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加工加盟:语文试题(7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2:48:47
语文试题

2009-12-18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慰藉/杯盘狼藉       禅让/箪食壶浆        谥号/恃才傲物

B. 裨将/大有裨益       蹊跷/休戚与共        骠勇/虚无缥缈

C. 扛枪/力能扛鼎       轶事/卷帙浩繁        皴裂/怙恶不悛

D. 粗犷/旷日持久       称职/称孤道寡        绯闻/蜚短流长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百度“魔兽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调侃式的话,在短短9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对于“贾君鹏事件”,我们在看到         “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功”和收益只是一时的,而对网络舆论        的破坏和对网友信心的打击则是长期的和持久的。        网络虚假事件被用来彻底否定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的情况层出不穷,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A. 几乎    计划     诚信度     因此   B. 近乎    策划     公信力     如果

C. 几乎    计划     诚信度     如果   D. 近乎    策划     公信力     因此

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11月29日,考录比例约为1.5%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但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风光度日。

D.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11月12日起,广东各地迎来今冬以来最大气温降幅,据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式计算,截至11月18日,此次低温寒冷灾害的影响程度为中等,为十年一遇。

B.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下午约3点35分抵达八达岭,游览长城风光,这是继参观故宫之后,奥巴马体验的中国古老文明又一标志性景点。

C. 肖复兴评说电视连续剧《蜗居》揭示出“房子对于一代人情感价值系统无情有恨的摧毁”。它从一般平民的视角,平实而亲切的叙述方式,试图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气质。

D.目前,世卫组织无时无刻关注着北美以外地区的甲流疫情,如果欧洲或者亚洲出现社区病毒传播大流行,世卫组织就会提升警戒级别。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5.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随便,轻易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道:规律,道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余船以次俱进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志岂易量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B.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 买臣见弃于其妻

8.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 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 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9.翻译和断句。(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至 于 临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被 弦 歌 者 乃 邦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分)

②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分)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

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的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的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似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

(本文节选自钱钟书《七缀集》中的《中国诗与中国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艺风气对一个艺术家影响深远,既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B.某一时代人所信奉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决定其作品的价值。

C.传统就是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变动的一时期的风气。

D.传统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

E.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

13.下列对文艺批评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必须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

B.文艺批评史研究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批评。

C.文艺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应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

D.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源自于艺术家所处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

14.如何理解文章中“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的含意?(4分)

15.根据文意,请回答“传统”是如何演变为“新风气的代兴”的。(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父 亲 的书 箱(节 选)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交给我一个小书箱,里面装满了手稿和本子。他和平时一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告诉我在他过去以后,也就是去世以后,我可以看一看里面的东西。

“回头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挑一挑,兴许有的能出版。”父亲话中带着几分腼腆,仿佛是要摆脱一种特殊的、让他感到痛苦的拖累。东找西找,最后他把书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这是一个让父子都感到尴尬的时刻,这是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时刻。之后,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和平常一样,我们又开始谈天说地、家长里短,说到土耳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治问题,说到父亲那些往往虎头蛇尾的工作,语气温和、轻松。

记得父亲走后,我有好几天在箱子周围转来转去,却连一个指头也没有碰它。那是个黑色的小皮箱,一把小锁,柔滑的棱角,这些都是我儿时就已经非常熟悉的。我记得,父亲外出回来,我会打开这个小箱子,翻弄他的东西,而且非常喜欢里面古龙香水和国外那种特有的气味。对我来说,这个箱子是那么熟悉,充满诱惑,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我童年的记忆。可是,我甚至不敢碰它一碰,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藏在箱子里面的东西有着一份神秘的重量。

我不敢碰父亲的书箱,更没有勇气打开它,但里面有些本子我是知道的。我看到过父亲在那本子里写写画画。书箱里的东西在我并非新闻。四十年代末,这个伊斯坦布尔的年轻人曾经做过诗人梦,可惜读者寥寥。一个贫穷的国家,写诗作文是难以谋生的。他放弃了。他不能忍受文学写作之苦。他热爱生活,我能理解。

对父亲的书箱敬而远之,首要原因当然还是担心,担心我可能不欣赏他的作品。父亲心有玄机,未雨绸缪,故意摆出一副轻描淡写的架势。这样的态度,让有着二十五年写作经历的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但我并不因为父亲对文学的轻描淡写而心生丝毫不满。我真正害怕的,我不想知道、更不想发现的是,我的父亲也许是一名出色的作家。这是我真正的担心,这种恐惧让我没有勇气打开父亲的书箱。还有一个原因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父亲的书箱里面竟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那我就得承认,父亲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这是很可怕的。虽然人到中年,我还是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我认为,一个作家,他的内心世界还隐藏着另外一个“我”,他的工作就是经年累月、充满耐心地去慢慢发现那片塑造了另外一个“我”的天地。一个作家,他也许惯于打字,也许熟悉电脑,也许像我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地喜欢纸笔手书;他可能写诗歌,写剧本,或者像我一样写小说,以耐心、执著和快乐的心情用自己的思想去探寻一片全新的天地,伏于案头,一页白纸,慢慢地加上新的文字,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感觉到,我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的另外一个“我”,如同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建起一座大桥、一方穹顶。

对我来说,写作的秘诀不是虚无缥缈、来去无踪的灵感,而是执著和耐心。土耳其有个成语,叫做“以针掘井”,拿它形容作家的创作活动实在恰如其分。我认为,作家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如同别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能够感受语言的力量,必须做到长年伏案,献身艺术,乐此不疲。灵感天使对有的人也许从不眷顾,对有的人可能时时垂青,但她欣赏作家的这种信心和乐观;在作家最感孤独,对自己的努力、构思以及作品的价值最感怀疑的时候,也就是在作家觉得只能孤芳自赏而知音难觅的时候,灵感天使就会为他指点迷津,给他带来故事、图画和构思,使他能够把自己的世界与自己构建的世界结为一体。在我为之付出全部生命的写作生涯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极为得意的句子、构思、篇章似乎不是出自我的笔下,而是另外一种力量的发现和慷慨赐予。

注: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当代小说家。代表作有《白色城堡》、《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等。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6.根据文意,写出“神秘的重量”与“另外一个‘我’”的含意。(4分)

(1)神秘的重量:         (2)另外一个“我”:

17.父亲把书箱交给“我”后,“我”好几天都不敢打开它的缘由有哪些?(5分)

18.作者在颁奖演说时由“父亲的书箱”谈起,其意图是什么?(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学术道德应落到实处

刘效仁

近几年来,某些当选院士接二连三曝出学术不端丑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课题组涉嫌抄袭造假至今了犹未了,“六教授联名投诉一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抄袭剽窃”再掀波澜。3月3日,刘兴土院士到东北师范大学向75岁的李建东教授鞠躬致歉。尽管李称“将不再追究此事”,但几位举报人表示,应完善我国院士增选制度,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真正落到实处。(《中国青年报》3月4日)

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只不过,国内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者中,不乏资深教授、院长、院士等人物。要正本清源,自然要从院士“开刀”,从“宝塔尖”“开刀”。要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落到实处,首先要确立“学术不端”明确清晰的标准,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学术评价体系,

2000年年底,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对 “学术不端行为”给出的“标准定义”,即保留了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局1989年定义中的“伪造”、“弄虚作假”和“剽窃”三要素(《科学新闻》杂志2008年4月7日)。而我们对此并无细密的规范,以致“学术不端”的官司很难打。正如一位教授所言:“抄袭不是刑事案件,即使胜诉,不过判对方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顶多给你支付点稿酬。”因此,许多当事者就极力往抄袭上“靠”,或只承认“文中未做标注”。

“学术不端”亟需独立调查机构予以甄别,作出权威性论断。可当下我国却缺乏包括国际学界专家学者参与的独立公正的学术调查组织。尽管中科院、工程院都有学术道德委员会,但由于很难做到完全独立自主,不仅“难削自己的把”,而且为保自身声誉,还可能对学术不端者予以庇护。以致几年来虽有若干名院士因学术不端被媒体曝光,但鲜有人受到处理。对李连达院士课题组涉假事件,舆论纷纷吁请独立调查,直到今天也未见有机构应承。我们要鼓励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同样需要专门的机构受理,并依照举报予以认真查究。

我国现行的院士增选除了组织系统提名,就是院士推荐。被推荐人往往找上门来请托,不少院士则碍于情面,做了“托儿 ”。在填写推荐书时,尽管要郑重地写上“本人了解被提名人的成就、贡献与学风道德等情况,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可实际上即使其提名对象日后被发现此前存在某些问题,举荐人也无需负任何责任。自律意识淡薄加上缺乏约束机制,推荐审核难免走过场。因此,必须建立举荐失察连带责任追究制。如提名对象涉嫌重大学术道德问题,或学术水平距院士标准相差甚远,一经查实,仅仅扣减推荐人的下一轮推荐名额远远不够,也要公开曝光,予以相应处罚。

至为关键的是,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建立汰出机制。一经查实形成定论,就当取消相应荣誉和剥夺相应权利。是院士的不妨“除名”,作为候选者自然淘汰,其他如教授、院长者流,一律从严处置。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教授范帕里耶斯,在被发现编造和修改科研数据、杜撰合作者姓名之后,不仅被学校正式开除,甚至其工作过的地方,都对其发起了类似学术调查。美国还禁止学术不端的当事人数年内申请国家的科研基金,严重的甚至终身禁止(新华网2005年10月29日)。然而,杂交水稻“汕优63”培育者、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被知情人公开举报其论文和专著抄袭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有关方面将举报调查结果在院士增选大会上公布、讨论。最后,其仍以超过2/3的票数当选。(《人民日报》1月18日、《南方都市报》1月13日)

如此环境之下,“六教授联名投诉一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抄袭剽窃”事件,会不会因当事人鞠躬致歉,对方“不再追究”而不了了之?

(文章来源:2009-03-05 《中国青年报》)

19.本文作为一篇新闻评论,一开头为什么要列举两则学术不端的丑闻?(4分)

20.作者认为国内屡屡发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1.结合本文所抨击的现实,你认为学术道德能否落到实处?请简述理由。(6分)

22. 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心理学上由一个实验得出的著名理论——“破窗理论”,阅读后请回答两个问题。(6分)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1)请给出一句话结论。(2分)(2)请列举两点“破窗理论”对我们的启发。(4分)

                                                                      

23、(6分)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例如:《诗经》——先民的且歌且吟;《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拟写一句话的书评。

(1)《                        (3分)(2)《                        (3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传媒为史铁生颁发“杰出成就奖”的一段颁奖词,引发很多人对自身内心的观照和所处境遇的关怀。

请以“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宿构和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8题、13题每题3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2

13

答案

C

B

D

A

C

A

D

C

BC

A

1.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

答案C【简析】A. jiè/ jí,shàn/dān, shì;B. pí/bì,qī,piào/piāo ;C. káng/gāng ,yì/zhì; cūn/quān;D.  guǎng/kuàng , chèn/chēng , fēi

2.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E。

答案:B 【简析】“近乎”:动词,接近于;“几乎”:副词,十分接近;“几乎”程度要更深一些,根据语境此处应选“近乎”。““计划”为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如“科研计划”、“五年计划”;“策划”为有谋略的计划,如“幕后策划”,“策划”要比“计划”过程更加缜密,强调设计谋略以后再作计划;“公信力”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诚信度”为诚实守信的力度。“因此”为因果关系,“如果”是假设关系。后文谈“后果”应为假设关系。

3.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答案:D 【简析】“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在此使用语义不符,不合语境。

4.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

答案:A 【简析】B“这”指代不明,承前主语则指代“美国总统奥巴马游长城”这件事,而后文句子宾语又为“景点”,主宾不搭;C介词“从”与其后面“叙述方式”不搭配,改为“以”即可;D“无时无刻”表意适反,应为“无时无刻不”。

5.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C 【简析】A、不得志 ,不显贵  B、轻视   D、叙述, 宣讲

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A 【简析】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目的;介词,按照  C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 D代词 ,他的;副词,表期望

7.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B。

答案D 【简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8.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C  【简析】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9.(10分)(1)(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B。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评分标准:满分4分。①当断句而不断,算错;②不当断句而断,算错。错1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处扣3分,错8处以上扣4分,错误达到偶数点时开始扣相应分。)

(2)(6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10.①只是(追求)把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勒”“播”“垂”各1分,大意要正确,共3分)

②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快”“矜”“薄”各1分,“薄”也可译为“轻视”、“鄙薄”;大意要正确,共3分)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0.(7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1) 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1分),写出敌人来势汹汹(1分),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①②答对任意一点给1分)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这点不答也不另扣分)    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2)同意(1分)“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点出意境开阔,或气势雄浑占1分)。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内容答出其中两点就可)(占1分),格调昂扬向上。(占1分)。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诗歌赏析】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这首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汹,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我们一定能象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到时候也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是名句,“弓月”为新月,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隋军军纪之严明,突现士兵保家卫国的豪情。

11.(6分)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

(如果四题全做,只按前3题给分。每道横线1分。每错一字,该横线不给分。)

(1)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2)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3)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12.(5分,选对1个2分,选对两个5分)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BC  【简析】  B项中“往往能决定其作品的价值”原文无此意,属于无中生有。 C项属于曲解文意,原文说“没有根本的变动”。

13.(3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 A  【简析】原文“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在A项中表述位“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属于曲解文意,后面的陈述又属强加条件。

14.(4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

答案:①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②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每个要点2分)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5.(4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①事物的演化迫使传统以变应变;②传统须作出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③传统为免于因对抗而地位动摇,把规律解释放宽,以收容新风气;④新风气的代兴,一方面强调与原有传统立异,但也要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②③点可能会有学生归并为1点,如再另外列举“传统欲久,妥协愈多,欲不肯变,新风气不能委曲求全,与之破裂”也得分;每一点1分,共4分)

16.(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1)神秘的重量:①文学的分量;②承载着父亲年轻时曾经做过的文学(诗人)梦想;③承载着父亲太多的历史和“我”童年的记忆。(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另外一个“我”:透过艺术创作(作品)而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或精神世界)的 “我”。(2分,答“艺术的‘我’”或“内在的‘我’”或“精神世界的‘我’”得1分)

17.(5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内涵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①我感到藏在箱子里面的东西有着一份神秘的重量;②担心我可能不欣赏他的作品;③不想知道、更不想发现父亲也许是一名出色的作家;④害怕父亲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或: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5分,答一点给1分,答两点给3分,答3点给4分,答4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8.(6分)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①感激“父亲的书箱”实际上是我文学之梦的摇篮;②表达我对父亲及其文学创作(梦想)的尊敬与理解;③阐明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6分,每点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9.(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

答案:①开头连用两例,说明学术不端现象决不是单一的、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1分);(此点共2分)②引出评论的话题(或答“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为下文提出“学术道德应落到实处”的观点作张本(或“铺垫”)(1分);(共2分)

20.(5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①我国法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定义”没有细密的规范;②我国缺乏包括国际学界专家学者参与的独立公正的学术调查组织;③举荐人自律意识淡薄,缺乏约束机制,对举荐失察行为缺乏连带责任追究;④未将学术道德“一票否决”落到实处。(每点1分,4点都答到给5分)

21.(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答案:(1)能。原因有: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明确细密的学术道德规范,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学术评价体系,以保障有法可依;②有识之士都在吁请成立独立公正的学术调查机构专门受理相关案件;③建立健全汰出机制和举荐失察连带责任追究制,将“一票否决”落到实处;

(2)不能。原因有:①中国国情所致,当前是一个“关系型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利益共同体,学界也不例外,在约束机制还未健全的情况下,也会滋生学术腐败,结成利益共同体;②对学术不端者过于宽容、同情的学界氛围,使得当事人并没有承受到身败名裂的道德压力;③学术不端行为风险极低,当事人只要“鞠躬道歉”,可能对方就不再追究,不了了之。(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6分)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E。

(1)“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2分)  (可能有学生会答“环境的作用”,没有涉及关键词“破窗”的寓意,应该不给分)

(2)得到的启发: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

随地吐痰,暗示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修养;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暗示一个人喜欢表现自己;  穿什么样的衣服袜子,暗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在暗示他(她)不可信任;对任何事都怀疑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任何事都不满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不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23.(6分,每空3分)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E。

答案示例:(1)《傅雷家书》——一位慈父的叮咛;(2)《泰戈尔诗选》——一串串珍珠缀成一弯新月,一只只小鸟唱出一片绿洲;(3)《红楼梦》——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等等

(如果评论的是一篇文章,但评论很恰切,则酌情给分)

24.写作(60分)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的能力;

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