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致时装工资表:《金陵十三钗》被名教授批判:情色爱国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7:03
《十三钗》遭知名教授批判 张艺谋:无关情色
2011年12月17日00:02法制晚报
[导读]同济大学教授撰文:“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苦难题材变成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转播到腾讯微博

剧照。
法制晚报12月16日报道张艺谋虽然名头大,但最近10年每有新作公映,就遭骂声一片。但这一次,他不再孤立无援。
昨日,张艺谋的新作《金陵十三钗》
(以下简称《十三钗》)在国内公映,同济大学教授一篇题为《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的文章将该片推向了风口浪尖。文中称,《十三钗》靠“情色暴力”博取眼球、谋取利益,十分可耻。
不过,与此前《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
等片遭遇的骂声居多不同,这一次无论是观众还是业内人士,基本都站在了张艺谋一边。
此外,就在昨晚,从美国传来该片入围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消息,又为张艺谋加了一分。
事件起因 教授痛批 贩卖“情色爱国主义”
对张艺谋这部耗资6亿的最新作品,绝大部分人予以了肯定。但同济大学知名教授朱大可撰文指出,《十三钗》靠“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来博取观众眼球,进而谋取商业利益,是可耻的行为。(注:文章题为《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12月13日发表于《南方都市报》,见下页)
“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不难看出,朱大可在文中的话语极为犀利。
“十三钗”更衣镜头
原因探秘 宣传误导 导致“小辫子”被抓
且不评价朱大可的言论是否有失公允,《十三钗》确实有“小辫子”可抓。
朱大可写道:“为了推进影片的炒作事务,片方居然提前公布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撰写的《我和贝尔演床戏》一文……这种蓄意的披露,令其成为一件被事先张扬的桃色案,并为片方营造市场气氛的情欲前奏。”其实不仅此事属实,在《十三钗》很短的预告片中,还有影片男女主角的激吻和“十三钗”更衣的镜头。
但冤枉的是,《十三钗》全片所谓的“情色”镜头,基本就是预告片里的那些。也就是说,预告片有放大“情色”镜头之嫌,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造成了误导。
朱大可的文章发表于本月13日,当时影片尚未公映,不少网友质疑其影评片面。
昨天中午,朱大可发微博间接承认自己没看过该片,但称:“事先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的床戏及剧照,难道不是制片方自己提供的吗?我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已,若我的转述跟影片不符,其根源就在片方自己。”
片方态度 张艺谋:不要往激情戏的方向想
在几天前的《十三钗》首映式上,张艺谋曾就片中的“激情戏”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他表示,片中“十三钗”更衣和男女主角约翰与玉墨最后的缠绵不是“激情戏”,而是剧情推进和角色发展的需要。“不要往激情戏那个方向去想,它根本就不是那个层面的东西。”张艺谋说。
约翰最初接近玉墨是被对方的美色吸引,但随着战争的推进,他实实在在爱上了这个女孩。最后,玉墨决定和她的姐妹们代替学生前往日本军营以命相搏,身为殡葬师、擅长化妆的约翰不得不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于亲手将最心爱之人送给畜牲蹂躏,令人心碎。化妆时,约翰这样对玉墨说:“等战争结束,我一定要来找你,带你回家(美国)!”玉墨回答:“过了今天晚上,我的身体就不是我自己的了,你现在就带我回家吧。”
张艺谋明确表示,两人最后时刻的缠绵,是角色情感的升华和剧情推动的需要,不是“激情戏”。
对于朱大可的炮轰,《金陵十三钗》片方宣传负责人陈先生认为不必理会,“他发表评论时《十三钗》还没有公映,而谁之前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心里有数。我觉得这种做法太哗众取宠了,那些话就当帮忙炒作了,我不会理睬,只希望他看了电影再说吧。”
事件进展 多方声援 张艺谋获支持
从2002年的《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开始,一直到去年的《山楂树之恋》,近十年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争议不断,甚至可以说骂声占据了主流。但这回面对朱大可的猛烈攻击,几乎所有人都站在了张艺谋一边。
知名影评人、电影《追影》
编剧魏君子表示,对电影发表评论是见仁见智的事,但把“情色爱国主义”的帽子扣在《十三钗》头上不一定合适。
“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在角色把握上,《十三钗》带给观众的都是正面能量。影片中的女学生代表受难的一方,十三个风尘女子最后舍生取义(注:实际其中一人为教堂打杂男孩陈乔治假扮);影片中的假神父最初只是一个混混,但经过战争的洗礼,最后完成了向英雄的转变。”魏君子说。
知名影评人毕成功也表示,《十三钗》是对战争的控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对于朱大可的炮轰,他认为“不值得评论”。
院线方面,万达院线、中影星美院线等多家主流院线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说,朱大可这种言论是在给《十三钗》“上纲上线”,没事找事。
记者发现,公映日后公众在豆瓣电影网上对《十三钗》的评分达到7.8分,是近10年来张艺谋作品得分最高的一部,再度印证“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真理。
最新动态
金球奖获提名
北京时间昨晚,从美国传来消息,《十三钗》正式获得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在首个公映日收到喜讯的张艺谋很快向金球奖评委会发出了感谢信,称这是该片“每一个参与者的真正荣幸”。
《十三钗》的英文名为《The Flowers of War》(直译为《战争之花》),颇有寓意。
排片量全国第一
两部国产大片《十三钗》和《龙门飞甲》
在昨天同日上映,但前者公映时间为18点,比后者晚了4小时,从排片时间来看明显吃了亏。
不过从今天北京各大影院的排片情况来看,《十三钗》却略占上风。记者统计发现,北京今天共有75家影院放映《十三钗》,总场次达1075场,稳居第一;《龙门飞甲》虽然在城区全部77家影院放映,但场次少于前者,为961场,屈居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没放《十三钗》的两家影院,正属于《龙门飞甲》投资方博纳影业集团。两部大片之间的剑拔弩张,由此可见一斑。
近10年张艺谋作品豆瓣评分一览
片名 年份 评分
《英雄》 2002年 6.3分
《十面埋伏》 2004年 5.1分
《千里走单骑》
2005年 7.0分
《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年 5.0分
《三枪拍案惊奇》 2009年 4.7分
《山楂树之恋》 2010年 6.5分
《金陵十三钗》 2011年 7.8分
“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
朱大可
在谈论贺岁大片《金陵十三钗》之前,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张艺谋电影的进化路线图。从民族寻根的《红高粱》
,经过民族劣根性批判之《菊豆》

菊豆
8.2分
导演:杨凤良
类型:伦理,剧情
主演:巩俐,李保田
2张剧照20篇点评
,到表达底层痛苦的《活着》、《秋菊打官司》
和《一个都不能少》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8.3分
导演:张艺谋
类型:爱情,剧情
主演:章子怡,孙红雷
11张剧照20篇点评
,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张艺谋遗弃的早期自我,它不仅表现出导演的杰出才华,更展示了电影人的基本良知。而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起,张艺谋开始将其电影逐步转型为一种庸俗的商业文本。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意味着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转向。而后,在《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推行赤裸裸的低俗主义,并于花花绿绿的《三枪拍案惊奇》中达到恶俗的高度。张艺谋就此完成了他向“三俗”领域(庸俗、低俗和恶俗)的华丽飞跃。
国产大片主宰的庸众市场由此诞生了。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制造了政治和商业的双赢格局,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最大救星。但与此同时,张艺谋电影的技术指标和媚俗指数都在与日俱增,而《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即将迎来新一轮身体叙事的狂欢。
金陵的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最易引发世人的情色想象,它是中国情色地理的中心。作为本土最著名的红灯区,秦淮河摇篮催生了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香兰、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等名妓,而这个妓女团体的作为,颠覆了唐朝诗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著名论断。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成为《桃花扇》中献出政治贞操的著名隐喻;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时。所有这些高尚妓女的事迹,构成了《金陵十三钗》的香艳布景。
而在280多年后的1937年末,日军在南京展开旷世大屠杀,有30万人被血腥杀害,其中八万女性遭到奸杀。这原本是一个残酷的史实和严厉的指控,本是人类反思战争暴行的重大契机,但在《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叠合,由此构成罕见的电影题材,几乎所有人都会为这种讲述而涕泗横流———
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于1937年收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学生和十三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位国军伤兵。而在大屠杀的背景下,青楼女子们身穿唱诗礼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学生奔赴日军的圣诞晚会和死亡之约。这是明末爱国妓女故事的壮烈再现。
最后的赴死场面,是一次向爱国伦理的神圣超越。叙事的高潮降临了:妓女从普通的性工作者,经过赴死的洗礼,转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圣女。“十三钗”虽有经营肉体的历史,却坚定捍卫了民族国家的精神贞操,这是电影的基本主题和价值核心。金陵妓女们面对两次精神性献身:第一次向基督的代表英格曼神父(西方的符号)献身,第二次向民族国家(东方的符号)献身,进而成为向好莱坞和本土献身的奇妙转喻。可以预料,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将为这种献身而大声鼓掌。
作为一个冒牌的神父,英格曼是沦为流浪汉的“入殓师”,为躲避战争而在教堂纵酒买醉,还要吃妓女的豆腐,但在救赎他人的危机中,却完成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这是一种源于小说原作者但却更为高明的叙事策略,它消解了好莱坞和中国导演及片商的价值鸿沟。严歌苓的小说救了张艺谋,为其铺平通往美国加州的红色地毯。
为了推进影片的炒作事务,片方居然提前公布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撰写的《我和贝尔演床戏》一文,事关“好莱坞神父”和中国义妓的激情床戏,这种蓄意的披露,令其成为一件被事先张扬的“桃色案”,并成为片方营造市场气氛的情欲前奏。
这场床戏炒作,是片商营销策略的一次自我揭露。在毫无出路的情欲两边,分别站立着“神父”和妓女,代表灵魂和肉欲两种基本势力。但这场床戏究竟要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究竟是心灵挣扎的假神父在向肉欲屈服,还是妓女在表演灵魂的超度?抑或是两者的共赢?而事实上,被涂抹成粉红色的民族苦难(死亡、仇恨和绝望),既曲解了民族反抗的本质,也摧毁了基督的信念。但正是这种教堂情色+战争暴力+爱国主义的三元公式,预谋着一种双重的胜利———张艺谋圆奥斯卡之梦,而制片方则赢取最大票房。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年代,这部号称投资额达6亿元人民币的豪华制作,正在打破中国大片的投资纪录。制片人大力鼓吹好莱坞一线明星给中国打工的舆论,旨在平息民族主义愤青的抵制情绪,并掩饰其讨好美国观众口味的基本动机。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类场合赤裸裸地豪言,要拿下本土的10亿元票房,毫不掩饰把影片当做暴利工具的意图。我们已经看到,从大地震故事到大屠杀故事,有关“发国难财”的民间批评始终没有停息,而《金陵十三钗》把这种发财模式推向新的高潮。
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妓女的人性、良知和爱情,也不反对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展示性工作者的政治贞操,但面对南京大屠杀这种沉重题材,制片方却在眉飞色舞地爆炒床戏和豪言票房价值,这只能构成对全体战争死难者的羞辱,更是对八万被强奸中国妇女的羞辱。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12月15日,将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午夜狂欢。距离南京大屠杀很远,而距离圣诞节和票房利润很近。在15日午夜,钟声将敲响十三点。这是一种充满反讽意味的报时,它要越过十三个女人的故事,向我们说出十三种痛苦和抗议。在十三点时分观看“十三钗”,的确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一边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和犹太人的哀歌,一边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中国人的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将抱着自己的良知无眠,犹如抱着一堆荒诞的现实。
(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