谈不上搏击的力量。所以虽是一个桩形,但内在要求不同,进入的渠道也有本质的区别。从另一方面讲,不能过重意念,忽略筋肉的连接,让人在站桩中进入混屯的盲然境地,把混元桩站成了浑园桩,从而出现一些幻象,追求虚无的无上之力,我记得以前中功的“剑指桩”就是这样误导人的,由于筋肉的足部连接后,产生一点阻力,就认为那是气感,从而为人治病的荒唐之举。以我之见,如果只想锻炼身体,站养生桩就行了,用意与不用意都一样,只要静下来“立禅”就能身心并练,也不必每天花几小时来站桩。如果想从桩功中得力,就要按桩功的内在要求,进行筋骨肉的层层烘炼。

二,我现正在学钩挫试力,也是自学。书上说站桩得力,试力知力,那么试力对技击有什么作用?只站混元桩和试力能出一般的技击功夫吗?
站桩为得力的过程,也就是改变人体筋肉结构的过程,它只是一种静态的烘炼,让人在外形不动中得力、知力,在得力与知力后,就要进入从微动到速动的过程,才能把桩功中所得之力用于搏击。试力则为微动训练课程,也就是从慢动中体会筋骨肉连接后的整体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只要动作能协调一致,保持桩形的间架,就会在每个动作中出现阻力,先由大动作做起,由大至小,最后看不出动作,就会出现筋肉的蠕动或叫振颤,(芗翁举手抬足周身都会有这样的蠕动,所以许多高手一触及败)谈到这里,大家会想到太极拳了,其实它就是一种试力方法,由大圈到小圈等,微动的训练过程,如果不明白其中玄机,就算打一生的太极,也没有一点功夫。这种阻力会遍及全身上下,就好象人的身体被死死地粘在空中欲罢不能,只有试力动作的一个方向,劲力略领,切不能出现有够人的欲望,应做到力、意不滞,力不出尖,不丢、不顶,自然而然地体会这种阻力,方能试力有得。用时一旦失去这种阻力,人的整体就会冲向对手,再一突然停止运动,就会暴发出惊人的炸力,俗称“杀车力”此力特点“冷、弹、惊、脆、快”。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功法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动中求整、速动求整、推手、断手、器械等。
     如果只站桩与试力能有一定的功夫,但不能成为高手,而且也不能在激烈的搏击中运用,当然在普通人的玩打中,还是占优势的,不过总比站养生桩收获大得多,因为身体筋肉的结构在慢慢地改变,从而得到身心的训练。   我说了一大堆话,其中有词不达意的地方,望同好们谅解,混元桩确实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让它为我们的健康与自卫起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我的心愿
三,请问现在我每天在打陈式太极拳24式,可是打了快两年了,一点感觉都没有,轻飘飘像是舞蹈一样。以前总是怨我八字中乙木透干过旺,没有刚武之力。
不知似这种情况还有必要再打下去么?
古之武者以形意、八卦、太极并称三式,什么少林、武当等诸家外练武功无与比之,而三种拳法之中,首推八卦、次取形意,太极居末,从养生到搏击都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理法均出于易经,所以功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亦能相互借鉴,共养太和之气。从养生来看,习八卦者寿90至100多岁之人,大有人在,重庆八卦名师吕紫剑先生,110多岁至今健在。习形意者亦多八旬以上老翁,而习太极之名家,则多短寿,杨露禅与其师陈长兴寿至七十三岁,而短寿者比比皆是,露禅之子杨班候寿五十有三、杨澄甫寿六十有八,陈发科五十有九等等,陈兴还算长寿之人,八十有二,吾不是否定太极的科学性,而是从各门名家寿辰的来看长寿的秘诀与功法原理所在。从清至今的搏击擂台赛,没有一人是用太极拳,力战群雄,而获得过前三名。而多半是习八卦拳与形意拳获前三,因此深研拳道,必须从科学角度出发,才能对身心有宜。
    一九八四年左右,河南太极拳之乡陈家沟,登报面向全国首次招生,由陈氏太极拳名家陈小旺、陈正雷主讲,吾市一小孩时年十二,弃学专程前去学拳,深得正雷与小旺爱戴,在陈家沟一呆就是十几年,日夜苦修陈氏各种拳法与推手,亦练混元桩,可对于桩的内含及要求知之甚少,96年时弃拳回家,学习汽车修理,经人介绍与吾相识,相互印证,对于搏击劲道的运用之法,他确如一片白纸,对于混元桩的内含更是肤浅之极,他只说“小旺师叫他每天立禅站桩”,并说“太极拳之功全在这桩上”可站桩的目的与运用之法,却秘而不宣,不谈深浅利弊与优劣,真是浪费光阴与青春。当然吾不是抵毁太极拳,也不否认小旺与正雷先生的功夫,可这种态度待徒方法,却让人不敢恭维。


思杰六楼回芗翁对太极的评价内容,我认为亦不太公平全面,可能是时代封闭的原因,芗翁当时只看到杨露禅儿子的拳法与功要,因为陈家沟的拳师们少在外面走动,外面的习拳者又少得太极之精髓,而杨家之改良太极拳,就占了大量的市场,所以让芗翁产生了许多误解,不过真正对其创拳之初的意境来看,太极拳之立意之初衷,就逊于八卦与形意。从形拳架来看,太极以立身中正,则不利于动作的灵活转换,在搏击时就处于四面临敌的状况,而且受招式外形的限制,从而出现擒拿等无用的死招,不能拳拳服膺,并且缺少速动的动中求整训练方法,则难以应敌获胜;形意拳则是以倚养正,演式灵活多变,劲力刚猛,速度极快的动中求整方法。而现代流传的横、钻、劈、炮、崩等,都大失形意创拳之初衷,以外形的动作来硬套五形的相生相克易学原理,则有失自然之态,从而进入另外一个呆僵的胡同,但深洲原传形意,只有三拳“践、钻、裹”并且三拳必须合一,若奔马连环一气哈成,每一个动作演式都有这三拳的拳意、拳劲,方曰“拳拳服膺”,而它的桩法主要是三体式,内在要求与混元桩相同,由于过重倚的桩形斜面,所以许多功深的老拳师,老年时功力大减,腿脚带残,芗翁之师,郭云深先生老年时腿亦拐,因此芗翁才深入地研究,终于从八卦、太极中悟出真机,综合优点而另创大成拳。八卦拳原传亦非目前所见的只走圈子,它的演式则是立于倚正相依之上,从创拳立意之初,则优于前面两种,它强调左中右三者的平衡,并且有利于大脑神经的调配与和谐,能抑制人的阴阳分离,从树新的生命机能,而在走圈子的外面之初,则是混元桩,其内在要领,则是夹马式的裹、卷、回、环,劲力则为“崩、劈、钻、炮、横、穿、削、蹋、推、拉、提、按、挡、托”,特别是对于老牛筋的烘炼,更有科学性,从劲力角度来说,太极是柔中见刚或叫柔中偶刚,形意拳则是刚中见柔,而八卦拳则是刚柔相济,似柔似刚。芗翁在师兄张占魁先生处得到了大量的拳学精髓,总结归纳为大成拳,从而推行混元桩之精义,把毕生研究心得作《拳道中枢》以教后学,这可是武术界与爱好锻炼养生的人们之福,从而揭示了神密的中国功夫,这堪称千古第一人。


又说了一大堆话,还没有谈到晓般若的问题,你说得很对,拳法与医学、八字、风水、佛道等诸多学科都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它们的内含是相通的。无论你做什么外形演式(动作或拳路)都要包含易学的原则与桩法的要领,这样才能做到“拳拳服膺”。要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拳,一不是一个什么拳种的套路就称为拳,也不是非要形意、八卦、太极之演式之外形动作才称拳,更不是意念打人,遥空取物谓之拳,而是在每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里,所表现出身体间架结构的任何动作,都充分地表现出你的内在修为,筋骨肉的整体合一,意念与劲力的充分鼓荡,方才谓之拳,这个拳乃是拳拳服膺的拳。它可以以不变而应万变,可以以万变而不离其中,随时随地,任何动作都包含了拳义的精华间架,所以有些武侠电视里说得好“此是无招胜有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则是最可怕的招法,但它确实无招,又包含了武术的精华所在,这才叫拳。
 你练陈氏太极24式,虽是两年时间,但没有混元桩的内含要领,所以事倍功无,就谈不上丢与顶、倚与中正等,而打拳的目的和练拳的收宜是什么就更不清楚了,又何能精进呢?所以还是先站桩,从桩功中体会到劲力是什么后,在打拳的过程中,寻找站桩中的那种劲力,而且每一个动作的转换都不能丢了那种劲力,也不能过份地滑过去僵硬地顶助这种劲力,在不既不离之中有目的地打拳,你就会精进神速。无事时就站站混元桩吧!你会明白更多道理的。
吾苦于时间紧,所以没有时间按序编写秘专功法及内在要求与练功的目的与要领,不过前面两步功法我会尽量抽时间编写,希望能为爱好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