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练腹肌最有效动作:逐字逐句学琴论《溪山琴况》之“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7:03:15

逐字逐句学琴论《溪山琴况》之“清”

(2010-11-24 17:04:24)转载 标签:

清音

鸾凤和鸣

译文

体气

亟亟

文化

分类: 古琴文论

三曰“清”(共三段):

原文:

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手不下徽,弹不柔弱,则清音并发;而又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厝指如敲金戛石,傍弦绝无客声。此则练其清骨,以超乎诸音之上矣。

究夫曲调之清,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则流于浊矣。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转。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必欲分明,声调愈欲疏越,皆是一度一候,以全其终曲之雅趣。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第一段原文:“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第一句:“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

释词:

“语”:俗语,俗话。

译文:俗话说:“弹琴不清,不如弹筝”,就是说有失雅正的意思。

解说:本句引用俗语阐明“琴不清则不雅”的道理。

 

第二句:“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

译文:所以清是雅正的本源,又是声音的主宰。

解说:本句进一步阐明“清”、“雅”、“声”的关系,表明了其重要作用:本源和主宰。

 

第三句:“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释词:

“气”:神气,精神。

译文:(弹琴时的)场地不僻静就不清,琴不放坚实就不清,琴弦不洁净就不清,心情不平静就不清,神气不严肃就不清——对于清,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指上之清。

 

全段译文:

俗话说:“弹琴不清,不如弹筝”,就是说有失雅正的意思。所以清是雅正的本源,是声音的主宰。(弹琴时)场地不僻静就不清,琴声不坚实就不清,琴弦不洁净就不清,心情不平静就不清,神气不严肃就不清——对于清,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指上之清。

解说:

    我们常说“清雅”,“清”和“雅”互为依存,在古琴的审美领域中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清”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干净、纯净透明而没有杂质、清楚明白而不混乱等意思。作者在这一小段文字中引用俗语说明“清”与“雅”的关系,并带出“指上之清尤为最,清之至要者也”,为下文作好了铺叙的准备。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五个不清”,即:“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让我们按顺序来考察一下:

“地不僻则不清”,主要是指弹琴时周围的环境,弹琴的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古往今来都是一样要求“僻”,就是说要安静,僻静的地点所在,只有这样的场地和环境才有利于弹琴,才可出清音。

“琴不实则不清”,这里主要是指琴放置的平稳程度,要牢固稳妥,不要让琴摇晃,也可以理解成弹琴时发出的琴声不坚实,发虚发飘。这里我联想到特别是龚一先生等琴家在弹琴前总是非常注意琴的摆放平稳和琴桌的牢固,确是为琴发清音前而作好的必要的准备工作。

“弦不洁则不清”,这里是指琴弦的洁净,古时候用丝弦,积灰过多就会发黑发黄,用这样的琴弦演奏可想而知声音是否会清?今天的钢丝弦也是同样道理,所以我们说弹琴前要先洗干净手,擦干净弦,静心平气从容抚之。

“心不静则不清”,以上是弹琴的客体:场地、琴身、琴器,这里则涉及到了弹琴的主体:人,人要弹好琴,发出清音光作到以上三点还是不够的,比较重要的是人心要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凝神静气,悠游自得。

“气不肃则不清”,也是指人的面容,气色要严肃认真,不可嬉皮笑脸顾盼左右,对待每一个出音尤其要严肃认真,仔细琢磨。

(刚收到琴友关于“和”中第四段第一句译文的短信,现贴出供参考:

短信:看了您对琴况的详解,我也对琴况非常感兴趣。标题这两句,看了您的解释,觉得还没说透。请问您觉得怎么理解最符合原意?弦性怎么理解?如何为顺如何为逆?有什么条件?什么是浅?浅实是如何实我觉得这个涉及到对过去左手技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理解,一直没太想清楚想请您指教。
======================================

答复:你好!很高兴您能对此文关注,请教不敢,切磋交流可以,因我也是边读边打印,基本是与网友同步进行的。关于你的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1、请问您觉得怎么理解最符合原意?

答:作者的原意恐怕很难被今人完全理解清楚,只能做到尽量接近作者原来的意思,每个人也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的理解,合适而恰当的就是最符合原意的。

2、弦性怎么理解?

答:这里“性”是指性格,特点,特性。“弦性”是把弦拟人化的一种说法,认为琴弦也象人一样是有性情的,这里也引申为具有某种特征的规律和法则。

3、如何为顺如何为逆?

答:“顺”就是顺应,不违背;“逆”就是违背,背离。

4、有什么条件?

答:顺与逆在于左手的控制,就象文中所说:“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逆”与“顺”相反。

5、什么是浅?

答:“浅”通“践”,实践的意思。

6、“浅实”是如何实?

答:没有“浅实”这样的说法,这里的“浅实”是和上句之“欲顺”相对仗的。这里“浅”通“践”,实际意思就是行动,实践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说:“要在弦上得到实在的声音,手指就忌讳虚浮。”

7、我觉得这个涉及到对过去左手技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理解,一直没太想清楚。

答:当然是有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绰、上就是要左手上行,注、下就是要左手下行,这是必然和合理的,如果不顺应指法,那么就是逆了。有很多文字我们今天都还没搞清楚或者说理解的不够清楚,这还有待我们去破解。)

 

第二段原文:“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手不下徽,弹不柔弱,则清音并发;而又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厝指如敲金戛石,傍弦绝无客声。此则练其清骨,以超乎诸音之上矣。”

第一句:“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手不下徽,弹不柔弱,则清音并发;而又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

释词:

“按求”句:《五知斋琴谱——左指秘法》:“必按弦坚实,法当用力而不觉,故云‘按欲入木’,专言用力也,但妙在不觉耳。”

“下”:离。

“挑必”二句:《大还阁琴谱——万峰阁指法秘笺》:“食指向外出弦曰挑。挑之精义别有秘诠,名曰‘悬指’。今人皆傍弦挨抚,音出多浑浊,何可言妙?惟是挑以甲尖,从空悬落,于弦中一下而虚灵无碍,始得清健之音也。”

译文:下指要有力,按弦要求坚实,这样才能弹出清音;左手按音不离一定徽位,右手弹弦不要柔软柔弱,这样就能清音并发;再注意挑弦必用甲尖,悬腕落指挑出,这样清音就会更妙。

 

第二句:“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厝指如敲金戛石,傍弦绝无客声。”

释词:

“鸾凤”:鸾鸟与凤凰。鸾鸟,传说中凤凰类鸟。

“厝”:同“措”。“厝指”:指运指。

“傍”:通“旁”。

“客声”:指傍弦之声,不应有之声,亦即杂音。

译文:两手如同鸾凤和鸣,配合默契,不染丝毫浊气;运指如同敲击金石,十分纯净,旁弦绝无杂音。

 

第三句:“此则练其清骨,以超乎诸音之上矣。”

释词:

“骨”:品格,格调。

译文:这样就能连就清的格调,而超出众音之上了

第二段译文:“下指要有力,按弦要求坚实,这样才能弹出清音;左手按音不离一定徽位,右手弹弦不要柔软柔弱,这样就能清音并发;再注意挑弦必用甲尖,悬腕落指挑出,这样清音就会更妙。两手如同鸾凤和鸣,配合默契,不染丝毫浊气;运指如同敲击金石,十分纯净,旁弦绝无杂音。这样就能连就清的格调,而超出众音之上了。”

解说:

这段直接从实际弹奏角度来说明练指与“清”的关系。“指求其劲,按求其实——清音始出”、“手不下徽,弹不柔弱——清音并发”、“挑必甲尖,弦必悬落——清音益妙”,两手要“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厝指“如敲金笺石——傍弦绝无客声”,而这些练习结果的关键集中于两个字——“清骨”,惟清骨而超乎诸音之上。

 

第三段原文:“究夫曲调之清,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则流于浊矣。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转。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必欲分明,声调愈欲疏越,皆是一度一候,以全其终曲之雅趣。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第一句:“究夫曲调之清,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则流于浊矣。”

释词:

“亟亟(QI阳平)或(JI阳平)”:急急忙忙,匆匆忙忙的样子。

“浊”:与“清”相反。

译文:进而探求曲调之清,则最忌讳连连不断地弹奏,急于弹完全曲,只求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这就流于浊了。

 

第二句:“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转。”

释词:

“清调”:清的音调,清的韵味。

“贞、静、宏、远”:中正、宁静、宏大、深远。

“度”:标准,准则。

“气候”:指乐曲的节度与关键,即前文“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之“度”、“候”、“肯”,总称为“候”或“气候”。

译文:所以想要弹出清的音调,必须以中正、宁静、宏大、深远为准则,然后根据乐曲的节度从容不迫地加以处理。

 

第三句:“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

释词:

“逗留”:延缓,与“紧促”相反。

“俟(SI去声)”:等候。

译文:应该逗留地就用少息来等待,应该紧促的就用急弹来迎接。

 

第四句:“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必欲分明,声调愈欲疏越,皆是一度一候,以全其终曲之雅趣。”

释词:

“疏越”:犹指清越。

译文:做到节奏有快慢之分,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分明,声调清越,按照节度把乐曲清雅的情趣完整地表现出来。

 

第五句:“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释词:

“湱(HUO去声)”:浪涛冲击的清朗之声。

“湱然”:声音清朗的样子。

“澄然”:四句,比喻琴声的清越。

“体气”:犹指身心。

译文:这样的音调,就象秋潭一样清澈,就像寒月一样清明,就像山涛作响一样清朗,就像峡谷回应一样清幽,由此方知弦上竟然能有这样一种清的况味,一听到它,是真会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

全段译文:

    进而探求曲调之清,则最忌讳连连不断地弹奏,急于弹完全曲,只求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这就流于浊了。所以想要弹出清的音调,必须以中正、宁静、宏大、深远为准则,然后根据乐曲的节度从容不迫地加以处理,应该逗留地就用少息来等待,应该紧促的就用急弹来迎接。做到节奏有快慢之分,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分明,声调清越,按照节度把乐曲清雅的情趣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样的音调,就象秋潭一样清澈,就像寒月一样清明,就像山涛作响一样清朗,就像峡谷回应一样清幽,由此方知弦上竟然能有这样一种清的况味,一听到它,是真会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

解说:“气候”是《琴况》中的重要概念,深于“气候”,才能使演奏纯粹、自然、神妙,臻于完美。“候”与“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里的“度”即指:“贞、静、宏、远”,“候”则是“宜逗留”、“宜紧促”,逗留之法——“少息以俟之”;紧促之招——“疾急以迎之”。而其中最忌讳的就是:连连弹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细想,我们在弹琴的时候何尝不是经常犯这些错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