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无痛针什么时候打: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内容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46:52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内容解析

 

教材解析——《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主讲专家:

陈  瑛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

朱明光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思想政治》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

赵  聪     原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主编

戴  颖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作者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

戴颖】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老师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主编、原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现北京教育学院特级教师赵聪老师和大家一起,围绕《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一模块进行探讨。我是《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师用书作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戴颖。

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

二、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点;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解析;

四、这一模块与本课程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它与必修3《文化生活》的关系。

老师,老师,您们好!我们知道,《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要求新增的模块。可以说,在高中课程改革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中没有设计过专门针对“公民道德与伦理”的有关内容。老师、老师,您们认为,增设这一模块的现实意义及价值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教育呢?

陈瑛】我想,要解释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人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门课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过:“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东西”。 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而要做任何事,也首先是要依靠人,以人为本。教师,不但本身是人,而且是从事培养人、教育人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老师是要抓这个“本”的。

那么,从哪里抓呢?从灵魂抓。人的“灵魂”是每個人的关键和中枢,它是指挥人、支配人的。每个人的灵魂是一个整体,当然有知识,有情感,有意志,也有智慧,有审美,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道德存在于,或者说体现在知识、情感和意志中;存在并贯彻在智、体、美之中,影响甚至支配着智、体、美。可以说的本之根本。我们的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的学问。

赵聪】各位老师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除了睡觉以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跟道德有联系!比如每位老师,早晨睁开眼睛,必然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家人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涉及家庭道德。出了家门上班,就进入了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开始遇到公共道德问题。比如,不能随地吐痰、随便踩草坪,上下车要排队,扶老携幼,遵守公共交通秩序,这都是社会公共道德。进到办公室就是进入了职场,又必然会遇到职业道德问题:怎样克尽职守?怎样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恪尽职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可以说,道德是从古到今,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事情。道德跟我们生活联系得特别密切,无论什么工作,什么生活,如果缺了道德,就好像缺了生命,没有了魂,黯然而没有光彩。有了道德,这一切立刻就会显出光彩来。比如,家庭生活里有了道德就会变得很温馨。社会生活也是,公共生活领域里有了道德,到处是文质彬彬的君子,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和谐舒畅。无论什么工作、什么事情,发挥了道德的作用,只要跟道德联系起来,这些工作和事情就会办得顺利而有成效。因此,伦理道德历来是全人类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戴颖】的确,西方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一直到现在,都很尊重道德。我们中华民族更是道德文明大国,从一定角度上讲,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道德文明,或者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文化。我们国家现在要建设,建设什么?要建设物质文明,要建设政治文明,更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国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从哪儿做起?其中一个重要的着手点,就是建设我们的道德文明。道德问题极其重要。

陈瑛】说起伦理道德的重要,我们更需要从它的历史意义到时代意义,从一般的认识到具体的、更深刻的认识来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包括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到对国家和民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意义。

首先,伦理道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它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也不能像小说中的鲁宾孙,永远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必须生活在社会上,必须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不能没有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伦理道德。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维系。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可以说概莫能外。

赵聪】第二,我们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作为精神支柱。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夺得独立解放,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了革命道德。

今天,世界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更是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人们经历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人民应当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崇高的精神素质、端正的思想作风,这是保证我们顺利前进、夺取胜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基于这一点,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自己的干部队伍、广大党员以及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许多有关规定,发表了不少重要文件。特别是在2006年春,胡锦涛提出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从这里入手,提高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以及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就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戴颖】刚才师和赵老师从一般意义上为我们解读了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今天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对于高中学生又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陈瑛】我们知道,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通过实践才能把握的,而未成年人是学习把握道德的最好时期。

古人有一种迷信,似乎道德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什么乌鸦反哺,乳羊跪恩,似乎连动物都已经懂得道德,这是不对的。道德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只有人才能学习和把握道德。高级动物当中,虽然也许有一点类似道德的行为,但是也不过类似而已,并不是真正具有。人们之所以宣扬动物具有道德,不过是作为一种“比附”,或者是一种愚昧,为了说明道德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道德是一种建立在高级思维的基础上的自觉性的活动,只有人类才有这么发达完善的大脑,能够进行思维;只有人类才会进行实践活动,能够具有自觉能动性;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确是“万物之灵”。

戴颖】的确,学习并且把握道德,确实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在青少年时期,尤其要学习,努力学好,那么,道德对于青少年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呢?

陈瑛】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一般未成年人对于道德知之甚至少,不像成年人,或者老年人,已经在生活实践中懂得了许许多多道德,及早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一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诚然,人的真、善、美都重要,青年人应当“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应当有知识、有本领,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在这些因素之中,道德又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了它,其他的一切就有了基础,有了保障,有了生机与活力;而如果丧失了道德,就丧失了灵魂,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赵聪】人的道德教育和修养,正如植物生长一样,也具有节律性,在未成年时期最适宜进行道德教育,此时的效果最好。青少年时期接受的道德知识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终生。所有的教师都应当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而我们这些专业的德育教师,更应当自觉担负起这个使命。我们正是在决定学生们成长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高中阶段,进行对其一生命运具有关键意义的伦理道德教育,而且,这是人的一生中学习道德的最好时刻。正如小麦在返青时浇水施肥,对于它的丰收具有关键意义。所以说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而且光荣。

戴颖】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说,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德、智、体、美应当全面发展,而德育无疑应当放在首位。且不说,不抓德育就会使教育失去方向和灵魂,智、体、美的发展就会是盲目的,即使发展了,对于社会和人民,甚至对于他本人也未必有益;更何况,德育直接关系着智、体、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教育专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德育能够直接保障并且促进智育发展。“美德是块宝石”——可以设想,一位品德优良的学生,他的学习目标明确、志向高远、具有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良好的作风习惯,他的智育也一定会发展良好;相反,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学生,其智育的发展将会遭遇重重困难和障碍,即使原来很聪明也难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赵聪】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工作中,有些学校的教师以及家长只抓智育,不管德育;只顾分数和眼前的升学率,或者是对于德育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或者是以分数、升学率、智育代替了德育,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抓了芝麻,丢掉西瓜,是对学生,乃至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负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的一生的命运负责,为国家民族负责,必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并且要为此付出努力,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应当如此。要认识到,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着我们教与学的态度,最终决定着我们教学工作的成效。换句话说,对于这门课程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乃是讲好它的基础和前提。

陈瑛】高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一生,更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持续开设品德课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新出现的伦理冲突,较为集中、系统地进行公民道德和应用伦理常识教育,无疑是必要的。

首先,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更自觉、更理性地接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使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赵聪】另外,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了解一些现代应用伦理,包括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常识,既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也有益于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此而言,学习本课程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戴颖】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为什么要开设《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门选修课的问题”。相信——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是一般的应付差事、只求表面完成任务,而会怀着深厚的感情,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中去,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体会种种教育经验,积极收集并学习各种文件资料,认真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情况,仔细寻找结合点,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新办法、新经验,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赵聪】与此同时,老师们还要充分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毕生的事业,是一个没有止境、永不停顿的过程。完成了一课,再进行下一课,送走了这一批学生再教育下一批。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出品德越来越好的学生,自己教学的体会也会越来越深,境界越来越高。

戴颖】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到《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本教材中,探讨这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特点、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解析、这一模块与本课程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它与必修3《文化生活》的关系”等问题。

老师,您是教材主编;老师,您是教师用书的主编。下面就有请您二位为老师们介绍一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材的设计思路、特点和逻辑结构。

陈瑛】我先来说说设计思路吧。

首先,《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贯彻了《思想政治课程课标》的总体设计理念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第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选修课,体现了选修课教材贴近学生、重视素质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将教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既有利于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框架,有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又符合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趣、兴趣、志趣,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色。

新课标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探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更充分地实现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程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戴颖】老师们研究教材就可以发现,正是基于上述设计思路,《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材坚持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关注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特色的伦理新观念。

【赵聪】老师介绍了设计思路,那我来说说《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材的特点吧。

第一,专题性叙述方式。

本教材内容,没有沿用伦理学的学科体系模式,而是采用“专题”的叙述方式。

专题一、二讲授“公民道德”,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理论基础;

专题三、四、五讲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凸现的经济、科技和环境伦理问题,这三个专题(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属于 “应用伦理学”的内容。后面我们有两讲专门谈谈“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的问题讲述。

第二,以问题引导探究。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教材从生活现实出发提出的诸多伦理和道德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的编写,使用了史论结合、事理结合的表现形式,每个专题都以“问题”为中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激发高中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戴颖】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是老师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的。只有清晰地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体味教材。下面我们就来关注一下教材的逻辑结构。

陈瑛】关于教材的逻辑结构,教材设计的五个专题,从道德发展的逻辑上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专题是所有其它专题的基础。从道德与做人的关系讲起,说明道德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既然道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提出了在生活中如何实践运用道德的问题。

第二专题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详细讨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第一专题基础之上的,是对第一专题内容的扩展。

第三、四、五专题,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第一、二专题联系得不那么紧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放在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大视野下,可以发现,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也涉及公民道德建设,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些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因此,本教材把关于“公民道德”和“应用伦理”的两部分内容,都统一在公民道德建设这个大主题下。

戴颖】因为这门选修课讲的主要是公民道德和伦理学的常识,并不是完整系统的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因此,教材只讲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两个大问题,一是公民道德建设,二是社会伦理生活中的几个方面,包括经济、科技、环境伦理中的若干问题。

在全书五个专题中——前两个专题讲第一部分内容,后三个专题讲第二部分内容。

于各位老师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教材的一轮培训,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再就教材内容赘述,而将探讨的注意力放在“教材的难点”上。

老师们知道,《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模块的核心词是“道德与伦理”。老师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道德、伦理?道德和伦理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陈瑛】先说伦理和道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般来讲,伦理、道德所指的内容在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包括调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也包括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行为准则,也就是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这两个名词多少有一点区别。有人从学理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他们把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叫做伦理,把这种关系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具体的规范叫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也有人把伦理当成社会性的,而道德只是指个人应该遵守的准则。但是伦理和道德这二者在事实上很难分清楚,因为个人和社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脱离社会的个人,也没有脱离个人的社会。另外,从规范和关系上来说也是,有了关系所以才有规范,而规范也反映着一定的关系。

老师们不是搞伦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主要在于知行的统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必那么较真地区分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老师们只要适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啦。

戴颖】好的。老师们应如何理解伦理道德呢?

赵聪】按照经典的定义,道德可以说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用善恶标准去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其中最主要的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例如现代西方伦理学讲的什么功利主义、美德论、义务,其实它们的核心也都是规范。伦理道德就是指的做人的规矩和学问。

陈瑛】谈到伦理道德,就必须先从人和人类社会谈起。

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伦理道德的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人是什么? 现在出现了一门学问,叫做人学,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比如,人跟其他的动物在生理上有差别,在心理上更有差别。但是,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他的实践性,尤其是社会性。

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主张人生下来性善固然不对,而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法家特别坚持这个说法,也不正确。人有各种各样的,可以最聪明,可以最愚蠢;人的道德差异更大:可能最善良,也可能最凶残。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的人,其行为特性大不一样。

戴颖】那么人之性、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赵聪】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有着精彩的解释,那就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性上,就不是只在理论性上,更不是在神话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他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之中,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一个人生下来以后,自己是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连直立行走都不会,更不用说语言、生活习惯、与人沟通了。离开社会一个人是无法生活下去的。鲁宾逊离开社会只是他在长大了来到孤岛上以后。即使在岛上,他还是没有离开社会。他读过很多书,他的生活知识、生产的技艺,都是从社会当中带来的。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生在古代,就是古人;生在今天,就是今人。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还有狼孩等的存在,恰恰说明人是社会的产物。

陈瑛】总之,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所存在的社会关系,人性、人的本质正是通过社会关系才产生并体现出来。这个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看法,也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看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里,马克思一开始就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还讲到“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这是新的历史观的出发点”。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个人的社会,是无数个人组成的社会。每一个人看起来是个独立的人,实际上是社会的,反映社会的一个局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我们的伦理学就要从这点出发来展开。至于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概括了几句:先天是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戴颖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道德”简单说,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规范和准则,是规范并且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不同,决定人们有着不同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关系、道德的变化。

陈瑛】没错。原始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都不是太清楚。家庭也不是一夫一妻制,不可能产生父慈子孝等关系。为什么?因为没有那种经济关系,随着人类的私有社会产生,私有制的产生,私有观念才产生,私有观念具体在道德上才产生了压迫和被压迫,肯定这种道德上的等级制度,原来原始社会没有等级制度,只有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关系,才产生了私有制的种种道德,包括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绝对的、压制式的关系。当然,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变化,道德之间也会有不断的变化,奴隶社会的奴隶只是被当成工具,不被当成人看,可以随便杀死;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改变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关系也有所调整,虽然等级差别还是很严,但是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不能随便杀戮。到资本主义社会强调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也是由于经济关系决定的,建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的道德也就有一种更新的变化,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当然,我们社会主义民主还只是刚开始,也不是做的很好很完美,有许多地方还可以继续提高,然而我们将来肯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这是我们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决定的。

赵聪】正如刚才老师分析的那样,伦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我们应该以此为根据,才能对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作用具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必须以此为武器,才能指导我们搞好伦理道德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戴颖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还比较关注另一个重要的范畴,那就是——法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第二个问题——道德和法律又是什么关系呢?

赵聪】概括起来说,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原则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同一个社会里,道德和法律都代表着同一阶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一致的,他们相互配合。但是它们又有区别。

首先,道德和法虽然都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但是法律依靠的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是强制推行的,而道德依靠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风气、道德习惯,它不是自上而下用强制的力量推行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形成的。

第二、道德调控的内容和法律不一样。法律调控的往往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行为准则,每个人必须实行的。而道德则不同,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包括高层次的行为要求。比如,法律只能规定不许偷盗,不许杀人。至于人们不但不应该偷盗,而且应该掏出自己的钱来资助那些困难的人,不但不应当杀人,而且应当见义勇为,助人救人,这些法律不管,却是道德的事情。道德包括比较高层次的规则,不遵守当然会受到大家批评,但是政府和警察绝对不会管。

第三、从调控的方式来说,法律是一种硬性的外在的规定,它的贯彻靠他律;而道德则主要是靠自律,即依靠良心,依靠社会舆论起作用的。

第四、调控的目的不同。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而道德虽然也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但是它更着重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们的品德素质和思想精神面貌境界。所以,道德一般是教之在先。法律主要是惩治在后。

第五、从它们效果看也往往不同。从速度来说,法律快,但对于人的影响浅。而道德慢,但是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古代儒家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陈瑛】正如老师所分析的那样,道德和法各有长处,真正的好办法是把道德和法结合起来。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又以德治国,既有快的又有慢的;有低的又有高的;有软的又有硬的;有外在的又有内心的;这样,国家才会建设得又快又好。

戴颖谢谢二位老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第三个问题——“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伦理道德”?

赵聪】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生活在当代,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主义道德。

刚才,我们明确了伦理道德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伦理道德。

封建时代有封建时代的道德,在中国主要是专制主义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时代的道德,主要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平等、博爱”。

那么,我们现在当然应当讲的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复兴时期,我们上一个世纪一百年,走了西方国家实际上300年的路程。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处在这个时期,我们的道德应该和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能够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德。这就是能够与东西方优秀伦理文化相承接,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新型社会主义道德。

 【陈瑛】说到必须应当与东西方优秀伦理文化相承接,我们具体谈谈。

以往流行的一些“左”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些片面的极端的看法,如全部废除旧道德等,都是很幼稚的。任何新生的事物都不会在空地上建立起来,对于旧事物中那些合理成分应当进行改造,把它变成新的,这是创建新事物的必然。我们应当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一定要与我们当前的时代相结合。

比如“忠”,什么叫做忠?忠是“一心之谓也”。过去讲的忠是忠于个人,忠君主,这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是讲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又有什么不好?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这有什么不应该?

再比如“孝”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孝实际上也是一个公正。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养育我们,用最大的精力,最大的爱心,关照我们,我们现在要对父母进行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关照,精神上力所能及的慰藉,这不是很应该的吗?况且“孝” 一直是东方很重要的道德,这种品德今天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提倡它不是应该的吗?

仁是什么?是爱人,孔子讲,仁从积极方面讲,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来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都是好的吗?

赵聪老师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爱国主义、勤劳勇敢,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支柱,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些宝贵的道德遗产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勤劳节俭,不但是体力上的勤,尤其是要脑力上的勤,要不断地创造革新;“俭”更重要,不只是生活资料,而且应当包括生产资料。地球上的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不俭约是不行的,何况我们中国人口多,平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例如,我们中国的淡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淡水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北方奇缺水,不节约行吗?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过去很优秀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戴颖】但是有些人主张,我们干脆建立儒家社会主义,全搬儒家道德,您怎么看待这个看法?

赵聪】这种主张是是错误的,是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传统道德、儒家道德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决不能全搬,我们应该继承的是优秀的道德,不一定局限在某种道德里,当代社会一定要在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人民群众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我们还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西方伦理道德的优秀成果。

当然,对于西方的伦理道德也要分析,自由、民主、平等本身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这是人类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和呼声,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过是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提出来而已,因此,它是人类的一种共同财富,我们今天不能因为它们曾经是资产阶级所提倡,而将其完全抛弃。

陈瑛】西方现在有些人把民主和人权拿来作为反对别国的武器,维护自己私利的武器,这就不好了,它用这些来压迫别人,搞事实上的不平等、不自由。他们对别人一套、对自己另一套;对一些国家不讲,对另外一些国家讲;双重标准,三六九等。我们应该把它拿过来,认真分析,看看哪些对,哪些错,即使对的,也要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考虑怎样使用。我们国内应该怎样发扬民主?我们国内应该怎样保证和发展自己的人权?自由很重要,马克思主义早就提出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我们人民的自由。不能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模式发展我们的自由。

西方国家极力攻击我们,动不动就要惩治中国。今天是鞋的问题,明天是服装的问题,其实都是要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市场。美国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推广民主,实际是为了别的国家的民主吗?它实际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我们应该针锋相对地维护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国家,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这是牵涉到我们自己和我们子孙万代的幸福的事。

戴颖】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道德不能完全照搬资本主义那一套,尽管它们的道德中有好的东西,但我们全搬那一套不行。

陈瑛】是的。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遗产,包括他们的道德,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不能把小孩和洗澡水一块倒掉,应当把小孩留下,把洗澡水抛弃了。也就是说,要把优秀的文化成果保留下来,经我们改造,为我们所用;而坚决反对那些糟粕的东西,例如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要把这些彻底抛弃。

戴颖】探讨完我们如何在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过程中,正确处理“东西方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之后,我们再来探讨第四个问题——“我们的道德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实践证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逾越市场经济阶段,个人利益不能不讲。但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样,在这个阶段,更要讲伦理道德。何况,即使西方当时发展市场经济也没有离开道德。

亚当?斯密写《国富论》,讲看不见的手,讲经济人。同时他又写了一本书《道德情操论》,讲思想道德的重要性,这正反映了一个客观的实际,就是经济发展离不开道德;没有道德,经济发展不了。我们今天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要大讲道德。我们讲的道德一定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相承接。例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没有这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起来。现在有些人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这些危害市场经济的行为,更违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

戴颖老师们应该关注的第五个问题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整体性问题”。

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或者说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应该是一个整体,一套规范体系。

赵聪】的确,它的科学表述有多种,先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后来“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先是改成“五讲四美三热爱”,后来中央又颁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概括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主要体现在家庭、公共,和职业道德这三个方面。最近在这三个方面之外,又加上一项“个人品德”。

我们的公民道德总的精神,总的指导原则坚持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就跟西方的一般的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区分了开来。

陈瑛】这里要说明,就是要把先进性的道德和普遍性的道德结合起来。过去,我们往往一讲就是共产党员的道德,模范的道德,先进的道德,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并不错,我们的许多前人已经做到了,他们在为人民服务,在集体主义原则之下,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才取得革命的胜利和今天的成绩,我们不能说这些东西是假的、空的,今天也要提倡这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即使社会主义道德也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员要求的道德,应当是先进的道德,高水平的,不可能是对每个人的要求,那不是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应该包含面比较宽,不但少数先进分子可以达到,多数人一般人也应该能够达到。尤其是要努力,把一般人、多数人的水平向高的水平提高,让大家经过努力,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是比较全面的道德。这样的道德才是我们要求的道德。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又一科学表达它已经被概括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戴颖】两位老师,在讲解《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过程中,老师们所关注的第六个问题是“关于应用伦理学”的问题。请二位老师就这个问题谈一谈,好吗?

陈瑛】从上个世纪中期以后,应用伦理学异军突起,在全世界发展的很快,比如经济伦理、环境伦理、教育伦理、行政伦理,军事伦理等等,连法律都有法律伦理。几乎每一门新的科学出来,都有相应的应用伦理学产生,什么虚拟伦理、信息伦理、基因伦理等等,现在的应用伦理应该说是一族,已经说不清它包括有多少种。应用伦理不是对于伦理学理论的简单搬演和应用,而是在各门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实际的伦理问题所做出的各种科学解答,这里我们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几种。

赵聪】我们先来谈谈“环境生态伦理”吧!

环境生态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非常迫切。

环境伦理有时和生态伦理联系在一起,两者有很多相合之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二是环境,三是资源。

陈瑛】应用伦理学最早的发展是在上世纪中期,当时人们迫切地感到人口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灾难。从人口看,单从我们国内来说,有人预计,中国最适合的理想的人口应该是七八亿最合适。我们现在已经是13亿了,以后可能还会发展几亿,对我们来说,这是个沉重的负担。刚建国的时候,那时中国四亿人口,后来说是六亿,试想,如果现在中国要是八亿人口的话,我们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会比现在繁荣富强的多。我们的耕地面积实际比美国还要少,但是,我们的人口比他们多得多。

赵聪】其次是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已经是很厉害的问题,在城市里,大家都能感觉到尾气排放,空气污浊,整个地球日益变暖,很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太多,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很快。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的退耕还林,开始了沙退人进;但是,还有些地方仍然是沙进人退。从地球上来看,环境也是个大问题。亚马逊森林大片的森林被砍、被烧,天然起火、人为起火、不断地砍伐,造成很大问题。

陈瑛】从资源,能源上来说,石油现在油价飙升,为什么?因为石油少,欧美国家大概只能开采二十年,亚洲国家大概只能开采三十年,西亚和非洲大概只能开采四十年,四十年以后我们的汽车怎么办?天然气也是有限的,这些能源没有了以后,怎么办?当然,将来可以利用原子能、核能,但这个问题毕竟长远,而且耗资巨大,而现实能源的缺乏,非常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美国打伊拉克、阿富汗,都因为中东有石油。我们中国石油的需要量是非常大,正在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戴颖】的确,能源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这是人类遇到的非常迫切的问题。但是我们又应该怎么面对呢?

赵聪】这就马上牵涉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怎么保护大自然?有人提出要敬畏自然,有人还在坚持征服自然,我们提出与自然为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此作为环境生态伦理的根本原则,这个提法比较科学。

人对自然不能是简单膜拜,自然的东西一点都不能动。实际上自然本身也在运动,物种也在变化。澜沧江、怒江那些水坝究竟该不该建?有人认为要保护环境就不能建;有的人认为必须建,不建,当地的老百姓脱不了贫,我们的能源问题没法解决,好多水利资源就会浪费。最后的结论还是建。不能说自然是什么样子就应该永远是那个样子。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自然,但是,这种改造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改造。再如,公正问题,人类面对大自然,不但有地区公正问题,而且现代人和自己后代也有个公正问题,我们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我们的祖宗辛勤地把树林种起来,甚至保护了几千年,结果是我们砍伐森林,把祖宗的饭吃了,子孙就没有可用的了,这是代际公正问题。怎么办?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问题,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提倡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这是总结了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

陈瑛】第二个我们来聊聊“经济伦理”的问题。

经济发展当中道德很重要,没有道德作保障,经济寸步难行。西方有些学者把经济伦理分成三个领域,宏观、中观、微观。宏观经济伦理主要是从世界、从国家来说,从这个方面来说的经济伦理;中观经济主要是从部门和地区来说;微观经济伦理是指一个经济团体、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伦理问题。企业怎样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怎样处理好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伦理问题,实际是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

赵聪】很多地方的经济证明,伦理道德甚至比技术、比资金,甚至比员工都更重要。怎样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加强员工的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企业伦理来解决。中观经济伦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商业伦理,商业和其他的运输业,资金调动等存在着很多的伦理问题,银行业也有很多伦理问题。至于从宏观上来说,更不用说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怎样看待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戴颖】我们国家进步是如此之快,已经成了“世界的工厂”,金融在国际上势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走,这里确实有很多伦理的问题。比如,诚信和机变、公正和效率等等。没有效率,就没有公正;从另外的角度讲,没有公正也没有效率。什么是公正,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应该如何?这里都存在着一系列经济论理问题。

陈瑛】最后一个是关于“政治和行政伦理”的问题。

政治伦理也很重要,我们知道,行政也好,政治也好,实际都是一种公共权力,政治行政伦理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公共权力的正确使用问题。

公共权力需要不需要?需要它干什么?需要它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它发挥作用当中,它的伦理原则是什么?现在,西方新自由主义者走极端,认为公共权力越小越好。有人写了本书叫做《越小越好》,什么东西都是越小越好。公共权力是不是越小越好?对于非常膨胀的政府来说,应该是小一点,不能全是公共权力,不应该太集中,应该受约束、受限制、受监督,不能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那样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像新自由主义者说的,越小越好,甚至于要取消公共权力也是不行的,是办不到的。他们嘴上这么说,但是他们并不这么办。西方国家强调新自由主义,但美国的公共权力减小了吗?实际上,它每天都在扩充军费,使劲地扩充,政治上、军事上不断地扩充,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它们不是缩小,而是不断地增大。他们一向是双重标准:对人家是一种要求,对自己是另外一套。

赵聪】但是,对于我们国家,一些问题也值得研究——一方面要看到我们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的,现在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遗留的历史糟粕的东西或是因素还很多,民主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权力一般容易扩大,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减小公共权力的范围和力度,接受正确的监督,恐怕还是有必要的。管理使用公共权力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越位”,不能“错位”;所谓“越位”、“错位”,就是不该管的也管,应该这样管的却那样管。但是,我们的公共权力更不能“缺位”,即该管的不管。一定要管理“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即达到最恰当的程度,保持最合适的状态?这里就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陈瑛】政治伦理和行政伦理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民主集中制问题。民主集中制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光讲民主不讲集中,西方许多政客大谈民主,却回避集中,这是虚伪的。但是集中到什么程度?为了什么集中?怎么集中?都有一系列的学问,怎样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在保证民主的前提下实行集中;集中起来又应该发扬民主,包括制衡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反复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这些措施里包含大量的政治伦理、行政伦理问题在内,应当研究。另外,我们的国家公务人员,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很重要、很现实的。

戴颖】老师们知道,其他的关于生命伦理、基因伦理,这里的问题也很多。

生命伦理包括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什么叫生命,应不应该节制生育?什么叫死,脑死亡还是心死亡,怎么确定?应不应该实施安乐死?如此等等,这都是生命伦理的问题。要不要器官移植?什么情况下实行器官移植?只有一个器官,却有很多人需要,给谁移植?比如,几个人都等着移植肾,是给年龄最大,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最高的人,还是给年龄最小,具有无限光明的未来的少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移植?治疗性的克隆和生理性的克隆允许不允许?诸如此类。

赵聪】应用伦理是一个非常广阔、现实的天地,在这个领域内最基本原则应该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其次是要尊重自然,这恐怕也是最基本的原理准则,其他的一些伦理规范,随着每一门科学的发展,已经提出一套伦理系统来,这都是应用伦理学应当研究的范围。

戴颖】这就需要老师们也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由此就引发出了第七个问题,也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加强品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的问题

陈瑛】这也是伦理道德课的内容之一,时间关系,我们只简单地谈几点。

第一点,就是希望大家正确地对待自我。前几天的《参考消息》有人撰文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我,最大的幸福和成功也是来自于自我。这段话说得太绝对了,其他方面,如社会环境,对于我们的成长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它也有真理成分,即正确地对待自我是我们成长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自我呢?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我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不对。自我虽然有点先天的成分,但它绝不是先天而来的,而其主要或基本的构成是后天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其次,是要认识到“自我”是个充满矛盾运动的整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自我内部,善与恶,正确和错误,美和丑不断地斗争着,自我处在不断的矛盾斗争当中。要经常正确地看待,冷静地分析自我。自我决不只是一个方面,自我更离不开周围的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考虑,比如说“我的欲望”和“客观需要”就不是一回事。有人说你想要什么,就是缺什么,需要什么,这话不对,欲望和需要是不相同的。吸毒的人最强的欲望就是吸食毒品,这是他的需要吗?不,他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戒毒。也有人认为,最大的欲望就是钱多、官大,其实这也并不是我们的真正需要。我们要经常考虑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怎样来实现我们的这些需要。怎么样来看待欲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自我需要冷静地分析:经常分析这个“自我”怎么样,想的和做得对不对,该不该,好不好。

赵聪第二点,是我们一定要知道,道德的根本特点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了以后就要去办。有的人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办,但是一涉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喜好,就放纵自己。伦理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用实践理性精神把握世界,就是知道了正确的就要去行,不对的绝对不干。朱熹说,如果善就在那里,我自己需要来实行它,然后我才能和善相统一,才能变成好的;如果不能行,那么善是善,我是我,根本没有关系。言行脱节,实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要从自我做起,从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起。

幸福的人实际上是那些有道德的人。什么人最幸福?一般人想,官大钱多就幸福。其实未必!钱多的人往往非常苦恼。包括怎么用钱,怎样才能保值、升值。还有怎么保护自己?防止自己受骗等等,权力实际上也是这样。钱和权要不要有?完全没有,当然也不行,这里要有“度”,而且,要认识到它不是决定性的。有人说健康就是幸福,这也有道理,但是也未必全正确。有些人健康不见得幸福。中国古代讲,德和福是一致的,有道德的是幸福的,这才是根本。孟子说,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人民群众需要的事,永远心胸坦荡,这就是幸福。这是中国古代和西方几乎所有的仁人志士的一个共同信念。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大家真正做到德福一致,把自己的幸福和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

戴颖谢谢两位老师。最后我们就来聚老师们普遍关注的“《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问题”。

大家知道,在小学已经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本教材有关“公民道德”的内容在上述课程中多少有所涉及。老师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对待呢?

赵聪】在讲授本教材过程中,要结合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在此基础上,强化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去思考遵守道德规范、懂得做有道德的人的道理,讲授的重点不是“应该怎样做”,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本教材“公民道德”内容的讲授,不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相关课程的重复,而应有较大程度的扩展和深化。

戴颖】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和《文化生活》的衔接呢?

让我们有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朱明光老师为大家做一个解读。

以下为插入视频:

朱明光两门课程,一个讲文化,一个讲道德。

如果说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两本教材都鲜明地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按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理阐述了文化和道德的基本概念,以及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意义。具体讲,所谓文化的力量,实质上就是精神力量;所谓文化生活,实际上就是精神生活;所谓文化建设,总体上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所谓道德的力量,实质上就是精神力量;所谓道德生活,实际上就是精神生活;所谓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是,《文化生活》的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等内容,没有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的学科背景。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却有相对成熟、相对独立的学科背景,讲道德生活与道德建设都有相对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在我看来,就课程的建构而言,这恐怕是它们最大的不同点。

在学术领域,即便有自称或被称为研究文化学的学者,实际上大都要依赖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带有各自的学科研究的烙印,如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史学、伦理学等。如黄老、郑老、夏老等。有时,甚至连学者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慨:“文化面前没有老师”。(余秋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泰勒)“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孙家正)

所以,上述所谓共同点和不同点,还只是着眼于课程建构方法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目标设置的联系,至少应关注这样一个事实。

即便讲精神文化,相对于伦理道德,其概念的界定也要宽泛的多:它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而我们讲道德的基本概念,仅限于“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并通过与法律规范的比较,解释它的特点和功能。由此可见,确立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参照系是不同的,而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看来,就课程内容目标的配置而言,前者包含后者,两者是包含关系。应该说:实施《文化生活》的教学是实施《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学的基础;实施《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教学是实施《文化生活》教学的延伸。

基于上述认识,在课程实施中如何有效把握两者的关联性,至少要面对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文化生活》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学。其实,问题还可以置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德育课程体系的视野中观察:就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实际上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以贯之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追问:如何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学呢?在我看来:一是系统性,如本课程较为系统、全面阐述了公民道德生活的四个方面,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理论性,如本课程首次从理论层面阐述了道德的基本概念、功能、作用,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核心和原则,这种提升也是前所未有的;三是现代性,如本课程把道德教育的要求拓展到应用伦理的领域,包括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和环境论语,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丰富了现代内涵;四探讨性,无论是传统道德还是现代伦理,本课程的讲法都不是说教式而是探讨式,不是灌输式而是启发式。特别是应用伦理(现代伦理)的部分,更具时代感。正由于以上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可以这样说:本课程是基于《文化生活》课程的教学而又沿着道德教育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道德教育经历从养成性教育升华到理论性教育的过程,那么本课程的教学就为这一历程做了一个总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两本教材中有关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叠部分。在我看来,一是要认可:有些内容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教学中可视其在各自框架体系中的意义简单处理,该省略就省略;二是要关注,有些看似重复的内容,其实是针对特定专题的,更需要确切把握相关内容的阐述。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两本教材中都是重点,并对其基本内容做了概述。但针对不同的专题所做的具体阐述,其角度和意义有所不同。

在《文化生活》中,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课题中,作为“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框题中的目题,更强调了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明确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中,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中的一个目题,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的意义。可见,相对于《文化生活》的内容,同样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样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的观点,其叙述方式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基于《文化生活》的教学,着眼于提高教学效率,有详有略地作适当的处理。

戴颖谢谢朱老师。也感谢二位老师。今天我们就《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个探讨。作为一个崭新的、又富有很强的现实性的模块,更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我们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