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会主题名字:[转载]推“积”为百病之祸首论--申永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39:38
人身不外由头,颈,躯干,四肢,皮毛,筋肌,骨骼所组成。表半里三层作营卫,膈上膈下作气血升降之分界。五官,五脏,六腑,奇恒,三焦,营卫,气血,津液都是人身组织的部分机体。还有一些人身其它诸生理机能可推一反三,不必一一陈述。大凡当人体的诸生理机能在人身坚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时,此人便是一个健康者,一旦受到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风寒暑湿燥火)或不内外因突然袭击时,人身诸生理机能会因病因而病变。首先是气郁,进而是血阻,气郁血阻,病积必起,病积起则病邪生。积小病小,小积可导大积,大积病情大,一处有积可蔓生多处,多处有积犹如河水泛滥势不可挡,直至全身。症状孽生,则诸如疼痒,麻木,狂癫痫,疯,痿痹,厥,失眠,多盗汗自汗,失音,逆冲,狂越,反戾腹胀,肠鸣,泻下,浮肿,头晕,发落,腹疼,肾损,性衰,肢冷,关节肿,筋痉挛,脏腑病变,呼吸困难,浊气上奔,大气下陷,七窍不通,暴饮暴食,少食少饮,咽干口苦,口涎自流,心慌心悸,心悬心烦,胸下痞满,肋背疼痛,中焦闭塞,脐周坚硬,冷热互作,浑身不适,少言懒语,半身不遂,体格变形,赘鼓栗,败血成杯,痈疽疮疡等症状都会出现。归其所宗,一切生病之由无一不是气血郁积,诸病生焉。
    余经医30余年来,临床治病,始终坚持以破积为治病主张。以“肠胃洁,气血流,玄府开,营卫昌”为治病破积之大法,对人身所患之病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疏其堵塞,破其郁积。一旦郁积去,生理功能归其所宗,行其所能,脏腑奇恒,经络营卫,上下内外百骸气血循环无阻,饮食增进,二便正常,生息自然则任何顽固之病无一不由危转安,由重转轻,从轻渐愈。
    “肠胃洁”:食物在口嚼成团,咽经食道胃磨研,胃液胆汁混合抖成浆,胃肠运动往下传,胆汁胰液加肠液小肠消化最完全。小肠吸收完毕后,大肠徐徐排除粪便。由此可知,肠胃在人身不仅是谷物之仓,也是人生命不息再生气血的源泉。一旦肠胃受到外界创伤,七情亢进,六淫侵袭,先是气血紊乱,进而气血郁结,如果失治误治,日进食饮则不能正常输布,溢漫横驰,渗于肠胃之外,皮肤肌理之间。湿热在胃内停留日久,痰浊可生焉。痰浊随气血上升无处不到,痰迷心窍则神昏,癫狂;内痰窜动可发惊风,癫痫;痰浊上冒则心悸,眩晕;痰浊上泛则恶心呕吐;痰停两胁则胸闷肋疼;痰火互结可生瘰疬,瘿瘤;痰阻经络可致半身不遂;痰留肌肤可生阴疽;痰注关节可成鹤膝风。所以说脾胃是生炎之源,痰又是百病之母。再加上脾胃又是人再生气血之源泉,如果说脾胃因其它而使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了影响,首先就涉及到人的气血运动和生息。在治疗上,百病应先取肠胃洁。“肠胃洁”应当除痰,祛瘀,活血,顺气。如果肠胃病秽不清,势必热症寒之不能退其热,寒症热之而不能消阴翳,补品不能助其弱,香品不能开其窍,化气行水不能令其渎。此为何?治标未治本。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也。
    “气血流”之气血,不仅是指肺气,宗气,而且更重要的是指有饮食经过中焦,小肠,六腑消化,分泌运布升清降浊后产生的精微物质和津液经过气化作用而成的血,这个血伴随着宗气,营气,卫气运行而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停地运布全身。
    “玄府开”,是指人之身躯,三焦,四肢,脏腑,奇恒骨骸肌里和皮肤之间的气血要道。经服药后周身自表宣发,使正常的人身生理机能不曾遇合而自然联合,各归其位,各行其责,使新陈代谢无阻。
    “营卫昌”,是维持生息不止,肌表坚固,防止外邪乘虚而入搅扰正常生理功能的手段。百病之治,莫伤胃气,开胃进食是处理好病在善后工作之主要一环。就是患者食量正常了,还要交待患者注意莫让摄生欠知而因食犯病,因劳犯病,因色犯病,因七情犯病,因六淫而犯病等事宜。
    四法可并用,或用三用二,依证治之。数管齐下,治杂病。

三消病机论(玄府气液学说)--申永彪

人者,不分男女老少贫富丑俊民族与种族,其生理组织不外是由五脏六腑,奇恒,四肢,百骸,耳,眼,口,鼻,和舌等组成。这些机能之运化启迪功能之间产生又必须依赖于食物入胃,脾助胃布化气味,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而冷却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咸入肾而养骨髓。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燥;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凡五味五气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五味五气过盛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神生。
   风寒暑湿燥火外六淫袭于人身,自表皮而入。失治者养病如养养虎,后患无穷;误治
者,如引狼入室,玩火自焚。外感病,症多热,病在表皮,本当自表而入仍从表出。若误以输水消炎或补益,病邪非但无除反而自表皮入肝里进筋膜,也即张仲景所说的六经传变。
   《素问-举痿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这些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会影响脏腑气血之功能,导致内脏功能先发病变,反过来影响精神活动。喜怒忧思恐五志过极,还会造成五志化火,五劳七伤,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肺劳气损,脾劳食损,肾劳精损,五种劳逸不当,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情志和气血的活动应密切相关。长期精神过度兴奋或抑郁会使气息血液运转紊乱,脏腑真阴亏损,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口苦,胁疼,喘咳,吐血等火症。
三消之病除上述病因外,还有因饮食服饵失宜,久嗜咸物,恣食炙饮酒过度,常服生冷,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重,更服燥热食药相补,脾胃之气液不得宣平而干涸,或耗乱精神违其过度或因大病之后,阴气损而血液虚衰,阳气悍而燥热郁甚。由于心上原因,以至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机制。如上焦气火旺盛,则肺阴受灼津液减少,而见口渴,频饮;中焦有热,即嘈杂饥饿虚不消谷,加之阳明之气结而不行,使水谷之精液不生;下焦肾气亏虚,则无以蒸化水气,饮一溲二,久之必致脏腑肌肤俱枯槁。若渴饮纳少,小溲清长,咽
中发热,舌上赤裂,称上消,亦名肺消;若渴而饮水不绝,食量巨增,食入即饥,身瘦脚软,称为中消,亦名胃消;小便中有沉淀,烦渴引饮,渐渐目黧黑,耳轮焦黑,小便混浊,上浮之沫如麸片似膏脂者称为下消,亦名肾消。三消之说归宗于燥热火太甚。三焦与肠胃,腠理与膜间,表与里,上与下,气与血,津液隧道纹理与玄府微妙处怫结滞致密塞,水液不能渗泄滋润于外而荣养百骸,肠胃之外闭塞不疏又热太甚,虽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故皮表不泽,身瘦如柴,大脑供血不足则引起头晕眼花,健忘,多梦,心烦躁;四肢供血不足则引起下肢软瘫,脚手麻木疼;肌肤供血不足则身痒针扎。脏腑之中痰火气血饮食和药物杂积相囊阴塞太甚日久,食物中毒,肠胃功能破坏就会出现食欲不振,食纳不进,大便干结,三五日一行或泄泻不已,日解大便数十次直至大便失控。久之,气血双亏,形体消瘦,行动不得,神智昏迷,病危待笃。
   《内经》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阳不长,独阴不生。若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克伐是谓衰兴,变乱失常患者由行。《内经》还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无出入升降,无生长化收藏。是知出入升降,无气不有。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道利。有所闭塞则不能用。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觉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落肌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悉由热气怫
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气不能升,浊气不能降之故。如升降出入失调,气血郁结,郁极必热,肺中热,上焦热,就会引起膈上胰脉血管硬化;津液不能上升,就会出现多饮;肝热多尿夜梦多惊;脾热胃涸者多食善饥,身瘦肉不仁;肾亏下部热者腰疼,小腿酸。不过,临床经验证明,三消症一开始大都系脾胃寒,肾水热,气分有余,血气不足,虚火假热乱真寒。亦有三消病患者,下部肾水冰冷。治之,本当以寒药下之三五行,则火降水升下寒自退,然而目前世医多以为元气转虚,肾水虚衰,上焦火亢而难治。有的甚至以补法充塞患者口舌,投以暖药,美曰补养元气,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浮游之火。渴止尿会少,用药不验,另更他医,误病杀人。患者不知,医者逍遥。西医断此病为糖尿病,在饮食方面不让吃含糖量多的食物,更不允许吃糖,目前产让进糖少而尿中无糖可尿,也就是因噎废食之理。吾经医30年来,对此病认为是肠胃脾肾肝胰诸生理机能自身减退或相辅相依失调,人身正常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功能被破坏了。如水管龙头接合不密而漏水,并非因水多而漏水。如果水管
龙头接合严密了,水再多仍不漏水。所以余在治此病一开始就不主张控制含糖食物,并主张病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放开食量,食之不觉饥为准。同时还提倡吃点瓜果之类。在吃药方面,一开始第一次服药,就让服以冰糖50克作引。总之,我认为患者尿糖不是因为身上糖多而尿糖,而是生理功能紊乱失调,失职而将身上热能糖量从尿中排出。一个健康者身上必须有足够的热能糖量方能使诸生理功能正常。
   药在四性五味,患者服后功能有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能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味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坚,或软,所以利而行。
   消渴之病,大积当伐,小积当导,十分积驱逐七分就当扶正抑邪。药或食当以淡味剂方有利津液渗泄和止渴。这是余用药一点体会。
   在治疗三消病的具体治疗法则上,应树立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无病先预防,有病要早治。治要求基属,不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祛邪扶正,逆从正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诸寒之而热之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客者除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急则缓之,逸者行之,留者攻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坚者软之,劳者温之,下者举之,高者抑之,惊者呼之,衰者补之,甚者泻之,吐之,下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金郁泄之胡,水郁折之,土郁夺之,无犯胃气,适足为用。各按其气必清必净,而病气衰去脏腑和平,归其所宗。吾经医30余年,治三消病不下千余例,依据上述论断归缩为:“肠胃洁,气血流,玄府开,荣卫昌”四法公式。此四法可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随病所宜以施用,屡试屡验,有得
不失,至精至诚,能备所用者良医也。
    (此篇精妙之处在于运用了刘完素的“玄府气液”学说,为三消病的治疗独辟蹊径,且数法并用,是其高明之处)
   附:罗谦甫治疗一消渴证,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罗用人参,石膏,甘草,知母,黄柏,黄连,栀子,麦冬,又配全蝎,白芷,白蔡,兰香,又加连翘,杏仁,升麻,柴胡,又用毕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桔梗,当归等二十余味。一月病愈.
 (此篇需与《积为百病之祸论》同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