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抵用使用规则:品茶、茶联、茶语、茶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40:14

  
  茶言壶语--品茶,犹如品读一知已,品人,犹如品尝一杯茶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 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

   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 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的按钮,就深藏在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之中。这些典籍文献如实记 载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前进步履,全面传递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精神气氛,曲折地映现出时代的 式微兴盛与社会的朦胧身影。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人,将从这些著述中发掘出十分丰富的文 化信息。其要义正如丹纳所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 么我们在这作品中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种 种族的心理。"(《<英国文化史>序言》)丹纳说的是英国,说的是文学,但对于中国茶文化何尝 又不星如此呢?

   作为一个负载着文化信息的"能指"(signifier)--即符号结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包蕴 着丰饶广阔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它置于一个生动的文化整体中加以还原和分析,捕 获它的魂灵,获悉它别开洞天的深邃。

   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2知的 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 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就我们编撰 《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搜罗所及,言及茶事者其数量在600万字以上,更何况还有相当的典籍我 们尚未翻阅。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 自觉和深化。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高级在缓慢而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随着唐朝以来的"茶道大行",民间的茶叶贸易更为活跃,封建王朝也推行一系列的茶政茶法,实行茶叶专卖、以茶易马,茶叶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又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也都和川门的日常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使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从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一时期最有光采、最有个性的,除了少数茶书外,更为集中地体现在各种杂著上。这些杂著透露出更有风采的文化信息,举其要者有三方面:一是几乎每个朝代文坛领袖、盟主或名流,大多都与茶文化结下了姻缘。如宋代的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苏东坡、曾巩、范仲淹、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朱熹、吴文英等,辽金元的元好问、虞集、杨维贞、周德清等,明代的朱权、高启、郎瑛、于谦、汤显祖、文徵明、杨慎、徐渭、王世贞、袁宏道、袁中道、张岱、高濂等,清代的全祖望、顾炎武、王士祯、钱谦益、李笠翁、施闰章、工夫之、纳兰性德、曹寅、金农、厉鹗、郑板桥、丘逢甲、纪昀、俞樾等。二是匡正了对辽金元茶文化的误解。这一时期的茶诗文和茶史,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宋辽、宋金的交往,使茶文化正式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如《辽史》有关辽朝朝仪"行茶"的记载,比《宋史》还要多。南宋与金对峙,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同样影响到女真人,女真人又影响到夏朝的党项人,从此北朝茶礼大为流行。蒙古人主中原,由于秉性质朴,不好繁礼缛节,大多数人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虽然,元代茶文化总体上走向简约,却也不乏爱茶之人。金末元初的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年。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雪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劝;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后裔,由金人元,很受蒙古统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谋士。他得茶时的欢欣,不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当时少数民族对茶和文化的渴求吗?三是茶文化向两头的延伸,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宫廷茶文化虽然唐代就已出现,虽然由于陆羽《茶经》不载曾使后人茫然,但1987年法门寺唐代皇宫金银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实物佐证。而宋徽宗《茶论》和清乾隆的茶诗,更充满着宫廷茶文化的韵味。诸如关于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关于明清茶馆的描述和记叙,关于茶进一步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都把茶文化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虽然我们把茶文化典籍文献划分为三个时期,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依托的。前者是历史的必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时期文献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久远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形态。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而作为这种特性载体的茶文化典籍文献,在文体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除茶书外,大略可分为三种类型:散文类、韵文类和小说戏剧类。

古代的散文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几乎凡不是韵文的作品都可以归人其中。茶散文 类作品,人们所常见的有:记,如《顾渚山记》、《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斗茶记》、《煮茶梦 记》等。序,如陆羽《茶经》序起码有八篇之多,著名的还有《三月三日茶宴序》、《<龙茶录>后 序》、《<品茶要录>序》等。与序相联系的则有跋,如《<陆文学传>跋尾》;还有传,如《陆文学自传》,以及拟人化的《叶嘉传》。此外,有随意性极大的笔记,如《老学庵笔记》、《清稗类钞》等 都记载了不少茶事。还有表,如《为田神玉谢茶表》、《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进新茶表》;启,如 《谢傅尚书惠茶启》;奏章之类的公文,当也属于此类。而信札也可能有茶事的内容,如《与兄子 演书》常为人征引。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则有赋,如《拜赋》、《茶赋》、《南有嘉茗赋》、《煎茶 赋》;颂,如《茶德颂》;铭,如《茶夹铭》、《瓷壶铭》;以及檄,如《斗茶檄》,都是有影响的篇章。
   韵文类作品最为常见,包括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联等。茶诗是年代久远的文学形式之一,唐代陆羽《茶经》中收入孙楚(约218-293年)的《歌》、左思(约250-350年)的《娇女诗》、张孟阳(266-316年)的《登成都白菟楼》,以及南朝宋王微(420-479年)的《杂诗》,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茶诗,却折射出茶事入诗萌芽期的状况。而且,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吟诗作赋是文人的基本功,即使是最拙劣的文士也能吟诌几句。所以,历代不仅是诗人或著名人物,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留下了几首茶诗。这些茶诗的数量起码应以千计,如果加上涉及茶事之作,数量就更为可观。其体裁多种多样,几乎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趣味诗,都有作品传世,其内容涉及的茶文化面相当广阔,其中一些名句逐渐成了特有的喻茶成语。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都是千古传颂的茶诗。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以茶为内容的词作也应运而生。诗词大家、书法圣手的苏东坡以才情名震天下,他的茶诗多有佳作,如《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常为人所引用;其七律《汲江煎茶》,"诚斋体"的创制者、大诗人杨万里高度评价道:"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而他的茶词《行香子》,依然显示出大家风范,在短短的六十六个字中,以华章丽彩写了酒后煎茶、饮茶时"从容"不迫的神态和"两腋清风"的感受,由闹到"静",由"浓"到淡,人生慨叹尽在不言中。黄庭坚同样是文坛大家,他是"江西诗派"领袖和书法名家,多有茶诗名世。他的茶词《品令》历来脍炙人口,那以优美文字、轻松节奏描绘出的烹茶、饮茶情景,"心下快活自省"的意绪,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金、元、明、清都有茶词佳作问世。如明代嘉靖年间大名士、文坛盟主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将美人煎茶、捧茶的神态写得绰约动人,蕴含着名士风度,文人心态。而同样好学善诗文的其弟王世懋所作《苏幕遮·夏景题茶》,则着意描绘夏季烹茶、饮茶的情况,写出了"半入松风,半人丁香味"的快感。

   由于元曲也是一代之文学,散曲小令也纳入了茶事的内容。元代节载德所作散曲《喜春来赠茶肆》,即由10首小令组成。这些小令运用众多典故,广泛讲述了煎茶、饮茶的乐趣,写出了茶博土的"妙手"和"风流",以及茶肆的"声价彻皇都",仿佛是一幅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元曲这种形式也被后代继承,清代吴城、厉鹗于1751年春三月,为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写成的《迎銮新曲》,就多处包含着茶的内容。

   与茶诗相关联的还有茶歌,现当代仍然大量传唱在人们口头。而在明末清初谈迁所著《枣林杂俎》,就记录过《富阳江谣》(亦称《富阳茶鱼歌》)。这首歌谣控诉了官府胡作非为给茶农和渔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当时浙江按察佥事韩邦奇将歌谣附在奏章呈报,被革职为民。

   茶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形式,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如最为人称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系集苏东坡《饮湖上初睛后雨》与《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而成。据《杭俗遗风》记载,昔时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就曾挂此联。明清时期茶联极为丰富,许多名家都侧身其中。清杭世骏(1696-1773年)撰写并以行草书录:"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品茶入室为仿长须奴。"江恂撰写并以隶书录:"几净双钩摹古帖,瓯香细乳试新茶。"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题:"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何绍基为成都望江楼题书:"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这些都是有影响的茶联。而且,现当代人书写前人诗句作茶联者也不在少数。

   有关茶事的小说和小说写有茶事,也是常见的。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虽然仅以茶肆作为场景,但从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清人张竹坡旁批为"是市井人吃茶"。清代小说更是大量描写茶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茶事小说还只是平面地绘声绘色,那么,茶事戏剧则是立体地栩栩如生。宋元南戏《寻亲记》中有一出"茶访",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无名氏的《鸣凤记》有一出《吃茶》,明代计自昌《水浒记》中有一出《借茶》,高廉《玉簪记》中有一出《茶叙》。而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述她与其夫赵明诚饮茶的趣事,清代洪昇则将其富有文化艺术情趣的家庭生活写进杂剧《四婵娟》,成为其中的第三折《斗茗》。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没有专门写茶的剧作,但其《牡丹亭》中的《劝农》一出,艺术地再现了雨前采旗枪、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斗茶等茶事活动。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论述有关茶的各种文字形式,其实是为了表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多样性。因为曾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茶书、史料、茶法和部分笔记才属于典籍文献的范畴。如果从茶史来说,自然是可以这么认定的。但作为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来说,就不能排除文学和艺术,甚至象茶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以及出土文物之类,都应该网罗其中的。否则,就是不完全和不科学的。即使按照传统的图书分类为经、史、子、集,那么文学作品也是不能排除在外白勺。

   至于古代的茶书,自然是中国茶文化典籍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我曾经说过一段话: "中国也是茶书的发祥地,是雄踞世界茶史的陆羽《茶经》产生的国度。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 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往往因循着由初级到高级的层累阶梯而上。但是,陆羽《茶经》却石破天 惊,一出现就把茶书推向了高高的宝座。这种奇异现象,常常使后继者叹为观止。后续的历代 茶书,都为这座宝库增添了新的风采。不过,其间也有过艰难曲折,有过低潮落差。当代,特别 是新时期的茶书,才真正实现了再创伟绩,再造辉煌。中国茶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无比的 凝聚力,把祖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国茶书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珍品、 精品,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茶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 版)这些论述虽然是几年前说的,但今天我想依然是适用的。

   宏阔广大的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是一个多棱面的文化体,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由于出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员,所以既涵容着一个民族久远的传统,又潜藏着"一种人的心理", "一个时代的心理"以及"一种种族的心理"的交流汇聚。但是,这种复合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却大多没有逃离出六大领域,即:关于茶叶历史,关于品茗艺术,关于科技文化,关于茶叶法规,关于相关文化,关于茶艺思想。

   追寻茶叶历史,人们一直期望能够溯本清源。很显然,唐、宋、元、明、清的史料大多清晰、准确,西汉以后有饮茶也争议不大,而关于茶史起源则不甚了然。清代刘源长撰《茶史》(1669 年前后)、余怀撰《茶史补》(1677年左右),均大抵杂引前人著作,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茶史起源的朦胧是因为典籍的缺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献的重要。但是,即使有只言片语,由于采用者观点相左,也是大相径庭。目前关于茶史起源之说,依然歧义叠出:最有影响的是陆羽《茶经》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为炎帝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并把这些视为神农氏的著作。陆羽首先探讨茶史起源,最早提出茶事始于神农,自然有学术史的意义。但由于后人考证《神农本草经》是汉代著作,就轻而易举地把陆羽的说法推倒了。虽然后来不少著述依然坚持和沿用神农说,却直到当代也依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此外,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1063年)提出"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被《四库全书》认定是两宋间著述的《南窗纪谈》则称"三国时已知饮茶",其依据是《吴志·韦曜传》以茶代酒的记述,连"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也否定了。有的甚至说饮茶起源于西汉,其依据是王褒《僮约》所载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至于与茶的起源密切相关的茶字由来,特别是秦汉以前 "荼"、"茗"是否即茶,也有不同的意见。看来,这些只能有待于新资料的菟集,并运用考古新发现和民族学资料,也许才能使"尘埃落定"。这也证明,狭义的茶文化典籍文献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继续搜集整理有关文献也是非常必要的。典籍文献的搜罗整理,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

   品茗艺术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也是典籍文献中载录最多的。晶茗艺术,实际上是包括制茶、烹茶、品茶等在内的。精茶是品茗的第一要素,无论是产地、采集、制作都需得地、得时、得法。宋代蔡襄撰《茶录》(1049~1053年)、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所叙的宋代贡茶龙团、凤饼,历朝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铸茶饼值数十万。而许多文人饮茶,有的临时采集,有的以半成品重新研磨、烤炙,从中体验自制自食的妙趣。水晶是品茗的又一要素,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晶放在茶品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梅花草堂笔记》)但历代品茗专家对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不过,归纳起来都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品茗还要择器,讲究壶或杯的古朴雅致,壶要有美韵,杯要小巧。品茗还要讲与人品、环境的协调:"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明陆树声《茶寮记》)明徐渭的《煎茶七类》、冯可宾的《齐茶笺》,均有类似看法。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至于饮茶方法,自汉唐以来多次变化,主要有煮茶法、点茶法、毛茶法、点花茶法、泡茶法等。但不论何种方法,柴炭、锅釜或器具、火候、色、香、味,都需要处处留神。这些品茗艺术虽觉烦琐,却极有意趣。只要按照典籍文献的说法去做,就可以体验到古典之韵。

   科技文化在典籍文献中也有记述。由于文字出于文人之手,他们虽有茶趣、茶情,除极少数人员外,却大多不谙种茶,也不重视种茶技术,所以只有一些零碎记载。不过,这些文字包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的繁殖、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都有涉及。而制茶方法的记述,则因不同时代的演变,而透出不同的时尚与追求。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讲的是茶叶生产的仪规,却实际上是谈的文化。如一千多年前采贡茶前,要聚众在山间击鼓,以代雷声,使茶芽早日惊发。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多首诗记叙这件事,其中有两首写道:"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阵声喊叫。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只萌芽。""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早春采茶时,开采前要击鼓喊山,把茶芽"唤醒",从而使它萌发生长起来。采下的茶叶带着两片叶芽,清香可爱,再加工成"双风贡茶"。这表面写的是茶叶采摘,写的是茶叶科技,其实写的是茶乡风俗,写的是文化心理。此外,典籍文献中还有关于茶业地理和名茶产地的大量内容。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茶业是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支柱产业之一。因此,茶业政策的制定,茶政法规的颁行,茶税的征收管理,茶叶生产、流通及消费体制的建立与调整等等,都是政府密切关心和需要解决的。中唐以后历代政府调控茶业经济的制度政策法规等的总和,被称之为"茶政"。茶政与历代财政、国防、文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首开先河于唐代,完备、严密并典型者于宋代。其中实行的以茶易马政策,通过内地茶叶控制边区、利用边马强化内部统治,客观上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虽已首见茶马相易,却未形成定制,至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才确定为一种政策。从此,宋代及明、清时期都长期推行。茶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唐代以后的文献有关茶叶法规的记载连篇累牍,眉目清楚。

   在典籍文献中,记载有大量的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画、茶书法、茶的传说故事、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茶之所以与各类文化联姻,有多方面的原因:茶具有清幽儒雅品格,是清醒头脑、陶冶性情的朋友,中唐以后的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茶能助文思,助诗兴,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朋友们称之为"别茶人",他可说是终生、终日与茶相伴:"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对茶极为嗜好的卢仝说得浪漫夸张:"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北京社会科学院王玲研究员在谈到从汉至唐茶酒地位的变化,很有见地的概括为:"从酒领诗队到茶为诗魂"。茶既幽雅又隽永,内涵和容量很大,总能品出各种滋味,不断生发各种新的意境。因此,中国大文人很少不与茶结缘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茶诗,著名画家又有茶画,著名书法家有茶帖。但是,文人骚客多喜品饮活动,多与高雅艺术结合,大部分茶诗、茶画描绘文人与僧道品茗情形和个人感受。而民间由于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所以多是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重点表现种茶、制茶、饮茶和以茶交友、普惠人间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感人肺腑和启迪智慧的佳作,成为上层文化的母本和摇篮。典籍文献中的记载,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原型,也有利于进行分析比较。

   茶文化典籍文献中的载录,虽然表面上大多是具体的人和事,但从更深层次的透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洞察到其中深沉而博大的茶艺思想。我曾在《东方闲情的精神品貌--中国茶文化价值显示悖论》(收入第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汉城大会论文集,后又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6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道:历史悠久、形式完美、内涵厚重的中国茶文化.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结合体系,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特殊创造和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陆羽倡导茶文化之始,就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茶经》把饮茶作为 "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重要环节。唐代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除自然功能外,强调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其核心是贯穿和谐、中庸的思想。中国茶文化是一个"多媒体",渗透着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虽然最初是为了养生、清思,但禅宗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互相结合,佛理与茶理真正贯通,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的深蕴内涵融为一体。最早以茶自娱的道家,虽然是先从药理出发认识茶的作用,但当饮茶后的神清气爽与道家修炼的主张内省沟通后,道家从饮茶中得到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真切感受,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朱权《茶谱》),所以强调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进而发掘了茗茶艺术中的深刻哲理。儒家观念是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体,诸如饮茶与中庸、和谐的伦常道德相关连,民间茶俗与气氛欢快浓重的儒家乐感文化相沟通,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人世的操守,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的规范,无一不在其中,甚至饮茶可以蕴含兴邦治国之道。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进而到"宇宙体味之味",这就是饮茶时所展现的"三重境界"。这些结论的得出,决不是主观臆断,也都源自于典籍文献的研究。
   当然,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内容和内涵是一个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在历史的显示屏上曾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同人员、不同风貌的价值和影响。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辨析和剥离。只有从宏观的整体把握,到微观的仔细探究,才能既抓住核心和本质,又了解枝末和个性。



   任何学术的突破,都要有赖于原始资料。有高屋建瓴的视野,但没有脚踏实地的钩沉,学术的大厦犹如建立在松动的沙滩上。前面我们对于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作了宏观的巡礼,其实,诸多原始资料的排比、辨析、研究,更有利于我们解开一些历史个案的谜团。我们不妨信手拈来几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但是,中国是否茶道的故乡呢?有的人是心存疑虑的。也有人把中国茶道对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推迟至宋代;甚至有人把茶道两个字的专礼都奉献给日本。其实,只要翻阅一下典籍文献,这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的。中国有四五千年的吃茶史,茶道的出现起码已有一千多年。中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即出现"茶道"二字:"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道,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封演约于 8世纪末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中国茶道成熟于唐代陆羽,其"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陆羽茶道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

   唐代茶道以文人、僧侣为主要群体,而宋代则走向多极:文人茶道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温盏、点茶等基本过程,追求藉茶励志的操守,淡泊清尚的规度。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民间还有以斗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的分茶。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茶谱》)。他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明清时代,由于紫砂茶壶的兴起,茶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复杂转向简单。但茶道仍重用水、茶具、茶叶俱佳,并要"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明代张源《茶录》)现代茶道虽然衰微,却未失传。据《金陵野史》载:抗战之前,中国茶道专家夏自怡曾在金陵举行茶道集会,所用的四川蒙山野茶、野明前、狮峰明前等三种名茶,烹茶之水汲自雨花台第二泉,茶道过程有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项礼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的茶道又得到复兴和弘扬,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茶艺队。

   中国茶道在走向海外的历程中,对于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中国茶文化传播于日本,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已经成为中日两国专家学者的共识。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序言中恳切地说:"日本茶道是生出于中国白勺,她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目前,孩子已长大成人。"中国茶道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是长时期和多方面的,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茶道史的第一个时期是平安时代,受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影响。日本茶道史的第二个时期是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受中国宋代的末茶冲饮法影响。日本茶道史的第三个时期是江户时代,受中国明代的叶茶泡法影响。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与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这些,都是有典籍文献依据的。

   中国茶文化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着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贯彻和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但是,也有人对于道家和道教是否与茶有关联颇有怀疑,这也是由于对有关典籍文献缺乏系统了解。从大量文献记载看,最早对茶的精神功能引起重视的还是道家。在两晋南北朝的许多传说,往往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宋录》载,有昙济道人以茶茗待客。著名道士兼医学家陶弘景曾作《杂录》,说茶能轻身换骨,所以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黄山君都饮茶。《广陵耆老传》说的老婆婆卖茶水,晋朝官吏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入狱,夜间她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由于饮茶有所谓"得道成仙" 的神奇功能,是修练时的重要辅助手段,故《天台记》中说:"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皎然的《饮茶歌送郑容》有诗句:"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唐代道士之中,喜啜茗者也不乏其人。开元年问,道士申元之深得唐玄宗宠幸,玄宗曾命宫嫔赵云容为序侍茶、药。唐肃宗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志和将他们配为夫妻,取名渔僮、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南部新书》)。道士施肩吾将"越碗初盛蜀茗新,薄云轻处搅来匀,"认为可以与"琼浆"相比美(《蜀茗词》)。李商隐的《即目》诗则生地描绘了道士用茶伴棋的情景:"小鼎煎茶面曲江,白须道士竹间棋。"唐代著名道家茶人大概首推女道士李冶(又名李季兰),她与陆羽交情很深,德宗朝时与陆羽、皎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有论者认为:"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一道、一儒家隐士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王玲《中国茶文化》),道士们还以茶待客。大历十四年(779年)淄州刺史王园等登泰山,"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土郭紫徽,各携茶、果相侯于回马岭"(《道家金石略·岱岳观碑》)。萧祜游石堂观,享受了"碧瓯浮花酌春茗,嚼瓜啜茗身清凉"(《游石堂观》)的美好礼遇,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描述西陵道士煎茶和饮茶的情况,更是传神传情:"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品啜名茶真是快意之事,他感到心灵深处已经和仙境相通。

   后来,茶叶在道士手中使用得更为频繁。像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将名贵的龙团茶赠送给"来似浮云去无迹"的"颍阳道士青霞客"(《送龙茶与许道人》)。元代曾任东平府学正的散曲名家张养浩游泰山时,也品尝道观茶饮,留下"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过长春宫》)的诗句。明代朱权晚年兼修释老,他沉缅于茶道之中,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清末刘鹗为创作《老残游记》,曾多次游历泰山,了解泰山风俗民情,所以第一回写老残与慧生夫妇游岱庙雨花道院,就见"道士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道教在打醮,即祭祀祈祷作法事时,献茶也是其中的程式之一。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姚国坤研究员介绍,有人写文章说清代皇帝不喝茶。但一批清代的典籍文献,却否定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清军入关之后,专设有御膳茶房,负责管理皇帝、皇后和皇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日常膳食,并承担部分筵宴方面的事务。奶茶是清官御膳中主要饮料,皇帝每次用膳毕,茶房都要适时备供,并是祭祀和各种筵宴上不可缺少的。在清宫中,帝后、妃嫔、皇子及福晋等每天所需熬制奶茶的物料,都是各处按一定份例备办的。皇宫的饮茶嗜好和规定,也影响到皇帝的亲族子弟和功臣。贵族们普遍嗜好饮茶,常用的品种主要有香片小叶(即花茶,以茉莉双熏为贵)、龙井、红茶、普洱茶等。招待客人,必用盖碗 (下有铜、锡茶托,上有瓷盖,或镂银盖),或另有折盅。

   此外,康熙皇帝为碧螺春题名,事见《郎潜纪闻》卷五。乾隆皇帝对茶叶和名泉的嗜好,则见于他所作的大量诗作。曾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喜爱饮茶,并有特殊讲究,则载入徐珂《清稗类钞》"孝钦后饮茶",以及清末在宫廷最得宠的女官德龄所著《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而清光绪皇帝喝茶,则见于徐珂《清稗类钞》"德宗嗜茶烟"条载:"嗜茶,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足云花,最工选择。"至于清代排场盛大的茶宴,《清朝野史大观》"茶宴"条、《养吉斋丛录》卷十二都有详细记叙。

   不过,由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庞杂,其间的记叙需要全面系统了解,需要科学冷静分析。如"天下第一泉"之说,全国各地有多处,但只要多翻几篇文献,就清清楚楚了。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天下第--泉",传系后被尊为茶圣的陆羽所评定,他认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他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江西还有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列第六,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列第八。这些事见唐张又新著《煎茶水记》(825年前后)。据说,陆羽所撰联句"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就是为水帘水题写的。镇江金山中泠泉亦称扬子江南零水,该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据传系唐代刘伯刍所品鉴,他将宜茶用水分为七等,亦事见张又新《煎茶水记》。而北京玉泉山玉泉被定为"天下第一泉",则因清乾隆皇帝对名泉佳水晶鉴后列为七品,并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济南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为乾隆皇帝所封。这位享尽荣华富贵、风流倜傥的皇帝,封了两个"天下第一",那么,谁又是"第一"中的"第一"呢?真使人费解。但皇帝"金口银牙",说一不二:的,当时谁又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呢?只好由他说了算。

   自然,茶文化典籍文献所能解决的个案并不止这些。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充分地看到:典籍文献的挖掘整理,对于中国茶文化全面准确的阐释何等重要。否则,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将不知闹出多少学术笑话,掩盖多少历史真相。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积累起来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但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有历史的渣滓和沉积,需要人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对于较为流行的几种说法,很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于历代茶书的"互相重复",此说见之于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1987年5月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前言叙述道:"我把古代一些茶书进行对照,发现其内容大都围绕着《茶经》而写,且多互相重复,如一一予以整理、注释,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就搁了下来。""互相重复"的说法是准确的,而有的则斥之为"抄袭之作"(陈祖槊、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这种"互种重复",各个历史时代都存在,尤以明代为甚。我们深入到这一时期的具体茶书,发现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明代的确很重视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资料的菟集。朱祜槟撰《茶谱》(1529年前后) 系"采辑论茶之作";朱曰藩、盛时泰撰《茶事汇辑》(1550年前后);孙大绶辑张又新《煎茶水记》、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等三篇而成《茶经水辨》,又辑陆羽《六羡歌》、卢仝《茶歌》等八首诗歌而成《茶经外集》,还辑吴正仪《茶赋》、黄庭坚《煎茶赋》等而成《茶谱外集》 (均为1588年);屠本唆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10多种书的文字编成《茗芨》(1610 年),颇似茶书分类汇编;夏树芳"杂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而成《茶董》(1610年前后);陈继儒摘录笔记杂考及其它书籍,编《茶董补》(1612年前后);龙膺撰《蒙史》(1612年),系杂抄成书;徐蚴从20多种书上辑录有关蔡襄和建茶的文字,汇编成《蔡端明别记》;喻政辑古人及当时人所写有关茶的诗文编写《茶集》,又取古人谈茶之作26种合为《茶书全集》(均为1613年);万邦宁多从类书撮录而成《茗史》(1630年前后)。这些茶书确实是汇集或重刊前人的著作,但正因此保留了一些珍贵的资料,有利于茶著的传播和扩大其影响,并为后人校刊、整理、研究带来了便利。其功是不可没的。而且,有的茶书虽然苋集前人著述,却力争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如张谦德撰《茶经》(1596年)虽折衷陆羽、蔡襄诸书,但又"附益新意",对"不能尽与时台"者进行辨析。何彬然撰的《茶约》(1619年),只是"略仿陆羽《茶经》之例,分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择水、候汤、器具、酾饮九则,后又附茶九难一则,"内容也有很大不同。

   二是明代的许多茶著又是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如朱撰《茶谱》(]440年前后)凡2000 字,除绪论外,下分品茶、收茶、点茶、薰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等16则。他反对蒸青团茶杂以诸香,独倡蒸青叶'茶烹饮法,就是缘白自己心得体会的独到见解。作者在绪论中说:"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万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立足于"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的,在朱权之后,还有很多后继者。田艺蘅的《煮泉小品》(1554年),虽汇集历代论茶与水的诗文,却分类归纳为9种水性,既有评论又有考据,有些持论还相当切实。徐献忠撰《水晶》(1554年),品评宜于烹茶的水,虽有一时兴到之言,但《四库全书总日提要》称其"亦自有见"。陆树声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撰写《茶寮记》(1570年前后),讲述烹茶方法和饮茶的人品、伴侣及兴致,反映高人隐士的生活情趣。陈师撰《茶考》(1593年),虽是略有所见,随笔记-卜占今烹茶法的变迁,但有些却是独家新意,故:卫承芳跋赞其"晚有兹编,愈出愈奇。"张源撰《茶录》(1595年前后)仅有1500来字,却足长期钻研的心得体会。他"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序)许次纾对茶理最精,他总结累积自身经验撰写《茶疏》(1597年),论述产茶品第和采制、收贮、烹点等方法颇有心得。罗廪白幼喜茶,后"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所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他取得丰富实践经验后,撰成《茶解》(1609年),故其中论断和描述大都很切实。熊明遇撰《罗齐茶记》(1608年前后),闻龙撰《茶笺》(1630年前后),周高起撰《洞山齐茶系》和《阳羡茗壶系》(1640年前后),冯可宾《齐茶笺》(1642年前后),均有亲身经验,所叙也各具特色。实践出真知,明代茶书的创新是与作者积极参与茶事密不可分的。

   明代茶叶著作的创造性和突出贡献,就在于全面展示了明代茶业和茶政空前发展和中国茶文化继往开来的崭新局面。具体而言:一、记载了茶叶产区的扩大,江南茶产的兴盛,茶叶名品的繁多;茶树栽培技术的进步,茶园管理水平的提高;茶叶制作技术的变革,六大茶类的始兴或发展。二、明代茶书对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饮茶风尚的变革,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推波助澜。诸如对"开千古茗饮之宗"的瀹饮法,予以普及推广,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推崇古朴雅致的宜兴紫砂茶壶,十分强调茶性发于水的品水之学,并提出品茶十三宜,七禁忌的品饮理论,使明代的茗饮达到了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三、明代是封建茶法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茶马互市是明代茶叶流通的主导形式之一。对于明代的贡茶之法、官茶之法和商茶之法及其社会影响,对于茶马贸易的展开及其管理制度,茶马贸易的历史演变等系列问题,明代茶书都有专门的记载和论述。这方面的著作有谭宣撰的《茶马志》 (1442年前后),陈讲撰的《茶马志》(1524年),胡彦撰的《茶马类考》(1550年前后),徐彦登撰的《历代茶马奏议》(1643年以前)。当然,明代茶书的广博内容和最新创见并非局限于三方面,这里就不一一细谈了。

   三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明代人对于当时的一些茶书就喜欢修改增删。钱椿年"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编成《茶谱》(1530 年前后)--书。照理,这位精于茶事的高寿老人的著作当有一定的权威性。赵之履所撰《茶谱续编》(1535年前后),还附在书后呢。但时过不久,顾元庆因钱著"收采古今篇什太繁,甚失谱意。余暇日删校,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于1541年撰成新的《茶谱》。这类事一再发生,如屠隆撰的《茶说》(1590年前后),乃是喻政抽改屠氏《考桀余事》中的《茶笺》部分,删去洗器、口盏、择果、茶效、茶具诸条及人品条的最后一则,而增茶寮一条(原在山斋笺内),改称《茶说》,收入他编印的《茶书全集》。这种增删和修订,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人对茶著精益求精的态度吧! 

   总之,因袭与创新的融合构成了明代茶书的基调。由于有明一代茶书众多,我们无法一一介绍,只能就一些最有影响的著作和主要观点作点分析。明代茶书几占中国古代茶书的一半,它们"互相重复"的状况也许可以大致反映整体的一般规律。

   关于历代茶书的"文人戏笔",此说见之于陈祖架、朱自振编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该书导言中指出:"但也有少量茶书,或出于文人的一时戏笔,或其内容全部系抄袭而成,那就无甚意义。""对于文人戏笔和抄袭之作,我们则仅列标题,表明原书尚存,全文从略。"对于"抄袭而成",上面关于"互相重复"的分析似可作出回答。而"文人戏笔",我们也想再作点分析。

   作为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删除非"历史"的"文人戏笔",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 "文人戏笔"是否还有茶文化史的"意义"呢?我们还是看看选辑时的一些具体处理。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825年前后)编者按:"古人论茶兼及宜茶之水,水质不良,自然影响茶味。若如张又新所载,把天下之水,一一按照美恶排队,又说陆羽能辨别临江和南零之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类记载,本辑一般删去不收,这里仅作代表。"(原文均仅断句,标点符号系引者所加,下同)果然,收录唐温庭筠《采茶录》(860年前后)时就"删去陆羽辨临岸和南零水一节"。宋代叶清臣撰《述煮茶小品》(1040年前后)编者按:"这是一篇五百多字的短文,陶埏重校《说郛》当作一书收入。没有什么意义,全删。"明代田艺蘅撰《煮泉小品》(1554年)编者按云:"全书约五千字,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等十类,议论夹杂考据,主要是文人戏笔。这里保留宜茶部分,一以作例,再是这部分多少还有点参考价值,余删。"明代徐献忠撰《水晶》(1554年)编者按说:"全书约六千字,分上下二卷。上卷总论,分一源、二清、三流、四甘、五寒、六品、七杂说等七目(r卷下叙述宜於烹茶的各地方水。白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共三十七目,是品评宜於烹茶之水的。四库总目评为一时兴到之言,全删。"明代陆树声撰《茶寮记》(1570年前后)的编者按写道:"此书前有谩记一篇,后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统称煎茶七类。主要是讲烹茶方法以及饮茶的人品、伴侣和兴致等,删存如上。"所保留的为三则:烹点,尝茶,茶勋。辑人不详的《茶谱辑解》(1862年)编者按称: "该书系清代茶叶中人编印,全书分四卷,辑录关于茶的故事和诗文,约三万多字,全删。"从编者按中可以看到,这些被删削的茶书,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记载了"绝对不可能的"事;二是,"短文"、"议论夹杂考据,主要是文人戏笔";三是"一时兴到之言";四是"关于茶的故事和诗文"。

   那么,这种种情况是否有茶文化"意义",除了前面已叙,我们再看两个例证。明钱椿年编 (1593年)?顾元庆删校(]541年)的《茶谱》编者按说:"下删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所谓竹炉,也就是茶炉和贮藏分封六事的大竹器。作者把茶炉题名为苦节君,把贮藏六事的大竹器称为苦节君行省。其分封的六事指建城(贮茶器)、云屯(贮泉器)、乌府(贮炭器)、水曹(贮水器)、器局(贮叶·六种用具器)、品司(贮笋、榄、瓜仁等助茶香物之器)。所删计·图八幅、说明及铭赞 1200多字。系文人游戏笔墨,无意义。"而王玲《小国茶文化》(中国书店1992年12月版)第四章第二节"明人以茶雅志,别有一翻怀抱"写道:"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不用说诗、文及茶画,即便是饮茶器具也都以有深刻含意的词句命名。竹茶炉叫 '苦节君,;盛茶具的都篮叫做'苦节君行省';焙茶的笼子称作'建城';贮水的瓶子叫作'云屯',意谓将天地云霞贮于其中。茶人的用心良苦,可想而知。"同书的第七章第三节"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人世",作者再一次谈到:"明代,国事艰难,更继承了这种传统,竹茶炉称'苦节君像',都篮称'苦节君行省',焙茶笼称'建城',贮水瓶称'云屯',炭笼叫'乌府',涤方曰'水曹',茶秤叫'执权',茶盘叫'纳敬',茶巾称'受污'。表面看,茶人们松风明月,但大多数人,却时时不忘家事、国事。茶人们从饮茶中贯彻儒家修、齐、治、平的大道理,大至兴观群怨,规矩制度、节议,小至怡情养性,无一不关平时事,"两位专家对同一条资料的看法,竟然大相径庭。

   明代邓志谟撰(1643年前后)《茶酒争奇》的编者按说:"本书二卷,卷一是作者所写的茶和酒争辩的游戏文章,卷二辑录关刁:茶酒的诗文。全书约共32000字,全删。…'茶酒的诗文"前已造、煎煮、饮用的基本知识,对迄至唐代的茶叶的历史、产地,更为重要的是对茶叶的功效,都作了扼要的阐述,这些阐述,有的迄今还没有失去其参考价值。当然,由于时间的流逝,《茶经》所叙述的关于造茶的工具,煮茶、饮茶的器具等部分,有的已无现实意义。"这个评价,大多也适用于其他茶文化典籍资料。由于典籍文献的写作者大多很少从事茶叶生产实践,故对茶学的知识也大多陈陈相因,反过来又影响了我国古代茶学的发展。至于品茗艺术,明以后才用散茶,当时已有分野,唐宋之说只能是古风遗韵。

   我们坦城地阐述了对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一些看法,是否准确,是否合理,还有待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评判。但是,我们总觉得学术的锐气和良知任何时间都是必要的。正由于有上述看法,所以《中国茶文化经典》编撰时,除了因为篇幅所限略有删减外,对于资料一般保持原貌。

   在中国茶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茶文化活动日益增多,中国茶文化传播日益强劲的今天,对于茶文化典籍文献作出"非好即恶"的绝对式判断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所谓辩证式判断不免流于皮相。文化一旦以文字积淀下来,便包含着超时空的普迎合理性因素。茶文化典籍文献也是如此,其全部意义与全部价值,不可能以某一时期某一框范的评判来界定。因此,我们所肯定的东西可能恰好是我们前人所否定的,我们今天鄙弃的东西或许在将来会受到我们的崇尚。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我们对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作出的价值评判,也许是徒劳无功的,但是如实菟集整理并保存下来的资料,也许习'会传之久远。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一脉流程时宽时窄,时急时缓。但是,我们作邈远的追索,不仅是为了凭吊,不仅是为了怀古,更是为了今天和未来。踩在20世纪的终点和未来世纪的开端,我们进行的这种沉思,就是源自于这种历史的使命感。

   历史向今天走来,今天向未来走去! 

   茶文化的恩惠,终将洒满人间! 
 品茶与人生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古时人们就对品茶充盈着熟悉和热爱,对茶赋予了很多的文化。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以品茶为高雅!“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喝茶是为了解渴、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酸甜苦涩、波澜起伏......,具在其中。

  喝茶时通常会觉得第一口很苦、一直喝下去才会品出深藏其中的清香。之所以一直喝下去,仅仅只为忘记第一口的苦涩。品茶要有一个好的心境、人生要有一个好心情。

  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

  在未落子之前便已然敲定了整个棋盘输赢的棋局,就犹如人生游戏!虽然,有些事情,在无声地展开和淡然的收尾之中,都已注定了生生世世、恩恩怨怨的缠绕。当你无法去推断、诠释或者解决时,你便只能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缠绕着的缘份了。

  人生犹如品茶。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泡一杯清茶,细细品味

  一个人的时候,总喜欢坐在灯下,泡一杯清茶,细细品味,任清香孤傲的茶花在水中轻舞飞扬,仿佛寻找生命的奥秘,未知的命运都早已在冥冥之中融入清茶中。

  饮茶是一种艺术,如和尚饮茶是讲究禅,道士饮茶是讲究道,学者饮茶是讲究文化,商人饮茶是一种应酬,不同的品位道出人生的不同追求。有人喝茶言苦,有人品茶说香。人生本是一杯清茶,苦也闻香,香中蕴苦.

  打开飞扬的思绪,抖落积淀的尘埃,小心地翻开心灵最低层的一页,温习全身心的付出,追逐梦想。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得只装得下自己,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心情,也不想了解别人太多,就这样宁可让自己孤独,也让别人寂寞……

  在生命拐弯处,我饮清茶而不喝咖啡。清茶是恬淡的,散发着清雅的芳香,如丝如缕的清香萦绕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流连忘返而又欲罢不能。

  与快乐同行,悲伤也会改变。曾记得这样的一句话:红尘有爱,这颗火热的心不变;红尘有爱,今生的宿命相连。也许,真的有它的道理所在吧。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有过经历的生命才会厚重,才会有承载,不管生活中是喜、是悲,把清茶默默地放在唇间,我们不说伤痛不说累,坦然接受生活给我们的一切,此时的自己才是生命中的花季。我们不再年少轻狂,我们懂得爱、懂得珍惜。明白生命中有许多是我们要努力追求不应轻言放弃的。

  暗淡的茶味包含了人生的沧桑,它宛如一只小手,能伸进人的心灵深处,轻轻地抚摸,让激动平静,让思念沉醉,让烦躁消退,让人渐渐进入一种境界,这是一种宽容而且大度的境界。

  痛也好,乐也罢,一切的一切都让它悄悄流到心田,在生命街口任苦味、香味交融。

  清茶的荟萃告诉我,坦然就是快乐。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我平常不怎么喝茶,一来整天忙忙碌碌,有点空闲也没心思摆弄;二来总觉得茶比较苦,偶尔喝一次,也总是放很少;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喝茶不能叫喝茶,应该是品茶。而品茶,就需要有心情,需要心中有天地,就需要用心、用情细细地品,所以,我总觉得品茶是一件高雅的事情,于我这个算是有点文化的半个知识分子就没多少瓜葛了。

  真正的品茶,有特有的茶道,比如,用什么质地的壶沏什么类型的茶,水要烧到多少度最好,茶要泡多长时间等等,而我对茶道却一无所知,对茶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也就不敢妄谈品茶的学问了。但,门外汉也有门外汉的理解,虽然不一定合茶道,但能品出点自己的味道,不也是乐事一件吗。偶尔的品茶,让我体味到,茶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种境界,第一层是苦,也就是第一遍茶。第二层是香,也就是第二遍茶。第三层是淡,也就是第三遍茶。茶的三个层次,正好诠释了人生的三层境界。茶要认真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而人生也要认真走过,才能品出生活的味道。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旅途上的沟沟坎坎总让人觉得活一辈子不容易,人生有太多的磨难和挫折,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受苦的,这就像喝第一遍茶的感觉,苦。这时,我们应该还很年轻。但是,当我们经历了,拼搏了,成长了,为了生活,哭过,笑过,酸甜苦辣咸都尝遍后,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这就是生活。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笑容和泪水,顺利和挫折,光明和黑暗,共同构成了人生天空的色彩。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泪花中跳动的是笑容,失败中蕴藏的是成功,黑暗中闪耀的是光明。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生活是美的。这就是第二遍茶的感觉,苦后的香。这时,我们应该是人到中年。但是,只有当我们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后,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发现人生的真谛。不是我们成功了多少次,失败了多少次,有多少欢笑,又有几多泪水。而是,不管什么境况下,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认认真真办事,快快乐乐生活,老老实实做人。这时,我们才真正体味到,人生就是一杯白开水,好像没有味道,但却包容了一切味道;好像非常平淡,但却溶解着所有波澜。这就是第三遍茶的感觉,香后的淡。这时,我们应该处于人生的反刍阶段了。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可以像人生一样品,人生却不能像品茶一样过。因为,人生百年,一杯茶的功夫,倏忽已逝。

  

  品茶,有如品读一知已,品读一篇深邃的文章

  茶,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喜欢上喝茶,是在几年前,也是我爱上你之后每天的必修课,那时只是或浓或淡地喝一些,还谈不上品茶,更谈不上品出其中滋味,只是在喝茶中寻找那种天涯共此时的美丽,我不知道是否也有人把这样的思念之情称之为美丽,我却这样认为。对茶的喜爱就象爱上一个人那样,朝思暮想。而他喜茶,甚喜苦,不用尝就知那苦涩,尤为不解。渐渐地,无论是白天和夜晚,就象是对他的思慕,总是习惯地沏一杯清茶,迷醉在茶香中,在思念中,也在品茶的过程中寻找那份涩涩的清苦而带来的无穷的回味,更是在回味中去感受那种心灵相惜的默契。渐渐的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怀念,懂得了那份在深邃平静中流露出的热情和真实,这份在思念中升华了的情感,你不知,可我知,茶知。无数个这样的日子,就这样淡淡的离去,任时光飞逝,事事变迁,离开的只是脚步,唯有不变的是停留在我心里的你。

  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细细观去那一弯弯的碧绿,或清新高雅,或芬芳馥郁。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端起茶杯,轻吹杯口,水面轻波微浮,茶叶沉沉浮浮,聚聚聚散散,忽而簇拥,时而分离,象是幽雅的轻舞,又象是对命运的抗横,慢慢饮嗜,浅浅的苦涩在唇间荡漾,轻轻咽下,甘醇爽口,茶香浸入肺腑荡涤一切沉埃,洗去浮躁,沉淀思想,纯净心灵,真可谓饮一盏新绿,染满身清香。品出一份宁静,一份淡雅,一份激情,一份浪漫。

  观一杯清茶,犹如人的一生。轻轻摇动手中的茶杯,那淡绿色的茶叶或曲或卷宛如云云众生,沉浮与凡事间,喜怒哀乐呈现其中。如刚冲泡时的翻滚沸腾到叶沉杯静,不正如我们在凡事中漂浮挣扎到年事渐长,阅历渐丰吗。如静卧杯底的茶叶,沉稳中报以微笑,宠辱不惊,淡泊飘逸。因此,在生活中与其用“人生本苦”来麻木我们生命的触角,倒不如用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好好的珍惜、接纳并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福惠。

  以品茶的心得去品味人生,会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茶,种类繁多;人生,也丰富多彩。茶,有优劣之分;人生,有艳阳天和阴暗天之别。茶,先苦后甘;人生,需经历风雨,方可见彩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那貌似柔弱的枝条,在寒风中绽放出如此灿烂的花朵,是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植物尚且如此,做人何敢轻言放弃。而做人,如果做到有一定“深度”——在最初接触时,只给人一点淡淡的印象,深交以后才能完全体会出其内涵,也许,才真正叫做成熟,也只有成熟的人,才是完美的,如你。

  茶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瑰宝,而你,则是上天赠予我的厚礼。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才变得灵动,充满了阳光的奔放;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才变得丰富,充满了诗意的浪漫;因为有你,我才变得如此执着,不轻言放弃;也因为有你,我才有了品茶的经历,爱一个人的幸福。

  

  人与茶一样,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品茶一般来说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品茶的地方。要选择清静淡雅之处,最好是荫萠之下、花园之中、书房之内等等。二是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所谓清心寡欲就是性情随和心地善良,不用心机,清淡处世的人。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配上这样的人,品茶才能品出味来,才能于品茶中得到乐趣。每每是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悦鼻,顿觉神清气爽。细啜慢饮,回味无穷。博古论今,谈天说地,忧烦尽去。吟诗作画,听琴对弈,雅趣横生。

  可以肯定的说内心趋于浮燥的人是不会去品茶的。他们受不了这种寂寞,也没有这份耐心和细心,便无法领略这清雅的乐趣。他们喜欢的是酒桌上的喧嚣和牌桌上的争斗。如果他们去品茶了,十之八九也是迫于无奈的应酬。较之于茶,他们比较喜欢的是烟和酒。那些玩意有较强的刺激感,符合他们的心里需求。当然他们也需要茶,但那是用来解渴、用来“牛饮”的,而绝不是用来品的。花上几百元买条烟,上千元买瓶酒,眼都不眨。要花钱买茶,他们是舍不得的。话又说回来,即使好茶到了他们的手上,也只是体现了茶的商品价值,却难以体现其使用价值。

  品茶对泡茶的器皿和水质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妙玉用贮存了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来泡茶,招待贵客黛玉、宝钗和宝玉。她所用的茶杯也是玉质的古玩珍宝。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到泡茶用水时,也有山水上(泉水),江水中,井水下之说。泡茶的器皿似乎有陶器上,瓷器次,其它下之论。水和器是茶的帮衬,没有这种帮衬,再好的茶也难品出什么好味来。

  想想人亦如此。光有自身条件是不行的,还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才能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就我们的国情而言,一个人要想成功以下条件好像必不可少,即:才貌、机遇、位置、人缘。这里面,人缘似乎还要摆在首位。为什么?不必细说,大家一定都知道的。

  茶有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白茶、黑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质特点。绿茶香醇,红茶鲜爽、黄茶醇厚、青茶馥郁、白茶清亮、黑茶爽口。各具特色。但不管是什么茶,品茶一般要从色泽、香气、滋味和形状四个方面来品。比如绿茶,一般来说要求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看起来才养眼,喝起来才上口。有一个方面欠缺就不能算好茶,其档次就要大打折扣。

  人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有经验的人,能从一个人的气质、谈吐,爱好和行为上分辨出这个人的“档次”。比如说出口恶言恶语的人,至少说明他缺少修养。就像做红茶发酵没有发好一样,做出的茶必然是红不红,绿不绿的。或者发黑发臭的也有。

  茶有优劣。喝好的茶是一种享受,喝不好的茶简直是受罪。有时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热情的泡上一杯茶来。不经意间喝上一口,一股陈味、轻微的霉味、其它东西的串味直扑肺腑,真是难受。含在口里,进不得,出不得甚是尴尬。

  与人相交也有类似的感觉。交上一个好朋友,一个知已,总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与正直的人打交道,心里也很受用。尚或不慎结识了一个不好的人,那也是件烦人的事。对于那些奸恶之人,人们往往是要避而远之的。

  像爱抽烟、爱喝酒一样,爱茶的人也有不少。其爱法和喝法也各不相同,大可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学学品茶,于品茶中品出知识,品出韵味,品出快乐。最好是于品茶中交上几个豁达大度,性情平和的朋友。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品茗谈道,议论人生

  清明节后一日,几个文友相约于.”水清木华”茶庄,品茗谈道,议论人生。

  对于我这个大海碗喝惯了冷水的过来人说,提起茶道,几乎是个白痴。

  许多人对我都曾有过误解,常以名茶相赠。他们万没有想到,我是不喝,老婆是乱扔乱送。

  去年七夕,我应邀参加湖北武汉的姻缘大会。走之前,我想给那里的文友带些茶叶。老婆却大骂:“你不想要的东西人家就想要吗?你给人家增加什么负担。”我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茶,只不过是武安特产的“长寿茶”。谁知道到了武汉后,文友只怪我“长寿茶”带的太少。还拿出“普洱”“铁观音”“苦丁”等让我品尝,并一边给我讲着沏茶泡茶品茶等许多茶道甚或药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觉得茶好喝,而且很有学问,诸如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

  回后,我将残留的的好茶又重新珍藏,准备自己慢慢享用。武汉的文友电话质问:“你不是要清仓处理给我茶叶吗?为什么还不寄?”我回答说:“你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不该让我懂得了茶。”

  这一次到武安.”水清木华“茶庄品茶,体会更深了。小苦丁泡茶后果然是“青山绿水”,品着品着就有了感觉。一个女同志多次向我示意想要。我没吭,她最终还是厚着脸皮自己要了。

  “普洱”泡茶后残阳般的血红,品一品先苦后香,真如人生苦尽甜来。

  茶庄主,这个厚道的中年人,提起茶来侃侃而谈。他懂得真多,让我们都望尘莫及。从他的描绘中,我们眼前再现出当年马帮贩运茶叶的艰辛。茶叶发酵的传奇,原来是长期运送过程中的意外发现。所以有人总结说,“普洱”是能喝的古董,越陈越好。

  其保健和药理作用更是惊人:清人赵学敏“本草钢目拾遗”云:“普洱茶性温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变迁,致癌因子无处不在,现代人可说是身处在癌症阴影中,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普洱茶的抗癌作用早就经云南昆明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证实,并在1991年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获得举世认可。

  好家伙!果真如此,神了!对于开始注重健康的中老年人,它太诱惑了。由此,我联想到一次专家讲座,3000多元一箱的保健品,其主要成分竟然是茶、三七、山楂。怪不得“神农尝百草,身中七十二毒,饮茗解之”,真是名副其实。

  在喝到云南的滇红茶时,别人说话,我没吭。我在品茶。这是二泡后的茶,我感觉舌根微辣,两耳发热。问那个女的,她说,你看我,脸都红了。这是我第二次品茶,并且品出了味道。我因此悟出:人生如品茶,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说起人生,我们不禁又讨论起茶道来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受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期间,有文友讲了一个故事:有个老干部卸任后,在路上遇到了过去给他开车的司机。司机没和他打招呼一扭脸走了。就因为这个,老干部一气之下,没过多久就死了。我当时就说,他如果来和我们一块品茶,或许死不了。品茶能使人克服浮躁,品茶能使人淡泊名利,品茶能使人先知祸福。台上时,要想到下台时;辉煌时,要想到颓废时。成功时要夹起尾巴做人,失败时要挺起胸膛走路。这是我从品茶中悟出的道理。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清、敬、怡、真。”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基于品茶的多种好处,我们又对茶庄主提出一个设想:除了多设茶座外,再注入一些文化的内涵,比如把我们当地文人和工艺家等的书法绘画根雕奇石剪纸窗花甚至用雪糕棒做成的大塔城楼等一并在这里展览,让来这里的人一边欣赏文化,一边品尝茶叶,既健康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纯洁了心灵,那将是多么高雅和谐的好事情啊。

  “人生如品茶,酸甜和苦辣,参透四字经,长寿且豁达。”且以此诗做结,望人们向茶靠拢,向文化牢笼,正确面对人生,提高自己的品位和生活的质量。

  

  人生淡淡,茶水清清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窟”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慵懒的阳光。独自坐在房间里,沏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滚,心中浮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滚烫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只怕是品不到人生的好茶。平日历经过了人情冷暖,就像那滚烫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唯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暖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表情。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悠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如是,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在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里,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忧忧郁郁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含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在苦涩与清香中,慢慢感悟出人生亦如茶。

  

  品茶,重在意境茶如人生,句短味长

  品茶,重在意境。以鉴别茶之香、味、形、色,谓之品。品者,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唐代诗人卢仝寄新茶诗堪称千古绝唱。

  人在旅途,品茶亦为人生一大乐事。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南方的茶馆,不光可以吃茶,还有酱瓜、小吃相佐,四小碟的花生、腌菜苋、煮大豆及酱菜一一摆上桌。游人在外,偷得浮生半日闲,茶馆聊可一坐,享受惬意与闲情。小巧精致的紫砂茶具,再加丝丝古琴、幽幽茶香,心如湖水般宁静,只有涟漪,没有激荡。

  品过南方的“阿婆茶”,滋味浓酽胜过红茶,色碧绿醇赛过绿茶。古镇小楼为清瓦明砖,远眺河港里来来往往的小舟,慢品“阿婆茶”,再加上吃瓜与豆的闲情逸致,便沉醉于江南小镇的茶文化了。寻古探幽的诱惑,挡不住“阿婆茶”的诱惑。此茶淳朴、淡泊、典雅,一如江南古镇里那一位位淡泊淳朴的老阿婆。

  品铁观音,那琥珀色的茶汤,入口清香甘洌,留在舌尖的茶韵,散布四肢百骸,通体舒泰,至今回味无穷。

  情重寄观音,茶梦醒不来。芳踪韵路,藏于绿林中,满布山水间,但欲解梦语,应寄有梦人。有了梦,便可与观音茶对话。独坐也和怡,再坐可潸然。无端无心计时,眉头心头交茶事。观湖上云来雨骤,问君家何处?抬眼望,高山云雾起处。

  普洱茶汤红酒般晶莹剔透,便疑是玫瑰花瓣浸出的琼浆玉液。轻啜,韵味绵软悠长,淡淡的陈香伴以柔滑之感,沁人心脾,其香醇甘美,使两颊生津,怕品茗者要陶陶然醉意朦胧了。

  茶如人生,句短味长。普洱陈香愈浓愈醇,其味悠长耐寻,其质甘滑醇厚顺柔。品茶性情,因人而别,心境不同,大概茶的口感也不尽相同了。

  最难忘西湖一品。寻得西湖风光中最存意境处,春天时灿烂繁花,冬日里曲情写意,水天楼榭错落映衬,伴随古蝶斜阳的步影小意与幽雅宁静,这样的古意,让人心动。在草木春深的清晨里或细雨霏霏的晚霁下,品茗中听取花落声音,可谓一人致幽二人致胜。

  茶中聚风云,点点驻真气。水木清华,佳茗无语,上善无言。如若古琴悠然飘来,茶品无歌也悠扬了。啜引当有思,此时之思之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也便对人生生发许多的感喟。

  品茶,啜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份情调。几枚盈绿,一身春色,在水中观其上下沉浮,感悟人生荣辱。在沉沉浮浮的人生历程,选择清淡与超然、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则需一种境界。

  擎一盏清茶,任丝丝幽香冲淡了浮尘,沉淀了思绪。憩坐都市宁静清雅一角,柔和的音乐若有似无。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简单,似是凝聚了太多的愁绪,其实,太多的愁绪是因了心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寂寞时,恬恬然醉心于一盏绿茶,“洁性不可污”的绿茶,其品位如散文;而清奇非流俗的散文,则是色香味俱佳的清茶了。

  茶之岁月,壶里春秋,云卷云舒,演示着从容不迫、不惊不诧、不癫不狂,从而又泽荡心灵,超尘拔俗。茶事是事,事到无心皆可乐;茗品须品,人非有品不能闲。

  品茶,品好茶,人生不亦快哉!

  

  人生如茶

  说到品茶,品好茶,会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曹雪芹笔下的妙女士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我以为,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以茶艺表现人文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的本质是和,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注意力集中,心到、眼到、手到。以真实心境寄情山水,以真挚情怀融入自然造化,在茶香、茶色、茶味中陶醉、品味、顿悟、修行。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品茶的快乐和乐趣如生命艺术

  饮茶,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觉乏味。如果穷极逸乐,一切甘甜皆因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像浆酒霍肉之徒,尽管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红尘滚滚,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

  品茶如品人生,我发觉不少茶联也是劝人悟道,让人看淡名利,崇尚恬静的。如湖南名胜紫霞峒小凉亭内的一联:“紫气玉碗盛含仙掌露;霞光金芽微带碧泉珠。”给人淡雅清远的品味。

  广东珠海南山山径的茶亭也悬挂一副茶联:“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则于言简意赅中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更是别致有趣:“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全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朴实幽默,令人抚掌叫绝,使人有所启悟。

  唐代刘贞德曾总结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山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

  个人认为;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情感有真诚;对情感有真诚,对生命自然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正如此,我才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茶可以分三六九等,人也是如此,这是品质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质的人同样也要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

  茶在杯中,上下漂浮,香气四溢,乍看上去平实无奇,若想分辨其优劣,还得需用心去品。正如三毛说茶的一句话:“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人,滋味又岂止三道?

  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茶,不求酒的浓烈,却也不甘于水的平淡,它与世无争,自始自终保持着清香溢人和甘甜的本色,如果做人也同茶那样,或许算是完美吧。

  品茶如同交友,只有慢慢地品味,才能品出茶的清香,才能品出感觉,才能品出默契,才能品出友情。茶虽清雅,却能给与温暖,这种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或许有人会说,以茶来形容人,是否有点矫做甚至有点哗众取宠。世上尽管爱茶、品茶者人很多,但遗憾的是他们喝出了茶的味道,也感悟出一些人生的意味,却没能把茶的品质渗透到自己的血液里。这也许就是一种悲哀吧。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入水便如人入世,生死之间从此有了说不完的故事。

  人生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为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人也不必因为融入社会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当你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之后,你还要在意什么呢?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

  作为一个人,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如果一味去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并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难有生活的快乐了?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最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甘美,余味无穷。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

  唐代刘贞亮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由此可见,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有品茶的能力,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充满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茶不浓不淡最好,浓到不苦淡到不簿也行。同样的茶,十个人会泡出十种味。虽然只是些微差别,但那正是不同风格。茶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然的最大特点是变化。茶之奇妙,在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捕捉茶最佳变化的过程中,心在不知不觉的恢复本能,这就是茶道的奥秘。凡有利于心,皆可谓之道。喝自然的茶,明自己的心。

  心静身安,围坐在小桌前煮茶喝。茶忍受煎熬升华成汤,最彻底的奉献成就最高的价值。茶不煮如钢不炼,怎能与醍醐甘露抗衡呢?古法之妙,用过方知。你一句赞语,我一份感激,都是茶的至高荣誉。深感天地之造化,茶之美妙,渐渐入道。

  如果喝茶无感无思无悟,那么就是在喝水。敬万物如生命,才不愧为万物之灵。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智慧越大越彻知万物。反复琢磨,印证一二句茶经。不明昔时茶,不知今日人,茶道难续。茶贵人贱,离道甚远。

  杯中的茶水,是茶人的一份心意。茶美境美不如人美,人美在形更在心。借茶传心以花示意,自然已具万美,只需善用而已。茶洗去尘污,使心思纯朴。茶道不厌其烦,以坚茶人之心,过后知大道至简。喝茶只是喝茶,真功夫在茶外,在心内。

  茶有滋味,有香味,有韵味。彻底释放茶的底蕴,唯有煮茶。何时兴煮茶,何时茶道兴。泡茶如山坡,煮茶如山峰。茶之至高感人至深,仿佛品出几世轮回。无不盛赞茶煮出来的韵味,好象醍醐甘露,心被彻底征服。好茶加上好法,才能留住人和心。

  煮陈年藏茶,清亮如泉,甘甜似糖,感受到雪域高原的纯净圣洁。之前泡过更好的藏茶喝,因为没有泡出底蕴而被忽略。真爱茶就煮茶吧,其实喝茶是跟茶诀别啊!看着桌上的插花,虽然美丽也很残忍。失去身体的花容不忍多看,心静感应万物都是生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越谦卑,才越伟大。只有我们摆正位置,才能真正成为万物之灵。

  茶可试水,试人,试心。听说三千年的老茶树,喝一口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确实太珍稀,不该再用来满足口腹之欲。三千年茶树值得敬畏,五千年历史更应该尊重。没有两棵相同的茶树,没有两片相同们茶叶。用心品茶,领悟自然造化之道。

  茶艺茶道都是由心而发,只是艺有形而道无形。茶艺可以安身,茶道可以安心。与其繁琐不如简练,与其勉强不如自然,与其浓妆不如素面。没有形神合一,千万不要上台表演。茶水的流动可以表演,心灵的变化怎样体现。茶道在人,人道在心,心道在己。

  春茶美如春花,最美丽也最易失。藏着记忆走过四季,待到明春再品春茶。在大河边喝茶,河水枯干见底,河底如人脚底。一只白鹭呆呆的站在淤泥里,它们的到来曾经以为重归自然,现在看来只是回光返照。河水泛滥还可以逃离,没有河水了,逃都逃不掉了。喝水都没有了,更别说喝茶。无穷的欲望,使我们失去了有限的资源。欲望的尽头不是幸福,而是毁灭。珍惜茶,更应珍惜水。不要注重末节,更不要忽视根本。

  私心深入骨髓,事事皆与愿违。天道为公,大地无私,自私自利只能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日本茶道的和敬非常好,清寂里面有问题,并没有得到真传。掺茶倒水脱离不开生活环境,参惮悟道也脱离不开自身根基。道象水一样无穷尽,人象杯一样有极限。悟到道的无限,其实只是达到自身的极限而已。茶的精神是彻底奉献,饮茶也要与人分享。所谓修养,就是为别人着想。

  花美在自然的色,茶美在自然的味。欣赏自然,如同赞美母亲,一体相连。夜晚,万家灯火,人们都在屋里看电视。我坐在朋友家的露台上,喝茶聊天,仰望月亮的笑脸,星星的璀璨。一阵阵清风送来凉爽,也使乌云卷走了天上的美景。在城市,自然的名字叫奢侈。

  炎炎夏日,一壶凉茶好象装入体内的空调。天越来越热,地越来越干,人越来越急,一杯茶能解决什么问题?凉茶一杯接一杯的豪饮,人越来越清醒。人为的灾难,只有自然的恩赐才能挽救。江河比钱财更加宝贵,茶叶比时装更有品味。人心千变万化,茶心始终如一。喝着至真的茶,扪心自问,自己假不假?茶是大自然最朴素的艺术品,只要还有一点真心,人都会有感应。茶是试真心的圣水,多多的喝吧!

  身体象碳,精神象灰,茶不能使人起死回生。一杯茶似一口井,水源在心。张开嘴茶水才会流进体内,打开心茶性才能渗入灵魂。生命完全开放与自然彻底交流,茶把好的洗净,坏的冲走。小小的一杯茶,能够运行大大的一个良性循环。不要小看了茶,更不要小看了自己。

  

  茶色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是个爱茶的人,在茶乡浸泡了二十几年,不曾深究,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闲情闲字闲工夫,企图喝出优雅,闲来写点小女人的文字,那么,这样的日子就很滋润,很满足了。当自己老成孩子的那一天,若能持炼成“茶色女子”,无论遇到什么,不计较,无惊无喜,一杯释怀,也就足够了。

  见到她后,我才明白,世间的华美,都深藏在微笑里。

  闲时,逛到一家茶庄,名字叫“茶缘”,茶庄的主人是一位40开外的龚姓阿姨,皮肤出奇的好,说到保养,她说,如果说单单喝茶喝出好容颜,那是骗人的。心态好,休息足,汤水够,也就差不多了。

  圣人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人总是以一个难猜的谜穿插在世界里。眼前的她,让我想到了“茶色女人”这个词。无关相貌身材,无关学历心智,只是一种心态,等闲静坐,或则信风月,不惑,或则敬神明,不迷,把一切简单化,流水一样的从容,慧心做茶点,温柔是水,十指余香。不是千娇百媚,不是骏马持鞭,也不是落笔惊风,更不是仅仅挽起袖口,熟女红习烹调的相夫教子。她是那种无论乾坤怎么转,永远都能浅笑微吟,倚楼起箫,风起听风,风落听心情,谈笑有鸿儒,有白丁的女人。

  龚阿姨说,喝茶的女子喝的是气质,纯东方的。

  跟她闲聊,从花茶到茶道,到心态,到人生,胜读十年书。她杯子里盛的,分明是人生。

  凡尘外,百花深处,如此佳人,甚喜。

  淡雅,厚重,古朴,是我印象中茶庄的摆设。

  不然,茶庄正中摆了一个树桩做成的大桌子,古味尽出,墙上挂着一副“茶”字的草书,笔锋飘逸却不失犀利。

  为我一一指出花茶的种类,功效。她说,女为悦己者容,只是世界变数太大,所以要尽量做到,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恋茶的女子,苦尽甘来。悲喜不乱,宠辱难惊,不是看穿,只是看淡,受的也就轻了,不急不躁,任山长水阔,世俗的纷扰都捏成手中一杯清茶,换盏低唱,离歌也好,欢歌也好,有的是平静心,看茶色渐浅,顺着水,茶色一点点淡下去了,身渡烦琐外,以过往的心看世间的过往。

  微笑是最好的化妆品,这话没错。

  闲聊中,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一脸的微笑。她说,人的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交朋友跟学东西,自身修养的提升是别人想帮都帮不了的。

  嗯,只有天生的懒女人,没有天生的丑女人,这话让我想做一个懒于梳妆的女子的想法偏离轨道。

  眼前的她并不漂亮,将近徐娘,但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一种悦目的味道,也许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痴茶的女人,不是等时间,而是创造时间,无论多忙,有烦,都有办法抽出时间静坐片刻,品茶,品事,品人,品年华,天塌了当被子盖。

  我说,你可以写写美容心得出书了。

  她笑得很开心,扶了扶眼镜说,会的,现在还没到那个境界。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细品生活的女人才是知性女人,美在于气质,吐气如兰,眼如丝。

  龚乐曲,她的名字,这本身已经是一道茶点了,玲珑心,雅致情。

  养颜,其实主要是养神,养心态。像她的名片上写着:一盏茶品人生沉浮,平凡心看大千世界。

  我拿起桌上摊开的一本书,叫《佛悦花草茶香》。

  她说,闲来无事,看风乱翻书呢。不过,这书确实不错,看后心会慢慢变静,不易浮躁。

  佛、花、草、茶、香,我想起了《红楼梦》,里边的茶文化也足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自古有言,红颜祸水,形形色色的女子,零零散散,行走于厨房与厅堂中,应酬着,迎合着别人的喜恶。对立的就剩下“茶”香了,拧干了,剩下“万红同悲”的别样泪河,看不到幸福的出口。

  茶与酒对立,醒酒,亦喜亦怒,似痴似嗔,只是一念间,看花前,望月下,两袖清冷,在潇湘竹的摇曳下,飘渺像烟,一个黛玉,一个妙玉,都是指下如花的女子,在所有女子中最为清幽,清水煮字,风在翻书,只是古时,幸福的女子不写字,所以,她们都是以悲伤终结。

  茶是一段缘的开始,禅是一段劫的结束。茶禅本一味,亦即亦离,品茶与参禅,讲的都是修心,静,清,闲,明心见性,不重结果,看的是历程,随环境随心情而定,所谓的“修行在个人”也差不多这样吧,领悟就在拐弯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龚阿姨说,茶叶要选好,像心态,而水便是生活了,无论水质跟茶叶多好,好喝与否,重在对待的心情。

  听到这,我想起了妙玉,吃茶都要讲究杯子,讲究水质,取于梅花上收溶化的雪。雅洁,完美得一尘不染,那么她喝茶的心情却是如何?行走在尘世边缘,放不开,所以,无处度禅声。

  茶色女子,放得开,把世间的浮躁都在茶水中过滤,怡然自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像壶中的茶叶,伸伸身子,慢慢舒展开来,释放。把盏轻笑,顺手间倒出一个美丽的故事,哪怕是荒唐的,哪怕只有一个眼神,一颦一笑,就足够回味一世。

  茶庄一行,不得不说上了一堂课,买的不仅仅是花,带回的是花仙子的心态,收获良多。细思量,有道是“茶禅一味”,很多东西都得慢慢揣度了,在悟,不在言传。

  总在想,如今,茶类分化成各式各样的点缀了。在某种特定的场合,迎合着某种身份,上午茶,下午茶,还有晚茶,在觥酬交错中,失却了那份静寂的心情。谁人能屏息静坐,听泉煮茶,羽化成仙了?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她,那个茶色的女子,就此衍生出的感觉也逐渐散开。

  茶色女子,闲不在多,有茶就行。

  

  在茶肆中品茶

  茶肆,我走进玻璃门的时候,心中还在犹疑:要不要进去?女老板已经拉开门笑脸迎上来。她不问我买什么茶叶,而是招呼我:“请进,请座,喝杯茶。“

  硕大的根雕型的木桌、木凳,在小屋占据了很大的地方,很容易令我想起当年卢仙翁饮七碗茶咏七碗茶诗时是不是也凭这样的几。木桌上有一套白瓷的茶具和一把电茶壶。壶中沸腾的水弥漫成氤氲的湿气。

  我告诉她:我要买铁观音。她像似没有听清,根本不回答我的询问,只是一味地请我就座。她不似茶道艺女那般雍容、年轻、漂亮;也没有茶道艺女的尔雅、温琬、悠然。她是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极普通的女商贩,中年,无饰无华,语中带着鲁腔。

  她已拎起小茶壶,双手并用,娴熟地冲洗茶碗、茶杯、洗茶、泡茶、斟茶,用一个竹镊,将小茶杯送到我面前,说:“你尝尝这味儿。“我欣赏她利落的节奏,看得出她是个性格很爽快的女人。杯中茶水橙黄清亮爽目,“这茶色不错!“我出口赞道,举杯,才吻唇边,一股浓浓的香味儿已冲进肺腑,缓缓喝下,香味儿还在。我一连喝了三杯,虽没有卢仙翁“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的境界,却已涤去一天的劳累、疲乏和冬日的寒冷,心中已愉悦至极,点头品道:“不错。“

  她浅浅一笑,将碗中茶叶倒掉,又换上一种高品级的铁观音,仍似前般,在我欣赏的目光中,已将一杯新茶送到我面前。我端至唇前,味儿淡淡的,不似先前那种浓香味儿舒服,自然摇头道:“这个味儿淡。“她仍是一笑。

  应我的要求,她再换一种低品级的铁观音,如法炮制,只是那茶叶放的太多,我要求她:“少放点儿,太浪费!“她笑道:“按理是应该放几粒的,可是我们山东人拿不出手。“这杯茶,我几乎品不出有任何香味儿,由衷地说:“我喜欢第一种茶。“她露出开心的笑容,爽朗地说:“我知道了,你喜欢浓香型的。“

  以前买茶叶从来都是闻茶称茶交钱,这回可享受到上帝的待遇了。我乘势儿又品尝了她肆中的碧螺春、银针、陇南龙井,都不如铁观音。第一次品出的相味儿鼻前口中腑中绕着酝着萦怀不散。女老板这才说了一句世故的话:“铁观音就是这样霸道,你喝惯了,就不会接受其他的味儿。“

  那股霸道的浓香味儿促使我下决心:就要第一种。她称茶叶时,我看清包装袋上写着:福建安溪。

  

  品茶如品人生

  茶如人生。安逸舒适的生活,容易消磨人们的斗志和情趣,让人趋于懒惰与散漫,天长日久,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情趣可言的凡夫俗子,俗不可耐;忧患重重的生活,容易让人抖擞精神,不敢怠慢,时日一长,便可以让人变得充实丰富,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所在。但是,这样也不是一无是处,前者可以提醒人们,使人警觉;后者可以告戒人们,使人清醒。就像春茶,可以使人品得岁月磨砺后的清醇美好一样,秋茶,可以使人品味到生活的苦涩和艰难。春花秋月,各有所长。茶如活人。如果你生活在一帆风顺的阳春三月,就请你想一想,秋茶在一番热烈后的苦涩吧!如果你生活在风雪交加的寒冬,就请你想一想,春茶在几经苦难后的清醇吧!同样是一棵茶树上的叶子,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下,获得的是鲜活与清香,而在和风丽日的关爱中,得到的却是苦涩与瘦弱。这的确是发人深省的自然现象。

  话又说回来了,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是大可不必过分较真的。任何事情只要一过头,就容易将蛰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勾引出来,人就容易变得难以平静。茶亦如此。想当初,在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变化不定的春日里,她如果过分的守拙,过分的拘谨,也就不会出落得嫩叶如翠,也就没有了厚实香醇;同样,在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变幻莫测的夏日里,她如果过分的张扬,过分的支出,到最后可能连一缕纤瘦的细叶也不会留下,只有一根茶梗了。因此,我们说,即便是春茶留香,秋茶含苦,也都是各自对生活的积累所致,各得其所,大可不必怀恨在心,别人也无须指指点点,生活本来多姿多彩,何必要求整齐划一呢?就如茶中情趣也各有所长一般:有人喜欢狮峰龙井,喜欢她光滑匀齐的茶形,嫩绿鲜活的茶色,黄绿剔透的汤色,高远持久的香气,甘醇润泽的滋味;有人却喜欢祁门乌龙,喜欢她乌黑油润的色泽,红艳明亮的汤色和那淡淡的兰花香;有人喜欢君山的金镶玉,喜欢她紧实挺直的条形,清新鲜活的香气,浅黄清澈的汤色,尤其是在茶杯中三起三落的舞蹈;有人则喜欢黄山毛峰,喜欢她肥壮匀齐的芽叶,显露密实的白毫,馥郁厚实的香气和鲜浓醇和的味道,清澈微绿的汤色,尤其是那茶凉犹香的品德;有人喜欢太平猴魁,喜欢她的红丝线,喜欢她的香高味醇,喜欢她的冲泡数次滋味不减;有人则喜欢茉莉花茶,喜欢她浓郁芬芳的花香与清爽雅洁的茶香的珠联璧合……面对此情此景,你能说哪个茶叶不可爱,又能说喜欢什么是罪过?

  人生在世,关键是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悲与欢,得与失,甚至是生与死。一旦有了这种心境,一旦有了这种情致,苦也乐,悲也欢,失也得,甚至死也与生无异。因此,人生,说到底,活的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趣,一种理念。

  人生得意多品茶

  人的一生,总是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情感,无奈、失落、难过、忧愁、高兴、喜悦……忧愁的时候,我们喜欢抱一壶老酒,就着三两种小菜,麻醉自己。而喜悦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找到多种多样的休闲方式,有的喜欢约上几个好友,到某个饭店、酒吧纵情狂欢;有的则喜欢独自一人,泡上一壶热茶,在茶香袅袅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是的,人的一生虽然不如意事远远多过让人喜悦之事,但终归有喜悦的。

  比如事业小成。

  你尽可以撇开那些祝贺你的人群,选一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壶热茶。茶自然要好,铁观音大红袍皆可,万万不可的是带着你的那些喜欢喧嚣的朋友,喝茶,要的是安静的氛围和恬然的心情。茶泡好了,先不要急着喝,先闻闻那些温暖的芬芳,先看看那飘然的雾气,再握握那滚烫的紫砂壶,你的心自然就更加地安宁。然后,你细细地抿一口茶,那沁人心脾的茶香,让你满足,让你快乐。于是,那茶,就那样柔软地让你拥有了茶的气质。

  比如人生安逸。

  你自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享受你的快乐生活,你的生活空间很广阔,你的休闲时间很充裕。这时,你不妨多看看书,多品品茶。因为,看书可以让你成为心灵的富翁,而喝茶,则可以让你在成为心灵富翁的时候,不断地愉悦你的心情。当夜色朦胧,当圆月当空,拧开一盏明亮的台灯,听着一曲低柔的古典乐曲,再泡上一壶茉莉花茶,于是,你尽可以坐下来了。这时的你,或随手打开一本《读书》,或细读几首唐诗宋词,在飘渺的乐曲声中,任凭茉莉花飘香,你的思绪却早已经进入了那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此时,再多的物质拥有,再多的世俗享乐,似乎都不再重要。

  再比如,你拥有甜蜜的爱情。

  此时,你不妨邀上你的爱人,一起来到一个安静的茶屋,一边小口小口地品尝让你叫不上名来的茶,一边和你的爱人喃喃低语。这时喝茶,已经不在乎茶的质量和口感,这时,你们是在喝着你们甜蜜的爱情啊。

  是啊,茶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可以安逸人的心情。我们活在这个世俗的红尘,难免会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情,有些事情,你如果执著地进入,只会徒增你的烦恼,此时的你,是没有好心情来喝茶的。相反,当你人生得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你也不妨让自己赶快快乐起来,去泡上一杯芬芳的热茶,在氤氲的茶香中,忘记一切烦恼。

  品茶如品人

  我一直觉得饮茶应该是上了年纪的人做的事情。饮茶就像赏字,没有恬然淡定之心品不出其中滋味。我对茶无甚讲究,更无陆羽一样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喝茶皆因双亲爱茶。

  茉莉花茶浓郁且富贵;

  雨前毛尖香高味浓,却是先苦后甜;

  东山碧螺春最正宗,入水之后叶片慢慢舒展,碧透澄澈,暗香浮动,真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湖龙井清新甘甜,从不霸气,却在无知无觉中覆盖你的耳鼻喉舌,待发现时,早已乖乖地做了它的俘虏;

  乌龙铁观音要衬上好的紫砂壶,熬制要火候,更要耐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半日浮闲抵十年尘梦。

  最爱却是明前茶。明前茶乃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因其鲜嫩而身价衿贵。明前茶种类众多,我只尝过明前龙井,便足以萦怀不忘。那年初春爸爸南过江浙,返乡时正好路访“曲曲环环路,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的九曲十八涧,遂带回新采摘的西湖龙井。人称品茶一曰看,二月闻,三曰尝,但看色泽已是绿意盈盈欲滴,沁透心脾;拆开后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懵懂人生之初开化,一切尘事皆荡涤。只是清明一过,饮新茶的好时节就又过去了。

  陆羽讲《茶经》,二十四式茶器无异阳春白雪,凡世尘嚣之中甚少再用;幸而茶文化由雅到俗,不曾失传。四川人爱坐茶馆,摆龙门阵,采菊东篱瓦屋纸窗也是自在得意;北京人台下喝茶,台上做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若到香港吃茶,推荐一个好去处,赤柱美利楼,望不到逼仄的马路,汹涌的人潮,唯有背山面海,春暖花开。以前听过一个说法,说闽粤一带嫁女儿时,丈人要为难一下未来的女婿,其中一条就是泡“功夫茶”给女婿喝:壶小如拳,茶叶却占了半壁江山;且泡的是乌龙茶,宜细呷细品,初初入口实在是苦涩不堪言。若对方能一口喝下,便说明是个能吃得了苦的人,这样才放心把女儿嫁出去。

  品茶如品人;阅茶可以无数,但最后发现真正对胃口的,其实还是那样一两类。曾有密友,窈窕淑女却一直待字闺中,后经人介绍与一男子相识继而热恋。谁人看来都是天造地设极登对: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一个重情,一个有义,可不出半年即劳燕分飞,各奔东西。其实不奇怪。女孩岭南人,蕙质兰心,婉约细腻;男孩中原人,却是威猛有余,体贴不足。“没办法,他不是我那碗茶。”

  没错,这个将就不得。谁让他们不是彼此的那碗茶

  人生百态,各不相同,正如茶的种类不同一般

  茶有红茶、绿茶、花茶、白茶等之分,人生亦有悲、欢、离、合等之别。如同品茶,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需要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出人生中各阶段的酸、甜、苦、辣,才能够铭记一生中容易忽略的美丽风景。

  我自知对茶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去细细地品茶。然而,每闻茶之清香,每见叶之沉浮,我心亦变得淡然,从容。香茶在手,独坐于天地之间,沐浴在山谷宁静之中,任时光之悠悠、社会之嘈杂,我自细品美茶之香,纵览自然之美景,忘却俗世之烦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何等惬意之生活、何等豁达之胸怀!

  然而,社会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古了那种田园般的生活方式。科技为我们带来了文明,带来了便利,也带来现代人越来越多的烦恼。追名逐利,只重结果不顾过程的人生,就像一口喝完杯中茶,全然不知其滋味一样。人们一辈子为名利而生存,为声誉而忙碌,忘记了身边的亲人,忽略了世界之美景,更是永久地失去了内心真正的渴望;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如同隐居于山水之中的悠闲老者恬然品茶,于浓或淡、清或涩的茶水中品味出那份清香,在悲、欢、离、合的人生中领悟出生活之幸福,生命之伟大……

  人生在世,难免失意与痛苦。这点与品茶再相像不过。不同的人会对同一种茶品出不同的滋味,对人生的失意也会持不同的态度。庸俗之辈只会整天埋怨与失意之中,沉湎于痛苦之渊;胸怀宽大之人则会微笑地正视各种失意与痛苦,永远的那么淡定、从容。正是这种淡然、豁达的心态树立了他们高尚的人生观。生、老、病、死等等这些不幸,人的一生中会多次碰到,聪明的人一直能够做到不为物喜,不以已悲,活的永远是那么的自然、潇洒。正如一篇歌词中的两句话:“让它自然地来吧,让它悄然地去吧……”

  时光匆匆,人生几何?消逝的光阴一去不返,我们不应一味去感慨;剩余的时间我们要学会好好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自然,珍惜身边每一边,每一事物,在珍惜中细细品人生这杯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人生百态于一体的“香茶”。

  不同的茶,泡出不同的口味,溢出不同的茶香

  泡一杯浓茶,细细地品味一下人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有人说,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那么人生则是一幅展开的画,一百个人,自然也就有一百种感受。但是正如品茶要品出滋味一样,读书也要读出品味。品味人生,总不免有所感触,或长叹,或欣然,感触愈多,收获愈多。《三字经》、《增广贤文》便是无数人,经过数代的经验品味出来的人生哲理。

  所谓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一杯浓茶,品味人生,在这里,就成为了一种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忍让,是宽心;知足者常乐,是平衡,是清心;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是专心、是耐心。其实,无论这世间事物如何变化,只有这人,才是最有品赏价值的,而品赏出来的人性,更是永恒的。

  不同的茶,泡出不同的口味,溢出不同的茶香,犹如人之爱心、虚心、清心、诚心、信心、专心、耐心、宽心八种心性,蕴含人之一生的哲理。

  在阴沉而窒息的空气里,泡一杯茶,坐在窗台下。五月的柳树,幽淡、素洁!

  泡一杯茶,透过玻璃,看被开水冲腾地上下翻滚的茶叶。正如人,为生活而到处劳碌的人!如父母日渐深陷的眼睛,如我们日渐粗糙的手,……

  小雨下得淅淅沥沥,凉意浸湿了疲惫的身心,涌出了酸楚的眼眶!喝一口色浓味苦的茶!慢慢咽下,咽下!咽下!!

  没有吸烟的习惯,可我喜欢品茶,尤其是酽茶。端起杯,轻轻吹去漂浮的茶叶,望着那浓浓的汤液,看着那冉冉升起的缕缕白气,仿佛进入了一个飘然的梦境;轻啜一口,微微的苦涩,浓浓的清香,通体的疲倦荡然无存,诸多的烦恼悄然远逝,遐思也飘远了。

  品味人生的滋味亦如同一杯浓浓的茶。少年,初识愁滋味的季节,成长的岁月浸透了淡淡的苦涩;青年,一段如火如荼的季节,亮丽的青春总有那么几抹灰色;中年,阅历人生的坎坷,趋向成熟的岁月,双肩扛起沉重的包裹;老年,饱尝了岁月的风霜雨雪,怀念已逝的青春韶华总难免酸涩。人生,不正如那一杯捧在手里的茶吗?或许唯有天真无邪的童年才如同一掬可人的清泉吧!

  是的,今天有今天的烦恼,明天又有明天的困惑,或许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生了。人生的苦不是酒,酒让人沉醉不解愁;人生的苦恰如茶,痛苦中给你警醒,给你希望,淡淡的苦涩蕴蓄着清香。

  有人说,错过的即使是太阳也别懊悔,悔时月亮也会错过,再悔时,你将连星星一并错过。既然走过,就别再徘徊,别再为闪在背后的风景懊悔,多向前看,更美的风景还在眼前!

  瞧!太阳又出来了,天不是又放晴了吗?你的那方天空难道会永远阴云密布?生活就要为了生存和进取而努力。别拒绝人生给予的那份苦涩,因为这苦涩中孕育着成功的希望。

  人生就是一杯浓茶:端起杯来,有轮旭日,有弯新月,有满天的星星就浸泡在茶里呢!抿一口,咂咂嘴儿,满口的太阳味儿、月亮味儿、星星味儿!

  人生之旅是一段磨炼性格的路,人生之旅是一杯茶,把真诚与执着挥洒在人生路上,浸泡进人生这杯茶里,那苦涩何尝不是满口的清香呢?

  阴晴圆缺,是月的轮回;悲欢离合,是人生的纠葛。既然要生活,我们就不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生活,我们就继续拥抱那份执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如舞台”。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有前台有后台,前台看起来是那么的漂亮,却不知道后台的辛酸!前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却不知道后台,脱下那一身的假面具,又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那才是人的真面孔……品味心境,品味人生……

  人生如同独酌一杯浓浓的、酽酽的茶,意味深长悠远……

  品茶如品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

  几天没喝茶了,突然想在这个清静的上午为自己泡一杯茶喝,找到了一盒台湾的“杉林溪”,层层包裹,急切地打开来,原来是一粒粒的茶珠,还没泡呢,就有一股香气袭来。嗯,心想这茶应该不错吧。

  上午停电,用煤炉烧水,水开了电也来了,先烫过茶具,再泡上一杯,茶汤黄琥珀色,看着就有想喝的欲望。果然是好茶。

  这茶好像是一朋友台湾的同事送他的,他转送给了我们。我看了无数茶包装上的广告语,有些是名不符实,这次不看介绍,我先品尝过再说,没想到真的把我吸引住了,然后引我再来看盒上的介绍。都是繁体字,有点看不懂。

  杉林溪高山茶:产于台湾海拔1600~2000公尺之杉林溪凤峡地区的原始森林,此查区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山区终年云雾缭绕,是孕育高山茶之绝佳环境,经雨雾滋养,其制成之茶叶香气高雅,余韵浑厚,喉韵无穷,其乃台湾茶叶中之珍品,名气远播,驰名中外。

  先不管它夸张了多少,但是的确是入口感觉浑厚香纯,喝罢,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既不像铁观音那般浓烈刺激,也不像碧螺春那么淡雅清香。就如一种浑厚深沉的男重音,绕梁三日,久久回味!

  “诗写梅花月,茶剪谷雨春”,品茶如品诗,真正的妙处是说不出的。

  品茶更如品人,具说:10的人像“海马宫茶”,淡淡的青涩,回味甘甜,似茶又似淡淡溪水;20岁的人像“茉莉花茶”初识情怀,至真至纯,滋味清香而气色鲜亮;30岁的人像“碧螺春”,阅尽人生去粗取精,去除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具有了独特的风格;40岁的人像“西湖龙井”简单中体现了完美,成熟中体现了高贵,而这高贵又是如此可以亲近;50岁的人像“冻顶茶”经历了风月的磨难,开始磨炼岁月,事过万千,真情自然涌出;60岁的人像“白兰花茶”,经自然调和,收日月精华,滋味浓厚;70岁的人像“银针白毫”,已经不必看见全人,只见其一点一滴,便可以勾勒出全部风华,人性已飘荡其身形之外,与天地山水合一……

  也许是到了爱感悟人生,爱旁观的年龄了,昨日给儿子收拾书桌,看见一本易中天的《品人录》,就留下来,原来易中天品的是古人,先品项羽,再品刘邦与韩信。他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品人,而我喜欢根据自己的眼睛品周围的人。

  比如昨日一帮同事聚餐,落座就抽烟的男士,这种应该有些大男子主义,和小自私,不管空调房间里有多少不抽烟的女士在,自管自己抽得舒服。

  也有上菜上汤都先照顾身边女士的,我还隔了一MM坐,但MM旁边的一男士自始至终都照顾我们两个MM,汤来了端汤,饭来了端饭,这样的男士应该是比较细心的,在家也是一位体贴太太的老公。我就一直享受这位帅哥的服务,还享受另一边的MM为我夹菜。

  其实我是一个很会照顾别人的,但当遇到另一个更愿意照顾别人的人,就享受起来。

  跟我一起工作的合作伙伴一MM,她每天早上为我打好早餐,她经常笑着说:“皇后来了。还不快点吃早餐。”我说:“丫头,过来给我捶捶腿!你不是说是我的丫头嘛”而她在家里,全是她老公下班还煮饭,照顾她。我常常说她嫁了一个好老公。

  其实,为别人付出也是种幸福,有时候要留给别人这种幸福的机会。

  

  茶的最高极限是用来表现东方文化的

  济南人应该是对茶情有独钟的,因为即使是在茶文化中有较高声誉的惠山泉水,也不过是捞了个天下第二泉的位子。但是,即使是济南有天下第一泉的说法,济南人的品茶文化却不是天下最有名的,昔日有济南趵突泉畔的茶社,那是用一品的泉水来沏茶的。但是在茶业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在众多的泉水资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泉水还有很多,而按好水比有好茶相伴的规矩中,在一些名茶产地,也是多有好水相伴的。如,在龙井茶的产地有跑虎水与之相配,在顾渚紫笋的故乡有金沙泉相伴。而我们的济南就没有好茶可产的,但是我们济南人品茗的水平却不低,尤其是济南人对花茶的嗜好与销量的确是一个正比关系。但是,即使如此济南人多年以来并没有让我们的泉与茶成为一道散发独特魅力的风景,我现在唯一所存遗憾的是,尽管我有过在趵突泉茶社品茗的经历,但是缺没有很好的品出好茶的味道。

  因为,那时心不静。现在心倒是静下来了,但是泉水没有了。没有泉水的品茶就会大大地打折扣。所以再说品茶的时候品品人品,这就会更加不容易。

  再说品人之前,就要先说说这济南人爱喝的花茶。中国的茶叶结构中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之分,还有黑茶、白茶等茶类。花茶是在明代之后才有的,而当时花茶的制作也是文人雅士的清玩,当时并没有普及。到了清代,苏州开始生产茉莉花茶,并大量销往北方各省,而从这之后就形成了北方人嗜好喝花茶的习惯。《听雨丛谈》说:“今京师人又喜以兰惠、茉莉、玫瑰熏袭成芬者,渐流通于海内,唯吴越专尚新茶,不嗜花熏,因是出产之地,易得嫩叶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北方人嗜好喝花茶的习惯就逐渐形成了。

  我对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多亏了原来济南的一位老茶人,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不少有关茶叶的知识,而且为了写一篇关于茶叶的报道,我也曾下了一番功夫,好好读了些有关茶叶的通史和传说等等。许是当时所关注的是茶叶的知识和历史的发展变化等等,所有不曾把对茶文化的认识放在读人生和品味人生上。而现在当我那天和一些并不懂什么茶叶发展沿革的人一起品茗时,却发现人品的品味其实是和这不同种类的茶叶有大关系的。

  茶圣陆羽的经历就颇能说明问题,陆羽,唐复州竟陵人(今天的湖北天门),他是个孤儿,当年被竟陵的智积和尚收留,陆羽天性聪慧,身得智积喜爱,但陆羽没有去作一个禅师,而是在强烈的求知欲趋势下,走出了山门,几经周折最后专心研究茶经,并写成《茶经》一书,,后来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当年读《茶经》没有上升到对于人品的论述上,也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文化学内涵。陆羽有一首写茶的诗就表现了他的人品和品性。

  不慕黄金甿,不慕白玉杯。

  不慕朝入省,不慕暮入台。

  唯慕江西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不慕黄金宝物,高官荣华,所慕的只是用江西的流水来浸泡一壶好茶。而这些也就构成了茶经的对于茶人的品格、思想情操的见识,把饮茶和人的精神操守联系在一起,使品茶称为一种精神的修养和历练。而今天看来依旧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静下心来品茶,也许在物欲横流之时,会免除那些以后的牢蜮之苦。

  人们对茶与酒的关系这样分析,二者是一隐一侠之物,是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的。茶使人内省和保持心境的常态,而且还能使你浮躁的心态得以调整,因此,茶也和人的独处有关系,一些人整天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不会有这样的心情的,那些整天功于心计,算计别人的人也不能是好的茶客,唯有具有“纯一无杂”之心的人,才能体会到那袭在心头的茶香,“或是一种山川灵秀之气,与茶香一起涌来(峻青)”。

  茶的最高极限是用来表现东方文化的,它是一种内省的功夫和表达方式,这在传统的中国古典人物描写、刻画中时常可见,现在的人不大从这样的角度来论茶,也不会用这样的心境来品茶,而只是为了解渴而喝茶,因此便少了许多冷静和沉静的东西;茶的地位往往交给了酒神来完成,有了那种热烈、张扬的东西,茶的沉浸的作用就在酒神的亢奋中消逝了。

  现在的文人,尤其是现在写畅销书的作者,这些新生代人的的作品,她们都是喝咖啡来写作的,是在大宾馆的灯红酒绿中的开始写作的,这就难免没有了品茶的功夫。加上现在的快速的饮茶方式,也包括那些四川人在一些饭店的开设的用大铜壶冲三炮台那样的饮茶方式,也全然没有了饮茶时的那种意境。

  那年到西湖去龙井村,当年并没有生出许多感悟,过了多年之后,忽生许多关于茶的感慨,而这种感觉似乎是可以在文震亨的《长物志》(香茗)中体察出来”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宴醒客,夜雨逢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仔细品味,这些感悟已经足够了。至于我们在《金瓶梅》中所见的说到茶的600多处,以及说到《红楼梦》中写道茶的260多处,已经使得茶成为了真正的茶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所写之处都有独到的寓意。因此,说传统的文化就一定要说到茶和茶的文化,而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先静心,然后再品茶。

  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透过袅袅上升的水雾,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入语驿边桥”。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生出许多感叹,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入水便如人入世,生死之间从此有了说不完的故事。

  人生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为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人也不必因为融入社会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当你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之后,你还要在意什么呢?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如果一味去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并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难有生活的快乐了?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最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甘美,余味无穷。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

  唐代刘贞亮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见,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有品茶的能力,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充满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感悟人生,人生如茶

  每天沏上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一边放松身心,一边静神欣赏杯中那带给人愉悦的茶趣。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人个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干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
  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吟颂这一副出自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
  水汲龙脑液,
  茶烹雀舌春。
  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
  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
  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正因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
  这副对联是当代书画家王梓梧(中央统战部赠送澳门回归礼品画《九九归一图》的作者)书赠丁以寿的,对联中无“茶”字,但茶又无处不在,很好地表现了茶与儒释道不解之缘。
  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
  清代的郑燮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如下: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味,确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
  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
  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情愈浓。
  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种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
  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祁红,三杯猴魁余雅兴。
  聆妙曲,品佳茗,金盘盛甘露,缥缈人间仙境;
  观古俗,赏绝艺,瑶琴奏流水,悠游世外桃源。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
  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品斟茶。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三楚远来肩且息;六安前去味先尝。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
  来为利,去为名,百年岁月无多,到此且留片刻;
  西有湖,东有畈,八里程途尚远,劝君更尽一杯。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随手烹茗化白鹤;
  绿地垂柳钓青钱。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 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西东。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攀桂天高亿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
  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
  远帆无数,有盈盈轨水从罨画溪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扬落花风。茶联还有一些小故事。
  还有一副茶联,出于抗战时期重庆某茶馆。联文为
  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
  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感伤时局,却见真情,隐刺官家,令人啼笑不得,荡荡民心,尽在言外。
  几十年前,在西安莲湖公园上出现一个“奇园茶社”,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奇乎? 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 是园,是园非园!
  上下联第一字把“奇园”二字分别嵌入,别至有味,然而当时人们只知是一副趣联,却不了解其中的真意。直到后来,报纸披露该茶社原是西安地下党的一个秘密交通站,人们才明白“不奇亦奇,是园非园”奥秘。
  绍兴驻跸岭茶亭曾挂过这样一副对联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联中措施辞含蓄,寓意深刻,既表达甘泉佳茗给路人带来一丝清香,又道出人生旅途的几分艰险。
  茶联发展到了今天,就层出新意,寓以新的内容。比如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
  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供客饮,
  茶销海外赢来蜚誉耀神州。  茶    语
平时都喝什么茶:
玫瑰花:清火润喉,具有消斑、除皱、养颜之功效,是花中之王,也是最受女性喜爱的一种花茶。 
康乃馨:能美白皮肤,祛斑除皱,是美容养颜的名贵花茶。 
紫罗兰:不但能清火养颜,滋润皮肤,还能给皮肤增加水分,增强光泽,防紫外线照射。 
芍药花:养血柔肝,能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 
勿忘我:美容增白,清火明目,特别是对雀斑、粉刺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薰衣草:台湾名茶,能社痘社斑、降火安神,增白紧肤,修复疤痕(它强力除菌、消热凉血、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伤疤愈合)。 
玉美人:调养气血、润肤乌发,又能减肥瘦身(它是皇宫里贵妃们专用的减肥茶)。 
  :女人之花,美容美颜,又能调节经血,还能减肥瘦身,是功效最多的一种花茶(玉美人与桃花搭配在一起减肥效果更佳、理明显,而且绝无副作用)。 
 
特殊功效花茶(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玫瑰茄:排毒养颜、开胃健脾、软化血管。 
白雪茶:能消除体内垃圾,排出毒素(是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者的首选佳品)。 
 
清香解渴、解暑(消炎解毒)、清凉润肺、润咽喉的花茶: 
玉蝴蝶:清肺热、利咽喉。 
百合花:降火安神、清凉润肺。 
  :养颜美白、改善睡眠。 
野菊花:避暑消热、清心明目。 
人参花:清香解渴、清凉降火、补血补气、健脑提神。 
金银花:清火润喉、清热解毒(它对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疗效显著)。 
金盏菊:养肝明目、美颜美容、解毒消炎(汪治头晕、胃寒痛等)。 
君白菊:清热解毒,保肝明目(它是解暑、抗疲劳、软化血管的首选佳品)。 
金黄菊:清热解暑、消肿明目(它能有效排出毒素、消除体内垃圾)。 
茉莉花:疏肝和胃、理气解郁(月经不调、痢疾、肿毒等疗效好)。 
 药茶,是指以饮茶方式饮用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单一或数种药物,以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养生及润肤美容的功效。下面介绍《养生益寿类药茶》,供参考选用。

  人参固本茶
:人参12O克,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各24O克。
  【功效】益气养阴,扶正固本;①中老年人气阴两亏,津血不足,体瘦乏力,或伴肺气肿而见咳喘。②老慢支久咳不愈,动则气喘嘘嘘,精神不振,时有咽燥。
  【制法】原方药量用1/2O为1日量,后回味药捣碎,纳入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O分钟。人参片另以保暖杯冲泡,与前药茶兑服,最好人参渣也频频嚼咽。
  【宜忌】咳喘有火气者,不宜应用。
  【按语】本方经有关单位实验研究证明,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用于中老年体弱和老慢支虚性咳喘有良效。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兼益体阴,主要含人参皂甙,是公认的强壮滋补品,能增强、调节体内免疫功能。天冬、麦冬补肺生津,可用于治咳嗽咯痰不爽;生地偏于补阴,熟地重于温补,二者主于补肾益肺。故对肺肾两虚之咳喘,用之最适宜。

  
五福饮茶
:熟地、当归各9克,人参、白术、炙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枣2枚。
  【功效】补气养血;中老年五脏气血亏损,面色萎黄无华,神疲气短,懒言,怔忡善忘,纳谷不香。
  【制法】上药研成粗末,计作一日量,1次纳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为大半水瓶,盖闷2O多分钟后,频频饮用,于日内饮尽。
  【宜忌】时邪湿浊阻中而胃脘室闷甚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原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俱虚,反映出一系列的全身虚弱症状。方中熟地补益肝肾,与当归相配,重于养血补血,人参大补元气,强壮振奋,《神农本草经》说它“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白术健脾助运,正如《本草汇言》说:“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术得人参相助,大补中气。灸甘草补气和中,协调诸药。生姜辛温、大枣甘温,二味同用的意义:一是调补营血,二是温运补中,促进补气补血药物的吸收,以奏补而不泥之功。

  
玉灵青茶
:龙眼肉30克,西洋参3克,白糖适量。
  【功效】补血,益气,安神;①年迈体弱,神疲体倦,心悸怔忡,食欲不振。②病后血虚气弱,四肢乏力,头昏,面色萎黄。③孕妇体弱,精神萎靡,纳谷欠佳。
  【制法】上药置于保暖杯中,用沸水冲入浸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饮用,并不时食用龙眼肉、西洋参,1日内服尽。
  【宜忌】胃口较差者宜少量多次饮用。
  【按语】本方为甘温与甘寒相济的滋补剂。方中龙眼性味甘温,功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主治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神疲体倦,面色萎黄,饮食欠佳等症。西洋参性味甘寒,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要含有人参皂甙,所以它与人参都有补益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龙眼肉与西洋参配伍,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是药食两用的滋补上品。

  
代参茶
:炒党参20克,炙黄芪3O克,炒白术12克,龙眼肉15克。
  【功效】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头昏,面色萎黄,饮食欠佳,四肢乏力,夜寐多梦,动则心悸,如贫血、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等。
  【制法】上药捣碎,用1日量,纳入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15~2O分钟。频频饮用。
  【宜忌】脾虚湿浊蕴中而脘塞纳呆者,暂不宜饮用。
  【按语】《本草正义》说: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尤其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黄芪是补气强身、固表利水药,常与党参相伍而增强补气之效。《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牌上虚弱,清气下陷者最直。”现代研究表明,党参含有皂成菊糖、微量生物碱等,具有强壮抗疲劳作用,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黄芪含有糖类、氨基酸、叶酸及微量元素硒等,具有明显的强壮作用,能增强心血管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护肝脏。此二药并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白术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药,《本草汇言》说:“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亦有强壮、抗菌作用。龙眼肉性味甘温,功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善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之症。四药均有补性,又各有特点,谓其合用,可以代人参,毫不夸张。

  
二参茶
:西洋参须3克,沙参12克。
  【功效】养阴生津,滋补身体:①阴虚津亏,口干咽燥,或见大便偏干,或感体力不支。②单纯性口眼干燥综合症,双目干涩,口腔干燥,饮水不解渴,甚或伴有咽炎或喉炎。
  【制法】上药放入保暖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其中西洋参须亦可用西洋参,如津亏较甚,沙参可加至15~2O克。均为1日量。
  【宜忌】湿热蕴中引起的口干不宜饮用。
  【按语】二参均为滋养肺阴、生津止渴之味。方中西洋参含有人参皂甙,补性较强,《本草从新》说它“苦微甘寒”,功能“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用于“虚而有火者相宜”。沙参养阴清肺,性略偏寒,功能“清肺气,生肾水,涤心胸烦热”,“胸隔燥渴”(《玉楸药解》)。故二药为伍,相辅相成。

  
四君子茶
:人参 6克,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3克。
  【功效】益气强身,健脾养胃:①年老体弱,全身倦怠乏力,面色白,脾胃气虚,消化力弱,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有时溏薄。②大病初愈时,或慢性衰弱病人,不思饮食,食量减少,身体消瘦,语声低微,四肢无力。
  【制法】按照上述药物组成剂量,研为粗末,放入保暖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饮用,每日1剂。
  【宜忌】湿困中焦而脘闷、舌苔厚腻,或舌红津伤而口干烦渴者,均不宜应用。
  【按语】本方主治脾胃不健而引起的全身虚弱症候。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血生津,《本草正义》说:本品“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卒,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有人参皂甙、糖类、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等,对中枢神经、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白术味甘苦而性温,功能重在补气健脾,增进食欲,与人参相配有较好的强壮作用,可协调人体的内外环境而促进健康,对老年人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本草汇言》说:“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佐以茯苓渗湿健脾调中.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四药协同,补性略偏温而平和。

  
首乌丹参茶
:制首乌、丹参各25克,蜂蜜适量。
  【功效】益肾补肝,活血祛瘀;①冠心病,高血脂症。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③抗衰老。
  【制法】将前二味加大剂量,研成粗末,以纱布分包,每包5O克。每用1包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并调入蜂蜜少许,闷置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包。
  【宜忌】气虚无血瘀证者忌用。
  【按语】首乌性味苦涩、微温,《开宝本草》说它能“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本品生用能通便、治毒疮、瘰病。主要成份为大黄酚和大黄素、大黄酸(炙过后无大黄酸)等,此外含淀粉、粗脂肪和卵磷脂等。药理试验表明,具有降血脂作用。动物实验:在体外试验中何首乌能与胆甾醇结合,在免肠道能减少胆甾醇的吸收。还有人认为,首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与所含卵磷脂有关。丹参味苦微温。能活血祛瘀,安神宁心。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炎、冠心病和妇女月经病等。有报道,丹参制剂(针、片)有扩张冠脉和增加冠脉流量作用;用于迁延性、慢性肝炎,可改善肝功能、促使肝脾回缩和变软。其机理可能是由于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门静脉阻力,使肝内血循环改善,增加肝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又认为丹参活血化瘀对消除肝脏纤维增生有一定的作用。本方二药合用,对防治冠心病、动脉硬化和慢性肝炎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又制首乌在古医籍中均记有补肾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故本方亦对用于抗衰老。

  
健身降脂茶
:绿茶10克,何首乌15克,泽泻10克,丹参15克。
  【功效】活血利湿,降脂减肥;不管老年、壮年,血脂偏高,或体形肥胖,都可以用此方作保健饮料。
  【制法】何首乌、泽泻、丹参三药研粗末,纳入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20~3O分钟,然后加入绿茶,轻摇.再盖闷5~6分钟。频频饮用,1日饮尽。
  【宜忌】有胃溃疡者,不宜应用。

  【按语】本方贵在养血活血、疏通经脉,滋养阴液、补益肝肾,且有利湿降浊的作用。方中丹参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何首乌降血脂、抗动脉硬化,二者配合,在补益身体的基础上疏通血脉,无任何不良反应。泽泻性味甘寒,利水渗湿,含有五种三萜类化合物(如泽泻醇等),具有利尿、降低血脂、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绿茶提神醒脑、利尿,有利于降脂减肥。

  
乌龙消脂益寿茶
:乌龙茶6克,槐角18克,何首乌3O克,冬瓜皮18克,山植15克。
  【功效】消脂减肥益寿;①中老年人高脂血症,高血压,或伴发冠心病,常有头晕,胸闷。②形体肥胖,头昏,全身乏力。
  【制法】原方后四味研为细末,置于热水瓶中,用适量沸水冲泡,盖闷约2O分钟,再纳入乌龙茶,轻摇热水瓶,继续盖闷5~6分钟。频频饮用,于及日内饮尽。
  【宜忌】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者,不宜饮用。
  【按语】高脂血症与肥胖虽不可等同,然而中药治疗从消脂着眼是共同的。本方是确有消脂作用的简便茶剂。方中槐角性味苦寒,功能清热、润肝、凉血,《本草拾遗》说它能治“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等症。本品含有亚油酸、亚麻酸,有降脂作用。何首乌性味甘温,滋补肝肾,主含大黄酚类,能润肠通便,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山植性味酸甘,是消食化积、散瘀行滞的良药,《本草纲目》说它能“化饮食,消肉积”。本品含山植酸、酒石酸、柠檬酸、黄酮类等,具有扩张心血管、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冬瓜皮健脾化湿利水,因“肥人多湿”,故肥胖者常用之。乌龙茶是茶叶中的上品,有很好的醒神、消食、利尿、减肥作用。本方久饮消脂益寿,无不良反应。

  
首乌降脂茶
:丹参2O克,首乌、葛根、寄生、黄精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降脂通脉,活血祛瘀,滋阴益气;高脂血症引起头晕,胸闷,食欲不振。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纳入热水瓶中,用适量沸水冲入浸泡,盖闷约2O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尽。
  【宜忌】阳虚痰浊蕴中者忌用。
  【按语】高脂血症引起的头晕、胸闷,按照中医辨证求因,有因阳虚痰瘀交阻引起者,有因肝阳上亢、痰火交织引起者,本方所治之症是气阴两虚伴瘀血而致者。方用丹参养血活血、通脉祛瘀,《本得纲目》说它“活血,通心包络”。本品含有多种丹参酮及丹参醇、丹参素,并含有维生素E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桑寄生性味苦甘平,能补肝肾,通经络,有利尿、降低血压作用。葛根性味甘辛平,治头痛项强,含有葛根素、大豆黄酮等,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血流量。何首乌滋阴养血补肝肾,主要含有大黄酚类成分,功能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黄精补肾润肺,益气养阴,主含天门冬氨酸、毛地黄糖队以及多种葱酮类化合物等,有降血压的作用。前三药通脉络、扩张血管,后二味滋补气阴,能降脂、降血压,加上甘草益气调味,配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花减肥茶
:玫瑰花、茉莉花、玳玳花各2克,川芎6克、荷叶7克。
  【功效】芳香化浊,行气活血;肥胖症,体重超过正常标准,懒于行动。
  【制法】上药搓碎,置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0分钟。频频饮用,1日内饮尽。
  【宜忌】阴虚口渴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升清降浊,理气宽胸,活血降脂,肥胖体臃者饮用最合宜。方中玫瑰花甘苦而温,功专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本草拾遗》说本品“和血,行血,理气”。茉莉花、玳玳花均有理气解郁、辟秽和中的作用,与玫瑰花相伍既走气分又走血分。荷叶升发清阳,馨脾利湿。四药理气解郁而有提神作用,辟秽化湿而奏祛痰利湿、消脂减肥之功。配以川芎芍活血行气,通行全身血脉,扩张血管,有助降脂。

  
山植降脂茶
:生、炒山植各7克,炒陈皮9克,红茶适量
  【功效】消食、理气、降脂;①过食膏脂,血脂偏高,或伴见头昏脑胀,常觉口中粘腻或喉中多痰,或体偏肥胖。②平明胃酸偏低,纳谷呆滞,或伴脘门不舒。
  【制法】上药放入热水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塞紧塞子10多分钟。当茶频饮,1日饮完。
  【宜忌】胃酸过高、有溃疡病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验之实际,常服确实有效。方中山植是主药,现代研究证明,它含有山植酸、酒石酸、柠檬酸、黄酮类及甙类等,具有扩张心血管、降血压、降血脂、助消化等作用。故《本草纲目》说它“化饮食,消肉积”,《本草通玄》说“山楂味中和,消油垢(指肉食)之积”,是很有道理的。炒陈皮理气快膈,有助饮食消化,以辅山楂消积。红茶是绿茶经过发酵而成,含有多量酵母菌,是和胃消食除积的佳品,与前二味配伍,奏效益良。

  
山楂银菊茶
:山楂(拍碎)、菊花、银花各10克。
  【功效】减肥降脂、降压;①高血压症、高血脂症,头昏脑胀,体肥乏力。②进食膏脂太过,体形肥胖,口中粘腻,喉中不爽。
  【制法】上药放入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浸泡,盖闷15分钟。频频饮用,1日饮尽。
  【宜忌】胃酸过高及有溃疡病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消脂、清散并用。方中山楂促进消化,擅长消积滞、除肉积。现代研究表明,本品含有解脂酶能促进脂肪分解,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血脂。由于它能消脂,故对肥胖症减肥亦有帮助。菊花、银花清头目、平肝阳,并有轻轻疏散之性。《本草纲目》说:“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扩张心血管、治疗高血压作用;银花能降低血胆甾醇水平。故此二药与山楂相伍,有相辅相成之功。

  
海带草决明茶
:海带1O克,草决明15克
  【功效】祛脂降压;高血压、高血脂症及肥胖需减肥者。
  【制法】将海带泡淡,切细丝,与草决明同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2O分钟,不拘时饮汤吃海带,草决明余渣弃去。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弱,易泄者忌用。
  【按语】海带为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草。主含粗纤维、氮、蛋白质、脂肪、戊聚糖。还含大叶藻素,内有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和洋芫荽糖。尚有鞣质、维生素B2。含磺量不及海藻。本品性味咸寒,能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据报道,海带提取物之褐藻氨酸,为一种降压有效成份,动物实验证明有降压作用。草决明又名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新鲜种子含大黄酚、大黄素、芦苦大黄素等。有利水通便作用。临床报道,本品能降低血清胆甾醇和降压作用。本方服药后可发生轻度腹泻,多见于服药的初期,不影响继续服药,可自行消失。

  
锁阳桑椹茶
:锁阳、桑椹子各2O克,白蜜1O克。
  【功效】补肾阳,益肾精,润肠通便;①肾阳肾阴两虚,阳萎不育,腰膝无力,也可用于女子不孕。②老年体弱,腰膝酸软,肠燥便秘。
  【制法】锁阳、桑椹子各捣碎。置暖水瓶中,加蜂蜜10克,用适量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尽。
  【宜忌】肾虚而大便稀溏者不宜应用。
  【按语】阳萎不育,是肾虚早衰的临床表现,故宜用本方两补肾中阴阳。方中锁阳性味甘温,是温益肾阳,“治阳萎遗精,腰腿酸软,神经衰弱”(《内蒙古中草药》)的要药,又可“补阴气,治虚而大便燥结”(《本草衍义补遗》)。桑椹子性味甘寒,《滇南本草》说它能“益肾脏而固精”,是补益肾阴、补肝、滋液的上品。以上二药阴阳并补,着眼于肾亏,配伍滋补润燥的蜂蜜,尤其适宜于中老年益寿延年保健之用。

  
巴戟牛膝茶
:戟天2O克,怀牛膝15克。
  【功效】温补肾阳,强腰健膝;①肾阳亏虚,腰酸冷痛,膝软无力,阳萎早泄。②病后腰酸,背脊冷痛,腰以下有冷感,手足不温。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置于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浸泡,盖闷约2O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尽。每天中晚可配合饮用黄酒各1杯。
  【宜忌】阴虚火旺,中气下陷者,不宜应用。
  【按语】《千金方》原用本方治疗“虚羸阳道不举,五劳七伤百病”。阳道不举,就是阳萎不能房事,五劳七伤,就是概指身体虚弱。其实本方主治重点是肾阳虚损之症。方中巴戟天性味甘温,《常用中草药手册》说:本品“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它含有维生素C和糖类,表现有雄性素样作用。怀牛膝性味甘苦酸,《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腰疼不能任地。”本品含有三萜皂甙及蜕皮甾酮等,具有止痛作用。它与巴戟天相伍,是治疗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腰膝疾患的良药。

  
王母桃茶
:白术、熟地各6O克,何首乌、已戟、枸杞子各3O克。
  【功效】健脾运中,温补肝肾;①肾阳不振,腹冷腰酸,腿膝软弱,阳痿早泄,或见失眠,梦遗。②肝肾虚亏,头晕目眩,全身乏力,腰腿酸软,胃口欠佳,纳谷不旺。③牌运不健,消渴,食欲旺盛,身体日渐消瘦。
  【制法】按照上药组成比例,研为粗末。每日用4O~6O克,置于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浸泡2O多分钟,即可开始饮用。于一日内饮完。
  【宜忌】肝肾阴虚火亢而致头目晕眩者不宜饮用。
  【按语】《景岳全书》方名王母桃,是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之意。方中熟地、何首乌、枸杞子补益肝肾;巴戟天重在温补肾阳,与何首乌、枸杞子相伍,温而不燥。重用白术,意在健脾补中,且可免除补益肝肾药滋腻不化。《常用中草药》说巴朝天“补肾壮阳,强筋骨”,治“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早泄,失眠”。现代研究认为它“有雄性素样作用”。枸杞子是补益肝肾、明目的中药上品,《食疗本草》说服之令人“坚筋耐老”。本品主要含有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有轻度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巴戟天、枸杞子在本方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健腰青娥茶
:胡桃肉2O个,补骨脂(酒浸炒)24O克,杜仲(姜汁炒)5OO克,大蒜12O克。
  【功效】补肾健腰;①肾虚腰脊酸疼,转侧不利,足膝软弱,阳痿早泄,小便余沥。②早期高血压,精神疲乏,腰膝酸冷,或伴有头晕目眩。
  【制法】除大蒜外,其余三药研成粗末备用。大蒜有辛臭味,若泡茶饮,其气味令人难以接受。根据其辛热温散之性,可改为肉桂2O克,研为粗末.掺入前三味中。每日用3O~5O克,置于热水瓶中,以沸水冲泡大半瓶,盖闷浸泡约2O分钟,开始频频饮用,于一日内饮尽。
  【宜忌】外感风寒引起的腰脊酸楚不宜饮用。
  【按语】青娥是青年女子的代称。《问方》以其名方,是诺言此方补肾温阳功用之卓著,久而服之则有思念青年女子之效。方中胡桃肉性甘温,能补肾固精,《本草从新》说它“治痿(指阳滚),强阴(指阴茎)”。且能温肺定喘,对肾不纳气之虚喘有良效。由于它含有丰富的植物脂肪,有很好的润肠作用;其中亚麻酸、亚油酸进入体内代谢,可以抑制血胆固醇升高。此物为中老年人药食两用的上品,故用作主药。补骨脂、杜仲均为补肾强腰的要药,与胡桃肉相伍,其效相得益彰。特别杜仲能防治高血压,尤为养生益寿之所宜。再佐以温肾暖胃之肉桂,则此茶温补而不滞。

  
中老年强身茶
:制首乌300克,菟丝子4O0克,补骨脂25O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身健体;①肝肾不足,头昏目糊,或头发早白,常觉精神不济,腿膝酸软乏力,或少腹冷,大便溏薄。②腰膝酸软,少腹虚冷,滑精,阳痿,性功能明显衰退,溺有余沥。
  【制法】根据上方组成比例,研成粗末。每取40~60克,置于热水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3O分钟左右,频频饮用,饮量不拘多少。一日内饮完。次日再冲再饮,坚持长期饮用。
  【宜忌】阴虚火旺、口苦脘闷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原用治肝肾亏损、特别是肾亏,中老年人多见此证。首乌经过蒸制,转凉润为滋补,且其性偏温,李时珍称之为“滋补良药”,“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方中菟丝子辛甘而平,补肝肾,益精髓,明目,“主(阴)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名医别录》)补骨脂辛温,补肾助阳,《日华子本草》称其可“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为治五劳七伤之佳品。它主含补骨脂素等,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冠脉血流量。三药合用,补而不腻,温而不燥,颇合中老年保健之需要。

  
延年益寿不老茶
:何首乌240克,地骨皮、茯苓各150克,生地、熟地、天冬、麦冬、人参各90克。上药研细未,炼蜜为丸。每服10克,一日2次,温酒送下。
  【功效】补肾益精,益寿延年;①中老年肾虚精亏,身体衰弱,神疲乏力,头昏目涩,腰膝酸软。②未老先衰,精神不振,夜寐多汗,遗精,阳物有时举而不坚,不能适应正常性生活。③神经衰弱、慢性肝炎患者,亦可服用作调养。
  【制法】照上方组成比例,研成粗末。每日用30~50克,放入热水瓶中,以沸水冲大半瓶,盖闷20~3O分钟后,频频饮用,至傍晚饮完。如饮水量大者,可以再次冲入沸水.继续饮用。此茶强身健体,可长期连续使用。
  【宜忌】饮食呆滞、脘腹饱胀者,可暂停饮用。
  【按语】方中何首乌历来为益寿延年的首选药物,《何首乌录》说它能治“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它主含大黄酚、大黄素及大黄酸,生用利于软便(制用则无此效),免除中老年大便燥结之苦。实验证明,它能降血脂,对动脉粥样硬化之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有减轻作用,对疲劳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地骨皮能治“中风,眩晕”,“虚劳,心悸,健忘”(《本草述》),有“补内伤大劳”(《名医别录》)之功。它含有桂皮酸及亚油酸、亚麻酸等,亦有降低血压、缓慢心率作用。二药与大补元气、增强免疫功能的人参,以及养阴生津的天冬、麦冬,滋阴养血而“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本草纲目》)的熟地黄等配伍,是名副其实的延年益寿不老茶。

  
灵脾五味子茶
:仙灵脾6O克,五味子5O克。
  【功效】补肾阳,祛风湿,敛汗,涩精;①神经衰弱。②阳萎不举,滑精。③腰膝无力,筋骨挛急,风湿痹痛。④自汗盗汗。
  【制法】上二味药拣去杂质,去梗,仙灵脾切丝,五味子杵碎,和匀后瓷器贮藏。每日用2O克放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2O分钟后分2~3次饮用。
  【宜忌】感冒发热、暑湿泄泻及相火亢盛,内热心烦者忌用。
  【按语】仙灵脾是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阳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日华子本草》说它“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率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仙灵脾的叶和茎中含有淫羊藿甙等,具有明显的性激素样作用,能增强性功能。又有抗菌(如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及肠道病毒的作用。同时,可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有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方中用仙灵脾与五味子配伍,加强了补益肾气作用,又因五味子能兴奋与强壮健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所进行的反射性反应,改善人的智力活动,因而用本茶治肾虚疾患、神经衰弱诸疾较为理想。

  
益肝肾茶
:熟地黄2OO克,枸杞子15O克,制首乌18O克,全当归100克,杭菊花4O克。
  【功效】补肝益肾,养血明目;血虚、肝肾不足,头目昏眩,视物模糊,四肢乏力。
  【制法】按照上方药物组成比例,研为粗末。每日用30~6O克,置热水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盖闷20~3O分钟,频频饮用,于一日内饮完。
  【宜忌】肝阳上亢所致头目晕眩以及脾胃湿阻者,不宜饮用。
  【按语】血虚与肝肾不足密切相关,是较为常见的病症。此方选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中熟地黄、当归有较佳的补血作用;熟地黄与制首乌相伍,温补肝肾;枸杞子滋柔肝肾而不燥,与杭菊花相配,养肝明目,且菊花升清宣发醒脑,使头面血得充,筋得濡养。诸药相伍,恰到好处。

  
五子衍宗茶
:枸杞子、菟丝子各24O克,覆盆子12O克,炒车前子6O克,五味子3O克。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一日2~3次。
  【功效】补肾益精;①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婚后无子,女方无病不育,伴见腰酸眩晕,尿后余沥不尽。②体弱乏力,腰酸膝软,阳痿不振,须发早白,一派早衰之象。
  【制法】按上方用量比例,研为粗末,每用 4O~6O克,纳入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2O分钟。频频饮用,1日内饮尽。
  【宜忌】腰痛阳痿,因肾虚兼有脾湿蕴中及下焦湿热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是治疗男性不育的名方。肾虚和肾精不足,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故补肾益精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方中枸杞子滋补肝肾,陶弘景说它能“补益精气,强盛阴道(生殖功能)”。茧丝子补肝肾,益精髓,《药性论》称其“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二药均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覆盆子性味甘酸、平,主含覆盆子有机酸,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亦是补肝肾、助阳固精的要药。五味子性味酸温,含有脂肪油,其非皂化部分含有强壮剂的有效成分五味子素,能兴奋机体中枢,提高人的智力活动。车前子性味甘寒,利尿祛湿,“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日华子本草》)。此药实有补中寓泻之相反相成的作用

  
强腰膝茶
:制首乌2OO克,怀牛膝15O克。
  【功效】补益肝肾,强腰壮膝;肝肾不足,腰膝骨痛,下肢拘急或酸麻,行走乏力。
  【制法】照上方药物比例,研成粗末。每日用3O~5O克,置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约20分钟,频频饮用。一日内饮完。
  【宜忌】寒湿引发之腰膝痹症不宜饮用。
  【按语】腰膝酸麻疼痛,活动不爽,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病症。本方用何首乌补肝益肾,养血祛风,“长筋益精”(《何首乌录》),治疗腰膝酸痛;配伍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散瘀,“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滇南本草》)。二药相合,不但可治肝肾不足之腰膝疼痛,还可用治轻型腰膝风湿痹痛。此外,对于脑血栓形成之后遗腰膝酸麻拘紧疼痛,亦可常饮此茶。

  
杜仲五味子菜
:杜仲20克,五味子9克。
  【功效】补肝益肾,滋肾涩精,强健筋骨;①肾虚腰痛,头昏脑胀,如早期高血压。②头昏失眠,腰腿乏力,阳萎、遗精,精神不振,如神经衰弱。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纳入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入浸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完。
  【宜忌】因湿热蕴结下焦所致之遗精、腰痛患者不宜饮用。
  【按语】中医认为,腰为肾府,腰痛腿酸、阳萎早泄、遗精是肾虚、精失固摄的表现,故治用补肾固精。方中杜仲性味甘温,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脊酸疼,足膝软弱。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疼痛,也可用本品治疗。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有杜仲胶、糖甙、生物碱、维生素C等,具有降血压、疗头晕、失眠等作用。《本草汇言》说:“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五味子性味酸温,功能滋肾生津、涩精,主治劳伤羸瘦,梦遗滑精。本品主要含有强壮剂的有效成份五味素及维生素C、E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与强壮作用,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临床证明,对失眠、头晕、头痛、眼花之神经衰弱有可靠的疗效。二药配伍,补肝肾而不燥,可以长期服用。

  
灵芝银耳条
:灵芝草、银耳、冰糖适量。
  【功效】养阴润肺,止咳祛痰,安神益智;①慢性咳嗽,咳甚气喘,咯痰,口干少津,或大便偏干,如老慢支。②失眠,头昏,口干而燥,饮食欠佳,精神疲乏,如神经衰弱。
  【制法】灵芝草6~9克,银耳9~12克,二味用清水漂洗干净,银耳要泡发浸透,然后切成碎片,置于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一夜,次晨加入冰糖15~2O克,烊化后分早中晚服完。
  【宜忌】咳喘痰多清稀,属脾阳不振而湿浊生痰者,不宜服用。
  【按语】慢支咳嗽,有阳虚湿盛生痰与肺燥阴虚津亏作嗽之分,本方适用于后者。方中灵芝草,并非石耳(又称灵芝)。本品性味甘平,能补肺益气,止咳平喘,故《灵芝》说它“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神农本草经》说它能“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中国药植图鉴》说:灵芝草“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患。”现代研究表明,灵芝草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可促进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修复,并有降压、强心、改善冠状动脉循环、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还可提高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抑制过敏反应。灵芝草与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银耳相伍,用治“肺热肺燥,干咳痰嗽”最为适宜,对阴亏虚弱患者亦很适用。由于银耳含有粗纤维,多食容易引起便溏(或腹痛),需掌握适量。冰糖补肺润喉滑痰,又可起调味作用。

  
竹荪银耳茶
:干竹荪(以白色为佳)10克,银耳5克,冰糖20克。
  【功效】清心明目,滋阴养肾,止咳润肺;精神疲乏,心慌失眠,视物昏花,频频干咳气急,肌肤干燥不润者。
  【制法】用冷水将竹荪、银耳分别泡开,摘脚去泥洗净,将竹荪切成长段,合银耳用开水氽洗;将冰糖置锅内用水溶化,撇去浮沫,倾入竹荪、银耳汤中,待银耳熟烂即可,不拘时饮用,竹荪、银耳并食之。
  【按语】竹荪又名“僧竺蕈”,贵州俗称“笋菌”。主要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其它省区也有分布。古今中外视之为珍品。竹荪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旧为御膳上品,现为国宴佳肴。本品系药食两用品,据日本《菌蕈》1978年8期介绍,每100克竹荪,含粗蛋白19.4克,粗脂肪2.6克,可溶性无氮化合物(糖)6O.4克,灰分9.3克。

  
双耳茶
: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冰糖30克。
  【功效】滋阴补肾、润肺;①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眼底出血,辨证属肾阴亏虚者。②咳嗽、咯血、痰少而干或有喘息,辨证属肺阴虚者。
  【制法】将二种木耳用温水泡发,拣去杂质,洗净,放入碗内,再加入冰糖,加水适量,置于蒸锅中,盖上碗盖,约蒸1小时许即成。将木耳及汤汁,分1~2次服用。每日1剂。
  【宜忌】脾胃湿热,口中发甜,舌苔厚腻者忌服。
  【按语】木耳分黑、白二种,白木耳又称银耳。二者均为寄生植物的子实体,一为木耳科,一为银耳科。所含成分大致相近,据分析二者均含脂肪、蛋白质、多糖类、灰分。灰分中含有磷、硫、铁、镁、钙、钾及钠等。另据报导,白木耳含甘露醇、多缩戊糖、麦角笛醇、海藻糖。黑木耳性味甘平,或作性寒(《饮膳正要》)功能凉血止血;白木耳性味甘淡、平,或作凉(《饮片新参》)功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据《食物中药与便方》介绍,白木耳适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黑木耳适用于高血压、便秘等。本方用冰糖,在《本草纲目》称为“石蜜”。为白沙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之功。

  
补中气茶
:白人参、枸杞子、葡萄干各2克,莲子肉、山药各9克,肉苁蓉、火麻仁各12克,橘红3克,大枣、胡桃肉各2枚。
  【功效】老年中气不足,肝肾阴虚,纳食较少,形瘦,精神疲惫,睡眠较差,有时脱肛。
【制法】上药捣碎,作1日用量置于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浸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代茶饮用。
  【宜忌】脾虚而大便溏泄者不宜饮用。
  【按语】白人参是鲜人参用沸水浸泡数分钟后,再用凉水浸泡约10分钟,然后浸入糖汁烤干而成,它主要含有人参皂甙,补益作用与一般人参相似。老年体弱者用之最为适宜。葡萄干性味甘酸、平,含有葡萄糖、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功能补气血,强筋骨。”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大伤”(《本草正》)。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本草纲目》)。此二味重在健脾固肾。枸杞子滋补肝肾,肉苁蓉、胡桃肉均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之功,加上火麻仁润肠软便,对于老年人肾亏而大便不畅者最为适宜。方中并用橘红、大枣调味和中,以助补益成分吸收。

  
女贞桑椹茶
:女贞子12克,桑椹子15克,炙首乌12克,旱莲草10克。
  【功效】养阴,滋补肝肾;肝肾阴亏,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鬓发早白。
  【制法】上药捣碎,置于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约2O分钟。频频饮用,于1日内饮尽。
  【宜忌】湿邪蕴中或湿浊上蒙清窍而见眩晕者,不宜饮用。
  【按语】头晕目眩的原因很多,有因肝阳上亢引起者,有因血虚供养不足引起者,有因内风上旋引起者,本方所治之头晕目眩是为肝肾不足、阴液亏损所致。故用养阴益肾、补肝生血之女贞子。《本草经疏》说本品“气味俱阴,是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它与强肾阴、乌髭发的旱莲草同用,为二至丸的组合;二至丸是治疗肝肾阴虚之头昏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的名方。桑椹子性味甘寒,功能补肝、益肾、滋液。何首乌性味苦涩微温,具有补肝、益肾、养血作用。《本草纲目》说何首乌“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肝肾向有乙癸同源之说,补肝正所以益肾,滋肾正所以养肝,此方四药相伍,为肝肾同补之良方。

  
益脾健胃茶
:炒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炒麦芽20克,炒陈皮9克。
  【功效】益牌健胃,促进消化;①脾虚运化不良,纳谷不香,或有胃院闷而不舒。②经胃镜检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纳谷欠佳,胃院微胀而不适。
  【制法】上方研成粗末(不研亦可),用作1日量。置热水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服,盖闷20~30分钟,频频饮用,至晚饮尽。
  【宜忌】伤食而中焦积滞空积者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为健脾胃、助消化并用,药仅四味。功用平和可靠。方中党参含有皂甙、菊糖、微量生物碱等。具有强壮抗疲劳作用,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本草正义》说:本品“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牌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白术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及维生素A等,《本草汇言》说:“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它与党参相合,是补益脾胃、帮助消化的王道药。麦芽因含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健脾,《医学启源》说它“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四药相伍,补中寓动,消中寓补,相得益彰。

  
参芪薏苡茶
:党参10克,苡仁50克,黄芪20克,生姜12克,大枣10克。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除湿;①中老年体气虚弱,精神疲乏,饮食欠佳,有时大便偏溏。②病后气血虚弱,下肢浮肿,面色萎黄,全身乏力。
  【制法】上药前三味炒黄,研碎,纳入热水瓶中,加入生姜、大枣,晚间用沸水冲泡,盖闷一夜,次晨开始频频饮用。
  【宜忌】食后胃脘饱胀,饮食呆滞者,不宜饮用。
  【按语】中老年体弱与病后气血虚弱,有共同特点,故治宜补中益气、养血,健脾除湿,以增强体质。方中党参性味甘平,是补中益气、健脾养血药,《科学的民间药草》说它是“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等。现代研究表明,党参含有皂甙、菊糖、微量生物碱等,具有强壮抗疲劳作用,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功能。黄芪性味甘温,是补气强身、固表利水药。《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牌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增强心血管功能,增强免疫功能,保护肝脏,且有利尿作用。苡仁健脾利湿,是清补之品,能利水消下肢浮肿,改善食欲,治泄泻。大枣养血和中,生姜辛散利水,温中益脾。上五味药配伍,成为补益之方,常服可收良效。

  
酥油茶
:酥油150克,砖茶、精盐适量,牛奶1杯。
  【功效】提神,滋补,增强食欲;病后体虚,老人、产妇体质虚弱,食欲不旺。
  【制法】先把酥油100克,约5克盐和牛奶倒入干燥茶桶内,再倒入预先煎好的茶水2公斤,然后用细木棍上下抽打5分钟,再放入50克酥油,再抽打2分钟。打好后,倒进茶壶内加热,1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宜忌】阴虚火旺或脾胃有湿热者忌饮。
  【按语】酥油茶是蒙、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滋养性饮料。酥油即奶油,系以鲜乳提炼而成。本茶有滋补提神之功,病后或体弱者,常饮酥油茶,可增进食欲,强健体质,加快康复;老人常饮,能增加活力,祛病延年;产妇多饮,可增加乳汁,补益身体。
  酥油茶的配制非常讲究,第一,不可煮沸,否则茶油分离,不好喝;第二,倒茶饮用时要轻轻摇匀,使水、乳、茶、油交融,更加香美可口。

  
柔椹密茶
:桑椹、蜂蜜各适量。
  【功效】补肝益肾、息风滋液;①贫血、大便干结。②青年须发早白。③神经衰弱、头昏、多梦、少寐,记忆力减退。
  【制法】取鲜桑椹捣碎,每取60克,和蜂蜜2O~3O克,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不拘时代茶饮。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易泻者忌用。
  【按语】桑椹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含糖、鞣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桑椹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和少量硬脂酸,油酸等组成。性味甘寒,《唐本草》说它“单食主消渴”。《滇南本草》说它“益肾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临床常用本品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眩耳鸣、瘰疬及关节不利。《本草新编》谓“桑椹采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故桑椹入药以新鲜成熟者为佳。如使用本方者,居于桑林附近,能随采随食,则其效更佳。

  
温脾胃茶
:仙灵脾15克,煨木香9克,炒六神曲15~2O克。
  【功效】温脾助运,暖中开胃;①肾阳不振以致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大便泄泻,1日数次,肠鸣鼓气胀痛不适。②精神不振,腹部胀痛,胃口不开,纳谷甚少,或偶觉院中有冷感,如慢性胃炎。
  【制法】上药共研成粗末,作1日用量。置于热水瓶中,冲入沸水半瓶,盖闷15~20分钟;每次尽量多饮些,饮完再冲再饮。
  【宜忌】肝胆湿热引起的纳减腹胀不宜饮用。
  【按语】此方以补肾壮阳、温中调气而达到温暖脾胃的目的。脾胃虚寒,往往缘于肾阳不振,此时欲治脾胃虚寒,首当温益肾阳,这就是补脾不如补肾之说。方中仙灵脾性味辛甘温,是·“专壮肾阳”、治肾脏虚寒之品。脾胃好比腐熟水谷之釜,而肾阳恰如釜底之火;补肾壮阳正如釜底添柴,以壮釜底之火焰。故用仙灵牌为主药。煨木香温中调气、和胃,治中寒气滞,院腹胀痛。《本草纲目》说:“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本品含有挥发油,有解痉、抑菌功能。)与仙灵牌相伍,成为温暖脾胃、温中有行之妙品。再佐以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六神曲,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共成温运脾胃的标本兼顾之剂。

  
胡桃五味子茶
:胡桃仁、五味子、蜂蜜适量。
  【功效】补肾敛肺,生津润燥;肺肾两虚,喘咳,动则加重,易于出汗,腰酸乏,大便偏干,如老慢支伴发肺气肿。
  【制法】胡桃仁20~30克,分早晚两次嚼咽,用五味子9克,蜂蜜1~2匙,用沸水冲泡,代茶过口。
  【宜忌】肺肾不虚而热邪蕴肺者,不宜饮用。
  【按语】喘咳日久不愈必兼虚证,肺虚伤津与肾虚不纳(气)常常同时存在,故治用肺肾两顾之法。方中胡桃肉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要药,主含脂肪油,其成分是亚油酸甘油酯、蛋白质、钙磷铁元素及维生素等,并有润肠作用。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润滑肠道正所以降肺。《本草纲目》说:“胡桃性热,能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五味子主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赢瘦。”《本草汇言》说:“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以五味子治之。《本草汇编》说:“五味治喘咳,须分南北。生津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五味)者;风寒在肺,宜用南(五味)者。”慢性喘咳兼肺气肿者,用本方补益肺肾,敛肺纳气,最为适宜。

  
木耳芝麻茶
:黑木耳60克黑芝麻15克。
  【制作】 1. 炒锅洗干净置中火上烧热,将黑木耳30克下入锅中,不断地翻炒, 待黑木耳的颜色由灰转黑略带焦味时,起锅装入碗内待用。 2.锅重置火上,下入黑芝麻略炒出香味,然后掺入清水约1500克,同时下入生、熟黑木耳, 用中火烧沸30分钟,即可起锅,用洁净双层细纱布过滤,得滤液装在器皿内即成。
  【服法】每次饮用100-120克,可加白糖20-25 克。亦可将炒焦后的木耳、 炒香后的黑芝麻同生木耳一起和匀收藏,每次用5-6克加沸水120 克泡茶饮服。
  【功效】凉血止血,润肠通便。用于血热便血、痔疮便血、 肠风下血、痢疾下血等症,有一定疗效。老年人常用本方,能收到强身益寿之功效。

  
独参茶
:人参。
  【主治】①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肢冷多汗。老年体衰,病后或大手术后,气虚体弱而康复迟缓者。②急性感染性疾患或大失血所引起的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症见面色苍白,肢冷多汗,呼吸微弱,脉细如丝。③诸虚头晕,血压降低。
  【制法】人参切片或研粗末,每用3~9克,置盖杯中,以沸水冲泡,闷置1O分钟,分数次饮用,于1日内饮尽。其间不时咀嚼浸泡的人参,并将参渣咽下。
  【宜忌】体实有火者忌用。
  【按语】《景岳全书》原用大剂(2两)人参,水煎顿服。并要求“日再进之”,治“诸虚证垂危者”。显然是用于元气大伤之急危重证。可是当今用小剂量人参泡茶常饮,作为滋补保健饮料已较为普遍。老年、体虚者均喜用之。此系经常饮用。人参用量宜小,一般以每日3克为宜,少数耐量大者,每日可用至5~6克。若用于救治虚脱急症——大汗淋漓、昏厥肢冷,则需要按照张景岳原来的用法,每次用人参3O~6O克,煎汤会渣,喂服或鼻饲,可达到“大补元气,扶危救脱”的作用。
  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式。动物实验表明,它对神经系统、机体反应性、内分泌系统及代谢均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并能提高体质,改善免疫功能,和升高血压和强心作用。
  人参有红参、生晒参等成品,总的补性较强而偏温,尤以红参为最,作为保健补品,炎夏酷暑不宜服用。如大剂量较长期服用人参后,自觉胸闷、烦躁,或皮肤发热瘙痒,便是“人参中毒症”的表现,必须立刻停止使用,待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酌情恢复小剂量维持服用。

  
西洋参茶
:西洋参。
  【主治】①肺虚久咳,或见咯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②癌症术后或放疗、化疗后,体倦燥热,口干唇燥。③老年体虚,精力不济,或夜间口干舌燥等。
  【制法】取西洋参切片,每用3~6克,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闷置15分钟,代茶频饮。1日内饮完,最后将参渣吞下。
  【宜忌】脾胃有寒湿阻滞者忌用。
  【按语】张锡纯说:西洋参既“能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西洋参所含甙类也主要是人参皂甙,所以它与人参都有补益作用。可是实际应用二者有所区别。《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增订伪药条辨》说:“西洋参滋阴降火,东参(指人参)提气助火,效用相反。凡是阴虚火旺,劳嗽之人,每用真西参。”可见西洋参与人参的区别在于:一性凉而补性平,滋阴降火;一性温而补性强,益气助火。

  
人参大枣茶
:人参3~5克,大枣10枚。
  【主治】大失血后,体质虚弱。
  【制法】将人参切成薄片,大枣去核。共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至味淡时,将参、枣吃下。每日1剂。
  【宜忌】脾胃湿热,舌苔黄腻者忌用。
  【按语】本方为独参汤加大枣,原方用于“止血后此药补之……诸病除根”。方中人参的品种选择,如脾虚火旺者宜用白参.因“生用气凉,微苦补阴”;脾虚肺怯者宜用红参,“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大枣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养血。药理试验表明,本品有保护肝脏、增强肌力和增加体重的功效。本茶方用于失血后体质虚弱,神疲乏力,能帮助早日康复。

  
人参莲子茶
:白人参6克,莲肉10克,冰糖适量。
  【主治】①病后体弱,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自汗,大便溏泄。②下痢体虚,不思饮食,频频干呕。
  【制法】先将人参、莲肉用清水适量浸泡,加入冰糖,隔水蒸1小时即成,可吃莲子喝汤,每日1剂。如用于噤口痢,可再加入姜汁炒黄连3~6克,同蒸,频频呷之。
  【宜忌】胃有湿热、痰浊、舌苔厚腻者忌用。
  【按语】白人参商品又名生晒参.系鲜参洗刷干净,晒干而成。性味甘苦微凉。《药性论》说它“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纲目》说它能“治男妇一切虚证”。故凡病后气虚、血虚诸证方中多用之。莲子有养心益肾、补脾涩肠之功,是脾虚胃弱,食少便溏的药食两用佳品。痢疾患者,胃不思纳,频频呕吐者为“噤口痢”,可在本方中加入姜汁炒黄连,有助于清热燥湿,降逆开胃。

  
桂枝甘草茶
:桂枝10克,生甘草5克。
  【主治】风寒感冒,发汗太过.见心悸,热气,甚者身为振振摇动,脉数不静,或大或小者。
  【制法】将二味切碎,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分2~3次饮用。每日1利
  【宜忌】风热或湿热证,发热,尿赤,舌苔黄者忌用。
  【按语】据《本经别录》己载,桂枝能“温筋通脉”,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在《伤寒论》中,无论“心动(悸)”或心下“冲逆”,都要用枝枝、甘草二味。从病理上讲,心悸或心下冲逆,都与血行不调有关。本方用于伤寒(类风寒感冒)发汗太过,导致营血周流行失常。心主血脉,营血郁滞,势必出现心悸症状,故以桂枝、甘草二味温通经脉,条达营血。近代会人据此机理,用了病毒性心肌炎之心律失常(过缓性),取得较好的疗效。

  
生脉饮
:人参(或党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主治】热病或大病后体倦气短,口渴多汗,心悸,脉虚细无力。以及久咳肺,干咳无痰,口干舌红,动则汗出、气促者。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温热病实邪未去,舌苔厚腻片忌用。
  【按语】本方原为散剂,又名生脉散。方中人参补肺益气而生津,麦冬养阴清肺,五味子补益心气,敛肺止汗,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使气复津回,汗止而阴存。如于夏季使用,可以西洋参易人参,其清补之力更佳。近代制剂,已有注射液、口服液,用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具有稳定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量和心肌细胞修复功能等作用。如与参附汤(人参、附子)配伍,可用于心力衰竭。

  
三才茶
:人参10克,天门冬6克,干地黄15克。
  【功用】养阴益气,润肺滋肾。
  【主治】温热病后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恍惚者;亦可用于肺结核或慢性支气管炎,迁延不愈,干咳无痰,咽燥口干,气短乏力者。
  【制法】上药切成薄片或研粗末,置保温瓶中,以沸水3O0毫升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脾胃湿热,食少,舌苔厚腻者忌用。
  【按语】本方首见于《儒门事亲》,原为密丸剂。方各取三味药名的天、地、人之匹配,而名“三才”。方中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并补上中下之气阴。主治虚劳,气阴不足,咳嗽气短,精神不振。吴鞠通则以干地黄易熟地。治暑温气阴两伤之证。干地黄专于凉血润燥,病人虚而有热者尤为相宜。本方重在滋养肺肾气阴,适用于虚火证候,如为实火之证,则不可用。

  
石斛冰糖茶
:石斛15克,冰糖适量。
  【主治】温热病后期低热不足,口干渴,及虚劳烦热,梦遗滑精。亦可用于妇女不明原因低热,心烦,口干者。
  【制法】将石斛剪碎,置保温杯中,再加冰糖适量,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
  【宜忌】脾胃虚寒,舌苔白腻者忌用。
  【按语】石斛的品种较多,通常因品种及加工方法不同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及鲜石斛等数种。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寒。《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本草纲目拾遗》说它能“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说明石斛主要功能是清胃生津,对胃肾虚热者最宜。张寿颐对品种的选用,有如下区别:“金钗斛躯干较伟,色泽鲜明,能清虚热,而养育肺胃阴液者,以此为佳。……若肺胃火灼,津液已耗,舌质深赤干燥,或焦黑嗜饮者,必须鲜斛清热生津,力量尤伟。……若老人、虚人,胃液不足,而不宜太寒者,则霍山石斛为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钗石斛含石斛碱有一定的止痛退热作用,与非那西汀相似而较弱。

  
青蒿梅冬茶
:青蒿15克,乌梅7克,麦冬10克,鲜荷叶9克。
  【主治】中暑或暑热病后,持续发热不退,口干渴欲饮,胃不思纳,汗多者。
  【制法】鲜荷叶切碎,与前三味共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闷置15分钟后,代茶凉饮。每日1剂。
  【宜忌】暑湿病证大便溏泄者忌用。
  【按语】体质不强,特别是素体阴气不足者,在炎夏每易产生中暑,或感受暑热之后,出现低热,口干欲渴,胃不思纳或纳谷不香,甚至心烦不寐。本方用青蒿、荷叶祛暑清热;乌梅生津止渴;麦冬益胃养阴,宁心除烦,如体虚较明显者,可加西洋参3~5克,其效更佳。本方对阴虚之人,夏月代茶常饮,可以预防中暑或暑热证。

  
增液茶
:玄参15克,麦冬、生地黄各12克。
  【主治】温热病后,津液耗损,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口干舌红,脉细稍数。亦可用于虚人、老年之津枯便秘证。
  【制法】取上药捣碎,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脾胃湿阻及脾虚便溏者均忌用。
  【按语】本方原名增液汤。原书指证,用于“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方中玄参养阴生津,清热润燥;麦冬滋液润燥;生地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具有增液润燥通便之功,有人称之为“增水行舟”法。因本方三药性味均为甘寒滋养之品,故于虚人、老年及产妇便秘,皆可用之。但必需注意,如患者素有脾肾阳虚,因下元痼冷而致便秘者,则不宜使用。

  
增液益阴茶
:玉竹、麦冬、沙参、生地各12克。
  【主治】温热病后,体虚不复,口燥咽干、舌红,大便干结者。亦可用于肺结核病潮红、颜红、口干者。
  【制法】上药切成薄片或研为粗末,置保温杯中,以沸水200毫升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饮。每日l剂。
  【宜忌】脾胃湿热、口苦、舌苔黄腻者忌用。
  【按语】温热病在发热过程中,人体的阴液最易受到损耗,所以在治疗温热病的时候,多强调在解表、攻下、清热解毒方剂中适当加用一些养阴药物,否则,就会造成真阴耗竭,体虚难复。本方以玉竹、生地补益肝肾之阴,沙参、麦冬润养肺胃之燥,选药轻灵而不凝滞,且作为茶剂频饮,缓缓补之,又无碍胃之弊,对于热病瘥后.体虚胃弱者尤为适宜,如胃纳不旺,可加白扁豆(微炒黄)10克,生麦芽15克同用。

  
黄精参芪茶
:黄精、党参、山药、黄芪各等量。
  【主治】病后脾肺两虚,体倦食少,气短懒言,大便溏薄或食不消化。
  【制法】上四味各15克,用文火煎20分钟,再用武火煎沸,取汁去渣,分2~3次饮用。
  【宜忌】脾胃湿热,舌苔厚腻者忌用。
  【按语】本方以黄精、山药滋补脾肺;党参、黄芪(炙)补中益气。全方以滋养平补为主,不用芳香燥脾醒胃,是从“补阴配阳”之法。《本草从新》谓黄精“平补气血而润。”《本经逢原》谓黄精能“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党参与人参功用相近。《本草正义》说:“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本方组合与“参芪膏”相比,其优点在于阴阳并补,气血兼顾,不似“参芪膏”专于补益中气。故病后虚弱,常服此茶,不会出现阴阳偏胜的失调现象。

  
珠玉二宝茶
:淮山药、生苡仁各60克,柿饼霜24克。
  【主治】虚劳久咳,肺脾阴分亏损,饮食懒进,干咳无痰,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
  【制法】先将山药(鲜品用120克)、苡米捣碎,以清水适量,煮至烂糊,再入柿霜调入溶化,分2~3次饮用。
  【按语】本方原名珠玉二宝粥,用于肺结核病,久咳、痰血,身体羸弱患者,有补土生金之功。对于一切大病之后,脾肺阴虚者亦可用之。柿霜为柿的果实(柿子)制成柿饼时外表所产生的白霜,其成份为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性味甘凉,能清热、润燥、化痰。《本草纲目》说它能“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如药店无成品,自制方法,即将柿饼上产生的白霜,用帚刷下,拣去杂质,放入锅内加热溶化,至成饴状,放入平皿内,晾至七成干,用刀铲下,再晾至足干,备用。

  
灵芝银耳冰糖茶
:灵芝9克,银耳6克,冰糖适量。
  【主治】慢性咳喘,反复发作,致肺肾两虚,症见咳嗽气短,时吐痰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怔忡,健忘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心病。亦可用治热病后肺阴不足,出现上述症状者。
  【制法】先将银耳用水泡开,拣去杂质及硬梗心,同洗净的灵芝共置砂锅中,文火炖2小时左右,至银耳汤稠,捞出灵芝,调入冰糖屑适量,分2~3次饮用。每日1剂。
  【宜忌】脾胃湿热,舌苔厚腻者忌用。
  【按语】方中银耳、冰糖为治阴虚肺燥咳嗽及虚劳咳嗽的食疗佳品。灵芝性味甘平,功能养心安神,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现代药理表明,灵芝能增强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并可促进支气管粘膜上皮再生修复;能显著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和降压、强心、改善冠脉循环、降低血清胆甾醇等作用。还可提高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抑制过敏反应;保肝与解毒作用等。

  
灵芝沙参百合茶
:灵芝10克,南、北沙参各6克,百合10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风寒(热)、痰热已去,仍咳喘不已,时有咳痰、气急。
  【制法】将灵芝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再加沙参、百合三味同煎沸,置保温瓶中,分2~3次温饮。每日1剂。
  【按语】灵芝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又名木芝。性味甘平、无毒。动物实验,对小白鼠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提高小白鼠耐寒、耐缺氧能力,并推延其死亡时间。对实验性慢性支气管的大鼠,有促进气管粘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实验小鼠有解毒、护肝作用;等。临床研究亦表明,灵芝液及其它制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显著的疗效,对喘息型病例较单纯型为好。一般在服药后2周左右感觉胸部舒畅,咳喘减轻。多数患者服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体力加强,显示出“扶正培本”的效果。本方配伍沙参、百合,均有养阴清肺化痰功效。对缓解期的患者,更能显其益肺补虚的作用。

  
虫草沙参茶
:冬虫夏草5克,北沙参10克。
  【主治】久咳不愈,肺阴亏虚或肺肾两虚,症见潮热、盗汗、骨蒸、羸瘦,如肺结核病,慢性支气管炎迁延反复发作者。亦可用治热病、大病后,肺虚咳嗽、低热。
  【制法】将上二味置入砂锅中,用文火煎30分钟,连同药渣倾入保温杯中,盖闷10分钟,代茶饮。汁尽可再加开水浸泡后饮用。每日1剂。
  【宜忌】脾肾阳虚,畏寒便溏忌用。
  【按语】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植物虫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蝙蝠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等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属珍贵药材。本品性味甘温。能补虚,益精气,止咳化痰。药理研究,本品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肺炎球菌及某些致病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具祛痰、止咳、平喘等作用。《纲目拾遗》记载,用本品配老雄鸭蒸食,治病后虚损。《云南中草药》记载,用本品炖肉或炖鸡食,治贫血、阳萎遗精。本方配以沙参滋阴养肺,更能发挥其滋补肺阴,止嗽化痰的功效。

  
苓藕百合茶
:茯苓、鲜藕、山药、百合、大枣。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咳嗽迁延不愈,胃纳不旺,或偶见痰中带血者。
  【制法】先将鲜藕切片,大枣去核。每次取鲜藕60克,山药30克,百合、茯苓各20克,大枣10枚,同煮至稠糊(可加入冰糖适量),分次用沸水兑稀后饮用。每日2~3次。
  【按语】本方为滋补食疗剂,适用于一切脾肺虚证。方中的茯苓益脾渗湿,山药补脾益肺,百合养阴润肺止嗽,鲜藕凉血润肺,大枣补脾养血。全方清而不燥,补而不滞,对老年咳喘体弱食少者,有药食双补的功效。

  
杏仁奶茶
:苦杏仁、白糖、牛奶。
  【主治】润肺止咳,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迁延不已,体虚瘦弱,动则气急出汗。
  【制法】取带皮杏仁10枚,捣碎,同冰糖6克,置盖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闷置15分钟后,取清液兑入鲜牛奶半磅,饮用。每日l~2次。空腹时服。
  【宜忌】痰液黄稠难出者慎用。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每多呈肺脾两虚证,此时咳痰量虽少,但咳嗽迁延不已,体质呈虚弱状态,如此时不注意饮食调养,则一遇风寒便迅即发作。本方在以鲜奶滋养脾胃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加用杏仁祛痰止咳,冰糖润肺止咳,可收药食双补之功。临床研究,服用小量杏仁,其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慢慢分解,逐渐产生微量氢氰酸.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达镇咳、平喘作用。

  
枸骨叶茶
:枸骨嫩叶15~3O克,水煎代茶饮。
  【主治】补肝肾,养气血,祛风湿;肺劳久咳或劳伤失血后,腰膝痿弱,或痹痛,亦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跌打损伤后的肢体无力。
  【制法】枸骨嫩叶洗净后切碎,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闷置15分钟后,代茶饮。
  【宜忌】本品有避孕作用,未育妇女忌服。
  【按语】本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叶,又名十大功劳叶。性味苦平,无毒。《本草逢源》说它“治劳伤失血痿软,能调养气血”。《本草从新》说它“生津止渴,用叶代茶甚妙,祛风”。《湖南药物志》记载:治肺痨,以枸骨嫩叶1两,烘干,开水泡,当茶饮。治腹及关节痛,枸骨叶,浸酒饮。《中国药植志》说,用本品“枝叶和以赤糖、红枣或乌枣同煎者,补肝肾、健腰膝。”以上资料,说明本品在古今药学中已列为茶类,并具有它的特殊功效。

  
麦枣龙草茶
:小麦3O克,红枣6枚,龙眼肉5个,生甘草6克。
  【主治】和营养心,安神敛汗;病后体虚,自汗虚汗,心悸少寐,精神紧张时尤易出汗。
  【制法】上药以清水适量,煎至麦熟后,置保温杯中,不拘时饮汤,吃枣子和龙眼肉。每日1剂。
  【宜忌】外感发热或脾胃湿热,纳呆苔腻者忌用。
  【按语】热病或大病后,营卫之气失和,每易出现自汗、盗汗、心悸、心慌,体倦乏力,或一遇风寒,即患感冒之证。现代医学视之为免疫功能低下,不能维持机体自身各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本方用小麦、龙眼肉,养心神、敛虚汗;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随息居饮食谱》谓龙眼能“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万氏家抄方》说它能“温补脾胃,助精神”。本方再配合小麦、枣、草三味,其扶正培本之功,当然不凡。

  
薯蓣茶
:生怀山药120克。
  【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虚劳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悸怔忡,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滑泄及一切脾肺阴气亏损之证。
  【制法】将鲜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段或薄片,以清水适量,煮至山药烂糊(可适量加入冰糖),不拘时饮汤吃山药。
  【按语】山药又名薯蓣,主产河南,以博爱、沁阳、武涉、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为最佳,习称“怀山药”。近年来各地多有培植。本品味甘性平,为药食两用植物。《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说它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其成分含胆碱、粘液质、淀粉、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等。对于久病体虚者是良好的滋养强壮保健食品。

  
杞子五味茶
:枸杞子20克、五味子9克。
  【主治】补益肝肾,敛津生精;病后体虚,自汗或盗汗,梦遗或小便不能自禁,睡眠不安,记忆减退等证。
  【制法】上药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感冒风邪,咳嗽痰多者忌用。
  【按语】热病或大病后,肝肾不足,每多见上述证候。方用枸杞补养肝血肾精,五味子敛津收汗涩精,使肝肾之阴得到充益,阴阳平衡则上证自愈。现代药理表明,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枸杞子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此二药还有保肝和促进肝糖原分解等作用。本方对病后体虚,主要表现为心、肾系症状者,常饮能增强体质,助长精神。

  
枸杞茶
:枸杞茎叶鲜品60克(干品30克)。
  【主治】补虚益精,清热明目;病后体虚,头昏目花,时有低热;或因病后房事过频,头晕,骨节烦热,易泄或梦遗。
  【制法】上药洗净、切碎,置保温瓶中,加饴糖或冰糖适量。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
  【按语】枸杞茎叶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茎叶,初夏季节,民间采其嫩茎叶作蔬菜食用,习称“枸杞头”。其性味苦、甘、凉。《食疗本草》说它能“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药性论》说它“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乌须发)明目,安神。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人;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计解之,能热面毒……。”《纲目》说它“去上焦心肺客热”。以上记载;说明枸杞茎叶具有补虚、清热双重功效。

  
五味枣仁杞子茶
: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各等分。
  【主治】宁心安神,健脑益智;病后体虚,心烦不寐,多梦,头昏,记忆力减退。
  【制法】取上药各6克,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2剂。
  【宜忌】外感发热或泻痢者忌用。
  【按语】五味子为滋养强壮药,对神经系统各级中枢都有兴奋作用,能改善智力,提高工作效率,对视力、听力、皮肤感受器的分辨力均有改善作用,故近代常用治神经衰弱。酸枣仁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有临床报道,酸枣仁与五味子、太子参配伍,对于中风后2~4日内仍有运动趋势的痉挛性轻瘫,以及小脑共济失调、巴金森氏症,有良好的疗效。本方以五味、枣仁调节心神,再佐枸杞滋肾补肝,安神、益智,病后心肾不足,虚烦不寐,健忘者,以之代茶,久服可以强身益志。如患者舌尖红赤,五心烦热者,可在本方中加入莲子心2克,同泡饮。

  
黄芪枣姜茶
:炙黄芪10克,红枣8枚,生姜2片。
  【主治】益气扶正,和营固表;病后体虚,倦怠乏力,气短、易汗,每遇风寒,即患感冒或风湿痹痛等病证者。
  【制法】将炙黄芪切成薄片,红枣去核,生姜去皮,共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后,频频代茶温饮,最后可吃枣肉。每日1剂。
  【宜忌】脾胃湿热,舌苔黄腻者忌用。
  【按语】黄芪味甘、性微温,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炙用补中益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动物实验,黄芪煎剂(32%)每日或隔日口服O.5ml,连续l~2周,能增加小鼠网状肉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感冒易患者服用黄芪2个月后测试,可见鼻分泌液中SlgA和IgG的含量明显提高;正常人80例服用黄芪全草浸膏片后,IgM、IgE亦显著增加,以上说黄芪有促进体液免疫的作用。本方以黄芪为君药,配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更有助于扶正固本。体虚之人或产后,常饮此茶,能祛病强身。

  
麦门冬茶
:麦冬(去心)、地骨皮、小麦各30克。
  【主治】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如肺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癌化疗期间见上述症状者。
  【制法】麦冬、地骨皮3O克研成粗末,用纱布包。饮用前,先用小麦3O克煎取汁,去小麦,再将药末放入共煎沸,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或分2~3次饮用。每日1剂。
  【宜忌】痰湿壅甚者忌用。
  【按语】本方原名麦门冬汤。方用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地骨皮清热凉血;小麦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现代药理研究,地骨皮有明显降压、降血糖作用外,还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麦冬的动物实验表明,除具有升血糖、抗菌作用外,还能提高动物的缺氧条件下的耐缺氧能力。因此,本方对肺痿病证出现的低热及其因发热而引起的胃不思纳、口干渴、烦躁等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本方在《千金方》中名为枸杞饮,方用地骨皮15克、小麦6克、麦门冬6克水煎去渣,分次饮用。主治相同。

  
扶正培本茶
:黄芪、鸡血藤各300克,补骨脂、菟丝子、当归、枸杞各200克,陈皮150克。
  【主治】益气补血,养精,培本;恶性肿瘤手术或放(化)疗后,正虚体弱者。
  【制法】上药共研粗末,用纱布袋分装,每包重30克。每次l包置保温杯中,用沸水泡闷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l~2包。
  【宜忌】外感发热,暂停用。
  【按语】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多呈低下状态。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中药扶正培本方剂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北京日坛医院对37例恶胜肿瘤恢复期病人单纯用扶正治疗,给本方或扶正4号(生黄芪、黄精、鸡血藤、枸杞、菟丝子、肉苁蓉)治疗后,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有21例上升。上海华山医院用生地扁豆汤(生地、扁豆、党参、黄芪、龟板)治疗14例恶性肿瘤、2个月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从37.3%上升到56.9%(P

  
扶正平瘤茶
: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骨脂。
  【主治】恶性肿瘤手术或化疗后,体虚嬴瘦,食少或胃纳不香,大便溏薄者。
  【制法】前四味药各取25O克,补骨脂300克,共研成粗末。用纱布袋分包,每包重50克,每次1包,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宜忌】阴虚口渴舌红者忌用。
  【按语】北京中医医院以本方结合清瘤片(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藤梨根、山豆根、草河车)治疗41例恶性肿瘤,3~6个月复查,巨噬细胞吞噬率由治疗前的平均43.6土1.86%上升到56.7土5.7%(P

  
益血升白茶
:生黄芪、女贞子各10克,灵芝、当归、丹参、党参、萸肉各6克。
  【主治】益气养血,扶正;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白细胞减少。
  【制法】按上方用药量比例,加大剂量,共研成粗末。用纱布袋包,每包重50克,每取1包,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包。
  【宜忌】外感发热暂停用。
  【按语】肿瘤病人化、放疗时,造血功能常受到抑制,主要为白细胞系列,其次为血小板系列;对红细胞的作用则较少。粒细胞缺乏可导致继发性感染,血小板减少则引起出血倾向。本方用黄芪、党参益气生血;当归、丹参活血生新(血);山萸肉、女贞子养阴益精;灵芝滋补强,全方有良好的扶正培本功效。据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对化疗、放疗所致的细胞减少有升高作用,能明显对抗环磷酸胺所致的粒细胞下降,并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和抗癌作用。灵芝能调整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抗放射作用。

  
女贞杞参茶
:女贞子、枸杞子、太子参各10克。鸡血藤15克。
  【主治】滋补肝肾,益血培本;恶性肿瘤,化疗或放射治疗期间,预防及治疗的细胞减少。
  【制法】先将鸡血藤切碎,与前三味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闷置2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脾虚泄泻忌用。
  【按语】本方以女贞、枸杞滋养肝肾;太子参补肺健脾,益气生血;鸡血藤活血补血。四药合用,有滋养强壮、升白细胞之功效。据药理试验报告:女贞子有升高白细胞和促进人体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的作用;枸杞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动物实验表明枸杞对正常小鼠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可使白细胞(淋巴细胞)数增多;对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生成作用具有保护性影响。据江西《中草药学》记载,鸡血藤煎剂可治放射性引起的白血病。《现代实用中药》亦指出,鸡血藤为强壮性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神经麻痹症等。

 

步入茶庄,弹尘静心,细品慢味,你周身的毛孔渐渐扩张。如果好友相逢,言投意合,自会倦也散去,烦也消矣,收获的是千金难买的心旷神怡淡静超然。偶临小榄龙泉茶庄,记者更是深有体会。

跟龙泉主人高惠龙这位来自“闽南茶都”安溪的茶人交谈,既可交流人生的体会,又能深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也许他与小榄有缘、与中山有缘,否则也不会在此一拚就是六年。六年间,他以自己的精诚与智慧不但使小榄人接受了故乡的铁观音,而且将茶庄从六年前的一家发展到今天的八家,小榄六家,石岐两家。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当初送茶到酒店,往往送6箱茶叶搭售一箱铁观音还嫌多,现在,反而销6箱铁观音才搭一箱红茶。

“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有此美誉的安溪铁观音之所以在中山颇受青睐,除了它具有提神醒脑,降血脂,消炎抑菌,消食化痰,清热降火,防治心血管硬化,抗癌防辐射,美容减脂,延年益寿等功效,还与他经过特殊加工后的独到品质——清香醇厚,回味甘甜,绿色健康等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

茶中有道,重在体悟。品茗论道,谈天说地,这在喧嚣的今天绝不失为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淡泊找回本真的高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