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代金券使用方案:张文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3:46:23
                                                                                   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  

2005年6月22日与泉州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的对话

      1、我感觉到,这些天的培训,许多教育专家及学者都知道教育改革的症结和正路在哪里。研究专家是否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建议并改善这些现状?改革处于混沌状态,作为教育家及教育者能做些什么呢?

      我要感谢你,这么快就提出了一个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不应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必须有更多的人来思考教育、来呼吁教育改革、来发出教育的声音。在生命化教育研究过程中,我就对实验老师提出我们要作观察者,要作记录者,要作表达教育声音的人。我仍然觉得这种表达很重要。教育有很多真相被遮蔽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教育的真相在哪里。就像这次黑龙江的水灾有很多人在网络上关注这一事件的真相。其实很多人都无从知道,包括照片,网络上播出很多留在墙上的孩子的手印,到底是真是假,很多人在讨论。105个孩子在一场水势不大、水流缓慢的水灾之中葬身于洪水,令人潸然泪下。它的背后真相是什么呢?不知道。当我们无法改变悲剧时,要有正视悲剧的勇气,对我们身边的教育,我们也应该作一个观察者,作一个思考者。你看这几年对乱收费检查问题特别引人关注,每个学期开学初铺天盖地的检查,我相信在座的许多是农村的小学老师,现在农村小学特别是山区小学有没有乱收费啊?几乎没有,也不太可能有“乱收费”!就是一点点的学费还要教师来垫资,这种状况有没有人批露出来?每位教师任教的过程中为孩子捐了多少钱,有谁来关心过你啊?你不要以为大家都清楚,有的连我也不知道。前几天收到一封永泰一位小学校长发来的邮件,他不敢署真名,不敢署真名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现状。我们把教育的真相反映出来,把教育的沉重端出来基本上都不敢署真名!我看了一下他非常详细罗列的学校收支情况,很沉重。一个小小的学校每学期学费及各种费用收了3千元,而最基本的开支要5千元,这意味着每学期要负债2千元。余文森教授曾对我说他家里的体育器械比老家那所中心校的体育器械加起来还多。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作为一个刊物的主编,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先是农村教育问题。城市教育有城市教育的问题,但不管怎样说它还代表了中国今天的“先进”的教育状态。农村教育的凋敝令人泄气。农村的贫寒子弟正遭受怎样的命运与教育?前些天和林高明他们去古田经过我老家闽侯的山区时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感谢上帝啊,虽然我父母把我生在乡下,但幸运的是没有生在这个山沟沟里 。我要生在这个山沟沟里,后来的命运便不堪设想。我读的中学当时还有福州大批的优秀教师由于政治的因素到我们乡下任教,与外界有一个较便捷的通道通出去,但今天的农村的孩子呢?钱理群先生和我谈到现在许多统计数字说,义务教育的实现率达到95%以上。我说这绝对不可能,只能说孩子的入学率达到95%,而真正接受义务教育的能达到70%就算不错了,可能都达不到。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真相啊!我说有时候真相必须说出来,有更多的人有勇气去表达它,这一点很重要。你别看它有时候只是迈出很微小的一步,它仍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很多的观念、思想、法律和所谓的规章制度。比如孙志刚的死如果没有网络把他批露出来,我们收容所的黑暗能够曝光于天下吗?能够对收容制度彻底的改革吗?不可能。那个《马燕日记》,也是让整个民族蒙羞的一本书啊!它使我们所有的义务教育和希望工程似乎都成为一句谎言,如果没有法国记者的发现,首先这个女孩子的命运和她村庄孩子的命运就无法改变,同时它也不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农村这非常沉重的一面。我觉得我们老师,在座的大多是农家子弟,我们也都有教育的责任。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就像我刚才说的,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能不能对身边那些可怜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关爱,对他们的命运能够予以抚慰呢?能够让他的眼睛更明亮一些呢?能够让他对未来有更多的渴望呢?哪怕他的未来不太光明,但是要是他知道有个老师对他的未来还有期待,有个老师关注他的未来,我相信这个孩子就会有更好一点点的成长的可能性。其实,我们从每个人的经历中都可以看出,老师的真挚关爱对人的幼年时期的成长,对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国诗人艾米斯说的那样,哪怕仅仅把一只晕厥的知更鸟送回巢中,我们也就“不虚度此生”!所以我很认同钱理群先生的一个观点,我也把它看作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比如晋江龙林小学,一所乡村学校,我去十几次,我就是想去探讨一下,乡村学校在各种困局中改变的可能性。前一阵子在他们那儿举办了一个研讨会,他们学校的校董事会的董事们都来了,他们最后谈到这几年对课题实验最感欣慰的地方就是孩子们变得不自卑、有自信心了,孩子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乐于参与,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笑声是爽朗的,表情是自信的,这就是教育迈出的很了不起的一步,你别小看它,哪怕以后孩子仍可能无法考上理想的一所学校,但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打底,精神奠基,教育才真正是光明的、高尚的,才真正是有助于人的成长的。我把这位老师提的问题绕开一下,绕开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必须直面教育、直面教育的责任,其实这种责任,我更愿意看作自己内在的责任,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别人强加的都是靠不住,只有把责任当作自己内在的责任,就是当作我们的天职,一种功课,当作我们可以从里面获得生命价值的一件事去做,你才能够去坚持,才能够不那么容易被别人所改变、所扭曲。也许,有的老师会觉得这个话题很沉重,说得也过于崇高了一些,但其实,我们如果能够把我们平常的工作一件件做下来,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了。不要小看我们所做的事,不要小看我们每天跟孩子相遇相处时,哪怕是表情、态度,哪怕是身体语言都是值得我们不断自我提醒、自我改善的一个功课。

      2、近段时间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情感不那么热烈,大家又回到了追求语数成绩的状态,甚至还有点变本加厉,如何预防穿新鞋走老路?

      可能我们穿的甚至也不是一双新鞋。课程改革四年(省级实验区四年,国家级实验区五年),大家普遍的感到它遇到了困难,甚至有些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新课程,就像有个词叫新课程,没有一个现实叫新课程一样。所以我们的旧的考试制度可以说都回来了,甚至回来得比以前更为庞大、更为强硬、更为凶猛。可能最大的变化是教材变了,用了新版本的教材,研讨时,大家经常会说到“新课程”,但真实的状态不是这么回事,原因到底在哪里?从新课改伊始,大家如果读过我的文章,我就一直强调一点,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是两个方面:一要加大投入,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有人说教师没有尊严,有人说学校很贫困。德国的教育家洪堡的改革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极其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第二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中国教育可以说是理念问题,可以说是制度问题,但更主要的、更核心的也是经济问题。你说农村教师有多少尊严呢?很多农村的代课教师、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就是两三百块钱。像林高明这么优秀的一个教师在仙游一个月工资也就八百多块钱。这是教师待遇方面。从学校来说,现在到农村学校去看看,农村学校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对这些困难真的是估计不足。有很多农村学校叫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非常艰难的在维持。福建电视新闻曾追踪报道,福安的有位校长要靠假期打工挣点钱来维修学校教室添加设备。很多时候教育就是这样让人心酸心痛。第二个方面确实有些问题是我们制度形成的。我们如果不改变教育的投入方式,不改变教育的管理方式,新课程寸步难行,至少可以说举步艰难。所以我在2001年就提出如果这个大前提不改变,新课程很难实现。后来我在网络上发现江苏的“某君”撰文,说现在有些人对新课程抱有诸多怀疑,比如“张文质之流”。我第一次很荣幸地成为“张文质之流”。但是从时间的推移来看,我对新课程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没错。我前几天去古田翠屏湖,雨下得厉害,古田县教育局长说,一遇到下雨就寝食难安啊!他县里学校有一百多处危情,可是一点改善的办法都没有。教室要是危房,一下雨就只能让孩子出来。没有钱修缮,县里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再也没有钱投入教育。原来有一句说起来很堂皇的标语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就是教育实行村、镇、县三级管理,现在发现这路走不通了,农民本来就负担沉重,怎么还能承担教育的支出呢?现在改为以县为主,这还不行。教育投入只有改为以省为主,国家财政为主,并立法保障学校的办学基本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穷困问题,但这个路非常遥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比如刚才说到的龙林小学,晋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富裕吧,但龙林小学办学的不少资金是靠村董事会给的钱。晋江的大部分教育经费是靠村里、镇里有识之士的捐赠。不过他给了钱当然就要对学校说话,不管懂不懂教育,都要用我理解的方式来干预教育,这样又是一种负面的东西出来了。当然还有一点,我也不得不说,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胜任这种新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举个例子,我一位朋友的女儿现在读初二了,是福州一所比较好的初中,语文老师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上课时,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往往难以招架,学生们经常这样说,那就算了算了,不问你问题了,继续上课吧!我的太太在闽江学院教书把这个故事说给她的学生听,你们现在不用功读书,你以后就会遇到学生对你说,算了,算了,你继续上课吧!经常遇见这种情况,我们会怎么办?一方面期盼教育民主,另一方面内心可能还是个专制主义者。于是就会采用各种纪律、约束、评价把孩子变傻、变得适应我们的智力程度、教学能力的那种傻的状况。说来说去,还是考考考,老师的宝。为什么要考,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考?基本上孩子的创造力和富有灵性的东西都只能被框限在老师的框架里。现在对我们而言啊,教育素养的提高仍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林高明前天对我的一个观点提出批评,我觉得他批评也对。我以前一直常说小学教师的素养基本还能适应小学教学的要求。其实我说这种适应还是低水准的适应。我昨天去教了一节四年级的语文课,北师大版的,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谁教过,叫《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我去试一下,我很赞同钱理群教授、孙绍振教授的观点,其实教师素养在课堂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可能也是你成为教师的第一身份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的智力背景,昨天林高明还跟我唠唠叨叨谈这事,他说教师要达到比你所教的知识丰富50倍,你才算是个好教师。说实在,我们许多教师的水平跟教材比能够多一倍就不得了!苏霍姆林斯基是要求多五十倍,你想象一下吧!那教一篇课文在他看来,脑袋里就都是这篇课文的资源库。随便怎么教,随便孩子怎么提出问题,他都能跟孩子探讨,都能给予启迪,是吧!这才是个真正的好老师,所以新课程,我说我们不要以为它是我们的起点,它只可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这种考试制度真的把我们变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价值观很容易出问题。很容易只会紧紧地盯住那个分数。我在这里讲课多次举过我听到的一个老师的“建议”:有一次到学校去,期考刚结束,我听见这位教师跟学生的妈妈说,这一次某某才考了98.5,你要好好抓一下。上帝啊,98.5还要好好抓一下!这种抓,一抓就灵,一抓就有成效,但孩子的灵性就没了。一个人如果只会死盯成绩就完了。这次我们到古田,教育局长很得意地说,这些年自己没什么好得意的,最大的得意是去年孩子考到北大去。我们的记者采访他,你的孩子是不是从小就优秀啊?他说,在高一之前始终都是班上的中等成绩。我说也许正是因为他处于中不溜的状态,他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心境,这个心境往往决定你成功与否,甚至境界高低。但我们的教育使得孩子非常焦虑,从小就焦虑,从小就把成绩看得很重,这些都与我们老师的课堂导向以及整个评价制度有深远的关系。所以新课程之下的应试教育就这么又回来了。有些学者还提醒要当心新课程也成了豆腐渣工程,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3、“穿新走旧”也源于考试制度、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导致了填与灌的现实。你的心目中有没有理想的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多少年后会有合理的评价制度为教改带来希望?

      首先在我看来,高考制度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当然这种变化跟我们所期待的还有很大的距离。最后的变化应该是更加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大学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的考试制度。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来自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比例逐年下降。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我们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大学,(二流还算好啦!)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那些野鸡大学。对农村教育而言情势比城市更为严峻。所以我们有时候只能说,我那天去江苏(苏北)讲课跟校长说,我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肯定培养不了一流的人才,但像你这样学校的目标是能够培养一流的考生。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去上大学,这还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这是对高中而言,从小学来说,我觉得我们老师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真的要努力为打开孩子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增加阅读量,一定要让孩子对美好未来或跟现在不一样的未来有个期待。我觉得不管在怎样的考试制度下,这都是要我们去做的一件事。前几天我们到了晋江对一所学校做了较多调研,发现孩子的阅读几乎等于0,课文读完后就读《泉州日报》《泉州晚报》,你说这孩子,这才真正叫做输在起跑线上,这对他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林高明昨天还跟我强调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书籍就是教育。哲学家施特劳斯更是认为所谓的自由教育前提就是能够自由阅读。我认为即使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也还是对的。昨天我跟高明在谈那个作文教学。我不是要自我吹嘘,我的孩子六年级时就出了一本书,前不久又出了一本书。我几乎从未教过她作文。有的老师说那是你遗传好。我想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我妹妹的孩子作文也写得极其精彩,我妹妹、妹夫都只读到中专。我对孩子成长的秘密也不太清楚,但是有一点,我非常清楚的一点,就是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广泛的阅读。我女儿现在14岁,个人藏书几百册,小说读过几百部。她读的很多小说,你们在座的许多老师不一定读了。《傲慢与偏见》《小妇人》《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读过吗?这些古典的你们可能读过,但她几乎把所有的童话都读了。本雅明的童话你们读过吗?谁听过本雅明?没听过,是吧?广泛的阅读是最重要的写作基础,无论在什么样的考试背景下都要把孩子的阅读当作一件大事来做。一个人没有阅读怎么可能有知识的积累,怎么可能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方式?这是真正打开世界的一个通道,我们的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特别强调这一点。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现在有些学校做得不错。我昨天还收到我们的实验校——建瓯建安中心小学的校报,学校每年都有一个阅读节,还评选最佳阅读父母。这所学校文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十佳文社之一。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但那里培养了许多人才。所以啊,教育有时候很沉重,有时候我们觉得好象一切都难以改变,但是有些微小的意识、微小的尝试,仍可以开出一种比较美妙的局面,比较美妙的一种可能性来。这就是希望所在。

      4、新课程提倡体验教育、创造教育,成绩看得不那么重要,但是上面的大旗并没有改变,为什么不从教育行政部门入手,改变观念?如果你考砸了,不称职的教师就是你,老师工作怎么做?想要这饭碗就要跟着这些分数跑!

      可能有时候对于教育,我们很容易这样想问题。我刚才举例一直提古田,因为前阵子我到这个县做了深入的调查,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古田的这位教育局长,他的孩子去年考了闽东的高考状元,考到北大去,他当局长8年,古田始终是闽东高考第一。我跟他谈到这一点,我说,原来古田高考成绩并不突出,为什么这几年会变成古田高考在闽东最好,你有没有一些招?他说我们始终没有搞统考,没有搞末尾淘汰,但我盯着学生的成绩。我们始终采取抽考的方式。我说抽考成绩出来你怎么办?他说抽考出来考得好的,我们也没有奖励,考不好的,跟学区、学校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考得不好,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第二学期还要继续抽考,目的就是一定要保障底线。他还认为教师既不能太松,没有要求这是对学校对教师对孩子对教育没有责任,但也不能对教师过于严苛,过于严苛的话,负面的东西就会出来了。这些做法他已坚持了多年。我想,这里面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性的东西,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作为局长,他懂教育,对教育有比较好的理解力,他不是采取一种粗暴、野蛮而又简单的方式来管理教育,所以我有的时候不得不这样想,其实在同样的一个教育大环境中,每个教师的遭遇还是会有所不相同的,有的人会落在相对比较好的教育环境,获得相对会宽松一些呼吸的空间。有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就像某某区曾有两所学校要求加入生命化教育课题,被我谢绝了,因为我觉得那里缺乏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性的保障。如果局长、校长看到老师教学有些不足时,更多的是帮助他研究,弄清楚到底原因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的用排队的方式解决,我觉得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了不起的。同时,我在想,在现有的条件下给老师腾挪的空间是非常小的,可是我们还得做一件工作,这件工作仍然是必要的,就是怎么来改善我们的班级管理,来改善我们的教育质量,这仍然要花心力研究,同样是市级的骨干教师培训,为什么我们的永春师范办得最好?这跟管理制度有关系、跟管理方法有关系,跟班主任、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有关系。你别小看这些东西,这仍然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前几天我们听课,每节课上到剩下两分钟,老师都要问,孩子们,你们今天都学了些什么?孩子们一二三地作答。好,课结束。课都是这样上的,我说先问孩子们你学会了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两个东西被忽视了,首先老师要告诉孩子,我今天讲了什么,我今天传递了哪些教学要求。比如说平均分,我对平均分讲了些什么。这是公共知识,也是保底知识。我讲的是什么要求要让孩子明白。第二才是你掌握了多少。第三还要询问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或者哪些地方还有自己的见解,这叫探索未知的知识。公共知识、个人知识、未知知识要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还非常强调在课堂中的检测。我曾经在漳平听过一节课,那个老师很厉害,全班学生是七十几个,挤挤挨挨的。但一节课听下来,我就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说,我相信这个班的数学平均分能达到85分以上。他说你怎么看出来的呢?我说,我看的就是她这种检测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检测,检测的成绩有时还有假知,她在课堂上有两到三次的检测,当场批改,这对孩子认知的巩固比较有成效。我们的教学仍然要追求有效教学,这是老师要想办法的,在大的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许变得更为重要,包括提高我们的组织教学能力,包括提高跟学生的融洽度、认同感、提高自己知识素养仍然非常重要。当然可以说,我们很多的处境跟大的体制有关系,但在不能改变这种体制的情况下,我们要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要调整处人处己的方法,总之,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张力的。     5、改革停滞不前是受官员腐败、经济落后、体制落后制约的,为什么选择从基层老师入手,是不是方向错了?40多天的培训,专家都举了一些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这是不是不切实际?

      关于国外的教育,刚才休息时有些老师就跟我谈这个话题,有位老师问,难道国外的教育就没有缺点吗?我相信即使先进国家的教育绝对也有自己的问题。我刚才打这么一个比方说以前盖房子是盖房子,现在有规划地盖房子也是盖房子。但这个房子盖得不一样,比如说以前盖房子,不会考虑到要修个卫生间。现在盖房子,卫生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卫生间还不够,要两个、甚至三个卫生间。这个并不恰当的比喻说明同样是教育改革可能起点不同。美国教育在调整,日本教育包括台湾教育都在调整。但是跟我们的调整大不一样。确实诚如这位老师所说的,我们真的是缺少一些前提性的东西。我刚才还跟林高明谈到前提性条件,你没有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生活的保障,没有职业的认同感,没有工作、工作评价方面的安全感,那我们来探讨改革谈何容易啊!这就诚如空中楼阁,很沉重。你看包括我孩子读到初中,我参加家长会常常感到很惭愧,因为家长会上老师所谈的都是考试,都是成绩,都是孩子这样那样的不足。有时坐在孩子身边感到很羞愧,真觉得像有位老师说的那样自己孩子生得不好对不起大家。我觉得课程改革从学者、构想者而言,它还是有一个对民族教育振兴的责任感在里面,有一个教育的悲情在里面,我觉得对这种悲情还是要有所肯定,他们从事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我们还要直面现实,正如你所说的,有一些条件不具备要去做非常难。我们有一些体制的惯性,要么是坚决地拒绝改革,要么就是轰轰烈烈地走过场,以假改革达到反对真改革的目的。这种情况存在的还是很普遍。我更愿意这么说,我们现在暂且不谈新课程,暂且只谈教育的现实,这个现实只能说,比如说,我不太愿意举国外的教育例子,不是说国外的例子不好,不激动人心。但是在我们这儿真的觉得距离太遥远。比如说在福州我不会对女儿说过斑马线的时候你只管走去,车会停下来等你,在国外这可能是惯例,是常识,可在中国哪部车让你?所以在过斑马线时,我跟女儿这么讲,你要想到那些开车的不一定都是“人”,就是碰上绿灯,你还要看一看有没有车硬闯过来。这样你才有最基本的安全保证。我们研究教育,要这样研究教育,不是说那个规则不对,而是说那个规则没办法实行。在没办法实行的情况下,我们要做什么,就像过马路,可能需要左盼右顾、需要从容一点,有时候不能追求效率和速度,首先要保障的是安全,过马路慢一点就能保障安全,所以这里面有个取舍。就像刚才所说的应试教育这么严苛,我首先考虑的是我怎么避免被淘汰,这可能是第一位的问题。为此我要在素养的改善、方法的改进、学识的扩展,这方面来下功夫。接着我们可能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孩子的成绩提高了,这个成绩对孩子的未来有没有意义?在提高孩子的成绩的过程中我有没有做了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啊?可能我们就要更多的反省。这一步一步的反省,还是有助于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能够做得更高尚一些的,能够做得更对得起孩子、对得起社会、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所以,前提是要保障生存,然后是求取发展。按照我的表达是从失落中重新拾回自己;从失败中认识失败;从屈服中重拾勇气。在艰难中赢得生存,在限制中求取发展;在不自由中渴望自由,我还不敢说在不自由中求取自由。

      很遗憾,我没有正面回答你的问题。

      6、你对生命化教育深有研究,能不能举几个案例来说明?

      比如说生命化教育,它里面有一些关键词。有一个关键词是“生命在场”,就是说我所面对的人是非常具体真实的人。比如说你提完问题,我如果看着别的老师回答,你有什么感受?你会不会觉得张老师对你十分冷漠?这个就是有个具体的人在场,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的方式。前阵子我们在晋江开课,有位老师问了孩子这么个问题,你们这个学期有没有同学上课从来没有提过问题的?结果有很多学生说自己从未提过问题,而有些孩子则是一节课提了八次问题。为什么你会让某些孩子整个学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呢,你在课堂上关注的是不是每一个人呢?所以教育要回到每一个人。集体的成功有时候对个人来说不等于成功,因为我个人恰好是失败者。我每次来上课都要不断地琢磨,我到底要跟老师讲什么呢?比如说今天,在座的各位是培训的最后一天,必然有最后一天的心情,而且前面已经讲得那么多了,你再讲些什么呢?你就要研究具体的人,他有什么需要,你要针对这个需要来进行交流。一个好老师要更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提高学生、帮助学生。这是个前提性条件。今天大家迟到,大家的心情较浮躁,我还是很理解的,我刚才还提醒培训处潘老师不要批评大家。我的第一句话说“大家辛苦了!”这不是虚伪,这可以说是按照生命化教育的立场来理解人,所以一个教育的理念,有时你去理解它可能会觉得很抽象,但是要回到生命、回到具体的人来理解你就会觉得很亲切,还有一点,令我惊讶的是前面两次发言的都是泉州第二实小的吴老师,这所学校是我们课题实验学校,另一位发言的老师的学校也是。刚才休息时她们两位聊到还是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包括提问题,包括提问题的姿态都是需要不断提升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课题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关系。生命化教育在人的自我提醒、提升、自律等向度上真正回到了生命的立场。再比如说,我在泉州第二实小和到龙林小学同样讲生命化教育,其实我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为泉州第二实小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格局。可能我更多是强调怎么朝优质教育的方向来发展这所学校,怎么使更多的教师在专业成长上争取成为名师,成为更有创造力的人,而龙林小学作为一个乡村学校,我可能跟校长和老师强调的是怎么样建立基本的教学规范,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保障教学的底线,不至于在教育竞争中处于落后的位置,更多的是在保底的基础上求取学校的发展。作为课题实验,它仍然非常强调个体的差异。所以我们不作一般的简单的规划,要求你达到什么目标,而是根据学校的不同状况,跟学校一同来研究适合它的发展方向,它是灵动的、根据变化而确立的,它是着眼于未来的。我想这次很难全面地介绍这个课题,我曾有一次在这里讲生命化教育,整整讲了一天。后来,我把这个讲稿收到我们的课题研究资料里面了,叫做《生命的礼赞——一次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演》,它总共有三万多字。    7、教师评价问题是新课程改的热点与难点。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能立竿见影,便于管理。如果你是某某区的教育局长,你要怎样来评价教师?

      谢谢你对我还有所期待,但我很遗憾地告诉你,我是决不可能成为任何一个区教育局的领导的,但我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谈一些教育的看法。如你刚才说的,考试能够立竿见影地见分晓。我们很多管理部门为什么这么看重考试、这么注重成绩,它也是为了便于管理、易于出“政绩”。最简单、最直接的管理模式就是把考试作为评价学校教师的手段,但是往往忘记了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分数越不可能决定他未来的发展,比如说你到幼儿园比较一下哪个孩子跑得最快,跑得最快的孩子以后会不会成为刘翔呢?我敢肯定完全不见得。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不要急于对他作盖棺论定,用分数来评价他。所以我的看法是“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至少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真义。比如说,就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现在出了几本书,至少在写作上也是一个比较有自信心的人,我小学五年级毕业考的时候作文是抄班上一位同学的。我抄他才得了五分,而我这位同学,比我考得好得多的同学,现在在我们老家开了一家粮食小作坊。我回去时常会碰到他。黑黑胖胖的,站在门口。而我一见到他,老想起,我还欠他五分,你说这个小学的成绩能判断一个人的未来吗?很难判断。像俄罗斯教育,低年级根本就不留作业,不考试,我们老是认为好象有所谓的中国的国情,千万不要忘记人类的共性永远大于人类的差异性。这才是人成其为人的最核心的特征。但是恰恰是在这种普遍的共识和普遍的特征在我们这儿不能成为教育的理念。这恰恰是中国教育最大难以迈过去的坎。你看现在连幼儿园也在忙着与小学接轨,叫做幼小接轨。其实在我看来,小学教育应该更多的是向幼儿园学习,而不是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看齐。我们真的太强调立竿见影,太强调有效了,我觉得我们即使无法改变这个教育,但还需要对它有一种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教育做的是揠苗助长的事,从一年级开始孩子就对考试成绩津津乐道,当作命根,这种教育很可怕。教育需要有一个给孩子更大一点的腾挪的空间。这才可能是好的教育。现在我们给孩子,给他选择,给他反复,给他尝试,这样的空间太小了。当然有我们传统的影响,但我更看重的不是这一点。我们不要轻易地说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传统,人类毕竟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只能更多的强调人类的共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对旧体制、老习惯的眷念上。

      8、课改有时会以失去成绩为代价,如果你是某某区的老师,你是选择成绩还是课改?

      我很理解大家的处境。我太太是老师,我弟媳妇也是老师,我现在交往的几乎所有人都是老师,教师都有一些相同相似的处境,所以我刚才强调要在艰难中努力去赢取生存,在限制中去求取发展,首先还是要保障生存不至于被淘汰。我刚才也说到我们也许暂且可以不谈新课程,就谈我们很现实的,我们应对的。我觉得这仍然有一个我们提高自我素养的问题。我当然不期望今天仅仅把某某区当作一个反面的例子。我想某某区有某某区的问题,其他地方也有其他地方的问题,可能有些是脚痛、有些是手痛,各有各的痛苦。托尔斯泰说,天下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幸福有时侯也不一样,倒是不幸有着共同的特征,所谓共同的特征,无非是没有自由,生活艰难,环境恶劣,看不到出路等等。我还有一个想法,这也是我时不时会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还是要争取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这要靠我们广泛阅读,靠提高我们的素养而使我们有更多的生存能力,有时甚至在现实的困难面前还要有搏命一击的勇气,有毅然决然走出我们环境的这样的魄力,才不至于被人家给踏死了。有时侯说实在的,人啊,真的会像一句俗话说的,被一泡尿给憋死。如果我们真的觉得这个环境太难了,我们为什么不想去改变它呢?为什么就没有勇气去改变一下生存的空间呢?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就适合或只能在高压底下生存呢?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去尝试一下改变呢?这是值得思考的,说起来很沉重,但我曾经也尝试过,我原来在某个研究机构,就因为当时编刊物与某领导有些不愉快吧!他给我穿小鞋,我当时选择的不是说要和你抗争,被你罩在这儿,我怎么跟你抗争?我采取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走为上,就像李白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说天生我才,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一个人肯定能找到相对而言更适合他的发展环境。我前几天还跟在北京的我的老师黄克剑先生谈了一个观点,我说民主国家不妨小一点但是集权国家一定要大一些。要是集权国家只有福州那么小,我就完蛋了,我要想来泉州讲课都不可能。我总体上感觉,我们很多老师还是有能力的,就是有时候没有空间让你们显示能力,来提高你的能力。这实在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不管怎么说,我们自身的第一责任人,肯定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功过自承,咎由自取”,我们要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不仅仅把责任归于客观,归于环境,归于体制,归于你的上级。

      9、培训的教师90%来自于农村,你是研究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谁来关注呢?能不能不花钱就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有一次在这里曾说,我脚上的泥巴还没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虽然我生活在城市,但我的不少心态,还是一个乡村的人。乡下的环境我非常清楚、非常熟悉。回去,我还会时不时地到乡下我们的学校去看一看。这几年我们生命化教育最主要的是在乡村学校。龙林、永和、郊尾、枫亭、福州的潘墩,大量是乡村学校,我们觉得,最主要是对于乡村教育我们要有更多的责任,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乡村教育。我前天跟我两个刊物的编辑《明日教育论坛》、《福建论坛》都提到,我们一定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乡村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良心所在。跟乡村教师交谈,我认为我说的话是很由衷的,我不说一些我做不到的事情或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我希望我们的交谈能够帮助大家有所思考、有所调整、有所改善,像你说的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什么要把生命化教育引向乡村,就是让乡村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可能有一些更好一点的精神生活、有一个精神的话题,有一个专业方面的更好一点的发展目标。这是我们做实验心思所在,同时,我们也发现,真的要迈一小步都很困难。所以我又提出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现实有时很苛刻,苛刻到你无计可施,你很难有所作为,我就想,我把我的起点再放低一点,低到什么程度啊?低到要保障我们不要出精神错乱,不要过早地英年早逝,无法健康地去走完人生,这是一个前提。林高明好几次跟我说,他原来所在的学区有好几个老师在59岁去世,官场上有59岁现象,那是趁着退休前大捞一把,而乡村教师有59岁现象,没办法挣扎到60岁领到退休工资。这就是教育的沉重,所以我们首先要保障我们健康,努力保障家人更幸福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老师有时候喝喝酒、打打麻将,甚至玩六..,我不会想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什么呢?这叫做生存环境啊!你刚才说怎么不花钱也能改善生活与生命质量,我以为一定要有一个小团队,有一个哪怕是微小的目标。我们偶尔能在一起谈谈教育,谈谈我们读的书,甚至,结伴去郊游,到哪里去看看山看看水,都是一种可以去做可以去尝试的生活,我觉得乡村教师物质贫困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没有精神生活,夜幕一降临,每个家庭都成为孤岛,这才是最可怕的,还有一些教师,生活在学校里面,跟社会完全隔绝也无法交流,也看不起那些农民,双重隔漠,孤独不安,这很可悲。我觉得对一所学校,生命化教育还是无法指望它能达到多么高远的目标,但是它能够多少改善一点教师的生活状态,比如说,我们开始读书了,我们开始交流教育的心得了,我们遇到困难时开始研讨了,我们学校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了,我们跟校长彼此之间更亲切了。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对人的成全,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改善。所以教育一定要有助于世道的改善,有助于人道的提升。这种微小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有意识就可以尝试,包括我们有些话要与别人交流,有爱要表达出来,有想法要去实践,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你的生命就会有更多的奔头。你不要小看这微小的奔头。我前次到了连江的一个小镇上的一所学校,校园里长满了杂草,我就对一起去的同事说,(因为他认识这个校长)这个校长没有尽到责任,把杂草铲除了需要花多少钱呢?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意识的问题,是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其实有些微小的责任是更容易到位的。但我们有时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想做,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特别没有尽到责任的地方。我想你刚才讲到生活质量,你即使生活在农村,也应该把家弄的干净一些,你肯定会每天洗头吧,你肯定会把皮鞋擦得更亮一些,你每天肯定要换衣衫吧,你肯定是希望你的食物更丰富更健康吧。有这个意识与没有这个意识还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微小的价值。希望大家参加四十多天培训之后回去以后不论对待太太、对待丈夫、对待孩子、对待学生的态度都能有所改变。让我们的目光变得更柔和一些,让我们心思变得更细致一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