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使用说明:[野史乱弹]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6:04

作者:八都居士 回复日期:2008-8-26 12:28:39 
回复 
  收藏起来慢慢看

作者:bbwan45 回复日期:2008-8-26 17:44:40 
回复 
  女真人是当时最渴望学习,也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到了他所接触到的最先进的民族的一切东西.
  无论如何历史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民族来作为中国800年来仅次于汉族的民族!否认女真民族其实是否定今天的中国领土和主权及民族团结这一长远的政策!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8-26 22:58:58 
回复 
  好贴,静待更新

作者:细雨金风 回复日期:2008-8-27 0:03:36 
回复 
  up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7 13:47:18 
回复 
  宋国燕京府的领导人有两位,一文一武,武将便是辽国的降将郭药师,自从年初击败了奚王萧干的搔扰后,郭药师越发得到赵老师的青睐,被任命为燕山府的留守。
  但宋国的历代皇帝有个特点,喜欢文武搭配进行工作,而且往往是文官占据主道地位,当然这也是赵老大赵匡胤发明的专利,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赵老大的发明是把双刃剑,虽然这样做杜绝了武将专权的局面,但从此以后宋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和周围几个领土面积都明显不如自己的邻居打架过程中,经常被揍得鼻青眼肿。
  所以赵老师虽然对郭药师很器重,但祖宗的规矩不能坏了,因此他又派了位文官前去燕京府配合郭药师共同进行管理。
  这位搭档名叫王安中,与宋国神宗年间的名相王安石只差了一字,但他和王安石却毫无关系
  相反他是宋国宰相蔡京蔡大人的得意门生,而且和蔡京的特点很相近,那就是文学天赋很高,经常呤诗作对,并且非常的贪财奢侈。
  这一点也十分合赵老师的味口,于是这位王同学的仕途也就非常的顺利,因此也被赵老师派到燕京府配合郭药师进行工作。
  但作为武将的郭药师哪里看的起王安中这种弱不禁风的文人,在他眼里能打仗的才是好汉,光会写诗作文能击退敌人吗?
  郭药师只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从心底压根看不起王安中,因此根本不听王安中的指挥,在燕山府中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两个搭档就这样貌合神离地进行着工作,只到某一天,金国的叛将张觉来到了燕山城下。
  这回王安中开始神气了,毕竟郭药师只是辽国投降过来的人,有过不光彩的历史,对于接纳张觉这种事情还得他出面办理。
  按理说,宋国这个时候接纳张觉是非常不合适的,但赵老师等人早在张觉击败完颜阇母时,便兴奋地封张觉平州节度使,企图依靠张觉的力量来对抗金国军队。
  但赵老师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张觉虽然厉害,也不是金国的对手,而今昔日的红人要到宋国来避难,赵老师当然是举手欢迎。
  于是王安中秉承了赵老师的意愿,将逃到了燕京城的“张觉”雪藏了起来。
  但完颜宗望是不会放过张觉这个叛徒的,而更使他可气的是,作为与金国结盟的宋国居然敢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徒,这相当于是违背盟约的行为。
  完颜宗望生气了,他派人到燕京城对王安中和郭药师进行严厉的责问,要求立即交出张觉,否则便要如何如何。
  其实按郭药师的本意是根本不能放张觉进城的,但王安中执意要接纳张觉,郭药师也懒得去管此事,乐得看王安中的笑话。
  但王安中不想就这样把张觉给放了,他想利用自己的智慧忽悠完颜宗望,于是,他将张觉藏到了甲仗库中,然后骗完颜宗望说燕京城内没人张觉这个人,可能是将军你看走眼了。
  看来王安中是充分低估了完颜宗望的智商,宗望要求王安中不要再玩游戏了,尽快把张觉交出来。
  这下王安中可傻眼了,但他还不想服输,他想再次考验一下完颜宗望的智商程度,于是,这位聪明的王大人在城中找了一位长相与张觉很相似的人,将此人首级割下后献给完颜宗望,谎称是张觉。
  可惜,王安中的小聪明再次被完颜宗望失破了,发现自己居然两次遭到王安中的欺骗后,宗望已经出离愤怒了,他强烈命令王安中立即交出张觉,否则将大举进攻燕京城。
  王安中终于领教到了宗望的智商,他彻底死心了,为了平息完颜宗望心中的怒火,藏在甲仗库中的张觉被带到了王安中面前。
  张觉得知自己将被王安中出卖给金国后破口大骂,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张觉被王安中杀害后献给了完颜宗望。
  而张觉在临死前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并非同族人就一定靠的住。
  对于王安中这种反反复复的做法,郭药师和他的怨军们是非常不满的,虽然前期他们不赞成接纳张沉,但既然你王安中下定决心要保张觉,那就一保到底,不要出而反而。
  毕竟人家张觉是为了宋国而和金国闹翻的,并且也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在为了讨好金国,就要牺牲自己的将领,这等于是过河拆桥。
  因此王安中的这种做法使包括郭药师在内的许多辽国降将心怀不满,因为郭药师认为自己的身份和张觉是何等的相似,他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张觉第二”。
  郭药师在张觉遇害后曾当面质问王安中道:“若来索药师当奈何”
  王安中的反应是哑口无言。
  张觉事件给宋国带来的后遗症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宋国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将,相当于是先违反了游戏规则,为以后宋金爆发战争埋下了定时炸药;
  其次,通过张觉事件,使许多投降宋国的辽国降将对宋国的诚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也导致了在以后的宋金战争中发生了大量辽国降将再次投降金国的现象。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7 23:07:05 
回复 
  公元1123年十一月,纵横驰骋于幽云地区半年左右的叛将张觉终于被宋国的燕京宣抚使王安中杀害了,吴乞买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但事情没还到此结束。
  因为南京城还被张觉的手下控制着,城中的军民又推举城中比较有威望的将领张敦固担任南京城的都统,继续与金国对抗。
  为了和平收回南京城,吴乞买派谴使者到南京城内招降张敦固,张敦固也跟吴乞买玩起了忽悠的把戏,满口答应了金国使者的招降要求,等金使进城后,突然杀死金使,再次发动叛乱。
  这下可激怒了吴乞买, 一个小小的南京城居然接二连三的叛乱,简单就不把金国放在眼里,于是吴乞买再次命令完颜宗望率兵攻打南京城。
  张敦固的能力比起张觉来差远了,张觉都搞不过完颜宗望,张敦固就更加不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了。
  但张敦固不服气,非要尝试一下,于是这位张都统率领八千人马分兵四路,杀出城去,结果不用我多说了,张敦固大败。
  虽然完颜宗望再次重兵围困南京城,但深感南京地区的军民难以“驯服”,完颜宗望向吴乞买提出要求派一些辽国的降将去治理这些州县。
  于是,降将刘彦宗开始登上了金国的军事舞台。
  公元1124年三月,刘彦宗被吴乞买任命为枢密院事,加侍中,负责配合完颜宗望对南京城的军事行动,所有南京附近州县的政事工作都由刘彦宗负责。
  但最后解决南京问题的既不是完颜宗望,也不是刘彦宗,而是以前张觉的手下败将完颜阇母。
  在两次被张觉打败后,完颜阇母简直是丢尽了金国的脸面,但张觉被杀后,吴乞买赦免了阇母的败军之罪,命令他戴罪立功,辅佐完颜宗望继续讨伐张敦固。
  而此时,完颜宗望因为另外有任务被吴乞买召回上京,于是他便成了攻打南京城的主将。
  而张郭固显然和张觉的水平不是一个档次的,完颜阇母可以被张觉打败,但绝不可能被张敦固打败,何况完颜阇母还憋着一口气要报上次的一箭之仇。
  公元1123年五月,完颜阇母攻克了南京城,张敦固被杀,折腾了将近一年的南京叛乱活动至此终于画上了句号。
  南京城的叛乱终于结束了,吴乞买命令所有有功将士回京召开庆功宴。
  此次平定南京城的叛乱,首功当属完颜宗望,其次为完颜阇母。
  但完颜宗望这位阿骨打的次子在庆功宴会上却向自己的叔叔吴乞买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宋国。
  因为完颜宗望认为宋国自海上之盟以来的种种表现显得非常无耻,从张觉事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小人心态,而且童贯和敦药师在燕京地区招兵买马,大有背盟攻金的意图。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宗望认为金国应当提前下手攻打宋国,否则可能会被宋国抢得先机。
  而完颜宗翰的观点更直接,那就是对宋国人一点也不用客气,干脆连西京等六个州县都不要交给宋国了。
  完颜阇母各翰鲁也同意完颜宗望的观点,认为攻打宋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乘着宋国防御松懈,发动突然袭击,以绝后患。
  但金国的头号老大却对此持不同意见,吴乞买虽然认为宋国也确实欠揍,但还不到时候。
  因为目前还有一个辽国的头号“罪犯”耶律延禧在逃,这个家伙一日不归案,辽国就不算完蛋。
  吴乞买为了早日完成他大哥阿骨打的愿望,决心先消灭辽国这个劲敌,至于宋国,应该不会对自己构成太大的威胁,可以先放在一边,等消灭了耶律延禧的辽国,再腾出手来对付赵老师也不迟。
  既然,皇上有了自己的一套程序,群臣们也就不再反对了,反正有的是仗打,先去揍耶律延禧也不错,至少可以痛打一下可恶的契丹人。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9 14:33:09 
回复 
   前两天有事没能更新,这几天会经常更新!

作者:傲笑红尘 回复日期:2008-8-29 16:18:06 
回复 
  3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29 23:35:03 
回复 
  但要彻底消灭耶律延禧,吴乞买还有个问题要解决,就是位于西北地区的另一个邻居西夏国。
  西夏国的祖先乃是党项族人,在唐朝贞观年间,党项族人归顺唐朝,改姓李。
  从此党项族人一直乖乖地生活在强大的唐朝身边,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
  直到唐朝末年,黄巢发动农民起义,在唐朝政府的要求下,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领党项族士兵参加了讨伐黄巢的战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战功。
  因此拓跋思恭也被赐姓李,并封为夏国公,统治夏、绥、银、宥四州,主要位于今天的宁夏一带,从此西夏国的雏形开始初见规模。
  经过将近六十多年的经营,党项族李家已经成了宁夏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藩镇势力,唐朝和后来的五代各位皇帝都拿他没有办法。
  到了宋国时期,赵老二利用李家内部的矛盾,降服了当时的夏州统治者李继捧,控制了整个夏州地区。
  但好景不长,李家又出了个英雄人物,叫李继迁,是拓跋思恭的孙子,由于无法忍受自己的族兄李继捧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土地,毅然率领部下举起了反抗宋国的大旗。
  经过二十多年与宋国的战争,李继迁终于重新夺回了夏州地区,并且还夺取了宋国西北边境的许多州县。
  到公元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在前辈的基础上终于建阙党项族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西夏国,从此西夏国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夏国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同宋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战争,而同辽国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和平的状态。
  因此,在辽国和金国大战的过程中,西夏国基本上是处于站在辽国这一方,甚至还在军事上帮助过辽国,这点比起赵老师的宋国来说确实强多了。
  耶律延禧在丢失四京后,逃到了夹山之后,还曾得到过当时西夏国皇帝李乾顺的军事援助。
  而当时的阿骨打对西夏国和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他并没有大举进攻西夏,而只是要求西夏国的李乾顺向金国称藩,不再帮助辽国。
  吴乞买继位后,基本上贯彻了阿骨打的政治方针,对西夏们采取联合的方针,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辽国。
  为什么,国势正旺的金国两代国君不敢去进攻表面上看来比较弱小的西夏国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阿骨的打和吴乞买主要是把辽国作为他们的头号敌人,辽国和金国是有深刻的仇恨,作为金国的国君没能理由为了西夏国而放弃辽国。
  其二,当时西夏国的国势并没有衰落,四岁就登基当皇帝的李乾顺是西夏国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十七岁时,他设计除掉了垂帘听政的梁太后而亲政,从此西夏国开始走上了更加强盛的道路。
  阿骨打很精明,吴乞买也不是傻子,金国没必要在这种时候去招惹强大的西夏国。
  如果金国同西夏国开战,得利的只会是两个人,一个是耶律延禧,另一个是赵老师。
  于是,聪明的吴乞买对待西夏国的态度是截然相反,因为他准备同西夏国做一笔交易。
  交易的条件是西夏国对金国称藩,不再帮助辽国,而西夏国得到的好处是可以得到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国土地。
  李乾顺也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此时的利用价值,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他完全答应了金国的要求,至于辽国和耶律延禧的命运,那就由他们自己去把握吧!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8-30 20:28:48 
回复 
  公元1124年、金国天会二年三月,西夏国皇帝李乾顺向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上誓表,表示愿意对金国称藩,并且会非常配合金国的抗辽战争。
  于是金国在西北边境的隐患终于彻底解决了,吴乞买可以专心来对付耶律延禧了。
  而此时的耶律延禧又在忙些什么呢?
  自从在青冢寨被金国再次击败后,耶律延禧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几个儿子死的死,俘的俘,就连辽国的传国玉玺也被金国夺去了,他这个皇帝当的都有点明不正言不正了。
  但耶律延禧的命不错,因为金国的头号猛男阿骨打在不久以后就去世了,这对耶律延禧来说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耶律延禧和阿骨打这对老冤家从“头鱼宴”开始,直到阿骨的去世,终于告一段落。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耶律延禧赢了,因为他很能活,能亲眼看到阿骨的死亡,由此耶律延禧仿佛看到了辽国复兴的希望。
  但实际上,此时的辽国已经不堪一击,金国的后继者们只要稍微发一下力,就能把耶律延禧给出灭了,何况继位是又是吴乞买这类狂人。
  乘着金国阿骨打去世及平州张觉叛乱之际,耶律延禧乘机在夹山地区又大量地招兵买马。
  而且更加令耶律延禧高兴的是,上次被金国活抓的耶律大石居然逃出金营,又回到了他的怀抱中。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耶律延禧看到辽国复兴有望,便迫不及待地又想出兵夹山,讨伐金国。
  刚回辽国不到一年的耶律大石再一次苦苦劝阻耶律延禧,要求耶律延禧不要冲动,因为目前辽国的主要任务是“养伤”,这个受过重伤的病人如何能去打仗呢?
  但耶律延禧此时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他认为阿骨打都已经死了,金国也就不可怕,何况现在辽国势头正猛,是进攻金国的绝佳机会。
  面对这样刚愎自用的糊涂老大,耶律大石对辽国的前途彻底失望了,从那以后,耶律大石的人生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公元1124年十月,耶律大石杀死了辽国的北院枢密使萧乙薛等官员后,率领二百名铁骑向西北方面逃去,从此以后耶律大石彻底摆脱了耶律延禧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辽国的最后一根支柱耶律大石走了,辽国所谓的兄弟“宋国”及外甥“西夏国“也都背叛了这位昔日的长辈,耶律延禧觉得自己真的快成了被困在宠中的老虎。
  但在吴乞买看来,耶律延禧被困在宠中没错,但根本连老虎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只山羊。
  于是,吴乞买开始对耶律延禧动手了。
  金国的常胜将军“完颜娄室”被任命为追击耶律延禧的前线总指挥,他的主要目的是负责消灭耶律延禧,不管是生擒还是死亡。
  公元1124年的冬天,娄室率领金国大军与耶律延禧率领的最后一支辽国武装力量在武州(今山西神池县)相遇,双方展开大战。
  虽然辽兵在人数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金兵的点头力明显要高出许多,并且这支辽国军队的士气比较低落,根本无法抵抗住金兵的进攻。
  武州大战,辽国惨败,耶律延禧最后仅剩下一万多残兵败将,这也是辽国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
  没有任何出路了,耶律延禧是闭着眼睛向西方逃去,目的是投靠造西夏的党项族,期望李乾顺能够看在以往的情份上收留他这个“舅舅”。
  虽然金国已经提前和西夏国打过招呼,一旦耶律延禧来到西夏国,李乾顺就要把他送给金国。
  但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娄室并不打算给耶律延禧喘气的机会。
  于是,完颜娄室率领大在军穷追猛打,大有宜将余勇追穷寇的气势。
  耶律延禧在惊慌失措之下,率领残部逃进了沙漠地带,但很不幸,耶律延禧再次碰到了金国军队。
  一触即溃的辽军在耶律延禧的带领下又是一路狂奔,逃到了应州附近。
  而完颜娄室正好在应州等着耶律延禧。
  公元1125年二月,完颜娄室经过三个多月的追击,终于在应州东的余都谷追上了耶律延禧,并最终活捉了辽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从那一刻起,已经建国二百零九年的辽国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历史生涯。
  辽国自先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以来,曾经在东北亚地区盛极一时,还迫使宋国和西夏国臣服。
  然而到了耶律延禧这一代,由于朝纲败坏,君臣腐败,逐渐走上了衰落的道路,最终被新兴的女真民族所取代。
  而阿骨打所建立的女真金国经过十一年的抗辽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击败并消灭了辽国,取代辽国成为东北亚地共的新霸主。
  但还有一个人是需要我们记住的,那就是灭辽的头号功臣---完颜娄室。
  完颜娄室自从宁江州起兵就跟随阿骨打南征北战,几乎参加了抗辽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而且辽国末期两位最重要级的人物都曾被他亲手活捉。
  一位是辽国打仗最厉害的军事人才----耶律大石,另一位则是辽国权力最大的人,辽国皇帝----耶律延禧。
  因此我可以这样说,完颜娄室是金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在金国的对辽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这位仁兄还将在以后的对宋战争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 8:59:47 
回复 
  关于金国人物的史书较少,而且各种记载均不同,所以很难写.

作者:Lina_Invers 回复日期:2008-9-1 9:42:27 
回复 
  金作为一个消失的国家和民族当然难写,大宋该亡,那么富裕的国家,南宋的领土=中国最富裕的地方的集合,完全排除了贫困地区,2次围攻吞并北方机遇都没抓住,可惜他没撑到元朝灭亡的第三次机遇啊.
  宋作为一个中古型华夏中国灭亡后,近代中国的领土雏形就在蒙元诞生了,蒙元和满清算是真正的外来异族王朝,不过现代中国领土的大致雏形倒是元朝基础形成的.

作者:湘东子 回复日期:2008-9-1 10:17:55 
回复 
  看这种满遗的帖子就来气,有本事你去通古斯复辟去呀!

作者:绯色烟火 回复日期:2008-9-1 11:16:58 
回复 
  建虏应该是盗用女真名号的吧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08-9-1 12:58:28 
回复 
  东吴春秋你好.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08-9-1 13:04:35 
回复 
  问东吴春秋一个问题
  关于天祚帝的
  我看过另外一个说法
  他已经逃到西夏了
  又被西夏人给赶了出来.
  你听过这个说法吗?

作者:做人就做美国人 回复日期:2008-9-1 13:07:45 
回复 
  征战满清(中国明朝军史纪录片)
     --------------------------------征战满清--------------------------------
    第一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E3NjkzMTY=.html
    第二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NzAwMjg=.html
    第三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A2Mjg=.html
    第四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0Mjc2NDQ=.html
    第五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Q5NDQ=.html
    第六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c1NTI=.html
    --------------------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 13:13:43 
回复 
  仙鹤湖,关于天祚帝的问题,史书记载是他准备投靠西夏,但还没到西夏,就被金兵发现了,最后在应州(山西应县)附近的余都谷被娄室活捉.

作者:做人就做美国人 回复日期:2008-9-1 13:23:02 
回复 
  征战满清(中国明朝军史纪录片)
     --------------------------------征战满清--------------------------------
    第一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E3NjkzMTY=.html
    第二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NzAwMjg=.html
    第三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A2Mjg=.html
    第四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0Mjc2NDQ=.html
    第五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Q5NDQ=.html
    第六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c1NTI=.html
    --------------------
  

作者:做人就做美国人 回复日期:2008-9-1 14:29:14 
回复 
  征战满清(中国明朝军史纪录片)
       --------------------------------征战满清--------------------------------
      第一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E3NjkzMTY=.html
      第二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NzAwMjg=.html
      第三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A2Mjg=.html
      第四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0Mjc2NDQ=.html
      第五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Q5NDQ=.html
      第六集 //v.youku.com/v_show/id_XMzg1OTc1NTI=.html
      --------------------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1 22:45:08 
回复 
  写的不错,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3 23:14:32 
回复 
  二、汴京城下之盟
  公元1125年二月,辽国的最后一名代表律延禧终于被金国军队活捉了,辽国在形式上已经结束了他的悲惨命运。
  吴乞买在他大哥去世后不到两年时间里,终于完成了阿骨打毕生的心愿,消灭了曾经压迫和统治过女真人的契丹人。
   “灭辽已毕,准备灭宋”,对于完颜家族的其它成员来说,这是他们在阿骨打去世后的最终军事目标。
  在阿骨打在位期间,尽管他的兄弟子侄们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阿骨打似乎对宋国的赵老师们特殊照顾,非但不同意手下的做法,还慷慨大方的把自己打下的燕云等六个州县还给宋国。
  因此,在宋国的赵老师和他的同学们看来,阿骨打简直就是宋国的大恩人,赵老师对阿骨打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哪里会想到阿骨打的后代们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这个肥肉呢?
  但自从阿骨打去世后,金国对宋国的态度明显有了急速变化,金国的新老大吴乞买可没有阿骨打那么好说话,并且完颜家庭的其它成员均在摩拳擦掌,随时准备进攻宋国。
  完颜宗望等人提出伐宋的理由很充分
  其一,是宋国屡次违背与金国签订的“海上之盟”,非但没能按约定攻下燕京,还厚颜无耻地求金国出兵,想吃现成饭。
  这倒也算了,宋国居然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徒张觉等人,简直是不把金国放在眼里,对于强悍的女真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第二,宋国的童公公和郭药师在燕京城内大肆招兵买马,似乎有与金国对抗的形象,已经见识过宋国的不讲信用,金国上下都认为必须先下手为强,防止宋国发动对金国的突然袭击。
  这两点都能成为金国讨伐宋国最充分的直接理由,和当初起兵反辽一样,讨伐叛徒成了金国人再次使用的借口,只不过叛徒从阿疏变成了张觉而已。
  但促使吴乞买真正下定决心讨伐宋国的理由还得从深层次去理解。
  作为女真族这个从东北地区深山老岭中走出来的游猎民族,其生存环境的基础是相当落后和脆弱的,只要遭受一次较大的失败,女真族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当时的女真族虽然在军事上相当强大,这也主要归功于女真民族从小养成的能征善战的性格。
  但是其实女真族的生产力是相当落后的,大部分女真人还是以打猎和捕鱼为主,如果和当时经济高度发达的宋国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因此女真人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发动一系列的战争来获得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及获得大量和生产资料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而位处中原,经济高度发达的宋国自然就成了金国的下一个目标。
  所以说,吴乞买决心发动对宋国的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果,如果说吴乞买不发动对宋国的战争,其必然结果就是自己慢慢的毁灭。
  耶律延禧的问题已经解决,西夏的李乾顺也已经臣服于金国,赵老师的问题便很自然地被吴乞买提出来放到了日程上。
  公元1125年,金国天会三年十月,吴乞买召开了金国自灭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
  这次军事会议参加的均为阿骨打家庭的核心成员,主要包括吴乞买亲自指定的下届接班人谙班勃极烈弟弟完颜斜也(完颜杲),移赉勃极烈完颜宗翰,阿骨打长子完颜宗干、次子完颜宗望、四子完颜宗弼等。
  而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便是商议讨伐宋国的战略计划。
  对讨伐宋国这个大问题,所有的与会成员达成了一致,全票通过同意攻打宋国。
  于是,吴乞买正式下令发动了对宋国的全面入侵计划,整个伐宋大军共十万多人,共分为两路。
  第一路:谙班勃极烈完颜杲为都元帅,移赉勃极烈完颜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临,从西京入太原。
  第二路:盈歌之子完颜昌(挞赖)为六部路都统,完颜宗望为南京路都统,完颜阇母为副都统,知枢密院事刘彦宗领汉军都统,从南京入燕山。
  这两路大军计划最后在宋国首都汴京城下会师,争取一举攻破汴京城,彻底消灭以赵老师为代表的宋国皇家成员。
  正当金国的一大帮完颜狂人们厉兵秣马准备大举进攻宋国时,以赵老师和童公公为代表的宋国最高统治阶级还沉浸在收复燕京城的喜悦之中。
  自从靠着阿骨打的帮助才勉强收复燕京城后,赵老师和童公公、蔡宰相们一直忙于搞各种各样的庆功活动。
  赵佶甚至还把自己当成了宋国历史上最的作为的皇帝,复国的功绩直比先祖赵匡胤和赵光义。
  但宋国的朝廷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和谐因素,赵老师的各位同学们为了争权夺利,同样进行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灭辽的两位大功臣童公公和蔡主持自成一派,而相对的另一派居然是蔡主持的亲爹蔡京。
  蔡京由于年事已高,已经不能承担宰相的职务,于是这位蔡大人就将日常的事务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蔡倐,这就引起了大儿子蔡攸的不满。
  于是,蔡京等父子三人反目为仇,发生了内哄,同时童公公、王黼、李邦彦等赵老师的一群“好学生”也参与了老蔡家的政治斗争,顿时整个宋国的朝廷上下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而赵老师似乎乐得看这群学生们争风吃醋,他的心思已经完全沉浸在收复燕京城的喜悦之中了。
  就是在宋国上下一片欢腾歌舞升平、朝廷上下一片腐化堕落之际,赵老师一生中最大的劫难终于就要到来了。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08-9-4 15:20:37 
回复 
  探讨个问题。
  但希望不会干扰东吴春秋写作。
  关于阿骨打和他子侄们的汉名。
  我个人觉得是不是后来才有的呀。
  反辽前,他们一直在东北的山沟里窝着,似乎没有取汉名的必要。就是有这个心,也没法取的这么合适呀。
  对照一下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几代之后才有汉名的。
  金国宗室的汉名感觉来的太快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5 0:00:37 
回复 
  公元1125年,辽国天会三年,宋国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国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太原和燕京两个方向发动了对宋国的全面攻势。
  东路军的总指挥为完颜宗望,又名翰离不,这位阿骨打的次子是在抗辽战争的中期开始崭露头角的,同时他也是金国皇族中最强硬的主战派之一,讨伐宋国的主张便是由这位仁兄首先提出来的。
  所以对于能担任讨伐宋国的主帅之一,完颜宗望是非常高兴的。
  而且东路军的主要目标是对付他们昔日的手下败将燕京留守郭药师,这个任务更加激起了完颜宗望的作战欲望。
  此时在宋国收复还不到两年的燕京城中,宋国的军民们丝毫感觉不到危险的降临。
  自从张觉事件发生后,宋国发现金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宋国不满的迹象,于是很多宋将宋兵们便已经躲过一劫,万事大吉了,燕京城中的留守郭药师也是这样认为的。
  由于另一个王安中大人被任命为大名府尹,实际上郭药师便成了燕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但郭药师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宋国人,并且由于前年的张觉事件,已经使郭药师对宋国赵老师等人的诚信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郭药师有一种不详的感觉,那就是自己当初的下注很可能压错了对象,宋国的君臣不但是群废物,而且都靠不住,随时都有出卖自己的可能。
  燕京地区的最高长官都怀着这样的心态,下面的官兵们也深受影响,这样一支军心不稳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何况他以儆效尤需要面对的是目前战无不能胜的女真人。
  十二月初,完颜宗望的金国军队与郭药师的宋国军队在燕京附近的白河地区相遇,双方展开激战。
  郭药师的军队其实战斗力还算可以,但一来郭药师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整个军队的士气,二来金国的骑兵确实比较强大,所以结局只是能是宋军大败。
  郭药师带着心腹大将张企徽和刘仁舜仓惶逃回燕京城。
  完颜宗望乘胜追击,扫平了燕京城附近的几个州县,对燕京城形成了合围之势。
  此时燕京城内的郭药师心碎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因为前面我讲过,他是个非常精明的赌徒,很善于把握时机下赌注,从耶律淳到赵老师,他已经连续更换了两位庄家,并且都为他赢了不少资本。
  而如今郭药师的处境非常不妙,如果继续跟着赵老师混,很可能要输得血本无归、甚至性命难保。
  并且赵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都是些废物,郭药师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为他们去卖命,张觉就是个很好的教训。
  于是,“郭赌徒”第三次上演了更换主人的大戏,他率领燕京城的守军集体向金国军队投降。
  燕京城的最高长官都已经投降了,作为郭药师的下属们哪里还有抵抗的劲头啊,于是整个燕京地区全部被金国占领。
  燕京府自从五代后唐时期被石敬瑭作为礼物献给辽国后,脱离了中原王朝已经两百多年了。
  宋国依靠金国的帮助从辽国手里夺回了这座离开中原怀抱已经很长时间的古城。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宋国统治这座古城还不到两年,便被自己的大恩人金国再次夺去,从此燕云地区不复为宋国所有。
  燕京的丢失对于宋国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我们前面讲过燕云十六州大部分都在长城的南部,控制了燕云地区就等于扫清了北方各民族进攻中原王朝的最大障碍。
  因为从地理上看,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而从燕京到宋国的都城开汴京(今开封市)中间便是今天的华北平原。
  金国的骑兵是最善于在平原地区作战的,如果金国的骑兵日夜兼程,只需十日便可到达黄河北岸,直抵汴京城下。
  而且宋国的大部分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西北地区防御西夏国的进攻,整个华北地带的军事力量分布非常薄弱。
  天赐良机摆到眼前,完颜宗望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何况现还有了郭药师这个好向导,看来攻破宋国都城的首功非自己莫属了。
  1125年十二月底,完颜宗望在郭药师的引导下,率领六万女真骑兵横扫整个华北平原,连续攻破真定、信德两府,大军来到黄河北岸,矛头直指宋国的首都汴京城。
  此时,汴京城内的赵佶老师几乎被听到的坏消息吓昏过去了,因为还在两个月前,他还曾派使者出使金国,向金国恭贺灭辽的喜事,吴乞买还很热情地接待了宋国的使者。
  但还不到两个月,金国居然翻脸不认人,大举进攻宋国,并且东路的金兵已经打到了黄河北岸,眼看汴京城就要被攻破。
  赵佶登时从一年前收复燕京的明君一下子即将变成整个宋国的亡国之君,一年之内如此大的变化使赵佶深受打击,万般无奈之中,赵老师只好召开君臣大会,商议如何应付目前的危险局面。
  而此时,赵老师的一帮所谓“好学生”们个个你看我,我看你,一言不发,就连收复燕云的大功臣童公公和赵主持此时也成了哑巴,不敢多说一句话。
  在事关宋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位宋国的文官勇敢地站了出来,向赵佶慷慨陈辞,说出了自己的一番主意。
  此人名叫宇文虚中,是宋国颇具才华的一位诗人,此时位居资政殿大学士,而早在童公公等人联合金国攻打辽国之时,他还担任过童公公手下的参议官。
  而宇文先生比童公公等人有远见,他从一开始便反对赵老师和童公公等人的联金灭辽的做法,他认为此种做法将会有“纳侮自焚之祸”。
  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参议官,人微言轻,是不会有人去理睬他的。
  在收复燕京后,宇文虚中还曾多次向赵老师建议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但都被另一位“好学生”宰相王黼拒绝。
  如今面对国家被外族侵略,随时可能灭亡的时刻,宇文虚中再也坐不住了,便挺身而出。
  他向赵佶所建议的主意是:请皇上你自个儿先下诏检讨自己的罪过,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并告知天下百姓,争取获得百姓们的支持。然后,再下令全国各地的军队立即向汴京进军,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运动。
  要时在平时,宇文虚中敢这么和赵佶说话,早就被赵老师赶出去了,但目前赵老师自身难保,病急乱投医,只能答应了宇文虚中的建议。
  因为在赵老师看来,宇文虚中能在如此危难关头舍身进谏,确实是个大忠臣,比起那些平时对自己歌功颂德的“学生”们强多了。
  但赵老师心情实在太郁闷,无法写什么罪已诏,于是宇文虚中好人做到底,帮助赵佶写了篇“罪已诏”,并要求各地驻军进京勤王。
  这篇诏书的主要内容为: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牟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追惟己愆,悔之何及,望四海勤王之师,宣三边御敌之略,岂无四方忠义之人,来徇国家一日之急。
  从这篇罪已诏中可以看出,赵佶老师确实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史书记载,写完这篇罪已诏后,赵佶和宇文虚中君臣二人是相对而哭。
  但莫斯科是不相信眼泪的,同样金国骑兵也是不相信眼泪的,在宋国君臣上下痛哭流涕之际,完颜宗望率领的女真铁骑已经准备强渡黄河,攻打汴京城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6 1:04:30 
回复 
  1126年的春节刚过,完颜宗望便率领大军强渡黄河,而此时宋国黄河沿岸的守军闻风丧胆,全部落荒而逃。
  面对中原王朝的自然天险黄河,完颜宗望没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有一位辽国的女强人也曾来到黄河北岸,但她运气没有完颜宗望好,至死都没有跨过这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这下汴京城内的真佶老师可再也坐不住了,勤王的部队一时半会儿还来不了,可完颜宗望这个凶神随时都有可能杀进汴京城来,此时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尽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躲到江南去避祸。
  如今宋国的处境与当年澶州战役时是惊人的相似,但赵佶不是赵恒,宋国也没有第二个寇准出现。
  虽然寇准是不会再出现了,但危急时刻宋国总是有人会站出来,这次现身的是给事中吴敏。
  吴敏字元中,真州人,也是个很有才华的宋国诗人,因此也曾经深得老蔡的赏识,老蔡还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敏。
  吴敏虽然和老蔡有着共同的才能,个人素质却还不算坏,他拒绝了老蔡的要求,没能成为老蔡的女婿。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老蔡同志还是对他格外欣赏,多次向赵老师荐吴敏,于是他便当上了给事中的职务。
  面对宋国即将支离破碎的局面,吴敏勇敢地站了出来,竭力反对赵佶的逃跑政策,自然在劝说过程中,吴敏是充分引用了赵恒祖先成功脱险的先例。
  但是,赵佶是个十足的窝囊废,比他的先祖赵恒还要差劲,更何况吴敏不是寇准,没有寇准的能耐。
  于是,赵佶不想玩了,他想辞职不干了,但皇帝这个职务不好随便当,也不好随便辞职。
  你要辞职,就要先选好接班人,否则整个宋国上下群龙无首,只有挨揍的份了。
  赵佶老师去意已决,决定当一回太上皇,把太子赵桓推到前边去做挡箭牌,这个老爸当的也够损的。
  不过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赵老师躲起来避避风头也不失为良策,或许太子赵桓是个明君,可以帮助宋国渡过这一难关,吴敏和其它大臣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大家都同意了赵老师的辞职报告,共同推举太子赵桓为开封府尹,代理赵佶处理政事。
  同时,吴敏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举措,正是这个举措使宋国的寿命又延长了一年。
  他及时向赵老师推荐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太常少卿李纲。
  李纲字伯纪,是福建邵武人,为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宣和元年,担任员外朗的李纲曾向赵老师进言,要求整修军备,防御外族,结果又被赵老师一番训斥,贬到南剑州沙县去当一个小官。
  李纲在沙县耐心等待了五年,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被朝廷重新任命为太常少卿,再次进入了中央政府之中。
  但他也没想到即将等待他的居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宋国的危难处境,李纲觉到应该是自己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到了,于是这位仁兄便上书要求赵老师仿效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主动退位给太子,来挽救目前的危局。
  正好吴敏也向赵老师推荐李纲,于是赵老师立马接见了李纲。
  李纲面见赵佶的方式也很特别,他刺破手臂,用血写一份奏折,大致意思是劝说赵佶应该立即退位,诏告天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只能这样才能挽救宋国家命运。
  我相信李纲的这份血书是出自自己的肺腑之言,我也相信赵老师的确是被李纲的忠心所感动了。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赵老师在临走之前,终于见到了一位真正的宋国忠臣,他可以放心的“下课”了。
  于是,赵老师义无反顾地将皇位让给了太子赵桓,同时任命吴敏为门下侍朗,负责辅佐太子;李纲为尚书右丞,负责汴京城的防御。
  公元1126年一月,宋国的第九代掌门人赵桓正式就位,同时改元靖康。
  这是个让所有中原百姓们都无法忘记的年号,这个名词甚至还深深影响到了几百多年后的百姓们。
  因为就在靖康这一年,整个宋国将遭受中原王朝历史中最大的耻辱。
  李纲大人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这个腐朽的王朝。
  但完颜宗望留给李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1126年正月初三,完颜宗望的六万大军渡过黄河天险,很快就要兵临汴京城下了。
  已经下了课的赵佶老师再也坐不住了,既然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帝,那就没有什么义务再去承担抵抗金兵的任务了。
  于是,赵佶老师开始了他的逃亡征程,1126年正月初三的夜晚,赵佶带着亲信蔡攸和少数亲信仓惶向毫州逃窜。
  没有了赵佶老师这棵大树的庇护,他的“好学生”们变成了一群猢狲,童公公、老蔡、高球星等人也只得跟着已经下课的赵老师向毫州逃难。
  该项走的都走了,没有走的大部分都是宋国的精英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李纲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1126年正月初三,也就是赵老师逃跑的当天,李纲要求赵桓下令御驾亲征,讨伐完颜宗望,以此来鼓舞汴京军全体军民的士气,为保卫汴京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李纲的提议虽好,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新主人赵桓其实也是个窝囊废。
  俗话说“龙生龙、风生风、窝囊废生窝囊废”,赵老二的后代们是一个不如一个,好不容易把赵老师给劝走了,结果他的儿子赵桓也是个不争气的主。
  正月初四的早晨,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跑路后,赵桓吓的面无血色,急急忙忙也准备跑路。
  而此时朝中还有几位仁兄比较懂得理解这位新皇帝的心思,并准备劝说赵桓立即放弃汴京,逃到襄阳地区避祸,其中的代表就是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
  关键时刻,李纲又一次站出来,和朝中的投降派展开了斗争。
  他首先怒斥白时中和李邦彦等人身为当朝宰相却不思为国出力,整天想着逃跑,随后又向赵桓请愿要亲自带兵迎敌。
  面对情绪激昂的群臣和百姓,赵桓虽然胆小怕事,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李纲的要求,不再逃跑,留下来共同保卫汴京。
  然而,第二天早晨,正当李纲上朝时,却发现赵桓的乘舆都已陈列,禁卫、六宫人员都已整装待备,准备出发。
  原来赵桓回到宫中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乘李纲不备,连夜逃出城去。
  面对这样一位废物皇帝,估计李纲都快气昏了,但他又不能去打骂这位皇帝,
  于是,李纲大声向皇帝身边的禁卫士兵们质问道:你们的妻儿老小都在汴京城内,你们是愿意留下来保卫家园,还是愿意逃跑”。
  禁军士兵们早就看不惯这个胆小怕事的皇帝了,于是齐声回道愿意死守汴京城。
  民心所向,赵桓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逃跑计划,李纲再一次苦口婆心的劝说赵桓,要他放弃逃跑的念头,并且向他做出了承诺,那就是只要皇帝在,那么汴京城的保卫战肯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赵桓这一次彻底的死心了,他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李纲身上。
  于是,赵桓亲自登上宣德门,向全体军民宣布自己将死守汴京城。
  皇帝的榜样作用果然是巨大的,汴京城的全体军民们大受感动,很多人自发组织起来组成志愿军,要求上战场。
  李纲同志及时的解决了赵桓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汴京城内守军的士气,于是他又抓紧最后的一点时间布置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是不会给他时间的,他现在能做的就和完颜宗望赛跑,争取能在金兵攻打汴京城之前,完成全城的防御工作。
  完颜宗望大军的行军速度不能说慢,因为他从渡过黄河到兵围汴京城只用了四天时间。
  但就是在这关键的四天时间里,李纲已经率领全体汴京城的军民完成了全城的防御工作,整个汴京城已经变得牢不可破。
  如果赵桓在这之前逃离汴京城,那后果将不可想象,群龙无首的汴京城将会被完颜宗望轻易攻破,所以说李纲对于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救星,其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当年的寇准。
  而完颜宗望可不认识什么李纲同志,他只知道宋国基本上都是童公公和蔡主持之类的废物,自己的金国勇士们是战无不胜的,区区一个汴京城怎能抵抗金国的大军。
  于是,完颜宗望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但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李纲使他遭受了自己征战以来的第一次失败。
  

作者:泛燃 回复日期:2008-9-6 15:45:49 
回复 
  等待中……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6 22:17:49 
回复 
  公元1126正月初七的夜晚,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率领他的六万女真铁骑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这也是宋国自建国以来,首都遭受的第一次军事攻击。
  完颜宗望虽然打仗很勇猛,但也并非是有勇无谋之辈,因为他很快发现了汴京城的防守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宣泽门。
  宣泽门又称西水门,城门下方是个水道,完颜宗望决定选择宣泽门方向发动奇袭。
  他所谓的理由是金国士兵长期居住北方,不习水战,因此宋国对西水门的防守应该不会很强,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短处去攻敌人的长处,起到奇兵的作用。
  如果换做别人的话,完颜宗望的计划或许能成功,但很不巧,二太子碰到的对手是李纲同志,一位宋国的猛人。
  李纲同志对汴京的防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每个城门安排一万两千名士兵守城,同时还编排马步兵五军,共四万人,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增援各城门。
  对于西水门的防守,李纲并没有因为金兵不习水战,而放松警惕,相反他还招募了两千多名敢死队员,准备了大量的防守工具,并且还在河道中设置了木栅栏作为障碍,可以说西水门的防御一点也不比其它城门差。
  因此,进攻西水门的金兵就成了第一批倒霉蛋。
  正月初七的夜晚,乘坐几十小船的一千多名女真士兵偷偷地向宣泽门发动了攻击。
  宣泽门的两千多名宋军敢死队员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很多队员用长钩将小船钩住,然后用石块将小船击破。
  这是李纲创造的新方法,效果非常好,金兵本来就不习水战,并且小船都被木栅栏阻档无法行动,因此很多金国士兵不是淹死,就是被石块砸死,总之这一千多人基本上都报销在宣泽门城下。
  完颜宗望被激怒了,一向战无不胜的女真勇士们居然败在一个宋国的文官手里,这位二太子脸上挂不住了,于是他发起了总攻的命令,要求六万大军同时向汴京的各个城门发起攻击。
  但李纲面对强大的金国铁骑,一点也不紧张,他从容指挥全体官兵沉着应战,打退了完颜宗望的多次进攻。
  完颜宗望的第一次汴京战役打的非常激烈,宋金双方都发挥了自己百分之百的水平。
  龙其是李纲,作这一名文官主帅,他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给了汴京城的官兵们极大的鼓舞。
  史书记载,李纲在金兵猛烈攻击景阳门的危急时刻,亲自上阵,杀死了登上城楼的数名金兵头目,阻止了金兵反扑的势头。
  碰到这样一块硬骨头,也算二太子倒霉,经过一天的激战,完颜宗望是损兵拆将,估计当天金兵的伤亡率应该达到10%。
  于是,完颜宗望彻底死心了,他对攻克汴京城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
  并且,他发现自己的六万大军已经处在了相当危险的境地。
  首先,本来约定在汴京城下会师的西路军完颜宗翰居然连影子都没看见,原因是完颜宗翰受阻于太原城下,无法南下汴京帮助自己,自己的六万大军成了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二、宋国的勤王部队好象马上就要赶到汴京了,据说人数不少,有二十多万,并且都是从西北边境调过来的精锐部队。
  其三、汴京城内还有李纲同志这号猛人坐镇,要想攻破汴京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完颜宗望不想再作无谓的牺牲,决定暂时停止攻打汴京城,改为停战和谈。
  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宋金两国伤和气,我完颜宗望不想再打仗了,大家坐下来谈判吧!
  听到完颜宗望要求议和的消息后,最高兴的应该是我们的赵桓同学。
  这位宋国第九代掌门人继承了赵老二后代们的一贯“光荣传统”,天生胆小。
  从赵恒到赵佶再到赵桓,无不是如此,不禁让人怀疑难道胆小也会遗传?
  我们的赵桓同学在金兵攻城的这几天内是度日如年啊!虽然有李纲在前线坐镇,但他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生怕金兵会突然闯进皇宫。
  如今听到不可一世的金兵居然主动要求议和谈判,赵桓同学是乐翻了天,好旋没大摆宴席庆祝。
  但李纲还是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完颜宗望显然是在玩忽悠人的把戏。
  有能耐你再来攻城,城攻不下,就想搞什么和谈,分明就是缓兵之计,典型的欺软怕硬。
  所以李纲是不同意进行议和的,他认为目前的形势有利于宋国,只要等勤王大军一到,他甚至还有把握彻底击溃完颜宗望的主力部队。
  对于李纲的这种想法,赵桓同学是非常不高兴的,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陪李纲赌博,当皇帝就得当的舒服点,整天这样提心吊胆的,有什么意思呢?
  既然金国要议和,那就议和吧,大不了我们赔点钱和赔点土地给人家,反正我们宋国有的是钱和土地,只要能保住我的皇位,让我这个皇帝当的舒服点,这点损失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当时赵桓同学内心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不顾李纲的反对,急急忙忙派出了使者李棁到完颜宗望的大营商谈议和大事。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7 22:41:59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8 0:16:42 
回复 
  李棁和副使郑望之带着赵桓同学的特殊使命偷偷摸摸来到了完颜宗望的大营,要求和这位金国二太子进行和谈。
  这种和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因为李棁等人的主要目的是用金钱和土地来换取耻辱的和平,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地位上。
  赵桓同学吩咐李棁的谈判条件是答应给金国的岁币增加三百万两白银和三百万绢,并且还答应另外送给金国一万贯钱。
  金国的二太子听到李棁的谈判条件后,好旋没有乐翻了天,前些天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后,完颜宗望心情郁闷了好一阵子。
  实在没办法,又不甘心就此撤军,于是完颜宗望便试探着吓唬一下一向懦弱无能的宋国人,最好能捞点好处再撤军,也总比空手而归好。
  没想到宋国的新皇帝居然这么配合,主动送钱上门了,这下完颜宗望可就不客气了。
  于是,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向李棁提出了更高的谈判要求:
  一、宋国要一次性给金国五百万现金黄金、五千万两白银,一百万绢,牛马各一万匹。
  二、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三、要派亲王一名、宰相一名亲自到金营中谈判。
  这三个条件都是完颜宗望自己临时想出来的,因为在当时的金国军事体制中,统军的主帅是具有相当大的军事政治自主权。
  试想如果完颜宗望连这种谈判都要去请示吴乞买的话,估计还没等吴乞买下指示,完颜宗望早就撤回燕京了,还谈什么判啊!
  不过,这位二太子的胃口可是相当的大,五千万两金和五百万两银相当于宋国以前献给辽国岁币一百多年的总和。
  面对这一天文数字,李棁吓得差点没昏过来,完颜宗望的三个要求他一个都不敢作主,只好回汴京城如实向赵桓同学汇报。
  李纲得知完颜宗望提出的谈判要求后,差点气昏了,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完全是在吓唬赵桓,以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和谈赔钱并不是不可以,李纲心幕中的前辈偶像寇老先生也曾干过这样的事,不过当时的赔款金额实在是少的可怜,每年只需给辽国三十万贯钱。
  但如今金国的要求实在是过分了,光是这些赔款足以把整个宋国榨穷。
  第二条更不可答应,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乃是汴京城在河北的屏障,一旦这三个地方交给金国,那将是后患无穷,金国随时可以轻易包围汴京城。
  至于第三条,派亲王谈判,那更是金国人的阴谋,一旦亲王到了金营,肯定会被扣压起来作为人质,到时金国以此来要挟,就更麻烦了。
  因此,李纲对于这三个条件的回应是一条都不能答应。
  但李纲向赵桓同学的建议是既然金国人喜欢忽悠,那么我们也忽悠他们一把,暂时口头答应金国的要求,但谈判的时间可以找理由拖延,等到勤王大军一到,我们就翻脸不认账。到时,完颜宗望想发飚都发不出来了。
  可以说,李纲的这个主意比较损,如果赵桓同学采纳的话,估计二太子完颜宗望真的会被气死。
  可惜,李纲碰到的是宋国历史上最窝囊,最废物的一个皇帝和一群大臣。
  宰相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极力反对李纲的建议,认为这样只会激怒金国人,说不定还会连累赵桓同学,最好还是乖乖的听金国人的话,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
  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点文才,且官位较高,都是宰相,但又非常胆小、喜欢一味的“和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右倾投降主义,似乎都是被赵老师父子所传染。
  而且,在宋国末期这类文官集团的人数相当多,从最早的蔡京到白时中,再到李邦彦、张邦昌无不是如此。
  赵老师下台,赶跑了老蔡等一伙人,但又冒出了李邦彦和张邦昌,真是“奸臣杀不尽、春风吹又来”。
  而且李邦彦和张邦昌还将这一文官集团的“优良传统”传播给了后来人,大家最熟悉的便是一位姓秦的宋国宰相,具体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
  李邦彦和张邦昌在关键时刻怂恿赵桓同学向金国妥协,而赵桓同学似乎对李邦彦和张邦昌等“和平主义者”比较信任,主要是赵桓同学其实和他们都是一类人。
  于是,赵桓同学不顾朝中以李纲为代表的其它主战派的反对,决定马上派人出城和完颜宗望谈判。
  至少谈判的人选,赵桓同学亲自选定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
  康王赵构是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亲王,如果没有金国入侵宋国这档子事,估计赵构也就这样在汴京城里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了。
  但历史注定要把他推上这个大舞台,自从被他大哥任命为出使金国的使者后,赵构就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
  史书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从中可以看出赵构比起他的父亲赵佶和大哥赵桓各项能力都要强。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位康王没有受到父亲和大哥的传染,胆子还算比较大,在临行前,康王是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慷慨请行。
  要知道,出使金营这差事可不好玩,弄不好就永远回不了汴京城,作为一名赵家后代的亲王能有如此的胆量确实很难得。
  李纲等众臣似乎从赵构身上看到了宋国未来的希望。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历史有时经常和大多数人开玩笑,这就是历史之所以精彩的地方。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9 9:26:02 
回复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一月十七,宋国的康王赵构在宰相张邦昌的陪同下出使金国,同金国进行事关宋国生死存亡的终极谈判。
  二太子完颜宗望对于宋国的配合程度是非常的满意,如果这时宋国当成缩头乌龟死活不理睬他的话,完颜宗望还真拿赵桓同学没什么好办法。
  幸亏汴京城内的最高统治者赵桓同学比较胆小,也比较听话,还真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前来谈判,看来自己的愿望基本上可以实现了。
  不过,赵构到了金营后的表现比张邦昌还要镇定,史书记载他见了完颜宗望后是“不卑不亢、意气闲暇”。
  使的完颜宗望一度认为这个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为在这位二太子的印象中,赵老师的后代们个个都是窝囊废,看到赵构的优良表现后,他确实有点怀疑赵构身份的真实性。
  但不管宗望兄对赵构的身份有多么怀疑,谈判还得继续进行下去,赵构虽然比他的大哥赵桓能力强,但毕竟赵桓才是皇帝,谈判还得按赵桓的思路进行下去。
  于是,赵构没有任何办法,只得非常郁闷的答应了完颜宗望提出的各种不平等条件。
  而完颜宗望打没打胜仗,却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包括金钱、土地和人质,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陷饼,他从内心真心“感谢”宋国的赵桓同学。
  虽然如此,康王赵构和张邦昌却还不能回去,因为在完颜宗望没有摆脱宋国的军事威胁前,康王这张牌对于完颜宗望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但随即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却差点儿要了康王赵构的性命。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这一方,就在康王的使者团离开汴京城还不到一周,赵桓和李纲期盼已久的勤王大军终于来到了汴京城下。
  这无疑于给赵桓同学和李纲同志注射了一注强心剂,一直战战兢兢过日子的赵桓同学终于可以抬起头作人了。
  而且此次勤王大军都是点头力相当强的军队,头号明星便是西北种家的名将种师道。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位仁兄,在三年前攻打辽国燕京时,由于受到童公公的排挤,种师道是倒霉透顶,非但作战失利,还被童公公等人诬陷,成了宋国战败的头号罪人,被降职留用。
  金兵南下后,种师道被重新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奉命勤王。
  此时的种师道已经七十五岁,而且是重病在身,但为了国家的危亡,种师道决定拼了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赵宋王朝。
  一接到赵老师的勤王命令,种师道便率领一万五千名西北将士日薄西山夜兼程向汴京城进发,终于及时赶到了汴京城下。
  另一位勤王的知名人物也是来自西北地区,此人名叫姚平仲,乃是西北名将姚古的养子,姚家与当时陕西一带的种家齐名,而姚平仲作为姚古的养子也是一员猛将,多次在与西夏国的作战中立下战功。
  赵桓同学也曾闻听姚平仲的威信,因此这位姚将军也被召回汴京担任勤王的重任。
  靖康元年一月二十四,宋国的各地勤王大军共计二十万聚集于汴京城下,宋国军队从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完颜宗望的军队,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赵桓同学这一方倾斜。
  看到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赵桓同学有点后悔自己答应完颜宗望的条件了,
  于是,这位同学召集了所有的文武重臣召开军事会议,商谈如何应付目前的局势。
  参加会议的人有宰相李邦彦、侍朗吴敏、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重量级人物。
  会方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想答应金国的条件了,他想乘着目前兵强马壮一举击败城外的六万金兵,挽回宋国的败局。
  从赵老师到赵同学,宋国的两代统治者们都在重复做同一类事情,
  和谈—签约---违反合约---出兵惹事---投降---再和谈---再签约。
  这类事情赵老师干了几次,现在赵同学也准备这么干。
  至于金营中康王赵构的生死就管不了了,赵桓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关键进修牺牲个亲弟弟跟本算不了什么!
  首先发言的还是李纲,自从在汴京城下击退了完颜宗望后,李纲对于击败金兵是信心十足。
  他提出目前只需重兵坚守,等待完颜宗望的军队粮草基本耗尽时,金兵必然会撤兵,到时从后面追杀,肯定能大获全胜,而且追杀的最好时机应该是金兵北渡黄河的时候。
  李纲的这个计划几乎是无懈可击,得到了种师道、姚平仲等人的一致同意,因此与会的所有人员一致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商定于二月初六出兵。
  但历史如果就照这样发展下去,宋国和金国和历史就都得改写。
  一个偶然的因素就会改变整个历史。
  同为勤王大将的姚平仲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宋国的赵桓皇帝,为为在新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姚平仲突发奇想,向赵桓提出来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二月初一那天,派所有的勤王军队连夜偷袭完颜宗望的大营,争取活抓完颜宗望。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姚平仲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何要突然提前发动对金兵的攻击,他的计划也只不过比李纲的计划提前了五天,但就是这五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形势。
  李纲虽然对姚平仲的计划持有怀疑态度,但赵桓同学却非常支持这个大胆的偷袭计划,夜长梦多,他太想赢得这场胜利了。
  于是,作战计划又被再次修改,改在二月初一发动对完颜宗望的偷袭,偷袭的主将当然由姚平仲担任,李纲同志担任接应任务。
  二月初一的夜晚,姚平仲率领着四十万勤王大军向完颜宗望的金兵大营杀去。
  姚平仲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他即将立下自己一生中不朽的功绩。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9 20:45:25 
回复 
  但当姚平仲的大军快要接近金兵大营时,他突然发现了很奇怪的一幕,金兵大营居然是空的,很快他的四周出现了大量的金兵。
  姚一平仲的第一反应是他的偷袭计划被完颜宗望提前知道了,然后这位身经百战的西北名将的后代的第二反应是扭头就跑,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骑马长跑比赛。
  我们不知道姚平仲为何会选择逃跑,因为当时他所率领的敢死队有一万多人,即将使被金兵包围,如果鼓起勇气决一死战的话,胜负还是很难预料的。
  但姚大将军关键时刻作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逃跑。
  他完全不顾手下一万多人的死活,一个人策马狂奔,向南方逃去。
  第二天早上,这位姚将军居然一口气跑到了邓州,也就是说他一个晚上跑了七百公里。
  他在邓州稍微休息了一会,考虑了一下自己的下一步打算,然后做出了一人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逃亡隐居,从此世间已无姚平仲。
  其实姚平仲虽然偷袭失败,但元气并未受到损伤,也就是牺牲了几千号敢死队员,对于整个战局不会有大的影响,他大可重整人马,回到汴京,继续抗金。
  但此时的姚平仲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往的那种豪言壮志早就丢到九宵云外去了。
  于是,这位大将军继续长跑,从武关到西安华山再到四川青城山,从此以后,世间真的再无姚平仲这号人,他从此彻底离开了硝烟迷漫的宋金战场。
  直到五十多年后,突然有一天,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年道士从青城山的深山老岭里走了出来,自称便是当年战败隐居的大将军姚平仲。
  而姚平仲的逃跑距离路线之长几乎创造了历代武将逃跑距离的一个新记录,估计也就只有后来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能和他媲美。
  所以后人为了讽刺这位胆小怕事的大将军,给他起了个“逃跑将军”的绰号。
  至于姚平仲的偷袭计划是如何让完颜宗望得知的呢?
  这个问题颇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投降派李邦彦等人故意泄密给完颜宗望,为的是破坏抗战,但没有证据,只是猜测。
  另一种说法是姚平仲出发前被金国的侦骑提前发现了,所以完颜宗望能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也无法判定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姚平仲夜袭金营的计划失败了,后果非常严重,因为完颜宗望的军队乘着姚平仲溃败之际,率兵又一次来到了汴京城下。
  李纲!李纲!还是李纲!关键时候,李纲又一次站在了汴京城下。
  他的任务本来是接应姚平仲,但没看到姚平仲胜利归来,却等到了完颜宗望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
  但李纲毕竟是和完颜宗望交过手的,在心理方面他是占优势的,这一点他要比“逃跑将军”姚平仲强。
  于是,在一阵狂轰滥炸后,完颜宗望再一次败在了李纲的手里,只好退回大营。
  但事情还没完,完颜宗望看到宋国皇帝居然跟自己玩起了忽悠人的把戏后,心里是非常恼火,于是他便想到去训斥金营中的两位宋国人质---赵构和张邦昌。
  张邦昌被完颜宗望训斥后的表现是痛苦流涕,跪地求饶,而赵构的表现却是镇定自若,既不痛哭、也不求饶。
  这下可把完颜宗望可气坏了,于是他认定这个所谓的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此派人前往汴京城内,要求重新更换一位真正的亲王前来谈判。
  而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此时是彻底的傻眼了,昨天在姚平仲出发后,他还曾满怀希望地等待姚大将军的胜利归来。
  然而,仅过了一天,李纲就带来了坏消息,姚平仲的偷袭计划失败,姚本人率兵南逃,不知所踪。
  “逃跑将军”姚平仲作战失利给宋国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他带头逃跑带给所有勤王大军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二十多万勤王大军的士气随之受到了严重影响。
  并且,姚大将军的逃跑作法使赵桓同学也深受重击,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招惹强大的金国人了,金国人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只要让我保住这个皇位,什么都可以给他们。
  还没等赵桓同学从郁闷中恢复过来,完颜宗望的使者立马来到了汴京城,金国使者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兴师问罪。
  这好办,宰相李邦昌及时出来为赵桓解围,这次偷袭金营全部是姚平仲和李纲两个家伙私自所为,和我们的皇帝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会将两位元凶严加惩办。
  于是,为了讨好完颜宗望,赵桓同学决定向主战派动手了,他随即免去李纲和种师道等主战派的职务,然后命令肃王赵枢前往金营谈判,以代替康王赵构。
  赵桓和李邦彦的这种无耻做法是不得人心的,虽然你是皇帝,但宋国不是你老赵家一家人的,他还是属于所有宋国百姓的,你要出卖国家,还得先问问百姓们是否同意。
  闻听李纲等忠臣被罢官后,整个汴京城都沸腾了,一个叫陈东的大学士组织了几万名汴京城里的百姓,上街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严惩奸臣李邦彦,恢复李纲等人的官职。
  赵桓同学怕激起民变,不得不向百姓们妥协,李纲和种师道重新踏上了工作岗位,汴京城的军事危机得到了及时的化解。
  但赵桓同学从骨子里是不敢再同金国叫板了,于是谈判成了唯一能解决这场战争的方式。
  宋金之间的第二次谈判完全成了一边倒,说的好听点是谈判,说的难听点就是在金国的危逼下,宋国象征性的签字而已。
  和谈的双方变成了完颜宗望和肃王赵枢,而康王赵构奇迹般地从金营中全身而退。
  他以自己的大无谓的勇气和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在完颜宗望的威逼和肃王赵枢的退缩下,宋金之间的谈判终于宣告成功。
  宋金之间签订了历史上的第二份和约,但与第一份和约不同的是,这次宋国是彻头彻尾底的输家,不仅赔偿了大量的钱财,还割让了河北三镇。
  而孤军深入的完颜宗望做梦也没想到上天会如此的眷顾金国,居然在作战不利的局面下还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利益。
  所以说历史只会照顾强者,一旦你强大,各种好运气都会伴随着你。
  汴京城外的完颜宗望在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后,开始产生了撤军的念头。
  因为汴京城的勤王大军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何况又有李纲这个猛人坐镇,自己是没有把握击败数倍于自身的宋军。
  那么再待在汴京城外就相当危险,说不定哪天又冒出个“姚平仲”来劫营,自己不可能总是有狗屎运。
  基于以上几点顾虑,完颜宗望终于下定决心撤军河北。
  公元1126年,金天会四年,宋靖康元年,二月初十,金国的东路军主帅二太子完颜宗望带着他的“胜利之师”缓缓地向河北撤军。
  历时一个多月的汴京战役终于画上了句号。
  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闻听此迅后,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可以继续做他的皇帝梦了。
  但宋国难道就真的天下太平了吗?
  暴风雨即将来临,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赵桓同学和他的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原王朝的历史悲剧即将上演!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9 22:27:30 
回复 
  楼主写的不错,别理会楼上的那个垃圾,影响人的心情

作者:51861 回复日期:2008-9-10 14:15:47 
回复 
  感谢楼主。等待中。。。。。

作者:蛊惑浪子 回复日期:2008-9-10 17:40:54 
回复 
  记号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9-11 1:17:51 
回复 
  楼主客观表达你的观点,不要理会旁人。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1 16:00:54 
回复 
  最近比较忙,更新会慢点,另外许多史料需要查询,所以要慢点.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1 23:06:29 
回复 
  三、宋国永远的伤痛---靖康之难
  公元1126年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孤军深入,直达汴京城,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
  最终结果是,宋金双方各有胜负,难分上下,而完颜宗望出奇的好运,靠着赵桓同学的帮助,居然凭空获得了大量的钱财和土地。
  这位二太子心满意足的带着宋国的战争赔款撤回了河北。
  而和他同时出兵的另一位大哥完颜宗翰却是倒霉的要命,本来约好和完颜宗望会师汴京的这位大哥却是寸步难行,被阻挡在了太原城脚下。
  公元1125年的十一月,完颜宗翰(粘罕)率领西路军从西京大同府出发,目标直指宋国的山西重镇太原府。
  进军初期非常顺利,粘罕的金国大军像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朔州、代州,转眼之间就将兵临太原城下。
  太原城位于山西的中部,又称晋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太原便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
  在五代军阀混战时期太原曾是北汉刘崇割据势力的都城,而宋国的开国皇帝赵老大为了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多次派大军征讨太原,都未能成功。
  赵老二踩着他大哥的肩膀,依靠手下文武众臣的帮助,终于在公元979年攻破了太原城,消灭了北汉割据势力,统一了整个中原。
  而为了攻破这个太原城,赵老二动用了大量的军队、消耗了大量的经费、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损兵折将无数。
  因此,赵老二作出了一个影响宋国以后命运的非常重要决定----拆毁城墙坚固的太原旧城,在旧城东北新建了一个太原城。
  而新建的太原城已经失去了以往旧城的风采,易守难攻不再是太原的优势。
  正当粘罕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时,太原城内的最高长官不思抵抗,却想着如何逃跑,这位最高长官正是我们熟悉的童公公。
  童公公自从收复燕京等六州后,得到了赵老师的重重奖赏,被封为广阳郡王,燕山、河北宣抚使,个人的荣誉地位达到了顶峰。
  而对于金国方面的侵略计划,宋国有一个人是早有预感的,此人便是促成宋金海上之盟的大功臣---赵良嗣。
  这位赵特使一手促成了宋金的联手,并亲眼目睹了辽国的慢慢衰亡,但在内心里,他对于金国的强大是非常不安的。
  早在张觉事件叛逃发生后,赵特使便强烈反对宋国接纳张觉,但遭到了赵老师的训斥,甚至还为此被降了官职。
  从此以后,赵良嗣一直闷闷不乐,担心总有一天宋国会遭到辽国一样的命运。
  在粘罕出兵的前夕,赵良嗣奉童公公之命作为使者最后一次出使金国,目的是和金国商谈收回蔚州和应州的事宜。
  接待赵良嗣的便是粘罕,看到宋国居然还敢厚颜无耻的前来讨要土地,粘罕大人是气急败坏,以宋国私自接纳张觉的理由大声训斥赵良嗣,要求童公公献上河北的土地向金国赎罪。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傻瓜也能看出金国准备和宋国彻底翻脸的迹象,赵良嗣急忙赶回太原城,向童公公汇报了金国的态度。
  而作为太原城的最高长官,童公公似毫没有作任何的军事准备,反而考着如何尽快逃离太原城。
  不久之后,粘罕大军南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太原城内,赵良嗣的担忧不幸成了现实,因此我们的童公公也加紧了逃跑的准备工作。
  这时,太原城内的行政长官,太原城太守张孝纯极力劝阻童公公,张太守的劝告是情真意切,大意是童公公你是太原城的最高度官,你理应留下来同我们大家一起守城抗击金国,如果你都跑了,那等于是把河东丢给金国人吗?
  而童公公对张太守的回答相当有水平,我只是个小小的宣抚使,没有守城的义务,你们非要我留下来守城,那么还要你们这些太守、将军干什么?
  1126年十二月八日,童公公不顾太原城内军民的强烈反对,抱头鼠窜逃离了太原城。
  面对这样懦弱无能的领导,张孝纯也无可奈何,只有自己组织力量进行太原城有防御工作。
  就在童公公逃离太原还不到十天,粘罕的大军便将整个太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时的太原城中负责城防工作的除了太守张孝纯外,另一位则是童公公手下的副都统王禀。
  王禀字正臣,宋国汴京人,原本是一名军队中的小卒,靠着在镇压方腊起义中的英勇表现,王禀被任命为宣抚司,在小说《水浒传》中也曾提到过这位王将军。
  后来,王禀一直在童公公手下效命,并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太原城的副总统。
  可以说,作为一名没能任何后台的武将,这位王都统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的战功而取得的,这在当时风气败坏的宋国军队中也算比较少见。
  童公公逃离太原城的做法是虽然是非法错误的,但同时他也做对了一件事,在他逃离前,任命王禀留守太原城。
  不知道这个决定对王禀来说是喜还是忧,既给了王禀一个独立作战的机会,同时也给王禀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张孝纯和王禀还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难,当时的太原城中只有王禀手下的三千胜捷军(胜捷军是来自西北地区的一支部队,主要是童公公私自招募的亲军),根本无法抵抗来势汹汹的粘罕大军。
  但王禀和张孝纯不想束手就擒,他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来阻挡粘罕的大军。
  于是,这位王都统发动了全民皆兵的指令,发动太原全城的百姓共同守城。
  太原城内的百姓一共才两万多人,王禀从中挑选六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的男姓百姓作为民兵,派发武器,共同抗敌。
  同时,王禀抓紧时间在太原城上筑起重城、在城外挖掘壕沟、派民兵在城楼之下不分昼夜的巡逻。
  另外,为了作好长期抗战的准备,王禀还实行了存粮军事管制制度,就是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总之王禀作好了守城的一切准备,整个太原城一时间变得空前团结,攻不可破。
  “万事俱备,只待敌攻”,王禀和张孝纯在静静的沉默中等待暴风雨的降临!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12 23:28:03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lhx664 回复日期:2008-9-13 9:58:46 
回复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样一个野蛮民族的历史这样感光趣。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3 10:22:41 
回复 
   不是感兴趣,是对金国历史叙述的人太少了,我想把这段真实的历史客观的反映出来,没想到遭到了众多朋友的攻击,真的令我非常奇怪!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9-13 18:55:55 
回复 
  
  
  作者:lhx664 回复日期:2008-9-13 9:58:46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样一个野蛮民族的历史这样感光趣。
  ----------
  ----------这样一个野蛮的民族,还有契丹不都转化成了元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麽?再经历大明,大清?他们的子孙不就我们中间麽?不一样的也被称为汉人麽?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3 23:56:34 
回复 
  金国的大元帅粘罕先生得意洋洋地来到了太原城下,他对这场战役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因为据可靠消息透露:太原城的最高长官童公公已经畏战潜逃,目前太原城中的正规军队只有三千人。
  而粘罕的大军有四万人,并且都是战无不胜的女真勇士,“女真不要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对宋国人同样有效。
  于是,粘罕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次太原战役金国必胜,并且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获全胜。
  但很快粘罕发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因为太原城中守军的人数似乎比他知道的要多许多,另外太原城的防守也是相当的坚固。
  因此,粘罕发现自己运气相当的不好,相比他的堂弟完颜宗望而言,自己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但骨头再硬也得啃,否则怎么能实现和宗望会师汴京的计划呢?何况粘罕也不希望攻克宋国都城的头功被自己的堂弟独占。
  所以粘罕先生率领着手下的金兵轮番上阵,并且使用了几乎所有的攻城机械,包括云梯、偏桥、抛石车等等,就连汾河附近稍微大一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光了。
  但结果却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太原城在王禀将军的英勇指挥下,击退了金兵的多次进攻,一个多月后,太原城依然没有被攻破。
  这下粘罕可有点沉不住气了,因为他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堂弟完颜宗望的军队已经横扫河北多外州县,很快便将兵临黄河。
  而自己一个多月以来,却连一个太原城都没攻克,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更要命的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延误了攻克汴京的最佳战机,那么自己就将成为金国的罪人。
  于是粘罕先生经过了短暂的考虑后,做出了调整战略方针的决定。
  他的战略调整是围而不攻,将整个太原城团团包围,在城外修筑工事并用鹿角相连,切断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粘罕的这一招确实非常厉害,他这样做等于是将整个太原城变成了一座孤城,慢慢地消耗城中的粮食,等城中的粮食吃完了,也就是太原城告破之日。
  而粘罕布置完这一切后,安排银术可为攻城主帅,带一部分人马继续围城,而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绕过太原,继续向南进发,目的还是汴京城。
  山西其它的州县可不像太原城那么坚固,另外也没有那么多“王禀”,于是粘罕先生很顺利地攻下了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和德隆府(今山西长冶),很快兵临黄河北岸的泽州。
  正当粘罕踌躇满志地准备越过黄河,与完颜宗望胜利会师时,他终于得到了完颜宗望的消息。
  对他来说,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因为完颜宗望已经提前来到了汴京城下,并且未等他到来便发动了对汴京城的攻击,但效果很不好,汴京城没被攻下。
  但宗望兄弟似乎运气还不错,自作主张和宋国和新皇帝进行了谈判,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和土地,其中还包括自己的那块硬骨头---太原。
  从整个金国的国家利益来看,这位堂弟的做法确实无可争议,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大量的利益。
  但完颜宗望也有自己内心的打算,完颜宗望孤军深入,攻打汴京,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这会对提升完颜宗望在金国皇室中的地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做为与完颜宗望同时出征的粘罕,非但没有及时赶到汴京城下,反而连一个太原城都没能攻下,自己在勃极烈制度中的地位说不定会就此受到极大的挑战。
  但完颜宗望已经撤兵离去,粘罕连攻打汴京城的机会也没有了,既然宗望都不能在汴京城下讨得便宜,那么粘罕也不会傻到孤军去攻打汴京城。
  于是,粘罕心生撤兵北还之意,而很巧这时宋国大臣路允迪奉赵桓同学之命到太原城宣旨,粘罕先生顺便带这位路先生再次回到了太原城下。
  太原城在金兵开始围城起,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在金兵刚围城不久,陕西麟州知府折可求和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曾率领四万兵马前来救援太原城。
  但很惜,这两位仁兄的能力值较低,并且他们碰到的又是金国的名将银术可和娄室,结果不用我多说---失败。
  因为从阿骨打起兵至今,在我的印象中娄室将军还未曾打过败仗。
  太原城的第一次救援行动失败,王禀和张孝纯失去了一次解围的良机,但他们是不会放弃的,哪怕是皇帝要他们放弃太原。
  很可笑的是,皇帝果然派人前来要求他们放弃太原城。
  当看到粘罕先生带着赵桓同学派来的使者路允迪出现在太原城下时,王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因为路允迪带来的消息令人无法置信,他们的新皇帝已经和金国达成了和平协议,同意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也就是说大家辛辛苦苦守了近两个月的太原城要拱手让给金国。
  王禀和张孝纯当然不会相信路允迪的一面之辞,于是路允迪在粘罕的同意下,一个人乘吊篮爬行上了城楼。
  看到路允迪出示的圣旨后,王禀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很快他便清醒过来,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决定违抗这位新任皇帝的旨意,不交出太原城,因为从金兵围城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同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4 17:06:58 
回复 
  史书记载王禀手中仗剑,慷慨陈辞道:“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并州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并州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王禀的举动得到了包括张孝纯情在内的全城军民的一致拥护,所有的士兵们均怒目以对路允迪,大有一拥而上之趋势。
  我们的路允迪先生一看形势不对,连忙乘着吊篮逃离了太原城。
  粘罕先生满以为靠着路允迪的圣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太原城,但没想到王禀是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居然连自己皇帝的命令都敢违抗。
  于是,粘罕先生第一次在心理上输给了王禀,在他看来王禀简直是个十足的笨蛋,居然敢抗旨不遵,这样即使保住了太原城,王禀也会受到宋国皇帝的严惩。
  但粘罕是永远不会理解王禀的举动的,因为在王禀的心中已经把太原城的存亡和自己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粘罕先生服输了,他决定带着一部分人马撤回西京,准备休整一番,再出兵太原。
  同时,对太原城的封锁也不能放松,粘罕命令银术可和完颜娄室继续围困太原城,等待时机再次出击。
  太原城的第一次危暂时缓解了,但宋国朝廷的危机远没有结束,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又一次发动了政治风暴。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胜利结束后,长期压抑在汴京城军民心中的愤怒和仇恨终于像火山一样暴发了。
  大家一致要求赵桓同学严惩赵老师当政时期的一大帮奸臣,诸如童公公、蔡宰相、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等人,大学士陈东上书称此六人为祸国殃民的六贼,要求赵桓将此六人处斩,“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六贼”原本也就是赵老师的亲信,平时和赵桓同学的关系也不怎么样,因此对于这六个家伙的处置,赵桓同学是不会心软的。
  王黼成了第一个牺牲品,赵桓同学的命令是其抄家、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但李纲、吴敏等人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让开封府尹聂山派武士半路追杀,以绝后患。
  李彦、梁师成的结果是被赵桓同学直接赐死了事。
  童公公和蔡宰相的结局稍微要好一点,毕竟这两位是赵老师当政期间的重臣,怎么说赵桓同学给父亲点面子。
  于是,童公公和蔡宰相的待遇仅仅是被流放。
  但李纲、吴敏等人深谙痛打落水狗的道理,对这两个罪大恶极者不能手软,一旦让这两位仁兄翻身的话,必将是一场灾难。
  因此,不断有人出面揭发童公公和蔡宰相的罪行,赵桓同学一生气,决定终结他们的生命。
  1126年七月,童公公在自己的贬被监察御史杀死,终于结束了他作为一名太监显赫的一生。
  而另一名主犯蔡宰相可能是由于惊吓过度,再另上年事已高,还未等赵桓同学的催命符到来,便一命呜乎了。
  六贼已除五人,剩下一个朱勔也难逃法网,1126年九月,朱勔和老蔡的两个儿子蔡攸、蔡翛一同被流放,最后也被半路干掉。
  赵桓同学登位后做的最大快人心的一件事便是干掉了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六贼,整个宋国上为之振奋,濒临绝境的宋国生命又出现民一丝转机。
  于是,赵桓同学又一次显示出了他年青鲁莽的性格。
  既然金兵已经撤回河北了,那么所谓的和约还去遵守他干吗?反正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已经得不少好处了,至于割让河北三镇,只是说说而已,大不了厚着脸皮不承认吧。
  赵桓同学又在走自己父亲的老路,那就是签了合约不承认,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
  因此,赵桓在金兵撤军后不久,便派使者通知河北三镇守将,抵抗金兵,不再割让,看来我们王都统的做法非常英明,否则便白白让粘罕得到了太原城。
  另外,为了解救处在危机之中的太原城,赵桓派出了另外两位名将再次救援太原。
  一位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这位小种也是个久经沙场的名将,在西北知名度与其兄长一样的高。
  另一位则是“逃跑将军”姚平仲的养父姚古,虽然小姚跑了,但赵桓同学还真不错,并没有责怪老姚,相反还委以重任。
  小种的任务是救援河间、中山两镇,并配合姚古解太原之围,而老姚的任务就是救援军太原。
  1126年三月,小种和老姚奉命越过黄河,救援河北三镇。
  战争初期,宋国的军队进展非常顺利,小种的军队顺利地攻下了寿阳、榆次,但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策应只好屯兵真定。
  而此时二太子完颜宗望由于无法攻克河间、中山两镇,又怕受到小种的背后突袭,只好不甘心地退回了山西一带。
  同时间出征的老姚和小种相比,就逊色多了,虽然老姚也攻克了太原南面的重镇德隆府和定胜军,但无法攻破太原城外围的金军阵营。
  原因在于粘罕先生做的很绝,在太原城外围的防御工事修得非常坚固,几乎连只鸟都飞不进,他把这种战术称为“锁城法”,何况他所任命的攻城主将是银术可和完颜娄室这两位金国的常胜双雄。
  太原之围无法解开,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却不耐烦了,他数次催促姚古尽快解决战斗,同时还下令汾州城守将张灏一同北上,配合姚古解围。
  这位张灏乃是太原城太守张孝纯的儿子,用儿子去救老爸,也算赵桓动了翻筋。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赵桓同学手下的给事中许翰却犯了个自摆乌龙的错误
  原因是许老先生得到消息说围攻太原城的金兵将要大举撤军,而这对赵桓来说绝对是个天赐良机啊!
  于是,许老先生奉了赵桓的旨意,要求种师中立即从河北井径出兵,跨过太行山,与姚古、张灏三支部队共同攻击太原城外围的金兵,争取一举击败金兵,解太原之围。
  对于这种来源都不明的军事情报,种师中是非常持怀疑态度的,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小种深知“知已知彼”的道理,如果自己冒然出兵,很可能会遭受惨败。
  但许老先生立功心切,容不得小种对自己的情况有所怀疑,要求小种不得延误战机,立即出兵救太原。
  万般无奈之下,小种将军只得留下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带领手下的精锐部队轻装上阵,迅速出兵太原。
  临行前,小种还派人通知姚古、张灏两位将军,约定时间共同出兵。
  1126年五月,小种率领部队从河北井泾出发,跨过太行山,目标直指太原城。
  出兵初期,又是出奇的顺利,小种一路上并未遇到金兵有效的抵抗,很快部队便来到了离太原城不到五十里的石坑。
  由于前期进军太顺利,使的小种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他以为金兵的主力可能真有像许先生所说的那样牛头马面走了。
  因此,当探马回报榆次方向有金兵运动时,小种也毫不在意,他认为肯定是金兵的少数北当零散部队。
  但很不幸,这次小种遇到的是金国的主力部队,金国名将完颜娄室的部队。
  小种的出兵行动早已被银术可和娄室所察觉,为了消灭这股宋军,完颜娄室决定亲自出马。
  但有位年青将领自告奋勇要求出战,并且娄室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这位年青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完颜娄室的亲生儿子完颜活女。
  说起这位完颜活女,真是“虎父无太犬子”,早阿骨打宁江州起兵时,年仅十七岁的完颜活女 便随父参军,并且在战场中英勇杀敌,引起了阿骨打的注意。
  战斗结束后,阿骨打亲自为活女治伤敷药,并且预言这位少年以后必将成为女真人的一代名将。
  阿骨打的预言一向比较准确,在以后的抗辽战争中,活女跟着父亲东征西讨,为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十多年来,活女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虽然也曾立过战功,但至多是一名副将,知名度根本无法和自己的父亲相比。
  这次,活女再次跟随父亲南下攻打太原,因此决心要寻找机会立下大功,摆脱父亲的阴影,使自己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军。
  于是,活女便主动要求承担起阻击种师中的艰巨任务。
  

作者:云海孤月 回复日期:2008-9-14 22:09:52 
回复 
  
  记号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5 22:04:27 
回复 
  金国的年青将领活女在石坑附近遭遇宋国的种家名将种师中,双方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是宋国的老一代将领同金国新一代将领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如果按经验、资历来讲,似乎活女根本不是小种的对手。
  但活女是第一次南下和宋军交战,并且是憋足了劲要立下大功。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活女才不管你小种是什么西北名将,他所做的是要击败眼前的这个对手,使自己能够在金国的阵营中脱颖而出,成为金国的勇将。
  因此,遭遇战的初期,活女居然和小种打了个平手,双方各有胜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小种越来越不利,原因是小种次番是轻装上阵,大量的军粮物资料都留在了真定,战争拖的越长,对不小种越不利。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本来约好共同出兵的姚古和张灏不知为何原因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宋国将领在共同出兵的问题上不知犯了多少次错误了,早在当年郭药师攻打燕京时,刘光世就干过这类蠢事,导致郭药师大败。
  而这次,姚古和张灏没有出兵的原因居然轻信了手下一位偏将的谎报。
  姚古手下有位叫焦安节的部将,估计是患了“恐金症”或是其它原因,不愿和金兵交战,于是这位仁兄居然向姚古谎报军情,称粘罕又重新杀回了太原。
  姚古和张灏其实也有点恐金,听焦部将这么一忽悠,也就顺势按兵不动,采取观望的态势。
  援兵不至,粮草不济,同时对手又是金国新一代的优秀年青将领,因此这场战争小种注定将成为失败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种的军队由于得不到粮草的供应,已经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出现了大量的逃兵。
  无可奈何,小种只好退至距离太原一百多里的榆次。
  完颜活女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对手的,他率领大军紧追小种。
  双方在榆次再次展开激战,但这次小种已经无力回天了,手下的士兵们纷纷四散而逃,最后仅剩下四百多人。
  小种最后身中四箭,含冤而亡。
  在击败种师中后,完颜活女乘着获胜的余勇回师太原,对姚古和张灏两部发动了攻击,姚古、张灏两支部队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宋国对太原城的每二次救援行动在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将领的失误再次失败。
  这场战役宋国的三位主将一死两伤,但却成就了完颜活女,使他开始在金国的战争舞台上崭露头角。
  第二次救援太原的惨败对赵桓同学和其它主战派大臣来说是个重大打击,这时,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再次获得了机会。
  汴京城内的头号右倾分子李邦彦由于在第一次汴京城保卫战中的无耻表现引起了共愤,赵桓同学迫不得已把李宰相贬到邓州。
  但李邦彦走之前又干了件坏事,把自己的亲信唐恪推荐给直赵桓同学当宰相,真是前面赶跑了狼、后面又来了虎,宋国的投降派是赶之不尽、阴魂不散啊!
  刚刚上台的这位唐宰相联合另一位著名的投降派专家耿南仲开始对李纲发动了政治攻势。
  由于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唐恪便向埸桓同学建议请遵守与金国签订的合约,按时割让河北三镇,否则惹火了金国人,可没好果子吃。
  当然,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李纲为首的宋国主战派的强烈反对。
  那好,既然你李纲有能力收复失地,那就请你出兵救太原,唐宰相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事实证明李纲同志政治斗争经验还不丰富,一不小心就中了别人的圈套。
  因此李纲多次上书赵桓同学,认为自己只是个文官,不适合率领大军出征,请赵桓另外选派有能力的武将前去。
  但唐宰相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救什么太原,他们推荐李纲出战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李纲从汴京城赶出来,好让他们这帮人能控制整个朝廷。
  而正巧,此时另一位宋国的重要支柱种师道老将由于闻听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后,心情极度郁闷,再加上年事已高,便向赵桓同学提出了辞职。
  于是,唐宰相便抓住这个机会,非常好心的推荐李纲出任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负责组织太原城的第三次救援工作。
  宋国的老大---赵桓同学从内心也有点讨厌这位敢在自己面前大呼小叫的正直宰相,于是李纲的外调便成了不可挽回的命令。
  万般无奈之下,李纲只能率兵跨过黄河,进行救援太原的准备工作。
  但唐宰相做的太绝了,只派了一万二千多人给李纲,并且李纲要求的军需物资也打了个二折,本来申请一百万,唐宰相只批准二十万。
  朝廷内部如此的不信任李纲,使的李纲的心都凉透了,但忠君爱国的思想又能激励着他要克服面前的困难,完成皇帝下达的任务。
  于是,我们的李纲同志自力更生,在孟州附近就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等待时机出兵太原。
  能有这样一位忠心的手下实在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懂得去珍惜这种人才。
  在唐恪相和联南仲等人的再次建议下,赵桓同学怒斥李纲,要求李纲不得随意招兵买马,立即出兵太原。
  到了这个份上,李纲对这位糊涂皇帝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出战。
  在出战前夕,李纲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再次向赵桓建议,要求将所有出兵救援太原的部队进行统一指挥,以防止出现第二次救援太原时的惨剧。
  但对于李纲这个非常合理的建议,我们赵桓同学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因此,宋国对太原的第三次救援工作就是在这种非常混乱的条件下进行的。
  这正是太原城外的银术可和娄室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次宋国的援兵表面上看来势汹汹,实际上各支队伍就是各自为战、一般散沙,要击败他们并非难事。
  于是,银术可和娄室经过商议,采用分兵出击,各个击破的方针,将救援太原的四路大军全部击破。
  第三次太原救援战再次告败,整个宋国损失了十多万军队,宋国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赵桓同学和唐宰相等人将这次失利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李纲身上,李纲同志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再次贬官,被发配到四川奉节一带担任保静军节度副使。
  作为一名在宋国危急时刻挽救国家命运的忠良之臣,居然得到了这样的一种结局,而宋国的皇帝们一直在干这类“过河拆桥、自毁长城”的蠢事。
  但李纲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使的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还有机会继续为自己的国家继续效忠。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5 22:06:32 
回复 
  金国的年青将领活女在石坑附近遭遇宋国的种家名将种师中,双方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是宋国的老一代将领同金国新一代将领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如果按经验、资历来讲,似乎活女根本不是小种的对手。
  但活女是第一次南下和宋军交战,并且是憋足了劲要立下大功。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活女才不管你小种是什么西北名将,他所做的是要击败眼前的这个对手,使自己能够在金国的阵营中脱颖而出,成为金国的勇将。
  因此,遭遇战的初期,活女居然和小种打了个平手,双方各有胜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小种越来越不利,原因是小种次番是轻装上阵,大量的军粮物资料都留在了真定,战争拖的越长,对不小种越不利。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本来约好共同出兵的姚古和张灏不知为何原因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宋国将领在共同出兵的问题上不知犯了多少次错误了,早在当年郭药师攻打燕京时,刘光世就干过这类蠢事,导致郭药师大败。
  而这次,姚古和张灏没有出兵的原因居然轻信了手下一位偏将的谎报。
  姚古手下有位叫焦安节的部将,估计是患了“恐金症”或是其它原因,不愿和金兵交战,于是这位仁兄居然向姚古谎报军情,称粘罕又重新杀回了太原。
  姚古和张灏其实也有点恐金,听焦部将这么一忽悠,也就顺势按兵不动,采取观望的态势。
  援兵不至,粮草不济,同时对手又是金国新一代的优秀年青将领,因此这场战争小种注定将成为失败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种的军队由于得不到粮草的供应,已经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出现了大量的逃兵。
  无可奈何,小种只好退至距离太原一百多里的榆次。
  完颜活女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对手的,他率领大军紧追小种。
  双方在榆次再次展开激战,但这次小种已经无力回天了,手下的士兵们纷纷四散而逃,最后仅剩下四百多人。
  小种最后身中四箭,含冤而亡。
  在击败种师中后,完颜活女乘着获胜的余勇回师太原,对姚古和张灏两部发动了攻击,姚古、张灏两支部队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宋国对太原城的每二次救援行动在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将领的失误再次失败。
  这场战役宋国的三位主将一死两伤,但却成就了完颜活女,使他开始在金国的战争舞台上崭露头角。
  第二次救援太原的惨败对赵桓同学和其它主战派大臣来说是个重大打击,这时,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再次获得了机会。
  汴京城内的头号右倾分子李邦彦由于在第一次汴京城保卫战中的无耻表现引起了共愤,赵桓同学迫不得已把李宰相贬到邓州。
  但李邦彦走之前又干了件坏事,把自己的亲信唐恪推荐给直赵桓同学当宰相,真是前面赶跑了狼、后面又来了虎,宋国的投降派是赶之不尽、阴魂不散啊!
  刚刚上台的这位唐宰相联合另一位著名的投降派专家耿南仲开始对李纲发动了政治攻势。
  由于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唐恪便向埸桓同学建议请遵守与金国签订的合约,按时割让河北三镇,否则惹火了金国人,可没好果子吃。
  当然,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李纲为首的宋国主战派的强烈反对。
  那好,既然你李纲有能力收复失地,那就请你出兵救太原,唐宰相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事实证明李纲同志政治斗争经验还不丰富,一不小心就中了别人的圈套。
  因此李纲多次上书赵桓同学,认为自己只是个文官,不适合率领大军出征,请赵桓另外选派有能力的武将前去。
  但唐宰相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救什么太原,他们推荐李纲出战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李纲从汴京城赶出来,好让他们这帮人能控制整个朝廷。
  而正巧,此时另一位宋国的重要支柱种师道老将由于闻听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后,心情极度郁闷,再加上年事已高,便向赵桓同学提出了辞职。
  于是,唐宰相便抓住这个机会,非常好心的推荐李纲出任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负责组织太原城的第三次救援工作。
  宋国的老大---赵桓同学从内心也有点讨厌这位敢在自己面前大呼小叫的正直宰相,于是李纲的外调便成了不可挽回的命令。
  万般无奈之下,李纲只能率兵跨过黄河,进行救援太原的准备工作。
  但唐宰相做的太绝了,只派了一万二千多人给李纲,并且李纲要求的军需物资也打了个二折,本来申请一百万,唐宰相只批准二十万。
  朝廷内部如此的不信任李纲,使的李纲的心都凉透了,但忠君爱国的思想又能激励着他要克服面前的困难,完成皇帝下达的任务。
  于是,我们的李纲同志自力更生,在孟州附近就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等待时机出兵太原。
  能有这样一位忠心的手下实在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懂得去珍惜这种人才。
  在唐恪相和联南仲等人的再次建议下,赵桓同学怒斥李纲,要求李纲不得随意招兵买马,立即出兵太原。
  到了这个份上,李纲对这位糊涂皇帝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出战。
  在出战前夕,李纲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再次向赵桓建议,要求将所有出兵救援太原的部队进行统一指挥,以防止出现第二次救援太原时的惨剧。
  但对于李纲这个非常合理的建议,我们赵桓同学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因此,宋国对太原的第三次救援工作就是在这种非常混乱的条件下进行的。
  这正是太原城外的银术可和娄室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次宋国的援兵表面上看来势汹汹,实际上各支队伍就是各自为战、一般散沙,要击败他们并非难事。
  于是,银术可和娄室经过商议,采用分兵出击,各个击破的方针,将救援太原的四路大军全部击破。
  第三次太原救援战再次告败,整个宋国损失了十多万军队,宋国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赵桓同学和唐宰相等人将这次失利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李纲身上,李纲同志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再次贬官,被发配到四川奉节一带担任保静军节度副使。
  作为一名在宋国危急时刻挽救国家命运的忠良之臣,居然得到了这样的一种结局,而宋国的皇帝们一直在干这类“过河拆桥、自毁长城”的蠢事。
  但李纲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使的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还有机会继续为自己的国家效忠。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6 17:46:23 
回复 
  关于宋国靖康耻的这一章很难定位,我估计又要被很多网友们痛骂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6 21:17:31 
回复 
  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如愿以偿地把眼中钉李纲给赶跑了,随即又把另一个主战派的重要人物种师道再次推到了前线。
  1126年八月,赵桓同学任命种师道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屯兵滑州,负责抵御金兵。
  但实际上赵桓同学给老种的只是个虚名,老种手中实际上没有多少可用的兵马。
  面对这样非常不利的局面,老种也向赵桓同学提出来了合理化建议,要求在黄河两岸的沧、卫、孟、滑四州屯集重兵,以防止金兵在秋冬之季再次南下。
  但就是这样非常正确的建议,也被赵桓同学彻底否决掉了。
  原因是唐宰相等人认为金兵刚刚被我们宋国打退,是不敢再来侵犯了,何况在黄河两岸聚集大量的兵马会花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为了帮国家节省开支,你老种就不要再进行无谓的军备竞赛了。
  看到自己的建议居然被朝廷以这样的借口予以拒绝,老种心中郁闷之极,再加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带来的悲伤,使得这位老将终于病倒了。
  而正当宋国朝廷上下正激烈地进行着政治斗争之际,金国却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对军队进行了充分的休整。
  老大吴乞买的第一次侵宋计划基本宣告失败,东路军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虽然二太子完颜宗望通过连哄带骗,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但赵桓同学所答应的河北三镇却一个都没到手,河间、中山两地的守将在得到赵桓同学的指示后,拒不交城,使的完颜宗望无功而返。
  西路军更不用说了,打了两个多月,却连一个小小的太原城都没攻下,更别提会师汴京了。
  因此,在粘罕和完颜宗望回师燕云后,吴乞买严令两人加紧进行部队的训练和军需物资料的准备,计划在秋天过后再次南下攻打汴京。
  因为对于女真族这类长期生活的北方的民族来说,秋季过后是战马膘肥体壮、粮草十分充足的季节,而且气候凉爽,很适合女真士兵作战。
  因此,每年的八九月份是女真族发动南侵的最好时机。
  吴乞买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绝佳时机,但吴乞买和他大哥一样都喜欢找一些借口来发动战争。
  攻打辽国,阿骨打借的是阿疏,第一次攻打宋国,吴乞买借的是张觉,那么这一次谁又会成为倒霉蛋呢?
  不争气的宋国这次又自己惹火烧身了。
  在完颜宗望退兵后不久,金国派使者到汴京城和赵桓同学进行谈判。
  本来也就是一次很平常的谈判,但金国派的使者有问题,因为他们派了位辽国的降臣作为使者。
  这名降臣叫萧仲恭,也曾是位辽国的贵族,其祖父是辽国的名臣萧挞不也,其父亲是辽国的驸马萧特末,而萧仲恭也曾被耶律延禧封为护卫太保,兼领军事。
  而且这位萧仲恭敬是位非常忠心的大臣,在耶律延禧逃亡云中夹山期间,萧仲恭一直跟随着耶律延禧,多次冒死解救耶律延禧,直到和自己的主人一起被完颜娄室抓获。
  吴乞买被萧促恭的忠诚所感动,并没有加害他,而是以礼相待。
  萧仲恭成了亡国之人,无处可去,又看到金国皇帝吴乞买比自己的前任主人耶律延禧强百倍,于是便决定效忠金国。
  这次出使宋国,其实也是吴乞买对他的一种信任。
  但赵桓同学却对萧仲恭的辽国降臣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赵桓同学内心有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于是,萧仲恭便被赵桓同学请到了密室单独谈话,赵桓同学终于对这位昔日辽国的贵族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赵桓同学希望萧仲恭能联合另一位辽国的降将耶律余睹乘宋金交战之际,在金国后院发动叛乱,实现辽国的复国计划,而宋国这边会全力支持他们。
  萧仲恭听后的第一反应是害怕,第二反应是不能答应,第三反应是必须答应。
  于是,萧仲恭这位老实人也学会了撒谎,他答应了赵桓同学的要求。
  赵桓看到自己的策反计划基成功,自然是心花怒放,因此写了份蜡书,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余睹,蜡书的内容无非就是策反耶律余睹起兵反金。
  如果萧促恭能成功的将这分蜡书顺利的送到耶律余睹手中的话,说不定整个宋金两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萧仲恭是个忠臣,以前对耶律延禧效忠,现在则对吴乞买效忠,因此他回到金国的第一件是便是将这份蜡书交到了吴乞买手中。
  吴乞买看到蜡书后自然是对赵桓同学这种背后捅刀的做法非常生气,但生气的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个再次攻打宋国的绝佳借口。
  公元1126年八月,经过半年多的休整,吴乞买命令完颜宗望和粘罕再次出兵南下,攻打汴京。
  而很有意思的是,这次金国出兵的战略方针和进攻路线几乎与第一次如出一辙。
  东路计划:完颜宗望从燕京出兵,目标还是汴京城。
  西路计划:粘罕从西京出兵,攻克太原,与宗望会师汴京城。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17 16:50:47 
回复 
  金国的历史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大家普遍都喜欢写宋史.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17 22:21:42 
回复 
  宋史以经被嚼烂的没有什么味道了,金国的历史确很多不是了解,看起来很有味道。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0 8:54:59 
回复 
  最近比较忙,更新会慢点!

作者:无名指的孤独 回复日期:2008-9-20 20:33:57 
回复 
  楼上这样的人也用汉字,真是丢我们汉人的脸!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0 22:20:57 
回复 
  东路军的进军和第一次一样出奇的顺利,二太子完颜宗望大破井径,种家军的另一位名将,种师道的堂弟种师闵兵败被杀。
  九月,完颜宗望攻取天威军和河北重镇真定,离黄河仅一步之遥。
  而西路军的进军似乎又碰到了老问题---太原,自从第一次南征宋国被太原城打乱整个计划后,粘罕和太原城结上了仇。
  如果太原城不能攻破,弄不好这第二次南征计划又要宣告破产,因此粘罕上此番是发了誓非要攻破太原城。
  粘罕的自信是有理由的,金兵从去年十二月出兵太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太原城的围困,粘罕把这种围困法称之为锁城法。
  可以粘罕的这种锁城法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一时无法攻破太原城,但切断了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太原城了。
  而此时太原城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自从金兵十二月开始攻打太原以来,王禀和张孝纯便已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虽然王禀在守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击退了粘罕的进攻,但对太原城来说,粮草给养的缺乏却是致命的问题。
  从1125年12月到1126年8月,太原城已经被围困了整整八个多月,赵桓同学所组织的两次大规模援军都无功而返,困此太原城内的粮草早已耗尽。
  两位守城的主将并不因此屈服,城内所有的牛、马、羊都被宰杀充当军粮,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到八月底,太原城中很多守城的军民只能用草根、树皮充饥,甚至还有人用武器弓弦当食物。
  “人相食”,最后太原城中终于也出现了最可怕的一幕,人吃人,到这个地步也就离太原城的失守日子不远了。
  历史上如果一个城池出现“人相食”的局面,那么十有八九这个城池的命运将是非常的悲惨。
  太原城也没能幸免,九月初三,在坚守了二百五十多天后太原城终于被攻破,粘罕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粘罕击败的仅仅是一群数日未进粮食的宋国士兵,而且还有一群士兵在王禀都统的率领下拒不投降,在城中继续抵抗。
  虽然太原城还是被攻破了,但王禀还是不肯投降,他带领着一群自己的亲兵准备同粘罕的金兵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粘罕率兵进入太原城时,他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都统王禀带着一群面黄肌瘦的士兵站在城中的大街上,准备同金兵进行最后的一博。
  粘罕终于亲眼看到了这个和自己交手近九个月的可怕对手,他被王禀的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王禀的最后一击当然无法抵抗金兵的进攻,眼看大势已去,王禀背负城中祠堂供奉的宋太宗赵光义的御容,突围冲出城去。
  粘罕命令金兵全力追击,最后终于追上了王亶。
  此时的王禀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仍然全力死战,最后身中数枪,大骂粘罕不止,投河而亡。
  粘罕深恨王禀,将九个月来的怒气全部撒在了王禀身上,因此命令士兵将王禀的尸体打捞上来,用坐骑踩踏,以泄心头之恨。
  可叹王禀作为一代名将,死后还要遭受如此的折磨。
  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王禀用生命的代价给宋国的君臣们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忠臣是永远不会被自己的百姓们遗忘的,太原城的百姓们乘金兵不备,偷偷将王禀的遗体运出,在太原近效就地埋葬,后来王禀埋葬之地便被称为王村。
  而太原城的另一位守将太守张孝纯的情况则颇为复杂,太原城攻破后,张孝纯被金兵抓获,送到了云中。
  金兵对这位文官的态度是努力争取其投降,所以一直未加害张孝纯。
  四年后,这位张太守终于经不起各种诱惑,接受了金国的官职,担任金国的附庸齐国的丞相。
  但这位张丞相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自己的失节叛变是深感羞愧,曾经多次找机会帮助后来的南宋国。
  又过了八年,齐国被金国所废,原来齐国的官员大部分被遣返回南宋,张孝纯情也在遣返之列。
  但这位昔日太原保卫战的大功臣自感无脸去见宋国的皇帝,便自致请仕,后来病死于徐州,结束了他复杂而又很无奈的一生。
  太原城的失守对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灾难,因为自太原南下,一马平川,仅需数十日便可兵临黄河北岸。
  金兵合围汴京城的计划即将成为现实,风雨飘摇中的汴京城即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与耻辱,宋国和赵家皇族们的悲剧命运即将到来!
  

作者:ccczc1 回复日期:2008-9-20 22:38:26 
回复 
   lz胆真大,连高丽和高勾丽都没分清楚就敢教人东北史。---------
  故意的混淆,还是无知.
  
  唐以前,只有高句丽(和南北朝鲜无关,他们起源来自于三韩,百济).在公元9XX 年,王建才建立现在朝鲜的原形,王氏高丽.
  
  看看现成的东北史吧.LZ不要曲解.误国误民.
  

作者:ttw2002 回复日期:2008-9-21 0:55:55 
回复 
  mark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1 8:53:29 
回复 
   我写的是金国的历史,和高丽没什么大的关系,只是偶尔提到一下,没有想混淆历史的意思,请理解.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1 21:47:42 
回复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十一月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和西路军主帅粘罕在分别攻破了真定和太原城后,继续兵分两路,向黄河北岸进军。
  太原、真定失守的消息传到汴京城中,赵桓同学又一次吓的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召开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题自然还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主战派的重量级人物李纲已经离开了朝廷,因此这一方的力量无法再与主和派抗衡。
  兵部尚书吕好问要求赵桓同学像去年一样立即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计划,要求全国的军队再次到汴京城下集合,争取再次打退金国的进攻。
  然而,这次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他们坚决不同意吕好问的要求,认为这反而会激怒金国人。
  他们要求赵桓同学立马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以平息金国的怒火,不要再进兵汴京城。
  天胜负的天平开始向主和派倾斜,赵桓同学终于决定向投降派靠拢了,于是,他再次派遣康王赵构到金兵大营进行河北三镇的割让交接。
  我们的康王也真够倒霉的,刚逃出虎口,又要被自己的亲大哥再次送入虎口,不过赵构也没办法,谁叫他摊上这么个昏庸的大哥呢?
  皇帝想投降,那是皇帝一个人的意愿,全体宋国军民可不想做投降派,因此,诸路勤王大军自发地组织起来向汴京城下集合。
  老将种师道闻听金兵再次南侵后,心急如焚,不顾重病在身,带领西南两道大军向汴京城进军。
  可叹宋国军民真的是非常的忠君爱国,在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下,还能自发承担起勤王的责任,这比起后来明朝崇祯皇帝临死前的处境不知道要强上百倍。
  但关键时候,朝中的投降派再次坏了大事,唐恪、联南仲等人严令各路勤王大军原地休息,不得向汴京城进军,理由是怕激怒正在进军之中的金国大军。
  所以说,“文人误国”这句话说的没错,有时候文官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往往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
  正在向汴京进军的老将种师道闻听朝廷不许勤王大军进汴京城的命令后,几乎都要急疯了。
  眼看金国大军就要渡过黄河,而宋国在黄河两岸的防守形同虚设,为了宋国的江山社稷考虑,种师道决定再次上书赵桓同学,要求朝廷提前迁都长安,避开金国的锋芒。
  但就是这样一个下下之策,都未能被赵桓同学所采纳,老将种师道闻迅悲痛欲绝,终于在郁郁寡欢之中重病而亡。
  一代名将种师道在宋国遭受耻辱的前夕病故。的确是宋国的一大损失,种家军在宋国三世为将,从种世衡到种种谔再互种师道、种师中,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就是如此的残酷,种家军的第三代杰出人物种师道和种师中也未能挽救危局之中的宋国,但他们也许是幸运的,因此他们无法亲眼目睹宋国所将遭受的奇耻大辱。
  就在宋国皇帝和一群大臣们昏招送出、一错再错时,金国的十几万大军可就要笑纳大礼了。
  十一月底,东路军完颜宗望的军队渡过黄河,相继攻破黄河两岸的临河县、大名县,德清军、开德府和胙城县。
  而西路军粘罕也是连连告捷,相继攻破威胜军、隆德府、泽州,兵临洛阳附近的孟津。
  但在孟津港,粘罕碰到了一些小麻烦,因为当地的船全部被宋军带走了,整个大军无船渡河,这对以北方人为主的金兵来说的确是个大难题。
  难道合围汴京的计划要再次落空吗?粘罕不信这个邪,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个中原的自然天堑!
  关键时候需要英雄人物出现,完颜娄室的儿子完颜活女再次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这位年青人自从在太原城下击败种师中后,已经获得了金国许多高级将领的赏识,这次主动请求率兵渡河自然使粘罕非常高兴。
  完颜活女亲自带领手下三百名勇士乘夜渡过黄河,并打到了渡口和船只,于是粘罕的西路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这次金兵能渡过黄河,可以说完颜活女立下了头功。
  十一月底,同时渡过黄河的粘罕和完颜宗望终于实现了战前预期的目标,两路路大军会师于汴京城下,完成了对宋国都城汴京城的第二次包围。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21 23:09:41 
回复 
  写的好静待更新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9-22 7:35:59 
回复 
  作者:原始大森林 回复日期:2008-9-18 16:22:51 
    你sb啊?老子想看女真族的野蛮刺激的性生活!
    你不会写就滚
  ---------------------------------------
  你不是想看野蛮刺激的性生活吗,我告诉你,当自以为是的宋朝被辽国按地强奸后,边穿衣服边赔钱的时候,她在说我可是文明人呀;接着金国又过来强奸后,她边哭边穿衣服,我赔你银子不好吗,我可是文明人呀请不要强奸我;被蒙古人强奸,最后成为泄欲的奴隶时,边侍候边哭着说我可是文明人呀,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女真族的野蛮刺激的性生活呀,为什么总是一遍遍的轮奸我呀,我这么文明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9-22 7:40:45 
回复 
  作者:原始大森林 回复日期:2008-9-18 16:22:51 
      你sb啊?老子想看女真族的野蛮刺激的性生活!
      你不会写就滚
  ---------------------------------------
  她老是在奇怪,我这么文明为什么老是被野蛮的人家轮奸呢。就在文明中她的后代,依然被努尔哈赤,被八国联军,被所谓的小日本继续的强奸着。最后出了个阿Q总结到,你们强奸去吧,看你们那野蛮样,算什么呀,我可是文明人呀。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9-22 7:43:27 
回复 
  楼主写的好贴,请不要被一些无知的贴所影响,就当是笑料了。

作者:纳格兰 回复日期:2008-9-22 16:08:01 
回复 
  支持楼主
  
  历史就是历史,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SB们骂是翻不了案的,想堵真正的史学者的嘴也是不可能的,认了吧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2 20:00:35 
回复 
   谢谢船长,自由,纳格兰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作者:珍摩露 回复日期:2008-9-22 22:51:14 
回复 
  看了某些骂楼主的言论就知道为什么宋朝会灭亡了。。。
  到现在都不愿意面对现实,反思自己。只会像个怨妇一样絮絮叨叨,急了就像个泼妇一样骂骂咧咧...
  你们以后要骂人的话能不能别再以汉人自称了,汉人要都像你们这样早就被灭光了,更别提还要有什么前途了。。。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22 22:52:59 
回复 
  自由写的力透纸背,针针见血,揭开所谓文明背后的懦弱,屈辱,却还有些人不知借鉴,还在自己骗自己。我们需要以史为鉴,真正的认识面对自己,自强发展才能不在重复历史的悲剧。

作者:咕咕叫的鸽子_ 回复日期:2008-9-22 22:59:26 
回复 
  楼主这样客观些历史的态度很好,没有刻意美化也没有刻意丑化。
  我们有值得骄傲的东西,但同时,肯定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这样面对我们历史的心态才是真正对民族发展有利的。

作者:珍摩露 回复日期:2008-9-22 23:02:40 
回复 
  “自由2010”话糙理不糙。

作者:食肉居竹 回复日期:2008-9-22 23:36:48 
回复 
  不错

作者:看我发标 回复日期:2008-9-23 1:50:50 
回复 
  楼主好好写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4 19:42:47 
回复 
  最近网络中出问题,一直无法上传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4 22:44:23 
回复 
  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国大军,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真的感到无比的恐慌,他没想到金国大军在撤军才半年的时间内卷土重来,而且势头比第一次更加凶猛。
  更要命的是由于唐恪、联南仲等人的错误命令,各地的勤王大军都未能及时赶到汴京城,目前汴京城中仅有三万多老弱残兵,也根本无法抵挡英勇善战的金国士兵。
  赵桓同学觉得当这个皇帝一点也不好玩,弄不好要掉脑袋,还要赔上亡国之君的罪名。
  小赵不甘心就这样背上亡国之君的罪名,于是,他决定“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方面派遣耿南仲和开封府尹聂昌分别到完颜宗望和粘罕的大营赔礼道歉,答应割让河北和河东的所有土地,宋国和金国以黄河为界。
  但这两位仁兄的任务都没能完成,因为赵桓同学准备出卖国家的消息早就传到了普通百姓耳朵里。
  耿南仲还没到完颜宗望的大营,便被情绪激动的河北军民团团包围,吓得这位仁兄根本不敢提割地的事,结果耿南仲只好撒了个谎说自己来是下诏勤王的,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另一位开封府聂大人可就没那么好运了,聂昌刚到绛州,便被百姓们包围,聂晶可能没有耿南仲那么口才好,结果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另一方面,赵桓同学立即下令各地勤王大军迅速向汴京靠拢,包括已经被贬官的李纲和出使金国的康王赵构也在其中,目的是解救汴京这座危城。
  赵桓同学目前的最大愿望是能够通过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来换取金国的退兵,以保住自己这个岌岌可危的皇位。
  但完颜宗望和粘罕是不会再给赵桓同学第二次机会了,宋国靖康元年十二月初,兵临城下的几十万金国大军使用各种攻城武器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二次攻击。
  而在此时,第一支宋国的勤王大军三万人马赶到了汴京城下,领头的是宋国的青州知府张叔夜。
  说起这位张叔夜,在这以前他最值的骄傲的战功是在山东成功镇压了在中国历史上颇有知名度的一次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并且亲自招降了宋江。
  当然宋江起义只是一次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农民起义,甚至不能和当时的方腊起义相比,但由于后来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制造,再加上后来的小说《小浒传》,把这次农民起义的知名度推向高潮。
  张叔夜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手下败将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甚至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自己。
  能亲自终结宋江命运的当然不会是普通人物,张叔夜一出场便为赵桓同学立下了战功,他率领自己的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与金兵大战四日,于阵前斩金将两名,在和强大的金兵对抗中取得了小胜。
  这场胜利犹如雪中送炭,来得非常及时,赵桓同学非常高兴,对张叔夜大肆奖赏,并让张叔夜率兵入城。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形势由于张叔夜的到来变得开好转,然而赵桓同学手下的文官集团再一次犯下了愚蠢至极的错误,导致了最后汴京保卫战的失败。
  事情的起因在于当时的两位宰相孙傅和何栗,由于宰相唐恪一味的执行他的投降主义路线,受到了汴京城全体军民的一致抵触,最后这位唐宰相不得不辞官回老家。
  因此孙傅和何栗便被任命为宰相,接替唐恪的职务。
  要说孙傅和何栗,比起那个唐恪可要强多了,他俩是坚决的主战派。
  尤其是孙傅,因为以前曾担任过兵部尚书,也算和军队打过交道,因此在金兵攻城的过程中,这位孙大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亲自在城头指挥作战。
  有了这样一位宰相,似乎应该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孙丞相接下来的举动则将成为赵桓同学的噩梦!
  在某天的夜晚,孙丞相在城头督战了一天,回到家中休息,随手拿起一本丘浚的《感事诗》阅读,突然发现书中提到“郭京杨适刘无忌”等人具有神奇的功能。
  我们的孙丞相可能是最近忙昏头了,太想着在赵桓同学面前立下大功表现自己,居然真的按照书中所写的去找这么几个“神仙”。
  无巧不成书,你说怪不怪,《感事诗》中所提到的郭京居然还真有此人,而且还是近在眼前,就在汴京城的龙卫军中担任一名小卒。
  孙傅是喜出望外,由此他得出结论,这个郭京是天上神仙下凡,派来拯救大宋王朝的。
  如果这位郭京是个普通士兵,那也就算了,大不了跟孙丞相解释一番,说明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拯救宋国。
  可偏偏这位郭道长也并非寻常士兵,此人在年青时还曾当过道士,可能还真干过不少“捉妖降魔”的大事,但后来由于“法力”不够,连道士都当不下去了,便混到汴京参军入伍了。
  正巧碰到朝廷的丞相亲自登门求见请求援助,郭道长是兴奋异常,真的把自己当成神仙了。
  于是,这位郭道长开始在孙丞相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法力无边,最厉害的是郭道长还会“六甲兵法”,可以很轻松的把所谓的大太子粘罕和二太子宗望活捉。
  而郭道长所吹嘘的“六甲兵法”听起点还真有点像模像样,在整个汴京城内搜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这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生辰八字必须符合六甲,至于此人是否有能力打仗就不管了。
  郭道长认为按照他的六甲兵法所招募的士兵肯定是天下无敌,什么粘罕啊,宗望啊都不在话下!
  郭道长的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孙丞相给说动了,孙丞相连忙把这位宋国的大救星推荐给赵桓同学。
  本来,赵桓同学对郭道长的什么“六甲兵法”是将信将疑,但这时好久未露面的赵老师却发话了。
  我们前面提到在金兵第一次攻打汴京城时,赵老师选择了逃避,躲到镇江去避难了,金兵退兵北撤后,赵老师一看形势好转,便又回到汴京城,继续他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赵老师的兴趣爱好中有一项便是信奉道教,他还自称为道君皇帝,对于道士的那一套东西他是非常感兴趣的。
  所以一听到汴京城内还有郭道长这号人物,赵老师是第一个站出来举双手同意。
  老爸同意了,丞相也同意了,赵桓同学没有理由再对郭道长抱怀疑态度。
  于是,圣旨一下,任命郭京为前线总指挥,负责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一切招募神兵的工作都由郭道长全权负责。
  要说在汴京城内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也不是难事,但要完全符合郭京的条件却不不太好找。
  但郭道长为了凑人数,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有的是钱,郭道长硬是拉了一大帮市井无赖凑数,终于完成了七千七百七十七人的定额指标,郭道长还美其名曰:“北斗神兵”、“天关大将”、“六丁力士”
  更可笑的是孙傅和何栗两位丞相对郭道长装神弄鬼的这套把戏居然是深信不疑,他们已经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郭京一人身上。
  皇帝、丞相糊涂,但守城的将士们可不糊涂,于是终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向孙丞相直言,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靠神兵神将打过胜仗义的,如今将所有的法码都加在郭京一人身上,万一失败将无法挽回败局。
  孙傅对此的态度是怒斥进言之人,因为孙丞相已经完全被郭道长的法术所迷惑了。
  只有实战才是检验对错的唯一真理,郭道长的神兵神将是否管用,必须经过实战才能得出结论。
  但我们的郭道长似乎胸有成竹,面对金兵如潮水般的进攻,显得非常镇定,一点也慌乱。
  这下可急坏了孙丞相等人,因为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看神兵神将们的精彩演出,而郭道长的解释是现在还不到最危险的时刻,如果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的神兵神将自然会出战,将金兵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说孙丞相包括赵老师、赵同学等人只能耐心的等待精彩大戏高潮的上演。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5 22:34:33 
回复 
  今天去陪朋友喝酒,没时间更新了。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08-9-26 12:45:56 
回复 
  楼主.我问过你一个问题.
  就是金太祖的汉名是不是后来加上的.
  感觉他的生活经历.不应该有汉名的.
  请你说出你的想法好吗?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6 12:51:38 
回复 
  是后加的,很有可能是渤海人杨朴到金国后,向阿骨打提的建议.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9-26 23:53:03 
回复 
  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丙辰,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因为这一天正是郭大仙所推算的进攻金兵的最佳时机。
  而老天也似乎非常帮忙郭大仙的忙,汴京城下起了鹅毛大雪,各种预兆显示郭大仙将很可能获得“成功”。
  郭大仙于是发话了,今天将率领所有的神兵神将,包括“北斗神兵”、“天关大将”、“六丁力士”等等,出城迎战金兵。
  但天机不可泄露,郭大仙的神兵神将出城作战,一般闲杂人员是不能旁观的,因此,所有汴京城楼上的守城将士必须下楼休息。
  如今郭大仙的命令如同是金口玉言,即使有人心里嘀咕,表面上也没人敢站出来反对郭大仙。
  于是,汴京城内荒唐可笑的一幕终于出现了,所有的守城将士都下楼休息,汴京城的防御几乎全部撤除。
  而郭大仙则和张叔夜亲自站在城楼之上,命令大开城门,指挥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所谓的“神兵神将”浩浩荡荡地向城外的金兵大营杀去。
  城外的金国大太子粘罕和二太子宗望早就已经严阵已待,不过刚开始郭大仙的神兵神将确实把他俩吃了一惊。
  因为这支军队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军队,整个队伍阵形不整、三三两两,装备奇怪,活像一群逃出城的难民。
  因为本身这支军队就是市井无赖之徒所组成的,根本没有战斗力,只是郭大仙所谓的“法术”支撑着他们的战斗精神。
  但粘罕和宗望似乎天生不怕神魔鬼怪,于是金兵们对这支神秘之师发动了毁灭性的进攻。
  孙丞相、赵老师、赵同学的美丽幻想就在这一瞬间像泡沫般彻底破灭了,在金兵的一阵猛烈攻击后,郭大仙的神兵神将终于原形毕露,一部分被金兵消灭,一部分掉入护城河中淹死,剩余的“神兵神将”们再也得不到神明保佑,纷纷四散而逃。
  这下城头上观战的郭大仙可就真慌了神,本来想靠着这帮自己的“神兵神将”升官发财,却没想到金国人是如此的不好招惹,看来自己以前的牛皮真的是吹大了。
  但郭大仙不亏是大仙级人物,关键时刻还很沉着,对一起观战的张叔夜说道:“敌人太凶猛了,需要我亲自出城做法去搞定他们。”
  于是,这位郭大仙慷慨激昂地骑马出城迎敌,可是出城后,郭大仙并没有施展他的,而是偷偷摸摸地一个人逃离了汴京城。
  事已至此,一切真相均已大白,郭大仙所谓的神兵神将全部是一片谎言,他不过是个靠忽悠人来骗钱骗财的道士,只不过他这次忽悠的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大宋国和皇帝和宰相。
  孙丞相、赵老师、赵同学居然被一个无赖道士给戏耍了一番,真是欲哭无泪,但现在还不到哭的时候,因为郭大仙跑路的后果非常严重,他给粘罕、宗望提供了一个攻破汴京城的天赐良机!
  由于郭大仙的命令,所有汴京城的防御基本上已经撤除,但现在神兵神将也完蛋了,还有谁来守城呢?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粘罕和宗望都是属于非常善于捕捉战机的猛将。
  因此,就在那个风雪交夹的日子,宋国的汴京城相继上演了两部大戏,一部戏是郭大仙的神兵表演,另一部大戏则是粘罕和宗望的攻城表演。
  建都已经近一百七年的汴京城终于被来自东北黑山白水间的女真战士们攻破了,粘罕和宗望也没有想到居然会用这样的方式攻破这座中原宋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对赵老师和赵同学来说,随着汴京城的攻破,一切美梦都已经结束了,“国破家亡”,等待他们的将是未知的可怕命运!
  而粘罕和宗望则完全沉浸在攻占汴京城的喜悦之中,他俩和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大部分来自遥远的北方,即便见过辽国的都城,那也就是上京和中京,其繁华程度根本无法和宋国的汴京城相提并论。
  而宋国汴京城的繁华程度是难以尽言,当时宋国的著名画家张择端曾经用一幅风俗画来描绘清明时节汴京城的风俗风貌,从这幅画中可经看出当年汴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
  能够攻克这座繁华之都,对于整个金国上下都是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当事人粘罕和宗望更是兴奋不已。
  一来,攻克汴京城可以为金国获得大量的金银财宝、军粮物资,使得建国才十多年的金国可以迅速的更加强大。
  二来,攻克了汴京城就等于控制了赵家皇室,也就可以利用赵家皇室的名号来控制整个宋国,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
  这是一个非常雄伟和大胆的计划,即使在阿骨打在位期间,可能这位女真族的头号勇士也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计划。
  但随着金国军事实力和疆域领土的急速膨胀,所有金国的高级管理者们不得不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而宋国则是他们新的猎物。
  吴乞买和大部分的金国皇室核心成员都已经不自觉地把这一目标当成了金国的基本国策。
  而正当粘罕和宗望在汴京城外的大营中大肆摆酒庆功时,赵桓同学却派了使者前来谈判,表面上说是谈判,其实就是派人来向金国求命来了。
  自从攻破汴京城后,粘罕和宗望好象无意进城,一直在城外呆着,赵桓同学在城里提心吊胆的等着当金兵的虏俘,却没有来抓他。
  于是,赵桓同学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金国人和上次一样只不过想要点土地和钱财,还不至于要宋国和自己的性命,毕竟几年前宋金还签署过共同合作协议。
  因此,赵氏父子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让丞相何栗到金兵大营中进行谈判。
  不过这种谈判完全是不平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地粘罕和宗望手里,他们俩从骨子里看不起赵氏父子,因此粘罕的回答是:谈判要有诚意,必须让赵老师和赵同学亲自来金营谈判,否则就要如何如何!
  面对咄咄逼人的粘罕,赵桓同学只好亲自出马和金国谈判,因为他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粘罕和宗望的大军随时都可以冲进皇宫取他的性命。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9-27 23:39:30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1 8:28:19 
回复 
  然而赵桓同学的亲自出马并未博得粘罕和宗望的同情,这俩位狂人很不给赵赵桓同学面子,居然躲起来,不见面。
  这下赵桓同学可傻眼了,自己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而粘罕和宗望只不过是蛮荒之地的两部落酋长而已,居然敢如此对待自己,赵桓同学是敢怒不敢言。
  但既然来了,总得把粘罕和宗望的真实意图给摸清楚,赵桓同学只得厚着脸皮去咨询这俩位金兵主帅。
  粘罕和宗望倒也爽快,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他们要求赵桓同学写一份投降书,并且投降书的文笔一定要写的非常精彩,他们主要是想见识一下赵氏父子和文学功底。
  这太好办了,赵桓同学包括赵老师都是写文章的高手,要写一篇投降书还不容易。
  于是,赵桓同学回到宫中同自己的老爸赵老师认真构思、仔细推敲,终于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篇投降书。
  该投降书的全文内容如下:
  臣桓言: “背恩致讨,远烦汗马之劳;请命求哀,敢废牵羊之礼。仰祈蠲贷,俯切凌兢,臣桓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窃以契丹为邻,爰构百年之好;大金辟国,更图万世之欢。航使旌绝海峤之遥,求故地割燕、云之境,太祖大圣皇帝特垂大造,许复旧疆。
  未阅岁时,已渝信誓,方获版图于析木,遽连阴贼于平山。结构大臣,邀回户口,虽讳恩义,尚贷罪愆。但追索其人民,犹夸大其土地,致烦帅府远抵都 畿,上皇引咎以播迁,微臣因时而受禅,惧孤城之失守,割三府以请和。屡致哀鸣,亟蒙矜许;官军才退,信誓又渝。密谕土人坚守不下,分遣兵将救援为名,复间 谍于使人,见包藏之异意。遂劳再伐,并兴问罪之师;又议画河,实作疑兵之计。果难逃于英察,卒自取于交攻,尚复婴城,岂非拒命?怒极将士,齐登三里之城; 祸延祖宗,将隳七庙之祀。已蠲衔璧之举,更叨授馆之恩,自知获罪之深,敢有求生之理?
    伏惟大金皇帝陛下诞膺骏命,绍履鸿图,不杀之仁既追踪于汤、武,好生之德终俪美于唐、虞,所望惠顾大圣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宋不绝之绪,虽死犹幸。受赐亦多,道里阻修,莫致吁天之请;精诚祈格,徒深就曰之思。谨予叔燕王俣、越王啤、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 徐王棣、和王式及宰相百僚、举国士民、僧道、 耆寿、军人奉表出郊,望阙待罪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谨言。”
    天会四年十二月曰,宋皇帝 臣 赵桓百拜上表
  从这篇投降书中不难看出,赵桓和赵老师确实花了一番心血来写的。
  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赵氏父子的一篇彻头彻尾的痛心忤悔录,从海上之盟谈到张觉叛乱,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意思,我们宋国犯了很多的错误,非常对不起金国,希望金国能够大人不记小人过,放过我们赵氏父子,我们愿意做牛做马来报答你们!
  这篇投降书可能是赵氏父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们父子俩人在对待金国国的问题上的确犯了很多非常幼稚的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赵桓同学和赵老师也顾不得皇帝的尊严了,屈辱地向金国投降,要求金国能够宽大处理。
  于是,这样一篇整个中国历史中最奴颜婢膝的投降书终于正式诞生了,这也多亏了赵氏父子的深厚文学功底。
  在戏耍了赵氏父子一番后,粘罕和宗望终于同意了宋国的投降请求,将这份极具文学价值的投降书送到了大后方老大吴乞买,让金国的所有文武百官们一起欣赏一下。
  虽然投降是同意了,但金国关键还是要得到更实惠的东西,于是,粘罕和宗望又向赵桓同学开出了赔款清单
  这次的清单数目比上次要更加苛刻,因为金国已经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并且已经控制了宋国的皇室成员,可以随心所欲的要求任何形式和数目的战利品。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3 8:01:33 
回复 
  十一休息,六日后进行更新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10-3 12:21:02 
回复 
  六日后 不见到你多发几贴 你就小心了 哈哈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3 20:57:52 
回复 
  赵氏父子的投降请求终于获得粘罕和宗望的通过了,但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赵桓同学就得在金国面前充分表现自己的诚意。
  粘罕和宗望再得到赵桓同学的投降表后,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汴京城内,他们向赵桓同学要求的第一件事便是要亲自查看汴京城内的国库。
  赵桓同学自然是满口答应,汴京城内共有九十二个仓库,都是宋国自建国一百七十多年来的全部积蓄,结果一夜之间全部被金国的官员查封,也就是说都一次性变成金国的国有资产了。
  但粘罕和宗望觉得宋国这个“大财主”的财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他们继续向赵桓同学施压,要求得到更大的利益。
  赵桓同学哪敢怠慢,连忙派自己的禁军在整个汴京城中大肆搜刮,每家每户都未能幸免,好不容易搜到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帛一千万匹来孝敬金国大军。
  但粘罕和宗望的胃口实在不是一般地大,为了彻底榨干宋国的经济来源,粘罕再次要求赵氏父子出城谈判,理由是战争赔款的数目还不够。
  赵桓同学都已经被吓坏了,哪里还敢出城啊!
  但宋国皇帝窝囊,大臣们却不窝囊。
  这次是吏部侍朗李若水主动请求跟随赵桓父子出使金营,赵桓和赵老师这才胆战心惊地来到了金营中。
  然而,这次粘罕和宗望决定惩治一下这对百年都难遇的窝囊废父子,于是粘罕要求赵桓同学脱去皇袍,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
  赵桓同学手下的所有随行人员对于粘罕的这一非常过分的要求都是吓的不敢说一个“不”字,包括赵桓同学也不得不准备脱下自己的皇袍。
  这时,李若水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声泪俱下,大声的痛骂粘罕为金狗。
  我们的粘罕先生一时惊呆了,他没想到宋国一个小小的侍朗居然敢当着自己的面骂自己。
  金国的士兵们于是把李若水拖出营外进行痛打,但李侍朗决不屈服,继续痛骂。
  粘罕再一次感到了自己内心的震憾,第一次是在太原城中面对王禀时,而这次却是面对一个宋国的文弱书生。
  因此,粘罕下令将李若水好生款待,千万不能让李若水自杀。
  因为他虽然能在肉体上战胜这名侍郎,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在精神上战胜这名侍郎,他不能让王禀的悲剧再次发生。
  但李若水的态度很坚决,粘罕派去招降的人都被他赶走了,因这他心中有一种信念——忠臣不事二主, 我宁死也不投降你们金国。
  但粘罕决心亲自出面进行攻关,他亲自询问李若水,为何不能废掉赵氏父子,李若水的回答非常坚定:当今主上仁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
  我不知道,赵氏父子当时是否在场,如果他们能听到这番话,不知道心里是一番什么滋味?
  粘罕对于李若水对赵家皇朝的愚忠是非常生气,他便指责宋国首先违背盟约。
  李若水面对粘罕毫不畏惧,反而再次大声痛骂粘罕失信在先。
  粘罕的忍耐度已经一到达了极限,他再也无法容忍这位李侍郎,因为他发现自己无法在精神上战胜李若水,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肉体上使李若水消失。
  但李若水自从出城以来便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临刑前继续痛骂粘罕等人。
  金国的监军们可没粘罕那么好的耐性,便残忍地将李若水的嘴唇划破、舌头割掉。
  李若水终于为赵桓父子尽忠了,临终前他还留下了感动天地的诗句:矫首问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读到这里,我真的想说一句,李侍郎是宋国的第一号大忠臣,自古宋国的忠义之臣从没有像李若水这样的,他将永远活在宋国人民的心中!
  

作者:寒江雨雪隐 回复日期:2008-10-3 22:36:52 
回复 
  他俩和手下的几十万大军大部分来自遥远的北方,即便见过辽国的都城,
  --------------
  6w:(

作者:菊蜜水 回复日期:2008-10-3 23:10:35 
回复 
  古代社会强者为王..
  
  支持楼主写完.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4 0:43:00 
回复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9-22 7:40:45 
    作者:原始大森林 回复日期:2008-9-18 16:22:51 
        你sb啊?老子想看女真族的野蛮刺激的性生活!
        你不会写就滚
    ---------------------------------------
    她老是在奇怪,我这么文明为什么老是被野蛮的人家轮奸呢。就在文明中她的后代,依然被努尔哈赤,被八国联军,被所谓的小日本继续的强奸着。最后出了个阿Q总结到,你们强奸去吧,看你们那野蛮样,算什么呀,我可是文明人呀。
  ------------------------------------------------------------------
  意淫去吧
  契丹、金都已经消亡,蒙古、满洲不都被弄残废了?
  八国联军干的是你野蛮愚昧的大清,
  看看建国后的本民族的历史,砸碎了不少花瓶吧?
  不要看改革开放后给了你们这些花瓶一点优惠政策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
  在民族斗争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最后提醒一句:意淫有损健康。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4 13:17:14 
回复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4 0:43:00 
  
  --------------------------------------
  白痴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10-4 16:13:33 
回复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4 0:43:00
  
  契丹、金都已经消亡,蒙古、满洲不都被弄残废了?
    八国联军干的是你野蛮愚昧的大清,
    看看建国后的本民族的历史,砸碎了不少花瓶吧?
    不要看改革开放后给了你们这些花瓶一点优惠政策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
    在民族斗争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
  
  呵呵没看懂贴吗,契丹、金都已经消亡,蒙古、满洲不都被弄残废了,但却还弄出了个你呀;八国联军干的是大清,你祖上不是大清的吗,不是留着长辫子吗?;呵呵5000年前到建国的华夏古国你知道是多少民族的骨血混合而成的吗,谁是真正的胜利者有用吗。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5 8:01:56 
回复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10-4 16:13:33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4 0:43:00
    
    契丹、金都已经消亡,蒙古、满洲不都被弄残废了?
      八国联军干的是你野蛮愚昧的大清,
      看看建国后的本民族的历史,砸碎了不少花瓶吧?
      不要看改革开放后给了你们这些花瓶一点优惠政策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
      在民族斗争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
    
    呵呵没看懂贴吗,契丹、金都已经消亡,蒙古、满洲不都被弄残废了,但却还弄出了个你呀;八国联军干的是大清,你祖上不是大清的吗,不是留着长辫子吗?;呵呵5000年前到建国的华夏古国你知道是多少民族的骨血混合而成的吗,谁是真正的胜利者有用吗。
  ------------------------------------------------------------
  真不好意思,
  祖上留过鞭子不代表是你“大清”的,“大清”前往往加一个“满”字,真幸运,我既不是满族,也不是“汉八旗”、“蒙八旗”,所以您的“大清”还是自个留着吧,这份“光荣”我们其他民族并不认同。
  谁是真正的胜利者有用吗?
  呵呵,当然有用了,没看有人意淫的功夫都超过啊Q了吗?失败者当然需要这么做了。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5 20:59:09 
回复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5 8:01:56 
  
  ------------------------
  
  白痴。曾国番是哪的人,左宗堂是哪的人,李鸿章是哪的人,这些汉人帮没帮大清灭太平天国呀,他们是不是看自己是大清的人呀。照你说秦朝当时灭六国时,还分那么多国家你去找你老祖宗到底是七国哪个呀,说的清吗,还不是溶合成一个国家了。什么年代了还分那么清呀。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5 21:43:09 
回复 
  1、满清好歹算是个政权,太平天国是一个邪教,如果只有满清和太平天国,我选择加入满清阵营,消灭太平天国;曾国藩当初讨伐太平天国的檄文,批驳的就是太平天国反文明、反伦理,所谓“卫道有余、勤王不足”。八国联军入北京之时,左宗棠、李鸿章“东南互保”,以表明汉人大臣们对满清的态度了,辛亥革命时情形就不说了。
  2、满清入关不可和秦灭六国机械类比;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5 21:49:07 
回复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5 20:59:09 
    作者:逐退群星 回复日期:2008-10-5 8:01:56 
    
    ------------------------
    
    白痴。曾国番是哪的人,左宗堂是哪的人,李鸿章是哪的人,这些汉人帮没帮大清灭太平天国呀,他们是不是看自己是大清的人呀。照你说秦朝当时灭六国时,还分那么多国家你去找你老祖宗到底是七国哪个呀,说的清吗,还不是溶合成一个国家了。什么年代了还分那么清呀。
  ------------------------------------------------------------------------
  
  1、满清好歹算是个政权,太平天国是一个邪教,如果只有满清和太平天国,我选择加入满清阵营,消灭太平天国;曾国藩当初讨伐太平天国的檄文,批驳的就是太平天国反文明、反伦理,所谓“卫道有余、勤王不足”。八国联军入北京之时,左宗棠、李鸿章“东南互保”,已表明汉人大臣们对满清的态度了,辛亥革命时情形就不说了。
    2、满清入关不可和秦灭六国机械类比;时至今日,汉、满两族的历史观截然不同,要客观正视;天涯上反清气氛越来越盛,与辫子戏的轰炸引人反感也不无关系。
   3、白痴一词,敬请自用。
  

作者:立博国际 回复日期:2008-10-6 16:18:55 
回复 
  记号!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10-6 22:39:48 
回复 
  怎么碰这么个SB逐退群星呀,太平天国是邪教?你有病吧?
  
  八国联军入北京之时,左宗棠、李鸿章“东南互保”,已表明汉人大臣们对满清的态度了,辛亥革命时情形就不说了。
  -------------------------------
  
  他们自保什么呀,左宗堂70多岁了还主动要求去打法国呢,借钱打新疆冒着那么大的压力也是自保呀。
  
  没有当时的清朝入关现在中国版图有这么大吗?现在早变成两个国家了。那些都以经成为历史了,如果现在还分什么民族主义,那么新疆,西藏都闹独立闹对了是吧。中国不用统一吧,五十六个民族都应当闹独立了吗?
  亏你还说什么是汉族人,怎么跟那个原史大森林似的SB呢,以后别说自己是汉族人,真丢人,好象还多光荣似的。呵呵
  

作者:湘军屠刀 回复日期:2008-10-6 22:59:32 
回复 
  非常感兴趣,建议多详细阐叙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7 10:18:55 
回复 
  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杀了多少人,3.14的惨剧刚过去多久,还有些白痴谈什么民族主义。现在多少个国家提倡爱国主义但绝不提倡民族主义。建议自由2010不要在再与逐退群星,原始大森林这些白痴对牛弹琴了,他们永远不明白的,多说没有意义了。我们还是继续关注楼主的好贴吧。

作者:自由2010 回复日期:2008-10-7 23:38:08 
回复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7 10:18:55 
  
  -------------------
  同感,继续关注楼主更新,写出好的作品来。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9 8:56:09 
回复 
  最近无法上网,更新要慢点.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10 19:26:49 
回复 
  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是这样评价这位李侍郎的,“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
  而在李若水慷慨就义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他的主人赵氏父子一直在做着旁观者的角色,赵佶和赵桓看到李若水宁死不屈的表现后,吓的魂飞魄散,只是一味的向粘罕和宗望乞求活命!
  粘罕和宗望是绝对不会杀死这对活宝父子的,在他俩眼里,赵氏父子根本不能和李若水相比,他们从内心看不起赵氏父子。
  李若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金国将士的尊重,而赵佶和赵桓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们情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慷慨的成仁。
  虽然吴乞买最终同意了赵桓同学的投降请求,但金国为了攻打宋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怎么着也要赵桓同学大出一次血。
  因此粘罕和宗望率兵在汴京城内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主要是搜索皇家、宗室、国戚、富商家的藏金,共搜索了八天,得到金二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帛一百万匹。
  而几乎所有的金国将士搜索的目标均为金钱、财宝、美女,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位仁兄进入汴京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收集宋国的图书、宋国朝廷的议制度礼乐等文献资料。
  有人对这位仁兄的做法表示非常不理解,于是这位仁兄便解释道:“我们刚刚消灭了辽国和宋国,应该学习辽国和宋国的先进制度,从辽国和宋国亡国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鉴,制定出金国的朝廷礼仪制度。”
  这位仁兄名叫完颜宗宪,是老国相撒改的儿子,粘罕的弟弟。
  而与粘罕不同的是,宗宪不喜欢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而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宗宪在十六岁时便开始进入金国的学馆学习。
  有一次正好吴乞买到学馆视察,想考考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宗宪面对金国皇帝对答如流,表现的非常出色,给吴乞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宗宪还精通女真、契丹、汉语等三门语言,是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天才。
  这在当时崇尚武力的金国众臣中,完颜宗宪确实算的上是个比较另类的人物,当然完颜宗宪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还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国天会七年三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全城大搜刮,粘罕和宗望除了得到了大量的金银钱帛外,还得到了宋国的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古器。
  该拿的东西都已拿到手,接下来便是处理各种类型的俘虏,赵佶和赵桓是必须要扣押的,赵氏家族的绝大多数皇后、嫔妃、公主、皇子都被抓到了金营中。 就连汴京城内许多平民百姓家的少女以及大量的工匠、和尚、道士、相士、医生、妓女都在被抓之列。
  也就是说,粘罕和宗望把汴京城内凡是具有一定长期固定职业的人员都变成了金国的俘虏,昔日繁华热闹的汴京城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然后,粘罕和宗望决定结束这次非常成功的宋国之行,原因有两个:
  一、自己的皇帝吴乞买已经发话,要求迅速将宋国的俘虏们进献,吴乞买要享受一下作为战胜国的喜悦心情。
  二、这次出兵虽然攻克了汴京城,但几乎整个河南地区还在宋军的控制之中,河北还有大量的宋国勤王部队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要不是有赵佶和赵桓这两个奇货可居的家伙作人质,他们能否顺利回家还很难说?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粘罕和宗望决定正式撤军回国,但原宋国的占领区不能没人管理。
  于是按照吴乞买 “以汉制汉”的想法,粘罕和宗望找了个原宋国的官员充当金国占领区的傀儡皇帝,这次他们找的是原宋国的宰相张邦昌。
  至于粘罕和宗望会选择张邦昌这样一个人物,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因为张邦昌经常代表宋国出使金国,粘罕和宗望对张邦昌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感觉张邦昌是个比较胆小、容易控制的人物。
  张邦昌虽然是个十足的投降派,但当皇帝这种事可不是好玩的,说什么他也不敢答应。
  粘罕和宗望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粘罕威胁张邦昌如果不肯当这个皇帝,金兵便要血冼整个汴京城。
  
  因此在金国的强势压力下,张邦昌只得就范,这也就决定了张邦昌以后的悲惨命运。
  公元1126年三月初一,金国正式册封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负责统治管理河南、河北、山西等金国的占领区,当然这个大楚国是属于金国的附属国,一切都要听从金国的指挥。
  

作者:我是天杀的 回复日期:2008-10-10 20:15:16 
回复 
  喜欢政治或者历史的加我群30671583
  喜欢政治或者历史的加我群30671583
  喜欢政治或者历史的加我群30671583
  喜欢政治或者历史的加我群30671583
  喜欢政治或者历史的加我群30671583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8-10-11 12:58:27 
回复 
  公元1126年三月初一, 应为1127年的三月初一。
  
  其实这段历史中,人们多关注辽与金,金与宋的关系,而金与西夏的关系鲜有人问津,可这也是金国历史的一部分,还是值得一写的。

作者:细雨金风 回复日期:2008-10-12 22:20:27 
回复 
  up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13 22:29:43 
回复 
  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是这样评价这位李侍郎的,“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
  而在李若水慷慨就义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他的主人赵氏父子一直在做着旁观者的角色,赵佶和赵桓看到李若水宁死不屈的表现后,吓的魂飞魄散,只是一味的向粘罕和宗望乞求活命!
  粘罕和宗望是绝对不会杀死这对活宝父子的,在他俩眼里,赵氏父子根本不能和李若水相比,他们从内心看不起赵氏父子。
  李若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金国将士的尊重,而赵佶和赵桓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们情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慷慨的成仁。
  虽然吴乞买最终同意了赵桓同学的投降请求,但金国为了攻打宋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怎么着也要赵桓同学大出一次血。
  因此粘罕和宗望率兵在汴京城内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主要是搜索皇家、宗室、国戚、富商家的藏金,共搜索了八天,得到金二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帛一百万匹。
  而几乎所有的金国将士搜索的目标均为金钱、财宝、美女,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位仁兄进入汴京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收集宋国的图书、宋国朝廷的议制度礼乐等文献资料。
  有人对这位仁兄的做法表示非常不理解,于是这位仁兄便解释道:“我们刚刚消灭了辽国和宋国,应该学习辽国和宋国的先进制度,从辽国和宋国亡国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鉴,制定出金国的朝廷礼仪制度。”
  这位仁兄名叫完颜宗宪,是老国相撒改的儿子,粘罕的弟弟。
  而与粘罕不同的是,宗宪不喜欢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而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宗宪在十六岁时便开始进入金国的学馆学习。
  有一次正好吴乞买到学馆视察,想考考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宗宪面对金国皇帝对答如流,表现的非常出色,给吴乞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宗宪还精通女真、契丹、汉语等三门语言,是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天才。
  这在当时崇尚武力的金国众臣中,完颜宗宪确实算的上是个比较另类的人物,当然完颜宗宪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还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国天会七年三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全城大搜刮,粘罕和宗望除了得到了大量的金银钱帛外,还得到了宋国的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古器。
  该拿的东西都已拿到手,接下来便是处理各种类型的俘虏,赵佶和赵桓是必须要扣押的,赵氏家族的绝大多数皇后、嫔妃、公主、皇子都被抓到了金营中。 就连汴京城内许多平民百姓家的少女以及大量的工匠、和尚、道士、相士、医生、妓女都在被抓之列。
  也就是说,粘罕和宗望把汴京城内凡是具有一定长期固定职业的人员都变成了金国的俘虏,昔日繁华热闹的汴京城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然后,粘罕和宗望决定结束这次非常成功的宋国之行,原因有两个:
  一、自己的皇帝吴乞买已经发话,要求迅速将宋国的俘虏们进献,吴乞买要享受一下作为战胜国的喜悦心情。
  二、这次出兵虽然攻克了汴京城,但几乎整个河南地区还在宋军的控制之中,河北还有大量的宋国勤王部队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要不是有赵佶和赵桓这两个奇货可居的家伙作人质,他们能否顺利回家还很难说?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粘罕和宗望决定正式撤军回国,但原宋国的占领区不能没人管理。
  于是,如何处置赵氏父子便成了粘罕和宗望所面临的难题。
  完颜宗望的意见是不能废除赵氏父子,让他们继续当皇帝,不过必须得一切都听金国的指挥,也就是充当金国的傀儡政权。
  而粘罕和吴乞买长子完颜宗磐的意见则是坚决要求废除赵氏父子,另外在汉人当中寻找比较合适的人选来充当中原地区的皇帝。
  两派意见截然不同,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从这时开始,阿骨打的后代派系便和非阿骨打的后代派系之间便产生了政治利益上的分岐,这种分岐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金国朝中的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
  但毕竟粘罕是勃极烈制度之中的重要成员,何况还有当今皇帝的儿子助阵,宗望的意见自然得不到采用。
  于是,粘罕和宗磐当众宣布废除赵氏父子的帝位,于是建国已一百七十年的大宋国就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它的创始人赵匡胤和赵光义可能根本想不到他俩辛辛苦苦建立的国家,竟然会以这种耻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然粘罕和宗磐不会想到他们的这个决定,将会对金国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粘罕和宗磐所推荐的傀儡皇帝人选也已敲定,这次他们找的是原宋国的宰相张邦昌。
  至于粘罕和宗磐这什么会选择张邦昌这样一个人物,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因为张邦昌经常代表宋国出使金国,粘罕等人对张邦昌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感觉张邦昌是个比较胆小、容易控制的人物。
  张邦昌虽然是个十足的投降派,但当皇帝这种事可不是好玩的,说什么他也不敢答应。
  粘罕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粘罕威胁张邦昌如果不肯当这个皇帝,金兵便要血冼整个汴京城。
  因此在金国的强势压力下,张邦昌只得就范,这也就决定了张邦昌以后的悲惨命运。
  公元1127年三月初一,金国正式册封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负责统治管理河南、河北、山西等金国的占领区,当然这个大楚国是属于金国的附属国,一切都要听从金国的指挥。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粘罕和宗望正式开始撤军北返。
  公元1127年四月初,粘罕和宗望兵分两路向北方撤军,宗望押送赵佶及大部分皇子、皇孙、公主、嫔妃向滑州进发,而粘罕则押送赵桓及部分文武大臣向郑州北进。
  这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身份、地位最为高贵的战俘团,其中包括两名皇帝、几十名皇后、嫔妃、皇子、公主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工匠等等。
  在行进的路上,赵氏父子和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们受尽了磨难,以往养尊处优的皇家成员们哪里受过这等苦啊!
  七月初,两路大军终于在燕京府会师,赵氏父子在患难中再次相逢,抱头痛苦。
  但还没等赵氏父子们喘过气来,粘罕和宗望又马不停蹄的押送着这支三千多人的战俘团走向最终的目的地——金国上京会宁府。
  公元1128年夏,经过近一年多,六千多里路的长途跋涉,赵氏父子终于来到了金国和首都会宁,也就是从现在的河南开封一直走到了黑龙江的哈尔滨。
  赵氏父子满打算见着金国皇帝,还可以讨个一官半职来度过余生,因为他们的先祖们就是这样对待投降者的,赵匡胤是优待一切肯向自己投降的君主。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屈辱无比的悲惨命运。
  金国的第二任皇帝吴乞买对来自南方宋国的皇室成员们没有半点的好感,有的只是厌恶和憎恨。
  于是他下令所有的宋国皇室成员必须身着普通金国百姓的服装,袒胸露背,到阿骨打坟前,进行“牵羊礼”仪式。
  何为“牵羊礼”仪式?“牵羊礼”是女真族人的一种受降方式,就是宰杀绵羊后,剥下羊皮,披在战俘的身上。
  本来这是一种对待女真战俘的仪式,而如今吴乞买却用来对待宋国的皇室成员们,其目的便是想羞辱这些所谓的皇亲国戚们。
  只有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但可惜宋国的皇室成员中只有一个人无法忍受这种耻辱。
  赵桓的朱皇后选择了另一种解脱方式——自杀,但绝大多数的皇室成员们和赵氏父子一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宁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勇敢的去死。
  至少朱皇后是幸运的,她不会再遭受金国的污辱了,但其它人可没那么幸运了。
  大部分女性们被分配给金国的将士们为妻,地位高的嫔妃们主要都许配给金国的皇室成员们,普通的宫女稍微长的好看点便被金国的士兵瓜分,而长的普通的宫女则被发配到浣衣局干苦力。
  男性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部分男性成员被迫成为金国贵族们的奴隶,难逃最终悲惨的命运。
  而两位重要级人物赵佶和赵桓更惨,吴乞买为了达到羞辱赵氏父子的目的,给他俩赏了两个官位,赵佶叫“昏德公”,赵桓叫“重昏候”。
  这完全是对赵氏父子的嘲讽和污辱,不过仔细想想,这两个名字也比较符合赵氏父子的所作所为。
  宋朝靖康年间的皇室成员所遭受的这段屈辱历史使每个宋国人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它将成为每个宋国人挥之不去的伤痛。
  从此以后,宋国和金国结下了深仇大恨,直至金国的最终灭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个问题,为什么金国的女真贵族包括最高统治者要如此对待宋国的皇室成员呢?
  因为即使和金国世代结仇的辽国也未曾受到如此的奇耻大辱,耶律延禧被俘后,还被封了个海滨王,虽然没过几年稀里糊涂地死了,但至少未曾遭受金国的污辱。
  而相反与金国无怨无仇,甚至前期还签订友好合作条约的宋国为何会让金国如此的大动肝火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女真的高级领导人包括吴乞买在内都是习武之人,勇猛强悍,他们从骨子里是看不起赵氏父子这类出而反而的懦弱文人。
  尽管耶律延禧也很昏庸,但至少人家有勇气和金国对抗,虽然输了战争,但至少赢得了女真人的尊重。
  而相反,我们的赵氏父子本事没有,却老想着吃现成饭,动不动就想沾点别人的便宜,这种出而反而、爱占便宜的性格激怒了英勇善战的女真人,使女真人对宋国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仇恨感。
  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两次汴京大战,金国的将士们终于见识到了中原宋国的富庶和繁华,他们第一次产生了想长期占领这块土地的野心。
  因此要彻底征服这块土地,就得彻底征服宋国,吴乞买想通过这种方式从精神上彻底征服宋国,使宋国的百姓们臣服于金国。
  但吴乞买想错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非但没能使他统治整个中原的美梦成真,相反却唤醒了整个中原人民的血性,使金国成为整个中原人民的百年仇敌。
  而带领中原人民进行抗争的是则另一个赵家皇室成员所建立的新国家,也正是由于这个国家的原因,导致了一百多年后金国的最终灭亡。
  这个国家就是康王赵构所建立的另一个宋国,史称南宋,而被金国所灭亡的宋国,史称北宋,新的南北对抗赛即将开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13 22:34:01 
回复 
  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是这样评价这位李侍郎的,“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
  而在李若水慷慨就义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他的主人赵氏父子一直在做着旁观者的角色,赵佶和赵桓看到李若水宁死不屈的表现后,吓的魂飞魄散,只是一味的向粘罕和宗望乞求活命!
  粘罕和宗望是绝对不会杀死这对活宝父子的,在他俩眼里,赵氏父子根本不能和李若水相比,他们从内心看不起赵氏父子。
  李若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金国将士的尊重,而赵佶和赵桓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他们情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慷慨的成仁。
  虽然吴乞买最终同意了赵桓同学的投降请求,但金国为了攻打宋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怎么着也要赵桓同学大出一次血。
  因此粘罕和宗望率兵在汴京城内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主要是搜索皇家、宗室、国戚、富商家的藏金,共搜索了八天,得到金二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帛一百万匹。
  而几乎所有的金国将士搜索的目标均为金钱、财宝、美女,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位仁兄进入汴京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收集宋国的图书、宋国朝廷的议制度礼乐等文献资料。
  有人对这位仁兄的做法表示非常不理解,于是这位仁兄便解释道:“我们刚刚消灭了辽国和宋国,应该学习辽国和宋国的先进制度,从辽国和宋国亡国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并引以为鉴,制定出金国的朝廷礼仪制度。”
  这位仁兄名叫完颜宗宪,是老国相撒改的儿子,粘罕的弟弟。
  而与粘罕不同的是,宗宪不喜欢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而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历史,宗宪在十六岁时便开始进入金国的学馆学习。
  有一次正好吴乞买到学馆视察,想考考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宗宪面对金国皇帝对答如流,表现的非常出色,给吴乞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宗宪还精通女真、契丹、汉语等三门语言,是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天才。
  这在当时崇尚武力的金国众臣中,完颜宗宪确实算的上是个比较另类的人物,当然完颜宗宪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还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国天会七年三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全城大搜刮,粘罕和宗望除了得到了大量的金银钱帛外,还得到了宋国的皇帝宝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古器。
  该拿的东西都已拿到手,接下来便是处理各种类型的俘虏,赵佶和赵桓是必须要扣押的,赵氏家族的绝大多数皇后、嫔妃、公主、皇子都被抓到了金营中。 就连汴京城内许多平民百姓家的少女以及大量的工匠、和尚、道士、相士、医生、妓女都在被抓之列。
  也就是说,粘罕和宗望把汴京城内凡是具有一定长期固定职业的人员都变成了金国的俘虏,昔日繁华热闹的汴京城变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然后,粘罕和宗望决定结束这次非常成功的宋国之行,原因有两个:
  一、自己的皇帝吴乞买已经发话,要求迅速将宋国的俘虏们进献,吴乞买要享受一下作为战胜国的喜悦心情。
  二、这次出兵虽然攻克了汴京城,但几乎整个河南地区还在宋军的控制之中,河北还有大量的宋国勤王部队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要不是有赵佶和赵桓这两个奇货可居的家伙作人质,他们能否顺利回家还很难说?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粘罕和宗望决定正式撤军回国,但原宋国的占领区不能没人管理。
  于是,如何处置赵氏父子便成了粘罕和宗望所面临的难题。
  完颜宗望的意见是不能废除赵氏父子,让他们继续当皇帝,不过必须得一切都听金国的指挥,也就是充当金国的傀儡政权。
  而粘罕和吴乞买长子完颜宗磐的意见则是坚决要求废除赵氏父子,另外在汉人当中寻找比较合适的人选来充当中原地区的皇帝。
  两派意见截然不同,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从这时开始,阿骨打的后代派系便和非阿骨打的后代派系之间便产生了政治利益上的分岐,这种分岐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金国朝中的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
  但毕竟粘罕是勃极烈制度之中的重要成员,何况还有当今皇帝的儿子助阵,宗望的意见自然得不到采用。
  于是,粘罕和宗磐当众宣布废除赵氏父子的帝位,于是建国已一百七十年的大宋国就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它的创始人赵匡胤和赵光义可能根本想不到他俩辛辛苦苦建立的国家,竟然会以这种耻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然粘罕和宗磐不会想到他们的这个决定,将会对金国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粘罕和宗磐所推荐的傀儡皇帝人选也已敲定,这次他们找的是原宋国的宰相张邦昌。
  至于粘罕和宗磐这什么会选择张邦昌这样一个人物,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因为张邦昌经常代表宋国出使金国,粘罕等人对张邦昌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感觉张邦昌是个比较胆小、容易控制的人物。
  张邦昌虽然是个十足的投降派,但当皇帝这种事可不是好玩的,说什么他也不敢答应。
  粘罕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粘罕威胁张邦昌如果不肯当这个皇帝,金兵便要血冼整个汴京城。
  因此在金国的强势压力下,张邦昌只得就范,这也就决定了张邦昌以后的悲惨命运。
  公元1127年三月初一,金国正式册封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负责统治管理河南、河北、山西等金国的占领区,当然这个大楚国是属于金国的附属国,一切都要听从金国的指挥。
  解决了后顾之忧后,粘罕和宗望正式开始撤军北返。
  公元1127年四月初,粘罕和宗望兵分两路向北方撤军,宗望押送赵佶及大部分皇子、皇孙、公主、嫔妃向滑州进发,而粘罕则押送赵桓及部分文武大臣向郑州北进。
  这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身份、地位最为高贵的战俘团,其中包括两名皇帝、几十名皇后、嫔妃、皇子、公主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工匠等等。
  在行进的路上,赵氏父子和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们受尽了磨难,以往养尊处优的皇家成员们哪里受过这等苦啊!
  七月初,两路大军终于在燕京府会师,赵氏父子在患难中再次相逢,抱头痛苦。
  但还没等赵氏父子们喘过气来,粘罕和宗望又马不停蹄的押送着这支三千多人的战俘团走向最终的目的地——金国上京会宁府。
  公元1128年夏,经过近一年多,六千多里路的长途跋涉,赵氏父子终于来到了金国和首都会宁,也就是从现在的河南开封一直走到了黑龙江的哈尔滨。
  赵氏父子满打算见着金国皇帝,还可以讨个一官半职来度过余生,因为他们的先祖们就是这样对待投降者的,赵匡胤是优待一切肯向自己投降的君主。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屈辱无比的悲惨命运。
  金国的第二任皇帝吴乞买对来自南方宋国的皇室成员们没有半点的好感,有的只是厌恶和憎恨。
  于是他下令所有的宋国皇室成员必须身着普通金国百姓的服装,袒胸露背,到阿骨打坟前,进行“牵羊礼”仪式。
  何为“牵羊礼”仪式?“牵羊礼”是女真族人的一种受降方式,就是宰杀绵羊后,剥下羊皮,披在战俘的身上。
  本来这是一种对待女真战俘的仪式,而如今吴乞买却用来对待宋国的皇室成员们,其目的便是想羞辱这些所谓的皇亲国戚们。
  只有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但可惜宋国的皇室成员中只有一个人无法忍受这种耻辱。
  赵桓的朱皇后选择了另一种解脱方式——自杀,但绝大多数的皇室成员们和赵氏父子一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宁愿屈辱的活着,也不愿勇敢的去死。
  至少朱皇后是幸运的,她不会再遭受金国的污辱了,但其它人可没那么幸运了。
  大部分女性们被分配给金国的将士们为妻,地位高的嫔妃们主要都许配给金国的皇室成员们,普通的宫女稍微长的好看点便被金国的士兵瓜分,而长的普通的宫女则被发配到浣衣局干苦力。
  男性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大部分男性成员被迫成为金国贵族们的奴隶,难逃最终悲惨的命运。
  而两位重要级人物赵佶和赵桓更惨,吴乞买为了达到羞辱赵氏父子的目的,给他俩赏了两个官位,赵佶叫“昏德公”,赵桓叫“重昏候”。
  这完全是对赵氏父子的嘲讽和污辱,不过仔细想想,这两个名字也比较符合赵氏父子的所作所为。
  宋朝靖康年间的皇室成员所遭受的这段屈辱历史使每个宋国人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它将成为每个宋国人挥之不去的伤痛。
  从此以后,宋国和金国结下了深仇大恨,直至金国的最终灭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个问题,为什么金国的女真贵族包括最高统治者要如此对待宋国的皇室成员呢?
  因为即使和金国世代结仇的辽国也未曾受到如此的奇耻大辱,耶律延禧被俘后,还被封了个海滨王,虽然没过几年稀里糊涂地死了,但至少未曾遭受金国的污辱。
  而相反与金国无怨无仇,甚至前期还签订友好合作条约的宋国为何会让金国如此的大动肝火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女真的高级领导人包括吴乞买在内都是习武之人,勇猛强悍,他们从骨子里是看不起赵氏父子这类出而反而的懦弱文人。
  尽管耶律延禧也很昏庸,但至少人家有勇气和金国对抗,虽然输了战争,但至少赢得了女真人的尊重。
  而相反,我们的赵氏父子本事没有,却老想着吃现成饭,动不动就想沾点别人的便宜,这种出而反而、爱占便宜的性格激怒了英勇善战的女真人,使女真人对宋国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仇恨感。
  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两次汴京大战,金国的将士们终于见识到了中原宋国的富庶和繁华,他们第一次产生了想长期占领这块土地的野心。
  因此要彻底征服这块土地,就得彻底征服宋国,吴乞买想通过这种方式从精神上彻底征服宋国,使宋国的百姓们臣服于金国。
  但吴乞买想错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非但没能使他统治整个中原的美梦成真,相反却唤醒了整个中原人民的血性,使金国成为整个中原人民的百年仇敌。
  而带领中原人民进行抗争的是则另一个赵家皇室成员所建立的新国家,也正是由于这个国家的原因,导致了一百多年后金国的最终灭亡。
  这个国家就是康王赵构所建立的另一个宋国,史称南宋,而被金国所灭亡的宋国,史称北宋,新的南北对抗赛即将开始!
  
  

作者:幽幽香 回复日期:2008-10-13 23:26:44 
回复 
  
  写得很好。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15 23:00:19 
回复 
  接下去开始写金国与南宋的对抗,岳飞开始出场了!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17 20:59:51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10-18 16:41:26 
回复 
  这么快就到岳飞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0 12:31:36 
回复 
  没人支持,回应?本周开始继续更新!

作者:咸阳游侠多少年 回复日期:2008-10-20 16:22:32 
回复 
   何为“牵羊礼”仪式?“牵羊礼”是女真族人的一种受降方式,就是宰杀绵羊后,剥下羊皮,披在战俘的身上
  --------------------
  sb,成千上万的宋朝俘虏,要花费多少羊皮?其实人家只是杀了2只而已!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0 16:25:24 
回复 
  三、金国与南宋的南北对峙
  公元1126年十一月,宋国的康王赵构在其亲哥哥的要求下,被迫第二次出使金营进行谈判。
  在第一次出使金营过程中,赵构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摆脱了金国的控制,安全地回到了汴京城,但距离这次虎口脱险还不到一年时间,他的那位好大哥决定再次把他送到“老虎嘴里”。
  但君命难违,赵构只好再次硬着头皮跨过黄河,寻找完颜宗望的金国大军进行所谓的和平谈判。
  如果赵构就这样很顺利地找到完颜宗望,并进行谈判的话,那么他的结局将和他的父亲兄弟们一样,受尽凌辱而死。
  但这位仁兄的运气很好,就在他到达黄河北岸的磁州时,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改变整个宋国命运的重要人物。
  此人名叫宗泽,目前的职务是磁州知州,这位宗泽老先生出生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但“自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宗泽自小勤奋好学,三十多岁时通过以殿试开始踏入仕途。
  但宗泽和李纲是同类人物,喜欢说实话、做实事,在担任地方长官的过程中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确实是个非常深爱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但宋金战争的硝战火迫使宗泽开始为自己国家的前途担忧起来,于是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主动向赵桓同学请缨,要求上前线抗击金兵,于是,赵桓同学便委派他为磁州知州。
  所以说无巧不成书,宗泽在磁州正好碰到了赵构等一行谈判团成员。
  得知赵构等人此行的目的后,宗泽是极力反对。
  因为他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宗望和粘罕等人已经包围了汴京城,汴京城危在旦夕,赵构此去谈判已经毫无意义,弄不好就要有去无回。
  出于对自己国家的忠心,宗泽是极力劝阻赵构留在磁州,共同抗击金兵。
  其实赵构本来就不想去谈什么判,只是皇命难违,现在他的那位皇兄自身难保,他还有必要去听他指挥吗?
  于是,赵构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北上,而是留在磁州和宗泽共同抗敌。
  从表面上看,赵构似乎已经被宗泽等人的劝谏所感动,决心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斗,但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赵构内心世界来分析就并非如此了。
  赵构的内心世界倒底是如何考虑的呢?宋国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危在旦夕了,如果汴京城被金国攻破,那么唯一有可能继承赵桓同学衣钵的便是这位赵构兄弟了。
  作这一个年仅二十岁的皇室年青人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所以赵构为了宋国的命运,更是为了自己的命运,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非常正确、非常明智的选择。
  而此时已经被金兵团团包围的赵桓同学发出了勤王令,任命自己的亲弟弟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召集全国的军队向汴京城靠拢,一切以救授汴京为首要任务。
  这对赵构来说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的一面是自己可以明正言顺的掌握国家的兵权,坏的一面是救援汴京城是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救援成功,自己仍然当自己的亲王,寄居赵桓脚下;万一救援不成功,弄不好还要成为金国的俘虏,连命都保不住。
  于是,赵构采用的是拖延战术,迟迟不确定正式出兵的日期。
  忠心耿耿的宗泽自己是不会猜到赵构的真正想法的,还是一味的催促赵构尽早确定出兵的日期,但总是被赵构以这样或那样有理由拒绝。
  就在两位正副主帅为出兵之事相互争论不休时,宋国的百年都城汴京府终于失陷了。
  我想,汴京城的失陷对于所有宋国人来说都是件非常悲痛的事,但可能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赵构,赵构内心可能是非常希望这件事情的发生。
  既然汴京城已经攻破,那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于是赵构假惺惺地开始了他的救援行动了。
  于是他派副元帅宗泽带着二千多名士兵出兵救援,如果成功,那就是他的功劳,如果失败也对他没什么大的损失。
  但我们的宗泽先生虽然只是个文官,但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
  公元1127年一月初,宗泽跨过黄河后居然连赢了金兵十三次,虽当然这也和当时战无不胜的金兵内部产生了很大的轻敌情绪有关,但在当时金国势头正猛时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赵构对宗泽取得的骄人战绩是非常的吃惊,本来想让宗老头子在金国人面前碰几个钉子,不要再谈什么出兵救援之事,结果适得其反,反攻汴京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自己再带着勤王的大部队出兵策应,说不定真有可能把自己的父亲和大哥们救出来。
  但这不是赵构的本意,赵构认为救出自己的父亲和大哥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和利益,因为他的政治野心和目的不可告人。
  于是,赵构面对这样一片反攻汴京的大好形势,再次选择了躲避,但他也没闲着,而是带兵在山东一带收复失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宗泽只是个文官,只懂得忠君爱民,政治斗争的残酷他还没有体会到。
  无奈之下,宗泽只有孤军奋战,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使命。
  公元1127年四月,完颜宗望和粘罕决定带着宋国的皇室成员们返回金国,这对赵构来说不啻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妨碍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一切障碍即将消失,自己马上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宋国的下一任接班人,从这点上说赵构似乎还有点要感谢宗望和粘罕呢?
  但偏偏宗泽老先生又开始多事了,他听说金兵即将带着赵氏父子渡黄河时,便要求赵构召集勤王部队在金兵北归的路上设伏截击金兵,救出赵氏父子。
  这是个非常完美的计划,顺便还可以击败不可一世的金兵,但宗泽实在是太天真了,他不知道赵构此时非要自己的父兄于死地!
  所以,宗泽所希望的勤王部队连个影子都没出现,金兵顺利一带着赵氏父子渡过了黄河,回到了金国。
  宗泽到此时是欲哭无泪,所有的希望均已破灭,宋国的灭亡似乎不可避免。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1 16:44:11 
回复 
  宋国的所有皇室成员都被宗望和粘罕一网打尽,国家连皇帝都没了,当然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
  但宗望和粘罕忘了一条漏网的大鱼,赵佶老师的亲生儿子康王赵构,赵构的命非常不好,经常被他大哥派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锻炼。
  而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赵构的运气好的出奇,带着出使金国的重任,逃过了所有皇室成员都曾经受过的奇耻大辱。
  现在,他成了宋家皇朝最后的独苗,也就是唯一在血缘上最接近赵氏父子的继承人,整个宋国的复国大业必须要由赵构同志来完成。
  宗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其它大臣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赵构成了当时宋国全国上下的国宝,人人都要千方百计的保护他。
  因此,宋国的右倾机会主义文官们又死灰复燃,代表人物是跟随赵构一起勤王的两位副元帅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位仁兄看到形势突变后,立即转而拥护赵构,要求赵构称帝,延续宋国的国脉。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赵构称帝是唯一能挽救宋国命运的途径,赵构称帝名正言顺,没有任何问题。
  公元1127年五月,也就是宗望和粘罕离开汴京北返一个多月后,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宋国的南京(今商丘)正式称帝,改号为建炎,历史上便把赵构所建立的这个宋国称为南宋,而之前灭亡的宋国称之为北宋。
  虽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宋国的皇帝,但还有一个人让赵构非常不高兴,原因就在于粘罕等人所建立的傀儡“楚国”。
  粘罕和宗望走之前,强迫张邦昌当所谓的“大楚国”皇帝,帮助金国治理河南、河北一带的占领区,但张邦昌的这个“大楚国”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几乎没人一个宋国的百姓拥护张邦昌的这个傀儡政府。
  因此,在金兵北撤后,张邦昌很自觉地脱掉龙袍、去掉帝号,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因此整个“大楚国”的寿命也就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天。
  但听说赵构在商丘称帝后,张邦昌马上赶到商丘向赵构负荆请罪,史书记载张邦昌见到赵构后是“伏地恸哭请死”谓“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赵构对于张邦昌的为人是十分了解的,何况他们俩还一起出使过金国呢?要说张邦昌在朝中陷害忠臣、干点坏事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说张邦昌心甘情愿地去当这个大楚国的皇帝,恐怕是没那个胆子。
  但张邦昌可能平时在朝中坏事干多了,又搞了个什么金国的傀儡皇帝当,就这一项罪名都够他死好几回了,即使赵构想放他,手底下的众从大臣们肯干吗?
  众怒难犯,再加上赵构也对张邦昌胆敢在他眼鼻子下称帝的行动非常不爽,于是,张邦昌被贬到潭州彻底软禁起来了,最的被赵构随便打了个理由赐死,结束了他一月皇帝的生命。
  漏网之鱼赵构居然在商丘再次举起了复兴宋国的大旗,这么大的事情自然逃不过金国皇帝吴乞买的眼睛。
  吴乞买本以为粘罕和宗望已经把赵氏家族的男姓成员一网打尽,从此宋国已无存在的必要,但横空又冒出来个什么康王赵构,居然还接过了赵桓同学的班,又搞起了复国大业,这对吴乞买来说真是郁闷之极。
  不过最郁闷的还不是吴乞买,而是二太子完颜宗望,这位二太子在第一次接触赵构时,犯了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居然把赵构当成普通的朝中大臣看待,结果把一个未来的皇帝给放跑了。
  这种错误换了谁都无法接受,于是完颜宗望可能深受赵构事件的刺激居然病倒了,而且病的非常严重。
  公元1127年六月,也就是在完颜宗望押解宋国皇室成员到达燕京时,完颜宗望因病去世了,作为阿骨打儿子中间能力最强的一位,完颜宗望的过早去世对于整个金国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但吴乞买无需担忧,因为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人物即将出场,接替完颜宗望职位的是他的两位弟弟,一位叫完颜宗辅,是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另一位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完颜宗弼,也叫兀术。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1 17:03:35 
回复 
  宋国的所有皇室成员都被宗望和粘罕一网打尽,国家连皇帝都没了,当然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
  但宗望和粘罕忘了一条漏网的大鱼,赵佶老师的亲生儿子康王赵构,赵构的命非常不好,经常被他大哥派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锻炼。
  而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赵构的运气好的出奇,带着出使金国的重任,逃过了所有皇室成员都曾经受过的奇耻大辱。
  现在,他成了宋家皇朝最后的独苗,也就是唯一在血缘上最接近赵氏父子的继承人,整个宋国的复国大业必须要由赵构同志来完成。
  宗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其它大臣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赵构成了当时宋国全国上下的国宝,人人都要千方百计的保护他。
  因此,宋国的右倾机会主义文官们又死灰复燃,代表人物是跟随赵构一起勤王的两位副元帅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位仁兄看到形势突变后,立即转而拥护赵构,要求赵构称帝,延续宋国的国脉。
  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赵构称帝是唯一能挽救宋国命运的途径,赵构称帝名正言顺,没有任何问题。
  公元1127年五月,也就是宗望和粘罕离开汴京北返一个多月后,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宋国的南京(今商丘)正式称帝,改号为建炎,历史上便把赵构所建立的这个宋国称为南宋,而之前灭亡的宋国称之为北宋。
  虽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宋国的皇帝,但还有一个人让赵构非常不高兴,原因就在于粘罕等人所建立的傀儡“楚国”。
  粘罕和宗望走之前,强迫张邦昌当所谓的“大楚国”皇帝,帮助金国治理河南、河北一带的占领区,但张邦昌的这个“大楚国”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几乎没人一个宋国的百姓拥护张邦昌的这个傀儡政府。
  因此,在金兵北撤后,张邦昌很自觉地脱掉龙袍、去掉帝号,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因此整个“大楚国”的寿命也就只有短短的三十二天。
  但听说赵构在商丘称帝后,张邦昌马上赶到商丘向赵构负荆请罪,史书记载张邦昌见到赵构后是“伏地恸哭请死”谓“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赵构对于张邦昌的为人是十分了解的,何况他们俩还一起出使过金国呢?要说张邦昌在朝中陷害忠臣、干点坏事是很有可能的,但要说张邦昌心甘情愿地去当这个大楚国的皇帝,恐怕是没那个胆子。
  但张邦昌可能平时在朝中坏事干多了,又搞了个什么金国的傀儡皇帝当,就这一项罪名都够他死好几回了,即使赵构想放他,手底下的众从大臣们肯干吗?
  众怒难犯,再加上赵构也对张邦昌胆敢在他眼鼻子下称帝的行动非常不爽,于是,张邦昌被贬到潭州彻底软禁起来了,最的被赵构随便打了个理由赐死,结束了他一月皇帝的生命。
  漏网之鱼赵构居然在商丘再次举起了复兴宋国的大旗,这么大的事情自然逃不过金国皇帝吴乞买的眼睛。
  吴乞买本以为粘罕和宗望已经把赵氏家族的男姓成员一网打尽,从此宋国已无存在的必要,但横空又冒出来个什么康王赵构,居然还接过了赵桓同学的班,又搞起了复国大业,这对吴乞买来说真是郁闷之极。
  不过最郁闷的还不是吴乞买,而是二太子完颜宗望,这位二太子在第一次接触赵构时,犯了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居然把赵构当成普通的朝中大臣看待,结果把一个未来的皇帝给放跑了。
  这种错误换了谁都无法接受,于是完颜宗望可能深受赵构事件的刺激居然病倒了,而且病的非常严重。
  公元1127年六月,也就是在完颜宗望押解宋国皇室成员到达燕京时,完颜宗望因病去世了,作为阿骨打儿子中间能力最强的一位,完颜宗望的过早去世对于整个金国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但吴乞买无需担忧,因为金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人物即将出场,接替完颜宗望职位的是他的两位弟弟,一位叫完颜宗辅,是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另一位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完颜宗弼,也叫兀术。
  

作者:剑舞银空 回复日期:2008-10-21 22:20:00 
回复 
  记号~~看看~

作者:wuking911 回复日期:2008-10-22 1:01:23 
回复 
  顶一下…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盈盈25 回复日期:2008-10-23 6:46:37 
回复 
  赶上了,加快更新哦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10-24 1:25:17 
回复 
  不顶 你还就不更新了 对得起大家么 ?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4 17:08:10 
回复 
  最近身体不好,很累,更新会慢点,请谅解!

作者:盈盈25 回复日期:2008-10-24 19:40:31 
回复 
  天天等着看呢
  
  想问楼主一个问题,金国被蒙古灭掉一直到明末崛起这一段是怎么过的,好像在历史中消失了
  
  偶是满族,是不是说偶就是当年金国的后裔?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5 22:16:21 
回复 
  完颜宗弼本名斡啜,又叫兀术或斡出、晃斡出,是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在金国上京的民间还流传着有关他出生时的一些神奇传说。
  当完颜宗弼即将出生时,在宗弼的生母元妃乌古论氏的产房上方突然乌云密布,随即一声惊雷炸天了天空,随后天边飘过一朵紫色的云彩笼罩了整个产房,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的完颜宗弼出生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完颜宗弼是伴随着祥云而出生的,于是部落的成员们认这这个小孩子长大后必定会大福大大贵。
  而完颜宗弼从小便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他从小便豪爽垣荡、胆略过人,并且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尤其是女真人的骑射功夫,宗弼是非常的厉害,几乎是百发百中。
  可以说完颜宗弼几乎继承了他父亲阿骨打的全部优点,是阿骨打后代中非常厉害的一位人物。
  虽然宗弼在阿骨打的几个儿子中间显得出类拔萃,但有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影着他的前途和命运,那就是他的身份问题。
  因为完颜宗弼的母亲乌古论氏仅仅是阿骨打的元妃,论资历无论和阿骨打的几位正妻们相比。
  在当时的女真部落中,阿骨打共有四位妻子后来被追封皇后的称号,头一位是圣穆皇后唐括氏,生了阿骨打的嫡子完颜宗竣,第二位是光懿皇后裴懑氏,生了阿骨打的长子完颜宗干,第三位是钦宪皇后纥石烈氏,生了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望,第四位是宣献皇后仆散氏,生了阿骨打的第五个儿子完颜宗辅。
  而阿骨打的母亲从身份上讲根本无法同前面四位皇后相提并论,因此宗弼在阿骨打诸子中的地位也就不那么显眼了。
  但宗弼却并未就此灰心丧气,而是勤勤肯肯、任劳任怨地跟在自己的几位大哥后面,为金国的命运南征北战。
  宗弼第一次在战斗中崭露头角是在公元1121年冬攻打辽国上京的战争中,在那次战争中,宗弼身穿白色盔甲,身先士卒,如入无人之境,杀入辽军阵营。
  而后又在追击耶律延禧的战争中,宗弼随着大军风驰电掣般追赶,缴获了耶律延禧的大量辎重和财宝,因此在当时的金国上下,人人都称赞宗弼为“少年勇锐、冠绝古今”。
  宋金战争爆发后,宗弼又跟随自己的大哥完颜宗望第二次南下攻打汴京府,宗弼做为先锋负责攻打汤阴县。
  在攻打汤阴县的过程中,宗弼一马当先杀入宋军营中,把整个宋军吓得四处逃散、溃不成军,结果宗弼还顺便招降了三千多宋军。
  不过此时的宗弼并不知道,这个叫汤阴的小县城还诞生了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将成为宗弼一生最为强劲的对手,他的名字叫岳飞!
  而后宗弼更干了件差点提前改变宋国命运的大事,在赵佶老师出逃汴京,南逃毫州的过程中,也不知怎么就被宗弼发现了,结果这位仁兄光想着立功,也不向宗望请示,带着手下的几百名骑兵孤军深入,狂追赵佶。
  不过宗弼的运气很不好,让赵佶老师给跑了,虽然没能活捉赵佶,但却获得了三千匹战马,也算是立下了一件大功。
  如果要是宗弼的这次冒险突袭成功的话,那么整个宋金两国的历史都将重新改写!
  虽然,宗弼在对辽和对宋的战争中一贯表现非常勇猛,但他最多也就是担任个先锋之类的角色,至于统帅的职位一般都是由他的几位叔你或大哥来担任。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哥宗望的突然病逝给宗弼提供了踏上金国军事政治舞台的良好机会!
  

作者:熊男王的梦 回复日期:2008-10-25 22:48:29 
回复 
  俄罗斯对满族的大屠杀
  
  我想听听阎的学术观点,是促进民族融合呢还是促进俄罗斯大统一呢还是一场喜剧
  
  1900年发生的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是沙俄帝国奉行恐怖主义侵略政策犯下的有案可查的血证。黑龙江左岸的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原本都是中国人住居的村庄。前者位于黑龙江与精奇里江汇合处;后者位于精奇里江口以南至孙吴县霍尔莫勒津屯,长近百公里,宽近50公里,因六十四个村屯而获名。根据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海兰泡被沙俄侵占(俄将之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但是条约规定原住该处的中国居民依然享有永远居住权;惨案发生前那里有从事农、工、商的满人万余。江东六十四屯当时居住着满族居民三万余,条约规定那里依旧归满清政府官员(瑷珲副都统)管辖,中国居民在原地永久居住,俄国不得侵占。六十四屯一带“土地膏腴,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19世纪末,随着沙俄大量向那里殖民,那里旋即成为令野兽垂涎的肥肉。
   1900年,沙俄外贝加尔驻军不断经海兰泡乘轮船下驶,7月15日遭到满清政府瑷珲驻军的阻止,俄远东阿穆尔省当局遂以此为借口,下令血洗海兰泡。在短短的4天之内被捕获的满人,不是遭杀戮,就是活生生给溺毙在黑龙江之中,殉难者约有数千人。而从7月17日开始,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同样遭到灭顶之灾。许多人被俄军烧死,逃出者不足半。一时逃出村子者在黑龙江边被俄罗斯追兵射杀,血染江水,未及过江者被“一同逼入江中”;江东六十四屯自此被沙俄霸占。于是,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从此不再有满人居住。那一年7月的黑龙江“浮尸蔽江者数日”,历史学家贝弗里奇把那场惨案描述为远东“最近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父系:汉族血统40%,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棕色人种C血统20%,越人O1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母系:汉族血统35%,阿尔泰ab3st血统35%,雅利安fb1b3血统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5%,越人血统10%;
      
           东北汉族父系:汉族血统90%.广府汉族父系:汉族血统75%
       山东(华北东部测试区 ):87%
  为什么我看到也会伤心,不过估计阎看到这些,肯定很开心了

作者:船长m 回复日期:2008-10-25 22:58:09 
回复 
  静待更新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7 9:17:23 
回复 
  阎崇年被人打耳光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作者:素心君子兰 回复日期:2008-10-27 18:24:29 
回复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8-10-27 9:17:23 
    阎崇年被人打耳光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当然是真的,看来你不读书看报很久了。

作者:寒江雨雪隐 回复日期:2008-10-27 18:41:19 
回复 
  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牟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追惟己愆,悔之何及,望四海勤王之师,宣三边御敌之略,岂无四方忠义之人,来徇国家一日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