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情况说明模板格式:强卫撰文:关于当前青海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4:44

强卫撰文:关于当前青海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2010-06-17 14:29:47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去年下半年,我到海北、海南等地就现代畜牧业进行了调研。近些年来,各地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涌现出很多好做法、好经验,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长期以来传统生产方式下形成的粗放经营造成草原畜牧业资源衰竭、生态恶化、人畜、草畜矛盾突出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总结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青海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努力在探索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牧民群众增收三者共赢的路子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全省畜牧业发展呈现四个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省委提出走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两年来,各地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呈现出四个转变。

一是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各州地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的趋势明显。海南州以保护草地生态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手段,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措施,开展划区轮牧、季节性禁牧和舍饲半舍饲养殖,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北州把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生产条件、转变经营方式、积蓄发展后劲的抓手,坚持“立草为业、强化基础”的方针,变靠天养畜为建设养畜、科技养畜。玉树州紧紧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做文章,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等七大基地建设,努力打破延续千百年“靠草山吃饭”的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现代畜牧业成了玉树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果洛州以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契机,将全州划分为封育禁牧区、限牧休牧区、划区轮牧区三个项目实施区,针对不同生态区的特点,实行统筹兼顾、分类实施,积极引导群众改变粗放的传统经营方式。从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尽管各地进程不同、经验不同,但都结合实际,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作为了自觉行动。

二是组织方式发生了转变。为提高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把农牧民组织到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各地按照自愿组合、适度集中、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牧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截至目前,全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30家,会员达4.5万人,带动农牧户11.5万户,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如由117个养殖专业户自发组成的湟中县上五庄牛羊营销协会,尽管运行机制尚不够完善,但已经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并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为规范和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省上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各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农牧民群众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三是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根据经营责任主体、产权关系、经营规模等因素,目前我省畜牧业主要有大户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公司+基地+农户型等不同类型的经营模式。大户带动型,以海南哈乙亥村为代表,其特点在于以大户规模经营、集中饲养为基础,注重和草场流转、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结合起来。联户经营型,主要特征是联户经营、分群协作,有的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有的以协会、合作社为平台,对草场和牲畜实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这种方式以黄南优卡村、海北苏吉湾村、海西梅陇村为代表。联户经营的实质是一种股份合作制。海北苏吉湾村和海西梅陇村的做法是,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实行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的管理办法,采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联户经营方式是我省发展最成熟、组织化程度最高、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经营方式。公司+基地+农户型,即通过龙头企业衔接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带动千家万户的牧户走进大市场,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形成最佳生产规模。青海华展生态发展公司在贵南县过马营镇集中1000亩耕地、4000亩草场种植优质牧草,组织25户农户集中育肥羊3000只,由公司统一销售,所得利润70%归公司、30%分配给农户。从长远看,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形成一定规模、实现自我循环、适应市场经济,也就是具备“牧场式”的特征,都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应予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是分配方式发生了转变。过去的单纯按劳分配的旧格局开始转变为现在的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格局。海北苏吉湾村和海西梅陇村在推动畜牧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还能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一切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发展现代畜牧业带来的好处

毫无疑问,发展现代畜牧业符合畜牧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建设和农牧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经济效益提高。畜牧业的增加值得到提升,农牧民的畜牧业纯收入得到增加,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海北苏吉湾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去年共转移劳动力62名,外出务工34人,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440元,比上年增长了20.8%。察拉村2008年全村集约化经营效益115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5693.7元,比传统经营人均增收1248.4元。海南州通过在试点村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共转移剩余劳动力220人,劳务输出120人,实现劳务收入人均6600元。海北州的一位牧民群众说,发展现代畜牧业不仅增加了畜牧业收入,而且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又可增加一份收入,是我们致富的最好选择。

二是政治效益增强。在引领农牧民群众致富过程中,基层牧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民生建设得到落实,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海北州门源县苏吉滩乡推行的“支部+合作社”模式,就是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这种模式,使党支部与牧民群众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支部工作有了更有效的抓手。同时,畜牧业专业协会、各类合作社的形成,培养了农牧民群众的民主自治、独立自主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组织体现了农牧民群众的利益,是密切群众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生态效益显现。农牧民保护生态、保护草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地积极采取草场综合治理、划区轮牧、休牧补播、打造生态品牌、发展特色有机农畜产品等措施,人、畜、草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局部草场的生态环境趋于改善。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按照草场实行面积、等级、季节合理调整载畜量,根据牧草特征、产草量和牲畜群种,实行划区放牧,提高了草场的产出率和生态效益。

四是社会效益明显。牧民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转变。通过试点引导,牧民群众逐步从“小而全”等传统经营模式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发展思路趋于开阔和清晰,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放意识、生产意识不断增强。牧民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目前已建成游牧民定居工程15,850户,在实施定居工程的地方,村容面貌变得整洁,小城镇建设得到发展,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的状况正在改变。牧民群众自助、合作精神得到培育。通过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等组织,降低了分散经营的市场风险、交易费用和收益损失,也促使了畜牧业经营集体科学决策、民主自治管理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发展现代畜牧业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当前,我省发展现代畜牧业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各地出现了许多亮点和闪光点。下一步,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青南牧区重点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环湖地区主攻现代高效畜牧业,东部农业区突出发展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的农区现代畜牧业,大力推进适合青海实际的良种、良料、良法,全面提升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我省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力、财力、高素质人力方面的投资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今后应加大项目带动力度,整合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建设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点应在推进草原围栏、牲畜暖棚圈、免疫注射栏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础建设,实施好标准暖棚舍饲养畜、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围栏草场划区轮牧、水电路条件配套四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坚持“整体推进、集中先建、先易后难、规模不限、典型引导、促进发展”的原则,提高建设档次,引导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向交通便利地集中。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在确保牧民与草场的利益关系不断、承包权不变、收入不减的前提下实现草场向联户集中,牲畜向联牧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同时,减少畜牧业从业人口,使富余人员走出草场、定居城镇,从事非牧产业,有效增加牧民群众收入。

三是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源头活水。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围绕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应用以草地生态、畜疫防治、良种繁育、生化制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节约、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现有几个生态畜牧业试点村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建立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使牧民群众更加直观、便捷地看到科学技术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好处,引导畜牧业科技成果的梯度转移,充分发挥示范区在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带动、辐射作用。

四是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加强对牧区富余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发展现代畜牧业可以使大批牧民群众从草场上解放出来,加强对他们的新型劳动技能培训已刻不容缓地摆到各级党委政府面前。要建立健全促进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的各项制度,积极稳妥的转移农牧民、富裕农牧民。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根据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当地非农产业发展特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牧区群众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加非牧产业收入。 

五是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海北州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药草梁村实行“支部+合作社”经营模式,由基层党支部牵头成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任理事长,村党员全部带头加入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双转、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路子,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今后要积极探索牧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形式,继续开展“三培双带”活动,把农村党员培养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加大基层党组织和畜牧业有关经营管理组织的结合力度,推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通过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巩固党在牧区的执政基础。

六是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大力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惠农政策,根据实际制定落实办法,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有关的优惠作用。建立完善县级畜产品初级交易市场,在有一定规模、地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完善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中心,不断优化畜产品生产要素市场。扶持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协调解决龙头在企业生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畜牧养殖生产环节的监管,同时强化畜牧产品卫生安全知识、增强生产者的产品标准意识、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生产生态意识,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宣传,培养服务意识,完善扶持政策,引进一些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借助外力推动我省畜牧业的生产发展。