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信100字:"干部年轻化"引公众疑虑 "草根精英"上升通道待疏导 //对领导干部应早“敲打”,常“敲打”// 政治诚信重在制度诚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41:26
对领导干部应早“敲打”,常“敲打”
2010年05月10日 08:12:41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某市换届一结束,领导班子就集体奔赴设在监狱边的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在腐败案例展示栏前,一位领导伫立良久,慨然道:假如当初“他们”能够早些来这里看一看,接受一下警示和“敲打”,也许不会沦为阶下囚。
早受“敲打”,让人想起电力职工抗冰斗雪的经验。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遭遇持续低温冰雪灾害。为破除冻雨形成的雨凇和冰挂,电力职工不得不爬上高高的塔架和线杆,用棍棒不住地敲打。这种看似简单的“敲敲打打”,正是化解冻雨对电力设施损害的有效方法。
还有一些“敲打”,同样不可或缺。工厂里检修管道时,有经验的工人师傅会拿一把铁锤,沿着锈蚀的管壁一路敲下去,一些原本掩盖在防锈漆下的锈,便会随着铁锤的敲震纷纷剥落。铁匠打铁时,从熊熊炉火中夹出通红的铁坯后,要放在砧台上狠狠敲打,否则煅不出好钢,打不出利器。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需要经常“敲打”:上级领导的谆谆提醒,同志出于善意的批评,纪检部门的警示教育,代表组织的诫勉谈话,面对党旗重温誓词,逢年过节的廉政短信,都是“敲打”的具体表现形式。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道德、纪律,党性、品质、意志,无不需要经常“敲打”。
敲打冰封,可以去除重负;敲打管壁,可以震掉锈蚀;敲打铁坯,可以煅出好钢。“敲打”党员干部特别是位居要职的领导干部,能够震动头脑和灵魂,有警钟长鸣之功、防微杜渐之用、拒腐防变之效。尽管“敲敲打打”难免会让被敲打者感觉不舒服,有些“震痛”,但冷静考量,这种“震痛”有利于清醒头脑、明正视听,有助于卸包袱、防腐蚀、强筋骨。
敲打,须用心用力,敲到点上,打在“痛处”。敲打不可隔靴搔痒,不是旁敲侧击,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水过地皮湿。对工作、同志负责的“敲打”,既要除疾务尽,又不能简单粗暴,不加辨别一棍子打死。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像外科医生一样找准病灶,像针灸大夫一样把准穴位,针对干部自身和工作中的问题、弊病、缺陷和弱点,敲得有理有据,打得有力有节,达到帮助同志、改正错误、强肌健体、发展事业的目的。
与敲打相对的,是吹捧。敲打是爱之深,言之诤,责之切。吹捧则出乎私心私利,失之谄媚奉承。一个身陷囹圄的领导干部,在审判席上追悔莫及,“假若当初自己的身边少一些抬轿子的,少一些吹鼓手,多一些敲打声,或许自己不会堕落得这样快,陷得这样深”。前车之覆,足以令后来者鉴戒。早些,再早些;多些,更多些,那震人灵魂、动人心魄的“敲打”声!(王朝明)
"干部年轻化"引公众疑虑 "草根精英"上升通道待疏导
2010年05月10日 15:24:04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不久前,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干部年轻化的核心与前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日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把干部年轻化理解为年龄‘一刀切’,是对中央用人原则和方针的一种误读。”
事实上,干部年轻化政策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调查发现,目前在有些地方,干部年轻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领导干部过度年轻化的问题,已引发了公众强烈关注,有些甚至被指因有背景而得到升迁。
更值得警惕的是,每一次官方相应被动的回应,并未完全打消公众疑虑,有些反而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公众质疑某些年轻干部升迁,除折射出现实中普遍存在“仇官”心理外,其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干部选拔制度中还有明显缺陷,有的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原则。
背景的“习惯性猜想”
今年2月初,山东省新泰市提拔7名副局级干部,7人中有6人都是“80后”,其中最年轻的仅23岁,参加工作的年限才2年多。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公众质疑这些年轻干部有家庭背景。
类似的事件还有,2008年3月,28岁的张辉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成为“中国最年轻厅官”;2009年1月,25岁的孙靓靓成为江苏省泰州团市委副书记;2009年6月,29岁的周森锋以全票当选湖北省宜城市市长,等等。
从以往报道的情况来看,公众的质疑有先例可循。据报道,2009年,河南省固始县在一次全县正科级干部和县局级干部选拔中,12名乡长人选基本都是当地官员子弟,被视为“子承父业”的官场潜规则样本。再如,2008年5月初,辽宁省本溪市双推双考的4名团市委书记、副书记人选中,有3人的父母是该市的主要领导。
公众质疑年轻干部的升迁,大部分并没有真凭实据,而是属于习惯性猜想。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人肉搜索”这些年轻干部的家庭出生、社会关系、教育背景,等等,以期通过对蛛丝马迹的发现,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迫于舆论压力,所在地官方一般也会作出辩解性的回应,但内容几乎千篇一律——程序是透明的,操作是公正的,报名者是符合条件的。而当事人对此也多采取沉默态度,更是越激发了公众的“合理联想”。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年轻干部的升迁之所以会屡次引来公众质疑,原因有二:一是这种事情较少,本身具有新闻价值,易引起关注;二是干部选拔过程仍不够公开透明,有关部门的事后解释也多语焉不详,所以公众对年轻干部的提拔,往往会有各种猜测以至产生误判。。
“目前公务员报考竞争激烈,而要在公务员集体的竞争中凸显出来就更需要有很强的实力和很好的机遇。”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胡仙芝博士指出,“一个年轻人没干几年就当上领导职务,易引起公众猜疑。再加上现有干部选拔机制还不健全,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公众对年轻干部如何成功升迁的过程了解不多,更易引发公众的好奇心。”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公众质疑年轻干部升迁,还与我国历代官场生态有关。在我国,官场上历来注重论资排辈,在大多数人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官场经历或让人折服的水平和能力,在很年轻时就官运亨通,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朝中有人”,要么是存在钱权交易。
“在我国,领导子女做官的几率仍远高于其他阶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鸣教授认为,“社会中仍存在官本位、家族制这两种从封建时代留下来的传统,易让干部选拔升迁蒙上特权阴影。”
“现实中确有权贵子弟未经基层历练,却能凭借关系得以升迁。”汪玉凯教授说,“这导致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再加之买官卖官现象的存在,导致公众对年轻干部升迁产生猜想。”
“如果竞争环境公平合理,我不会在意他人的家庭背景。”北京市直属机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年轻公务员向本刊记者坦言,“法律没有规定领导的子女、秘书、亲戚朋友就不能做官,只要凭本事,我认为无可非议。”
他的观点在受访者中颇具代表性。公众质疑年轻干部的升迁,本质是对公权力“内部福利化”的焦虑,更是担忧“年轻化”成为某些人“洗官”的通行证。
政治诚信重在制度诚信
2010年05月10日 13:54:34  来源: 新华网综合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学习时报》日前刊登了郭湛、朱华彬撰写的《政治诚信重在制度诚信》,全文如下:
诚信是政治本身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是考量政治合法性的标准之一。政治合法性是指一种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或治理的权利,这种权利能否或为什么获得公民认可、服从、忠诚和支持。政治合法性有很多衡量标准,一种政治权力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主要从政绩上来衡量,即政治权力能够给民众带来实惠。如果单单这样衡量,就无法判断通过玩弄权术、不讲信用等手段带来利益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有些人认为政治就是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和施展权术,在政治领域没有诚信可言。显然,这样的观点缺乏道德层面考量的标准。政治不只是施展权术和追求利益,而且还要有美德,诚实守信是一种很珍贵的政治美德,是政治权力获得民众服从和忠诚的前提。诚信缺失必然损害政治的合法性,损害政治的权威。
目前,我国存在着政治诚信缺失现象,其根源在于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各个领域深刻的转型,旧的伦理纲常被打破,现代的契约观念又没有深入人心,政治诚信的制度保障没有建立起来。不少人把政治上的不诚信归结为某些官员个人的道德问题,忽视制度诚信对于政治诚信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当前政治诚信缺失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政治制度由人治变为法治,由专制变为民主,各级政治组织、公务员都要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政治诚信的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由统治者的人格诚信转变为一种现代规则诚信即制度诚信,由公务人员在政治领域中的道德品格或职业操守转变为制度、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公信度。因此,政治诚信不再主要表现为公务员个人的德行,而是主要表现为制度的承诺、制度的信用。整个政治系统的信用不是主要取决于政府人员的好坏,而是取决于制度的好坏。对政治的信任实质上是对制度的信任,对规则的忠诚。政治诚信关系不能仅仅凭个人感情或人际关系来维系,而要用规则、制度来维系。政治诚信,重在制度诚信。这里的制度是广义上的制度,包括与政治权力有关的各种制度、法律、法规、政策等。
制度诚信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制度的信用,它们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和完善要公开、公正、透明、规范,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诚”是指制度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要表达人民群众的公共意志。“信”是指制度公示并生效以后要严格执行,不能让制度形同虚设。制度诚信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建立一套政治诚信的制度和机制,约束政治活动主体包括政治组织机构、公务员以及公民不诚信的行为,治理政治领域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唤起政治主体对制度的敬畏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