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肤泉k乳真假辨别蓝圈: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1:14
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2011-8-11] [浏览:161次] [编辑:Admin]
-  
  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张萍————
  【案例再现】
  师: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勾下来读一读,写下你的感受。
  (生默读、勾画、批注)
  师:读了这一部分后,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1: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可怜。
  生2:卖火柴的小女孩家里很穷。
  生3: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很悲惨。
  生4: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孤独,很可怜。
  师:文中哪些语句描写出了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和可怜呢?
  生:“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很穷,穿的衣服又旧又破。那么冷的冬天,脚上却只穿了一双拖鞋,而且这双拖鞋还是她妈妈的。
  师(引导):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天气的寒冷?
  生:“……正在下雪,天气冷得可怕。”“雪越下越大,街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师:小女孩在下着雪的大街上卖火柴,脚上只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会是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非常寒冷。
  师:你觉得小女孩可不可怜?
  生:小女孩很可怜。
  师: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
  生:“小女孩走着走着,……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本来就很冷,很可怜,还受到别人的欺负,把她的拖鞋弄丢了。那些人真是没有一点儿同情心。
  生:“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我从这句话体会到又冷又黑的街上只有小女孩一个人,多孤独,多可怜啊!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语句很准确,都是对小女孩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可怜。请同学们注意,这是圣诞节的前一天。第一部分哪些地方描写了与圣诞节有关的情景,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1、:第二自然段的“哟,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
  生2:第八自然段的“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食品铺里飘出了烤鹅的香味,……”
  师:作者描写了圣诞树的美,糖果纸的漂亮,街边房子里传出的笑声,食品铺里烤鹅的香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1:这样写让我们更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别人在快乐地过圣诞节,而小女孩却只能在下着雪地街上卖火柴。
  生2:这样写对比出富有人家的孩子是快乐的,而穷人的孩子却是那么的可怜。
  师:对,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告诉我们在小女孩当时生活的那个社会是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反衬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可怜,更能激起我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师:如此可怜的小女孩,她的火柴卖出去了吗?
  生(齐):没有,一根也没有卖出去。
  师: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多么让人同情啊。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文中这位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的句子。
  生:最后一段:“这时,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
  师:为什么小女孩死后脸上还放着光彩,嘴角还露着微笑呢?
  生:因为小女孩是在擦然火柴后的美好幻景中死去的。
  师:请同学们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一次出现了什么样的幻景?
  (出示表格,指导完成第一次擦火柴部分。)
  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火柴 现实 幻景 希望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师:自由读描写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思考: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眼前出现了什么幻景?
  生: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眼前出现了大火炉。
  师: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擦燃吗?
  生:文中的“终于”一词可以看出她不敢随便取火柴来擦燃,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才“终于”鼓起勇气抽出了一根来擦燃。说明她非常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师:说得很对。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是因为她很冷,所以她在火柴的火光中仿佛看到了大火炉。可这样的幻景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了。
  师: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完成后面的表格。
  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火柴 现实 幻景 希望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第三次 痛苦 圣诞树 渴望快乐
第四次 孤独 奶奶 渴望幸福
  
  (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小女孩明明是在极度寒冷和饥饿中痛苦地死去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
  (生分小组讨论,再交流)
  师小结:对,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说明她是在幻景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这就使幻景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女孩深切同情。
  ……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初步领悟对比的写法。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理念,在课文第一部分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在交流时,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老师只是在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地方给予引导。如学生说到“那么冷的冬天,脚上却只穿了一双拖鞋,而且这双拖鞋还是她妈妈的。”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天气冷的程度,从而加深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体会,我就顺势追问:“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天气的寒冷?”从交流的情况看,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描写小女孩可怜和悲惨的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的生活,同时也对小女孩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提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是圣诞节的前一天。第一部分哪些地方描写了与圣诞节有关的情景,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此把学生引导到领悟文章对比的写法中。很快,学生找到了相关语句,通过交流,学生初步领悟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反衬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可怜,更能激起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合作探究,进一步感悟对比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这时,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抓住这一重点句中小女孩嘴角的微笑,我引导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9—17自然段)。我先引导学生一起理解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并完成第一栏表格填写。然后后面三次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后眼前出现的幻景——火炉、烤鹅、圣诞树与奶奶,并探究出现这些幻景的原因,也就是表格中的“现实”与“希望”两栏。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第二部分(9—17自然段)内容后,我又进一步提问:“小女孩明明是在极度寒冷和饥饿中痛苦地死去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领悟到作者在这一段同样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小女孩眼前出现的幻景与她生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女孩深切同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较好地注意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把领悟文章的写法寓于体会文章的内容之中。
   
   原文标题: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原文网址:http://www.jiaoba.net/yuwen/JiaoBa_Html/Fansi/280_4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